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4408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docx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会计专业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莱芜市高级技工学校

校企合作管理和运行机制建设研究报告

按照《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0]9号)精神,深刻领会实施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计划的重大意义,着眼于莱芜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对技能人才的需要,把学校建设成为全国中等职业教育示范学校。

我校目前已在校企合作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与11家单位形成了战略性合作协议,与4家单位签订了校企合作协议书,与6家单位签订了订单培养协议,与5家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训基地。

、尸■、亠

前言

中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是能吃苦、会创新、懂技能的综合型一线管理人才。

教学目的是以实现掌握熟练技能和形成较强实践能力的技能学习,只有改变落后的纯传统理论教育,通过真正的校企合作才能强化会计专业的实践性教学,才能培养出综合素质较高的会计人才。

由于会计专业教育的独特性,很多学校都在尝试校企合作模式的实践,在“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大背景下,这种实践型人才培养的模式已逐步成为我校会计专业教育发展的重要方向。

这些年,通过政府、学校与企业的大量努力,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但是,我们也知道,校企合作模式在理工类专业领域运用的比较多,在会计专业教育方面很少涉足。

在市场经济竞争白热化的今天,会计专业的学生要想在经济大潮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会计人才培养的模式。

大力加强会计专业教育的校企合作,努力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会计人才,为我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做出突出的贡献。

19世纪末,德国最早产生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

20世纪初,美国最早出现“校企合作教育”一词。

对于校企合作的名称,各国的名称并不相同,如美国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教育、英国的三明治教育、日本的产学合作,虽然各不相同,但从本质来讲,各国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原因在于对专业技能人才需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适应。

2006年国家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大力发展以就业为导向,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应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的办学模式。

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企双方互相的支持、优势的互补、资源的互用、利益的共享,是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我校经济发展的转型和职业教育现代化、促进教育与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和途径,是促进企业竞争力提高的必要手段。

校企合作是现如今职业教育改革与实践的至关重要的一个方向,也是职业院校在实现对自身的发展空间的寻求,为区域经济服务过程中的必然要求。

管理机制,是指管理系统的结构及其运行机理。

从本质上来说,管理机制是管理系统的内在联系、功能及运行原理,是决定管理是否有效的核心问题。

我校正努力推进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进程,但现存的管理机制,未能保证和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已成为制约我校校企合作有效进行的突出问题。

对于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改革,迫切需要理论研究的支撑和实践的检验。

一、校企合作的意义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规划期间以及“十二五”期间,“职业

院校推进校企合作的措施研究”顺应了我校职业教育急需要从数量和规模发展,逐步转向质量和内涵提高的现实需要,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职业教育对加快人力资源开发、落实科教兴国战略、促进就业和再就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度重视职业教育的发展,在政府重视并措施有力地促进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下,校企合作将成为职业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桥梁,实现双赢。

(一)校企合作是实现会计专业教育学生实践性教学的重要保

证,提高中职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会计专业特色。

企业为会计专业的学生提供实习就业的基地,让学生贴近现实的工作岗位,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很好的平台,也为专业师资培训和再教育计划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学校教师在基地实践过程中,可以及时了解会计行业发展的新动向和前沿信息,能够大大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与教学实践的指导能力。

企业里会

计行业的资源能够很好的弥补会计专业教育学校小足的教学资源。

通过校企合作,职业学校委派中青年教师到会计事务所、企业财务部等顶岗实践,了解会计岗位变化及需求,学习岗位技能,以提高业务素质,增强业务能力,从而更好地服务学生,增强课堂效果,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教学需要。

从而提高学校办学水平,提升会计专业特色。

(二)校企合作可以弥补企业人力资源的不足,为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教育的平台

会计专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模式给企业人力资源的补充和选拔提

供了良好的平台。

在会计专业的教学中通过对一些企业案例的解说和学生校内的实训,能够让学生全面的了解企业文化与企业理念,也认识到企业良好形象对企业的重要性。

另外,学校和企业共同构建的科研团体与研发基地小仅能够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而且能够在很大

程度上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会计知识日新月异,财经政策每年都有变化,为了适应政策,只有不断地为自己“充电”,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然而我校大多数企业当前不具备开展理论教育的能力和资源,通过校企业合作,职业

