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247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6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docx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复习大全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古诗文复习大全

一、《论语十则》

一、知识点梳理

一)相关识记:

1、积累文中几个成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不耻下问

2、试归纳文中有关谈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的例句

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默而识之/温故而知新/ 

3、理解背诵

①《论语》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

(也是与“取长补短”意思相近的句子)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孔子借题发挥,教育弟子勤学好问的句子是: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④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⑥阐述读书求学问的态度是以求学为快乐的句子是(三重境界):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⑦孔子感叹时光易逝,以勉励自己和学生要珍惜时间求学的句子是: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⑧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⑨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而

二)、重点词语释义。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

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

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齐:

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

通“汝”,你。

是,这。

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故,旧的知识

7、士不可以不弘毅弘毅:

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欲,想做的事情。

施,施加。

9.写出这课至今还用的成语。

温故而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择善而从

三).重点句子填空。

1、子曰:

“学而时习之,。

”//孔子说:

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高兴的事吗?

2、子曰:

“学而不思则罔,。

”//孔子说:

光读书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惑不解而无所得。

光思考而不去读书学习,就会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3、子曰:

“见贤思齐焉,。

”//孔子说:

看见贤人就要想着向他学习,看见不贤的人,就要自我反省,看有没有同他相似的毛病。

4、子曰:

“三人行,。

,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

三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选择他们的优点供自己学习,发现自己也存在着他们有的缺点时,就应该注意改正。

5、子曰:

“,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

复习旧的知识,能够从中有新的体会或发现,这样,可以做老师了。

6、子曰:

“岁寒,。

”// 孔子说:

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7、子曰:

“其恕乎,。

//孔子说:

那大概就是“恕”了!

自己讨厌的事,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8、子曰:

“由,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孔子说:

仲由,教导你的话明白了吗?

知道的就是知道,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道。

四)、重点内容解析。

 

1、如何理解“子曰: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知识是一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于一个知识掌握得很扎实、并能灵活运用的人,这句话说明了探求学问或了解事物,应采取诚实的态度,切莫不懂装懂。

二、重点内容练习

一)从文中选出你喜欢的一则孔子语录,试着说说它的现实意义。

示例:

孔子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给“恕”字下,其中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今天,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仍要以此为行动的准则,互相体谅,以礼待人,讲公民道德。

二).阅读语段,回答问题

(1)子贡问曰:

“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子曰: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1.把这则语录译为现代汉语。

2.解释下列词语。

何以:

是以:

下问:

3.孔子从哪两方面解释了子贡提出的问题?

这样解释的目的是什么?

(2)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对文中两个“其”、两个“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也相同。

B.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也不同。

C.两个“其”含义相同,两个“之”含义不同。

D.两个“其”含义不同,两个“之”含义相同。

2.对文中四个带“”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人”指三个人B.“焉”是语气助词,可不译。

C.“择”是选择之意。

D.“从”是跟从,意译为学习。

(3)子曰:

“由(姓仲,名由,字子路,孔子的学生),诲女知之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选自《论语·为政》)

子曰: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选自《论语·述而》)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给它注音并解释。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粗的“知”字的意思。

①人不知而不愠()②温故而知新()

③诲女知之乎()④知之为知之()()

⑤是知也()

3.翻译下列句子。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举一隅不以三隅反。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两则语录哪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

哪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它们表明了孔子怎样的教育思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三)

(1)1.子贡问道:

“孔文子(的谥号)为什么叫‘文’呢?

”孔子说:

“(他)聪敏而且又喜欢学习,(并且)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辱,因此称他为‘文’。

”2.凭什么;因此;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3.一是孔文子敏而好学,二是虚心求教。

既肯定了孔文子取得成就的原因,又借题发挥,教育弟子要勤奋好学,虚心求教。

(2)1.C2.A

(3)1.“女”通“汝”,读rǔ,作“你、你们”讲;“是知也”中的“知”通“智”,作“聪明”讲2.①了解②知道③记住④知道知道⑤通“智”3.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啊②不到他想弄清楚问题而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知道怎么说的时候,不去启发他③不能举一反三4.第一则是论述学习态度的,第二则是论述学习方法的。

