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美学教案5.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098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58.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旅游美学教案5.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旅游美学教案5.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旅游美学教案5.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旅游美学教案5.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旅游美学教案5.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旅游美学教案5.docx

《旅游美学教案5.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旅游美学教案5.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旅游美学教案5.docx

旅游美学教案5

《旅游美学》课程授课教案

第9次课

授课

章次

项目五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

授课

时数

2

1.能理解艺术作品和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2.能运用艺术作品和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进行旅游活动审美分析

3.能掌握造型艺术的审美方法,能把握语言艺术的审美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艺术作品审美特征

教学难点:

语言艺术的审美方法

教学内容提纲

项目四社会生活旅游资源审美

任务一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特征

任务二掌握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方法

作业与

思考题

1.运用艺术作品美的原则,试仔细体验王羲之的书法《兰亭集序》和达•芬奇的绘画《最后的晚餐》分别体现出怎样的美学特征,并探讨书法和绘画两种艺术之间的关系。

参考书目

王柯平主编:

《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乔修业主编:

《旅游美学》(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后记

学生对中国书法的产生和发展有所掌握,但对书法艺术的审美特征的把握还比较欠缺。

第9次课教学过程

项目五 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

本项目在介绍实用艺术一般审美特征和审美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旅游资源的审美特点和旅游审美活动的心理过程,重点抓住与旅游活动密切相关的文艺作品中的诗词、楹联、书法、绘画和工艺作品中的瓷器、玉器、丝绸、刺绣、雕塑等旅游资源,进行系统阐述和深入分析。

并且在知识链接部分对其他艺术作品类旅游资源加以简要介绍,从而深层次探讨艺术品旅游资源的审美价值,帮助旅游者获得高水平的审美享受。

任务一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特征

1 艺术作品审美特征

艺术作品就是作为审美主体的艺术家在实践生活中通过艺术媒介、艺术构思和主观审美意识的改造,创造出来的生动形象的艺术产品。

艺术作品一旦创作完成,它就成为欣赏者的审美客体。

艺术作品通过艺术语言、艺术形象和艺术意蕴,从外到内凸显其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等美学特征。

(1)形象性

形象性是艺术作品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形象,指的是具体的形状和姿态,可为视觉和触觉所感知。

艺术作品的形象,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中形象的反映。

所谓形象性,即指艺术是通过形象来表现艺术家对生活的感受、理解和评价,反映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

所谓艺术形象,指的是艺术家根据客观现实中的各种生活形象及社会现象,加以选择、提炼、概括和加工,甚至是虚构而创造的,具有一定的审美意义和艺术感染力的具体可感的生活图景。

艺术形象是艺术家审美创造的产物,它具有审美的属性,是主观和客观两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主客观的统一。

艺术的形象性特点决定了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出发点必须是现实的生活而不能是抽象的概念。

(2)情感性

如果说形象性是艺术的外在标志,那么情感性则是艺术的内在标志,是文学艺术作品与广告、新闻等实用文体的根本性区别所在。

艺术之所以离不开形象,在一定意义上讲,是由艺术的情感特征决定的。

中国传统的表现论都强调“情”在文学创作中的动力因素和本体地位。

魏晋时期文论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就声称,“情者,文之经”,“乃情变所孕”,而且情感因素贯穿于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的整个过程,即所谓“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人情”。

创作主体在艺术的形象世界中融入了情感,并借以表达、释放自己的情感,以唤起读者的情感体验,使之得到情感的满足与净化。

所谓情感性,是指艺术是情感的结晶,它以表现人的情感、传达人的情感、激发人的情感为主要目的,它能以情动人,产生强烈的审美效应。

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艺术的存在和发展,根源于人的感情的丰富性。

艺术中的情感包括创作者的情感、作品中人物的情感以及接受者对作品鉴赏中所产生的情感等。

(3)审美性

所谓审美性,是指艺术作品所具有的美的品格和审美价值,它通过作品中的形象所实现的对主体的自我确证来给人一种美的享受。

自我确证是指主体从对象上面发现自我,确证自我的心理过程,它是在主体通过想象展开一个世界之后向自我的回归,是想象中潜藏着的自我中心原则在理想的想象世界接近完成时的突然显现。

艺术美作为客观存在的现实美的反映形态,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

所以,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化的一种特殊形态,实质上是人类审美意识物质形态化了的集中体现。

