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6039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7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六分册第15课 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docx

第六分册第15课经济全球化和全球性问题华东版教案解析

国际格局与经济全球化

一.经济全球化发展

1、世界市场与全球化

①开始形成: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亚、非、拉等地区成为西欧资产阶级疯狂掠夺金银财货和获取廉价原料的狩猎场,分散的世界走向整体的世界。

②初步形成:

工业革命刺激了原料需求和商品销售;火车和轮船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和普及,加快了国际间商品流通,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

伦敦逐渐成为世界金融贸易的中心。

③最终确立:

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形成。

全球贸易体系初步形成;世界范围内的地区分工初步显现——欧美工业国是主要工业品生产地与资本输出国,亚非拉沦为经济附庸、原料产地与商品市场。

④加速发展:

二战后,世界市场扩大和全球贸易发展,全球化加快发展,1947年的关贸总协定》——第一个全球性多边贸易协定。

⑤深入发展:

80年代,全球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世贸组织于1995年宣告成立。

2.全球化的概念:

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

贸易、投资、金融、生产等活动的全球化,即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配置。

3.二战后全球化加速的成因:

跨国公司——跨国公司有了长足的发展,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一个基础。

市场经济制度——大多数国家接受、认可。

全球性市场经济体制的实现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一个制度基础。

信息革命——科技革命带来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为经济全球化奠定了物质技术基础。

两极格局的结束——为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消除了障碍。

国际协调机制——不断加强,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要条件。

世界资本——全球性流动,客观上促进了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的特点:

是生产的全球化,贸易的全球化,金融的全球化,投资的全球化,消费的全球化。

4.全球化表现:

贸易——国际贸易迅速的发展,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资本——国际金融的发展,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

跨国——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市场——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

5.全球化的认识:

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如同一把“双刃剑”,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负面影响。

正面:

交流——资本和产品在全球性流动

机遇——为少数发展中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使一些国家变得更具有竞争力、创造力和创新精神,从而使国家能富裕起来。

由于世界范围的国际分工,经济全球化使每个民族和民族国家都在经济和技术的进步中得到自己应得的一份机会。

丰富——极大地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

不论是物质生活需求还是精神文化需求,人们可以得到来自全球的最先进最廉价的,同时还是最切合自己个性需要的消费。

配置——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全球的合理配置

技术——科技在全球性的扩张,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兴起和发展。

合作——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家间特别是大国间的协调与合作。

负面:

差距——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将进一步拉大,一些最不发达国家将被排除在经济全球化之外,越来越被“边缘化”,甚至成为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新技术殖民地”

安全——经济全球化是以发达国家为主导的,他们往往凭借强大的经济实力、先进的科技手段和制定国际规则的便利,冲击着发展中国家的主权,便利了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东南亚金融危机就是例证。

资源——经济全球化会造成全球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与破坏,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恐怖——

冲突——

实质:

从根源上说是生产力和国际分工的高度发展,要求进一步跨越民族和国家疆界的产物,其实质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新一轮对外扩张。

思考1:

关于“全球化”的理解

1998年,格蕾厄姆·汤普森在《全球化与国内经济政策的可能性》中指出:

“全球化的思想是一种言过其实的思想。

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并不是什么新东西。

在某种程度上,我们是在重温具有‘金本位’极盛时期特点的那些话题”

罗兰·罗伯特把全球化解释为“世界的压缩……我完全可以不时地滑回到只用‘全球化’这一名词来指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尽管也展示可供选择的道路以及反趋势)。

不过,我的意图一直是论证全球化这一总过程(和有时的逆全球化)至少像所谓的世界宗教两千多年前兴起一样持久”。

——罗兰·罗伯特:

《全球化:

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

(1)两位学者在“全球化”问题上的看法有何异同?

