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6063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docx

农业经济学讲义第四章

第四章农业中的自然资源与土地

第一节农业中的自然资源

一、农业自然资源的概念

  资源是指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能够用来生产人类所需的物质产品和能够提供给人类舒适感的物品。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是:

"所谓资源,特别是自然资源,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地点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因素和条件"。

通俗地说,自然资源是指人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和能量。

已被开发利用的自然资源,由于凝结了人类的劳动,称为社会经济资源;尚未被开发利用的,叫潜态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是自然资源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指人们在农业生产中利用的或可能利用的自然条件。

它是自然界存在的,可作为农业生产原材料的物质来源以及农业生产和人类生活所必要的生活条件。

它是提供人类所需农产品和良好环境的物质基础。

  某些能影响农业生产,但不能被人类有目的地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然条件不能叫做自然资源,如地震、海啸、飓风以及各种破坏力很大的自然灾害等。

所以,自然资源是与社会再生产过程相联系的,它构成社会生产力的自然物质基础。

农业自然资源从数量上、质量上、品种上影响着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马克思说,所有那些通过劳动只是同土地脱离直接联系的东西,都是天然存在的劳动对象……已经被以前的劳动可以说滤过的劳动对象,我们称为原料。

可见,马克思在这里对作为自然资源而存在的劳动对象与作为原料而存在的劳动对象是有严格区别的。

前者属于自然资源,后者属于社会经济资源。

马克思还说,劳动过程的进行所需要的一切物质条件都算做劳动过程的资料。

它们不直接加入劳动过程,但是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就不能进行,或者只能不完全地进行……。

在农业生产中,自然资源多数都具有这一特征,无论是土地资源还是气候资源等,从表面上看它们并不参加劳动过程,实际上它们在劳动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没有它们,劳动过程将失去任何意义,将生产不出来任何产品。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并非任何自然因素或自然条件都可以叫做自然资源,只有那些可以作为人类物质生产的条件而存在的自然条件才可以看作是自然资源。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自然资源的种类和范围也在不断增多和扩大,越来越多的自然条件将会转变为自然资源。

同时,自然资源本身也一成不变的,而是处在永恒的运动之中,支配其运动过程的是自然规律。

所以,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不仅要遵循经济规律,还要按自然规律办事,否则,将会受到自然界的惩罚。

对农业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方式不同,资源利用所产生的效果也不相同。

二、农业自然资源的分类

  农业自然资源通常包括四个方面:

一是土地资源,包括耕地、林地、草地、水面、荒山和各种非农田地以及地下矿藏;二是气候资源,包括光能、热量、降水、空气等;三是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四是生物资源,包括人类栽培、饲养、培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也包括野生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按生态学原理,上述四个组成部分可分为农业环境资源和农业生物资源。

其中,土地、气候和水资源统称为农业环境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还可按其存在的数量和能否恢复更新及其再生产的程度来划分,共分为三大类:

一类是限量资源,又称储存资源。

它是指自然界中那些存在数量有限的资源,其数量随开发利用次数的增加而减少,而且已经利用消耗了的,不能更新和再生产。

如化石燃料、矿物资源等利用消耗后,无法补充,不能恢复。

二类是长流资源,它是可永续利用或循环利用的资源。

这类资源数量无限巨大,或经常流动。

如太阳能、空气、雨水、风能、水能、潮汐能及岩石风化而形成的土壤肥力等。

三类是生物资源,又称可更新、可再生资源。

包括自然界生产的一切动植物,其中有森林,草原、野生动植物、鱼类、土壤微生物等。

这类资源,在环境适合、保护或管理得当的情况下,可以恢复、更新、再生产,在环境不宜或保护、管理不当的情况下,其更新、再生产就受阻,使其数量不断减少,以至灭绝。

土地资源本身的面积是有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不可更新的,但只要使用得当,其肥力可无限延续,生产能力可不断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又是可更新的。

  资源的有限与无限,可更新、再生与不能更新、再生,是相对而言的。

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生产的发展,资源的供求矛盾将日益尖锐,资源的稀缺性会成为普遍性的大问题。

人的干预是导致自然资源存在数量多少及其再生产可能性差异程度的主导因素,因此,按照自然规律干预自然资源至关重要。

三、农业自然资源的特征

  1、整体性自然资源是多因素、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自然综合体,是多元系统组合的自然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各要素之间、各种资源与环境之间,互相联系,互相制约,其中任何一个因素、一种资源发生变化,都会导致某种资源组合的变化,如滥垦草原引起的严重沙化,使草原生态系统变成沙漠生态系统。