综上所述,艺术所具有的形象性、情感性和审美性特征,是艺术对世界的一种特有的精神掌握的方式,人们通过艺术达到对世界的认识,也包含着人们对自己的认识。

艺术的意识形态性质,深深地隐藏在艺术的特性之中,从而使艺术的审美世界具有更为广阔和深邃的内涵。

2 实用艺术审美特征

(1)实用艺术的概念及分类

实用艺术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种类,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大多数都属于实用艺术。

实用艺术和人们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关系密切。

通常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实用艺术是指既能满足人们的实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把科学技术和美学追求、技术与艺术融为一体的作品,一般包括建筑、园林、工艺、现代艺术设计。

狭义的实用艺术通常指那些运用一定的艺术技巧和造型手段,对生活实用品或陈设装饰品加工的装饰艺术,如陶瓷工艺、染织工艺、玉器雕刻、家具工艺、装饰绘画、商业广告艺术等。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当代社会生活中,实用艺术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实用艺术的门类很多,主要包括建筑与园林艺术、工艺美术、服装艺术和书法艺术等。

(2)实用艺术的审美特征

1.实用性与审美性相结合

物质与精神、实用与审美的双重属性是实用艺术自诞生以来就具有的根本属性。

实用艺术品首先是实用的,例如,建筑、服装、工艺美术品、书法等,都是在满足人们物质生活需要的前提下满足人们审美的需要。

实用艺术既有实用功利性,又有审美性,是实用和审美的有机结合。

物质生产与艺术创作的统一,技术(技巧)与艺术的统一,实用功能与审美功能的统一,这是实用艺术最本质的特征,也是实用艺术与其他艺术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对于实用艺术品来说,实用性是第一位的,而艺术性是从属于实用性、服务于实用性的。

2.内容表现上的抽象性、象征性和注重形式感、形式美相结合

实用艺术以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象征手法,概括、间接地反映现实生活,传达和表现出某种意境、气氛和情调,以引起人们的联想和共鸣。

它表现的内容往往是比较朦胧、空泛的,具有某种抽象性和象征性。

实用艺术注重形式感与形式美。

所谓形式感,指的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形式特征及其构成的整体反映和感受。

实用艺术的创作和鉴赏,不仅要关注物质材料的线条、形体、肌理、质地、色彩、音响等形式特征,更要关注客体对象的形式感对审美主体的运动感官在形式结构上巧妙的对应关系和感染作用,使之达到主客协调、物我同一的境界。

形式美,主要指各种形式因素的有规律的组合,从而形成了某些共同的特征和规律,通常称之为形式美法则。

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实用艺术只有遵循并巧妙运用齐一与参差、尺度与比例、对称与平衡、节奏与韵律、主从与重点、过渡与照应、稳定与轻巧、渗透与层次、对比与调和、多样与统一以及黄金分割率、视错觉等形式美法则,方能创作出造型新颖独特、形体结构巧妙、色彩鲜明调和、文化底蕴深厚、富有时代气息和美感效应的实用艺术精品,以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需求。

3.形象上的造型美、色彩美、装饰美与制作上的材料美、技术美相结合

实用艺术由于受实用要求的限制,并不直接反映现实生活或再现自然形态,它的审美因素主要体现在由形体和结构所表现的造型因素,即造型美。

而实用艺术的色彩美可谓多姿多彩,既有保留天然材料自然色泽的建筑艺术,也有人为给予斑斓色彩的工艺美术和服装艺术。

不同的色彩具有不同的色性,依附于造型形式来显现艺术表现力,通过色彩的对比、互补、类似、渐变及复色、补色、间色等色彩关系的运用,体现出一种和谐的美。

实用艺术是通过对物质材料的运用、加工和美化来实现的。

材料的审美价值要看材料的运用在创作中是否合理,要看材料的个性特征在制作中是否得到恰当的表现。

这就要求根据原材料的不同性能,选择它最具个性特征的、最能体现材料美的地方,合理、充分地发挥和挖掘材料的自然美感,使用最佳的工艺技术使之符合我们要表现的内容,达到最佳的艺术效果。

