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7444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3.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 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docx

最新部编初中历史七下复习提纲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时代—隋、唐(581年-907年)

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P2-5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

(1)建立时间:

581年建立者:

隋文帝杨坚都城:

长安

(2)统一时间:

589年(隋文帝时),隋灭陈(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思考:

联系南北朝历史的特点,想想为什么在经历了魏晋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实现重新统一?

①长期的分裂和战乱,人民渴望统一

②北方:

经过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缩小,为南北统一创造了条件

南方:

江南经济的发展,南北人民要求结束分裂局面,加强双方的经济交流

③隋朝励精图治,国力强盛;陈朝统治腐败,力量衰弱

二、隋朝大运河

(1)目的:

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范围:

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

(3)时间:

605年起,隋炀帝时期

(4)河段: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5)连接水系: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6)地位:

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

(7)意义:

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

成为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国家统一局面,对我国以后经济发展有重大意义。

同时,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

三、开创科举取士制度

(1)开创:

①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

②隋炀帝创立进士科,标志科举制度正式确立

(2)影响:

①政治:

a改变了中国的选官制度,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b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范围,扩大了封建统治基础。

②文化:

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③历史:

成为历朝主要的选官制度,维持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

(1)原因:

隋炀帝实行暴政

暴政表现:

营建一系列重大工程(东都洛阳,大运河、长城和驰道。

多次巡游、屡次发动战争(三征辽东)

(2)隋末农民起义:

爆发于山东地区,使得隋朝的统治面临瓦解。

(3)灭亡标志:

618年,隋炀帝身死江都(被部下杀死)

比较秦隋两朝:

都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开创了统一的局面。

都开创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制度

都修建了对后世影响深远的重大工程

都统治短暂,二世亡,亡于暴君暴政。

第2课“贞观之治”P6-10

一、唐朝的建立

(1)时间:

618年

(2)人物:

李渊(唐高祖)

(3)定都:

长安。

二、贞观之治:

(1)继唐高祖之后,李世民做了皇帝,年号贞观,李世民就是唐太宗,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2)措施:

①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训,虚心纳谏:

房玄龄、杜如晦

②推行一系列革新措施:

a、在政治上,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

b、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初一历史第1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c、增加科举考试科目,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d、严格考查各级官吏政绩

e、经济上减轻人民的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③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④民族关系上:

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称为“天可汗”

(3)贞观之治的表现: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比较清朝,经济有所发展,国力逐步强盛。

他的统治时期史称“贞观之治”。

三、女皇武则天:

(1)评价:

武则天她本是唐高宗的皇后,逐渐掌握实权,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中国封建社会杰出的女政治家。

(2)统治措施:

①打击敌对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

②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发展生产。

(3)政绩:

在位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后来开元盛世局面形成奠定基础。

四、开元盛世

(1)时间:

唐玄宗统治前期

(2)原因(措施):

①整顿吏治,裁减冗员

②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③注重文教,编修经籍

(3)政绩:

出现开元盛世局面

第3课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方面:

①垦田面积逐渐扩大,农业生产技术不断改进②发明推广了一些重要的生产工具如:

曲辕犁,筒车。

③唐朝非常重视兴修水利

(2)手工业方面:

①纺织业品种繁多,尤以丝织业工艺水平最高,代表:

蜀锦。

②陶瓷器生产水平也很高:

越窑的青瓷;邢窑的白瓷;陶器中集大成者唐三彩。

③此外造船业,矿冶业,造纸业颇具规模

(3)商业方面:

都城长安规模宏伟,布局严整对称,既是当时中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

二、民族关系友好见证:

(1)吐蕃概况:

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了,定都逻些,吐蕃是藏族的祖先。

(2)文成公主入吐蕃:

①背景:

唐太宗时期,将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②贡献:

文成公主入藏带去了种子、药材、茶叶工艺品以及历法、科学技术方面的书籍;随行工匠修建小昭寺,参与修建大昭寺。

松赞干布派遣贵族子弟到长安学习,派遣掌握各种专业技能的工匠。

③影响: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3)金城公主入吐蕃:

①背景:

唐中宗时,吐蕃赞普尺带珠丹迎娶金城公主。

他提出和同一家。

②影响:

唐蕃和亲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唐朝的民族政策

(1)背景:

