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228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学年河北省安平中学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

河北省安平中学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语文试题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抗战十四年,修改有深意

2017年春季教材将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

教育部表示,教材修改要求将“8年抗战”一律改为“14年抗战”,以全面反映日本侵华罪行,强调“九一八事变”后的14年抗战历史是前后贯通的整体,并要求在课程教材中予以系统、准确的体现。

教育部要求在中小学地方课程教材中全面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主要是将从1931后“九一八事变”开始至“七七事变”之前东北军民的六年抗争也包含在“抗日战争”这一历史概念中。

这一修改可以说是对抗战问题认识的巨大进步,也更为符合历史事实。

“九一八事变”不仅标志着日本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标志着中国人民反抗侵略者的开始。

首先,中国抗战第一枪在1931年沈阳北大营就已经打响;第二,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30万东北抗日联军在1931年至1937年之间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付出了大量牺牲。

从“九一八事变”开始,在1931年至1937年间,中国共产党满洲省委就在积极部署抵抗,9月19日还发表抗日宣言,东北义勇军在共产党领导下壮大成为东北抗日联军,发动广大民众参加抗战。

在此期间,国民党方面也有东北军余部继续进行对日抗战,还有十九路军参加的淞沪抗战也属于其中的一部分。

确立“十四年抗战”,无疑有利于全面有效还原我国当年抗日战争的的基本历史事实。

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认识上的混乱,同时更是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14年抗战史能够最大程度地将为争取民族解放而流血牺牲的烈士,囊括到民族英烈的范畴中来,这更是对民族脊梁、抗战英灵最重要的告慰和尊重。

8年抗战不能将为民族而战的大量英烈包含在内,特别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他们在最艰苦的环境中流血牺牲,“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

这一新的历史界定,也粉碎了一些海外势力扭曲“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排他独断地抹杀中国共产党作为民族中流砥柱的不良居心。

在国际上长期存在着一种历史偏见,对中国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严重认识不足。

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在《被遗忘的盟友:

中国抗日战争》一书中对这种偏见也提出过批评。

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

同时,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

譬如日本著名学者江口圭一一与家永三郎等,都将中国抗日战争起点定位于1931年。

这样的呼应是对日本国内勇于正视历史、反省罪行的有识之士的一种肯定,有助于警醒各国牢记历史、珍惜和平。

(《人民日报》2017年01月12日09版,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在中国抗日战争历史中,8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的全面抗战;14年抗战则是指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开始的抗战,包含了局部抗战和全面抗战两个阶段。

——(来自腾讯网)

②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没停止过。

东北的抗战不仅是东北人民对日本侵略者的抵抗,更是中华民族持续不断、不屈不挠的抗争,都应该计入抗战的史册。

这一时间跨度的增加,是对中国人民连续一贯、脉络清晰的抗战历史的一种恢复和升华,“14年抗战”这个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汤重南

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民的抵抗从1931年开始就从没停止过,“九一八事变”成为中国人民开始反抗侵略、中华民族开始进行不屈不挠抗战的重要标志。

B.教育部要求2017年春季教材全面落实“14年抗战”概念,原因之一就是这一概念更具有科学性、历史性、原则性与现实性。

C.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D.此次教育部要求修改此前一直沿用的“8年抗战”,而代之以“14年抗战”,这一历史概念的修改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下列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A.“八年抗战”,是指从1937年“七七事变”开始的“全面抗战”,事实上,从“九一八事变”开始,东北军民已进行了长达6年的局部抗战。

B.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有关中国的抗战部分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落实“十四年抗战”概念也可以与之吻合对接。

C.“南有杨靖宇,北有赵尚志”,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义勇军、东北抗日联军,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和尊重。

D.英国历史学家米特对国际上长期存在着的扭曲中国“8年抗战”与“14年抗战”之间有机联系的历史偏见提出了批评。

3.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下列哪项概括不准确。

A.有助于消除此前人们在抗战问题上的混乱认识。

B.全面有效还原抗日战争的历史事实,体现对历史真实的尊重。

C.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

D.唤醒国际认知,突出中国人民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中的重要历史地位。

【答案】1.C2.B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C项结合文本内容“世界闻名,特别是我们的国歌就是义勇军进行曲。

这些不被算作抗战历史,是极大的不公。

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等可知,“这一做法充分说明了东北军民抗战斗争对我们整个民族崛起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文中无据。

