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3206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4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docx

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安全生产技术辅导总结

1、供电企业安全工作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电力企业的生产过程中,不仅包含着人身安全健康问题,同时还涉及电网和设备安全等问题,这些都直接影响企业的发展和经济效益。

供电企业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制度、管理办法等,保证了电力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需要。

但是,安全工作基础还比较薄弱,与国际上先进的管理理念、方法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电力企业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理念上不能与国际接轨。

现行的安全工作方法,只注重于事故原因分析和事故规律的研究,虽然保证了各项防范措施的目的性与针对性,但在超前控制和风险分析、评估与控制方面缺乏实效,被动式的安全管理思想与模式已经不能充分适应现代化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

  

(2)管理方式上缺少科学性。

管理技术不构成一个完整的管理体系以支持企业的运行,表面上看安全生产管理各项标准、制度完善,但是由于缺少系统的安全思想的指导和科学化、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安全管理没有形成合力,在坚持“以人为本”思想、安全责任落实、安全文化建设等方面与企业发展、安全工作需要相比差距较大;

  (3)管理手段上方法单一。

现在的安全工作主要依靠人治的管理和员工的自觉行为,人的因素在安全管理工作的整个过程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以绩效考核代替过程管理,以奖惩机制代替激励机制,抓班组安全建设多,抓管理层的责任落实少,管理失去重心,出现“两张皮”现象,缺少创新的动力。

  2、安全生产管理体系

  为了使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与国际上现代企业的管理接轨,增强企业的竞争、生存和发展能力,建立一整套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符合供电企业实际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是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继承创新的客观需要,更是持续、稳定发展的需要。

  2.1体系的开发近年来,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始终把强化基础管理,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控制各类事故的发生作为安全管理工作的核心任务和目标,在实现事故超前控制,切实保证广大员工生命财产安全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收到了一定效果,但是人身和设备事故仍然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控制。

在总结和分析供电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现状和事故规律后认为,供电企业虽然在多年的工作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系统的安全生产标准、制度、管理办法,但是在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各级人员主观能动性方面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尤其是与当前电力体制改革要求和安全生产形势需要相比,过去的一些管理方法就显得不够适应,需要通过建立一套科学的、系统的新型安全管理机制,彻底打破固有的结果型管理、经验型管理模式,吸取和应用先进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管理理念,全面提高安全管理工作水平。

为此,吉林省电力公司于2003年10月拟定了一套以整合目前供电企业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为基本框架,以国际和国内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为指导的现代的、先进的、完善的、系统的、科学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方案。

  2.2体系的建立2003年末完成了体系模型的初步设计和方案审核,2004年1月对省公司系统供电企业安全管理人员进行了《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知识培训,至此体系开发的各项前期准备工作全部结束。

从2004年2月开始,体系开发工作进入实质性阶段,经过全体开发人员的共同努力,3月末完成了全部开发任务,并通过省公司和咨询公司的审核。

4月初,“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以下简称“管理体系”)在白城供电公司投入试运行。

  2.3体系的内容

  “管理体系”是以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的思想为指导,采用国际通行的“戴明模型”管理模式,按照供电企业自身的管理流程、危险源控制方法等传统模式中的有效方法,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和经验的系统化整合,建立对企业管理具有可操作性的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体系的建立不是对现行的供电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办法的否定,而是以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为指导,整合现行的供电企业管理制度、标准、办法,使之形成具备现代管理理念、代表先进管理模式、动态循环并可自我持续改进的先进管理体系,并兼容供电企业现行的安全性评价、危险点分析与控制、春秋检等全部工作。

  对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和经验的系统化整合是整个体系的基础与核心,内容涵盖了人身、电网和设备安全的各个方面。

为防止和避免把体系建设成为一个安全工作标准、制度汇编,从而失去对安全生产实际工作的指导作用,在体系开发前就明确了体系建立后不进行认证的工作思路。

  2.4体系的特点

  

(1)依据国际、国家、行业职业安全健康管理标准和法律、法规、规程、制度等,通过对安全生产管理现状和经验的系统化整合,建立健全供电企业安全生产管理体系规范。

  

(2)按照《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和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健康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规范》的要求建立和运行体系。

规范为体系的开发指明了方向,提供了依据和标准,使体系在原有基础上更加完善和细化。

  (3)程序文件的建立主要是从3个方面进行考虑,即人身安全、电网安全、设备安全。

在《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规范》只注重于人身安全管理及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供电企业特点增加和补充了电网和设备安全管理及控制部分,在一定程度上覆盖了生产、技术管理规章制度和标准,保证了体系的全面性和针对性。

