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660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7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docx

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题解析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4分)

.下列实验与实例,能说明声音产生原因的是

A.往鼓面上撒一些泡沫屑,敲鼓时泡沫屑会不停地跳动

B.美妙的歌声使人心情愉快,发动机的噪声使人心烦

C.邮局电话亭用玻璃制成,隔音效果比较好

D.月球上没有空气,宇航员只能通过无线电交谈

【答案】A

考点:

声现象

.下列各图描述的实验中,用来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的是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图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B图说明响度的大小与振幅有关;C图说明音调的高低与振动的快慢有关;D图说明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故应选D。

考点:

声现象

.下列图中,主要描述声音能够传递能量的是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和信息;ACD三幅图说明的是声音可以传递信息,B图说明声音可以传递能量,故应选B。

考点:

声音的利用

4.生物学研究表明,绿色植物的生长需要光;而物理学研究表明,不透明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的.由此可以初步推测,不利于绿色植物生长的光是

A.红光B.黄光C.绿光D.紫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绿色植物显绿色是因为它能反射绿光,绿光不能被绿色植物吸收,所以绿光不利于绿色植物的生长,故应选C。

考点:

光现象

5.下列做法属于在传播途径中控制噪声的是

A.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B.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

C.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D.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汽车进入市区后禁止鸣喇叭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A错;图书馆里不能大声喧哗属于在声源处减弱噪声的,故B错;飞机旁的工作人员带上耳罩属于在人耳处减弱噪声的,故C错;高速公路两侧安装透明板墙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故D错;应选D。

考点:

减弱噪声的途径

6.电影院放映电影过程中涉及到很多光学知识,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光射到银幕上发生了镜面反射

B.银幕上的像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C.从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

D.白色的银幕可以吸收所有的色光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银幕的表面是粗糙的,光在上面发生的是漫反射,故A错;银幕上的像是倒立放大的实像,故B错;从放映机射向银幕的光是沿直线传播的,故C正确;白色的银幕可以反射所有的色光,故D错;应选C。

考点:

光现象

7.“缥缈的雾,晶莹的露,凝重的霜,轻柔的雪,同样的水分子,装扮着我们生活的时空”。

这是一首描述物理现象的抒情诗。

对这首诗中所描述的物理现象理解正确的是

A.“缥缈的雾”是汽化现象B.“晶莹的露”是液化现象

C.“凝重的霜”是凝固现象D.“轻柔的雪”是熔化现象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雾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露的形成属于液化现象;霜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雪的形成属于凝华现象;故应选B。

考点:

物态变化

8.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甲乙丙丁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音调与振动的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动的振幅有关,由图示可知,甲和乙的响度和音调相同,音色不同,故A正确;甲和丙的振幅和音色相同,音调不同,故B错;乙和丁的响度和音色不同,音调相同,故C错;丙和丁的音色相同,音调和响度不同,故D错;应选A。

考点:

声音的要素

9.图中甲为盛有水的烧杯,试管乙直插入甲容器中(试管未碰底),烧杯受到酒精灯持续加热后,试管乙内的液体最终也沸腾起来了,根据下表有关物质在1个大气压下的沸点,可判断管乙中的液体一定是

A.酒精

B.甘油

C.煤油

D.都有可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试管乙中的液体能沸腾,说明温度已达到沸点且能继续吸热,根据热传递发生的条件,两物体需在温度差可知,试管乙中液体的沸点一定低于烧杯中水的沸点100oC,对比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这种液体一定是酒精,故应选A。

考点:

物态变化

10.2013年CCTV3·15晚会曝光黄金造假:

个别不法商贩为牟取暴利,在黄金中掺入少量金属铱颗粒。

已知黄金的熔点是1064.6℃,铱的熔点是2443.0℃,可以有效检测黄金制品中有无铱颗粒的手段是

A.加热至106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B.加热至1065.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C.加热至2444.0℃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D.加热至3507.6℃并观察有无铱颗粒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由题意可知,铱的熔点远远高于黄金的熔点,所以可以加热到黄多的熔点1064.6℃,看颗粒是否能全部熔化,如果还剩下颗粒,则说明有铱,故应选B。

考点:

物态变化

11.如图所示,平面镜竖直放置在水平面上,一支直立的铅笔从平面镜前40cm处,以5cm/s的水平速度垂直向平面镜匀速靠近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铅笔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逐渐变大