第一则中,孔子认为要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去对待知识,不可不懂装懂。

这是一句很好的治学格言。

第二则中,孔子认为教育学生时要及时开导启发,特别强调要举一反三,即善于类推,触类旁通。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学方法

二、《世说新语》两则

一、知识点梳理

一)、字词:

1差(大致,差不多)2因(乘着,趁着)3至(到)4去(丢下)5讲论(讲解)(讨论)6乃至(才)(到)7俄、骤(不久,一会儿)(急速,大)8舍去(放弃,即不再等候)(离开,就走了)9期行(约定)(同行)10儿女(这儿当“子侄辈”讲)

11引(牵,拉)12入门不顾(回头看)

二)、文章主旨感悟

《咏雪》通过谢家子弟咏雪一事,表现了谢道韫的文学才华和聪明才智。

《陈太丘与友期》讲述了7岁儿童陈元方的故事,表现了他的明白事理,落落大方,同时也告诫人们,做人要讲信用,为人要方正。

三)、文言常识了解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他爱好文学,招纳文士,组织编纂了《世说新语》。

四)、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答案 

1、俄而雪骤,公欣然曰   1、俄而:

片刻。

骤:

急速。

欣然:

高兴的样子 

2、撒盐空中差可拟   2、拟:

比,比拟 

3、未若柳絮因风起   3、未若:

比不上 

4、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去:

离开。

乃:

才 

5、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5、期:

约定。

委:

舍弃 

6、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6、引:

拉。

顾:

回头看 

7、尊君在不?

   7、“不”通“否” 

8、谢太傅寒雪日内集   8、集:

集会 

五)、译句 

1、撒盐空中差可拟。

把盐撒在空中,差不多可以相比。

2、未若柳絮风起。

不如把它比做柳絮随风飘舞。

3、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友人过了正午还没来,陈太丘就不再等候走了。

六)、写出《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中心思想 本文主要阐述的是为人处事一定要忠信,只有这样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七)、阅读《世说新语》回答问题 答案 

1、《咏雪》一文营造了一种怎么样的家庭气氛?

你对此有何感受?

 营造了一种温暖、和谐、愉快的家庭气氛。

和谐、平等、宽松的家庭气氛对于开发孩子智力有很大的好处。

 

2、为什么样“公大笑乐”?

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公大笑乐”是因为孩子们的比喻生动、形象。

我们应该注意培养自己的想像力。

 

3、你认为陈纪这个孩子怎么样?

他有哪些特点?

你受到什么启发?

 

陈元方是一个聪颖机智,有礼有节的儿童。

待人接物要诚实、守信、尊重他人。

 

二、重点难点练习

一)、你怎样看待陈元方的“入门不顾”?

示例:

客人既已认错,陈元方应当即原谅他,而陈元方居然入门不顾,弄得客人尴尬之极,无地自容。

这是否也算作“无礼”?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

客问元方:

“尊君在不?

”答曰:

“待君久不至,已去。

”友人便怒:

“非人哉!

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元方曰:

“君与家君期日中。

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文中加粗的词。

①中:

________ ②不:

________

③引:

________ ④顾:

_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添上省略的部分。

(   )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去后(   )乃至。

3.陈元方不再理会“友人”的原因是因为“友人”“________”又“________”。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太丘不守信用,约好跟朋友出行,结果不等友人来自己先走了。

B.陈元方小时候傲慢无礼,竟敢教训长辈,目中无人。

C.小元方能指出父亲的朋友“期日中”而“日中不至”是“无信”,“对子骂父”是“无礼”,可见他明白事理,落落大方。

D.“友人”之所以“下车引之”,是想哄陈元方带自己去找他的父亲。

5.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尊君在不”的“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诲女知之乎

B.学而不思则罔

C.路转溪头忽见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6.辨别下列词语哪些属于敬词,哪些属于谦词?

