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301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5.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docx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

摘要自从欧洲和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以来,双方的政治、贸易、文化交往日益密切。

伴随着贸易额的持续增长,中欧贸易失衡问题日益严重。

中欧双方贸易失衡问题严重影响了中欧贸易的发展,贸易摩擦不断加剧,引起了各方政府的重视。

本文就从中欧贸易不平衡的现状、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原因、给中国、欧盟以及中欧双方经贸所关系带来的影响。

从文中提出应理性看待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中国政府和企业在面对这一问题时都应有所作为。

不仅提出了中国政府可以采取哪些手段为中欧贸易的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政治、经济环境,而且为中国企业更好的进入欧盟市场提出了若干对策建议。

最后,本文得出结论,正视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促进中欧经贸关系健康稳定的发展对中欧双方具有长远的意义。

关键字中欧贸易现状贸易不平衡对策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世界各国都不能脱离其它国家,避开国际经济活动而独立存在,各国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等交流在促进各国持续发展方面起着重大的作用。

在世界各国参与国际经济活动中,取得国际收支平衡是各国所追求的目标。

但是在现实世界中,国际收支失衡问题己经成为国际经济的一部分,导致国际贸易摩擦不断,为世界各国之间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的影响。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原因研究

 

1.中欧贸易现状

1.1.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历史

在发达国家中,欧盟是与中国关系最为稳定、成熟的贸易伙伴。

在1975年中欧建交之前,双边的贸易发展属于民间交往的性质,由于与欧共体没有外交关系,双边贸易发展也只能通过与各个成员国分别进行。

自从1975年中国与欧共体建立外交关系以来,中欧关系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1978年签署了贸易协定,成立了贸易联合委员会,并定期举行年会;1985年签订了经济与贸易合作协定。

1994年欧盟开始实施亚洲新战略,并相继制定了三个专门针对对华关系的政策性文件;1995年欧盟通过有史以来第一份全面对华政策文件—《中国与欧盟关系长期政策》报告以来,双方关系发生了质的飞跃,中欧关系定位从“长期稳定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而上升为“全面伙伴关系”,进而成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1998年欧盟理事会通过决议,把中国从“非市场经济”国家的名单上删除,并通过《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把欧盟的对华政策提高到与美国、俄罗斯、日本同等重要的地位,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进入了一个成熟稳定的发展阶段;2000年欧盟发表了关于执行98年文件的《欧一中关系报告》、2003年9月10日欧盟通过的《日益成熟的伙伴关系一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和挑战》,提供了今后几年欧对华政策的框架,确定了优先合作的发展领域。

随着中欧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中欧关系的世界性影响也日益凸现。

除了单纯的双边问题之外,双方展开协作的领域己经延伸到气候变化、联合国改革、世贸组织多哈回合谈判等十足的全球性问题,以及国际热核聚变试验反应堆项目这样的全球性科技合作项目。

1.2.中欧贸易现状

自1999年中国加入WTO以来,中欧贸易发展迅猛,双边贸易额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年增长率。

从2000年开始,中欧贸易开始走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2003年10月,第六次中欧领导人会晤后,双方决定发展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欧贸易额首次突破了1000亿美元,达到了1252.2亿美元,增幅高达44.4%,远远超过同期中美贸易、中日贸易的增长速度1121。

同年中国是欧盟进出口贸易增长最快的贸易伙伴,仅次于美国而稳居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地位。

2004年1月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日欧盟正式东扩,接受了包括匈牙利、捷克、波兰等在内的十个新成员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区域经济体,为中欧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2004年中国和欧盟(25国)双边贸易总额为1772.9亿美元,同比增长33.6%。

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1071.6亿美元,同比增长36.9%;自欧盟进口701.2亿美元,同比增长28.8%,欧盟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

2005年,中欧双边贸易突破2000亿美元,达到2173.1亿美元,欧盟连续第二年成为中国的第一大贸易伙伴。

2006年,中欧双边贸易总额进一步扩大了2723.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欧盟出口达1819.8亿美元,从欧盟进口达903.2亿美元,中方对欧盟出口和自欧盟进口增幅均在两成以上,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贸易比重大,占总比近90%。

近几年来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增长速度非常快,从07年上半年双边贸易额来看,07年全年极有可能突破3000亿美元的大关,而中国对欧盟的贸易顺差也在逐年扩大,但是从整体上看增长速度有所减慢。

