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5597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6.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docx

中国近代史材料分析题综述

上篇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

材料1:

“英国的大炮破坏了中国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在英国的努力之下被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至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木星的木乃伊——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

《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

回答问题:

(1)材料中所提的“解体”是指什么?

答:

“解体”是指中国封建制度的解体。

(2)分析西方列强入侵给近代中国政治、经济产生的重大影响。

答:

西方列强入侵,使中国社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政治上,中国的主权受到严重侵犯,独立的中国变成半殖民地的中国。

经济上,中国的自然经济受到冲击,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封建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中国。

(3)驳斥“鸦片战争的一声炮响,给中国带来了近代文明”谬论。

答:

第一,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打开中国市场,其性质是英国发动的一场侵略中国的战争。

第二,鸦片战争的后果是使中国领土和主权开始遭到破坏,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鸦片战争加重了中国人民的苦难。

第三,尽管鸦片战争在客观上加速了中国社会内部变革,促使封建经济开始瓦解,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但正如毛泽东指出:

这种“新变化,只是帝国主义侵入中国以来说发生的变化的一个方面。

还有和这个变化同时存在而阻碍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帝国主义列强侵入中国的目的,决不是要把封建的中国变成资本主义的中国。

帝国主义列强的目的和这相反,它们是要把中国变成它们的半殖民地和殖民地”。

总而言之,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并没有给中国带来近代文明,反而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材料2.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是:

①割让香港;②赔款二千一百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商埠,英国有权在上述口岸派驻领事;④英国货物进出口关税须经两国协定;⑤取消清政府的公行制度,两国商人实行自由贸易。

1843年中英又签订了《五口通商章程》与《虎门条约》作为南京条约的补充条款,条款规定:

英国获得领事裁判权与片面最惠国待遇。

请依据以上资料分析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不平等条约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

答:

鸦片战争对近代中国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①政治上:

鸦片战争后,随着领土、领海、司法、关税和贸易主权开始遭到严重破坏,中国逐渐由一个独立自主的国家沦为半殖民地。

②经济上:

鸦片战争后,随着列强向中国倾销产品,中国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进入半封建社会。

在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兴起。

③社会矛盾上:

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材料3.毛泽东1939年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写道:

“封建时代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基础是被破坏了;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请依据毛泽东的分析,谈谈你对近代封建与资本主义剥削的认识。

答:

①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依旧保持着,并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着显然的优势。

②封建剥削制度同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相结合在一起,构成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主要支柱和中国封建军阀实行专制统治的社会基础;

③封建主义的统治是导致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内在原因。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

材料4:

关于近年以来,时常讨论之“瓜分中国”一事,若以该国现刻武备之虚弱,财源之枯竭,政象之纷乱而论,实为一个千载难得之实行瓜分时机。

…但余对于此事,却认为绝对不能实现。

英国极不愿意法国进据云南,日本占领福建。

日本方面对于德国之据有山东,则认为危险万分。

各国方面对于英人之垄断长江,认为势难坐视。

至于美国方面,更早已决定,反对一切瓜分之举。

俄国方面若能听其独占满洲,毫不加以阻扰,则该国对于他国之实行瓜分中国,当可袖手旁观,盖彼固深信,各国对于此事,彼此之间必将发生无限纠葛故也。

因此之故,急欲促现瓜分一事,实系毫无益处之举。

─《瓦德西拳乱笔记》(1901年2月3日)

录自中国通史参考资料·近代部分》下册

材料5:

“吾人对于中国群众,不能视为已成衰弱无德行之人;彼等在实际上,尚含有无限蓬勃之生气,……至于中国所有好战精神,尚未完全丧失,可与此次‘拳民运动’中见之。

在山东直隶两省内,至少当有十万人数,加入此项运动。

彼等之败,只是由于武装不良之故。

“世人动辄相语,谓取此州略彼地,视外人统治其亿万众庶之事,若础嗟可立办者,然实则无论欧美日本各国,皆无此脑力与兵力,可以统治此天下生灵之四分之一也。

……兹瓜分一事实为下策”

--林华国《历史的真相——义和团运动的史实及其再认识》

“赫德、瓦德西关于义和团运动言论摘编”

回答问题:

(1)材料

(1)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殖民列强侵略中国的何种情形?

