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281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docx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

俄罗斯东欧诸国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解析

段晓光

      【内容提要】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负面效应是一个世界性的普遍现象,与其他经济转型或非经济转型的国家相比,俄罗斯东欧诸国在这一改造中所发生的负面效应格外引人注目。

这一负面效应无论在发生的范围、作用的强度以及引发的破坏力等方面,都大大超出了进行这一改造的其他国家。

导致这一负面效应发生的原因,既有一般性的原因,也有经济转型的原因,更有这些国家独特的原因。

从理论上剖析和解说这一经济现象,总结汲取其有益的经验和教训,对当前正处于国企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俄罗斯东欧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

  【作者简介】段晓光,1949年生,中共山东省委党校校刊部副主编、教授。

(济南250021)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先后发生的政治剧变开始到本世纪初,俄罗斯东欧诸国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已经走过了十几个年头,目前大规模的改造在这些国家已经结束,所有制结构也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任务可以说已经基本完成。

今天,当我们回过头来重新审视这一改造时,有必要将目光更多地集中到其负面效应上来,因为这方面的研究往往被当今的主流经济学所忽略,成为对这一改造整体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同时这一研究对当前正处于国企改革攻坚阶段的我国也具有不言自明的现实意义。

 

 

一负面效应的主要表现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只要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无不存在负面效应,其区别仅在于程度上的差别而己。

但是,像俄罗斯东欧诸国在这一改造中所显示出来的巨大负面效应,却已经超出了一般程度上的差别,其严重程度在当今世界即使称不上绝无仅有至少也可以称得上是极其罕见的。

  

(一)宏观经济急剧恶化

  1.经济严重衰退。

在国有企业占绝大比重的国家,集中而大规模地开展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必然会对长期在计划经济中形成的整个国民经济的生产秩序和企业相互之间内在的生产联系产生巨大的冲击和破坏,进而有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俄罗斯东欧诸国的情况就是这样。

随着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大规模开展,这些国家几乎无一幸免地经历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经济大衰退。

有人认为,这场衰退的严重程度甚至超过了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

比如,俄罗斯1992~1998年国内生产总值累计下降40%,工业生产下降50%;其他大部分国家下降幅度一般都在20%~50%之间,少数国家如乌克兰和立陶宛甚至超过了60%。

而上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期间,遭受打击最严重的德国和美国,其国民生产总值才损失了25%,而且5年后就得到了彻底恢复。

但俄罗斯东欧诸国直至2001年,即遭受经济衰退后的10多年之后,生产水平整体上仍未完全恢复到1989~1990年的水平[1]。

  2.失业人口激增。

从减员增效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的任何一项真正改革都会触及原企业人浮于事的弊病而进行裁员,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当然也不例外。

但是,在社会不具备大规模安排与提供失业人员重新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条件下,贸然在全社会集中而大规模地进行这一改造,必然会在短时间内造成失业人口的急剧增加,加之经济的严重衰退,使这一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

比如,前民主德国1993年失业率就高达25%,到2002年依然为20%;波兰1994年失业率一度高达16%,2001年年底更达17.3%。

;其他国家的失业率一般也都在10%~20%之间,少数国家如匈牙利失业率甚至曾超过25%[2]。

  3.财政状况恶化。

大规模的股份制改造和长时期的经济衰退,使国家预算收入的来源大幅萎缩,而预算支出却呈刚性增长。

尤其是大部分国家的股份制改造不仅没能给国家财政带来预期的可观收入,反而使国家进一步丧失了原有的雄厚的纳税基础,其结果必然导致政府财政入不敷出,收支状况持续恶化,财政赤字频频出现。

比如,俄罗斯预算赤字最高曾达GDP的10.7%,为弥补赤字政府又不得不发行高息短期债券,导致国家负债累累,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政府的财政负担,从而使政府财政收支状况陷入恶性循环。

  4.通货膨胀加剧。

俄罗斯东欧诸国在进行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同时,大部分国家先后也进行了"一步到位"的价格改革,即一次性全面放开价格的改革。