(2)指出罗伯特所谓“自1870年世界已经迅速地向整体性移动”的条件

(3)汤普森“最近30年中所经历的许多相互依存和一体化的情况”。

思考2:

从解构走向重构:

20世纪是世界体系经历裂变和重组、向全球统一的世界市场过渡的时代,奠定了经济全球化的基础结构。

……以战争与革命为基本特征的20世纪上半叶的历史进程,也就是世界体系初级形态的解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转折点,世界主导力量的转移和殖民体系的瓦解为世界体系的重新整合准备了条件。

但是,二战后出现的东西方冷战格局延缓了统一的世界市场的形成,……冷战后,世界市场的全球性得到了充分展示,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也得到了普遍认同。

世界体系的发展所提供的结构性要素与科技革命所提供的技术性要素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可逆转的深刻根源。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前言》第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问题:

(13分)

(1)列举20世纪上半叶的“战争与革命”?

(3分)

(2)概述20世纪以来“世界体系从解构走向重构”的历程。

(10分)

 

二.国际格局的演变

(一)政治格局

关于世界政治格局:

含义——是指活跃于世界政治舞台充当主角的国家和国际组织之间在一定时期形成的一种结构、态势。

形成的根本原因——取决于经济;取决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或国家集团综合国力的对比;取决主要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上的地位和作用。

国际格局的演变——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雅尔塔体系——多极化趋势

1.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巴黎和会与凡尔赛体系

和会的召开:

1919年1月到6月、巴黎。

美、英、法主导和会。

大国的博弈:

美国总统威尔逊以“十四点原则”为建立“世界和平纲领”,重视国际组织作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传统外交,维持英国霸权,保证大陆均衡;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凡尔赛体系: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签订对德《凡尔赛和约》。

把战争罪责推给德国及其盟国,对德国实行严惩。

又同德国盟国分别缔结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构成了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国际联盟: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其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

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华盛顿会议与华盛顿体系

会议的召开:

凡尔赛会议后的亚太地区,英、美、日间的海军军备竞赛日趋激烈。

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英、日、法、中等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

会议的实质: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美英法日《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

中、日签订关于山东问题的附约。

美、英、日、法、意《五国海军协定》,美国海军实力提升,英国实力开始丧失,日本海军发展受到限制。

各国签订《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

中国政府提出的取消领事裁判权、归还租借地以及关税自主等要求却未被采纳。

如何认识凡—华体系?

英国霸权遭到美国挑战,欧洲政治版图发生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英国殖民体系渐趋瓦解。

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正式形成。

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

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主权与利益,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机制。

无视殖民地要求,继续维持殖民体系。

对苏俄采取排斥态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2.雅尔塔体系与两极格局

雅尔塔体制

形成:

1945年2月,美、英、法三国首脑在苏联雅尔塔会晤,着重讨论①欧洲领土变动②成立联合国③远东事务安排等。

人们把二战后期大国围绕战后世界安排所达成的一系列协议称为“雅尔塔体制”。

评价:

雅尔塔体制主张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实行共处与合作。

但是它沿用强权政治的惯例——承认并划分大国的势力范围,为满足大国的利益而损害了相关国家的权益。

建立联合国

过程:

1942年1月,26个反法西斯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美、英、苏、中四国宣布,战后建立一个国际组织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1944年,敦巴顿会议为该组织命名为“联合国”;1945年4月,50个国家代表在美国旧金山制定并通过了《联合国宪章》。

10月24日,宪章正式生效。

这一天后来被定名为“联合国日”。

宗旨:

“和平、友好、合作、协调”。

运作:

联合国的总部设在美国纽约,下设六个主要机构,重大的政治问题由大会和安理会讨论。

评价:

在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和平解决国际争端,促进经济、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以及支持发展中国家争取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迄今为止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

3.布雷顿体系

建立:

1944年,以美国方案为基础形成战后世界经济体系的运行机制。

1944年7月,44个国家在美国的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举行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制定了《布雷顿森林协定》。

构成与特点: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关贸总协定——世界经济体系的三大支柱。

美元为中心的世界货币体系建立起来,史称“布雷顿森林体系”。

4.冷战

(1)冷战的开始

冷战的开始——杜鲁门主义

①二战结束后,美、苏双方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截然对立,在共同的敌人消除后,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的冲突取代了战时的友好与合作。

