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7200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7 大小:234.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7页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4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全套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

位置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

我是东明学区中心校的教师——宋腊梅,首先我说课的内容是义务教育课程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二页至第三页的《位置》。

我的设计理念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建构知识,发展思维。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法与学法、教学程序、板书设计几方面对这堂课进行课前说课。

一、说教材分析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已经学会了在具体的情境中,根据行、列确定物体位置,四年级下册位置与方向的学习,进一步认识了在平面内可以通过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已有经验,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奠定基础。

二、说学情分析

学生们具有简单的抽象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及较好的注意力,并热衷于参加富有神秘感和挑战性的活动。

基于对教材以及学情的分析,制订出以下教学目标。

三、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让学生学会在具体情境中探索确定位置的方法,明确竖为列,横为行,能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②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由具体情境到平面图的过程,提高抽象思维能力,建立空间观念,同时初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会数学的价值。

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用数对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是本课重点;能用数对在方格纸上确定物体位置是本课难点。

五、说教法与学法

(一)教法分析:

根据本课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思维特点,我选择了以下教法:

(1)讲解法

(2)情境教学法:

通过一系列与学生的生活悉悉相关的情境设计,既体现了生活中的数学,也更好地服务了我们的教学活动。

(3)欣赏激趣法(4)逐层练习,及时反馈法:

通过学与练的紧密结合,既突出了本课的教学重点,也帮助学生巩固了新知。

(二)学法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

(1)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2)观察、比较、发现的学习方法,在比较中,学生有所发现,获得思维的进步与发展。

六、说教学程序的设计

(一)游戏导入   

上课开始,我通过让学生介绍同学的位置,大家猜一猜他是谁的游戏,有效地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确定位置的经验,帮助学生找准了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从而引起学生学习和探索新方法的需要,引出课题《位置》并板书。

(二)探究新知

1、认识列、行

结合具体情境——教室中的座位,通过我的讲解让学生知道有关列、行的规定(板书:

竖排——列,横排——行),让学生用第几列、第几行表示同学位置,接着又通过说好朋友的位置,巩固新知。

(板书:

三位同学的位置)

2、认识用数对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

《分数乘法》说课稿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很感谢领导给我这个在这里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的机会,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

《分数乘法》。

这节说课分五个环节进行,下面我就来说说第一个节。

  一、说教材

  《分数乘法》是人教实验版六年制上册第二单元的分数乘法的第一课时的内容。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整数乘法的意义很分数加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

在这个内容中,分数乘整数的意义和整数乘整数的意义相同,都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只是这里的相同加数变成了分数,同时分数乘整数又是分数乘分数、分数乘加、乘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因此必须使学生切实掌握好。

基于以上原因,我确定了如下目标。

知识目标: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迁移转化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尝试探究,合作学习的好习惯。

为了使学生能比较顺利地达到教学目标,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理念,学生已有的知识,生活经验,结合教材的特点,我采用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借助课件演示:

帮助学生审题,理解题意。

  2.尝试教学法:

从主题图中获得信息,尝试自己探究,讨论解决。

  三、说学法

  本节课的学习依据知识的迁移,应用转化的思想,通过学生尝试自主探究,把新知识转化为已经学习过的就知识,进一步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适时点拨,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欲望。

教师让学生尝试、观察、讨论、探究中获取知识,把课堂还给了学生,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

  四、说教学流程

  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是教学成功的关键。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将安排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教学。

  

(一)复习引课

  12+12+12+12=+++=

  这两题可以让学生口读结果,他们的作用是要为新授环节做一个简单的铺垫。

  

(二)新知探究

  1.课件出示例1

  

(1)孩子们请仔细读题,你理解这个题吗?

试着来说一说。

在学生分析题意的时候,随机点出线段图。

再仔细的读读这个题,你会列式计算吗?

