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685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docx

教师招聘考试笔试《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1960题

2020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模拟题及解析

(一)

1.被认为是欧洲近代教育史上最早的教育学著作是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所著的()。

A.《普通教育学》B.《理想国》

C.《大教学论》D.《教育论》

2.当我们阅读《红楼梦》时,头脑中浮现出林黛玉的形象,这叫()。

A.再造想象B.创造想象

C.无意想象D.幻想

3.俗话说“总吃蜜,蜜也不甜”这种现象属于()。

A.感觉对比B.联觉

C.感觉适应D.感觉的相互作用

4.教师是学生自主性学习的()。

A.管理者B.观察者

C.设计者D.评价者

5.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的基础是()。

A.知识修养B.问题意识

C.实践经验D.反思巩固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

6.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必须具有的道德观念。

()

7.教师职业道德构成中最重要的是教师职业道德认知。

()

8.教师修养的提升是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保障之一。

()

9.道德情操是好老师完成教育使命的核心品质。

()

10.教师职业道德的调节功能只指向教育过程,不指向教师本身。

()

【参考答案】

1.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夸美纽斯的知识。

《普通教育学》的作者是“现代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理想国》的作者是古希腊教育家柏拉图;《教育论》是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作品。

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近代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是近代独立形态教育学的开端。

故本题选C。

2.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想象的分类。

再造想象是根据语词的描述或图像的示意,在头脑中形成相应形象的心理过程。

题干中林黛玉的形象是在阅读《红楼梦》时出现的,正是再造想象的体现。

故本题选A。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感觉的一般规律。

由刺激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题干中蜜对味觉的持续刺激,会造成感觉的适应,引起感受性的降低,感觉阈限的增加,造成的结果就是蜜也不甜。

A选项感觉对比是指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与题意不符;B选项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外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与题意不符;D选项感觉的相互作用是从宏观方面分为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和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太过宏观,与题意不符。

故本题选C。

4.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新课程的教师观。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

教师在教学中扮演多种角色,既是理论的传播者,又是学生学习的支持服务者,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的管理者,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

故本题选A。

5.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师职业能力的知识。

教师的知识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基本前提,教师的知识修养为教师职业能力形成与发展提供基础,能够有效地服务于教育活动。

故本题选A。

6.√

【解析】《论语》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语录体散文集,主要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它较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而成。

7.√

【解析】实用主义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美国兴起的一股教育思潮,对20世纪整个世界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有美国哲学家、教育家杜威和克伯屈等人。

8.√

【解析】进入信息时代后,随着“互联网+”行动被写入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互联网+教育”将成为新的关注焦点和研究课题。

网络的普及,伴随着的将是“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等新概念的出现,教育的组织形式与教学手段将会发生翻天覆低的变化。

9.×

【解析】这四种学习的分类是奥苏贝尔从不同的维度进行区分的。

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是根据学生进行学习的方式进行划分。

而机械学习和意义学习根据学习材料和学习者原有知识的关系,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在学习时是否将新学习的知识和原有知识结构的相关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接受学习可以是机械的,也可是有意义的。

发现学习也可以是机械的,也可是有意义的。

而奥苏贝尔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10.√

【解析】教师在备课及进行教学设计时,要“详略得当”。

所谓“详”,一是指在教学目标和内容的设计上,尽可能地将“三维目标”和有关内容加以整合,而不能仅有“知识点”;二是尽量考虑周到,预先设想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多样化的对策。

所谓“略”,是指教案不要太详尽,宁可“粗一点”,给现实的、活生生的教学留下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最终在教学中完成,在教学后完善,绝不能像过去那样把教学的每一环节、教师的每一句话及学生的可能回答都写出来,使得原本富有生命力的教学成了完全预定的、僵死的“走教案”、“演教案剧”。

(二)

1.提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想的中国古代教育家是()。

A.孔子B.孟子

C.荀子D.墨子

2.教育史上两大对立学派——传统教育派与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A.凯洛夫和赫尔巴特B.杜威和赫尔巴特

C.赫尔巴特和杜威D.夸美纽斯和杜威

3.现代学校提倡科学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

这体现了教育两个()。

A.计数功能B.经济功能

C.文化功能D.生产功能

4.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B.六艺

C.自然科学D.生产技能

5.教育的“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共同缺陷都否定了()。

A.教育的科学属性B.教育的生产属性

C.教育的社会属性D.教育的艺术属性

6.()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它是实现教育活动的归宿。

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工作都具有指导意义。

A.教育原则B.教育目标

C.教育目的D.教育观念

7.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为根本目的的教育。

A.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B.全面提高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

