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059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129.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5页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4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docx

宏观经济学题库复习资料

 

一、选择题:

 

1、宏观经济学的中心论题是(C)

A 价格决定理论  B 工资决定理论  C 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D 汇率决定理论

2、下列各项中除哪一项外,均被认为是宏观经济学的“疾病”(D)

A 高失业 B滞胀 C通货膨胀 D价格稳定

3、宏观经济学的创始人是(D)

A亚当.斯密 B马歇尔 C马克思 D凯恩斯

4、政府支出的增加使IS曲线(B)

A左移 B右移 C不动 D斜率增大

5、货币供给量增加使LM曲线右移,表示(A)

A同一利息率水平下的收入增加  B利息率不变收入减少

C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利息率提高  D收入不变利息率下降

6、价格水平上升时,会(B)

A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B减少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

C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右移  D增加实际货币供给,LM曲线左移

7、总需求曲线向右下方倾斜是由于(D)

A价格水平上升时,投资会减少   B价格水平上升时,消费会减少

C价格水平上升时,净出口会减少  D以上结论均正确

8、若价格水平下降,则总需求(A)

A增加B减少C不变D难以确定

9、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的影响是(A)

A同一价格水平对应的总需求增加  B同一总需求水平对应的价格提高

C价格水平下降,总需求增加   D价格水平提高,总需求减少

10、充分就业的含义是(B)

A人人都有工作,没有失业者   B消灭了周期性失业的就业状态

C消灭了自然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D消灭了自愿失业时的就业状态

11、一般用来衡量通货膨胀的物价指数是(D)

A消费者物价指数BGDP平减指数  C生产物价指数D以上均正确

12、在通货膨胀不能完全预期的情况下,通货膨胀将有利于(A)

A债务人  B债权人  C在职工人D离退休人员

13、根据菲利普斯曲线,降低通货膨胀率的办法是(C)

A减少货币供给量B降低失业率  C提高失业率 D增加财政赤字

14、在IS曲线和LM曲线相交时,表示产品市场(D)

A均衡而货币市场非均衡  B非均衡而货币市场均衡

C和货币市场均处于非均衡  D和货币市场同时达到均衡

15、假定IS曲线和LM曲线的交点所表示的均衡国民收入低于充分就业的国民收入。

根据IS-LM模型,如果不让利息率上升,政府应该(B)

A增加投资    B在增加投资的同时增加货币供给

C减少货币供给量  D减少投资的同时减少货币供给量

16、财政政策是指(D)

A政府管理价格的手段   B周期性变动的预算

C为使政府收支相抵的手  D利用税收、支出和债务管理等政策来实现宏观经济目标

17、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B)

A减少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B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C增加政府支出和减少税收  D增加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18、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A)

A增加政府支出  B提高个人所得税  C提高公司所得税  D增加货币发行量

19、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A)的财政政策。

A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B增加财政支出  C扩大财政赤字  D减少税收

20、紧缩性货币政策的运用会导致(C)

A减少货币供给量,降低利率  B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C减少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D增加货币供给量,提高利率

21、“双紧政策”使利息率(D)

A提高  B下降  C不变  D不确定

 

二、简答题:

1、简述核算GDP的支出法。

答:

支出法:

又称最终使用法。

即GDP构成人们的收入后,是如何支出的。

其计算公式为:

国民收入核算恒等式:

GDP=Y=C+I+G+NX

其中:

消费(C)=耐用品+非耐用品+劳务

投资(I)=企业固定投资+居民固定投资+存货投资

政府支出(G)

净出口(NX)

支出法,可以研究最终产品使用的构成及其规模状况,研究使用中的各种比例关系。

2、宏观经济学的研究主要解决哪些问题?

答:

以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考察产出、失业率、通货膨胀率;经济增长;开放经济中国内目标和国际收支目标的平衡。

3、用GDP衡量一国产出有何缺陷?

答:

1、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反映全部经济活动。

包括了地下经济和非市场性经济活动。

那些自给自足的家务劳动和居民无偿为社会提供的服务,由于不付报酬在GDP中也无从体现。

2、国内生产总值无法全面反映社会福利的变动。

第一、不能反映经济增长过程中环境污染和资源生态破坏的不利影响;第二、不能反映闲暇增多给人们带来的福利。

4、考察一个经济一般会关注哪几个指标?

它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答:

一般关注:

产出及其增长率、失业率、通货膨胀率三个指标。

关系:

产出及其增长率高,失业率低,通货膨胀高,产出及其增长率低,失业率高,通货膨胀可能低,也可能出现滞胀。

根据菲利普斯曲线可知:

通货膨胀率高时,失业率低;通货膨胀率低时,失业率高。

5、AD-AS模型如何解释经济波动(高涨、萧条和滞胀)?