B.经过2s,铅笔与它的像之间的距离变为20cm

C.铅笔的像相对于平面镜的速度为l0cm/s

D.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物体大小不变,所以像的大小是不变的,故A错;经过2s,铅笔向前移动了10cm,则铅笔到平面镜的距离变为30cm,所以此时铅笔与像间的距离变为60cm,故B错;像相对于镜面的速度与物体相对于镜面的速度相等为5cm/s,故C错;根据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可知,若平面镜顺时针转至图中虚线位置,铅笔的像将与铅笔垂直,故D正确;应选D。

考点:

平面镜成像

12.分别盛有冰块(图甲)和热水(图乙),上方都盖有一块玻璃板,过一会儿将能看到()

A.甲、乙两杯子上的玻璃板内侧都有小水珠

B.甲、乙两杯子上的玻璃板外侧都有小水珠

C.甲杯子上玻璃板外侧和乙杯子上玻璃板的内侧有小水珠

D.甲杯子上玻璃板内侧和乙杯子上玻璃板的外侧有小水珠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冰块的温度非常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盖子会液化成小水珠附甲杯盖子的外侧;热水的温度较高,所产生的温度较高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乙杯盖,会液化成小水珠附在乙杯盖的内侧;故应选C。

考点:

物态变化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7分)

13.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来进行操纵电视的,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的,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

【答案】红外线,紫外线

【解析】

试题分析:

家中的电视遥控器是利用红外线来进行操纵电视的,大气中的臭氧层能吸收来自太阳的紫外线,而使地球上的生物免遭伤害的。

考点:

电磁波

14.201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由蓝光二极管的发明者获得,这项发明使制成白光LED灯成为现实.要制成白光LED灯,除蓝光二极管外,还需两种色光二极管.2014年10月8日晚,苏州夜空出现了月全食.月全食发生时位于中间位置的是(选填“月球”、“地球”或“太阳”).

【答案】红绿,地球

【解析】

试题分析:

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所以要成为白光,还需红绿两种色光二极管;日全食是地球位于太阳和月球的中间时,月球正好处于太阳所形的影区内。

考点:

光现象;

15.如下左图,让一束太阳光通过棱镜射到白屏上,在光屏上就形成一条彩色光带,这种现象叫_____,如图所示,光屏上最下面的颜色是____颜色的光,如果将白色光屏换成红色光屏,我们将_______(选填“能”或“不能”)看到七彩光带.

【答案】光的色散,紫,不能

【解析】

试题分析: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所形成光带的现象,叫光的色散;不同的色光的折射率不同,紫光折射率最大,红光折射率最小,所以光屏上最下面的颜色是紫颜色的光;如果将白屏换成红色屏,则只能透过红色光,将看不到七彩光带。

考点:

光的色散

16.舞蹈“千手观音”演绎得淋漓尽致,给人以美的熏陶。

(1)如图,观众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者,因为光的的缘故。

(2)梵音如丝,聆听脱俗乐音,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是不同的。

(3)舞台上云雾缭绕,它们是固态二氧化碳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__成小冰晶或成小水珠而产生的效果。

(填物态变化)

(4)聋哑少女听不清声音,她们是如何感知音乐节奏的?

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__,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答案】

(1)直线传播,

(2)音色,(3)升华,凝华,液化(4)振动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观众将看不见领舞者身后站着的其她舞者;

(2)我们能分辨出究竟是何种乐器在发声,因为不同的乐器发声,其音色是不同的;(3)固态二氧化碳升华时吸热导致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成小冰晶或液化成小水珠而产生云雾缭绕的效果;(4)训练中,技术人员通过加大音量,使音箱、舞台产生振动,从而使靠在音箱上或站在舞台上的聋哑少女感觉到音乐节奏的变化。

考点:

光现象;声现象;物态变化

17.如下左图中,从波形上看图属于噪声的波形图是。

有资料显示,噪声每经过一条100m宽的林带可降低20dB~25dB,从减弱噪声的途径看,这是在中减弱噪声的。

【答案】D,传播途.

【解析】

试题分析:

噪声的声波形是杂乱无章的,没有规律可循,由图示可知,图D表示噪声的波形;设置林带是属于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考点:

声现角

18.如上右图,取一支注射器,拉动活塞使注射器吸进一些乙醚,取下针头,用橡皮帽把注射器的小孔堵住.向外拉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这是一个现象(填物态变化名称),然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表明用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答案】汽化,压缩体积

【解析】

试题分析:

注射器里的液态乙醚消失,变成了气态,这属于汽化现象;后推活塞,到一定程度时,可以观察到液态乙醚出现,这种现象属于液化,这是通过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的。

考点:

物态变化

19.前排同学有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是因为黑板发生_______反射的缘故;而学习用的台灯上有一个灯罩,其作用是利用光的将光线尽量集中照到需要照射的地方.