任务二 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方法

艺术作品旅游资源从作品构成特点的角度而言,可分为造型艺术作品和语言艺术作品两大类,造型艺术作品是使用物质材料和艺术手段打造而成的艺术形象,如书法、丝绸、玉器等;而语言艺术作品指广义上的文学作品,旅游活动中常见的楹联、匾额以及游记散文等都可以视为语言艺术作品。

1 造型艺术审美方法

造型艺术是指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绢、布、纸、木、石、铜、胶卷、相纸等)和艺术手段(如构图、透视、用光等),通过塑造直观的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表现审美意识和思想情感的一种再现性空间形象的艺术。

造型艺术既可归属于表现艺术和再现艺术,又可归属于空间艺术、静态艺术、视觉艺术。

造型艺术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专指绘画、雕塑和摄影;广义的又称“美术”,包括绘画、雕塑、摄影、建筑、工艺美术、书法、篆刻、工业设计等。

造型艺术中的各门类艺术,虽以不同的艺术语言体系来创造形象,但同时它们又都是视觉艺术、静态艺术和空间艺术,因而具有一些相通的审美方法。

(1)直观形象性审美

造型艺术往往运用一定的物质媒介,通过特定的表现手段,使用占有一定体积和一定空间的实体物质材料创造出在空间展示的具体艺术形象,直接诉诸人的视觉。

其直观性或视觉性指造型艺术要塑造视觉可以直接感知的艺术形象。

与其他感官相比较,视觉在感受客观事物方面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因而造型艺术能比其他艺术更具体、更精确地描绘客观事物的形状、色彩、光线、深度和广度,给欣赏者提供直观的艺术形象,带来具体、鲜明、生动的美感享受。

直观形象性审美是指欣赏造型艺术具有的运用物质媒介展示物质实体艺术形象的美学特性。

绘画、摄影、书法是在二维空间里展现具有虚幻立体感的形象;雕塑、建筑、工艺是在三维空间塑造具有物质实体性的形象。

造型艺术所塑造的艺术形象,不论是绘画、雕塑还是摄影作品,都具有一定的形体,有的还能并列形体的诸多部分,多角度、完整、全面地展现物象的具象性、生动多样性和立体性,都是直接诉诸欣赏者的眼睛,凭借视觉感,一目了然,无需借助于其他任何中介物。

它不仅表现在以现实生活中可视可触的事物为反映对象,也表现在它可以把现实生活中某些难以显现的无形事物,转化为可以直观的具体视觉形象。

(2)瞬间性、静止性和永固性审美

造型艺术要反映客观现实生活,就必须找到恰当的表现方式,也就是在动和静的交叉点上,抓住客观事物发展变化的某一瞬间形象,将它用物质材料和艺术语言固定下来,这就是造型艺术瞬间性的特点。

绘画、雕塑都是以不变的物质材料为媒介塑造形象,它不能描绘时间过程,而只能摄取生活中可视的、相对静止的物体或物体变化运动中的某一可视的瞬间,其形象也只能在空间以静止的方式展示。

因此,凝固的瞬间的形象,即成永恒的稳固,这是一切造型艺术的共同特征。

所谓永固性,就是指造型艺术的瞬间形象一旦被创作出来,也就同时被物质材料固定下来,可以供人们多次欣赏,甚至可以千百年流传下去。

对造型艺术形象的欣赏要思考艺术作品能否以静带动、寓静于动,抓住客观事物变化过程中能表现其精神实质的一瞬间,将它固定下来,从而产生动态的审美效果。

优秀的绘画和雕塑可以化动为静、以静写动,莱辛把这种方法叫做“暗示”。

如古罗马著名雕塑群《拉奥孔》表现拉奥孔和他的两个儿子被巨蟒缠绕以后的恐惧和痛苦。

但作者选择拉奥孔的痛苦表情却不是到达临死终极时的狂呼乱叫,而是将哀号化为轻微的叹息这一顷刻。

这就是说,造型艺术必须善于从运动的事物中,选择、提炼那包含着事物前因后果的静止瞬间,通过这一瞬间去表现人物的性格和事物运动的持续性。

我们观赏法国浪漫主义画家德拉克洛瓦的《自由领导着人民》、法国画家藉里柯的《梅杜萨之筏》、古希腊雕塑家米隆的《掷铁饼者》和我国摄影家张印泉的《力挽狂澜》等作品,其感受也是如此。