答:

AD代表总需求,LRAS代表长期总供给,SRAS代表短期总供给,AD曲线左移代表总需求减少。

作为总需求的数量方程式(货币数量论)

MV=PY==>M/P=(1/V)Y;根据实际货币余额的供求数量方程式为:

M/P=(M/P)d=kY

上式中,给定货币供给M和货币流通速度(k=1/V),则物价水平P和产出Y之间是负相关关系。

减少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向左移动;增加货币供给使总需求曲线向右移动;货币供给不变,货币流通速度变化,总需求曲线也会移动。

总供给(AS):

产品与服务供给量和物价水平之间的关系

长期:

垂直的总供给曲线(LRAS)

根据Y=F(K^,L^)=Y^

长期中,总需求的变动影响物价但不影响产出。

短期中,由于价格粘性,短期总供给曲线不是垂直的。

极端的例子是短期中所有价格固定,短期总供给曲线(SRAS)是水平的。

长期中,价格是有伸缩性的,总供给曲线是垂直的,总需求变动影响物价水平但不影响产出;短期中,价格是粘性的,总供给曲线是平坦的,总需求变动影响影响经济的产出与服务的产出。

 

6、财政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

财政政策工具是财政政策主体所选择的以达到政策目标的各种政策手段。

主要有预算、税收、公债、政府投资和财政补贴。

1、预算政策:

当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扩大支出规模、保持一定赤字规模的做法扩大社会总需求。

当社会总供给小于总需求时,政府预算一般采取缩小支出规模、保持预算盈余,抑制社会总需求,当社会总供给与总需求基本达到平衡的时候,政府一般实行中性的预算平衡政策,保持预算收支规模的基本平衡。

2、税收政策:

经济繁荣时期,采用紧政策,增加税收;经济萧条时期,采用松政策。

3、公债政策:

通过调整公债的流动性程度改变社会经济资源的流动状况,可以对经济运行产生扩张性或紧缩性影响。

4、投资政策:

通过调整财政投资规模,可以影响社会总需求和未来社会总供给,从而影响社会供求总量。

通过调整政策投资方向,可以对经济结构发挥重要调节作用,促进资源合理配置和产业结构优化。

5、补贴政策:

经济过热时期就减少财政补贴支出,使企业和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少,经济萧条时期则相反。

(1)属于紧缩性财政政策工具的是减少政府支出和增加税收;

(2)经济中存在失业时,应采取的财政政策工具是增加政府支出;

(3)在经济过热时,政府应该采取的财政政策减少政府财政支出。

7、货币政策工具主要有哪些?

答:

1、公开市场业务:

操作灵活/结果容易预测/最常用;

2、再贴现率政策:

央行被动地等待;

3、调整法定准备率:

效果猛烈,较少使用/存在时滞。

其他措施:

1、道义劝告:

无法律地位,但效果不错;

2、垫头规定:

对证券市场放款;

3、Q号条例:

规定商业银行的利率上限;

4、控制分期付款和房地产抵押贷款条件。

8、你如何理解经济增长?

答: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的总产出与前期相比所实现的增长。

总产出通常用国内生产总值(GDP)来衡量。

对一国经济增长速度的度量,通常用经济增长率来表示。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决定经济增长的基本因素主要有:

1、劳动的投入数量,2、资本的投入数量,3、劳动生产率,4、资本的效率。

经济增长的方式包括粗放型好集约型增长方式。

粗放型增长指在劳动生产率或全要素生产率不变或提高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增加劳动或资本等要素投入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集约型增长是指在生产要素投入数量不变或增加很少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或提高生产率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的选择是与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相联系的。

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换的核心是通过技术进步、技术创新和改善管理来提高生产要素的效率。

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周期性,由于投资率的变动、消费需求的波动、技术进步的状况、预期的变化和经济体制的变动等原因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

 

9、宏观经济政策大致经历哪几个阶段?

