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教案8.docx
《六年级上教案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教案8.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教案8
教学课题
中国的花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8个生字,读通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见解。
3、学习收集资料的方法,借助资料理解文中关键词的含义。
教学重点与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学生边读边想的能力。
帮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能力。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
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八单元,请把书翻到单元导语,自己认真读一读,看一看这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
编者对我们学习这一单元提出了哪些建议。
2.学生读后交流,教师归纳。
3.谈话导入:
说到花,大家都不陌生,含妖吐蕊的迎春花,欺霜傲雪的秋菊,独立枝头的腊梅,它们都跟随着四季的脚步装点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带来了不期而遇的惊喜,同学们,你们最喜欢哪些花,我们来交流一下。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①“拒”字右边的笔顺依次是横、横折、横、竖折。
②“凌空”的“凌”和“丘陵”的“陵”区分。
3.再读课文,思考:
课文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课文共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
(1——4自然段)写中国是个多花的中家,中国人最喜欢的梅花和牡丹,这些名花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第二部分:
(5自然段)写中国的许多城市都有花市。
第三部分:
(6自然段)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种花养花。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自由读1—3节。
2.我们的传统是?
(种花、爱花)
3.在众多的花中,人们为什么特别喜爱梅花和牡丹?
4.导读第二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梅花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梅花》,感悟梅花象征的不畏严寒,坚强不屈的品格。
指名朗读,感悟到梅花的哪些特点?
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到的?
指导朗读,把对梅花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3)还能从文中哪些语句中看出人们对梅花的喜爱?
理解“岁寒三友”“四君子”中蕴藏的情感。
(高度赞扬梅花是高雅、纯洁、刚正的象征,揭示了梅花丰富的内涵。
)
(4)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具有坚强不屈品格的人物。
(5)学生感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一、复习导入。
师:
文章具体写了些什么内容?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导读第3段。
1.自由朗读,在人们喜爱牡丹的三个原因中,哪个原因最重要?
2.学习“传说”部分,感悟牡丹刚直不阿的精神。
3.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有趣”。
4.指导朗读,把对牡丹的喜爱和赞美带进诵读中
5.师结合课前的资料,介绍中国历史上刚直不阿的人物。
6.学生感情朗读第3段。
(二)导读第四段。
1.自由朗读,说说这八种名花有名的原因。
2.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说说这八种名花象征什么品格。
3.小结:
中国是花的国度,赏花,爱花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各
种花以其独有的方式深入中国人的文化生活。
在漫长的历史中,人们根据名花的风姿色彩,融会进自己的情感体验,给名花赋予了一定的象征意义,它们有的表现人格尊严,有的象征刚正不阿的精神,有的反映人们对洁身自好,不怕强暴的赞美。
同时随着时代的变化,花也渐渐成为了一个城市的象征。
(三)导读第第五、六段。
1.自由读第五段,说说从文中体会到了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市花。
香港:
洋紫荆、澳门:
荷花、福州市:
茉莉、杭州市:
桂花、西安市:
石榴、太原市:
菊花……
3.从送花成为时尚的现象中,你体会到什么?
(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花卉业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花文化又呈现繁荣的新局面。
送花是人们热爱生活的一种表现。
)
4.师:
花好还要人种,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种花的行列,不仅是因为花美化环境,更重要的是它有利于身心,更寄托着人产美好的情感。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文中介绍梅花和牡丹这两个自然段有哪些相似的地方?