中国向英国商人征收进出口货物税,均宜秉公议定则例。

1843年《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规定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

1844年中美《望厦条约》规定:

“出口、入口货物之税饷,俱照现定例册,不得多于各国。

倘中国日后欲将税例更变,须与合众国领事等官议允”。

中法《黄埔条约》亦规定中国将来如改变海关税则,应与法国“会同议允后,方可酌改”。

1858年《天津条约》之《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条约》规定:

海关对进出口货一律按时价值百抽五征税;洋货运销内地,只纳子口税百分之二点五,不再纳厘金税。

海关自主权的丧失,为外国侵略者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倾销商品提供了有利条件。

海关不能起保护本国工商业的作用,使得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失去了关税的保障,海关成为外国侵略者用之以倾销洋货和掠夺中国原料出口的工具。

(2)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图谋没能实现的原因。

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并非是瓜分中国的阴谋破产的根本原因。

(3)简评约瑟夫的“列强矛盾阻止瓜分中国说”。

答:

该说法不完全正确。

列强瓜分中国的失败不仅仅是因为列强之间的矛盾导致的,其中还有一些客观和主观上的原因。

①帝国主义列强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

正是包括义和团在内的中华民族为反抗侵略所进行的前赴后继、视死如归的战斗,才粉碎了帝国主义列强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图谋。

②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为帝国主义列强在世界各地争夺殖民地时,都存在着利害冲突,如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就一定程度制衡了各国的瓜分。

它们或者通过协商,或者直接采取战争的手段,还是把非洲、东南亚地区等瓜分了。

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材料6:

“政变之总原因有二大端。

其一由西太后与皇上积不相能,久蓄废立之志。

其二由顽固大臣痛恨改革也。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第三篇《政变前记》

回答问题:

(1)戊戌政变发生在何时?

答:

发生在1898年。

(2)简评梁启超对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分析。

答:

关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具体原因,梁启超归之为二条:

意识光绪皇帝无权;二是守旧官僚反对。

严格意义上来说,梁启超所列举的这些情况并不是造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改革必然引起守旧派的强烈反对,这是正常现象。

上述这些改革举措基本上是必要的、及时的,可指责的地方并不多,则更不能列为变法夭折的动因。

只有改革政策出现大的失误,才可与最后的失败联系在一起。

梁启超在这里将因果关系弄颠倒了。

但是,透过梁启超的这些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出,守旧派太强,维新派太弱。

(3)简要综述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研究的前沿观点。

答:

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史学工作者用革命史观去认识和探讨变法的失败,产生了一些新观点。

有些著作共同将变法失败的原因归之为:

①坚持改良主义,不赞成革命;②脱离广大人民群众。

③和封建势力划不清界限。

有些著作还加上第④不反对帝国主义。

这显然是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史观的具体化。

50年代末和60年代乃至70年代,中国的社会政治发生了新的大的变化,在“文革”时期,具体到戊戌变法,基本是进行“大批判”了。

80年代以来,改革开放将中国引入一个新时代。

史学界反观历史的价值取向和研究方法发生了重大变化,对戊戌变法也有了新的认识。

1982年,广东学术界曾召开过一次关于重新研究戊戌变法的座谈会,提出了许多新观点。

“戊戌变法的失败,并不一定等于“此路不通”,也不意味着维新运动在近代中国没有获得某种程度实现的可能性”。

第3章辛亥革命与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

材料:

7“民国元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那个时期是一个比较好的东西,当然,是不完全的、有缺点的,是资产阶级的,但它带有革命性、民主性”。

--毛泽东: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草案》(一九五四年六月十四日)

回答问题。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时间是何时?

