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能力.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521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5.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一章 能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 能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 能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 能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十一章 能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十一章 能力.docx

《第十一章 能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十一章 能力.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十一章 能力.docx

第十一章能力

第十一章能力

【考试要求】

通过对本章的学习,熟悉能力的基本概念,掌握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区分才能与天才;掌握能力的分类,识记一般能力、特殊能力、模仿能力、创造能力、晶态能力、液态能力的概念;掌握能力的理论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懂得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和能力测量方法,重点识记一般能力测验中的智商计算公式;把握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识记信度、效度与常模;联系实际如何培养学生能力。

【大纲内容与重点】

第一节能力的一般概念

一、什么是能力

(一)能力概念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能力与活动的区别与联系

能力与活动是紧密相连的。

能力表现在人所从事的各种活动中,并在活动中得到发展。

当然,能力与活动之间,并非完全一一对应的关系。

一种能力可能会对多种活动起作用,一种活动也会需要多种能力。

(三)能力的分类

能力包括已有能力和潜在能力。

1.已有能力:

已有能力亦即现实能力,指已经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并可以通过活动显现的能力。

2.潜在能力:

潜在能力指个人能力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在外部环境或教育条件许可时,可以通过一定的经验发展成为现实能力。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与联系

(一)知识与技能的概念

1.知识: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2.技能:

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

(二)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区别和联系

第一,所属的范畴不同。

知识是人类社会历史经验的总结和概括;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

第二,生理机制不同。

知识、技能赖以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

第三,概括化的内容与结果不同。

知识是在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过程中对相应经验的概括化结果,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化结果。

第四,迁移的范围不同。

知识与技能的迁移范围都比较狭窄,它们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

第五,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

较之能力的发展,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能力也不是永远随知识、技能的增加而成正比地发展。

能力与知识、技能又是紧密相联的。

一方面,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必要前提,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难易和技能水平的高低;另一方面,能力又是在掌握知识、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掌握系统科学的知识和技能,则更有利于能力的增长和发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能把知识、技能的传授与发展学生的能力简单地等同起来,也不能仅仅依据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来衡量他们的能力高低。

同时,也要注意通过教学活动创造有利条件,促进学生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使能力得到发展。

三、才能与天才

(一)才能的概念:

才能是多种能力的独特结合,通常在解决实际问题和应对现实事件的过程中体现。

完成任何活动,单凭一种能力是不够的,而是需要多种能力的合理结合。

(二)天才的概念:

日常生活中,少数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开创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高度发展的才能通常被称为天才。

第二节能力的种类和结构

一,能力的种类

(一)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

1.一般能力:

一般能力是指各种活动所共同需要的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备的。

如观察力、记忆力、抽象概括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其中抽象概括能力是一般能力的核心。

这里需要作出说明的是,目前国内一般学术著作中所出现的智力概念,其含义是指一般能力的综合。

2.特殊能力:

特殊能力是指从事某项专业活动所必备的能力。

如音乐能力、绘画能力、数学能力等等。

它是顺利完成某专业活动的心理条件。

3.二者关系:

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是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

一般能力是特殊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特殊能力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内部条件;特殊能力的发展也有助于一般能力的提高。

(二)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

1.模仿能力:

模仿能力是指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活动,然后以相同的方式作出反应的能力。

模仿是动物和人类一种重要的学习能力。

2.创造能力:

创造能力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知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3.模仿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关系:

模仿能力一般包含了创造性的因素;创造性活动也包含有模仿活动,创造能力是在模仿能力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三)液态能力与晶态能力

1.液态能力:

液态能力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2.晶态能力:

晶态能力是指受后天经验影响较大,主要表现在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的知识或解决问题上的能力。

3.二者关系:

液态能力和晶态能力有不同的发展规律。

个体早期时候,液态能力有比较明显的发展;进入成年期以后,液态能力有所衰退。

晶态能力则不然,它伴随个体终生发展,到25岁以后发展速度才逐渐趋于平缓。

(四)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

1.认知能力:

认知能力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条件。

2.操作能力:

操作能力是指人们操纵自己的肢体以完成各种活动的能力。

人们通过操作能力与外界发生联系。

3.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能力。

主要表现为人际关系敏感性、人际关系调整能力和自我协调能力。

4.三者关系:

认知能力、操作能力与社交能力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

人在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过程中发展认知能力;认知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操作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发展。