这个两个自然段在具体表述部分,语言、结构、风格几乎如出一辙。
首句句式相同;材料的选择:
都写了该花受到人们喜爱的三个原因;详略安排:
对花的象征意义都做了详尽的介绍;写法运用上,主要都是用典,都在段尾抒发了对该花的喜爱之情。
2.教师简单介绍用典。
引用古代的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这些花不仅外表漂亮,而且往往象征着某种品格。
”分别象征了什么品格。
月季:
纯洁
菊花:
坚贞不屈
兰花:
高洁
荷花:
清白、纯洁
桂花:
高贵清雅,与世无争
山茶:
勇敢拼搏
杜鹃:
不认输、信念坚定
水仙:
高尚、纯洁
22 中国的花
爱花:
梅花:
坚强不屈
牡丹:
刚直不阿
【参考资料】
(1)1984年,梅花当选为武汉市市花。
梅花之所以能被选为市花,原因有三:
一是梅花具有傲霜斗雪、凌寒绽开的风骨;二是武汉的梅园在规模和研究上都在全国名列前茅;三是湖北自古就是梅花的故乡。
秦汉时,野生梅就散见于大江两岸,并用于医药。
隋唐时,其食用药用价值就受到人们重视。
南宋时期,武汉一带居民栽培梅花已很盛行。
明清时,武汉黄鹤楼、卓刀泉、梅子山都是赏梅的佳处。
以前洪山一带一直有种植梅花的民间习俗,称为“瓶插梅花迎新春”。
(2)描写花的古诗。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唐元稹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是桃花始盛开。
——唐白居易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3)中国对花卉的称谓(雅称)
花中双绝——牡丹芍药
三大天然名花——杜鹃、报春、龙胆
花香三状元——茉莉、兰花、桂花
蔷薇三姐妹——蔷薇、月季、玫瑰
春花四绝——国花牡丹、国魂梅花、国香兰花、国艳海棠
花中四友——茶花、迎春、梅花、水仙
心得反思
附:
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养花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会4个生字,有感情朗读课文,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否定句和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3、揣磨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从养花中得到的乐趣。
教学重点与难点
从重点句子中体会作者养花的乐趣。
体会句子表达的含义。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你喜欢养花吗?
谁说说养花有什么好处?
那么我们看文中老舍先生是怎么看待养花的?
2.板书:
23养花。
3.大家都预习了,作者是谁?
来,把你们了解的有关老舍先生的情况讲一讲。
本文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老舍先生1956年12月12日发表在《文汇报》上的一篇散文。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一个贫民家庭。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他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
在现代文学史上影响很大。
还创作了《方珍珠》、《龙须沟》、《月牙儿》、《西望长安》、《茶馆》、《四世同堂》等剧本和小说。
曾获“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关于老舍养花,是从33岁结婚组织家庭后开始的。
解放以后,自己有了固定的住所,兴趣就更大了。
老舍先生特别爱养菊花,经常与爱养花的朋友互相交谈,致使花的品种达到100多种。
大风、暴雨来临,全家就抢救花草。
到了群花盛开的时候,老舍先生总是邀请好友前来饮酒、赏花,他觉得这是非常有乐趣的事。
4.我们今天学的《养花》就是老舍写的一篇散文。
我们先不看书。
好多同学都养过花,那假如要你以《养花》为题目,写篇作文,你会写些什么呢?
在小组内先议一议,再谈一谈。
5.指名交流,教师归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默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你刚才构思的《养花》和老舍先生写的《养花》在内容上有什么相同,又有什么不同呢。
4.指名交流,教师相机检查评价初读情况。
交流内容:
(1)老舍先生养的都是好种易活的花。
(2)养花很辛苦。
(3)养花能增长知识。
(4)养花能与别人分享。
5.有人觉得这篇文章有点乱,一会儿写这一会儿写那。
那同学们思考一下,对这个问题,你怎么看?
课文重点围绕什么来写?
在哪一段点出来了?
(学生交流)
6.教师归纳:
是啊,这篇文章不像我们学过的很多记叙文,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但是,就像刚才两位同学说的,看起来内容很散乱,但都是围绕养花的乐趣来写,这就叫散文。
齐读最后一段。
7.围绕“养花”,提出不懂的问题。
(1)“花草自己会奋斗”是什么意思?
(2)养花很辛苦,而老舍先生为什么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养花到底有哪些乐趣?
8.作者至始至终对养花包含着一种怎样的感情?
(热爱)能用文中的原话回答吗?
自由读读第一自然段,你还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
边读边看眉批、推想“工夫”、“计较”的含义。
9.老舍先生对养花的热爱让他体会到了其中的乐趣,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老舍先生,走进课文的字里行间,一起来咀嚼这份有喜笑、有忧泪的闲情雅趣吧!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
齐读最后一段。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一)学习2—6自然段。
1.学生默读第2——6自然段,结合眉批提示,勾画出最令人回味的句子并作批注。
2.全班交流:
感受养花的喜与笑(围绕2---4自然段交流)
师:
老舍先生对养花中体会到的的喜与笑在文中哪些地方得以体现呢?
交流:
(1)作者养的花没有奇花异草,只养些好种易活的自己会奋斗的花草。
(“会奋斗的花草”指生命力强,能迎风斗雪、战胜自然灾害的花草。
)这是作者养花的特点。
(2)作者养花,不是对花“置之不理”,而是天天照管它们,像好朋友似地关心它们。
(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花有感情。
)作者在照管花的过程中,摸出了一些规律,增长了知识,从中得到了乐趣。
“不是乱吹,这就是知识呀!
