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226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7.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docx

关于高考卷改革的几个试题1

关于高考改革的几个问题

河南洛阳轴承集团公司第一高级中学李从如

一、为什么要进行高考制度的改革?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简称“高考”)的科类划分、科目设置和高考内容的确定,对于高等学校选拔新生、中学阶段的教育教学和考生的复习备考具有多方面的重大影响,是高考制度改革中最为敏感的热点问题。

1977年恢复高考以来,高考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包括考试形式科学化、现代化即标准化考试改革。

在高考的科目的设置上,先是实行文理分类、分别考核6~7门课程的科类划分和科目设置;在考试制度方面进行了中学毕业会考与高考分离的改革,推行在高中会考制度的基础上实行文理分类、“3+2”的科类划分和科目设置;在高考内容方面,进行了在考查知识的基础上注重能力考查的改革。

这些曾对高等和中等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进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欢迎。

但是,也还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矛盾。

如文理分科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全面(特别是有些学校过早地进行文理分科),考试强调学科知识的覆盖面,突出能力考查的力度不够大,每年只有一次考试、一张试卷,没有照顾到不同层次大学的需要及中学办学实际水平的差异程度,等等。

面对二十一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的发展和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的新形势,面对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中加大教育改革,以改革促深化改革,主动适应时代的特点及其对人才素质能力结构的要求,着力引导人才全面素质的提高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现行的高考科目设置的“3+2”模式就显得不适应。

必须进一步深化高考改革,使高考的作用进一步完善。

教育部学生司,基础教育司和考试中心在近一年联合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并经教育部党组讨论通过并报给中央领导同志原则同意,并发文件《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1999年3号文件)

二、高考改革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在改革中要始终坚持有助于高等学校选拔人才、有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助于高等学校扩大办学的自主权的三项原则,把高校招生考试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三、深化高考改革的主要内容?

1、高考科目设置改革。

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

“3”指语文、数学、外语为每个考生必考科目,英语逐步增加听力测试、数学将来不再分文理科;“X”指由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层次、特点的要求,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六门考试科目或综合科目中自行确定一门或几门考试科目;考生根据自己所报的高等学校志愿,参加高等学校(专业)所确定科目的考试。

综合科目是指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

根据目前状况,综合科目可分为文科综合、理科综合、文理科综合或专科综合。

它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一种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测试。

“3+X”突出“3+综合”,“3”也要突出能力、突出应用。

鼓励开展综合能力测试,以支持中学实施素质教育,引导中学生全面学习、掌握中学阶段相应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并形成较强的能力。

2、高考内容的改革。

这是高考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国家教育部要花大力气、长时间深入、细致地进行这项改革。

总体上将更加注重对考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试题范围遵循中学教学大纲,但不拘泥于教学大纲;试题设计增加应用性和能力型题目。

各个科目的命题都要体现这些要求。

命题要把以知识立意转变为以能力立意,转变传统的封闭的学科观念,在考查学科能力的同时,注意考查跨学科的综合能力。

3、高考形式的改革。

积极探索一年两次考试的方案,在试点的基础上待条件成熟时实施。

4、录取方式的改革。

重点是实施计算机网上录取。

利用中国教育科研网建立全国大学生招生远程录取、学籍学历管理、毕业生远程就业服务一体化的信息系统。

网上录取是高校招生手段的革命性变革,既有利于维护公平、公正,又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并将带动高校招生考试其他方面的改革。

四、高考改革的实施分几步?

1、1999年广东省即试行“3+X”科目设置方案并将进一步完善;2000年将有六、七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这项改革(1999年上半年公布具体方案)。

2001年左右在全国推开“3+X”方案。

2、在天津市、广西自治区网上录取试点的基础上,1999年再增加六个省参加这项试验。

2000年争取一半左右的省市建立网上录取系统;2001年基本建成全国招生网上录取系统。

3、1999年在全国对全部保送生进行综合能力测试,为以后高考综合科目的命题积累经验。

4、继续深入进行考试科学与测量学的研究,进一步加强考试手段现代化建设,以不断深化考试内容改革。

五、“3+X”科目考试是怎样产生的?