与中国对欧出口额的快速增长相比,中国从欧盟进口增长不明显,05年到04年数额变化很小,06年才开始有所增长。

此外,中欧在科技、教育、财政金融及社会保障等各领域内的合作也富有成果。

双方还加强了在新型疾病控、能源、气候变化等全球性问题上的交流与合作。

欧盟对华投资多在技术含量较高的生产领域,平均规模大,其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是在华所有国家和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最大的,相当于在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平均规模的两倍多,质量和效益良好,磁悬浮列车、空客飞机和核电站等项目己成为中欧合作的标志性项目。

因此,欧盟己经连续多年保持我国累计最大技术供应方地位。

在欧盟对华投资与日俱增的情况下,中国对欧盟的投资却非常有限,其存量仅占中国对外投资存量的3%,相当于中国对欧盟出口额的3%、欧盟年吸引外资的1%与欧盟对华投资的4%。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中国企业对欧盟投资也呈现增长势头,蓝星集团总公司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和罗地亚公司有机业务等项目都是很好的互利合作典范。

1.3.中欧经贸关系的特点

中欧贸易关系的一个不同于中国与美国、日本等国家的贸易关系的显著特点是既有与欧盟的经贸合作,又有与各个成员国的经贸往来,中欧贸易关系是在两个层次上交叉进行的。

中欧贸易关系的这种双层次特征对进出口的作用是不同的。

从欧盟方面而言,欧盟对从中国进口的产品实行统一的进口贸易政策,管理高度集中,成员国参与制定并执行欧盟统一进口贸易政策,从而为成员国保护其市场提供了有效手段,对于像中国的出口,虽然欧盟拥有出口贸易指导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措施,但缺乏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因此,成员国之间存在着利益竟争。

从中国方面而言,中国向欧盟成员国的出口面对的是统一市场的共同规则,与任何一个成员国的贸易纠纷几乎都要在欧盟一级解决。

而中国从欧盟的进口则基本上仍保持在与成员国的双边关系之中,这种双层特征在近年来表现出的一种影响值得中国给予关注,即欧盟成员国在进入中国市场方面尽可能强调和利用本国与中国的友好关系,而在保护本国市场时则推出欧盟,自己避免与中国直接冲突。

对于中国而言,这种双层次特征虽然有从整体上推动双边贸易的有利影响,但其不利影响在于中国利用针对欧盟成员国的进口政策来推动对欧盟的出口的回旋余地较小,尤其是面对欧盟对中国出口的各种限制,中方难于通过限制欧盟对中国的方式来增强谈判解决问题的地位。

2.中欧贸易不平衡及它的影响

2.1.贸易不平衡的原因

总的说来,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欧盟的商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建立在加工贸易的基础之上。

加工贸易在中国对外贸易中所占据的比重仍然过大,在中国国内资源、能源、原材料匾乏的情况下贸易顺差是通过高消耗和劳动力成本低廉来实现的。

而欧盟出口中国的产品80%是资本、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的增加,欧盟对中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比重也会逐年增加。

在中欧贸易结构不平衡的同时,随着中国产业结构、贸易结构和品牌建设水平的梯度升级,中欧基于资源察赋上的相对的贸易平衡逐渐被打破,建立在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中国高新技术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这些产品和一些低附加值的产品一起强烈的冲击着欧盟市场,成为中欧贸易不平衡的重要原因。

随着宏观调空的实施,一些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抑制,装备业投资需求放缓,直接导致了一些与投资密切相关的原材料、机械设备等进口增长速度有所回落。

此外,国内产业结构升级产生了一定的进口替代效应,汽车及零部件、消费类电子产品、合成纤维等产品进口下降,而人民币升值预期较强使得一些企业特别是大型成套设备企业减缓了进口节奏。

面对中国进口市场的“委缩”,欧盟作为中国高新技术主引进国,其对华出口自然受到了影响。

再加上尽管近年来中国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消费结构也逐渐升级和转换,但是人均收入水平却仍然较低,人们的很大一部分支出都集中在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上,因此恩格尔系数仍然较高,对欧盟的高新技术产品和其它高附加值的奢侈品需求有限。