”这是作者学会养花后的自豪之情的流露,这就是乐趣。
(3)养花有益身心。
“有益身心”是什么意思?
(表达了作者热爱劳动的感情。
)
探讨:
a.作者为什么说得感谢它们?
“感谢”、“照顾”等词饱含了老舍对养花的什么情感?
b.作者两次使用“腰酸腿疼”、“热汗直流”,你认为作者是在抱怨养花劳累吗?
为什么?
(作者不但没有抱怨养花的劳累,反而从辛苦中体会到了乐趣。
)“这是多么有意思呀!
”这就是作者劳累后的感受,这是苦中有乐,是劳动带来的快乐。
(4)句子: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
a.让学生不改变意思,换一种说法:
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是真理。
b.这句话说明什么道理?
劳动可以创造一切;幸福生活是劳动创造出来的;人活着,就应该劳动。
(5)相机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感受养花的忧与泪(围绕第六自然段交流)
1.老舍先生在养花中有伤心事吗?
有什么感受呢?
哪些语句给了你这样的感受?
2.既然很伤心,还觉得有乐趣吗?
3.如果你是老舍先生,那次菊秧被砸死后,你会怎么处理的?
为了观点统一,允许你们商量商量,讨论讨论,猜一猜。
4.交流:
老舍先生究竟是怎样做的?
你的感受又怎样呢?
您的心情……(失而复得的欢喜,失败后成功的喜悦。
)
5.同学们,你们有过这种乐趣吗?
那么,大家觉得伤心事有一种什么乐趣呢?
6.师:
是的,有喜有忧更有乐趣。
(相机板书)看来,老舍先生今天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乐趣。
感受与人分享的乐趣(围绕第五自然段交流)
1.师:
养花的乐趣不仅仅是令作者自己可以增长知识;在劳动中有益身心健康;使人体会喜忧的快乐。
还有最令作者感到自豪的事吗?
(养花能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你是从哪个地方体会到的?
闻香味,看花开,送花给别人,这是养花的什么?
2.想一想,养花是不是只有这三件成果?
还可能有哪些?
3.师:
既然有这么多成果,为什么作者只写这三件?
请大家都默读这一自然段,体会体会作者写这一段究竟是想说什么?
(生默读、思考、指名答)
4.出示句子第五自然段
抓住“骄傲”、“秉烛夜游”体会朋友的赞叹,我的自豪。
5.作者用词多么准确呀!
那么这种喜欢、骄傲、自豪是一种什么乐趣呢?
(是享受与分享劳动果实的快乐。
)
6.你们的赞叹,读出作者的自豪来!
齐读第五自然段
7.的乐趣归结起来就是:
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否有色,既须劳动,又长见识。
作者从养花中得到这些乐趣。
看着板书齐读最后一段。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我们知道老舍先生被誉为语言艺术大师,他的这篇文章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A、这篇文章用词丰富,有的词很通俗、很平常,就像一位老伯伯在聊天,说些家常话。
比如:
花开得好坏大小都不计较,只要开花,我就高兴。
B、老舍先生的语言简练,例如:
冬冷、春天多风……;有喜有忧,有笑有泪……
C、在老舍的笔下,花儿似乎成了他的朋友。
如:
“运动场”、“生病”、“感谢”等。
2.同学们研究得很有心得。
老师在一篇文章上看到这么一段话,评价老舍先生语言艺术特色的,摘录下来给大家看看。
(齐读:
文笔质朴无华,如水银泄地般地流畅,又像唠家常似的娓娓道来,浅显易懂。
)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1.老舍先生就是通过朴实无华的语言表现养花的乐趣,学习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有什么收获?
(热爱劳动、享受生活)
2.你们可真了不起,这些有哲理的话简直可以写成名人名言了。
不过,大家可别做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把你们的体会真正融入你们的学习、生活,你们会真正得到生活的乐趣。
师:
花是美的象征,美的天使,而作家老舍通过劳动,创造了美,给生活带来了乐趣,让人深深感受到他对劳动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
3.老舍先生的作品还有很多,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大家对老舍先生有了兴趣。
同学们回家后自己阅读,课下我们再交流自己的感悟。
4.师:
老舍先生不愧为大作家,一篇短短的《养花》竟给我们这么多启发。
同学们,你们在养花中有些什么感受呢?
