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562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193.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docx

OM7OBA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机械制造技术基础》实验指导书

目录

实验一、刀具角度测量实验3

实验二、动态切削力的测量实验6

实验三.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11

实验四、工艺系统静刚度的测量实验13

实验一、刀具角度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

2、通过实验加深理解刀具标注角度参考平面的定义,三个平面的空间位置及相互关系;

3、熟悉万能车刀测角仪的测量原理,掌握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加深理解车刀几何角度及其在切削过程中的作用;

4、用所测量的刀具几何角度画一张车刀的角度标注图;

5、记载自己所测刀具的编号、刀具材料、几何角度。

二、实验设备

车刀若干,万能刀具角度测量仪器4台

三、实验方法

1、熟悉车刀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重点观察车刀的形状、主切削刃、副切削刃、前刀面、主后刀面、副主后刀面的位置。

图2-1为车刀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

图2-1车刀切削部分的构造要素

2、掌握刀具几何角度的定义

前角γ0:

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前刀面与基面的夹角。

后角α0:

在正交平面内测量的主后刀面与切削平面的夹角。

主偏角κr:

在基面内测量的主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方向的夹角。

副偏角κr′:

在基面内测量的副切削刃在基面上的投影与进给方向的夹角。

刃倾角λs:

在切削平面测量的主切削刃与基面的夹角。

副后角α′0:

在副正交平面内测量的副后刀面与副切削平面的夹角。

刀具每个角度的标注如图2-2所示。

图2-2车刀的几何角度标注

3、车刀几何角度的测量方法

(1)刀具角度测量台

刀具角度测量台如图2-3所示。

图2-3车刀角度测量台

(2)刀具角度的测量方法(以车刀为例)

1)主偏角κr的测量

a)转台调零:

将转台左侧的刻度线对到底盘的零度;

b)将刀具安装在滑块上,刀尖顶在指针平面中心线上。

此时,扇形盘平面与进给方向重合;

c)转动转台,使刀具的主切削刃与指针平面紧贴;

d)读取转台左侧刻线所示的圆盘刻度,就是主偏角κr。

2)副偏角κ′r的测量

a)在1)项的基础上,转动转台使副切削刃与指针平面紧贴;

b)读取转台左侧刻线所示的圆盘刻度,就是主偏角κ′r。

3)刃倾角λs的测量

a)在测量主偏角的位置上,此时,扇形面为切削平面,在该平面内将指针的刃口A与主切削刃重合;

b)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刃倾角λs。

4)前角γ0的测量

a)在测量主偏角的位置上,将转台转过90°,此时,扇形面为正交平面,在该平面内将指针的刃口A与前刀面重合;

b)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前角γ0。

5)后角α0的测量

a)在4)的基础上(此时,扇形面为正交平面),将指针的刃口B与后刀面重合;

b)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后角α0。

6)副后角α′0的测量

a)在2)的基础上,将转台转过90°,此时,扇形面为副正交平面。

将指针的刃口C与副后刀面重合;

b)读取指针所指的刻度就是后角α′0。

四、填写实验报告

为了继续进行后续的相关实验项目,要将对车刀的实际测量结果进行认真的整理、记录。

实验二、动态切削力的测量实验

一、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各种测力仪的工作原理;

2、研究在一定刀具几何角度的条件下,切削深度和进给量对切削力的影响及变化规律。

3、掌握用实验的方法建立切削力的经验公式的方法和技能。

二、实验仪器及耗材

1、压电式切削测力仪;

2、YE5850电荷放大器;

3、机床:

J1MK460×100精密车床;

4、其它测量工具;

5、45钢试件;

6、计算器、笔、尺等(学生自备)。

三、测力仪的工作原理

1、压电式切削测力仪

YDC-Ⅲ89型压电式切削测力仪的结构如图2-1所示,该测力仪为大连理工大学开发的专利产品,采用刀杆式结构,用一个三向压电石英力传感器作为力——电转换元件。

它不仅大刚度、高灵敏度、高固有频率、宽频率响应范围,线性良好的动、静态性能,而且结果简单,体积小,除刀体结构有一点变化外和正常的刀具一样,在正常的切削加工状态下,就可以实时、准确地测量出三向静、动态切削力。