在商品短缺、外汇枯竭的情况下,这一改革必然会导致物价的大幅上涨和本国货币的大幅贬值,拉大社会总供求的缺口。

而股份制改造不仅没能起到大幅提高企业产出率、有效增加社会供给和平抑物价的作用,反而由于改制企业产出率的进一步降低,加剧了社会总供求的失衡,无疑给全面上涨的物价起到了火上浇油的作用,加上随之而来的经济衰退,迅速使物价上涨演变成一场惊人的通货膨胀,进而在一些国家引发了不同程度的金融危机。

比如,俄罗斯1992年通货膨胀率曾高达2510%,之后虽然逐渐下降,但从未低于两位数,并与不断深化演进的政府财政危机和经济衰退一同导演了1998年的金融危机。

  

(二)国有资产严重流失

  1.流失规模惊人。

在国内外收购资本严重缺乏的情况下,集中而大规模的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客观上形成一种供给远远超出需求的极为畸形的产权市场,加之政府官员和企业管理层的寻租行为,很快使这一改造演变成为一场大规模的国有资产流失。

据1997年6月11日的《真理报》载文指出,俄罗斯以低价出售国有资产而导致的损失至少1万亿美元。

另据俄国家杜马听证会公布的资料,国家私有化造成的损失相当于1996年国内生产总值的4.2倍,相当于"二战"期间苏联损失的2.5倍[3]。

据美国经济学家波兹南斯基的估算,波兰和匈牙利在私有化期间出售的国有资产,流失率高达90%。

  2.流失时间持久。

俄罗斯东欧诸国的股份制改造持续了长达十多个年头,这期间国有资产的流失从来就没有间断过。

尽管现在大规模的改造已经结束,但是被称为"个案"的私有化仍在进行之中,国有资产仍在不断流失。

比如,俄罗斯2002年就将价值25亿~30亿美元的全国第九大石油公司斯拉夫石油公司占有法定资本75%的国有股份,仅以18.6亿美元出售给了西伯利亚石油公司[4]。

  (三)西方资本趁火打劫

  1.经济受控。

面对大规模低价处理国有资产的股份制改造,西方资本当然不会坐失这一赚取巨额利润的良机。

在一些外债包袱沉重、对外资进入限制要求较低的国家,西方资本利用其急于变现国有资产还债的心态,通过廉价收购大举进入这些国家,并迅速实现了对进入国经济上的控制。

比如,匈牙利将大部分的国有企业卖给了外国人,致使本国工业中的75%和银行业的70%为外国人所有。

2000年西方资本在工业和银行业中的比重为:

波兰为40%和75%;捷克为35%和65%;爱沙尼亚为60%和80%[5]。

  2.财富外流。

在西方资本所收购的国有资产中,绝大部分是以原有资产价值10%的低价收入囊中的。

这意味着约有90%的国有资产价值作为利润流入外国收购者的腰包,同时也意味着这些国家广大劳动人民辛辛苦苦几十年积累的大部分国民财富就这样白白地被外国所有者占有。

不仅如此,这些国家在出卖国有资产的同时,也丧失了利用这些资产获取收益的权利。

西方资本利用所收购的资产源源不断地获取收益,并将这种收益以利润的形式汇往国外,从而造成国民财富的另一种流失。

  3.期待落空。

将国有资产出卖给外国人的动机之一,就是期待外国收购者能够追加投资并用先进的技术对所购资产进行更新改造,大幅度提高原有企业的生产效益。

但是这一期待基本落空。

在东欧国家,外国投资者在收购了大多数国有资产之后,大部分都不再向该地区继续投资。

1989年以来,这些国家用以技术方面的支出都发生了急剧下降,新推出的技术数量也在下降。

  (四)社会阶层两极分化

  1.少数达官权贵,财富急剧膨胀。

从分配的角度看,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实质上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再分配。