民族之间的交融进一步发展

(2)政策:

唐太宗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

(3)效果:

唐太宗得到周边各族的拥戴,当时北方和西北地区的各族首领尊奉唐太宗为各族的天可汗。

四、开放的社会风气

表现:

(1)唐朝时期的社会风气比较开放。

人们多显示出一种昂扬进取、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2)当时的社会风气兼容并蓄,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数民族习俗的影响,刚健豪迈的尚武盛行一时。

五、多彩的文学艺术

初一历史第2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1)唐朝是我国历史诗歌创作的黄金时期。

最为著名的有李白、杜甫、白居易等。

①李白:

生活在盛唐时期。

被称为诗仙。

②杜甫:

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时期。

他的诗被称为史诗.杜甫被誉为诗圣

③白居易:

生活在中唐时期。

他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唐朝时期书法名家辈出,最为著名的是颜真卿和欧阳询。

①颜真卿:

端正劲美,雄浑敦厚《颜氏家庙碑》

②欧阳询:

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九成宫醴泉铭碑》

(3)唐朝时期的著名画家有阎立本、吴道子。

①吴道子:

落笔雄劲,风格奔放《送子天王图》

②阎立本:

擅长人物故事画《步辇图》

(4)我国三大石窟:

河南洛阳龙门石窟

山西大同云冈石窟

敦煌莫高窟。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

一、中日交往

1、遣唐使

(1)目的:

为了学习汉族先进的文化,

(2)概念:

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被称为遣唐使。

(3)影响:

把唐朝先进的制度、天文历法、文字、典籍、书法艺术、建筑技术等传回日本,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2、鉴真东渡

(1)概况:

鉴真6次东渡日本,754年(唐玄宗时期)成功。

他在日本传授佛经和中国的先进文化,并主持修建唐招提寺。

二、中印交往---玄奘西行

(1)概况:

唐太宗时期从长安出发,到达天竺,在那烂陀寺游学,求取真经。

10多年后带回大量佛经;弟子记录成书《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第5课安史之乱与唐朝衰亡

一、安史之乱

(1)原因:

①唐玄宗后期,朝政腐败。

唐玄宗追求享乐,任人唯亲,宠幸杨贵妃。

②社会矛盾尖锐。

③形成外重内轻局面。

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

(2)过程:

755年,安禄山借口朝廷出现奸臣,和部将史思明一起发动叛乱。

安史叛军从河北大举南下,先攻占东都洛阳,又攻下潼关,逼近长安。

唐玄宗逃往四川,太子李亨被拥立为皇帝,即唐肃宗。

于763年在北方少数民族军队的援助下被平定。

(3)影响:

①对社会经济造成极大破坏,尤其是北方地区遭到浩劫。

②唐朝的国势从此由盛转衰。

③唐朝的中央权力衰微,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二、黄巢起义

(1)原因:

①唐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中央无力控制藩镇。

②人民赋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连年灾荒,无以为生。

(2)起义概况:

起义军在黄巢的率领下,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以致命的打击,后被朱温与其他藩镇联合镇压。

(3)影响:

907年,朱温建立后梁政权,唐朝至此灭亡。

三、五代十国

(1)政权:

①五代:

北方黄河流域在唐亡后先后出现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政权。

②十国:

南方地区出现吴、南唐、吴越、前蜀、后蜀、楚、闽、南汉、南平九个政权,再加上北方太原的北汉。

(2)本质:

五代十国是唐末以来藩镇割据局面的延续。

(3)时代特点:

北方政权更迭,战事不断,政局更迭。

初一历史第3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南方,政局相对稳定,经济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

(4)发展趋势:

五代十国时期,虽然政权分立,但长期政治统一的历史影响和各地经济发展的密切联系,使统一始终是一个客观存在的必然趋势。

第二单元民族关系发展和社会变化

第6课北宋的政治

一、北宋建立

(1)北宋的建立:

①时间:

960年,

②人物:

后周大将赵匡胤(宋太祖)在陈桥驿发动兵变,夺取后周政权改国号为宋,

③都城:

开封宋太祖。

(2)北宋统一:

宋太祖及其继任者按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政权,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二、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措施

(1)军事:

①解除了禁军将领的兵权

②控制对军队的调动

③经常调换军队将领

(2)中央:

为了防止宰相权力过大,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削弱相权。

①宰相之下设副丞相若干人

②设立多重机构,分割宰相的权利

(3)地方:

①派文臣担任地方长官;

②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③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2、影响:

通过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权强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皇权大大加强。

三、重文轻武政策:

(1)目的:

为了防止武将专权的弊端重现。

(2)措施:

①宋太祖有意让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②后续宋太宗也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的政策,使文臣统兵格局形成。

③宋朝注重发展文教事业。

(3)影响:

①在全国范围营造浓厚读书风气

②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③宋朝重文轻武政策,有利于政权和社会的安定。

第7课辽、西夏与北宋的并立

一、契丹族和党项族

(1)辽的建立:

10世纪初,契丹族首领耶律阿保机建立辽,都城在上京临潢府。

(2)西夏的建立:

11前期,党项族首领元昊建立西夏,定都兴庆府。

二、辽与北宋的关系

(1)辽太宗时,占领燕云十六州,从此,辽与中原王朝冲突加剧。

(2)宋太祖晚期,北宋与辽保持友好关系,双方互通使节

(3)宋太宗时期,向辽发动战争遭失败,采取防御措施。

(4)宋真宗时:

a.澶州之战:

辽军攻宋,一直打到黄河岸边澶州城下,威胁到开封;宰相寇准,力劝皇帝亲征,宋军士气大振,打退辽军。

b.澶渊之盟:

澶州大战后,辽宋议和,辽军撤兵,宋给辽岁币。

c.影响:

此后很长时间,辽宋保持和平局面

三、宋夏关系:

①西夏攻宋

②宋夏议和:

元昊向宋称臣,宋给西夏岁币。

第8课金与南宋对峙

一、女真族的崛起

(1)女真族

①生活地区:

黑龙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

②生活方式:

游牧民族

初一历史第4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2)金的建立与统治

①建立时间:

1115

②建立者:

阿骨打(金太祖)

③国号:

大金

二、金灭辽及北宋

(1)金灭辽和北宋:

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灭北宋

(2)南宋的建立:

1127年北宋灭亡后,赵构建立了南宋,定都临安,他就是宋高宗。

三、南宋偏安

(1)岳飞抗金:

南宋初年,金军几次大举南下,岳飞统率的“岳家军”,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在有望收复中原之时,宋高宗和权臣秦桧向金求和,并以“莫须有”罪名杀害岳飞。

(2)宋金和议:

南宋向金称臣,并给金岁币,双方以淮水至大散关一线为界,南北对峙局面形成。

后金迁都燕京,改名中都,南宋统治者安于现状,偏安江南一禺。

第9课宋代经济的发展

一、农业发展

1.原因:

①从唐朝中晚期至两宋时期,南方的战乱较少

②北方人口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生产技术,使南方农业发展速度加快,逐渐超过北方。

2.区域拓展:

自宋代开始,农业的发展进一步向湘西以西拓展,同时江西、福建和两广地区也得到很大开发。

3.表现:

人口增加,垦田面积扩大,耕作技术提高,农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

(1)水稻

①品种:

从越南传入的占城稻,北宋时推广到东南地区。

②区域:

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南方的水稻在北方也得到推广。

③结果:

水稻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丰饶的粮仓,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或“苏常熟,天下足”的谚语。

(2)经济作物

①茶树:

南方各地普遍种植茶树。

②棉花种植:

南宋后期,棉花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二、手工业的兴盛

1.纺织业:

(1)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四川、江浙地区的丝织生产发达。

(2)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兴起,海南岛已有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棉纺织品种类较多。

2.制瓷业:

河北定窑、河南汝窑等地的瓷器,给人别致的美感。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成著名的瓷都。

南宋时,江南地区已成为我国制瓷业的中心。

3.造船业:

广州、泉州、明州的造船业有很高的水平,在当时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北宋东京郊外,建有世界上最早的船坞。

南宋制造的海船,配备了指南针

三、商业贸易的繁荣

1.国内贸易

(1)城市:

黄河、长江及运河沿岸兴起了很多商业城市,最大的城市是开封和杭州,人口多达百万,出现了早市和夜市。

(2)乡镇:

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叫作草市;城乡之间的市镇也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贸易区。

(3)纸币:

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南宋时,纸币发展成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2.海外贸易

(1)港口:

广州、泉州是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2)范围:

中国商船的踪迹,近至朝鲜、日本,远达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

(3)管理:

朝廷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四、经济重心南移

1.时间:

从唐朝中期开始的经济重心南移,到南宋时完成。

2.表现:

中央的财政收入,主要来自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

初一历史第5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第10课蒙古族的兴起与元朝的建立

一、成吉思汗统一蒙古

1、蒙古的统一:

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草原,建立了蒙古政权,他被尊称为成吉思汗。

二、蒙古灭西夏与金

1、1227年,蒙古灭西夏

2、1234年,蒙古灭金

3、结果:

南宋与蒙古直接对峙局面形成。

三、元朝建立与统一

1、元朝建立:

(1)时间:

1271年

(2)人物:

忽必烈

(3)国号:

1271年改国号元

(4)都城:

1272年定都北京

(5)措施:

治国安民方略

2、元朝统一:

(1)1276年,元灭南宋,(抗元将领:

文天祥)1279年,完成全

国统一。

(2)影响:

结束了我国较长时期的分裂割据局面,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第十一课元朝的统治

一、元朝的疆域

1、元朝的地位: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贵族为主建立的全国性的统一王朝。

2、疆域范围:

(1)“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超越汉朝和唐朝。

今天的新疆、西藏、云南、东北广大地区、台湾和南海诸岛,都在元朝的统治范围。

(2)元朝的版图是我国历史上最大的。

二、行省制度

1、中央管理

(1)由中书省掌管全国的行政事务,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项事务。

(2)设枢密院管理全国的军事事务,调度全国的军队。

(3)设御史台负责监察事务。

2、地方管理

1、内地:

实行行省制度

(1)元朝把山东、山西、和河北、称作“腹里”,直属中央的中书省。

(2)其他地区,除了吐蕃、畏兀儿地区之外,设置了10个行省。

(3)在行省之下,继承前代的制度,设置了路、府、州、县

2、边疆地区

(1)目的:

为了对辽阔的疆域有效管理。

(2)管理方法:

根据各地的情况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

(3)具体措施:

①在东南地区:

元朝在东南地区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

理澎湖和琉球。

影响:

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建立正式行政机构

②在西藏地区:

元朝建立后,在西藏地区行设置宣政院,掌

管西藏的军民各项事务。

影响:

西藏正式成为中央直接管辖的地方行政区域

第十二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

一、繁华的都市生活

1、大都市

(1)宋元时期有很多大的都市,呈现出丰富多彩的景象。

北宋的开封、南宋

初一历史第6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的临安、元朝的大都、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在北宋开封,最为繁华的是大相国寺。

2、市民文化生活

【1】瓦子

(1)背景:

随着城市的繁荣,宋代的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的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

(2)瓦子:

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叫做瓦子。

(3)勾栏:

瓦子中圈出专供演出的圈子,成为勾栏。

(4)南宋的临安文化娱乐业更为发达。

【2】杂剧

(1)含义: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杂剧。

(2)发展:

杂剧形成于宋代,元朝建立后,元杂剧在以大都为中心的北方地区兴

元朝南北统一后,元杂剧传入南方。

3、传统节日:

宋代有了春节、元宵节、中秋节。

二、宋词

1、含义:

是一种新体诗歌、句子有长有短、也称长短句,便于歌唱。

2、发展:

唐朝时期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发展,成为宋代主要的文学形式之一。

3、内容:

开始大多描写女性伤离怨别的心境或花前月下的景色,到宋代词的内容有了较大变化,风格多样内容广泛。

5、代表:

苏轼(豪放)、李清照(婉约)、辛弃疾(豪放)

三、元曲

1、含义:

元曲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

2、代表人物及作品:

(1)关汉卿:

《窦娥冤》

(2)与关汉卿齐名的的杂剧家还有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在明代,被誉为“元曲四大家”。

王实甫也是很杰出的元曲四大家。

第13课宋元时期的科技与中外交通一、活字印刷术

1、发明者:

_毕昇

2、时间:

北宋

3、排版方法:

胶泥排版(北宋)-木活字(南宋)—转轮铜排字(元)

4、传播:

13世纪时,活字印刷术传入朝鲜,之后传入日本及东南亚地区,又经丝绸之路传入波斯,后来经过蒙古人西征等途径,传入欧洲。

二、指南针、火药的应用

(一)指南针

发明:

汉代时人们利用天然磁铁做成指南工具,称为司南

发展:

宋代开始用人造磁铁制成指南的工具,被称为罗盘

应用:

北宋末年,中国的海船上开始使用指南针;南宋广泛使用,应用于航海。

传播:

乘坐中国海船的阿拉伯商人将指南针传到阿拉伯国家,后来又传入了欧洲。

影响:

大大促进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

(二)火药

发明:

唐朝时,中国人已经发明了火药。

应用:

到宋代,火药开始运用到军事领域。

发展:

1、南宋初制造出竹管火枪

2、南宋后期,发明装有弹丸的突火枪

3、元朝用金属作筒,取代竹筒,发明了火铳

传播:

13世纪,传入阿拉伯地区,14世纪初又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

影响:

中国发明的火药和火器传入欧洲后,对欧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战方式产生巨大影响,推动了欧洲社会变革

三、发达的中外交通

(一)陆路交通:

特点

1、陆上丝绸之路在宋元时期成为通往西方的交通要道。

2、宋朝驿站发达,元朝建立完善了覆盖全国的陆路交通网驿站

3、元代的陆路向西通往波斯、阿拉伯及俄罗斯等国家。

范围更广。

(二)海上交通:

特点

初一历史第7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1、宋元时期,造船和航海技术有了较大的发展。

2、宋代的海路形成了多条航线,最远到达波斯湾及东非海岸

元代海上交通范围有了更大的拓展,海上丝绸之路进入鼎盛时期

3、意义:

宋元时期陆路和海路的畅通,使中外经济、文化和科技的交流进一步发展

第十四课明朝的统治

一、明朝的建立

1、时间:

1368年

2、都城:

应天府(江苏南京)

3、建立者:

朱元璋

二、朱元璋强化皇权

1、原因:

元朝的灭亡由于地方分权和朝臣权力太大所致。

2、目的:

为了巩固统治,强化皇权。

3、在中央:

(1)废丞相和中书省,设六部,设五军都督府。

在地方:

取消行中书省,设立“三司”

其他:

朱元璋设立锦衣卫,明成祖设立“东厂”监视官民。

4、思想文化上:

“八股取士”考试内容“四书”“五经”,文体格式“八股文”

三、经济的发展

1、整体概况:

农业、手工业、商业在前代基础上继续发展。

2、农业:

引进原产南美洲的玉米、甘薯、马铃薯、花生和向日葵。

3、手工业:

(1)棉纺织业从南推向北。

(2)丝织业苏州是丝织业中心。

(3)制瓷业景德镇是全国的制瓷中心,所产的青花瓷器畅销。

4、商业:

商品经济活跃,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的商贸城市,出现了有名的商帮,如山西的晋商、安徽的徽商。

第十五课明朝的对外关系

郑和下西洋

1、目的:

①为了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②用中国的货物换取海外的奇珍。

2、时间:

1405—433年。

3、规模:

郑和航行的规模浩大,在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

最大、最先进的海船。

4、概况:

(1)次数:

郑和率船队7次下“西洋”。

(2)到达范围:

亚洲和非洲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

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5、意义:

①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

上的空前壮举。

②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来。

③开创了西太平洋与印度洋之间的亚非海上交通线,为

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二、戚继光抗倭

1、原因:

①元末明初,日本一些武士和奸商组成海盗武装集团,被

人称为“倭寇”。

②随着日本国内社会动荡加剧,特别是由于明_国力衰弱,

使倭寇屡屡对中国东南沿海劫掠,时称“倭患”

2、概况:

戚继光率“戚家军”英勇作战,先后在福建,广东两地作战,使_东南沿时间书名作者特点

元末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我国最为流行的长篇历史小说之一,是我国章回体小说

的开山之作。

元末明初《水浒传》施耐庵运用白话描写故事进程和人物性格。

明朝《西游记》吴承恩是一部富于浪漫主义色彩长篇神话小说

海的倭患基本解除。

其中,1561年在台州九战九捷。

初一历史第8页共12页

七年级下册知识要点

3、评价:

戚继光领导的抗倭战争是一场反侵略的战争,他是我国

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和爱国主义者。

第十六课明朝的科技、建筑与文学

一、科技名著

书名作者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军事政治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