②1946年3月,英国首相丘吉尔在美国密苏里州富尔敦发表演说,呼吁西方国家联合遏制苏联与共产主义的挑战。

冷战序幕由此拉开。

③1947年3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向国会宣读的咨文中,正式表达了美国遏制苏联、称霸世界、成为“自由世界领袖”的目标。

“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是美苏冷战正式开始的标志。

(2)冷战的展开

两大阵营:

杜鲁门主义与情报局

马歇尔计划与莫洛托夫计划

北约与华约的政治军事抗衡

战争危机:

柏林危机

朝鲜战争

美苏争霸

五、六十年代——美攻苏守

七十年代期间——苏攻美守

八十年代以来——苏联收缩

(3)冷战的结束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新思维外交”方针,给东欧提供了摆脱苏联控制的条件。

①东欧剧变:

1989年东欧各国发生政权更迭。

②德国统一:

1989年,民主德国出现动荡。

联邦德国总理科尔公布关于实现统一的“十点计划”。

1990年10月3日,德国最终实现统一。

德国分裂是雅尔塔体制的结果,德国统一则标志着雅尔塔体制的瓦解。

③苏联解体

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使苏共领导地位与中央政府控制能力受到地方势力挑战,

1991年8月19日,“国家紧急状态委员会”,宣布接管国家全部权力。

八一九事件后,戈尔巴乔夫辞去苏共中央总书记,苏共宣告解散——苏联解体的前奏。

1991年12月25日,苏联解体,取而代之的是俄罗斯联邦。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历史告终。

5.世界格局中的中外关系:

凡──华体系中:

中国由于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权部分丧失,国力弱小,所以在国际上处于被宰割的地位,在巴黎和会上中国代表的正当要求被无理拒绝,德国在山东的侵略权益转给了日本;但由于中国人民的斗争,加上美英与日本在亚太地区争夺激烈,给日本施加了压力,所以在华盛顿会议上中国收回了部分权益,如山东问题的最终解决。

雅尔塔体系中:

由于二战后,两极格局形成,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一边倒”的外交政策,加入了社会主义阵营;由于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加上美国对华实行敌对政策,所以在战后初期中美之间处于一种对抗的状态。

由于意识形态上的分歧及苏联想控制中国,中苏两国关系恶化,苏联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使中国的建设陷入了困境;在美苏争霸中,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困扰,陷入了侵越战争的泥潭,加上欧日在国际上的争夺,实力削弱,为了防止中国倒向苏联,美国主动与中国接近,从1972年尼克松访华开始,中美相继签定了三个联合公报,中美关系走向正常化。

多极化趋势中:

中国地域广阔,对世界各国来说,无疑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中国在世界事务中所起的战略平衡作用越来越大,在解决一些国际事务时,尤其是亚太地区的事务,离开中国是处理不了的。

(二)经济格局:

1、国际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

2、区域经济一体化——

(1)西欧的联合:

(2)东盟:

(3)石油输出国组织:

(4)亚太经合组织:

3.经济全球化

4.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①英国“世界工厂"地位(英镑在国际货币金融中占主导)确立19世纪中期,英的煤、铁、纺织品的产量超过美、法、德三国总和,成为世界工厂

原因:

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建立的君主立宪政府积极推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政策。

②通过殖民扩张,英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拥有广阔的海外市场。

③到19世纪中叶,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丧失:

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不愿采用新技术和新设备②第二次工业革命,美德崛起,经济迅速发展

②美国掌握世界经济霸权

原因:

南北战争胜利,国内统一西部开发,移民涌入和两次工业革命推动;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向帝国主义过渡的过程中,工业总产值跃居第一位;两次世界大战使美国大发横财;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在战争中力量削弱。

表现:

二战后,美国操纵了国际金融,建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

③世界经济多极化

原因:

欧共体和日本的崛起

表现:

1973年,以美元为中心的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崩溃,资本主义世界出现美、日、

西欧三足鼎立的局面,世界经济开始向多极化发展

④拓展

世界经济的大西洋时代(英法美崛起)

A、新航路开辟后,英法处于大西洋沿岸有利的地理位置;凭借其海上实力对外殖民扩张掠夺财富,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B、英美法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C、英国的工业革命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成为"世界工厂"。