(3)形式审美

形式美,指构成事物的物质材料的自然属性(形状、色彩、线条、声音等)及其组合规律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性。

形式美的欣赏对造型艺术各艺术体裁都具有普遍性。

造型艺术具有在艺术形象中凝结和聚合形式美的特性。

形式美的法则多种多样,如对称、均衡、节奏、韵律、对比、比例、主从、尺度、明暗、虚实、多样统一等。

它们可以分别运用于造型艺术的不同门类,在各门类的具体运用中,又凝聚成美的千姿百态。

如北京故宫的造型、布局、色彩均具体而完美地体现了对称与均衡、尺度与比例、主体与陪体、节奏与韵律乃至多样统一等形式美法则,被称作“凝固的音乐”,使人感受到具有音乐般的节奏韵律。

这些高度凝聚的形式美的欣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物质材料的感性形式美;二是表现手段的美;三是运用形式美规则所产生的美。

造型艺术的形式,往往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在一些抽象的绘画、图案或书法艺术中,甚至主要就是形式美。

如果形式本身不美,意蕴就无从表达。

比如线条形式美的本质在于它的情感意味,线条的光滑滞涩、硬软坚柔、轻重缓急、清晰含混等品格,线的长短、粗细、疏密、干湿、曲直、快慢等节奏的变化,可以表现出画家无限丰富的情感内容。

中国画线条的情感意味更强,创造了许多笔法。

如山水画中的披麻皴,由近于平行的线条组成,运动徐缓,绵延层叠,疏密相间,给人以宁静、和谐、深远的感觉。

再如书法艺术用笔的轻重、快慢、偏正、曲直的形式美感构成书法艺术的点划美;字形、字与字间的欹正、疏密、大小呼应对比则是形式美规律中的均衡匀称的运用,从而构成书法艺术的结构美;书法整体布局的韵律感和节奏感,则形成书法艺术的章法美。

(4)空间造型性审美

造型性就是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在特定的时空中塑造出欣赏者可以通过感官直接感受到的艺术形象。

造型艺术可做到“以形写神”,即可通过形体塑造,充分发掘对象的神采、精神,表现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时代精神等审美意蕴。

空间造型性是这类艺术最基本的审美角度之一。

与文学、音乐、舞蹈和影视艺术不同,造型艺术属于静态的空间艺术,它所采用的造型语言,如形体、色彩、线条等都是在二维平面或三维立体空间中显现的,不存在时间的先后承接。

用物质媒介和表现手段来营造空间,是各门类造型艺术的共同外观形态,其形象总是存在于一定空间之中,但它们各自的空间呈现方式又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绘画、摄影和雕塑中的浮雕是通过透视、色彩、明暗等手段,在平面上产生现实空间的假象,实际上只是一种“虚幻的空间”。

中西绘画运用不同的透视方法来营造这种虚幻的立体空间。

中国画讲究“散点透视”的运用,使整个画面呈现出一个俯仰自得、回旋往复、空灵变幻的无限空间。

西方的油画大多运用“焦点透视”,使其构图呈现的是一种静止的、有限的空间。

建筑艺术是在三维空间中建造立体的、环绕着我们的空间,是“空间创造”的艺术。

雕塑的空间是一个实体性“空间存在”的艺术。

中国书法造型空间呈现布局形式体现出一种整体的美,体现出书法艺术空灵、含蓄的空间意识。

2 语言艺术审美方法

语言艺术,即文学,是指以语言为物质媒介塑造形象或情境来表情达意,反映生活的艺术。

文学是艺术大家族中唯一仅仅运用语言文字为物质材料来反映现实生活、表现艺术家的审美感受、审美情感、审美理想的艺术门类。

语言作为表意符号,是一种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系统,是语言构筑的意象世界,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

“文学的根本材料是语言,是给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思想以形态的语言,文学是借语言来做雕形描写的艺术。

”(高尔基《给皮雅特尼茨基》)这就决定了文学有着不同于其他艺术门类的审美方法。

旅游资源中的碑额、楹联、题词、游记等其内容都可以归入语言艺术的范畴中。

(1)思想内容审美

在各类艺术中,语言艺术的形象最富有深刻的思想性。

一方面,文学可以借助语言媒介,深入到人类思想领域,进行深层发掘,打开人类思想最隐秘、最富有的宝库,以理性深度取胜;另一方面,文学家以语言的形式再现出来的思想,能比其他艺术媒介更明晰、更容易地唤起读者对社会思想的认同、回味、反思和批判,产生一种深入骨髓的时代感、历史感,从而唤起读者心灵中爱与恨、善与恶、灵与肉、生与死、情与理等复杂多样的深刻冲突,最深入地认识人本身,获得最大的审美满足。

