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5681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2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docx

人教版汝南县金铺初中八年级下期历史期中测试题解析版

2017--2018汝南县金铺初中下学期期中素质测试题

八年级历史

亲爱的同学们,本套试题中有字体卷面分,希望你用规范的字体、整洁的卷面递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一、选择题(共20分)

1.1949年9月,中国共产党、各民族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600余人集会于北平,共商成立新中国问题的大政方针。

这里的“集会”指的是

A.中共七大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遵义会议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中时间1949年9月和参加政治协商会议的代表有“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人民解放军、各人民团体、各地区、各民族以及海外华侨等各方面代表”等可知,这是我国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的成立做好了充足的准备。

中共七大召开的时间是1945年;遵义会议召开的时间是1935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时间是1954年。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2.对于新中国的成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B.标志着一个真正具有独立主权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

C.中国从此消灭了一切剥削阶级。

D.中国历史从此揭开新的篇章。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了国家的主人。

中国的历史进入一个新纪元。

土地改革消灭了地主剥削阶级,所以C项表述错误,ABD项表述均正确,故选C。

3.1951年对藏族老百姓而言,意味着旧社会的结束、新生活的开始。

这里“1951年”西藏发生的大事是

A.设置宣政院

B.设置驻藏大臣

C.西藏和平解放

D.西藏废除了农奴制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1年西藏获得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实现统一。

设置宣政院是在元朝时期;设置驻藏大臣是在清朝时期;西藏废除了农奴制是在1959年。

所以ABD项不符合题意,C项符合题意,故选C。

4.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人民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是

A.1950年---《中华民国土地法》

B.195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1951年---《中国土地改革法》

D.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分析题干,给出了此题的时间范畴,必须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A项《中国土地法》说法错误,中国当今关于土地管理的法令较多,但是没有称为《中国土地法》的这样一部法律,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细则》等,C项中《中国土地改革法》这样的称呼历史上也没有,D项中《中国土地法大纲》是指1947年9月13日,由全国土地会议所通过的土地改革法规,实际上,1950年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正确答案为B。

考点:

土地改革

点评:

此题难度较大,各项的混淆性很强,关键是要对当时政府公布的土地改革法令准确记忆。

5.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是

A.1954年日内瓦会议

B.1955年万隆会议

C.1919年巴黎和会

D.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的召开,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由亚非国家自己举行的国际会议。

1954年日内瓦会议是苏、美、英、法、中五国召开的外交会议;1919年巴黎和会是一战后战胜国召开的会议;2001年上海合作组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吉尔吉斯斯坦共和国、俄罗斯联邦、塔吉克斯坦共和国、乌兹别克斯坦共和国在中国上海宣布成立的永久性政府间国际组织。

所以ACD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6.下列是在某战争中牺牲的现江西省赣州市龙南县籍部分革命烈士名录。

据此分析,这场战争最有可能是

A.北伐战争

B.抗日战争

C.解放战争

D.抗美援朝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提供的材料,我们可以发现,这些革命烈牺牲的时间是在1950年--1953年之间,这段时间处于抗美援朝战争时间。

北伐战争是在1926年--1928年,抗日战争是在1837年--1945年,解放战争是在1946年--1949年。

所以ABC项与题意不符,D项符合题意,故选D。

7.我国政府在同哪个国家代表谈判中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A.美国

B.苏联

C.印度

D.缅甸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周恩来在接待印度代表团的时候,首次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1954年周恩来在访问印度和缅甸的时候,再次重申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要混淆知识点。

8.2016年是“十三五”规划开局之年。

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图片展,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采用?