2.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B项结合文本内容“14年抗战史的正名,有助于唤醒国际认知,进一步敦促各界继续接近历史真实,公允面对中国人民做出的重大牺牲”“14年抗战史的书写,也有助于国内国际抗战史研究领域能够更好地进行对接”等可知,“一直以来都采用的是‘14年抗战史’的说法”于文无据。

3.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作者观点分析。

教育部要求教材修改全面落实“14年抗战”的重大意义,结合文本内容“东北军民对抗日战争的巨大付出应该得到重视。

这是对所有为抗日牺牲仁人志士的最大敬畏和尊重”分析可知,C项“告慰和尊重东北抗日联军”不全面。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宗璞:

且将秃笔长相守

李冰

何谓“南东西北”?

宗璞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南渡记》《东藏记》《西征记》《北归记》是也。

宗璞本名冯钟璞,出身书香门第。

其父冯友兰是众所周知的大哲学家。

宗璞上世纪50年代毕业于清华大学外文系,60年代后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中外文化的滋养使得她“腹有诗书气自华”。

宗璞的作品有小说和散文,还有童话和译著。

她算不得“多产作家”,却是“多奖作家”,曾获茅盾文学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散文(集)奖等等。

宗璞住在北京大学燕南园57号冯友兰先生的老屋内。

这是一座青砖黛瓦的小院,号“三松堂”。

如今,房舍虽旧,仍能看出当年的格局:

院中三棵松,室内万卷书。

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家、巨匠,因此,知识精英是她创作的独特对象。

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

这便是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的系列长篇小说《野葫芦引》丰厚的生活基础。

她在书中生动塑造了一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形象,深刻细腻刻画了他们的人格操守和情感世界。

说起创作,宗璞着实不易。

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

她曾有感而发,作了一支散曲:

“人道是锦心绣口,怎知我从来病骨难承受。

兵戈沸处同国忧。

覆雨翻云,不甘低首,托破钵随缘走。

悠悠!

造几座海市蜃楼,饮几杯糊涂酒。

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

”这亦正亦谐的散曲是她心境的写照,反映了作家的生命价值、灵魂皈依和坚强意志。

一天,宗璞住院了,她穿着病号服倚在床头,因高血压脸色潮红。

她忙着赶写《北归记》,累着了,血压高,头晕。

朋友劝她不要太拼了。

她说:

“放不下,小说里的故事和人物在脑海里翻腾,挥之不去,不写完睡不着觉。

去年春夏时分,宗璞突然脑出血,这次病得危急,在重症监护室里熬了两周,又住了三个月院。

当时,宗璞曾悲观地认为自己无法再继续写作了。

可是当身体稍有好转,她就又重操旧业,开始像蜗牛一样缓缓地在格子里爬起来,恢复了每天早晨的写作。

写一会儿歇一会儿,头晕就去吸氧。

有人问她,抱病苦耕的动力何来?

她的回答:

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

宗璞不止一次视网膜脱落,几经手术右眼保留了0.3的视力,左眼几乎失明。

她戏称自己“半盲人”,“用放大镜也只能看清拳头大的字,写得很苦,进度很慢”。

她说:

“现在每天只能写一二百字。

不是手写,而是口述,别人帮助记下来,然后念给我听,我再修改。

”也就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记录后由助手反复念,她反复改,这样一段一段,一章一章磨出来。

她这是用生命在苦吟练句啊,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

宗璞曾说过:

“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

”她还表示:

“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

创作出传世精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和美国著名女作家海伦·凯勒都是从小就刻在我们心里的最受尊敬的人。

中国作家群中也不乏这样“身有疾、志弥坚”的值得我们敬佩并为之骄傲的作家,宗璞是一个。

(选自《人民日报》,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宗璞曾说,她走上文学之路,得益于父亲冯友兰。

冯老虽是哲学家,于文学却颇有造诣,能写旧诗,很有文采,常常对文艺有独特见解。

宗璞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

《南渡记》出版后,冯老曾写道:

“百岁继风流,一脉文心传三世;四卷写沧桑,八年鸿雪记双城。

(徐小斌《清静淡泊的宗璞》)