二、能力的结构

心理学领域中关于能力的各种学说主要源自国外,下面就各种学说作一简要的介绍。

(一)因素构成理论

1.二因素说

能力的二因素说是由英国心理学家和统计学家斯皮尔曼提出的。

这种观点认为,能力由两种因素组成:

一种是普通能力或普遍因素(G因素),它是人的基本心理潜能,是决定一个人能力高低的主要因素;另一种是特殊能力或特殊因素(S因素),它是保证人们完成某些特定作业所必需的。

活动中包含的G因素越多,各种作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高;包含的S因素越多,成绩的正相关就越低。

斯皮尔曼的学说对我们理解能力的结构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能力包含了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两种不同因素的观点,为我们研究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制定测查这些能力的手段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

2.群因素说

通过因素分析,美国心理学家塞斯顿提出了构成能力的七种因素。

它们分别是:

词的理解力、言语流畅性、数字计算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记忆能力、知觉速度、推理能力。

塞斯顿后来根据自己的理论编制了一套《基本能力测验》。

群因素说与二因素说不同之处在于:

斯皮尔曼认为,能力除了G因素外、还有很多S因素;塞斯顿则认为只有有限的几种基本因素。

目前,心理学领域倾向较为一致的看法是:

能力既有一种共同因素、又有为数不多的几种基本因素。

这种观点将斯皮尔曼和塞斯顿的看法综合在了一起。

(二)三维结构模型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品。

内容包括:

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品包括:

单元、类别、关系、系统、转化、蕴含(应用)。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

由于内容有五种、操作有五种、产品有六种,由此就构成了总数为5×5×6—150种的不同组合。

每一种组合代表一种能力。

(三)层次结构理论

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G);第二层次分两大群,即言语和教育方面的因素、操作和机械方面的因素,该层次称作大因素群;第三层次为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信息、用手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四)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斯腾柏格提出的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也叫三元智力理论。

三元智力理论是在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影响下形成的。

该理论试图以认知过程的观点,解释认知活动中所需要的能力。

根据这种理论,个体之所以有智力高低之分,主要是由于个体对信息加工方式的不同决定的。

因此,设法测量个体在认知情境中信息加工的方式,就可以鉴别个体智力的高低。

三元智力理论设想:

人的智力是由相互连接的三边关系组合而成的智力统一体。

智力统一体的三边可视为智力的三种成分,各边之长度因人而异,由此造成了个体的智力差异。

智力统一体的三种成分分别是:

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处理的能力,包括三种基本的智力成分:

元成分(元认知能力)、执行成分(认知能力)和知识获得成分(通过学习获得新知识的能力)。

2.经验性智力,个体运用或改造自己的经验从而实现目标的能力。

它包括两种能力:

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造旧经验创造新经验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

3.情境性智力,指个体在现实生活中,有效地适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从中获得有用资源的能力。

它包括三种能力:

适应环境的能力、改造环境的能力和选择能力。

而所谓的选择能力是指在多种可能性中选择其中之一以达到目的的能力。

很显然,三元智力理论在理论上把智力的观念扩大了,传统智力测验测量的只是学习知识的认知能力。

该理论强调适应环境和改造经验乃是人类智力的重要表现,这对于引导学生学好课堂内外的知识,让学生接触现实生活以培养其适应环境和创造新经验的能力,是有启发价值的。

(五)多元智力理论

按照加德纳的观点,人类具有语言智力、音乐智力、逻辑数理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内省智力和人际智力七种智力。