答:

(一)20世纪30年代~二次大战前夕:

试验时期

理论依据:

《通论》

目标:

摆脱危机

最成功的例子:

罗斯福新政(newdeal)

(二)二次大战后~20世纪60年代末:

新时期

理论依据:

凯恩斯主义,“官方经济学”

目标:

充分就业与经济繁荣

工具:

财政与货币政策

案例:

1944年英国《就业政策白皮书》/1946年美国《就业法》

(三)70年代初~1992年:

第三阶段

理论依据:

自由放任思想复兴,凯恩斯主义失宠

特征:

经济政策自由化与多样化,如货币学派、供给学派并存

典型:

1978年美国《充分就业和平衡增长法》/里根经济学

(四)1993年~2000年:

克林顿经济学,凯恩斯主义“疑似”复兴

10、试述总需求和总供给管理分别有哪些政策工具。

答:

(一)需求管理:

管理总需求

1、源:

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AD不足;

2、代表:

凯恩斯;

3、目标:

治理失业和通货膨胀;

4、工具:

财政与货币政策。

(二)供给管理:

管理AS

1、源:

20世纪70年代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

2、工具:

(1)收入政策:

控制工资与物价;

(2)人力政策:

改善劳动力市场状况;

(3)经济增长政策:

促进经济增长。

(三)国际经济政策

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政策

 

11、简述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答:

现代宏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现代宏观经济学的建立。

凯恩斯的《通论》在1936年发表,正视经济危机现象,对失业进行了理论上的解释,并得出了政府必须干预经济的政策结论。

第二阶段是凯恩斯主义宏观经济学体系的完成。

以萨缪尔森为代表的新古典综合派,调和新古典经济学和凯恩斯宏观经济学,认为新古典经济学描述了长期现象:

在价格机制的作用下,经济趋于充分就业;而凯恩斯经济学描述了短期现象:

由于有效需求不足,经济产生波动。

二者是统一的。

第三阶段是新自由主义思潮形成与发展,包括:

供给学派(拉弗等)认为经济的问题不是出在需求、而是出在供给。

为了提高企业的效率,政府必须减税;货币主义(弗里德曼)认为货币数量是最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

稳定了货币供给,就稳定了经济;理性预期学派(卢卡斯等)认为由于行为人的理第一章国际贸易导论

第一节国际贸易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

1.掌握国际贸易、对外贸易的含义及其区别

①对外贸易:

指国际贸易活动中的一国(或地区)同其他国家(或地区)所进行的商品、劳务、技术等的交换活动。

对外贸易有时也被称为国外贸易或称为进出口贸易。

某些海岛国家的对外贸易则称为海外贸易。

②国际贸易:

指世界各国(或地区)之间所进行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活动。

它既包含有形商品的交换,也包含无形商品的交换。

国际贸易也可称为世界贸易。

区别:

对外贸易与国际贸易的观察角度不同,前者是从国家(或地区)角度出发,而后者则是从国际或世界角度出发。

2.熟悉国际贸易课的研究对象

(一)国际贸易的基础知识

(二)国际货物和服务贸易的一般规律

(三)国际贸易理论和学说

(四)对外贸易政策与措施

(五)各主要贸易对象对外贸易的主要特点与发展及做法。

第二节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类

1.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概念并学会运用

①对外贸易值:

是以货币表示的贸易金额。

②对外贸易量:

是以一定时期的不变价格为标准来计算的对外贸易值。

③总贸易体系:

亦称一般贸易体系,是以国境为标准统计进出口货物的,凡进入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进口,凡离开本国国境的货物一律列为总出口。

在总出口中既包括本国产品的出口,又包括未经加工的进口货物的出口。

④专门贸易体系:

亦称特殊贸易体系,是以关境为标准、以货物经过海关办理结关手续作为统计进出口的标准。

⑤贸易差额:

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出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与进口(货物与服务)总值之间的差额。

⑥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

广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狭义的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结构,是指货物贸易或服务贸易在一国总进出口或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可分为对外货物贸易结构与对外服务贸易结构。

⑦对外贸易地理方向:

是指该国进口商品原产国和出口商品消费国的分布情况,它表明该国同世界各地区、各国家之间经济贸易联系的程度。

⑧世界贸易地理方向:

是指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和商品流向,也就是各个地区、各个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的地位。

通常用它们的出口额(或进口额)占世界出口贸易总额(或进口贸易总额)的比重来表示。

⑨对外贸易依存度:

也叫对外贸易系数,是指一国货物与服务进出口额在该国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所占的比重。

2.熟悉从不同角度对国际贸易的分类,重点掌握从货物移动方向划分、是否有第三者参加划分的种类

(一)☆按商品(含各种劳动)的移动方向划分

①出口贸易:

将本国生产或加工的货物运往他国市场销售,称为出口贸易或输出贸易。

②进口贸易:

将外国货物输入本国国内市场销售,叫做进口贸易或输入贸易。

③过境贸易:

凡甲国经过丙国国境向乙国运送货物,对丙国来说,就是过境贸易。

(二)按贸易政策划分

①自由贸易:

是指在国家的外贸政策中,不干涉国家间的贸易往来,既不对进出口贸易活动设置种种障碍也不给予各种优惠,而是鼓励和提倡市场交易时的自由竞争行为。

②保护贸易:

是指国家的外贸政策中,广泛地使用各种措施保护本国的市场免受外国企业和商品的竞争,控制外国商品的进口;同时,对本国出口商所从事的出口商品的活动给予各种优惠甚至补贴,鼓励其出口。

③统制贸易:

是指一些国家设置专门机构,利用其政权力量,统一组织和管理一切对外贸易活动的行为。

(三)按国境与关境划分

①总贸易:

以国境为标准划分进口和出口的一种统计方法,也称为总贸易体系。

②专门贸易:

以关境划分进口和出口标准的统计方法,也称为专门贸易体系。

(四)按交易对象的性质划分

①有形贸易(货物贸易)②无形贸易(服务贸易)

(五)按贸易关系划分

①陆路贸易:

以陆路运送货物的方式。

②海路贸易:

以海轮运送货物的方式。

③空运贸易:

采用航空运输的方式。

④邮购贸易:

以邮包寄送货物的方式。

(六)☆按参与贸易国家的多少划分

①直接贸易:

不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②间接贸易:

通过第三国进行买卖

③转口贸易:

对第三国而言

(七)按清偿方式的不同划分

①自由结汇贸易:

以国际通用货币(现汇)作为清偿工具。

②易货贸易:

以经过计价的货物作为清偿工具。

③记帐贸易:

由两国政府签订贸易协定或贸易支付协定,按照记帐方法进行结算。

(八)按交易方式的性质划分

①商品贸易:

是指以商品买卖为目的的纯商业方式所进行的贸易活动。

②加工贸易:

是指利用本国的人力、物力或技术优势,从国外输入原材料、半成品、样品或图纸,在本国内加工制造或装配成成品后再向国外输出的,以生产加工性质为主的一种贸易方式。

③补偿贸易:

是指参与两国间贸易的双方,一方用对方提供的贷款购进机器、设备或其他技术,或者用对方提供的机器、设备或其他技术进行生产和加工活动,该方用该项目下的产品或其他产品或者产品销售后的收入去偿还对方的贷款或设备技术款项的一种贸易方式。

④租赁贸易:

是由租赁公司以租赁方式将商品出租给国外的用户使用,国外租户不交付商品货款而交付商品租金的一种交易方式。

 

第二章国际贸易发展简史

第一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前的国际贸易

1.了解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和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概况

一、原始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对外贸易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条件:

(1)有可供交换的剩余产品

(2)各自为政的社会实体(国家)

(一)原始社会初期自然分工,生产力极不发达——平均分配,没有剩余产品,没有国家----没有国际贸易

(二)原始社会中期出现了三次社会大分工:

1.畜牧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出现少量剩余产品

2.手工业从农业中分离出来3.产生了专门从事贸易的商人

注:

尚未形成国际贸易

(三)原始社会末期:

商品流通超越国界,便产生了国际贸易。

二、奴隶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最早参与国际贸易的奴隶制国家是地中海沿岸的城邦国家以及中东、印度和中国等地区。

(中国:

夏、商、西周时期)

1.贸易民族

2.贸易商品:

①奴隶②奢侈品:

宝石、装饰品、织物、香料、象牙等。

三、封建社会时期的国际贸易

封建社会早期:

地租----劳役和实物形式----商品不多

封建社会中期:

地租----货币形式----商品经济得到发展

封建社会末期:

城市手工业兴起、资本主义因素孕育----商品经济较大发展

主要贸易商品:

奢侈品(西方:

呢绒、酒等换取东方:

丝绸、香料、珠宝等。

 

第二节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国际贸易

1.理解对外贸易的扩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

对外贸易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劳动力、资本和市场。

(一)劳动力——资本主义国家在初期都以不同方式,从直接生产者农民手中夺去生产资料——土地,把农民变为除出卖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自由工人”。

这种剥夺过程往往同对外贸易的发展有一定的关系。

(二)资本——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欧洲各国相继成立了许多特权公司,这些特权公司利用公司的特权地位,一方面对占领地区的王公和贵族以及一般居民进行敲诈、勒索、抢劫、掠夺。