一直以来欧盟在对中国出口上存在诸多限制,例如自1989年开始的欧盟对华实施武器禁运问题始终没有解决,对于其它高科技产品的出口限制也很多。

出口管制削弱了欧盟生产商的出口竞争力,如果他们放松了对中国出口产品的管制,欧盟出口中国的商品总额会大大增加。

从欧盟方面来看,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生活必需品,无论欧盟经济情况、居民购买力以及消费水平如何,生活必需品的消费量都不会有太大的变化,而价廉物美的中国商品自然是上上之选。

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欧盟对中国出口的资本密集型产品供求价格弹性比较低,因此欧盟产品面对的中国市场相对比较固定;而中国对欧盟出口的产品无论是初级产品、一般工业制成品还是高新技术产品,均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供求价格弹性比较高,容易快速打开欧盟市场,加快对欧盟的出口。

2.2.对中欧盟各自的影响

中国对欧盟的巨额贸易顺差在对中国的影响方面需要辩证地看待。

贸易顺差有利于增加中国的外汇储备,提高中国的综合国力和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增强海内外对中国经济和人民币的信心,更好的奠定了中国加快改革开放和抵御外部冲击的物质基础。

中国对欧盟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对解决中国剩余劳动力问题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巨额的不平衡给中国带来了许多不利的影响。

中国对欧盟出口(即使是一些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大都建立在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这一比较优势上,同时也要看到对欧盟大量产品的出口意味着中国大量自然资源的消耗,如中国对欧盟大量钢铁的出口在增加中国出口额、有助于解决中国钢铁业产能过剩问题的同时,不仅引起了欧盟针对中国某些钢铁产品的反倾销,中国也大量消耗了铁矿这一不再生资源,这些资源的大量出口意味着中国将来可支配使用的资源变少了。

从长远来看,这种贸易顺差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安全,也会影响中国人民自身的福利。

在中国对欧贸易顺差中,加工贸易占了很大的比重。

2005年加工贸易在进出口总额中的比重为48.6%,几乎占到贸易总额的半壁江山;2006年,中国加工贸易也占到了当年进出口总值的47.2%。

2007年上半年,中国加工贸易进出口4408.7亿美元,占同期进出口总值的44.9%。

由于对外加工只收取少量的工缴费,没有过多的附加增值,国内采购、配套率亦较低,即中国从其他国家进口大量的原材料和中间产品,进行组装之后再出口到国外。

因此过多的加工贸易会扼杀一部分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不利于开发中国民族品牌及激励中国企业走自主研发之路,从而对国内产业结构的升级换代产生不利影响。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廉价劳动力这一优势会慢慢被削弱,如果中国企业仍然只满足于赚取生产链低端一点点的加工费而忽于核心技术的开发,那么这一不平衡必将对中国经济的后续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

中欧经贸关系是互惠互利的。

20世纪90年代,欧盟面临严重的通货膨胀压力,正是依靠来自中国的廉价消费品,这一压力得以大大减轻。

大量质优价廉中国商品进入欧盟市场使得欧盟消费者可以在保持原有福利的情况下节省大笔的开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欧盟相关产业的不足,提高了欧盟的总有效供给,弥补了消费缺口,抑制了通货膨胀发生,为实现低通货膨胀下的经济增长创造了宽松的经济环境。

同时由进出口商品结构的调整而带来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优了欧盟资源的配置,实现了产业的高级化,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获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分工的好处。

从双方投资的不平衡上来看,近几年来欧盟市场内需不足,经济增长势头表现低迷,而中国经济增长势头强劲,欧盟通过对中国投资可以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成果,同时欧盟劳动力市场过分僵化,为了降低畸高的劳动力成本,需要向海外转移部分丧失竞争力的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

中国极具竞争力的劳动力优势以及庞大的市场容量使得欧盟对华投资日益增长。

由于巨额贸易逆差需要巨大的资本流入才能弥补,虽然欧盟由于贸易逆差吸引的资金投入有利于促进欧盟经济的发展,但是一旦国际资本流动出现变化,欧元的强势或者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就会受到影响。

2.3.对中欧两国之间关系的影响

目前随着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的加剧,中欧贸易问题已经上升为一个极大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因此能否处理好、何时处理好这一问题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直以来中欧双方本着互利双赢的原则,在面对中欧贸易出现问题和摩擦时,中欧双方都不会单方面的采取贸易行动,而是通过谈判对话机制解决问题,实现双赢。