②宗璞以她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建立起优美典雅的语言风格。

众多的人物命运和世相心态,在看似平淡的生活情境和细节中缓缓展开,伏有大气磅礴的布局。

宗璞笔下的战争没有刀光剑影,却烙刻了深重的精神创痕,并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读《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XX百科)

4.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

A.宗璞生活在我国高级知识分子群中,接触了众多的文化名人,因此她创作的主要对象是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其作品也具有一种柔性的书卷气息。

B.“……痴心肠要在葫芦里装宇宙,只且将一支秃笔长相守”这支散曲亦庄亦谐,真实反映了宗璞忧怀天下、钟情创作的理想追求和责任担当。

C.为了创作《北归记》,宗璞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不得已由宗璞口述、助手记录,然后反复修改而成。

D.宗璞以其细密从容的叙述方式,创作了一系列隽永而精致的文学作品,逐渐形成了优雅蕴藉、优美温婉的语言风格,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文趣。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宗璞走上文学之路,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她自小耳濡目染、受益匪浅,加之冯老颇有文学造诣,又十分关心她的创作。

B.宗璞之所以“腹有诗书气自华”,既因为她出身书香门第,还与她的教育及工作经历有关,两者使她有了中外文化的滋养。

C.宗璞抱病苦耕,用生命苦吟炼句,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

《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由助手记录后反复念给她推敲、修改。

D.宗璞随父在西南联大渡过了八年,这为她后来创作反映中国知识界抗日长篇小说《野葫芦引》奠定了丰厚的生活基础。

E.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政治荡动,甚至社会动荡与战争冲击,这就需要作家具有坚毅不拔的意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6.宗璞为何能成为“多奖作家”?

请根据作品内容加以概括分析。

【答案】4.C5.BD

6.

(1)受父亲冯友兰影响,培养出了对写作事业的热爱;

(2)长期在外国文学研究所工作,获得中外文化的滋养;(3)抗战时期,她随父南迁昆明,在西南联大度过八年,有丰厚的生活基础;(4)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表现出坚强的写作意志;(5)写《北归记》时每天百余字在腹中推敲,用写诗的功夫写小说表现出认真严谨的写作态度;(6)她说“我有责任把那个时代的知识分子所想、所为记录下来,呈现给现在的读者”,表现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C项,牵强附会,“与疾患抗争了七年,并因此引发了脑溢血,成了‘半盲人’”表述不准确。

文中说“在写《东藏记》时,她已病痛在身,写了七年,与疾患抗争了七年”,但写《北归记》花了多少时间就没有介绍;脑溢血、视网膜脱落,也不全是因为写作《北归记》。

5.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信息筛选和整合能力,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找准文章的对应位置,然后结合文章内容逐个判断正误,题中A项,“完全得益于父亲冯友兰”说法绝对;C项,“《野葫芦引》全由她口述”以偏概全,原文只是说“《北归记》的写作全由宗璞口述”;E项,“创作中必定会遇到疾患病痛……”无中生有。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中的句子含义的题目,要求回答对“读小说是件乐事,写小说可是件苦差事,不过苦乐也难截然分开”的理解,首先答出“写小说是乐事”的原因:

读宗璞的《东藏记》和《紫藤萝瀑布》这样隽永而精致的作品,真是受益又享受。

“写小说的确是件苦差事”的原因:

创作要有丰厚的生活基础,有对生活的真切感悟,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要苦心经营(呕心沥血),千锤百炼(精心打磨),宗璞创作四卷本《野葫芦引》系列长篇小说就是如此;“苦乐也难截然分开”的理由,作品得以问世,受到读者青睐、社会好评,这又是作家最感幸福快乐的事情。

宗璞是“多奖作家”,她说“下辈子选择职业,我还要干这一行”,足见她乐在其中。

点睛:

这是一道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题目,答题时根据题干的要求先筛选主要的信息,然后对筛选的信息按照不同的角度进行整合,筛选和整合时注意区分是局部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然后找到具体的答题区位,摘取关键词语作答,重点注意相关段落的段首句和段尾句。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落在故土的雪

许俊文

同样的雪。

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许多年来,人在他乡的我,虽然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其实,满打满算,我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只生活了十九年,除去有了记忆之前的蒙昧期,所经历的降雪,也不过十几场而已。

可那些极易融化的精灵,在我的心中却像高大的乔木。

扎在泥土下的根已很深很深了。

每当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

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故土的雪。

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

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年末的一个下午,我在收拾家中的杂物时,无意中发现了一幅字,皱巴巴的一方宣纸上。