高考科目改革是在高中九门必修课程会考的基础上进行的,其目的有三。

一是遏制基础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势头;二是减轻学生负担;三是防止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科现象。

改革大体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四个‘3+1’科目组考试”。

1991年,湖南、海南、云南(简称为“三南”)三省率先试行“3+1”的四个科目组考试,即一科目组考“语文、外语、历史、政治”;二科目组考“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三科目组考“数学、外语、化学、生物、”;四科目组考“语文、数学、外语、地理”,开考科目涵盖了九门必修课程,而实践的结果,却是事与愿违:

如应届生的升学率不如往届生高;不同科目组间不能公平况争;考生的学科知识仍然偏科;考生选择科目主要是根据自己的的某些学科强项选定的,而较少考虑自己的的将来朝着哪个方向发展;各学科都能平衡发展的考生降低了他们的录取机率。

第二阶段是“两个‘3+2’科目组考试”。

1992年,鉴于上述情况,国家教育部对高考科目进行了调整,将“三南”地区的四个“3+1”科目组调整为文科、理科两个“3+2”科目组,即理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和物理、化学”。

文科考“语文、数学、外语和历史、政治”。

1993年在部分省区开始实施“3+2”科目考试。

1994年在全国各省都实行了“3+2”科目考试。

经过几年的高考实践,发现这种高考科目的设置,仍然没有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也没有防止过早分文理科的现象,这样下去,不能适应未来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必须要进一步进行高考科目的改革。

第三阶段是“3+X”科目组考试。

1999年,广东省在全国率先实行了新一轮的高考科目设置改革,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广东省实施的“3+X”科目组,X为除语文、数学、外语外高中阶段所学科目(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历史、政治)中的一科或几科,具体由学生和高校选择确定,即X大于或等于1小于或等于6。

这把“X”科目的选取权交给了高等学校和考生。

也就是说,普通高中开设的九门修课全面开考,高等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办学特色或系科专业的特殊要求自由地选择“X”的考试科目。

考生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由地选择“X”的科目和高等学校。

广东省科目考试组的科目改革的设想无疑是正确的、美好的,其理论根据也是有的,而实施的结果也不能令人十分满意。

1999年全国共有近476所本科院校在广东省招生,选择X=2的院校53所,仅占本科院校的12%,88%的院校选择了X=1。

1999年广东省约有16.5万生,选择考X=2的考生仅有5637人。

这里恐怕既有学校考虑到生源问题,也有学生“处于容易被录取”的思考问题,不管怎样,从选择科目上看,“3+X”变成了“3+1”,这当然不是实施“3+X”科目设置的初衷了。

第四阶段是“3+X”突出“3+综合科目”的模式。

2000年国家教育部已经批准广东省将在“3+X”科目改革者的基础上,将把高考科目改为“3+综合科目+特长”的新模式;在浙江、江苏、吉林、山西等省将实施“3+X”科目改革方案,X=综合科目。

这两种模式,稍有不同,广东省的综合科目是指除语文、数学、外语以外的高中所学的所有科目的综合考试,特长是根据高校的专业(系)所设置的高考科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长来选择高校的专业(系)。

而四省的综合科目分为文科综合和理科综合,前者包括政治、历史和地理3门学科;后者包括物理、化学、生物3门学科。

这种模式的高考科目设置其目的是要有效地防止高中学生的偏科现象,减轻学生的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中学教育更好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培养创新型人才。

第五阶段是全国推行“3+X”方案。

这个“3+X”方案已经和初始的“3+X”方案有了不同的含义。

它更具有“3+综合科目”的特色。

据消息说,2001年河南省将实施“3+综合科目+特长”的模式。

六、“3+X”高考科目改革的本质和意义是什么?

高考科目的改革是我国教育考试制度上的一项重要改革,这个改革必须起码符合两个条件:

(1)必须符合当前国际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潮流:

(2)必须符合当前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形势。

按照现代教育理论的观点,教学将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提高,越来越趋向于“个人化学习”。

这种观点的依据是:

每个学习者都有他的特点,根据个人特点进行学习会获得最佳效果。

而个人化学习要求实现三点:

学习者的自控权,适应于每个学习者个人的课程,和学习者随时可获得对于自己学习情况的反馈意见和辅导建议。

“个人化学习”正是代表了当前现代化教育发展的方向。

至于我国的社会经济,正朝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而前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个很重要的原则就是按照社会的需求规律进行公平竞争,市场的选择和有序的竞争正是当前我国的社会发展形势。

“3+X”高考科目改革的意义概括起来说有以下五点:

(1)是开放性和高校、考生的自主选择性。

这迎合了“个人化学习”的“自控、适应和反馈”三点要求。

(2)打破了原来高考的文理分科的界限,学校对各专业选考科目更加合理,考生也可以跨类报考,这在科学技术飞跃发展、边缘学科不断产生的今天,尤其显得重要。

同时,“3+X”的实施为高校专业的发展、文科交叉渗透所需要的考试科目提供了选择的可能,这种可能是在以往的考试科目设置中无法实现的,如在“3+2”模式中,考文、考理,考生只能两者选一,而实行“3+X”,考生不再受到限制,只要有能力,可以进行跨类报考,使有能力的考生得到充分的发挥。

(3)“X”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可视素质教育的需要增加它的内容。

如增加综合科目考试、专业技能考试等等。

(4)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办学自主权,是“使高等学校真正成为面向社会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在招生工作上的具体体现。

在招生计划、选考科目、录取划线(包括综合分的最低控制线和“X”的资格线的确定)上具有更大的自主权。

(5)能更好地促进中学的素质教育,防止偏科,可更好地发挥高中毕业生的个性特长。

七、怎样全面、正确理解“3+X”方案?