自然资源又是多结构的有机整体,具有严密的等级和层次,可划分为系统、亚系统、部分、成分、因子等级别。

它们构成的有机整体可行使一定的职能,达到一定的目标。

  2、层次性农业自然资源这个有机整体内部有着较严密的等级和层次。

从生物圈的角度看,第一个层次是大气圈,第二个层次是水圈,第三个层次是土壤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群体。

从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来看,第一个等级是绿色植物,第二个等级是草食动物,第三个等级是肉食动物。

构成以上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第一层次,是草牧链;第二层次是腐生链,即微生物(包括某些蚁类和甲虫等)以动物排泄物和动植物残体为食物对象,并把它们分解成水、二氧化碳和无机盐还原到无机环境,供绿色植物重新利用。

  3、有序性农业自然资源内部的各个成分的地位不是不分主次的,而是因其不同的功能和地位,遵循一定的规律,按顺序排列的。

最明显的例证莫过于生物资源的有序排列,遵循的规律是食物链规律、按比例组合规律和能量流动的百分之十定律。

后两条规律是由食物链规律派生出来的。

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不管其结构成分如何复杂,生物种群多么繁多,生物量最多而又处在第一级上的生物总是绿色植物,其次是食草动物,再次是食肉动物,生物量最少的是最末端的食肉动物,如森林中的老虎等。

在生态学上把这种营养关系叫做生态学"营养金字塔"。

物质和能量的转移是按比例进行的,这个比例大体上是在4%~20%之间,平均按10%的比例传递给下一级,这一比例被称为百分之十定律。

这个顺序和比例如果被打乱或被颠倒,农业自然资源体系即被破坏,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甚至瓦解。

  4、地域性由于地球与太阳的位置及其运动的特点,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关系,地质地貌的变化,海拔高度的不同,使得地球上各个区域的水、热条件不同,因此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资源体系。

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其资源的性质、数量与质量以及组合特点都有很大差别,这种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宏观生态环境上,也表现在微观生态环境的不同层次上。

水体深度不同、农田的不同地块之间,同一座山岗的阴阳面、不同的海拔高度等,其资源的分布数量、密度、质量和品种都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

因此,农业生产必须因地制宜,这是一条重要原则。

  5、数量的有限性与潜力的无限性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土地面积,水资源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量,一定空间中的生物量等都有数量的局限性。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资源的能力、范围和种类也是有限的,但是,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物质技术基础的增强,人类对资源利用的程度可以提高,利用范围可以扩大,利用方法可以增多,利用效率可以提高,从这些方面看农业自然资源的潜力是无限的。

  6、不可逆性自然资源是在不断运动中发展演变的,这种发展过程从时间序列上看是不可逆的。

例如,生态系统的能量是单向流动的,太阳能一旦被绿色植物转化为化学潜能后,便沿着食物链逐级消耗,再也不能返回到太阳能这一初始状态。

草原沙化以后再返回到原来的草原面貌是非常困难的。

所以,在资源利用中要特别注意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7、两重性某些自然资源同时具有自然和社会两重属性。

例如,当把微生物培养技术运用于生产微生物菌种,然后再把它运用于具体的农业生产过程时,这些微生物就转化为生产资料。

某些农业自然资源如土地,从把它用于农业生产开始,就具有社会属性,但同时它们又是在长期自然过程中形成的。

农业中的各种动植物品种都具有自然和社会这两种属性。

农业自然资源的这一特点,要求我们在农业生产中,必须十分重视按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办事,特别是要重视自然规律的作用,要按自然规律与经济规律的内在联系去指导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四、农业自然资源利用的原则

  1、因地制宜的原则。

自然资源的经济利用价值不仅取决于它的数量、质量,而且取决于它的时空分布和组合特点。

因此,必须查明不同地区自然资源的性质和特点以及农业生物的生态特性,结合社会经济条件,评价其对农业生产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分析研究并确定其利用方向,采取不同的利用方式与措施。

也就是要处理好农业生物与农业生态环境的关系,或是生物适应环境,或是环境适应生物。

要使生物适应环境,就是要根据各种生物的生态适应性,培育高转化效率的生物品种,这是夺取高产稳产最为有效的措施。

要使环境适应生物,就必须对环境按生物的要求进行改造。

就目前的科学技术水平,对改造宏观生态气候基本无能为力,只能做出大致的测报。

但是对于小气候、小地理环境因素是可以改造的,如植树造林,修建温室大棚,改良土壤,兴修水利等,使之有利于生物的生长发育。

  2、利用与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人类要生存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就要利用和消耗一定的自然资源。