你能写出来让大家同你分享吗?
如果觉得有困难,也可以写写你最喜爱的花草。
23养花
有喜有忧
既须劳动有笑有泪又长见识
有花有果
有香有色
乐趣无穷
享受生活
心得反思
附:
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梅花魂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个性化阅读,深入感悟梅花精神及外祖父深厚的爱国情意。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
同学们,在寒冷的冬天有一种什么花在寒风中绽放呢?
对,大家还记得那首诗吗?
我们一起来背背好吗?
2.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和梅花有关的课文。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看到题目,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3.梅花怎么会有“魂”呢?
这里的“魂”到底是什么?
学完这篇课文,相信我们都会知道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导生字。
3.速读课文,思考作者在文章中回忆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
4.讨论交流,归纳小结。
(1)吟诗落泪
(2)珍爱梅图(3)不能回国(4)赠墨梅图(5)送梅花绢
5.从课文中,你能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是一种什么感情?
6.你觉得哪一个自然段最能体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第三自然段)
三、顺学指导,直奔重点。
1.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一自然段,画出你觉得最能体现外祖父喜爱梅花的句子,并试着把自己的体会和感悟写在文中作批注的地方,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预设:
“训罢,便用保险刀片轻轻刮去污迹,又用细绸子慢慢抹净”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
(动作)
b.你是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呢?
(从“轻轻”、和“慢慢”这两个词语体会到的。
)
c.“轻轻”、“慢慢”说明什么?
(说明外祖父刮污迹时动作很轻,非常细心。
)
d.带着你的体会来读读这句话。
2.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
‘孩子要管教好,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得的吗?
’”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
(语言)
b.从这句话中,你能体会出外祖父当时是怎样的心情?
(外祖父非常生气。
)
c.带着你的体会读读这句话。
d.生读
e.指导朗读:
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读出生气生气)
f.生再读。
g.你可以这样想象一下,假如你有一个很喜欢的物品,被你的表弟表妹给弄坏了,你是怎样对他?
h.生继续读。
i.师范读。
3.表面上,外祖父是在训斥我妈,其实也是在告诉我:
这清白的梅花……是玷污不得的。
4.你还从哪里体会到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预设:
“我五岁那年,有一回到书房玩耍,不小心在上面留了个脏手印,外祖父顿时拉下脸来。
”
a.这一句描写的是外祖父的什么?
(神态)
b.“顿时拉下脸来”说明外祖父此刻怎么样了?
(说明外祖父非常生气。
)
c.正是因为分外爱梅,所以,在看到被弄脏了的时候,外祖父才会这么生气呀。
5.师:
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不但运用了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还运用了另外一种写作手法,是什么呢?
下一节课我们继续探究。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师:
上一节课我们体会到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谁还记得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受到了?
为了突出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作者运用了那些手法呢?
这节课,我继续深入学习,看看除了对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之外,还有什么?
二、紧扣关键,上贯下连,落实训练。
1.师:
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再读这一段,看看有哪些对比的语句。
预设:
“外祖父家中有不少古玩,我偶尔摆弄,老人也不甚留意。
唯独书房里那一副墨梅图,他分外爱惜,家人碰也碰不得。
”
a.这是把什么进行对比?
(这是把古玩和墨梅图进行对比。
)
b.还有不同意见吗?
(是把外祖父对古玩的态度和对墨梅图的态度进行对比。
)
c.谁来说说古玩是什么?
d.那“不甚留意”怎么理解呢?
(不甚留意就是不在乎。
)
e.在我们的心目中,古玩都非常……贵重
f.可是对价值昂贵的古玩,外祖父是“不甚留意”,对一副墨梅图,外祖父却是“分外爱惜”,这里对古玩的不甚留意正是为了衬托对墨梅图的“分外爱惜”。
2.还有哪些句子是对比的?
这是在拿什么对比呢?
学生讨论回答。
预设:
“有生以来,我第一次听到外祖父训斥我妈。
”
a.这又是在拿什么和什么进行对比呢?
(外祖父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
)
b.以前外公是慈祥的,可是他此时第一次训斥我妈,第一次大发脾气,这就是在把外公以前对我们的态度和现在对我们的态度进行对比,更突出了外祖父对梅花的喜爱。
3.过渡:
外祖父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
在外祖父心目中,梅花又是怎么样的呢?