A.武汉长江大桥

B.第一架喷气式飞机

C.青藏铁路

D.第一辆解放牌汽车

【答案】C

【解析】

依据所学可知,1957年我国一五计划完成,建成了武汉长江大桥、长春一汽、沈阳飞机厂、川藏、青藏公路等,C项不是一五计划的成果,故此题选C。

9.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完善。

下图内容出自哪部法律文件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图片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我国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所以材料内容出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ABD项与材料信息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0.下列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

B.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

C.采取自愿互利原则

D.1956年全国所有农户都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都1956年我国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了社会主义改造,其中在农业方面采取的措施是将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采取自愿互利原则,引导农民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到1956年绝大多数农户参加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所以ABC项表述均正确,D项表述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11.为我国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初步基础的是

A.大跃进

B.改革开放的实施

C.“一五”计划的实施

D.三大改造的完成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年-1957年,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

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至1957年,一五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建立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奠定了初步基础。

大跃进运动是我国在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时期出现的失误;改革开放的实施

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工业体系得到了发展;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初步确立。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2.“文化大革命”结束的标志是

A.“二月抗争”

B.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

C.“四人帮”被粉碎

D.毛泽东逝世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6年以江青为代表的四人帮白粉碎,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二月抗争”发生在1967年文革期间;林彪反革命集团覆灭是在1971年文革期间;毛泽东逝世是在1976年文革结束前。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3.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工业生产成就斐然,这一时期的工业建设成就不包括

A.武汉钢铁基地的建成

B.鞍山钢铁公司三大工程的建成

C.大庆油田的建成

D.胜利油田的建成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指的是1956年到1966年。

武汉钢铁基地于1955年开始建设,1958年建成投产,属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1953年底,鞍钢“三大工程”提前建成,属于一五计划时期的成就;大庆油田的建成时间是1963年,属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胜利油田的建成时间是1961年,属于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

所以ACD项都是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成就,B项不属于,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确定全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时间范围,然后根据时间段对选项进行分析即可。

14.1968年12月,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当时最大的铁路、公路两用桥是

A.武汉长江大桥

B.卢沟桥

C.南京长江大桥

D.泸定桥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南京长江大桥建成于1968年,位于南京市西北面长江上,是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用两用桥。

武汉长江大桥是1957年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铁两用桥;卢沟桥是北京市现存最古老的石造联拱桥;泸定桥建成于1706年,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注意区分武汉长江大桥和南京长江大桥,根据时间对两个选项进行判定。

15.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布第一部宪法的时间是

A.1949年9月

B.1950年10月

C.1954年9月

D.1956年底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在1954年召开的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制定了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16.中国共产党探索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的开端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中共八大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上正确分析了国内主要矛盾的变化,确立了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为中心任务,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良好开端。

中共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期召开的,探讨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以及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的开端;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7.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上,中国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

这件事在国际上引起很大轰动,被称为

A.“中日建交”

B.“中美建交”

C.“乒乓外交”

D.“美元外交”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4月,在日本举行的第31届世乒赛结束后,毛泽东请周恩来指示有关部门邀请美国乒乓球队访华,以被称为“乒乓外交”的一着妙棋,通过“小球转动大球”,打开了中美两国人民友好交往的大门。

“中日建交”是在1972年;“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美元外交”是指用美元外交的柔性进攻,收买敌国或敌国联盟阵营中的反对派势力,瓦解对方的内部阵营的措施。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故选C。

18.正式确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根本政治制度的会议是

A.中共七大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D.遵义会议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性质和根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人民的权利和义务,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第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作为新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正式确立。

中共七大是在抗日战争胜利前期召开的,探讨了夺取抗日战争胜利以及胜利后中国将走什么道路的问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遵义会议是长征途中召开的会议,是党的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的会议。

所以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19.下图是1998年为了纪念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20周年而发行的纪念章。

纪念章上“实事求是”四个大字主要彰显了这次会议的

A.政治路线

B.思想路线

C.组织路线

D.军事路线

【答案】B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98年往前20年是指1978年,1978年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的政治路线;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这是组织路线。

所以实事求是体现的是思想路线。

ACD项与题意不符,B项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内容,从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内容,注意不要混淆知识点。

20.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体现党的指导思想及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是

A.陈云

B.叶剑英

C.邓小平

D.聂荣臻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12月在北京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所以ABD项与题意不符,C项符合题意,故选C。

二、材料分析题(共27分)

21.识读下列图片,回答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标志事件是什么?