用浓墨写着“观雪参禅”四个柳体字,一看便知是家父的手迹。

运笔中多次出现颤抖与停顿,那是因为书写者年迈力衰,手指不听使唤的见证。

记得童年的下雪天,父亲不用下地干活。

他用很大的手掌包覆着我小小的手,教我在九宫格上学书。

在他宽厚大手的控制下,我一笔一划地用黑墨将红字填满。

父亲的手温暖有力,一页纸写完后,他的体温进入我瘦小的身体,使我冰凉的手也渐渐暖和起来。

父亲说,雪天练字,练就的是耐心和毅力,有了这两样东西,不愁以后没一碗饭吃。

除了种地。

父亲唯一的爱好就是写毛笔字。

平时农活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只有下了雪,才能摸一摸那管久违的毛笔。

那时候买不起宣纸,父亲就在粗糙的草纸上写,为了节省用纸,他总是先用淡墨写小字,再用浓墨写大字,一张草纸,最后被写烂了才舍得丢掉。

早年的冬天,过年时总要落一场雪,否则,年味就要寡淡许多。

落雪的日子,便是父亲的节日。

他从集镇上买回一大卷红纸,那多半是他动用了家中浇薄的过年费。

但父亲高兴。

他将落满灰尘的木桌擦拭干净,移到敞亮的门口,对着门外漫天飞舞的雪花书写春联,我则守在一旁给他研磨。

雪落无声,平时唧唧嘎嘎的鸡鸭们都龟缩于院落的一隅,天地突然遁入虚静。

此时的父亲会将双手放在树蔸火上烘一烘,然后下意识地搓几下,因手茧太厚,发出砂纸打磨器物嚓啦、嚓啦的响声。

暖过手,他抓起濡墨的毛笔,笔锋像将落未落的鸟儿一样,在裁好的红纸上方不停地盘旋着,待胸中积攒了足够的静气,才肯落笔运腕。

我弄不清父亲写字之前为啥要如此的迟疑不决,母亲说,你小孩子哪里懂,写坏了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呢。

父亲每写毕一幅,就让我铺在地面上,他抱着手臂端详再三,平时不苟言笑的父亲,此刻脸上流露出少有的笑容,然后呵一呵冻僵的手接着写。

我家的草房子本来就不大,随着春联越写越多,我只能踮着脚尖在间隙间穿来穿去。

看着地面上铺展着横一条、竖一条红红的春联,的确一种蓬荜生辉的感觉。

我就在这亲切、温馨的感觉里悄悄送走了自己的童年。

春联写好后,父亲叫我陪他给乡亲们送去。

我们父子二人怀抱着红彤彤的春联,冒着纷纷扬扬的雪花,走上一二里雪路。

看到全村大门上都是父亲写的春联,心里很骄傲。

许多年后回想起这件事,感觉那条送春联的雪路,若能够长一点,该多好啊!

转眼之间,父亲就衰老了。

几年前他患了中风,出行全靠着一张轮椅。

即便如此,父亲还是喜欢雪。

听姐姐说,降了雪,父亲会摇着轮椅在小院里转来转去的。

去年夏天,我把父亲接到城市。

他发现我家的书柜上有一沓宣纸时,怯怯地问。

能匀出几张给我么?

为了让父亲过把用宣纸写字的瘾,我为其铺纸研磨,可是坐在轮椅上的他,够不着书案,我只好让他坐在我的腿上,实现他写字的愿望。

这一次,我们父子的位置已发生了转换。

此时父亲的手也已变得软弱无力,连一只极轻的毛笔都拿捏不稳,我只得从其身后伸出援手,握住他瘦骨嶙峋的手。

父亲将孤悬的笔锋停在半空,迟迟不肯落笔,也许他是担心自己不听使唤的手,糟蹋了那一张好纸。

后来,在我的一再鼓励和催促下,他似乎是鼓足了勇气,才写下“观雪参禅”四个字。

然而,当时并没有雪。

父亲在写这四个字时,是不是也想起当年豆村的雪呢?