试着做做。

  

(2)学生做的时候教师巡视、指导,找有不同想法的学生上黑板去做,绝大多数同学完成的情况下,老师在布置任务“同桌互相说说你们的想法”这样就可以保证所有学生至少有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这时候情板演的同学将出做题的思路。

  第一种+++==

  第二种×4=+++==这里关键要剖析第二种方法,为什么可以用乘法,在此基础上师生共练两题,教师要做好板书的整理,而后得出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

整个新授过程,我让学生仔细想一想、试着做一做、同桌说一说、试着讲一讲。

这样做可以让学生在尝试探究的过程中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2.二次尝试环节的设计意图,可以帮助学生及时掌握计算方法。

  3.在教学例2时,因为有了例1的教学过程,学生基本有能力解决,所以我让学生直接动手做,但这一题特别应该注意的是让学生明白,能约分的要约分,再计算比较简便。

  (三)教学例2后,就进入了巩固练习阶段,这节课的关键是计算方法和计算后能约分的要约分这两个要点。

  (四)最后我进行了课堂小结,让学生谈这节课的收获,起到归纳知识,画龙点睛的作用。

  五、说预设效果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通过突破难点达到突出重点的教学思路,教学难点的突破主要是给学生充足的尝试探究的空间,学生在探究中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渗透了迁移类推的数学思想,使学生掌握学法。

倒数的认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说课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4页例1和例2

(2)教材的地位、作用和前后联系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分数乘法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

这部分知识主要为后面学习分数除法做准备,因为一个数除以分数的计算方法就是归结为乘这个分数的倒数,所以这部分内容是分数除法计算关键,它沟通了分数乘法和除法的计算,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作用。

 根据以上对教材的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制定以下的三维目标:

知识目标:

理解倒数的意义,掌握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2、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概括能力。

3.德育目标:

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感受数学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理解和掌握倒数的意义

教学难点:

求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说教法

  本课我采用了发现式教学法、小组讨论式教学法。

教师只是通过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身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去,给学生提供放手的思维空间,并尊重学生的自主性,特别是注重情境的创设,如创设“取名称”、“找朋友”、“我来当名医”、“数学游戏”等情境,以平等宽容的态度激起学生的探究热情,让学生在互动和活动过程中充分地运用自己的能力器官。

三、说学法  

“倒数”的学习适于学生展开观察、比较、交流、归纳等教学活动。

为了更好地指导学法,我采用小组合作形式组织教学。

这样,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倒数”的认识,有时还受同学启发,在互动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

四、说教学程序

我准备从以下五个方面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观察归纳——形成概念(例1)

讨论探究——深化概念(例2)

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一)创设情境——引入概念

师出示语言文字吴和杏,问学生:

把这两个字倒过来写会是什么字呢?

(生说师演示)再问:

一个数也能倒过来变成另一个数吗?

让学生尝试举例子,教师演示

,问倒过来会是什么数,能给这组数取个名吗?

从而引入课题。

(板书课题)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例1)

1、出示  

×

×

×12

(学生先独立计算,再细心观察,在小组里交流所发现的规律)

引导学生归纳倒数的意义: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板书)

2、教师强调指出:

倒数是对两个数来说的,它们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必须说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倒数,不能孤立地说某一个数是倒数。

例如:

因为

×

=1,所以

是互为倒数,或

的倒数,

的倒数是

(三)讨论探究——深化概念(例2)

先让学生想一想两个怎样的数才是互为倒数,再出示例2,说出那两个数是互为倒数。

引导学生适当讨论再归纳找一个数的倒数的方法:

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的分子、分母是互相调换位置的.

出示例题:

和6的倒数

引导学生考虑怎么找的?

有什么规律?

再找(板书)

的倒数是

6=

6的倒数是

教师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

①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②求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3、想一想:

1的倒数是多少?

0有倒数吗?