  3、体系运行情况及效果

  2004年4月吉林省电力有限公司的“管理体系”,首先在白城供电公司试运行。

供电企业和基层单位严格按照体系要求在目标管理、危险源辨识和风险控制、运行控制程序文件的执行、作业指导书编制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在体系运作方面积累了经验。

经过近半年时间的实践,先进的安全管理思想和系统化的新型管理机制在各级人员和安全管理工作中基本建立,并随着体系的深入、持续运行逐步体现出科学性、先进性和实效性。

具体体现在:

  

(1)过去安全管理工作中重结果管理、轻预防控制的传统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被打破。

以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风险管理使各类事故的超前控制得以真正执行和落实,最大限度地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和设备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实现了对危险点、危险源的可控在控,并且使生产过程中的各种风险降至最低;

  

(2)PDCA循环方式实现了安全生产全过程的闭环式管理,为安全生产工作从单一的经验型管理向全面的、系统的制度化管理转变提供了保证和空间。

事实证明,经验型管理在安全生产工作中虽然能够发挥一定作用,收到一定效果,但是按照自我完善、自我提高,建立安全生产长效机制的要求,已经不能适应安全工作的实际需要。

体系实施后,通过安全生产的计划、实施、查找与改进等全过程的系统控制,达到了安全管理标准和风险控制措施持续改进的要求。

  (3)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得到有效加强,充分体现了安全为经济效益服务的管理理念。

安全管理与生产技术管理在体系中有机结合,从组织整体出发,安全生产的过程管理得到切实理顺和加强,实现了安全与生产的协调统一和相互支持,安全工作的基础地位更加突出。

安全是最大的经济效益,安全工作的目标就是降低风险,“管理体系”在控制人身、电网、设备事故,降低各类风险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系统化、人性化的管理机制,体现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方针和安全生产为经济效益服务的宗旨。

各级人员安全职责和生产分工的进一步明确为生产活动的有序开展提供了保证,在安全的前提下提高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4)建立了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系统的安全管理机制,初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人人参与的安全生产局面。

特别是促进各级人员安全职责的落实和强化小型、分散作业现场安全管理方面的效果尤为显著,过去一些安全管理基础薄弱的生产班组通过体系的有效运作,安全管理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5)“管理体系”在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中实施后,其科学性、先进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供电企业的安全管理工作是一项涉及各部门、各方面、各级人员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在目前供电企业尚未建立“三标一体”式管理机制的客观形势下,“管理体系”的实施由于缺少其他体系的有力支持,系统化管理作用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和局限,这需在体系实施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电力安全管理科学的演变,包括电力安全管理理论的演变和电力安全管理方法和管理体系的演变

  1、电力安全管理理论的演变

  安全管理学原理是研究从法理出发的安全法学原理、安全监察与监督的原理;论证安全组织学原理、人员优化原理;阐明合理的安全投资保障机制;揭示合理的安全管理机制、安全管理模式、安全管理体系等的基本理论。

  

(1)安全哲学原理。

从认识论与方法论的角度,可以看到人类安全管理哲学的发展:

17世纪的安全哲学是宿命认识论,无能为力的方法论;19世纪的安全哲学转变为经验认识论,“亡羊补牢”方法论;20世纪中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进入了系统认识论、综合对策方法论;21世纪近期,朝着本质论和预期型及系统工程方法论进发。

有了正确的安全哲学思想的指导,人类的生产与生活安全才能获得高水平的保障。

  

(2)安全系统论原理。

深入研究和探索安全系统论原理、安全控制论原理、安全信息论原理、安全协同学、事故突变论等安全系统结构、机制、规律和优化,重在研究事故系统安全性分析、安全性评价及安全措施和安全价值分析。

从安全系统的角度出发,具有超前和预防的意义。

因此,从建设安全系统的角度来认识安全原理更为理性,更符合科学性原则。

  (3)安全心理学。

事故发生原因之一是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的其他原因,现代安全管理学将人的因素归于安全心理学。

人的行为过失、不安全行为及不安全状态,导致事故的发生,大多数情况下都是由于人的思想、行为相对于安全规程及安全状态发生了偏差而造成的,这种偏差产生的原因,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结果。