D、工业革命后通过商品输出、殖民扩张,使英法等国成为最大的殖民国家;随着英美法等国为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建立,标志着"大西洋时代"的到来。

世界经济的太平洋世纪(美日中的影响力扩大)

A、19世纪末美国工业超过英国,位居世界第一位,英国丧失了"世界工厂"的地位;B、一战后美国纽约取代英国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通过华盛顿体系美国与英国取得相同的制海权等。

C、日本通过一战和战后"凡-华"体系,扩大其在亚太地区的影响;D、而战后英法开始衰落。

英国丧失其海上的霸主地位,并由于经济的衰落而丧失了"日不落帝国"的优势地位等。

E、二战后,中国的发展,东盟的建立、APEC等区域性经济合作组织的成立,都提高了亚太地区在世界经济与政治的影响

5.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基本规律

第一:

世界经济一体化规律。

当今世界,各国经济上相互依赖日益加深,各国经济生活的各个环节都越来越国际化。

各地区的一些国家,为了实现共同的经济与政治目的,通过签订国际条约或协定,制定共同的行动准则,甚至通过部分国家主权的让渡,建立超国家的机构以实现经济一体化。

这种一体化都是通过相当激烈的竞争,甚至是十分尖锐和复杂的矛盾、摩擦与冲突实现的,依此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第二:

世界科技不断向纵深发展规律。

世界经济是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深刻地体现了科技格局的变化。

战后出现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使美国垄断了许多高科技领域,成为世界的经济霸主,70、80年代出现的新的科技革命,在科技领域形成美国、苏联、欧共体、日本四极的基本格局,从而导致在经济领域形成共同的四极格局。

第三:

世界经济不平衡规律。

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是当今世界经济格局多极化、世界贸易和国际金融多中心、国际经济关系多元化与区域集团化的客观依据。

经济与政治发展不平衡具有世界的普遍性。

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明显加快,经济发展水平趋于均衡化的时间缩短,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经济发展水平或经济实力均衡维持时间相对延长,争夺世界市场的斗争更加尖锐,一些相对处于劣势的国家以“跃进式”方式在短时间内进入先进国家的行列,从而引起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

思考3:

世界近代史是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并逐步形成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和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

20世纪以来,垄断资本主义总的趋势是进一步发展。

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其经济格局有几次大的变动?

有何发展趋势?

(2)概括指出引起经济格局变化以及出现这一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

 

思考4:

左图是14世纪欧洲画家根据《马可·波罗游记》而创作的中国杭州市景图。

对此画的评论较为合理的是

A.是反映14世纪杭州市景的一手史料

B.是反映当时欧洲人中国观的一手史料

C.是反映当时欧洲城市景观的一手史料

D.就史料意义而言,无任何可利用价值

思考5:

阅读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

放弃了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无产阶级专政,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了制度剧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

——《江泽民文选》第3卷

材料三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收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

——邓小平《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的谈话要点》

(1)与图16相比,图17在欧洲一体化进程方面有哪些重大变化?

根据所学知识,概括欧盟成立的原因。

(6分)

(2)结合戈尔巴乔夫改革论证材料二中的“最深刻的教训”。

(4分)

(3)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苏联解体对世界的影响。

(3分)

 

思考6:

阅读材料

材料一此时提出这样一项计划(国际货币计划)具有极大的经济和战略意义,以行动表明我们的令人鼓舞的国际经济目标的时机已经成熟。

——美国财长摩根索(1943年)

材料二美国不打算在战争结束后背弃为战争折磨而处于贫困状态的国家,而是打算在长期困难的经济重建任务中帮助他们,这不是出于自私的动机,而是源于认识到这一真理即繁荣与和平一样不可分割。

现在向他们提出保证,就是团结和鼓励反轴心国家的力量,极大地加强他们赢得胜利的信心。

……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经济与货币混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各国之间形成一种共识,即稳定的货币关系有助于世界贸易的扩展和持久的和平与安全,在这场战争中并肩作战的国家之间结成的政治军事同盟有助于彼此的妥协。