学校可以利用人才、科研、设施优势、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给企业专业技术人员提供理论知识的更新。

(三)校企合作可以促使学校和企业服务意识的提高,培养中职学生的创新能力

会计专业教学校企合作这种合作的模式,能够极大地提高学校和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意识,学校能够为社会提供所需的会计人才,能够为企业解决困境,让会计专业的教学工作真正面对经济活动;与学校合作的企业为社会培养了大量的会计人才。

学校和企业为社会经济服

务的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借助校企合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学习作为专业人才所需的知识结构、素质能力和专业技能,在内容的安排上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此外通过会计技能大赛能够积极地引导学生参与进来,可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

二、校企合作管理机制的国际经验教育部门与经济、就业、雇主相关组织的紧密合作,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

发达国家在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关管理上,教育部门与相关组织密切合作,教育不再独属于教育管理部门,就业、经济、雇主组织等更多参与到了教育的管理和决策过程之中。

许多发达国家通过整合职业教育相关各方的力量,使得职业教育进入了协调发展与良性循环的发展状态。

澳大利亚、德国、美国,作为世界上职业教育与培训体系发展比较完善的国家之一,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之中,更加有效地为校企合作奠定了良好的管理机制基础,使得政府、企业、行业、学校充分合作,共同参与到了职业教育中来,充分调动了实施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并且根据最新的变化,不断完善相关体制与机制,这为我校未来校企合作的管理机制的变革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意义。

(一)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管理机制分析

澳大利亚在20世纪90年代经历了职业教育发展的一个过渡与转折期,在之后的不断变革中,澳大利亚联邦政府日益发挥了对职业教育的整合与调控作用,为澳大利亚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校企合作的

顺利进行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

1.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管理中的运行机制

(1)政府相关机构的作用—建立和实施全国性职业教育框架和项目的保证

在澳大利亚,职业技术教育部长委员会(MinisterialCouncilforVocationalandTechnicalEducation,MCVT)E作为职业教育

政策和计划负责的最高政府组织,成立于2005年11月,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之下设有以下几个重要的机构组织,全国行业技能委员会(NISC),负责提供决策咨询;国家质量委员会(NQC,负责保证和监督培训包以及澳大利亚的职业培训框架落实及质量;以及其行政机构—国家高级官员委员会(NSO)C。

此外,国家高级官员委员会

(NSOC会依照需要设立行动组,行动组具有固定目标和工作期限,并为部长委员会的工作提供支持。

以上四种组织,为部长委员会的职能的实现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部长委员会须对国家培训系统负总体性责任,对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进行整体性的宏观管理。

其职能主要有,制订国家职业教育培训体系政策和计划,具体包括确定优先发展的项目、实施全国职业教育培训、保持和工商业等职业教育有关部门的联系、对资金的分配,以及向联邦议会递交年度工作报告等。

其与所辖部门通力合作,对职业教育各方面力量进行充分利用,建立起了澳大利亚行业、企业、学校、政府共同参与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规范化管理体系,为促进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必要的坚实保障。

这个机构,力图从宏观的国家层面推进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进行,具体说来,即鼓励和吸引行业企业参与到职业教育和培训的过程中来,建立全国性的认证体系,并推行标准化的职业教育培训过程。

2008年,澳大利亚成立了澳大利亚技能署,这个新的国家机构为教育、就业和劳资关系部,就涉及到目前或未来的劳动力技能和发展需求的相关问题提供咨询。

澳大利亚技能署,受委托负责确定相关培训的优先领域,并对增加就业机会和提高生产力的政策发出通告。

在州层面上,澳大利亚设有州培训局,负责在其权限之内执行和管理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培训质量框架(AQTF,对提供以公共资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培训进行管理,进行培训过程中州水平上的政策开发和计划的制订。

州政府同时负责接受澳大利亚政府有关职教培训的拨款,对州提供资金。

其实,并非所有的公共资金为基础的职业教育都由州培训局管理,比如,学校层面的职业教育培训,就是州教育部门来管理的。

(2)中介机构作用的发挥—行业企业参与的各级管理机构澳大利亚的政府组织中,雇主和行业有机会进入相关组织,从而对国家培训系统政策和策略方向开发进行参与。

这使得雇主对于相关政策与策略的认可度大大提高,有效调动了其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