语言艺术的思想性,在我国古典文学诗词中体现得最为明显。

孔子所说“诗言志”就是用来抒发志向与情怀的独具思想性的诗歌文体的重要特征。

《诗经》大多也是当时情操高尚的人为抒发自己的思想而作,因此从根本上讲,“诗言志”和《诗经》的内涵始终摆脱不了理想、志向、抱负、阶级意识、伦理道德等一些功利范畴。

语言艺术由于其语言的精神性质以及作为思想直接表现的特点,决定了它最适宜于用来表现思想情感,而且是深刻、丰富的思想情感。

语言艺术之所以具有这种优势和特长,是与它采用语言作为媒介紧密相连的,只有语言才能直接表达人的思想,在直接表现人的思想认识、评价判断方面最具艺术表现力。

(2)情感色彩审美

在文学作品中,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的关系极为密切。

从一定意义上讲,文学作品的思想性总是被情感所包裹并通过艺术形象表现出来,只有将情感渗透到思想里的作品才能具有震撼心灵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激动不已的同时去深入领会作品蕴藏的思想内涵。

任何文学作品都包含着作家的主观情感。

文学的情感性越浓烈,越能感染读者,就越富有艺术魅力。

抒情诗、抒情散文等情感类文学自然离不开情感性,小说、报告文学、叙事诗等叙事类文学也离不开情感性。

作为叙事类文学的小说和报告文学等,同样蕴藏着作家炽热的感情,只不过在这类作品中一般不常由作者出面来直接抒情,而是往往将作者的主观情感深深蕴藏的文学形象之中,通过形象描绘来传达情感。

文学作品的情感性也离不开思想性,因为这种情感往往是在理性思想指导下成为具有特定爱憎情感的倾向性。

所谓倾向性,其实就是作家的爱憎褒贬体现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艺术属性。

显然,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和情感性二者相互渗透、相互融会,成为一切文学作品所不可缺少的要素。

(3)作品结构审美

作家在生活中积累了一定的素材和题材,形成一定的创作意图和构思,就需要通过一定的形式技巧把它们体现出来,结构就是最重要的形式技巧之一。

文学作品的结构是对作品内容的组织和安排,是文学作品形式的构成因素之一。

对题材进行适当的剪裁,分清主次,以形成明确的主题意蕴;对叙事作品中人物、情节、环境关系进行总体安排,以构成完整的生活图画;对抒情作品意象结构、节奏变化等进行总体考虑,以清晰地展示诗人的情感逻辑和线索,都属于文学结构的内容。

结构与语言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它们不仅是构成文学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而且本身也具有审美价值。

任何文学作品都离不开结构,结构是构成文学作品有机整体的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直接关系到整个作品的成败。

(4)作品语言审美

文学作品的语言美主要体现在文学语言的音乐美、修辞美、含蓄美三个方面。

语言具有的音乐美是指语言音调和谐,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听起来悦耳动人,能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强烈的感染。

优秀的语言艺术作品,总是以各种各样的方式表现出语言的音乐美。

诗歌是对音乐美要求最高的一种语言艺术。

我国律诗既讲究押韵,又讲究平仄、对仗,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若金声玉震。

作为文学语言符号系统重要组成部分的声音构成了语音系统的节奏美和音律美,文学作品中由节奏和音律组成的语音系统之美,即语音美,便是音乐美的核心。

一般的语言总是通过言说而表现其功能的,言说和阅读都具有音响、节奏和旋律。

文学语言在言说和阅读中显示其抑扬顿挫的音乐美的魅力,就是节奏美和音律美的充分释放。

中国古典诗词以其严整的格律而极尽声韵节奏之美。

在诗歌中,音调悦耳、节奏鲜明、旋律优美的语言美最富于意境。

修辞美是文学语言中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美,语言修辞美充分显示出文学语言的审美功能不仅在于它能够现实地反映客观世界,满足人们认识交流和情感体验的需要,更在于它能够以自身的特质审美地创造出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含蓄美则是把似乎无限的意味隐含或蕴蓄在有限的语言中,真实的意义被字面意义所掩隐,使读者从有限中体味无限。