C.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D.形成人的健全个性

8.体现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的旧中国学制是()。

A.六三三学制B.壬寅学制

C.癸卯学制D.壬子癸丑学制

9.最早在教学理论上提出班级授课制思想的是()。

A.泰勒B.夸美纽斯

C.裴斯泰洛齐D.斯宾塞

10.现代班级的管理机制是以()为核心来建立的。

A.学校B.教师

C.学生D.教学内容

【参考答案】

1.A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孔子的教育思想。

孔子提出学思结合的方法,即《论语》中提到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故本题选A。

2.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传统教育派和现代教育派的代表人物。

赫尔巴特倡导教学过程以教师、书本、课堂为中心,对19世纪以后的教育实践和教育思想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被看作是“传统教育学派代表”,杜威提出“儿童中心论”,形成与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新三中心:

儿童中心、活动中心、经验中心,与赫尔巴特的传统教育思想截然对立,被看作是“现代教育”的代言人。

故本题选C。

3.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文化功能。

教育对文化具有筛选和整理文化的功能。

教育作为一种特定的文化,它必须对浩瀚的文化做出选择,去伪存真,向学生提供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

题干中“科学的民俗习惯和价值观念”代表科学的、有价值的文化,故本题选C。

B选项教育的经济功能说的是教育对经济的作用,与题意不符;A、D选项为干扰项。

4.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

西周学校的教育内容是“六艺”,西周是我国的奴隶社会。

四书五经是在宋代的教育内容,属于封建社会。

C选项自然科学是近代和现代社会的教育内容;D选项属于干扰项,故本题选B。

5.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的属性。

生物起源说把教育的起源归之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否认了教育是一种有目的自觉有意识的活动,也否认了教育的社会属性。

故本题选C。

6.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教育目的的知识。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贯穿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对教育活动有指导意义。

故本题选C。

7.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素质教育的知识。

素质教育把全面提高学生素养,提高民族素养作为教育目的。

故本题选B。

8.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制的知识。

癸卯学制明文规定教育目的是“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明显反映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思想。

故本题选C。

9.B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班级授课制的知识。

1632年,夸美纽斯出版了《大教学论》一书。

该书最早从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阐述,后经赫尔巴特发展而基本定型。

故本题选B。

10.C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现代班级管理机制。

为了确保学生的持久发展,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学生为核心,建立一套能够持久地激发学生主动性、积极性的管理机制。

班级管理的对象包括人、财、物、时间、空间、信息,班级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

故本题选C。

(三)

1.在个体发展的动因上,持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孟子B.荀子

C.洛克D.华生

2.法国卢梭(1712—1778)主要的教育观点是宣扬自然主义教育理想,作品是()

A.《理想国》B.《政治学》

C.《教育漫话》D.《爱弥尔》

3.青少年身心发展中的哪一条规律的存在,使得有缺陷的儿童接受教育具有可能()

A.个别差异性B.不平衡性

C.互补性D.阶段性

4.学校物质文化有两种表达方式,一是学校环境文化;二是()

A.组织文化B.管理文化

C.设施文化D.制度文化

5.在师生关系模式上,提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B.夸美纽斯

C.凯洛夫D.杜威

6.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

A.广义的教育目的B.狭义的教育目的

C.广义的教育D.狭义的教育

7.我国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

A.活动课程B.潜在课程

C.综合课程D.学科课程

8.美国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说,给他一打健康的婴儿,不管他们祖先的状况如何,他可以任意把他们培养成从领袖到小偷等各种类型的人。

这种说法是典型的()

A.内发论B.外铄论

C.多因素相互作用论D.个体本位论

9.从课程制定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以分为()

A.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B.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C.学科课程、学生中心课程和社会课程

D.工具性课程、知识性课程、

10.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中,他认为人格最原始的部分是()

A.自我B.本我

C.超我D.理想我

【参考答案】

1.A

【解析】孟子是内发论的代表人物,内发论又称遗传决定论,内发论是指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

荀子、华生和洛克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外铄论又称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结果。

2.D

【解析】《理想国》是柏拉图的代表作;《政治学》是亚里士多德的代表作;《教育漫话》是洛克的代表作,只有《爱弥尔》是法国教育家卢梭的代表作。

3.C

【解析】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的机能受损甚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来得到部分的补偿。

如失明者通过听觉、触觉等方面的超常发展来补偿视力方面的缺陷。

4.C

【解析】学校的物质文化主要有学校环境文化和学校设施文化两种。

5.D

【解析】赫尔巴特提出“以教师为中心”,并且倡导的三中心是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科书中心;而杜威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倡导在做中学,并提出新三中心:

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6.A

【解析】教育目的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7.D

【解析】中小学开设的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属于学科课程。

8.B

【解析】外铄论又称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

认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其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外在力量的影响规定个体身心发展的水平和结果。

华生上述的表述说明了他是外铄论的代表人物。

而内发论是指人类个体的身心发展完全是由个体内部所固有的自然因素预先决定的,身心的发展实质上是由这种自然因素按照内在的目的或方向而展现出来的。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是指人的身心发展由遗传和环境共同决定的,不是二者之和,而是二者乘积。

9.B

【解析】从课程制定者、开发者的角度划分,课程可分为:

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根据任务不同,将课程分为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和研究型课程。

根据课程内容所固有的属性,可将课程分为学科课程和经验课程。

10.B

【解析】弗洛伊德把人格分为自我、本我和超我,他认为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本我依据快乐的原则来运作,即追求快乐和回避痛苦。

本我是冲动的、盲目的、非理性的。

超我代表道德上的自我,自我追求现实,自我的功能是表达和满足本我的愿望和超我的要求。

(四)

1.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的()

A.京师大学堂B.京师同文馆

C.燕京大学堂D.燕京同文馆

2.老师上课板书时,用红色粉笔把重点内容突出出来,这运用的原理是()

A.刺激强度大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新颖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活动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3.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是()

A.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C.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D.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之间的矛盾

4.一个能测验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

A.信度B.效度

C.区分度D.难度

5.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等,一般是指()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

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6.德育方法中的“陶冶法”,包括()

A.个性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B.人性陶冶、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C.人性陶冶、自然陶冶、艺术陶冶

D.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

7.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生活与成员意志的反映,正确的班集体舆论对每个成员有()

A.约束、感染、同化作用

B.约束、激励、同化作用

C.约束、感染、同化、激励作用

D.约束、感染、激励、协同作用

8.把对集体的管理和对个别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班级管理方式是()。

A.常规管理B.目标管理

C.平行管理D.民主管理

9.从本质上讲,教学过程是一种()

A.认识活动B.实践活动

C.主体活动D.文化活动

10.新课程提倡的三维教学目标是指()。

A.知识、技能和方法

B.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C.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D.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环境

【参考答案】

1.B

【解析】我国采用的班级授课制,始于清代同治元年(1862)年于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2.B

【解析】小学生的无意注意持续时间短,不稳定,因此利用红笔书写重点,是因为色彩对比鲜明的物体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3.A

【解析】社会通过教师向学生提出道德要求与学生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德育过程的基本矛盾。

4.B

【解析】效度是指测验达到测验目的的程度,即是否测出了它所要测出的东西。

信度是指测验结果的可靠程度,如果一个测验反复使用或以不同的方式使用都能得出大致相同的可靠结果,那么这个测验信度就高,否则,信度则较低。

难度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的难易程度,试题过难或过易都不能准确测出学生的真实成绩。

区分度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5.C

【解析】道德认识是人们对行为规范、是非善恶的主观认识和评价,是影响情感、意志、采取行动的基础。

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所作判断后引起的内心体验,它对道德行为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

道德意志是指一个为实现一定的道德行为而体现的一种坚持精神,因此用正确的动机战胜错误的动机,用理智战胜欲望,用果断战胜犹豫,用坚持战胜动摇体现的是道德意志。

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一个人觉悟高低和道德好坏的重要标志。

6.D

【解析】陶冶法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陶冶包括:

人格感化、环境陶冶和艺术陶冶。

7.C

【解析】班集体舆论是班集体成员意愿的反映。

正确的班集体舆论是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对班集体每个人都有约束、感染、同化、激励的作用,是形成、巩固班集体和教育集体成员的重要手段。

8.C

【解析】平行管理是指班主任即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区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人的直接管理区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而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民主管理是指在班级管理的过程中,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力量,发挥每一个学生的主人翁精神,使人人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班级事务,让每个学生都成为班级的主人;目标管理是指班主任和学生共同确定班级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系,以此推动班级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

9.A

【解析】教学过程本质上是一种认识过程,这种认识过程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复杂过程。

10.C

【解析】义务教育阶段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目标的陈述上,包括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个方面,即新课程倡导的三维教学目标。

(二)

1.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

A.怪异观念B.强迫行为

C.强迫洗手D.强迫恐惧

2.在群体压力下,成员有可能放弃自己的意见而采取与大多数人一致的行为,这就是()

A.集体观念B.从众

C.服从大局D.集体凝聚

3.个体由于过去的经历而对面临的人或事具有某种说不出多大理由而较执著地肯定或否定的内心倾向,这是一种().