实行“3+X”高考改革首先必须将认识统一到教育部1999第3号文件上来,按照文件所提出的指导思想、主要内容以及实施步骤进行,并注意走出以下误区。

第一个误区:

“3+X”使中学生更加偏科。

有的人认为,高校考什么,中学就教什么,学生就学什么。

原来考“3+2”,还只是偏文或偏理两类,而现在“3+X”,就有可能出现六种偏科现象,使偏科现象更加严重。

有的中学甚至在高一就开始按科类分班教学,而有的学生则声称:

只学自己要考的科目,其他科目不上课、不学习。

正如上所述,“X”有着丰富的内涵和外延,它可以是“大综合能力+特长”,这也是河南2001年要采取的高考科目的设置。

所以,如果只学自己要考的科目,学校不会这样去做,我们学生更不能这样去想,要胸怀大志,树立为国而学的理想,努力学好每一门学科,只有这样才能在高考中获得优异成绩,为自己将来进一步的深造打下良好的知识和能力基础。

第二个误区:

“3+X”改革要减轻学生负担。

高考既然是一种选拔性的考试,就意味着存在竞争。

学生学业负担重,实际上是一种升学压力大的具体体现。

在我国社会经济仍处于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高等教育的发展仍远未能满足人民群众升学的迫切需要。

在同龄人的高校入学率只有9.1%的情况下,以及我国“儒家”文化传统观念影响和现实社会实行的人事制度、户籍制度越来越突出的“学历化”倾向情况下,“学而优则仕”依然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和推动力,上不上大学,是人生泾渭之分,高考竞争在某种意义上意味着就业竞争的开始。

依靠高考科目改革来达到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目的只不过是一种奢想。

无论是考“3+1”还是考“3+6”,对于学生来说,要在竞争中获胜,其付出的精力和时间是一样的。

不可否认,少考一科,在精神上会有一种轻松的感觉,但实际上,只是一种“心理安慰”,只起到某种心理调节作用而已。

只有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大幅度增加,高等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同龄人的入学率提高,供、需矛盾缓和,减轻学生的负担才成可能。

第三个误区:

“3+X”等于“3+1”。

高考科目改革“3+X”本意不是“3+1”,而“3+1”只不过是“3+X”的一种形式。

以后的高考科目设置上国家教育部一定会在“X”的内涵和外延上做足文章的。

第四个误区:

综合学科意味着有关综合科目的地位下降。

这实际上是怎样正确对待综合学科的问题。

与以前单一学科的考试相比,综合科目的考试在考试目的、能力目标、内容范围、题型及分值等方面都会有所改变,特别是试卷部分由每科的150分减少到3个科目共260分,不少教师认为这些学科的地位已经在下降,有些任课教师甚至产生“失落感”,以为从此“英雄无用武之地”;也有教师产生“解脱感”,觉得3个科目合在一起,成绩好坏又难分你我,就可以“鱼目混珠”。

显然,失落感受会使人放弃追求、进取,解脱感更会使人淡化责任,这两种倾向都不利于高考改革的深入。

第五个误区:

综合考试意味着综合科目教学要求的下降。

有的教师以为教学内容的减少必然带来教学要求的下降,其实,综合考试既是“综合能力测试”就有其自身的特点。

同现行高考侧重于学科知识与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注重对事物整体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

因此,就总体而言,这些学科的教学要求不是降低,而是提高。

第六个误区:

综合能力意味着教学内容的加深。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综合能力是比学科能力更高要求的能力,那么在平时教学中,学科知识就要比以往挖得更深,教学的难度也就要相应地有所增高。

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错误认识。

其实,“综合能力”更多强调的是学科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这样对于知识内容的要求,不是提高,相反是有所降低。

我们所指的能力提高,主要不是教学内容的加深,而侧重于知识的拓宽与能力的提高。

因此,在如何处理知识点的问题上,我们提倡“广积粮”,反对“深挖洞”。

第七个误区:

“3+综合”代替“3+2”意味着“3”的教学保持不变。

高考改革用“3+X”取代“3+2”的科目设置,其中。

语数外仍稳定在“3”的位置上,说明其基础性、通用性和工具性作用;而数学不分文理卷,则反映了这些作用被进一步强化。

高考改革提出对“一般能力”的考查,而语文、数学学科的教学对“一般能力”的培养,起着奠基石的作用。

学生的“综合能力”的形成、发展,也是以“一般能力”为前提的。

因此,语数外的平时教学要进一步加强。

当然,这种加强不能片面地理解为增加课时,加深内容,而要加大改革的力度。

第八个误区:

以“能力立意”代替““知识立意”意味着基础知识无关紧要。

知识与能力是辩证统一的,知识是能力的基础,又反过来影响知识的获得。

能力的测试是以知识为基础,以问题为载体的,没有知识空讲能力,能力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因此在平时教学中,要克服两种错误倾向,一是单纯的知识传授,忽视能力的培养;另一种是把知识排除在能力训练之外,而不重视对基础知识的理解与巩固。

八、为什么录取分数线由“3”科综合分和“X”资格分组成?

一直以来我们高考都是采取将所有考试科目的总分划线进行录取,这是不科学的。

“总分”顾名思义即多个分数之总和,但是在统计学中,要对掌握的数据做“总和”统计却必须有个“分类”的前提,也就是说,同类数据相加的总和才是有意义的。

但是,我们习以为常的“高考总分相加”,如理科,是将语文分加上数学分加上英语分加上物理分加上化学分,这算什么?

理科能力?

80分语文加30分数学加90分英语加30分物理加30分化学总和是260分“理科能力”?

这和30分语文加70分数学加20分英语中70分物理加70分化学总和同样是260分的“理科能力”一样吗?

本来这若干种能力之间并不具备可加性,因此加出来的总和显然是不科学的。

此外,考试试题的难易,直接影响了试卷的得分高低,几个不同考试科目的不同难易的试题所得出来的成绩,其哪一科容易,哪一科题目就容易拿高分,则其在总分中所起的作用就大,这必然就会导致每一年的高考“总分”所体现的”能力价值“随各科试题的难易不同而转变,这是与我们公平录取想要参照的”学科总能力“的要求是相违背的。

另外,还有权重的问题等,这里就不再讲了。

而“3+X”要求用“3”科综合分和“X”单科分划线录取,是“3+X”改革的本质所决定的。

这就是要求考生既要有扎实的文化教育基础(语文,数学、英语),以要有突出的专业基础(“X”科目)才能够上大学。

其次,“X”资格分的划定,表示由大学决定“X”科的录取标准,这更进一步体现了扩大高校的招生自主权。

划线方式必须贯彻三条原则:

一是必须体现“3+X”的本质;二是要体现高校招生的处主权;三是有利于中学的素质教育;同时也要考虑可操作性。

今后,划线方式还要继续完善,经过若干年的努力,恐怕逐步要过渡到以单科成绩等级划线录取考生。

九、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测什么?

综合科目

建立在中学文化科目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测试不是理、化、生、政、史、地等科目按一定比例的“拼盘”,而是考查学生理解、掌握和运用中学所学知识的能力。

这对中学实施素质教育,防止中学过早地分科、偏科会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当然中学生是有个性的,在学习上会有一定的倾向性,因此,可以有文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文科综合;也可以有理科倾向的综合能力测试,称作理科综合;还可以有不分文理科的综合和专科层次的综合。

同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侧重于学科知识和学科能力的考核相比较,“综合能力测试”多以现实生活中的有关理论问题和实际问题立意命题,要求更加真实和全面地模拟现实。

试题要求学生的,主要不是对事物的局部或某一侧面进行描述,而是注重对事物整体的结构、功能和作用的认识,以及对事物变化发展过程的分析理解。

就知识和能力的关系而言,现行大学入学统一考试各个学科所涉及的知识多以基础性、典型性和单一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主要是学科能力;“综合能力测试”所涉及的知识以多样性、复杂性和综合性呈现出来,所强调的能力主要是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测试目标

(1)理解事物发展变化过程的能力。

(2)综合运用知识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3)体现基本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

2测试内容(含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经济、哲学、政治等学科)

(1)了解基本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现象,规则、定律、规律的内容及意义。

(2)理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主要概念与结论。

(3)能通过简单实验观察自然现象;较完整地描述社会现象。

(4)能认识数据、公式、图形之间的关系;能发现相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的区别;能把握不同的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之间的联系。