随着管理科学的不断演变、安全学的不断发展,安全心理学这一交叉学科诞生了。

安全心理学是以研究人在安全生产活动中的心理活动与行为规律为目的和任务的科学。

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又是安全科学技术的下属学科。

安全心理学在学科分类中,横跨2个学科,是一门交叉学科。

在安全技术这一一级学科中,是和安全系统学、安全人机学、安全经济学等呈并列关系的三级学科。

如果借用电脑的目录表示法,那就是:

安全科学技术/安全学/安全心理学。

在安全生产管理活动中,通过研究分析人员的心理,了解他们在各项工作中的需求与愿望,预测他们的工作行为及动向,有利于制定出切合实际、保障广大员工的安全管理措施和制度,减少事故的发生。

  (4)安全经济学原理。

是经济学与安全科学交叉的综合性科学。

它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研究安全经济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它阐述了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安全与效率的关系,研究事故损失的规律与评价技术,安全的效益理论和投入产出规律;研究与事故相关的非价值因素的价值化技术;研究不同社会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时期,事故保险的运行机制及其事故预防,实现本质安全的关系和动作机制等。

我国安全经济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特别是GB672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经济损失统计标准》和GB6441-1986《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颁布以后,1990年初我国召开安全经济研讨会,1993年,罗云教授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安全经济论著——安全经济学导论,标志着中国安全经济学研究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阶段。

  (5)安全行为学原理。

行为科学创始于20世纪20~30年代,40~5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现已为工业国家广泛应用。

行为科学是解释和预测人的行为的一门科学,也可以说是研究人的行为及其规律的科学。

行为科学应用在安全生产管理中,就是对职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行为是否符合安全规范、产生不安全行为的原因及如何消除不安全行为等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对安全生产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2、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

  有了丰富而充实的安全理论,安全管理科学的发展才有坚实的基础。

通过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将安全管理科学理论应用于生产实践,人们才能真正掌握安全原理,才能改变自身对事故的认识和态度,才能创造安全和谐的发展环境。

  

(1)安全管理由近代的事故管理,发展到现代的隐患管理。

早期,人们把安全管理等同于事故管理,显然仅仅围绕事故本身做文章,安全管理的效果是有限的。

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安全系统工程强调了系统的危险控制,揭示了隐患管理的机理。

未来,隐患管理将会普及。

  

(2)从传统的行政手段、经济手段及常规的监督检查,发展到现代的法治手段、科学手段和文化手段;从基本的标准化、规范化管理,发展到以人为本、科学管理的技巧与方法,安全管理系统工程、安全性评价、目标管理、重特大事故应急管理、安全预警管理、重大危险源评估与监控及安全文化等现代安全管理方法,将成为主要的安全管理技术。

  (3)电力企业安全文化论是企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电力工业经历了几十年的发展,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成绩的取得,最主要的经验是电力企业的管理与发展模式,并在生产实践中形成具有电力企业特点的企业管理方法和价值观。

电力企业的安全文化,首先由企业的领导者提出,通过宣传,制定规章制度,最终形成企业安全文化。

现在,风险控制理论、安全自组织理论、大安全科学理论、安全文化理论等将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

  (4)安全性评价方法。

20世纪60年代,美国道化公司开始安全性评价方法,80年代,我国开始在安全管理方面应用安全性评价方法。

电力行业,前华北电业局于1982年制定了“安全性评价检查表及实施方法”,开展以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的安全性评价。

1990年,前华北电业局以“夯实安全基础,对事故进行超前控制”为目的,进行试评。

1994年编写了“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1995年6月和1996年5月,中国电力出版社相继出版了《火力发电厂安全性评价》和《供电企业安全性评价》2本书。

安全性评价是一种对本单位的安全基础进行自我诊断的手段,能够提高企业安全管理水平,也是预防事故的需要。

  (5)危险点预控方法。

该方法属于安全系统工程,作为现代安全管理的一种科学方法,至今已有40余年历史,在我国已经广泛开发与应用。

主要是根据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辩识、分析和评价系统存在的危险因素,并根据结果,调整系统的工艺、设备、生产周期和投资等因素,使系统达到最佳安全状态的科学方法。

  (6)安全管理制度化。

首先是安全生产责任制;其次是细化到安全教育制度,发展为安全检查制度、安全奖惩制度、安全技术措施计划制度。

1954年劳动部发出了《关于厂矿企业编制安全技术劳动保护措施计划的通知》;1963年发布,1978年重申的国务院《关于加强企业生产中安全工作的几项规定》中,进一步明确要求编制安全技术措施计划。