①敝人 ②卑职 ③陛下 ④令尊 ⑤寡人 ⑥足下 ⑦令郎 ⑧老朽 ⑨麾下

敬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谦词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友人已经感到惭愧,元方还是“入门不顾”,这样做过分吗?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这则故事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朝代)文学家。

从故事主人的言谈中可知,做人要。

答案

1.①中午②通“否”③拉④回头看2.友太丘友3.无信无礼4.C5.B6.敬词③④⑥⑦⑨ 谦词①②⑤⑧7略.8.世说新语刘义庆南朝宋

六、1.《淮南子•人间训》  刘安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2.擅长、善于。

逃跑。

  带领。

  因为。

3.

(1)这一损失怎么就不会变成好事呢?

(2)靠近边塞的人家,战死的青壮年占十分之九。

4.寓言  祸与福和可互相转化,看待事物要持辩证的态度,要懂得努力将坏事变成好事的工作与生活方法。

童趣

一、知识点梳理

作者简介:

沈复,字三白,号梅逸,清乾隆二十八年生于长洲(今江苏苏州)。

清代文学家。

本文选自《浮生六记·闲情记趣》。

字词解释

1、余:

我。

2、稚:

幼小。

3、张目:

睁大眼睛。

4、秋毫:

鸟类到了秋天,重新生出来的非常纤细的羽毛。

后用来比喻最细微的事物。

 5、藐:

细微的事物。

6、细:

仔细。

7、故:

因此。

8、物外:

这里指超出事物本身。

 9、私:

自己。

10、怡然称快:

高兴得连声叫好。

11、之:

的。

12、项:

脖颈,颈。

13.果:

果真14、强:

通“僵”,僵硬的意思。

 15、于:

在。

16、素帐:

未染色的帐子。

17、徐徐:

慢慢地。

18、唳:

鸟鸣。

19、以······为=把······当作。

20、怡然自得:

形容安适愉快而满足的样子。

怡:

安适、愉快;然:

的样子21、兴:

兴致。

 22、方:

刚刚。

23、盖:

原来是。

24、之:

指蛤蟆。

25、虾蟆:

癞蛤蟆。

26、鞭:

名词活用为动词,鞭打。

27然自得:

高兴得连声叫好28庞然大物:

体积极大的东西29夏蚊成雷:

夏天成群的蚊子的叫声跟雷声一样,这是夸张的表现方式。

译文:

我回忆童年时,能睁大眼睛直视太阳,视力好极了,(每当)见到细小的事物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所以经常有超出事物本身的乐趣。

  夏天成群的蚊子发出雷鸣般的叫声,我暗暗把它们比作群鹤在空中飞舞,心里这样想,那成千上百的蚊子,果然都变成鹤了。

我昂着头看它们(蚊子),脖子也为此变得僵硬了。

我又把蚊子留在未染色的帐子里,慢慢地用烟喷向它们,让它们冲着烟雾边飞边叫,当作青云白鹤的图,果然它们就像白鹤一样在云端飞鸣,我为此高兴得连声叫好。

  我常常在土墙高低不平的地方、花台上小草丛生的地方,蹲下自己的身体,使身子和花台一样高;聚精会神仔细地看,把草丛当作树林,把虫子和蚊子当作野兽,把土地突起的地方当作山丘,把低洼的地方当成山沟,精神在这个“山林”中游览,感到安适愉快而满足。

有一天,我看见两个小虫在草间争斗,看得兴致正浓时,突然有个庞然大物,推倒石块压倒小草冲过来,原来是一只癞蛤蟆,它舌头一吐,两只小虫就全被它吃掉了。

当时我年纪尚还年幼,正看得出神,癞蛤蟆的到来不禁让我大吃一惊,等我神情安定下来,捉住了癞蛤蟆,鞭打几十下之后,把它赶到别的院子里去了。

问题:

1、文章围绕物外之趣,写了哪几件事?

答、写了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三件事。

2、“余时有物外之趣”的原因是什么?

答、见藐小之物必察其纹理。

3、本文有哪些词语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

答、明察秋毫、怡然称快、怡然自得、庞然大物、夏蚊成雷。

4、文章开篇用“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之物必细察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这段文字在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答、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

5、“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这里指癞蛤蟆是否恰当,为什么?

答、恰当。

这时的作者已陶醉在他联想的境界之中,眼前实物已经被放大千倍万倍,与蚊虫相比,癞蛤蟆自然成了“庞然大物”。

它的突如其来,即被形容为“拔山倒树而来”就很好理解了。

6表现作者心情的词语有哪些?