(2)图二中这支军队的总指挥是谁?

这次军事行动的结果如何?

(3)图三中的文件颁布于哪一年?

通过这场改革,废除了在我国了延续两千多年的什么制度?

(4)联系图一,概括图二、图三所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共同作用。

【答案】

(1)开国大典

(2)彭德怀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1950年封建土地制度

(4)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49年10月1日举行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总指挥是彭德怀;图片反映的是抗美援朝战争,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中朝人民取得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颁布于1950年;土地改革,废除了在我国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2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是把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的个体经济,联合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

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中国用5年实现钢产量增长400万吨左右,1957年,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

材料二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

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人民公社则一般都在4000户以上,还有1万户.这些运动的进行,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并带来严重后果。

材料三中共的政策从阶级斗争到经济改革的大转变,是中国革命手段的重大改变。

确定邓小平为中国最高领导者的地位,到1978年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重大事件?

这一事件的完成有什么重要意义?

(2)材料二体现了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什么严重失误?

(3)材料三中“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哪次会议?

这次会议所确定的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什么?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关于经济发展,你有何感想?

【答案】

(1)三大改造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

(2)“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3)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4)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

【解析】

【详解】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可知,材料内容指的是三大改造;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起来,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根据材料二的内容“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人民公社……”可知,这些内容体现了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出现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失误。

(3)根据材料三的内容“到1978年底才实现,邓的改革程序才得以开始。

”可知,材料三中的邓的改革程序开始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大会作出的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使我国走上了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4)本题属于开放新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如:

制定经济政策要实事求是,要符合客观经济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等等。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拥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

材料二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积极同邻近国家和独立国家发展友好关系,参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动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国际政治舞台开始有了“中国声音”,中国的国际地位大大提高。

材料三20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取得了显著成就,其中之一就是西方世界许多国家与中国建交。

如:

日本、美国、意大利、加拿大、联邦德国、澳大利亚、英国等。

(1)毛泽东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哪三条方针?

(2)在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发出的“中国声音”是什么?

(3)20世纪70年代,为中国外交新局面的出现创造了良好国际环境的事件有哪些?

(请写出两例)

(4)根据上述三则材料,说说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什么?

【答案】

(1)“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

(2)求同存异方针

(3)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或中美建交)

(4)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建国初期“毛泽东把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形象地比喻为

“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的政策。

(2)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55年的万隆会议上发出的“中国声音”是周恩来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促使万隆会议圆满结束。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1971年在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上正常化道路;1979年中美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等等。

(4)依据所学知识可知,一个国家调整外交政策的出发点是维护国家根本利益。

24.中共八大后的10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的10年,也是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艰苦创业的10年。

这一时期,涌现了一批“感动中国”的英雄模范人物。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有条件就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

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材料二“我死后只有一个要求求组织上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丘上。

活着我没有治理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

材料三“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1)材料一中的“大油田”指的是什么油田?

与此相关的英雄模范人物是谁?

他有什么荣誉称号?

(2)材料二中“我”是谁?

他有什么荣誉称号?

(3)材料三中的“我”是谁?

(4)以上三则材料的主人公共同体现了什么可贵的时代精神?

【答案】

(1)大庆油田王进喜“铁人”

(2)焦裕禄“县委书记的榜样”

(3)雷锋

(4)艰苦创业,无私奉献

【解析】

【详解】

(1)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一中的“大油田”指的是大庆油田,大庆油田1960年投入开发,是我国最大的油田;与大庆油田相关的模范人物是王进喜;他被称为“石油铁人”。

(2)根据材料二中的“兰考”“沙丘”可知,材料二中“我”是焦裕禄;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焦裕禄曾任河南兰考的书记,为治理风沙鞠躬尽瘁,被称为“县委书记的榜样”。

(3)依据所学知识可知,“我觉得自己活着,就是为了使别人过得更美好。

”中的“我”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好战士雷锋。

(4)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

这些人物身上体现了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精神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