在这种分配中,原体制的既得利益集团必然会利用手中尚握有的权力,为自己最大限度地谋取经济利益,从而导致分配向既得利益集团的极度倾斜。

俄罗斯的情况就非常典型。

据1996年1月10日的俄《消息报》指出,原苏联官员在现俄国总统班子中占75%,政府中占74.3%,地方精英中占82.3%,经济精英中占61%。

其中,原苏联经济官员在政府中占42.3%,经济精英中占37.7%[6]。

这种权力结构的作用在金融工业集团的形成中充分显示出来。

从1994年到1998年,在短短的四五年时间内,金融工业集团便迅速崛起并大肆扩张,很快形成了以"七巨头"为中心的金融工业寡头。

他们对金融部门和国家许多重要的战略资源形成了垄断,控制了俄罗斯经济的半壁江山。

  2.广大劳动群众,利益严重受损。

在以股份制改造名义进行的社会财富的再分配中,广大劳动群众处于极为不利的弱势地位。

作为国有资产理论上的所有者,对这笔由他们辛辛苦苦几十年创造和积累的巨额财富,不仅无权选择其分配方式,而且无权决定其转让价格,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笔巨大的财富以大幅缩水的超低价格落入他人的腰包。

尽管一些国家搞了证券私有化,但是以这种方式分配的国有资产不仅极其有限而且最终也没有逃脱被权贵们侵吞的下场。

广大劳动群众被剥夺的还远不仅是这些,随着股份制改造的进行,他们进一步丧失的还有就业、医疗、养老和住房等一系列原先尚有保障的社会福利和服务。

这一系列的剥夺和丧失已经使这一群体的自身利益遭受重创,加之伴随而来的经济衰退和通货膨胀更使其雪上加霜。

如俄罗斯自1992年到1999年,消费价格上涨6168倍,导致居民实际货币收入下降60%[7],从而使这一群体经济生活水平急剧下降并出现了大量的贫困人口。

  3.分化现象普遍,趋势明显加强。

伴随股份制改造而出现的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在俄罗斯东欧诸国是一个普遍现象。

在捷克约有30%的居民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而俄罗斯的穷人阶层则占70%,富人阶层仅占1.5%,收入低于最低生活费的人口也占30%以上,社会阶层的两极分化极为明显。

同时,这种分化的趋势还有加强的迹象。

比如,俄罗斯从1992年到1999年,反映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就从0.289上升到0.394[8]。

二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

  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负面效应作为一种世界性的普遍现象,其产生的原因一定会具有某种共性,但如果具体到某些或某个国家,其产生的原因一定还会具有独特的个性。

正是从这一认识出发,我们对俄罗斯东欧诸国国企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产生的原因拟从以下三个层次分别加以考察和分析:

  

(一)一般原因

  撇开转型因素和这些国家独具的特殊因素,从最一般的角度入手,我们可以发现主要有以下因素决定了负面效应的产生:

  1.客观因素。

(1)资源重新配置的客观要求。

从资源配置的角度看,国企股份制改造实际上是将资源配置由政府主导向市场主导的转移。

这种资源配置方式的变化已经被世界各国的经济实践所证明是符合社会生产力发展客观要求的,具有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但是,正如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这一改造在带来正面效应的同时,必然也会造成一定的负面效应。

(2)寻租机会的供给明显增加。

政府以所有者的身份参与国企股份制改造,无疑会给参与其中的政府官员以及觊觎国有资产这块大肥肉的其他社会成员提供了更多的寻租机会。

这种机会的增加必然会对国有资产的安全形成一定的威胁。

(3)国企退出综合症的难以避免。

国企股份制改造是一场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既包括所有制结构调整,也包括产业结构调整,在这一调整中随着国有企业的退出,必然会游离出一大批失业者,会造成社会福利水平一定程度的下降,以及国家宏观调控能力的削弱,如此等等。

这种国企退出综合症在任何国家都无法完全避免。

  2.主观因素。

(1)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的影响。

新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是当前风靡于世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理论,它以崇拜市场自发力量而著称。

该理论将市场和产权的重要性推向极致,主张最大限度地恢复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和传统的私有制,特别是在国企改革中误导人们将注意力过度集中于产权问题即私有化问题上。