但是,地球上的自然资源是有一定限度的,只有把利用与保护结合起来,才能使生产正常进行。

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利用,特别是对限量资源,保护得当,才能延长其使用年限;对于长流资源,虽然它是可更新和再生的,如果不加保护,资源的生态平衡受到破坏,也不能永续利用。

保护资源就是保护已有的天然或人工的生态平衡。

对农业生产来说,应特别注意保护土地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

对于土地资源,要做到养地(培养土地的生产力)、用地和护地(保护土地表层不受损害)相结合;对于水资源,要防止流失和水质污染;对生物资源,要保护它的一定的生产条件和环境,在开发利用上不超出其再生产能力。

为了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自然资源,必须制定有关法规,做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有法可循,保护资源不断更新,永续使用。

  3、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所谓经济效益,就是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消耗(或投入),生产出尽可能多的供人类消费的财富或使用价值。

所谓生态效益是指从生态学角度衡量利用自然资源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利用各种自然资源进行生产或改造自然资源,都要使生态系统向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为人类生产和生活创造良好的环境。

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环境构成,其最主要的特征是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

提高生态效益的任务在于,使生态系统的能量转换和物质循环的功能不断提高,使生态环境不受污染,以便为人类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更优美的生活环境。

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要很好地相结合,就不能以掠夺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的办法去追求经济效益,而应该在重视经济效益的同时,也注重生态效益。

  4、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自然资源是个有机整体,在开发利用时必须考虑资源各要素之间的关系、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在对某种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同时,要考虑到对其他各资源可能产生的影响,能够搞综合开发的,就一定要搞综合开发;暂时不能搞综合开发的,要尽量采取补救措施,减少资源的损失。

在对局部地区的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考虑到对较大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

全局观点还表现在综合利用水面、草地、荒山等方面,因而要正确处理农、林、牧、渔各业的关系以及行政区划与资源利用区划的关系。

一般地讲,行政区划应当服从资源区划。

因为资源的分布不是以行政区划为转移的,只有以资源区划为基础才能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

以资源区划为基础,就必然要求不同地区的行政单位通力合作,按国家的有关政策、方针和法令去处理好局部与全局的关系、点与面的关系。

  5、处理好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

人类的生活消费是无限的,农业生产同其他经济部门一样也必然是不断扩大再生产的过程,因而对于自然资源的需求也是无限的。

并且随着人口的增加,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所消耗的资源数量也在不断扩大,如何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问题显得日益重要。

长远利益是关系到子孙后代的百年大计,这是我们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的总的立脚点。

在资源开发中需要运用"系统论"、"控制论"等科学技术和方法,对未来进行预测,以减少或避免资源开发工作中的失误。

对于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中的短缺资源要着眼于综合利用,并且广开门路寻找替代资源。

对于条件好的资源要加以科学管理和培育,使其更新速度加快,满足农业生产的需求;对于条件差的要加以改造,发挥其更新潜力和利用价值;对于不可更新的资源要着眼于节约利用和发挥其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资源生产出最多的产品。

五、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主要途径

  1、搞好农业区划、农业布局和农业生产结构安排。

农业区划、农业布局及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的三个基本环节。

从总体上看,三者都以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和农业经济资源为目的,但它们又有本质区别。

农业布局着眼于按资源的空间分布合理配置、组合农业生产部门。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则着重在特定空间内从综合利用各类资源出发,确定各部门间发展的比例或资源利用的内在比例。

农业区划是根据客观的自然与经济规律,特别是地域分布规律的要求所进行的资源区域划分,它更偏重于资源的普查、开发利用方向等。

总之,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必须紧紧抓住这三个环节,并正确处理三者的关系,在三者相互统一中求得农业的稳步发展。

  2、从时间上综合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的分布,从时间上看是连续的,而其适于农作物生长发育的最佳期间又是较集中的。

从时间上利用农业自然资源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在全年气候资源的不同分布时期都有与之相适应的不同农作物在生长,有不同的农业项目在进行,特别是热带、亚热带水热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另一方面,在水热资源较集中的季节,有与之相适应的尽可能多种的农业生物群体在生长,尽可能有更多的光、热、水汽资源转变为现实农产品。

与此同时,采用与资源分布相适应的耕作制度和多部门配合体系,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