(先猜测,再验证,后归纳)

 验证:

1×(1)=10×(任何数)≠1

  从而归纳出: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4、指导学生阅读书本并质疑

(四)巩固深化——拓展应用

【设计意图:

设计了一组训练题,目的是为了使学生达到对知识的深化理解,从而达到巩固提高的效果】

1、尝试练习:

写出下面各数的倒数。

(课本第24页的做一做)巩固求倒数的方法

2、数学诊所:

“我来当名医”课本练习六的第3题(判断题)。

巩固倒数的意义

3、找朋友:

课本练习六的第4题(把互为倒数的两个数用线连起来)

4、数学游戏,互说倒数(同位进行:

一位同学说出一个数,另一位同学说出

这个数的倒数)

5、拓展延伸:

0.3的倒数是多少?

1

的倒数是多少?

(并概括求小数和假分数的方法)

(五)总结回顾——评价反思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哪些知识?

先闭着眼睛想一想,再与同桌互相说一说。

【设计意图:

该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在互动中互相启发,共同发展。

(六)布置作业(另外设计)

(七)板书设计:

倒数的认识

乘积是1的两个数互为倒数

求分数的倒数,只要把这个数的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求整数的倒数,先把整数看成分母是1的分数,再把分子、分母调换位置

1的倒数是1,0没有倒数 

结语:

以上就是我对倒数的认识内容的说课,有不完善的地方请各位评委和各位老师提出宝贵的意见。

《分数除法》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的分数除法单元中的例1和例2。

例1是分数除法的意义认识,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

在这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及计算,而本课的学习将为统一分数除法计算法则打下基础。

例1先是对整数除法意义的回顾,再由100克=1/10千克,从而引出分数乘除法算式,通过类比使学生认识到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都是‘已知两个因数的积和其中一个因数,求另一个因数的运算’。

例2是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教学,意在通过让学生进行折纸实验、验证,引导学生将‘图’和‘式’进行对照分析,从而发现算法,感悟算理,同时也初步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

根据刚才对教材的理解,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实例,使学生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是相同的。

2、动手操作,通过直观认识使学生理解分数除以整数,引导学生正确地总结出计算法则,能运用法则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观察、猜测、实验、验证和归纳的过程,感受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并从中发展抽象思维能力。

本课的重点是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本课的难点是分数除法一般算法的理解。

这是因为要将除以一个数转化为乘以它的倒数,在运算形式上由除法转化为乘法,变化较大,而学生往往由于思维的定势,一时不容易接受。

所以本课的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在实验和验证中自主体验和感悟。

二.说教法、学法。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本课的教学必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坚持启发与发现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大胆猜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活动得到有效的提升,动手实践,在体验中、在交流中发现规律。

学习方法上强调以探究学习法和动手操作法为主。

认知结构理论告诉我们,学习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

只有通过主动参与获得的知识,才是有意义的。

因此,在重难点的学习上,通过折纸实验与验证,数形结合,从而实现真正的理解。

三.说教学过程。

开课,就对前一单元所学的分数乘法的计算和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进行复习,目的在于为教学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打下基础,因为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这个分数的几分之一,根据一个数乘分数的意义,就用分数乘几分之一就可以得到结果,而对于分数除法的意义,就直接利用例1的素材导出整数除法的意义再迁移到分数除法的意义。

问题创境,对比迁移,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在教学例1时,我没有直接把教材中的三个问题端出来,而是让学生通过教师给出的信息来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编出乘法问题并列式解答后,问学生:

你能根据这个乘法问题编出两个除法问题吗?

然后再一一列式解答,再通过对这三个算式的观察比较,得到整数除法的意义。

这样安排教材,我的理解是:

如果直接将素材一一呈现出来,感觉很单调泛味生硬,不能留住学生的注意力和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对思维活动就是一种压抑,反过来我这样安排,感觉是把静态的教材动态的出现在学生面前,利用素材自问自答,对学生来说是一次有价值有效的思维活动,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应该是有一个提升的,同时问题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然后指出问题中是以克为单位,如果以千克为单位,100克应该怎么改写?