显然,这是一种具有重大缺陷的理论。

不难想像,在这样的理论影响和指导下进行国有企业改革会有什么样的后果。

(2)对国有企业的基本作用和功能尚未达成共识。

尽管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世界上几乎没有一个国家不存在国有企业,但是对于它在市场经济中的定位问题,即如何对国有企业的发展规模、数量以及进入的经济领域加以合理地控制和把握,恰如其分地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和功能,则始终是一个令世界各国困惑的问题。

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国有资本进退的合理性问题。

在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中许多负面效应的产生,正是由于国有资本的不合理退出而导致的。

(3)对股份制内在的缺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从世界范围来看,对国有产权的改造绝大部分是通过股份制方式来进行的。

股份制尽管是一种比较好的企业组织形式,但是其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即始终不能有效解决因所有权与控制权相分离而产生的代理问题。

由此容易导致两个不易解决的难题:

一是企业内部人控制问题;二是投资者过度干预问题。

由于股份制的这一缺陷并未在国企产权改造中为世界各国所重视,因而各国在这一改造中过分依赖股份制的做法,无疑会使其内在的缺陷扩大化和普遍化,进而表现为这一改造的负面效应。

  

(二)转型原因

  从转型经济的共性角度来考察,我们认为以下因素对负面效应的产生具有重要作用:

  1.客观因素。

(1)计划经济后遗症的显现。

数量众多且能够覆盖整个国民经济的国有企业是计划经济最重要的遗产,其身患的病症也是计划经济最重要的后遗症。

这些病症尽管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已经存在,但是一般都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不太容易被人们所深切地感受到。

比如,企业的严重亏损、大量的富余人员、沉重的社会包袱和低下的经济效益等。

然而这些病症随着国企股份制改造的大规模开展,在短时间内迅速而集中地由隐性状态转换为显性状态,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这一改造的负面效应。

(2)市场经济发育滞后的缺陷。

发育成熟的市场经济不仅能够发挥有效配置资源的作用,而且由于具备适应其安全运转的一系列应对社会危机的有效机制,因此它还可以及时而有效地缓解或转化国企股份制改造引发的负面效应。

但是转型经济国家的市场经济发育程度一般都比较低,不仅缺乏包括各类市场在内的完整市场体系,而且各种适应市场经济安全运行的机制都尚待建立和完善,因而不可能指望其发挥特有的作用和功能,来有效抵消或缓冲国企股份制改造带来的负面效应。

(3)转型经济并发症的发作。

在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过程中,由于新旧体制常常处于并存与交替之中,因而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体制摩擦甚至还可能会出现体制真空的现象,由此会导致一系列转型经济并发症的发生。

  2.主观因素。

(1)计划经济的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根深蒂固。

由于转型国家长期实行计划经济,因而反映该经济的观念和思维方式早已被广泛渗透到社会经济领域的各个方面,并以种种不同的方式不时顽强地表现出来。

在国企股份制改造过程中由于这一因素而导致的负面效应,可以说比比皆是。

如"一刀切"地按一个模式进行国企股份制改造;强行规定在一定时限内完成国企股份制改造,等等。

(2)转型经济的规律尚待进一步认识和把握。

对于转型经济国家而言,经济转型是一个前无古人的新事物,其中的规律只能在实践中通过不断地探索来认识。

在探索中必然会出现种种失误而导致一些负面效应的发生。

(3)转型期文化与价值观多元化的消极影响。

经济转型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由封闭走向开放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多种文化和价值观的交流与碰撞,这种情况有可能导致人们思想的混乱和道德标准的迷失,加?

quot;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价值观的流行,会使一些手中握有权力而道德水准不高的人,挖空心思地在国企股份制改造中大搞腐败和经济犯罪。

  (三)特殊原因

  除了以上所说的一般原因与经济转型的共性原因之外,俄罗斯东欧诸国国企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的产生还有一些特殊原因。