文学的含蓄性,是对文学活动特殊的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是作品内部由于语言的特殊组合而包含的对意义阐释的多种可能性。

富有含蓄美的语言含而不露,使人觉得回味无穷。

 

《旅游美学》课程授课教案

第10次课

授课

章次

项目五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

授课

时数

2

1.能了解诗词、楹联、书法、绘画,工艺品及其典型代表瓷器、玉器、丝绸、刺绣、雕塑的常识性知识

2.能掌握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瓷器、玉器、丝绸、刺绣、雕塑的审美特征及鉴赏方法

3.能鉴赏和介绍旅游景点中的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瓷器、玉器、丝绸、刺绣和雕塑等作品的美学价值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瓷器、玉器、丝绸、刺绣、雕塑的审美特征及鉴赏方法

教学难点:

诗词、楹联、书法、绘画,瓷器、玉器、丝绸、刺绣、雕塑的审美特征及鉴赏方法

教学内容提纲

项目四社会生活旅游资源审美

任务三文艺作品旅游资源审美体验

任务四工艺作品旅游资源审美体验

作业与

思考题

调研你所在城市的景区有哪些经典的楹联、绘画、书法、雕塑等文艺作品类旅游资源,归类总结,并向同学们介绍其美学价值和美学特点。

参考书目

王柯平主编:

《旅游美学》,旅游教育出版社2004;

乔修业主编:

《旅游美学》(第2版),南开大学出版社,2000;

教学后记

学生由于艺术知识储备不足,对欣赏的方法掌握不够全面,应用实践的能力还不够。

第10次课教学过程

项目五 艺术作品旅游资源审美

任务三 文艺作品旅游资源审美体验

1 诗词和楹联审美体验

(1)诗词审美体验

诗,指的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长于抒情,充满节奏感和韵律感,以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高度集中地反映丰富的社会生活的一种语言艺术形式。

作为最早出现的一种文学样式,它产生的初期是同音乐、舞蹈结合在一起的。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屈原的《离骚》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一首抒情诗。

以后相继出现了乐府诗、汉赋、唐诗、现代白话诗等。

诗歌的分类有多种方法,根据不同的原则和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种类。

在西方,按诗歌表达的内容方面进行分类,把诗歌分为抒情诗、叙事诗和剧诗三类。

在我国,诗歌按内容分为抒情诗和叙事诗;按形式分为旧体诗和新体诗,或称格律诗和自由体诗。

词是诗的别体,是唐代兴起的一种新的文学样式,经过长期不断的发展,到了宋代进入全盛时期。

词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是配合宴乐乐曲而填写的歌诗,词牌是词的调子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在总句数、句数、每句的字数、平仄上都有规定。

词的流派主要有婉约派和豪放派两种。

阅读鉴赏旅游诗词,是一个复杂微妙的精神活动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会获得审美的感受,得到精神上的满足。

对于旅游诗歌的鉴赏,严格来讲并没有一定的权威的方法,鉴赏是一种“诗无达诂”的创造性的活动,但是要做一个自觉的诗歌鉴赏者,也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知识,以及前人所总结并且行之有效的鉴赏思路与方法。

鉴赏旅游诗歌,需要具备基本的语言、文体等知识,要有与旅游诗鉴赏相关的知识积累。

必须了解诗词的基本形式特点,对诗词的体制、风格、发展历程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整体把握。

在具体欣赏诗词之始,要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着重考察作者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人生感悟、感情体验等。

孟子说:

“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世也。

”(《孟子•万章(下)》)“知人论世”,用今人的话说,就是评论古人的文学作品,一定要先了解时代背景和作者的身世处境。

我们理解诗人的作品,当然首先要了解他的生平经历,了解他所经历的时代背景,这样才能够准确地理解诗歌要表达的含义。

对一首诗词的寄托之意的把握,不仅要结合时代背景和诗人的经历处境,而且最好能够找到诗人同时期的其他作品进行比照,切忌脱离作品、作家及时代的天马行空式的臆测。

对古人的哲学思想尚且如此,文学鉴赏活动就更离不开“了解之同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