【答案】镜面,反射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黑板表面较为光滑,发生了镜成反射,所以前排同学有时看不清黑板上的字;台灯上的灯罩是利用光的反射将光线尽量集中照到需要照射的地方,提高了亮度。

考点:

光现象

20.用手指触摸0℃的冰和0℃的水,会感觉更冷些,其原因是。

【答案】冰,冰熔化要吸热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0℃的冰熔化成同温度的水时需要吸收大量的热的,所以会感觉冰更冷些。

考点:

物态变化

21.我国在研制舰载机时用到了先进的3D激光打印技术,包括打印钛合金机身骨架及高强钢起落架等。

其中的关键技术是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高强钢等金属材料______热量,熔化成液态,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_____而成.(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吸收,凝固

【解析】

试题分析:

在高能激光的作用下,钛合金、高强钢等金属材料吸收热量,熔化成液态,然后按构件形状重新凝固而成。

考点:

熔化和凝固

22.炎热的夏天,从冰箱冷藏室取出一瓶矿泉水,会看到瓶的表面出现小水珠,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形成的;从冰箱冷冻室取出冻肉,会看到冻肉表面结霜,这是空气中的水蒸气__形成的.(填写物态变化名称)

【答案】液化,凝华

【解析】

试题分析:

瓶的表面出现小水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冻肉表面结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华形成的。

考点:

物态变化

23.早晨的太阳光与水平方向成30°角射到一水平放置的平面镜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反射角将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校园旗杆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的过程中影长将_______(选填“增大”“不变”或“减小”).

【答案】减小,减小

【解析】

试题分析:

随着时间的推移,从早晨到中午,入射光线如下图中会逐渐向法线靠近,入射角逐渐减小,反射角也逐渐减小;校园旗杆的影子从早晨到中午的过程中影长将减小。

考点:

光现象

三、解答题

24.作出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

【答案】如下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

由眼睛和小孔的上边缘可以确定看到的物体的最上面的部分,由眼睛和小孔的下边缘可以确定看到的物体的最下面的部分,两者之间即为眼睛所能看到的范围,如上图所示。

考点:

光的直线传播

25.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S发出的一束光线被平面镜反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该光线的光路图.

【答案】如下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

先通过平面镜作出发光点S的对称点S′,连接S′A交平面镜于点O,OA为反射光线,如上图所示。

考点:

平面镜成像

26.图中画出物体AB在平面镜中的像A’B’。

【答案】如下图所示

【解析】

试题分析:

分别作出物体AB端点A、B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A′、B′,用虚线连接A′、B′即为AB在平面镜中的像。

考点:

平面镜成像

27.下表是某些介质中的声速v

介质

v/(m·s-1)

介质

v/(m·s-1)

水(5℃)

1450

3230

水(15℃)

1470

软橡胶(常温)

40至50

水(20℃)

1480

软木

500

海水(25℃)

1531

铁(棒)

5200

(1)分析表格的信息,推断声速大小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只须写出两种)依据是什么?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

(2)设海水温度为25℃,在海面用超声测位仪向海底垂直发射声波,经过2s后收到回波,根据计算,可知海水深度为__________m.

(3)真空中声速是______________m/s.

【答案】

(1)①声速大小可能和温度有关,依据是:

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②声速大小可能和介质有关,依据是:

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

(2)海水深度为1531m.(3)真空中声速是0m/s

【解析】

试题分析:

(1)观察表中数据,不难发现:

①声音在水、海水、冰、铁等不同介质中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介质种类有关;②声音在5℃、15℃、20℃的水中的速度不同,说明声速大小和温度有关;

(2)声音从海面到海底时间t=2s/2=1s,海水深度为1531m;(3)因为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所以真空中声速是0m/s。

考点:

声现象

28.小明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时将一块平面镜放在水平桌面上,再把一张硬纸板放置在平面镜上.

(1)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

.

(2)小明让一束光贴着纸板射到O点(如图甲),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是(选填“一定垂直”、“一定不垂直”或“可以垂直也可以不垂直”).

(3)小明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之间的关系时,三次改变入射角i的大小(如图乙),实验所测数据如下表,他根据表中数据得出的结论和其他同学的结论并不一致。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分析小明实验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是。

(2分)

实验次数

入射角

反射角

第一次

200

700

第二次

300

600

第三次

500

400

(4)小聪看了小明的实验器材,认为小明的装置无法探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你是否同意小聪的看法?