此外,还必须对农作物的主副产品实行综合利用,使农业生产过程转变为无废物的完全循环过程。

  3、从空间上充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

农业自然资源的整体,在空间里组成一个立体结构,以土地为基础形成一个立体环境,各种生物群体以其各自的生态适应性占据立体空间的不同层次,构成生物群落。

因此,搞好生物资源的立体配置,就是从空间上充分利用自然资源。

所谓立体配置,就是把具有不同生态适应性的农业生物种群,配置在同一生态空间的不同层次,形成一个具有生态共生特点的相互促进的生物群落。

这种复合的农业生物群落就是多层次的立体农业生产结构。

生态系统里的物质元素在物质转化中是被循环使用的,把具有共生、共栖等种间关系的动植物配置在同一结构中,可以互相提供营养物质,增加土壤有机质,实现物质循环的自我调节,即种地与养地相结合,使自然资源生产力经久不衰,从而可减少物化劳动投入量,节约开支,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经济效果。

同时,立体结构对于自然灾害有较大的抵抗能力,这是任何单一种群所不具备的优越性。

  4、依据不同地域的特点,充分发挥地区优势。

这条途径需要建立在农业区划工作的基础上。

所谓自然资源优势是指一个地区的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和生物资源的长处,以及它们相互储存和组合上的潜力。

哪一方面具有优势,是长远优势还是暂时性的优势,是某一方面的优势还是诸方面的优势,都要通过区划、资源普查从量和质两个方面得出正确的结论。

发挥地区优势还必须对社会经济资源及技术水平有正确的评价、分析,使优势的可能性与自然资源的实际潜力相统一。

对于能影响农业经济发展全局的自然资源优势,在本地区没有足够的资金和技术力量加以开发时,可以在国家计划指导下由国家、地方和企业联合开发。

要特别注意发挥那些投资少、收益大而又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的生物技术项目。

环境资源分布上的地域特点,必然要求有与之相适应的农业动植物种群,这样就会形成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

不同的农业生态系统又要求不同的技术手段和经济条件。

这些经济条件与技术手段与一定的生态系统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资源生产潜力,才能趋利避害,使一个地区的农业生产纳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六、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生态平衡

(一)生态系统与生态平衡

  生态是指生物有机体的生存环境。

任何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它周围的环境,而生物的生存和发展又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反作用于环境。

生物与环境这种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辩证关系,称为生态关系。

研究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学问是生态学,研究生态与经济发展关系的学问是生态经济学。

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生态关系,不是简单的组合,也不是偶然的结合,而是生物与环境在长期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下形成的具有一定功能和一定结构的矛盾统一体。

这种统一体就是生态系统。

在生态系统中,生物是主体、是核心,环境是相对主体而言的。

环境可以是非生物,也可以是生物。

由于生物种类繁多,环境条件也各不相同,因此,不同的生物和不同的环境条件组成了各不相同的生态系统。

从整个地球来说,可以看作是一个大的生态系统,也可以分为陆地生态系统和海洋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还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

自然生态系统是自然历史发展的产物,人工生态系统是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如农田生态系统就是人工建立起来的生态系统。

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从自然界中获取食物、纤维、木材等,而且需要量越来越多,因而人们也就不断地采取各种措施来提高生物产量,满足人们的需要。

这样一来,自然生态系统中就加进了人类的活动和干预。

因此,研究生态系统不能脱离人,要研究人与生态系统的关系、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这种稳定性表现为物质、能量的输入输出维持相对平衡,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维持相对稳定,构成环境的各因子保持相对稳定,生态系统各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处于相互适应与协调之中。

生态系统中这种生物与生物之间,非生物与非生物之间,以及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在一定时期内处于相对平衡、稳定和协调发展的状态,我们称之为生态平衡。

生态平衡是生态系统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条件,也是生物维持正常生长繁衍的根本条件。

只有当生态系统内物质和能量循环运转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生物才可能获得必要的物质和能量供应,否则生物将失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例如,在农业生产中,如果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农业自然环境就会恶化,生物体的物质和能量的转化就会受到阻碍,从而就会使农业生物量下降,生产力衰退,甚至会破坏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生态系统具有一种内部的自我调节能力,以维持系统的稳定性。

正因为这样,自然界的生态系统才得以不断地发展与演化。

但是,生态系统的这种自我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

在限度以内,它可以自我调节,自行恢复平衡状态;但超出限度,自我调节就无效,就使系统失掉了平衡。

因此,人类对生态系统的干预不能随心所欲,否则就会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人类本身也将受到惩罚。

这就要求我们在生产活动中,在对自然资源的利用中,必须严格遵守生态平衡这一自然规律,不断维护和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改善和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从而把社会再生产置于生态平衡这一良性循环的基础上;当不得不打破原有生态平衡时,则应考虑建立有利于人类的新的平衡。