它的性质是什么?

1912年3月8日由临时参议院(南京)通过,3月11日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公布实施。

它按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的民主共和制度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规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制度、政权组织形式和人民享有的资产阶级民主权利等内容。

它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产物,是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它宣告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的诞生。

从此,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临时约法不仅具有反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意义,而且也寓意含有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反对民族分裂的作用。

(2)《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缺点?

临时约法主要缺点是没有规定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没有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因此它不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局限性:

1、没有具体规定人民的权利,以及实现权利的保障;

2、没有采取地方分权制,不利于民国的巩固;

3、没有贯彻五权宪法的理论。

(3)简述孙中山对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主要贡献。

孙中山作为一名伟大的革命先驱,她发动和领导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终结了中国封建专制统治,推开了中国跻身现代化国家的藩篱;他提出和倡行“三民主义”主张,关注民族、民权、民生问题,开凿了实现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先河,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

中编综述

材料8:

就是这样,西方资产阶级的文明,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人民的心目中,一齐破了产。

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让位给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主义,资产阶级共和国让位给人民共和国。

…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唯一的路是经过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共和国。

--毛泽东《论人民民主专政》(一九四九年六月三十日)

回答问题:

(1)材料中毛泽东所指的“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其内涵是什么?

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实行英美式的民主政治,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2)简述中国近代史上“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的几次历史尝试。

(1)19世纪90年代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主义者,主张在中国建立君主立宪制,结果历时仅一百零三天的变法就宣告失败。

结果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走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根本行不通的。

要想争取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用革命的手段,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联合统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制度。

(2)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华民国,但胜利果实被北洋军阀所窃取,资产阶级共和国蜕变成了封建军阀的专制统治,中国不进没有实现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资产阶级专制的民主政治,反而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程度。

辛亥革命的失败,标志着中国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宣告了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在中国的破产。

(3)抗日战争胜利前后,中国的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希望在国共两党之间走“第三条道路”,即调和的资产阶级政权道路,但由于国民党蒋介石的封杀,胎死腹中。

(3)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为什么在中国行不通?

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之所以行不通,是由于当时中国所处的时代条件和国内阶级关系的状况所决定的。

第一,资产阶级的共和国,外国有过的,中国不能有,因为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是他们不能容忍的。

第二,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

他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从而为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障碍。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4)人民共和国的方案为什么能够取得胜利?

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违背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遭到了广大人民的唾弃,他们的反动统治也在根本上被推翻了。

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由于脱离中国实际,也没有得到中国广大群众的拥护,连提出这种方案的多数人最终也承认这个方案是行不通的。

只有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关于建立人民共和国的方案,逐步的获得了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乃至民族资产阶级一起政治代表的拥护,由此成了中国最广大群众的共同选择。

所以,人民共和国的方案能够取得胜利。

材料:

9“中间派的政治路线,在政治上必须实现英美式的民主政治,但决不能为少数特权阶级(在今日中国是官僚资本家、买办资本家和大地主)所操纵;在经济上必须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奖励民生必需品的扩大再生产,但决不容许官僚买办资本的横行和发展。

问题: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民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的特点及其失败原因。

(1)特点:

民族资产阶级的基本政治主张是建立一个名副其实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以便使资本主义得到自由的和充分的发展,使中国成为一个独立的资本主义社会。

民族资产阶级建国方案即中间道路是一种介于国民党与共产党之间的治国主张。

(2)破产原因

A.帝国主义不允许,中国是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国家。

帝国主义列强来到中国,他们既不愿意失去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更不愿意看到中国在国际市场上成为它们的竞争对手。

B封建顽固势力不允许,中国的反动统治是十分残暴的,不能容忍任何的民主改革,往往用暴力对民族资产阶级施行镇压和迫害。

C民族资产阶级的力量过于软弱,没有勇气和能力去领导人民进行彻底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

第四章

材料10:

无产阶级客观的力量是随着资产阶级之发达而发达的,殖民地半殖民地的资产阶级既然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无产阶级便更不用说了。

……

工人阶级在国民革命中固然是主要分子,然亦只是重要分子而不是独立的革命势力,概括说起来,是因为殖民地半殖民地产业还未发达,连资产阶级都很幼稚,工人阶级在客观上更是幼稚。

详细说起来,产业幼稚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但在数量上是很幼稚,而且在质量上也是幼稚;……所以不能成为一个独立的革命势力。

……

农民占全国全人口之大多数,自然是国民革命之伟大势力,中国之国民革命若不得农民之加入,终不能成为一个大的民众革命。

但农民居处散漫,势力不易集中,文化低、生活欲望简单,易于趋向保守,中国土地广大易于迁徒被难苟安,这三种环境是造成农民难以加入革命运动的原因。

……

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各社会阶级固然一体幼稚,然而资产阶级的力量究竟集中,比工人雄厚,因此国民运动若轻视了资产阶级,是一个很大的错误观点。

—陈独秀:

《中国国民革命与社会各阶级》

回答问题:

(1)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出现在哪个历史时期?

第一次国內革命战爭时期。

(2)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表现在哪些方面?

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主要表现是:

第一,对政治形势的错误分析。

第二,限制工农运动发展,反对“耕地农有”,否认解决农民土地问题的必要性。

第三,全面放弃无产阶级领导权。

(3)分析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误产生原因。

陈独秀对国民党右派的连续让步,使蒋介石这个善于玩弄两面派手法伪装革命的阴谋家野心家篡夺了国民党的党、政、军大权。

这些错误实质上是信任蒋介石、汪精卫超过信任工农群众、不惜牺牲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去迁就蒋介石的反动要求,以陈独秀为代表的这种右倾投降主义的继续发展,就使全党不可能集中力量去组织革命军队和工农群众的革命力量以准备对付蒋介石即将发动的突然袭击,为蒋介石后来发动反革命政变创造了条件。

材料11:

陈独秀:

“政治界虽经三次革命,而黑暗未尝稍减。

其原因之小部分,则为三次革命,皆虎头蛇尾,未能充分以鲜血洗净旧污;其大部分,则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莫不黑幕层张,垢污深积,并此虎头蛇尾之革命未有焉。

此单独政治革命所以于吾之社会,不生若何变化,不收若何效果也。

问题: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1)新文化运动发生的原因

A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B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C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

总之,新文化运动的出现既是当时特定历史时期经济、政治、思想文化诸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也是近代中国经历长期的物质、思想准备基础上的必然结果。

(2)新文化主要想通过什么途径解决中国的问题?

陈独秀认为“黑暗未尝稍减…为盘踞吾人精神界根深底固之伦理道德文学艺术诸端”,故欲改造社会就必须开民智,在思想上寻求突破,用资产阶级反封建改良运动来解决中国的问题。

材料:

1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目前利益计,引导工人们帮助民主主义的革命运动,使工人和贫农与小资产阶级建立民主主义的联合阵线。

中国共产党为工人和贫农的利益在这个联合阵线里奋斗的目标是:

(一)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

(二)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三)统一中国本部(东三省在内)为真正民主共和国

问题:

结合以上材料谈谈中国共产党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主要包括什么内容?

(1)党的最低纲领,即党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是:

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立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2)党的最高纲领:

建立劳农专政的政治,铲除私有财产制度,渐次达到共产主义社会。

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

材料13:

下面是20世纪20至30年代中国共产党内关于革命道路问题的一组材料:

材料①:

不要城市就是否认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就是否认无产阶级对农民的领导,结果共产党只有变成小资产阶级农民党。

(你们)在斗争的布置上有用乡村包围城市的企图,这种倾向是极危险的。

—中共中央致湖北省委的信(1929年2月)

材料②:

目前所应注意者,还不是什么占领大的城市,是在乡村中发动群众,深入土地革命。

故你们此时主要的任务,还在游击区域之扩大,群众发动之广大,决不应超越了主观的力量(主要的还是群众的力量,不应只看见武装的力量),而企图立刻占领中心工商业的城市。

—周恩来:

《为中共中央起草给贺龙及湘鄂西前委的指示信》(1929年3月)

 材料③:

乡村是统治阶级的四肢,城市才是他们的头脑与心腹,单只斩断了他的四肢,而没有斩断他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还不能制他的最后的死命。

这一斩断统治阶级的头脑,炸裂他的心腹的残酷的争斗,主要是工人阶级的最后的激烈争斗——武装暴动。

所以忽视准备工人阶级的武装暴动,不只是策略上的严重的错误,而且会造成不可饶恕的罪过。

—《李立三新的革命高潮面前的诸问题》(1930年5月)

材料④:

农村斗争的发展,小区域红色政权的建立,红军的创造和扩大,尤其是帮助城市斗争、促进革命潮流高涨的主要条件。

所以,抛弃城市斗争,是错误的;但是畏惧农民势力的发展,以为将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如果党员中有这种意见,我们以为也是错误的。

因为半殖民地中国的革命,只有农民斗争得不到工人的领导而失败,没有农民斗争的发展超过工人的势力而不利于革命本身的。

—《毛泽东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

回答问题:

上述材料反映党在探索革命新道路过程中存在不同观点与分歧的实质是什么?

不同观点:

①是坚持以城市为中心,反对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②是主张以乡村为中心,坚持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分歧的实质:

是从中国实际出发,还是照搬俄国十月革命的经验。

(1)产生不同观点与分歧的原因是什么?

原因:

有没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

第一,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内无民主,外无独立,无议会可利用,无组织工人罢工的合法权利。

无产阶级只能用革命的武装反对反革命的武装。

在中国主要的斗争形式是战争,主要的组织形式是军队。

 第二,强大的反革命势力,长期占据着中心城市,而广大农村则是他们统治的薄弱环节。

无产阶级只有在农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集聚和发展自己的力量,才能创造促进全国革命高潮到来的条件。

 第三,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

中国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只有发动占人口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农民,才能夺取胜利。

中国的民主革命实质上就是农民革命,武装斗争实质上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无产阶级要取得民主革命胜利,首先必须深入农村,开展土地革命,把农村改造成为先进和巩固的根据地,成为促进革命高潮的重要因素。

(2)中国革命为什么必须以农村为中心,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是由中国的具体国情决定的。

根本原因有三个①中国是一个农民国,农民占大多数,是革命的主力军。

②国民党在城市统治力量强大,农村薄弱,且当时共产党力量较弱,不宜直接夺取城市。

③国民党是资产阶级党派,却没有议会等机关,不能民主,只能枪杆子中夺取政权。

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

材料14:

抗日战争,既是一场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的较量,更是一场意志和精神的较量。

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伟大的民族精神,不仅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团结一心、血战到底的坚实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而且在抗战的烽火中得到了新的丰富和升华。

这是伟大的抗日战争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一定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大力继承和发扬。

--胡锦涛《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上的讲话》

回答问题:

(1)列举1件抗日战争中最能体现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的史料。

狼牙山五壮士:

抗战时期,晋察冀军区一分区一团七连六班战士马宝玉、葛振林、宋学义、胡德林、胡福才五位英雄,为掩护群众和主力撤退,毅然决然地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棋盘陀峰顶绝路,在子弹打光了的情况下,纵身跳下了万丈悬崖,用生命和鲜血谱写出一首气吞山河的壮丽诗篇。

(2)抗日战争体现出的中华民族伟大精神的特点是什么?

胡锦涛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指出:

“在那场空前壮阔的伟大斗争中,中华民族进一步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并表现出许多鲜明的特点,这就是:

坚持国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当亡国奴的民族自尊品格,万众一心、共赴国难的民族团结意识,不畏强暴、敢于同敌人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