改写后,算式应该怎么列?

后面两题中的单位也改写了,又怎么列式计算?

用一系列的问题,迁引出分数乘除法的算式,再通过对分数乘除法算式的仔细观察,观察时引导学生对照整数乘除法的算式,找到之间的共同点,从而得到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我这样教学的想法是:

第一因为问题更有挑战性而能更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第二锻炼提高学生的观察比较事物的能力;第三通过比较自然得出分数除法的的意义与整数除法的意义相同,让学生有种水到渠成的感觉,体味到在数学中知识是存在相互联系的。

在完成做一做中,学生快速回答了2/3×4=8/38/3÷4=()8/3÷2/3=()的结果后,问:

你怎么这么快就得到结果了呢?

这个问题能更好让学生利用除法的意义来解决问题,从而加深对除法意义的理解。

(二)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第一步:

教学4/5÷2

1.创设问题情境:

拿出一张长方形的纸,把这张纸的4/5平均分成2份,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尝试列式;

组织折纸实验;

(预设学生反馈):

方法A.4/5÷2=4÷2/5=2/5

大部分是竖着对折,将4/5这一部分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是这张纸的2/5,想当然的计算出结果;可能小部分能从数的组成进行解释,但也有大部分学生说不出算法。

方法B.4/5÷2=4/5×1/2=2/5

将长方形纸横着折,能说清为什么的恐怕很少,极少学生能说出用/5×1/2=2/5,就是求五分之四的二分之一。

2.学生汇报,引导理解方法A和B。

师:

4/5里面有()个()/(),÷2表示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有()个()/();

师:

在折出的长方形里,涂一涂,再来解释两种方法。

师:

还有不同的分法吗?

第二步:

教学4/5÷3

让学生明白为什么不选方法A?

从中说明方法C与A相比有什么优点?

第三步:

拓展,实验与验证

1.师:

其它这样的分数除法的计算是不是也和刚才两题一样呢?

2.反馈交流。

观察:

算式(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最后,组织进行反馈,得出最后结论,并引导学生将一般化的计算方法。

这里不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符号意识,包括之后的引导学生观察,(形式上看)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促进更好的理解。

现代教学论认为:

数学课在经历了感性交流和实践探索以后,应该在数学层面上形成对知识的客观性及其本质的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严谨的思维。

归纳:

分数除以整数就等于分数乘整数的倒数。

除转化成乘,整数转化成几分之一。

(三)练习巩固、拓展提高。

形式训练。

7/15÷4=7/15×()

5/16÷6=5/161/8

3/10÷5=()()

2.计算训练。

(要求写出过程)

2/3÷45/6÷53/8÷64/9÷7

3.应用:

将2/3米长的丝带剪成同样长的5段,每段有多长?

整个练习的设计突出分数除法计算方法的巩固,同时也安排了应用练习,尤其是第二题,还注意了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培养。

(四)课堂总结。

总之,本节课始终以‘落实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为指导思想,不断引导学生进行类比、比较、探究、实验和验证,从特殊到一般,由除法到乘法,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的构建认识,发展思维,形成有效课堂。

比的应用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第二单元52页例2和例3——比的应用,在本册教材中主要就是按比例分配。

之所以将例2和例3放在一节课,主要是为了形成知识的层次和渐进,以利于通过知识点的对比,让学生坚定对知识的感知结果。

按比例分配是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进行分配,它是在学生学习了“平均分”和“分数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延伸。

教材是采用把比化为分数,用学生前面已学过的分数的知识来解答。

这样安排学生容易接受,不仅加深了对分数应用题的理解,还有利于加强知识间的联系,为今后学习正反比例等知识打下基础。

二、说学生

六年级的学生在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知识方面具有一定的能力,而我班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能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去分析问题,学习新知识,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明确按比例分配是比的应用,又是“平均分”的发展,明确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作用。