看见父亲抖抖索索写字的样子,我就有了一种不祥的预感,这,也许是他最后的一幅墨迹了。

离年根很近的一个黄昏,天气阴沉,有一种“晚来天欲雪”的征兆,我翻出快雪时晴帖》,聚精会神地练了起来。

写毕,看到未接听的电话。

电话那头的姐姐显得很慌乱,说父亲吃午饭时还好好的,去买写春联的红纸,路上摔了一跤过世了……

下葬的前一天夜里,天空落下庚申年的第一场雪。

好厚的雪呀,把豆青山上的松枝都压弯了。

我踏着积雪来到山坡上,伫立在父亲的墓前,我仿佛看见,一茬接着一茬的生命,在一场又一场雪中来来去去……

(有删改)

7.下面对散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以第一人称为叙述视角,用饱含深情的笔触,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B.文章注重细节描写。

如文中第六段运用比喻等手法,详细刻画了父亲写字的情态,不难看出父亲写字时的郑重。

C.“浇薄的过年费”“一张就是一个鸡蛋”,可见童年时作者家庭的清贫,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D.本文用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

置换位置的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8.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7.D8.①与“故乡的雪”形成对比②说明故乡的雪在作者心中与异乡的雪不同,其他的雪只是雪,而故乡的雪有着更为深邃的含义。

9.①文中对父亲的回忆主要和写字有关,而写字、送春联等都与下雪有关,同时父亲也非常喜欢雪。

②以“落在故土的雪”为题,表明在作者心中,雪、故乡和父亲是紧密相连的。

③这样的题目也更方便作者抒发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解析】

7.试题分析:

题干是“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

D项错在“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这句。

阅读全文可知,原文并没有运用心理描写来刻画父亲的形象,在刻画父亲形象时,采用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的方法。

点睛:

文学类文本阅读对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是运用等内容的考核上。

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

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如D项说用“心理等描写手法塑造了父亲的形象”就是很明显的错误。

8.试题分析:

题干是“如何理解第二段中‘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答题时,要先阅读文本,联系上下文的内容,考虑手法的使用和结构上的关系。

第一节说“同样的雪。

落在故土上和落在其他地方是不一样的。

……每年都要经历一两场或大或小的雪,但能够在记忆里保存下来的,还是故乡的雪。

”接着作者由雪回忆“在皖东那个叫豆村的地方”。

“我遇见异乡的雪,总还停留在物理层面”处于第二节的位置。

第二节中还说“面对它们时,我的意识常常会一跳而过,视野中浮现出另一场远方的雪。

”接着第三节说道“故土的雪”“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

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所以,第二节中“面对它们”的“它们”指的是“异乡的雪”。

而“异乡的雪”只是雪,只是停留在物理层面罢了。

文中把“异乡的雪”和“故乡的雪”对比,说明“故乡的雪”在作者心中与“异乡的雪”不同,而“故乡的雪”有着更为深邃的含义。

结合文章后半部分内容,“故乡的雪”不仅仅指自然的雪,更是详细刻画了与雪有深厚感情的父亲,详写父亲写毛笔字的情态,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抒发了对父亲的爱与怀念。

这就让“故乡的雪”有着更为深邃的内涵。

9.试题分析:

题干是“文章主要是回忆父亲,为什么题目却叫“落在故土的雪”?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相关内容与题目的关系。

首先要理清文章中叙述与父亲有关事情,表明父亲非常喜欢雪的。

第三节说“故土的雪。

形影不离地跟随着我。

我从故土的一场又一场降雪中,所感知的,远比季节的变化更微妙,也更深邃。

”接着作者用饱含深情的笔触,描写了父亲在雪天写毛笔字的画面,展现了与父亲有关的深刻记忆。

一是童年家庭的清贫时,父亲在雪天写字的情形。

二是写父亲写字、父子俩送春联等事情都与下雪有关,也更加凸显了父亲送春联的热情友善。

两次写字,蕴含着作者对时光逝去的感慨。

第三次写父亲写字时,他已经年老体衰,在作者的帮助下勉强写了他的生命中最后的四个字——“观雪参禅”,不过这次没有落雪。

而文章以“落在故土的雪”为题,表明在作者心中,雪、故乡和父亲是紧密相连的。

这样的题目也更方便作者抒发感情,引起读者共鸣。

四、文言文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

“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

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王怒而疏屈平。

长子顷襄王立,以其弟子兰为令尹。

楚人既咎子兰以劝怀王入秦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