  1.客观因素。

(1)地理位置与历史文化传统的特殊性。

这些国家大部分地处欧洲,俄罗斯尽管横跨欧亚大陆,但是它的政治经济中心却在欧洲部分。

同时,这些国家的历史和文化在传统上与欧洲有着源远流长、割舍不断的内在联系,因此它们对欧洲有着比较一致的认同感。

特别是当阻隔在东西欧之间的社会制度障碍被打破之后,西欧国家出于同一认同感,更重要的是出于地缘政治和战略安全的考虑,对这一地区的经济转型表现出异乎寻常的热情和极为浓厚的兴趣。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西欧资本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大规模地参与了俄罗斯东欧诸国的国企股份制改造,造成低价掠夺国有资产、控制他国经济命脉、导致社会财富外流等一系列负面效应。

(2)计划经济的特殊性。

与其他转型国家相比,这些国家计划经济实行的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达到的水平最高。

所以转型给这些国家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最大。

同时,在这些国家中,计划经济提供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在转型国家中曾是水平最高的、覆盖面最广的,而转型使这一切付之东流,加之国有企业隐性问题通过股份制改造大规模地集中显现出来,必然使这一地区国企股份制改造的负面效应格外引人注目。

(3)政治背景的特殊性。

以苏联为首的苏东集团在经济转型前的世界政治格局中,是惟一一支可以与美国为首的西方集团相抗衡的力量。

西方国家长期以来一直将其作为竞争对手,必欲除之而后快。

西方国家的这种战略意图及其实施,对这些转型国家国企股份制改造负面效应的产生不能不起一定的作用。

同时,由于政治剧变而导致的这些国家国内政局动荡不安、各种政治势力相互之间不断激烈的较量、政府频繁的更迭以及政策的多变,都对国企股份制改造产生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2.主观因素。

(1)社会强势集团崇尚西方的价值取向。

苏东剧变之后,在这些国家新生成了一批经济、政治和社会精英,他们在社会的诸多重要领域明显居于强势地位,不是握有实权就是拥有不可忽视的重大影响力。

这批精英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大部分都崇尚西方,从生活方式到精神追求,从政治民主到经济自由,无不以西方国家为楷模。

在他们的左右下,国企股份制改造必然会效仿西方的私有化,必然会听从西方谋士的摆布,从而导致一些不良后果的发生。

(2)社会公众政治判断力的某种迷失。

苏东国家前政权和政党的所作所为早已令社会公众彻底失望,而计划经济的种种弊端也使他们深恶痛绝。

在政治剧变之后,这种情绪在西方国家别有用心的蛊惑下,在本国精英们夸大其词的煽动下,迅速演化为一种偏激心态,极端地否定过去的一切,否定国有企业存在的价值,盲目听信国有资产一钱不值的谎言,任凭国有企业被一些毫无责任感与责任心的人所操控,甚至漠视国有资产的流失。

他们对西方国家一度丧失了应有的政治警惕性,甚至对其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对精英们描绘的国企股份制改造后的美好远景和慷慨许愿深信不疑,一度沉迷于精英们制造的幻觉之中。

在社会公众政治判断力处于麻痹的情况下,国企股份制改造的效果可想而知。

(3)经济转型操作中的重大失误。

经济转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尽管国企股份制改造只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济转型的其他改造任务与配套改革,仍对这一改造的成功与否具有极其重要的制约作用,如果这方面发生重大失误,同样也会给整个国企股份制改造带来相当大的负面效应。

比如这些国家在转型初期实行的"休克疗法"就是如此。

                               (责任编辑张红侠)

注释:

[1]卡齐米耶日·Z·波兹南斯基: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中文版,第263页。

[2]同上,第258页。

[3]许新:

《转型经济的产权改革--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390~391页。

[4]同上,第392页。

[5]前引书:

《全球化的负面影响--东欧国家的民族资本被剥夺》,第74页。

[6]金雁、秦晖:

《十年沧桑--东欧诸国的经济社会转轨与思想变迁》,上海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230页。

[7]前引书:

《转型经济的产权改革--俄罗斯东欧中亚国家的私有化》,第394页。

[8]同上。

《俄罗斯中亚东欧研究》2005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