过去由于我们对生态学的知识普及不够,加上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的指导,干了许多破坏生态平衡的蠢事,因而也受到了自然界的惩罚,这方面的深刻教训,应该牢牢记取。

(二)用生态平衡的理论指导农业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

  1、确定最佳持续收获量,避免掠夺式经营。

所谓最佳持续收获量,是指最大限度地持续地利用一种资源,而又不损害该资源自我更新能力时的收获量。

对于一个生物种群来说,如果能够年年从种群中拿取尽可能多的个体数量而又不减弱种群的生长和繁殖能力,那么所拿取的个体数量就是该种群的最佳持续收获量。

如土地资源,如果年年最大限度地在这块土地上生产最高的产量,而又不破坏土壤的结构和肥力,这就是该土地资源的最佳持续收获量。

在实践中,暂时拿取比最佳持续收获量更多的产量是完全可能的,如掠夺式的利用,但这样做不可避免地会损害资源的自我更新能力,因此,产量不能持久,甚至会导致长期拿不到任何产量。

  2、调整农业结构,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自然界的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在各生态系统之间是互相联系和互相渗透的。

在农业生态系统内部,农田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以及水产生态系统之间的物质和能量是交替循环运转的。

森林生态系统是农田和草原生态系统的环境,为农田和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雨量,改善气候,养护着对农田有益的虫、鸟、兽。

农作物的秸秆、果实和牧草可以发展畜牧业。

各种鸟兽及牲畜的粪便给农田、草原及森林增加有机质,可改善土壤的物质成分。

这样,通过能量和物质的循环把林业、种植业、畜牧业三者联系起来。

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必须重视生态系统的整体效益,树立全面利用和永续利用的观点,调整农业布局,建立合理的农业生产结构,走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道路。

  3、积极改造自然,建立新的生态平衡。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要十分注意保持生态平衡,但这绝不是说人们只能消极地被动地去适应自然,也绝不是说自然界的生态平衡是不可改变或不可侵犯的。

这里的关键是人们的生产活动是否合理,是否科学。

只要按客观规律的要求去做,就可以改造自然,通过合理的人类活动使生态平衡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建设高产、优质、低耗和环境优美的新的生态平衡。

因此,我们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要根据不同地区生态系统的特点,通过人工进行调节和控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最佳生态系统。

  4、对自然资源要进行综合开发利用。

开发利用自然资源时,一方面要把整个自然环境当成一个整体,从战略的高度,从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出发,对资源的开发和环境保护进行全面安排与合理规划。

另一方面,综合利用自然资源意味着对各种资源进行多次加工,多次利用,尽量变废为宝,避免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污染环境,以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这样才能使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的轨道上来。

  5、积极建立生态农业。

所谓生态农业,是指利用生态系统的生物共生和物质循环再生原理,采用系统的方法,并吸收现代科技成就,因地制宜地合理搭配农林牧渔的比例,以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农业的特点,在于把发展农业与合理利用和保护大自热统一起来,既能高效率地生产多种产品,又能净化、绿化、美化环境,改善生产和生活条件。

因此,加快生态农业的建设,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现代化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

建设生态农业是农业发展史上的一场革命,我们应该积极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并加以推广,使生态农业在全国范围内迅速发展起来,这是合理利用农业自然资源最有效的途径。

第二节农业中的土地

一、土地的概念及其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在经济学上,土地是包括陆地和水域以及与之相联系的由气候、地貌、岩石、土壤、水文、植被等组成的一个自然综合体。

农业中的土地资源是指在农、林、牧、渔业生产上已经开发利用的和尚未开发利用的土地数量和质量的总称,诸如耕地资源、林地资源、草地资源、水面资源、滩涂资源、荒地资源等等。

  土地是人类进行生产活动所必需的物质条件和自然基础。

马克思指出:

"土地是一切生产和一切存在的源泉。

""劳动并不是它所生产的使用价值即物质财富的唯一源泉。

正如威廉·配弟所说,劳动是财富之父,土地是财富之母。

"土地之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没有土地这个自然物质条件作为前提,人们就不可能进行任何实际的生产活动,换句话说,劳动必须同土地结合起来才能从事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是作为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双重角色出现的。

土地作为劳动资料,一方面是指它是各种农业建筑物和工程物的配置基地、劳动者的空间活动场所,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方面是指具有肥力的土地是一切农作物吸收营养的主要源泉。

土地作为劳动对象则是指它是人们进行耕作、施肥、排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