若同意,请提出改进措施;若不同意,请说明理由。

答:

.(2分)

【答案】

(1)显示光的传播路径

(2)一定垂直(3)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

(4)同意,将纸板换成可弯折的纸板

【解析】

试题分析:

(1)纸板在实验中的作用是显示光路;

(2)要使入射光线和其反射光线的径迹同时在纸板上出现,则法线必须与平面镜垂直,并且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必须在同一平面内,因此纸板与平面镜的位置关系必垂直;(3)根据反射定律,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反射角是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入射角是入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当入射角分别为20°、30°、50°时,反射线与法线的夹角,即反射角也应分别是20°、30°、50°,而70°,60°,40°正好是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所以是把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当成了反射角;(4)实验中要探究反射光线、入射光线是否在同一平面内,应将一半纸板沿法线方向向后折,所以小聪的看法是正确的.应将硬纸板换成可弯折的纸板。

考点:

光的反射定律

29.如图是小芳同学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实验装置.

(1)在实验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镜,主要是利用玻璃透明的特点,便于。

(2)在竖立的玻璃板前放一支点燃的蜡烛M,可以看到玻璃板后面出现蜡烛的像.小明拿另一支大小相同的蜡烛N在玻璃板后面移动,直到它跟蜡烛M的像完全重合.由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3)实验时,小芳同学应在(填“M”或“N”)侧观察蜡烛M经玻璃板所成的像;应在(填“M”或“N”)侧观察光屏上成的是否是实像.

(4)细心的小芳透过玻璃观察蜡烛M的像时,看到在像的后面还有一个较模糊、与像有部分重叠的像,出现两个像的原因是.

(5)若实验时不慎将玻璃向N方向倾斜,则出现的问题是:

【答案】

(1)确定像的位置;

(2)像与物等大;(3)M,N(4)玻璃太厚(5)无论怎么移动蜡烛B都不能与像重合

考点:

平面镜成像

30.用如图(甲)所示的装置做“探究冰的熔化特点”的实验.

(1)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做,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选填“快”或“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进行的操作是.

(2)实验中,应始终注意观察烧杯中冰的变化,并每隔0.5min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其中,由图(乙)可读出第1min时温度计的示数是℃.

时间/min

0

0.5

1

1.5

2

2.5

3

3.5

4

4.5

5

……

温度/℃

–8

–6

–2

0

0

0

0

0

0

0

状态

固态

固液共存态

(3)根据上表数据,在图丙中画出这段时间内冰的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像.(2分)

(4)由图像可以看出,冰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将.(2分)

【答案】

(1)慢,用搅拌棒不停地搅拌;

(2)状态,-4;(3)图像如下所示;(4)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

(1)冰的熔点为0℃,所以装有碎冰的烧杯直接放置在空气中,不但能使烧杯均匀受热,而且冰的温度升高较慢,便于记录各个时刻的温度.为了使烧杯内各部分受热均匀,还需要用搅拌棒进行搅拌;

(2)探究冰的熔化特点,不仅要探究温度随时间的变化情况,而且要观察其状态的变化;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所以其示数为-4℃;(3)根据表格中数据进行描点,并将各点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上图所示;(4)由图象知,冰达到熔点后熔化,虽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考点:

物态变化

31.微风吹过,管风铃发出悦耳的声音。

小明想探究金属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与长度、直径的关系。

他选取了材料与管壁厚度都相同、长度和直径都不同的三根直管,将它们用细线悬挂,敲击后,测出各自发出声音的频率,数据如下表:

编号

长度/cm

直径/cm

频率/Hz

1

20.50

1.50

2131

2

31.00

2.00

1284

3

48.50

2.50

656

(1)三根管中音调最低的是号。

(2)根据表中数据,能否得出“管子发出声音的频率随长度、直径的增大都会减小”的结论?

请说明你的理由。

答:

(能/不能);理由。

(3)小明发现悬挂的金属管发出声音时在做有规律的摆动,认为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于摆动所产生的。

请设计一简单的实验来检验小明的想法,简要写出实验方案和判断方法。

实验方案;判断方法。

【答案】

(1)3;(2不能;没有控制变量;(3)实验方案;金属管悬挂后轻推使其摆动判断方法如能发出响声就说明发声是由摆动产生的;反之,发声不是由摆动产生的

【解析】

试题分析:

(1)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3号管子的频率最小,3号管子的音调最低;

(2)探究管子发出的声音的频率与管子长度、直径的关系应采用控制变量法,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实验中没有控制管子的长度相同而直径不同、或管子的长度不同而直径相同,即没有采用控制变量法,不能根据表中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3)实验方案:

将金属管悬挂,轻推使其摆动,听管子是否发声;判断方法:

如果管子不发声,说明金属管发出的声音是由管子的摆动产生的,如果管子发声,说明管子发出的声音不是由管子振动产生的。

考点:

声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