有怎样的作用?

词语:

“怡然称快”、“怡然自得”、“神游”、“呀然”等。

答:

形象真实地反映了儿童观物时的心理,表现了“物外之趣”,使读者如身临其境。

7.推测作者将癞虾蟆“驱之别院”的目的。

答:

可能为“二虫”复仇,主要原因是它破坏了自己的审美情趣。

8.从文中可以看出“物外之趣”是怎样得来的?

答:

①有强烈的好奇心。

②有细致的观察力。

③有丰富的想像力。

练习巩固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

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余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为加点字注音。

怡然称快:

庞然大物:

癞虾蟆:

项为之强:

2.上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

3.解释下列句中“之”字的含义。

  

(1)物外之趣()

  

(2)昂首观之()

  (3)为之怡然称快()

  (4)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

4.翻译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

  

③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5.第1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

    

  6.文中叙述了哪些“物外之趣”?

  

7. 文中出现了好几个成语,请写出三个来。

  

8.文章末一句“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表现了作者幼小心灵中怎样的思想感情?

  

8.文中所写的都是平常之物,而“我”却产生了“物外之趣”,你认为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

1.yíchēnɡpánɡlàihámajiānɡ

2.《闲情记趣》沈复

3.

(1)的

(2)它(3)此

4、①心里想像的是鹤,那么呈现在眼前的或是成千,或是上百飞舞着的蚊子便果真(觉得它们)是鹤了。

  ②时常蹲下自己的身子,使身子与花台一样齐,定睛仔细地看。

③看见细小的东西一定要仔细观察它的纹理。

5、第一段总述物外之趣,起着总领全文的作用。

6、观蚊如鹤之趣、神游山林之趣、鞭打蛤蟆之趣。

7、庞然大物、明察秋毫、怡然自得

8、反映了作者严惩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9、作者观察细致,想象奇特。

《山市》

一、知识点梳理

文学常识:

作者:

蒲松龄选自《聊斋志异》卷六蒲松龄,世称为“聊斋先生”,字留仙,淄川(现在山东淄博人),清代文学家,他称他自己的这书为“悲愤之书”。

郭沫若的赞语:

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次虐入骨三分。

字词解释

  1奂山:

山名。

旧淄川县涣山,也作“焕山”。

 2然数年恒不一见:

但是经常是多年看不见一次。

 3青冥:

青天,天空。

4相顾:

你看看我,我看看你。

5近中:

近处。

 6禅院:

寺院。

禅,佛教用语。

7无何:

不久,不一会儿。

8飞甍:

飞檐。

甍,屋檐。

9悟:

才明白。

始:

才,悟:

明白10未几:

不久,不一会儿。

11高垣睥睨:

高高低低的城墙。

高垣,高墙。

睥睨,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又写做“埤堄”。

12连亘:

连绵不断。

13居然城郭:

竟然像一座城市。

居然,竟然。

城郭,城市。

 14中有楼若者:

其中有的像楼。

15堂若者:

有的像厅堂。

堂,厅堂。

 16坊若者:

有的像街巷。

坊(fāng), 街巷,店铺。

17历历在目:

清晰地出现在眼前。

 18莽莽然:

这里形容尘土之大。

莽莽,广大。

 19依稀:

隐隐约约20既而:

一会儿。

21乌有:

没有。

乌,同“无”。

 22危楼:

高楼。

危,高。

 23霄汉:

云霄与天河。

 24窗扉:

窗户。

25裁如星点:

仅仅像星星点点。

裁,同“才”,仅仅。

 26黯然缥缈:

昏暗得看不分明。

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

 27往来屑屑:

形容来往匆匆。

屑屑,忙碌的样子。

 28凭:

靠着。

29不一状:

形状不一。

30逾时:

过了一会儿。

逾,越过。

  31倏忽:

突然。

32.人烟市肆:

人家和商店。

市肆,集市。

肆,店铺。

 33.遂:

终于。

34邑:

县 35孤:

孤零零 36耸:

耸立37惊疑:

惊奇,疑惑38碧:

碧绿39甍:

屋檐40同人:

志同道合的友人 41恒:

经常 42然:

但是43数:

几 44明(出自文中“则明渐少”):

光亮, 45行(出自文中“又闻有早行者”):

出行 46与世无别:

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

古今异义词

  1.直接 古义:

一直连接到 今译:

不经过中间的事物。

2.危 古义:

高,高耸。

今译:

危险。

 

3睥睨 古义:

指墙,即城墙上呈凹凸形的矮墙。

  今译:

眼睛斜着看,形容高傲的样子。

 译文:

  奂山的“山市”,是淄川县八景中的一景,但经常好几年也不出现一次。

(有一天)孙禹年公子跟他的同业朋友在楼上喝酒,忽然看见山头有一座孤零零的宝塔耸立起来,高高地直插青天,(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又惊奇又疑惑,心想这附近并没有佛寺啊。

不多久,(又)看见几十座宫殿,瓦是碧绿的,屋脊高高翘起,这才省悟到原来是(出现)“山市”了。

没多久,(又出现了)高高的城墙,(顶上是)呈凹凸形的短墙,连绵六七里,竟然是一座城了。

城中有像楼阁的,有像厅堂的,有像街坊的,都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数也数不过来。

忽然刮起大风,烟尘弥漫,全城的景象变得模糊不清了。

过一阵子,大风停止,天空晴明,先前的景象全都消失了,只有一座高楼,上与天接,(每层)有五间房,窗户都敞开着,都有五处明亮的地方,那是楼外的天空。

  一层一层地指着数上去,楼越高,亮点越小;数到第八层,亮点只有星星那么小;再往上就变得暗淡了,似有若无,数不清它的层次。

(低层)楼上的人们来来往往,各干各的事情,有靠着(栏杆)的,有站着的,姿态各不相同。

过了一段时间,楼渐渐低矮下来,可以看见楼顶了;渐渐地,又变得跟平常的楼房一样;渐渐地,又变成了高高的平房;突然又缩成拳头一般大小,(再缩)成为豆粒一般大小,终于完全消失。

我又听说,有早起赶路的人,看到山上有人家、集市和店铺,跟尘世上的情形没有什么区别,所以人们又管它叫“鬼市”。

 三、阅读全文,回答问题。

1、作者是借哪些人的观察描写山市的?

答、借孙禹年和他朋友的观察来描写山市的。

2、由本文的内容及“危楼”一词,你能联想古代哪一首著名的诗歌?

答、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夜宿山寺

唐――李白)

3、为什么蒲松龄时代的人把“山市”叫做“鬼书”?

答、当时的人们不能对“山市”这种自然现象作出正确的理解,所以只能用迷信的不科学的说法来解释

4、出自本文的成语有哪些?

答、子虚乌有、历历在目、直冲霄汉、风定天清

5、找出文中描绘山市的关键词语,体会山市形成的过程。

答、孤塔—宫殿—城市—危楼

6、请你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山市的特点?

答,奇异、奇妙、神秘、瑰丽、变化多端。

练习巩固

《山市》

奂山山市,邑八景之一也。

然数年恒不一见。

孙公子禹年与同人饮楼上,忽见山头有孤塔耸起,高插青冥,相顾惊疑,念近中无此禅院。

无何,见宫殿数十所,碧瓦飞甍,始悟为山市。

未几,高垣睥睨,连亘六七里,居然城郭矣。

中有楼若者,堂若者,坊若者,历历在目,以亿万计。

忽大风起,尘气莽莽然,城市依稀而已。

既而风定天清,一切乌有,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

楼五架,窗扉皆洞开;一行有五点明处,楼外天也。

层层指数,楼愈高,则明渐少。

数至八层,裁如星点。

又其上,则黯然缥缈,不可计其层次矣。

而楼上人往来屑屑,或凭或立,不一状。

逾时,楼渐低,可见其顶;又渐如常楼;又渐如高舍,倏忽如拳如豆,遂不可见。

又闻有早行者,见山上人烟市肆,与世无别,故又名“鬼市”云。

1.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未几,高垣睥睨(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B.城市依稀而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