在澳大利亚,国家层面的相关组织有:

11个行业技能委员会

(Industryskillscouncils),还包含有各类专家机构,如澳大利亚认证框架咨询委员会(AustralianQualificationsFramework

AdvisoryBoard),其组成成员较少但来源多样化,由来自职业教育学校、培训、行业、政府的代表和一个独立的主席构成,每年向MCEET丫提交至少一次报告,主要对澳大利亚资格框架(AQF)提供相关的建议。

在州层面的相关组织有,州培训委员会,其负责对州政府和相关机构提供与培训需求和政府政策方向的相关建议。

某些州存在行业培训咨询委员会(ITABs),其负责对州层面上的一些行业培训需求提供建议。

职业或行业认证局,负责对特定职业教育培训框架或技能制订和确立法定的要求。

课程和评估委员会,其负责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开发。

地方层面,澳大利亚也拥有实现企业行业参与职业教育培训的机构,这些机构种类较多,包括地方型开发咨询机构;公共TAFE机构委员会或者管理委员会、非盈利性的培训组织,澳大利亚技术学院委员会;公共学校委员会天竺教堂和独立的职业学校系统。

2澳大利亚校企合作管理中的动力机制

(1)校企合作过程中的利益驱动为了调动行业企业参与职业教育与培训的积极性,澳大利亚政府宣布,2007年后的3年中,为了促进行业技能委员会建设,将会提

供5100万澳元的投资,这体现了澳大利亚政府对促进校企合作重视,尤其是对企业行业积极性调动的重视。

),其

2009-2019年间,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为促进校企合作,将会投入2.5亿澳元用于多项“从学校到工作”改革计划的推广,如“指导者引领学生项目”(MentorsforOurStudentsPilotProgram目的在于鼓励年轻人与行业专家交流,使得学生更加了解人才需求的状况,引导学生选择更加适合自己的专业方向,以有效弥补某些技能领域人才的短缺。

(2)校企合作过程中的行政驱动

2010年,澳大利亚技能署发布报告:

“未来澳大利亚劳动力”,其提出了澳大利亚劳动力发展策略关键性的目标。

而为了实现这些目标,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保证职业教育培训体系能够提升没有全部发挥出其劳动积极性的群体的技能。

其对象包括因为技能的缺乏,特别是由于缺乏语言和数学技能培训而被忽视的人。

在这个观点下,通过加强政府、行业和企业的合作,加强技能人才的培养,被认为是有效的最佳方法。

三、校企合作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职业教育管理机制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已经严重影响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和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从机构设置和运行机制、动力机制、认证与监督机制三个方面对校企合作管理机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有利于我们找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管理方面的症结所在吗,为更好的进行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管理提供更好的建议奠定必要的基础。

(一)在国家层面上,校企合作管理机构的设置及运行中的不足

1.管理机构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分散低效多个部门对职业教育同时进行管理,造成各个机构各自为政,往往会设立不同的标准,存在重复建设等突出问题,严重影响了我国职

业教育及校企合作的质量。

这种多个部门同时管理职业教育的模式存在诸多弊端,首先,多头管理不利于我国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统筹规划、不利于其协调发展。

在同一地区不同部门同时办学,又因为体制上的分割,很容易造成办学规模小,专业设置重复性严重,投资效益偏低,服务范围偏窄,人才流向畸形的职业教育办学局面。

在这种管理过程中,虽然有综合管理部门进行一定的调控,但是综合管理部门并不具有人、财、物方面的决定权和管理权,也就意味着其未能掌握宏观管理调控的经济手段,而我国相关法律手段又欠缺,因而造成调控十分乏力的局面,约束力因之也较弱。

这种对职业教育多头管理、条块分割的现有管理机制,很难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是浪费资源。

不同部门办学,从各自的利益出发,校企合作的相关行为处于“各显神通”状态,高效的的资源整合机制十分缺乏,校企合作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状况十分常见,出现了教育资源缺乏与教育资源浪费同时出现的状况,对于教育资源的优化和配置十分不利。