国务院国发(1984)97号文件规定各地区、各部门必须实行“三同时”审查验收制度。

  (7)现场作业标准化。

1931年美国的海因里希在《工业事故预防》中,阐述了工业安全理论。

海因里希认为,现场作业伤亡事故是由社会环境不良和管理欠缺、人为过失、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意外事故、人身伤亡共5个因素依次发生连锁反应的结果,被称为多米诺骨牌连锁反应现象。

长期以来,电力企业在安全生产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绩效不令人满意。

现场作业标准化是近年来新生的安全管理的科学方法,实行现场作业标准化才能做到人的行为可控、在控,电力企业安全生产才有保证。

  3、安全管理的体制

  

(1)安全立法体制管理。

最早的劳动安全立法是13世纪德国政府颁布的《矿工保护法》,1802年英国政府制订的最初工厂法——《保护学徒的身心健康法》。

这些法规制定了学徒的劳动时间,矿工的劳动保护,工厂的室温、照明、通风换气等工业卫生标准。

1919年第一届国际劳工大会制定了有关工时、妇女、儿童劳动保护的一系列国际公约。

中国最早的劳动安全相关法规,是1922-05-01在广州召开的第一次劳动大会提出的《劳动法大纲》。

安全立法的任务突出预防,体现出超前性和预防性;建议性法规,如ISO国际标准;强制性法规有技术标准、行政法规、管理规章等,各尽其责,发挥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我国的安全管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体现出不同的管理模式。

20世纪50~60年代建立了劳动保护管理体系;70年代在劳动保护管理体系下,强调了事故管理系统;80年代出现了职业安全卫生管理和安全生产管理模式;进入90年代,现代安全科学管理的理论和方法体系逐步发展和完善。

显然,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生产技术、经济体制和安全理论指导下,表现出不同的安全管理特点。

  

(2)企业HSE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健康、安全与环境三结合的管理体系,其目标是强化企业管理者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管理意识,激励企业员工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的工作热情,最终改进企业对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的效能,实现人类社会和企业的综合效益。

  (3)20世纪60年代出现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

20世纪50年代末期,美国国防部制定了《质量大纲要求》、《核电站质量保证大纲》、《锅炉压力容器规范》等一系列质量保证标准化文件。

1971年以后,英国制定了BS4778、BS4981、BS5750等标准,其中BS5750:

1979第1部分:

质量体系——设计、制造和安装规范基本上是ISO9001标准的前身。

1980年,法国颁布了NFX50-110《企业质量管理体系指南》。

1946年10月成立的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我国是创始国之一。

1978年9月我国重新进入ISO,1988年成为ISO理事国。

1992年5月颁布了等效采用ISO9000族,2000-12-15正式发布2000版ISO9000族。

这一体系的推行,将促进和改善人类社会的职业安全卫生状况和水平。

  (4)企业的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

把企业的生产安全、交通安全、消防、治安、环保等专业进行综合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综合管理效率和降低管理成本有着重要的作用。

企业建立综合安全管理模式和机制是大势所趋。

  (5)国家安全管理模式。

一是建立国家——企业——职工三方的安全生产管理机制,构建国家监察——行业协调——企业自律——工会监督的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制;二是从国家安全、社会安全、人身安全、生产安全、生活安全等目标出发,建立国家的大安全管理模式。

1、基于风险评估的几个先进管理体系

  1.1简介

  

(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OHSMS)

  OHSMS体系运行的主线是风险的控制过程,基础是危害辩识、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策划。

该体系首先对作业活动中存在的危害加以识别,然后评价每种危害事件发生的风险等级,依据安全健康法规的要求,确定不可承受的风险,制定目标和管理方案加以控制,并落实运行机制,做好应急应变的准备。

  

(2)“安全五星”管理体系国际职业安全协会(NOSA)的“安全五星”体系同样以风险管理为基础,侧重于对未遂事件的预防和控制。

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延伸出针对班组等生产作业单元在工作前的安全评估、五步安全法等安全管理方式。

它已成为提高职工安全意识的有效手段。

  (3)安全、环境、健康管理体系(HSE)

  HSE管理体系是采用与质量管理体系、环境控制管理体系相同的方法,对组织或企业的人员健康、安全管理和环境保护进行持续改进的一套标准化的思想和方法。

该体系从整体和全过程来考虑系统的安全管理问题,注重职工健康,提高安全系数,是一种事前进行风险分析,确定人(组织)的活动可能发生的危害和后果,从而采取防范手段和控制措施,以减少可能引起的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环境污染的有效管理方式。