A.认知失调B.功能固着

C.态度定势D.情感障碍

4.通常,将行为失败的原因归为外部和不可控的因素,会使个体的行为动机()

A.强化B.提高

C.形成D.降低

二、多项选择题(至少有两个选项是对的)

5.古代教育的特点是()

A.鲜明的阶级性B.鲜明的等级性

C.教育脱离生产劳动D.教育形式简单

6.按照价值取向,教育目的可以分为()

A.个人本位B.指导性

C.指令性D.社会本位

7.学习动机是由()几个方面构成。

A.意志B.学习需要

C.诱因D.爱好

8.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的共同点有()

A.开始进步快

B.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C.后期进步较慢

D.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9.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强调教育回归“生活世界”的涵义是()

A.由过于注重“科学世界”转向更多地关照“生活世界”

B.在“生活世界”中认识“科学世界”

C.只要求“生活世界”,不关心“科学世界”

D.“科学世界”不利于学生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10.性格结构是由人的各种心理特征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构成的完整的组织系统。

其主要心理特征有(  )。

A.性格的态度特征B.性格的情绪特征

C.性格的意志特征D.性格的理智特征

【参考答案】

1.B

【解析】强迫症包括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2.B

【解析】从众是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意见盲目的附和他人。

3.C

【解析】个体由于过去的经验,对所面临的人或事可能会具有某种肯定或否定、趋向或回避、喜好或厌恶等内心倾向性,这种事先的心理准备或态度定势常常支配着人对事物的预料与评价,进而影响着是否接受有关的信息和接受的量。

4.D

【解析】根据韦纳的归因理论可知,将失败的因素归为运气等外界因素会造成行为动机的降低。

5.ABCD

【解析】古代教育的特点是由落后的生产力所决定。

古代教育特征:

(1)教育具有阶级性

(2)教育具有道统性(3)教育具有等级性(4)教育具有专制性(5)教育具有刻板性(6)教育具有象征性(7)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等。

6.AD

【解析】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的基本主张是以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为教育的最高宗旨,教育目的应当依据社会的要求来确定。

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认为,个人价值远高于社会价值,因此应当根据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

7.BC

【解析】学习动机是由学习需要和诱因组成。

8.ABCD

【解析】虽然不同的学习者的练习曲线存在差异,但也具有共同点,表现在:

(1)开始进步快。

(2)中间有一个明显的、暂时的停顿期,即高原期。

(3)后期进步较慢。

(4)总趋势是进步的,但有时出现暂时的退步。

9.AB

【解析】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同等重要,不能有失偏颇。

要两者兼顾。

10.ABCD

【解析】性格是一个复杂而完整的系统,它包含着各个侧面,具有各种不同的性格特征。

这些性格特征在不同的个体身上,组成了独具结构的模式。

一般人对性格结构的分析,着眼于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四个方面。

(六)

1.检验教育理论正确与否的标准是()

A.教育自身B.教育评价

C.教育实践D.培养的人才质量

2.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对整个教育活动起指导作用的是()

A.教育内容B.教育方法

C.教育目的D.教学组织形式

3.“温故而知新”是指教学应遵循()

A.循序渐进原则B.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C.巩固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4.教育原初的存在状态是()

A.生活式教育B.学校式教育

C.科学式教育D.灌输式教育

5.“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以课堂为主渠道的交往过程”,这一命题中对师生关系的理解是()

A.教师主体学生客体的关系B.学生主体教师客体的关系

C.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关系D.教师与学生是双客体的关系

6.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因是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的发展是人的潜能的完善这种理论是()

A.内发论B.外铄论

C.成熟论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7.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A.备课B.上课

C.个别辅导D.布置作业

8.教师通过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表达情感和价值观念的教育方法是()

A.演示法B.讲授法

C.谈话法D.陶冶法

9.目前世界范围内,使用最普遍和最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是()

A.分组教学制B.道尔顿制

C.班级授课制D.特朗普制

10.现代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系统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

A.长时记忆B.内隐记忆

C.操作记忆D.形式记忆

【参考答案】

1.C

【解析】实践是检验理论的唯一标准。

2.C

【解析】教育目的是教育的起始点和归宿,居于主导地位。

3.C

【解析】温故而知新,重在复习。

学习后要及时巩固知识。

4.A

【解析】原始的教育形态是生活式教育。

在生产和生活中老一代像一代传授生存技能。

5.D

【解析】现在教学观倡导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6.A

【解析】内发强调内在的个体的因素,外铄强调外在的如环境教育等因素。

7.B

【解析】教学的中心环节是上课。

学校教育的中心环节是教学。

8.B

【解析】讲授法是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发展学生智力的一种方法。

9.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