4.引读13段。
“旁的花,大抵是春暖才开花。
她却不一样,愈是寒冷,愈是风欺雪压,花开得愈精神,愈秀气。
她是最有品格、最有灵魂、最有骨气的!
”
a.你发现这句话中哪几个词用得多?
(愈……愈……愈……愈……,最……最……最……)
b.该怎么读好它呢?
自豪、骄傲地读。
c.带着你的体会,同桌之间比着读读。
谁能读给大家听听?
指名读,让我们带着自豪的感情齐读这段话吧。
5.难道外祖父喜欢的仅仅是梅花吗?
预设:
不是的,外祖父喜欢的是像梅花那样的人。
6.像梅花那样的人是什么样的人呢?
7.几千年来,我们中华民族出了许多有气节的人物,他们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8.是啊。
像梅花那样的人,他们从来都是……接着读:
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9.谁能说说你是怎么理解顶天立地的?
(顶天立地就是说头顶着天,脚踏着地。
)
10.头顶着天,脚踏着地,形容形象高大。
那么“低头折节”又该怎么理解呢?
(低下头,没有自尊。
)
11.低头折节就是低着头,失去了气节。
在中华名族史上,有许许多多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的中国人,你知道哪些呢?
预设:
陆游。
黄继光。
董存瑞。
12.师:
还记得吗?
钱学森——中国的“导弹之父”,放弃美国的优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
13.师:
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钱学森就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
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4.还记得吗?
刘胡兰——她就是毛泽东亲自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的民族英雄刘胡兰。
15.师:
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是其中一个,她……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6.还记得吗?
闻一多——我国现代著名散文大师朱自清。
他在解放前夕,宁肯饿死,也不吃美国所谓的“救济粮”。
17.师:
几千年来,中华名族出了许许多多有气节的人,刘胡兰就是其中一个,他……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18.师:
正是这一个个的中国人,在如此艰难的环境中,仍然具有梅花的秉性,所以,外祖父这样教育我……一个中国人,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才好。
19.这里的“秉性”怎么理解?
(秉性就是本性。
)
20.梅花的秉性又是什么呢?
不管历尽多少苦难,受到怎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三、回归整体,读中学写。
1.现在,我们再来齐读课题:
24.,梅花魂,谁来告诉大家,这里的“魂”指的是什么?
这里的“魂”就是指的梅花的精神。
2.梅花的精神是什么精神?
3.梅花的精神是“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
4.师:
“不管历尽多少磨难,受到怎么样的欺凌,从来都是顶天立地,不肯低头折节“是梅花魂,是梅花的精神,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老师衷心地希望我们每位同学,以后无论在怎样的境遇里,都要有梅花的秉性,做一个顶天立地的中国人。
四、当堂作业,拓展延伸。
完成《课堂作业》语段阅读。
吟诗落泪
珍爱梅图
24梅花魂思国痛哭
赠墨梅图
送梅花绢
参考资料:
心得反思
附:
学校电子备课表格纸样式(根据需要也可以分两栏)
教学课题
菊和莲
教学课时
2课时
备课教师
黄春梅
教学目标
1、学会6个生字。
2、学习课文,知道菊花的香味,形状和本性,知道莲的花,叶,茎实的名称及其作用。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初步感受课文的语言魅力,培养学生文言文的语感。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魅力。
教学准备及手段
教学流程
动态修改部分
一、释题激趣,创设语境。
1.师诵《菊》。
2.比较教师诵文与现代白话文,文言文古人写的文章或说的话,白话文现代人写的文章写的活。
3.过渡: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文言文就像一艘大船,承载着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与白话相比,文言文好比是根,白话文是枝叶,它们这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文言文《菊》(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是学习文言文的诀窍,也是学习文言文的难点,大家自由朗读文言文《菊》,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断句与停顿,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学生自由朗读。
3.指名朗读。
4.初读文言文,你有什么感受吗?
(难读\简洁\绕口\难懂)
5.怎么读好呢?
(多读)那再就练习吧。
6.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评价。
预设:
老师读的很慢,感觉很有韵味。
师:
你真会听!
是啊,文言文要读的舒缓些,能读出古文的味道来。
听老师读,仿佛把文章的某些意思都读出来了。
师:
的确,读有助于我们理解内容,理解了内容,我们能读得更好。
7.谁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