(5)根据图表、数据解释说明有关概念或能图示相关概念。

(6)能阅读、理解、选择、使用适当的资料;提取有效信息说明和解释相关问题。

(7)能通过数据、图表等到把握事物的特征、规则或关系;应用所学知识对自然现象或社会现象进行系统的分析和多角度、多层面的描述。

(8)能分析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变化发展的原因;透过现象把握本质。

(9)能根据事实作出科学的和有效的判断、归纳、推理。

(10)正确评价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

(11)体现经济繁荣、社会公正、生态安全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取向。

从以上的测试目标和测试内容可以看出:

“综合能力测试”则以观察事物的全面性、解决问题的灵活性、学科知识的渗融性、基础要素的宽广性、科学方法的交互性、审视角度的多元性、社会与自然的相关性以及探究未知的创新性,构建了崭新的考评载体。

这对于信息时代教育目标的实现将产生意料之中的正反馈作用。

这一点是综合测试的时代要求。

基础科目

1语文

语文科着重测试写作、阅读和语言表达三项能力。

(1)写作能力包括语言思维的综全能力和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和常见的应用文的写作能力。

(2)阅读能力包括理解文章中重要词语和句子的含义,辩别和筛选文章中重要信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分析文章的结构,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以及初步的鉴赏和评价能力。

(3)语言表达能力包括语言运用规范、简明连贯、得体四个方面。

规范:

语言运用符合语法规范;简明:

辨别和清除语句中多余的词不达意语和句子;连贯:

语言运用中上下文文意的衔接连贯。

得体:

语言运用符合场合、对象的要求。

2数学

数学科的考试,测试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考查逻辑思维能力、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运用所学数学知识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科知识的要求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次,依次是了解、理解和掌握、灵活和综合运用。

数学科的能力要求为:

(1)逻辑思维能力:

会对问题或资料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与概括;会用演绎、归纳和类比进行推断;以准确、清晰、有条理地进行表述。

(2)运算能力:

会根据概念、公式、法则,进行数、式、方程的正确运算和变形;能分析条件,寻求与设计合理、简捷的运算途径;能根据要求对数据进行估计和近似计算。

(3)空间想象能力:

能根据条件画出正确的图形,根据图形想象出直观形象,能正确地分析出图形中基本元素及其相互关系;能对图形进行分解、组合与变形。

(4)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能阅读、理解对问题进行陈述的材料;能综合应用所学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解决问题,包括解决在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能用数学语言正确地加以表述。

3英语

高考英语科以考查考生的语文交际能力为主,同时考查考生对语言知识的掌握情况。

语言交际能力一般是指在特定语言情景中运用语言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

在听说读写这四项中,听和读为接受能力,说和写为产出能力,听和说、读和写又可以构成互动能力。

目前,仅听、读和写为高考考生的必考内容,说则依据各高校的要求而定,一般说来外语类考生必须参加说(口语)的考试。

听力部分要求考生能够听懂熟悉的日常生活中发音清楚、语速较慢的简短对话或独白;阅读部分要求考生能够读懂简单的通知、介绍和广告及通俗易懂的英文书刊或报纸;写作部分要求考生在熟悉知识背景的情况下,可以用英文与外国人交流,包括交换特定的信息,诸如:

时间、事件、地点等。

语言知识部分要求考生能够适当运用基本的语法知识,掌握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词汇以及相关词组。

十、1999年的全国保送生综合能力测试题有什么特点以及对高考综合能力测试有什么启示?

从保送生的综合测试题来看,有以下几个特点:

(1)知识涵盖的全面性。

10个题含盖了高中阶段的各学科的知识(除外语)体现了社会对中学生的全面发展的要求。

(2)充分考查学生的分析、综合素质。

从试题内容看,任何一道题都有可以说是课内学过。

课本上见过的,但又必须通过学生的分析、综合才能解答,这种分析和综合素持应较其他学生高一个档次的。

(3)全面考查中学阶段各科综合能力。

试题中没有一题属于纯粹某一学科的试题,各学科交叉渗透是试题的一大特点。

这对于考查学生的迁移能力,知识相容及渗透能力十分有利。

(4)试题中较侧重考查学生对一些重大社会性问题的关注。

如1999年的试题就对能源的开发和利用问题出题。

还有多道题涉及可持续发展战略问题。

经济发展的战略问题,国家和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点及热点问题等。

(5)试题中重视考查学生对问题对矛盾的分析与综合及解决的方法,而较轻计算的过程。

全试卷中凡涉及运算的题目,都不复杂、不繁琐的特点,但方法不对是无法解答的。

呈现出与欧美发达国家考试试题相接轨的发展态势。

综合以上的几个特点,试题给我们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