2、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3、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以及自学能力,促进能力的发展。

在轰轰烈烈进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何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充分、自由、和谐、全面的发展是制定课堂教学目标的主导思想。

因此,为此,依据《数学课程标准》,我制定了这堂课的以上三个教学目标。

四、说重难点

重点: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

难点:

让学生知道“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

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具有典型的特征,理解并掌握了这种特征,就能正确地运用这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而把什么数量按什么比例进行分配,则往往是很大一部分学生感觉比较困难的,因此将其作为难点。

主要将采用“自学——比较——应用”的方式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操作实践,复习引入,指导自学,分析比较,实际应用等教学法。

推广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把学生由被动听变为主动参与,关键在于要打破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

因此,我们要树立起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主动学习的观念。

针对这种教学思想,本节课的教学,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营造一个愉快、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

应该通过老师的语言、动作、表情,传递给学生一种亲切、鼓励、信任的情感意识,形成和谐的课堂氛围,从而有效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其次是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兴趣。

采取的手段主要是让学生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安排动手操作,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在“平均分”的基础上进一步感知“按比例分配”的概念。

第三就是指导自学,培养自学能力。

让学生带着教师给出的问题边自学,边思考,达到学有所思,学有所获的目的,这样,可以做到既让学生学习,又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培养。

第四就是重视应用,正所谓“学以致用”,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巩固学生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可谓一举两得。

六、教学程序

本课的教学程序共分为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解决什么是按比例分配,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从而感知,以加深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理解;第二部分主要解决怎么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要让学生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特征和解答方法,并能应用这一直是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就必须要首先让学生理解什么是“按比例分配”,而采用分石子的实际操作法,即结合农村学生的实际,又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感知,既贯彻了新课程理念,又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更是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第一部分

什么是“按比例分配”

操作感知,导入新课。

在实际情境中理解按比例分配【《数学课程标准》第21页】

以同方为单位分一分

(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的能力)

(1)、按1:

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2)、按2:

1把8颗石子分成两部分。

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感知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而第二种情况不是“平均分”。

说明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工农业生产中,除了“平均分”以外,还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一定的比来进行分配,除了第一种情况是“平均分”外,还有第二种情况,由此导入新课,“按比例分配”。

这样安排导入有利于学生把握知识的发展变化与延伸,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第二部分

怎样按比例分配

(一)、复习

(1)、甲数是8,乙数是10,则甲数是乙数的(),甲数与乙数的比是():

()

(2)、第52页出示复习题:

一个农场计划在100公顷的地里播种60公顷小麦和40公顷玉米;小麦和玉米的播种面积各占这块地的几分之几?

小麦和玉米播种面积的比是多少?

这样安排,目的是把握新旧知识和连接点,为分散难点起着积极的迁移作用。

(二)、自学

1、提出问题,让学生有目的的自学

先出示自学要求:

这道题分配的是什么?

按照什么来分配?

播种小麦和玉米的面积比是3:

2,表示播种小麦和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播种的小麦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玉米的面积与总播种面积的比是几比几?

播种的玉米占总播种面积的几分之几?

老师引导学生尝试,让学生自学课本例2。

其目的是让学生自己在课本中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生小组自学,教师进行指导

小组自学是合作学习的重要形式,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这也是新课程要求的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品质之一。

3、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解题

先检查自学情况,师生共同简略解决例2

然后让学生汇报:

把谁按什么比例分配

4、自学例3

让学生在学习、理解了例2的基础上自然的过渡到例3,并运用例2的技能来解决例3,使学生实现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以及综合运用。

5、比较例2、例3

例2是把总面积100公顷按3:

2进行分配,例3是把总棵树按3个班的人数所占比例进行分配。

这样做的目的是通过比较,让学生知道,按比例分配既可以是2个量比,还可以是3个或3个以上的量比。

(三)、练习

多层次训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