同时,由于这种职业教育办学的分散性,使得职业教育办学布局并不合理,学校之间缺少合作与沟通,影响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宏观效益和办学质量的提高。

三是财权与管理权分离,教育主管部门对于职业教育只有事权而无财权,很难有效的进行校企合作的激励和管理。

2.管理死板且过细在我国,业务部门往往参与学校的直接管理,学校普遍缺少办学的自主权力,校企合作的灵活性与适应性不够。

对职业教育学校的具体行为进行干预,对职业教育的正常发展有着很负面的影响。

比如对学校的教学和招生进行直接的干预,运用行政命令对职业教育资源直接进行分配等,这样,就造成了职业教育管的过于死板的不利局面。

不利于职业教育机构自身主动性的充分有效的发挥。

而政府更应做的是职业教育宏观上的指导和引导,对学校要给予一定的办学自主权,这样才能避免职业教育的管理机制日渐僵化、自身发展动力不足的局面。

这种我国对于职业教育管理过于死板且过细的特点,给我国校企合作的顺利进行带来了诸多困难和麻烦。

3.“管、评、办”三位一体,缺乏校企合作专门机构我国职业教育缺乏分工细致的相关管理类机构,尤其缺乏校企合作的相关机构,长期以来,我国缺少能与自身职业教育机构相对应和匹配的监督,研究,咨询机构。

未能形成较为完善的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各级管理机制,和发达国家相比,有着比较大的差距。

许多发达国家都都这样专门针对职业教育甚至是校企合作的的权威性组织机构,如德国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BIBB)既是这一类典型的科研机构,通过了解他的职能,可以为我们相关机构的设立提供有益的借鉴,依据联邦职业教育法的规定:

联邦职业教育研究所需要对职业培训和职业进修市场的结构发展进行调查;对企业中的实训情况进行关注和调查;探索企业培训的新途径;对未来培训需要做出预测;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手段和媒介,实现职业培训的现代化,对职业培训在企业中的工作提供;为企业的培训人员制定培训计划;对各类现代化职业教育培训中心的成立提供支持与推动,进一步完善企业培训和进修工作;对各类远程职业教育培训项目的质量做出相应的评估;承担各类国内外的合作项目,对职业教育培训事业的发展进行积极的促进;对国际各国的职业教育培训事业发展情况进行考察和比照等。

(二)我校校企合作管理与机制建设存在的问题

1.企业参与我校合作的积极性低,校企合作层次浅企业的经营目标通常是利润最大化,他们愿意与学校合作在很大程度上是看好学校具有充足的人力资源、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能够创造可观的剩余价值。

在这样的观念引导下企业与职业学校形成的所谓“校企合作”是流于形式,迫于政府的压力象征性地给学生提供“实习平台”,却没有对实习生进行业务指导,相反却利用学生一些杂事。

利益的大小是校企进行合作,特别是企业是否积极参与校企合作的重要决定性因素。

目前,校企合作中职业学校一方有积极性但没有合作的主动权,而企业有主动权却没有合作的积极性,造成校企合作中“一头热”的情况。

校企合作和普通的商品交易不同,学校可以从合作中得到即时利益,即一旦校企之间的合作实现,学校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相应的培训设备、资金等资源,而企业则很难像职业学校那样得到即时利益。

这种较长时间才能获得的利益风险较大,很多企业并不愿意承担。

之外,校企合作预期供给企业的劳动力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员工的流失是很普遍的现象,很多情况下,企业自己培养的人才却留不住,这种情况下企业选择现成的人才是情有可原的。

许多中小企业更是担心这种人员的流动,对于职业教育责任的承担就更为消极。

同样地,学校在校企合作中也承担着一定的风险。

比如,一些企业信誉较差,对校企合作合约的履行很不认真,但职业院校相对来说承担的风险是较小的。

总之,我国职业院校要做的就是努力去争取合作机会,而企业面临的问题是在尽量降低风险的基础上,获取更大的利益。

而在我国在校企合作的具体过程中,缺少减少风险,提高企业收益的校企合作具体激励措施,真正调动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2.我校校企合作管理缺少校企合作的后续保障工作相当一部分职业学校没有形成长远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校企合作机制,造成校企合作严重脱节,对已经实现校企合作的没有加强与企业联系、沟通。