另一方面,又用强制手段以极低廉的价格收购所管辖地区的香料、糖、大米、茶叶、丝绸、宝石等;然后又以高出数倍的价格在市场上出售,获取暴利。

(三)市场——欧洲殖民主义者在16世纪到18世纪先后发动了一系列商业战争,占领旧世界,征服新市场,不仅扩大了殖民统治,而且扩大了市场。

非洲和拉丁美洲广大地区都成为殖民主义者的战利品,卷入到世界市场中来,既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商品销售市场,又成为它们的原料产地。

2.熟悉资本原始积累时期、自由竞争时期和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概况

一、资本主义原始积累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商品的品种增多

(二)贸易(经营)方式的改变

(三)商业信贷业的产生和发展(四)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

(五)世界贸易额急剧增长

二、自由竞争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发生了变化

英国、法国、德国和美国在国际贸易中占主要地位。

(二)商品结构不断发生变化

18世纪,外贸主要商品:

日用消费品

19世纪,外贸主要商品:

棉花、羊毛、有色金属、黑色金属、粮食。

(三)贸易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

资本原始积累时期:

特权公司垄断贸易。

如东印度公司

自由贸易竞争时期:

自由竞争贸易商行、股份公司,交易所得到大发展。

(四)交通、邮电通讯事业的迅速发展

(五)银行信贷业务的发展

(六)世界贸易额增长迅速

三、垄断时期的国际贸易

 

(一)1870~1913年的国际贸易

1.工业生产方面

(1)资本主义经济基本上升

(2)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3)电讯工业、邮政和电报业也迅速发展。

2.国际贸易方面

(1)国际贸易趋势:

世界贸易在世界生产中所占的比重增加。

(2)国际贸易的地理格局

①英国在世界贸易中地位的下降,其他西欧国家、北美、非洲、拉丁美洲国家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增长。

②欧洲以外国家的出口货物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性越来越大。

(3)国际贸易的商品结构

特点: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持续稳定。

①初级产品:

矿产原料↑;食品和农业原料↓

②制成品:

纺织品↓;金属产品、化学品、纸张、木制品,陶瓷制品等↑

3.资本输出方面:

急剧增长

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投资总额不断上升

包括:

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促进国际贸易不断扩大。

(二)1914~1938年的国际贸易

1.世界各国经济概况

1914~1918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

目的:

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势力范围。

结果:

美国发横财,日本获利,欧洲各国遭到严重破坏。

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性经济危机。

工业和农业危机。

历时四年,蔓延范围广,破坏程度深,造成国际贸易值下降了66%。

工业生产下降了25%。

2.国际贸易概况

1914年~1938年期间,国际贸易扩大过程停顿。

3.国际贸易地理方向的变化

战前,国际贸易主要集中在欧洲。

战后,由于欧洲各国受到战争的直接破坏,国际贸易地理格局从欧洲逐渐转移到美洲,亚洲,非洲和大洋洲。

4.国际贸易商品结构:

初级产品和制成品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是持续稳定。

 

第三节当代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1.熟悉二战后国际贸易的新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美国为先导出现了以原子能、电子、合成材料、航天技术、生物技术为标志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促成了一系列产业的诞生和发展,如原子能、半导体、石油、化工、宇航等产业部门。

新的产业带来新的、多样化的产品,丰富了国际贸易商品的内容,使得国际贸易中制成品贸易成为无可争议的主导。

2.掌握二战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特点

1.不同阶段国际贸易增长速度呈现出重大差异

(1)科学技术革命导致生产力水平迅速提高

(2)科学技术革命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得到进一步的拓展,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被纳入国际分工体系,国际分工与贸易日益成为各国国民经济

2.制成品贸易成为国际贸易的主导

3.服务贸易迅速发展并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4.发达国家在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5.区域性贸易迅速发展

6.各种类型国家的对外贸易依存度都在提高

 

第三章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

第一节国际分工

1.掌握国际分工的概念

含义:

是指世界上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它是社会分工发展到一定阶段国民经济内部分工超越国家界限发展

的结果。

国际分工是国际贸易和世界市场的基础,国际贸易、世界市场是国际分工的具体表现形式。

2.熟悉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的基本情况

形成阶段基本情况:

1.“地理大发现”为国际分工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萌芽阶段

2.第一次科技革命开始了国际分工的形成阶段

具体表现:

大机器工业的生产对国际分工形成的影响

(1)大机器工业的建立为国际分工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

(2)国际分工基本上是以英国为中心而形成的。

(3)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随着国际分工的发展,世界市场上交换的商品种类发生了变化。

表现为:

奢侈品(宝石,织品)—→大宗商品(小麦、棉花、羊毛、咖啡、铜和木材等)

发展阶段基本情况:

1.第二次科技革命大大促进了资本主义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