其工作原理可简单地叙述为:

根据正压电效应,当石英晶片受到外力作用时,石英晶片的表面会产生正、负电荷,电荷的多少与所受外力的大小

成严格的线性关系。

2、电阻应变式切削测力仪

电阻应变式切削测力仪的工作原理是在测力仪的弹性体(特制刀杆)上粘贴电阻应变片,构成电桥,如图2-2所示。

电桥的平衡条件是R1/R2=R3/R4,既B、D两点的电位相同,表现为检流计中无电流。

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弹性元件的变形,各电阻应变片的阻值将发生变化。

R1受张力,长度增加。

截面积减少,于是电阻增大。

R2受压缩,长度减少,截面积增加,于是电阻减小。

电桥的平衡被打破,VB>VD,检流表中有电流通过,电流的大小与切削力成正比。

3、机械式切削测力仪

机械式切削测力仪的结构如图2-6所示,受结构的限制,只能测量垂直分力Fz,在切削状态下,Fz所产生的扭矩,使测力仪的横梁产生扭转变形,带动杠杆转动一个角度,通过活塞杆,将变形量以一定的关系传递给百分表。

这一系列的变形传递关系与Fz成正比关系,通过事先标定好的百分表读数——切削力的关系,就可以进行切削力的实际测量了。

四、实验内容

1、熟悉实验设备的构成、工作原理。

2、每4个学生一组,在实验指导老师指导下完成如下内容

(1)确定实验参数:

在指定切削速度(500r/min)的前提下,在一定范围内确定实验参数;

进给量f:

0.15~0.5mm/min,背吃刀量ap:

0.2~1.0mm。

(2)操作切削力测量系统软件系统,配合指导老师操作机床,进行切削加工;

(3)记录实验数据;

(4)整理实验数据;

(5)建立切削力与背吃刀量及进给量相关的经验公式;

3、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三加工误差的统计分析实验

一、实验目的:

在一定的加工条件下,用数理统计分析的方法,分析工艺系统的尺寸分布,加工能力和工艺系统中可能存在的误差因素。

二、实验内容:

按自然加工顺序,对所加工的100个试件的尺寸进行测量,绘出频率直方图,并对其工艺能力和废品率进行分析。

三、试验样件及技术要求

如图1-1所示,由于每个零件均进行多次的重复性加工实验,因此,直径尺寸的具体值由实验教师给出。

四、实验设备

无心外圆磨床,杠杆千分尺(0.002),卡尺(0.02)等

五、实验原理

1、直方图分析法

在生产过程中,由于系统性误差和随机性误差的存在,使同一批工件在同样生产条件下,加工出来的同一个几何要素的加工尺寸不一样,按尺寸的大小分组,按实测的尺寸结果,统计各组内出现的试件的频数就可以画出对应的直方图(参见图1-2)。

根据直方图的形状和由测量值计算得到的参数,可以估算出该工序的工艺特征和工艺能力。

需要计算的参数为样本的平均值

和均方差S。

1——1

1——2

式中n:

样本数,即加工的工件数。

Xi:

试件的测量尺寸,Xj:

每组的组中值,F:

每组频数。

如果系统稳定,加工误差将符合正态分布,其尺寸分散范围在6S,则该工序的工艺能力等级系数Cp为公式1-3所示。

根据Cp的大小可以判断工艺等级,结合直方图分析,可计算合格率、废品率、常值系统误差,提出提高该工序产品合格率的可行措施。

Cp=T/6S1——3

六、实验步骤

1、调整机床:

试加工m件(m≥10),求出其平均尺寸

m和均方差σm,按上限尺寸和下限尺寸求出机床的调整尺寸的上下限,按技术要求调整好机床,要注意要按顺序使工件一个接一个独立地进入磨削区,这样可保证加工每个零件的工艺条件是相同的,同时千万不可将加工顺序搞乱。

上限尺寸:

D+0.015-3σm(1+1/

)下限尺寸:

D-0.015+3σm(1+1/

2、测量数据:

按着加工的自然顺序,用千分尺对每个被加工工件的直径尺寸进行测量并记录在案,为了验证实验结果的统一性,分成十组进行独立的测量,每组的测量数据不近相同,但总的结果还是一致的,将测量结果填入测量数据表(取m=5)。

3、画直方图:

确定直方图的的组数,对于样本空间为100的实验,一般选择6到12组,组距取微米的整数倍,为了避免数据恰好落在组界上,组界要选在数据尾数的1/2处,将每组的组界、频数、频率、组中值等填写在分布图数据表中。

在图上用双点划线画出

和公差带的中心位置,结合公差带的宽度T和尺寸的分散范围6S,可以计算出工艺能力系数Cp,和该工序的工艺等级。

4、计算工艺能力系数Cp、估算废品率

5、分析实验结果:

对加工的100个零件进行实际测量得到的结果进行讨论分析、进行归纳总结并填写实验报告。

 

实验四、工艺系统静刚度的测量实验

五、实验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机床刚度的测定方法之一—动载法;

2、比较机床各部件刚度的大小,分析影响机床刚度的各个因素;

3、巩固和验证有关工艺系统刚度的概念。

六、实验内容

用动载法测定车床刚度。

实验系统将动态测量并记录切削力的变化,同步测量并记录前顶针、刀架及后顶针的动态位移量,计算出各部件刚度及机床刚度。

七、实验设备

1.CM6140车床一台、X5646/1多功能铣床一台;

2.压电三向切削力测量仪两套;

3.位移传感器或千分表三套;

4.计算机数据处理系统一套。

八、实验原理

工艺系统在载荷的作用下会产生相应的变形。

载荷越大变形也越大,反之亦然。

机床静刚度Ks是机床在稳态下工作(无振动)的刚度,它衡量机床抵抗静载变行的能力。

静刚度的概念,一般用下式表示:

Ks=F/Y

式中:

Ks—静刚度(N/mm)

F—切削力(N)

Y—在F作用下刀刃与加工面之间的相对位移(mm)。

但是从工艺观点来研究问题时,我们认为在切削分力Fy方向上的变行要比其它切削分力作用方向上的变行大得多,所以Fy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占主要地位,故又可以用下式表示工艺系统刚度

Ks=Fy/Y

工艺系统在受力情况下的总位移量Y是各个组成环节的位移量迭加,根据测量数据可得出:

刀架刚度KSD=Fy/YD

前顶尖刚度KSQ=Fy/2YQ

后顶尖刚度KSH=Fy/2YH

在根据车床变形Ys为前后顶尖变行位移的平均值和刀架变行位移之和。

Ys=Fy/Ks=1/2(Fy/2KSQ+Fy/2KSH)+Fy/KSD

化简后

1/Ks=1/4(1/KSQ+1/KSH)+1/KSD

这样车床静刚度Ks即可求出。

实验方法1:

三向测力环测量

图1-1所示为三向刚度仪测定车床静刚度的静态测设备。

 

1、前顶尖;2、接长套筒;3、测力环4、加力螺钉;5、弓行加载器;6、摸拟刀杆

图中弓形加载架刚度足够大,其变形略去不计,通过加载器上的加力螺钉4进行加力Fy。

Fy经钢球传至测力环3,由测力环的千分表指示出所加Fy力的数值。

床头、尾座、刀架部件均在Fy力作用下发生变性位移,三个部位各安装一个测量位移的设备(如千分表等测量微位移的设备),测其变行位移YSQ、YSH、YSD。

再根据公示计算出床头、刀架、尾座各部件的刚度,然后计算出机床静刚度Ks。

实验方法2:

应用压电式三向测力仪测量

模拟实际加工状态,应用如图1-2的三向测力仪,进行准动态加载,得到切削力FyFy。

同时测量的各点的位移值,得到一组测量数据。

九、实验步骤

1、安装实验设备

2、在指导教师指导下,测量实验基础数据,填入表格;

3、系统调零;

4、进行准动态施加模拟切削力,系统自动实时动态测量切削力和各测量点的位移;并打印出多点的实验数据、据次可计算出关键部位的刚度及工艺系统的刚度值。

一十、填写实验报告

一十一、实验结果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