——陶婧《议布雷顿森林体系的成立背景及其对最初计划的偏离》

材料三更重要的是,布雷顿森林体系彻底粉碎了战前几个殖民帝国的货币势力范围,停止了恶性贬值带来的贸易冲突。

货币管制瓶颈的削弱,为国际经济开拓了全新的视野和思维。

从大航海时代以来,大概这是最重要的一次全球化进展。

——孔笑微《斯芬克斯的遗产》

(1)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材料一中摩根索提出该观点的理由(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布雷顿森林体系能够建立的原因。

(3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影响。

(6分)

 

思考7:

学术界普遍认为,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产物,是经济国际化的新阶段。

材料一:

由于贸易、传教士和殖民者的工作,南北美洲迅速被打上欧洲附庸的烙印。

……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采矿业和种植农业的发展使对劳动力的需求大量增加。

人们最初企图奴役美洲的印第安人,但是他们一切难以管理。

这个问题16世纪时由于非洲黑人的输入而得到解决。

——伯恩斯《世界文明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业革命)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

它必须到处落户,到处创业,到处建立联系”。

资产阶级运用产业革命造就的廉价商品,利用先进的洋枪洋炮,叩开了闭关自守的古老国家的大门。

“(第二次工业革命)资本输出使输入地区人民受到沉重剥削,……国际垄断同盟形成,它们在经济上分割世界。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全球大约有14个国际卡特尔组织,它们的出现,对经济全球化进程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陈钦庄、计翔翔等《世界文明史简编》

材料三:

“全球化”套用当代美国语言学大师杭士基所讲的,是居全球化中心位置的“中心国家”日趋“流氓化”。

他分析,随着区域经济的全球化,居于中心位置的国家日益流氓化,它对全球化的边陲国家的宰制与剥削,几乎是达到了维多利亚女王统治时代的“日不落”的大英帝国,而且尤有过之。

经济学家告诉我们,“M型”社会已经来临,两端很高,中间很低。

随着全球化,随着高新科技的发展,如纳米科技、通讯科技、认知科学、生命科学的快速发展,带来了国与国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贫富不均的问题。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需要经典精神的召唤》

(1)根据材料一指出推动全球化的媒介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后,列强对外经济扩张形式有什么不同。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全球化”引发的问题。

人类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空前的速度发展,推动全球化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4)全球化浪潮给世界各国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也带来挑战。

作为发展中国家,如何处理好全球化与民族主义的关系?

 

参考答案:

思考1:

相同点:

①全球化是由来已久的历史过程;②全球化是不同区域间联系和依存的过程。

不同点:

①“全球化”起点——前者认为发端于1500年前后,后者追溯到两千多年前;②“全球化”的内涵——前者着眼于经济领域,后者不仅着眼于经济领域,而且涉及到精神文化层面。

(2)第二次工业革命后交通通讯事业的发展,为全球化提供了必要的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使工业国加紧对外扩张,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经济纳入到了国际分工体系中。

(3)二战后,世界市场扩大和全球贸易发展,促进了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关税和贸易总协定》的诞生和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WTO)诞生,进一步加强了国际经济合作;同时,区域经济一体化也呈迅速发展之势,如欧洲联盟。

思考2:

(1)第一次世界大战(1分)第二次世界大战(1分)俄国十月革命(1分)

(2)20世纪初,以欧美国家为主导的世界体系形成,世界已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

经过一战,改变了列强的实力对比,英国世界霸权受到美国挑战。

战后出现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一个新的国际政治体系,它建立在英、法、美等主要战胜国的意志之上。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的崩溃是从1929——1933年世界经济大危机开始的,动摇了一战之后国际格局的经济基础,世界进入了一个剧烈动荡的危局中,资本主义国家各自寻求解困之道。

20世纪30年代,突破与维护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成为这一时期外交舞台上的焦点,法西斯国家的兴起与结盟改变了世界战略格局,挑起了二战。

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各国协同作战,扭转战局,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

二战结束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落,地位下降,雅尔塔体制构成新的国际格局。

战后初期,以苏联和美国为中心的“两大阵营”的对抗展开了东西方“冷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