但是巨额贸易逆差己经使中欧摩擦愈演愈烈,欧盟针对中国产品展开的反倾销调查越来越多,严重损害了中欧双方贸易关系以及中国的利益。

欧盟对中国关于市场开放度方面的指责更是态度趋于强硬,并且通过进口配额、提高进口门槛、实行反规避、反补贴等措施以及其它绿色壁垒来减少中国产品进入欧盟市场。

中欧贸易不平衡的加剧已经使得欧盟在以下几个方面对华施压。

3.应对贸易不平衡的建议和解决的问题

3.1.加快自由贸易的步伐

中国自加入WTO以来,在享受世贸组织赋予权利的同时,也积极履行了相应义务。

根据加入世贸时作出的逐步开放农产品市场、零售市场、纺织品市场、汽车业、电信业、银行业、保险业、证券业等领域的承诺,在贸易自由化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如在关税方面,到2006年,又进一步降低了部分国外产品的进口关税。

到2006年12月份,中国关税总水平为9.9%,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巧10.2%,工业品平均税率9.0%,全部低于原先设定的2005年时关税总水平降至10.1%,农产品平均税率降至15.5%,工业品平均税率降至9.3%的承诺。

中国不仅已多次降低关税水平,同时大幅度减少了进口配额管理的商品的种类,减少了数量限制。

如对小麦、粟米、稻米及棉花实施“关税比例配额制”以开放市场逐渐撤销由国家控制的豆油贸易。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的关税水平还偏高配额管理、数量限制等非关税壁垒还经常受到欧盟等贸易伙伴的批评,在贸易自由化和对外开放度方面,中欧还不对等,结合中国经济发展现状,在贸易自由化方面还任重道远。

因此,中国还应该进一步推进贸易自由化的改革步伐,逐步与国际接轨,进一步开放服务贸易,保护欧盟企业在华知识产权,消除贸易限制措施,从而减少贸易顺差,推动中欧贸易平衡向前发展。

3.2.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知识产权问题一直是中欧双方经贸关系的最核心问题之一。

尽管欧盟委员会承认中国的知识产权和打击盗版所做的努力,但表示结果离期望值还很远,并指责中国政府对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中国市场上大量的盗版严重侵害了欧盟公司的利益及产品竞争力。

而欧盟各跨国企业也表示对中国的盗版感到失望,令企业承受了盗版带来的难以接受的高额损失。

面对欧美政府及公司的指责,中国政府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采取了很多的措施打击国内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近几年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工作强度之大都是前所未有的,取得的成效也是明显的。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建立健全了符合国际通行规则、门类比较齐全的法律法规体系;建立起具有鲜明特色的知识产权保护工

作体系和协调机制;开展了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切实加强了宣传和教育。

而在2007年4月2日国家保护知识产权办公室公布的《2007年中国保护知识产权行动计划》更表示今年中国将在十个方面采取二百七十六项具体措施,全面保护知识产权。

尽管中国政府的意愿是好的,也出台了非常好的政策,但是中国的有组织盗版、侵权网络已经铺设的相当广泛和严密,而且某些地方政府并不一定会竭尽全力。

因为这关系到当地的税收,很多地方政府对不法行为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更有甚者,还和他们勾结在一起。

因此在知识产权保护问题上如何让地方政府和中央政府一条心不遗余力的打击侵权行为是非常关键的,牵涉到知识产权保护的有效性。

不仅有利于减少欧盟在知识产权问题上对中国施加的压力,鼓励中国自主创新和发展壮大,加快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也有利于一定程度上缓解中欧贸易不平衡。

3.3.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

长期以来,在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和出口一直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偏高,“重投资,重出口,轻消费”的特征表现明显,国内消费的现状与中国经济的发展不符。

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近几年中国政府出台一些扩大消费和调节输入分配的政策来拉大国内需求,消费对GDP的贡献率也随着中国城乡家庭收入的增长和更为便捷的消费者信贷而有所上涨,但是总的看来中国内需仍然不足,对外出口在拉动中国国民经济增长中仍然担当了绝对重要的角色,与不少发达国家消费对GDP增长70%左右的贡献率截然不同。

依靠出口促进经济增长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但是从长期看,过多的依靠出口已经让中国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风尖浪口,面临着巨大的国际贸易压力。