  (4)美国万全管理体系美国万全管理中运用更多的风险识别方法,如前期风险评估、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工作安全分析、定量风险评估、安全检查表分析等,监督和监控外界机构的风险评估。

  1.2几个先进管理体系的共同点

  

(1)行为安全管理是体系运行的重点。

安全理论认为,一次事故的发生对应着很多不安全行为的出现。

识别不安全行为,消灭未遂,是这些体系运行的重点内容。

同时,这些体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对事不对人,并针对人的行为,在工作前进行认真分析。

行为安全管理衍生出企业安全文化的倡导与建设,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凝聚力和形象。

  

(2)突出企业有序地规范化运作。

企业安全管理涉及的环节纷繁复杂,为此,这些体系要求,根据风险评估的内容,就各个要素制定运作标准,并在实际工作中严格执行,避免了管理过程中的随意性和可能造成的疏忽大意,使管理工作更加标准化、程序化。

  (3)强调全员参与。

NOSA与OHSMS体系要求从班组工作中进行风险识别,使每个员工都能明确自己的工作任务、工作程序,识别每一程序中可能遇到的危险,并掌握处理危险的方法和措施,使每一位员工的风险意识得到提高。

  (4)体现持续改进的特点。

上述管理体系均强调按照PDCA循环的原则,不断地提高安全生产的绩效。

  2、电力安全生产管理与现代安全管理体系的比较

  

(1)安全生产目标管理。

电力企业的安全生产目标是根据国家及上级主管单位和企业的经济目标确定的,符合国家及行业对企业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与管理体系制定的安全生产目标、方针是一致的。

但是,管理体系中的个别指标很难量化成目标值。

  

(2)电力行业要求建立健全各级人员安全生产责任制,并做到职责明确、责任到位。

“三大标准”,即工作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的建立,进一步规范了安全生产责任。

“两大体系”,即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的建立是电力安全生产的根本保障。

这一点与管理体系要求的职责分工、明确责任是完全一致的。

  (3)输电网、发供电企业、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与管理体系要求的职业健康安全和环境等风险评估有共同的目的,但各自要求的重点不同。

国外的风险评估主要考虑的因素是人在作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而输电网、发供电企业、调度系统安全性评价的重点是电力系统各个组成部分的安全生产风险,着重对构成电力系统的设备、设施、环境等系统的安全性进行评价,且应用现代科学技术,依据国际和国家标准进行量化评估。

对安全生产管理则按照行业要求进行检查评价。

  (4)安全大检查与管理体系的内审检查。

电力系统安全大检查的要求是“查领导、查思想、查纪律、查规程制度、查设备管理”。

这与管理体系中要素、运行控制程序等的检查是一致的,都是检查各项管理制度的落实情况和生产、作业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提出严重不符合项报告或纠正控制预防措施,对重大隐患发出限期整改通知,及时消除影响安全生产的重大危险因素。

不同之处是:

安全大检查要求有针对性、有重点;而管理体系内审检查要求对照体系要素和管理手册逐一检查,检查范围全面,层次分明。

  (5)总结评比与管理评审都是对安全生产绩效的总结。

通过总结和评审,总结管理或体系运行取得的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制定整改方案和措施,按照PDCA循环持续改进的原则督促实施,以达到提高安全生产绩效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6)上级检查和外审检查。

电力行业的上级检查,主要靠检查人员的经验及上级的要求,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随意性,存在不规范、不统一、因人而异的问题。

而管理体系的外审检查是第三方检查,在检查过程中对照该企业的手册和体系要素进行,且与该企业无直接的利益关系,检查相对客观公正。

但若第三方不熟悉该企业的生产工艺、流程,仅仅从文件化管理检查,也不能真正查到存在的主要问题。

  3、建立有效的安全生产管理体系应注意的问题

  3.1注重电力生产的过程控制

  电力生产的主要产品是电能。

由于电能不能大量储存,它的生产、供应和使用必须同时完成,因而实现电能生产和消费的发、输、变、配、用是一个紧密联系、相互依存的系统,电能质量在某一环节是不可调整或只能在小范围内调整的。

为此,在发、供电企业中建立ISO9000质量体系时,不应过多强调产品的质量管理,而是应该应用ISO9000管理的原理,建立一套规范电力生产流程的过程管理体系。

  3.2重点抓好人身、电网和设备的安全

  按照事故成因理论,事故的发生是由于“物的不安全因素”和“人的不安全因素”造成的。

同时,电网事故往往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因此,电力生产安全工作的重点是确保人身安全、电网安全和设备安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