解决企业与实习生之间的问题很少站在公平、公正的立场上。

3.地方政府缺少财政和政策的支持

政府尽管下发了文件鼓励支持职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然而由于缺少有力的财政和政策支持,校企合作没有组织领导、没有制定目标规划;没有切实落实政策;考核机制不健全等原因,选成校企合作图有虚名。

4.学校投入的资金小足,校企合作实践教学不深入

对于会计专业教育来说,最关键的就是实习实训,会计学校加大了校内实训的建设,建立了会计专业实训室,加强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学校对校外实训的建设所投入的资金小足,与学生实践教学的需要还有很大距离。

主要原因在于,会计学校本身的收费有限,国家在这方面没有补发专门的经费,致使学校建设校外实训基地的经费紧张。

正是由于投入资金的小足,导致很多学校在校企合作方

面流于形式,只看重该专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的数量,小重视校企合作的质量。

5.会计专业的校外实训的培训作用发挥不够会计专业的学生到企业去实习,担任学生指导老师的大都是企业的会计人员,这些会计人员都要在结束自己工作之后才有时问指导学生,缺乏教学经验的会计人员在短时问内很难把专业技能与实践经验教给学生。

再者,会计人员还要对实习学生的情况进行评价,由于本身任务的繁重,因此对学生实习情况的评价也都流于形式。

6.会计学校教师的积极性小高,影响了校企合作的运行

会计专业教育进行校企合作,学校要求教师既要上好课,还要深入企业进行调研和实践,正确处理学校与企业之问的关系。

这样就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但教师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提高,再加上教师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短时问内很难适应带领学生到企业进行实践,因此校企合作模式的运行很困难。

四、解决对策

(一)转变教育观念,加快校企合作步伐

1.变就业为第一位,招生为第五位。

俗话说“解决好出目问题,就能更好地解决进目问题”。

生源是中职学校的生命之源,也是学校可持续发展之源。

而我们中职学校的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各行各业输送合格的技能人才,能否解决好学生的就业问题关系到学校的长远发展;因此学校必须转变观念,变就业为第一位;教学为第二位;管理为第三位;后勤保障为第四位,招生为第五位。

试想学校的毕业生供不应求,具有很好的社会声誉,能够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就业好说明学校注重教学,针对岗位能力设计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让学生离开校门就能很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这学校还能不重视学生管理吗?

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向学生灌输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等思想素质;再有很好的后勤保障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服务,在前四者都做好的情况下,生源能不好吗?

所以建议把招生放在第五位。

2.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根据会计职业岗位群进行能力分解,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首先要针对会计专业的特点,不断更新教学理念,把整合课程体系、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实践能力、适应社会需求为指导思想,以就业为导向、能力培养为本位、以企业需求为目标,进行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其次按照岗位所要求达到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具有针对性的教学,使学生在就业后无论从事什么相关会计职业岗位都能快速适应并达到企业要求;再者教师要不断地通过校内外培训、上网自学等途径提高自身技能,并在课堂教学中不断引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二)找准双方利益均衡点,建立校企合作长远机制校企合作作为新生事物,在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双方共同努力,才能形成长远的合作机制。

学校与企业在联合的过程中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双方的利益,以“双赢”为目标,才能形成长远合作。

1.校企合作模式。

采用“校企联合培养”模式,引导企业直接参

与研究并制定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培养方式,真正实施产教结合。

2.学校以服务企业为宗旨。

在企业提供给学生顶岗实习平台的时候,学校要站在企业的立场上,一方而充分教育学生以人为本、团结协作、遵守企业规章制度;另一方而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继续教育,给他们更新知识、接受信息的场所;其次在学生实习期间学校最好派老师协助管理并进行现场理论的指导,保持与企业的联系,让企业感受到来自学校对企业的配合,从而愿意与学校合作;最后学校还可以聘请企业的技术人员到学校担任专业指导老师,更宽层而地实现校企合作,达到“双赢”。

3.企业更新合作观念,积极参与校企合作。

企业在与学校合作的时候主动更新观念,因为校企合作可以给他们带来如下好处:

第一:

减少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