作为连续三年来都是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的欧盟无疑消化了中国大量的出口产品,导致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短时间内凸显。

在贸易保护主义抬头这一总体的国际大环境下,中欧之间贸易

摩擦越来越多,欧盟对中国采取多种措施甚至对中国产品实行贸易歧视来限制中国产品出口欧盟,中国对欧盟出口压力越来越大。

将经济增长的动力转移到扩大内需,降低外贸依存度上既有必要性也有迫切性。

从中国经济现状来看,中国社会保障体系改革滞后,中国农民收入增长缓慢,消费者消费倾向比较低,国内消费不足。

要通过扩大内需来降低外贸依存度,进而缩小中欧贸易之间的差额,降低中欧贸易的不平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扩大中国医疗、卫生、教育、养老等社会保险范围。

同时,国家要进一步采取措施当降低教育、医疗等公益部门的消费价格,控制其对消费者的超额支出,对价格虚高、给老百姓基本生活成本带来巨大压力的消费也应进行控制,努力使消费者对未来预期不断看好,消费需求不断释放;要努力解决农民增收难的问题。

国家要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引导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带动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发展,为农民增收创造较好的条件;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

国家要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加大调节收入分配的力度,强化对分配结果的监管,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

3.4.对政策企业的各种问题分析

1.优化出口商品结构。

综合运用价格、税收、利率等经济手段,加快推进外贸增方式从数量增长为主向以质取胜的转变。

实施出口商品名牌战略,引导出口企业,提高产品质量,提升出口产品档次。

继续鼓励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档次和附加值。

控制资源性、高耗能、高污染产品出口。

2.鼓励国内短缺的能源、原材料、先进技术和设备的进口,降低或取消部分资源性产品的进口关税逐步解决电子类产品,机械设备和部分化工类产品的零部件或初级产品关税高于设备整机和制成品关税的矛盾,鼓励大型设备关键件和初级产品进口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推动重要战略性资源商品进口方式和来源多元化.充分发挥进出口商会、行业协会等中介组织的作用,加强对重要大宗商进口价格协调。

3.努力提高出口效益,完善农民工的工资保险和福利制度,提高最低工资标准,保护劳动者的权益。

继续大力整顿外贸经营秩序,严厉打击走私骗退税逃套汇行为,制止低价竞销等破坏出口秩序的行为,维护我国出口企业和出口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信誉发挥进出口商会的作用,加强行业协调和自律,避免性竞争和价格战。

结束语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过了几年的适应期后更多的出口能力得到了释放,加上东扩后的欧盟成为了一个更大的统一市场,中欧贸易在近几年来得到了非常迅速的增长。

欧盟已连续三年成为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双方经贸关系往来频繁,合作和贸易的领域更深更广。

与此同时,中欧贸易失衡问题日益严重,欧盟对中国的出口量远远低于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量。

这种不平衡使得双边贸易摩擦越来越频繁,而且基本上都是由欧盟发起的,严重损害了中国企业的利益,影响了中欧经贸关系的健康发展,如果这种情况继续恶化下去必将影响中国整个经济贸易的发展。

这种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已经引起了中欧双方政府和学者的高度重视,在欧盟公布的对华政策文件以及中国政府在回应欧盟对华贸易逆差的责备时,都表明高度重视中欧贸易失衡问题。

因此研究中欧贸易不平衡问题对于发展双方经贸关系,缓解贸易摩擦以及维护双方利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无论是欧盟还是中国都需要理性看待中欧贸易失衡问题。

解决这一问题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慎重对待贸易失衡有利于减少贸易摩擦和双方长远的利益。

本文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应对措施,主要包括:

转变出口增长方式、加快贸易自由化的步伐、扩大内需、改善政府业绩考核体系、加强对出口企业的协调工作并鼓励企业“走出去”等。

 

参考文献

 

[1]张金梅.中欧经贸发展研究[J].集团经济研究,2006,03.

[2]党军.中欧贸易摩擦分析及对策建议[J].西安财经学院学报,2006,01.

[3]李惠英.走出困顿一中欧贸易问题分析及建议[J].经贸观察,2003,09.

[4]苗迎春.中国外贸依存度的分析与对策[J].中国经济时报,2004,03.

[5]丁冰.我国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问题研究[J].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10.

[6]黄辉.中欧贸易摩擦[M].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