他认为,通常人们并非一种而是几种智力在相互作用。

在七种智力中,他将语言智力列为第一种智力,因为”语言是最广泛最公平地在人类中得到分享的一种智力”。

加德纳认为,每个人在现代社会中都能摸索到各自成功的道路,简单地说一个人是否聪明其实没有意义。

关键是明白自己的才能在哪一方面。

他强调入的多方面发展的可能性和探索自我、把握自己命运的重要性。

第三节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与测量

一、能力发展的一般趋势

人的能力在一生中是不断发展变化的。

能力的发展变化既有一般趋势,也存在着个体差异。

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时期,能力变化的一般趋势也有所不同。

1.童年期和少年期是某些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

从3—4岁到12—13岁,智力与特殊能力的发展几乎是等速的。

随后,智力发展呈负加速度增长。

2.根据目前的心理学研究结果,人的智力在18—25岁之间就达到了顶峰。

但是,智力的不同成分达到顶峰的时间是不同的。

一般来说,知觉推理能力接近成人水平的时间较早,言语理解和语词流畅性达到成人水平则较迟一些。

3.根据对人的智力毕生发展的研究,人的液态智力在中年之后有下降趋势,而人的晶体智力在人的一生中却是稳定上升的。

4.成年人是各种能力发展相对稳定的时期。

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也常常在这个时期出现。

5.能力发展的趋势存在个别差异。

高能力者不仅能力发展快,而且达到顶峰的时间也较晚;而低能力者能力发展慢,达到高峰的时间也相对较早。

二、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

一般而言,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发展水平的差异

(二)表现早晚的差异

(三)结构的差异

三、能力形成的原因和条件

(一)先天素质

先天素质是影响能力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因素。

素质是人们能力发展的自然基础,决定着人能力的发展潜力。

(二)环境和教育

环境包括的范围十分广泛。

产前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和社会环境,都会对人们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产生影响。

(三)实践活动的影响

人的各种能力是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最终形成起来的。

虽然,掌握知识对于能力发展是重要的,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认识到,个人直接经验的积累在人的能力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四)主观能动性

个人自身是能力的载体。

一个人能力的提高,离不开他的主观努力和主观能动性。

他追求的目标越远大,付出的努力越多,经历的范围越广、程度越深,他的能力也会相应地获得越大、越多、越广和越深的发展。

四、能力的测量

(一)能力测量的方法

目前测量能力的主要方法有以下几种:

1.观察法

活动是能力表现的途径,很自然地,通过观察活动中任务完成的情况,就成了判断能力的高低的良好方法。

不过,观察通常是一种粗略的方法,并且难于系统化和标准化,而且,活动与能力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

2.实验法

由于任何能力都有自己的独特结构,人们可以根据已有的关于某种能力构成要素的研究成果,设计出专门的实验去测定某种特殊能力。

3.测验法

测验法是目前能力测量领域中使用最为普遍的方法。

这种方法通常是通过一套系统的反应项目,测量受测者某一方面的能力水平,并且以定量的形式表示测量的结果。

能力测验按照内容和种类,可以分为一般能力测验,即通常的智力测验;综合能力测验,即测量个人多方面能力的测验;特殊能力倾向测验,用来测量个人某个特定方面的潜在能力。

(1)一般能力测验

一般能力测验亦即智力测验。

智力测验目前在世界上较为普遍,它系统测量人的智力水平。

最早的智力测验是1905年由法国心理学家比内和西蒙编制,并称为比内一西蒙智力量表。

后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推孟的翻译和修订,改名为斯坦福一比内量表。

这是当前世界上广泛流传的智力测验之一。

斯坦福一比内量表测量人的智力时,首先要计算出人的智力年龄或心理年龄,简称智龄。

智龄是由通过哪一年龄组的测验项目来确定的。

斯坦福一比内量表用智商代表智力水平,它所反映的是智龄和实足年龄的关系。

智商=智龄/实龄×100

用智龄和实足年龄的比率来代表的智商,称作比率智商。

比率智商的缺点是,当人们的智力稳定时,仍采用这种方法将会得出智商逐年下降的趋势。

这与智力实际发展水平不相符合。

后来发展起来的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简称韦氏智力量表)为了避免比率智商的不足,放弃了智力年龄概念,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们的智力水平。

韦氏智力量表的离差智商是以100为平均数、15为标准差的一种标准分数,代表一个人的智力水平偏离本年龄组平均水平的方向和程度,计算公式如下:

IQ=100+15ZZ=X-X/S

Z代表个体的标准分,J表示个体测验得分(原始分数),又代表相应年龄群体平均分,S则为群体得分的标准差。

离差智商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智力所处的位置,其依据是每个年龄组人群总体的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

1960年斯坦福一比内量表修订时,也改用离差智商来衡量智力水平。

(2)特殊能力测验

随着社会的发展,劳动分工日益细化,智力测验提供的对人的一般能力的了解,已经远远跟不上实际需要了。

不同的实践领域需要了解人们的特殊能力。

于是,基于对某种特殊能力结构的分析,并采取标准化的系统方法,人们编制了各种特殊能力测验。

例如,通过测定一个人对音调、音高、和谐、节奏的感受性与分辨力,可以了解其音乐能力。

由于特殊能力测验针对性较强,因而对于职业定向指导,人员安置和选拔从业人员,以及发现具有特殊能力的儿童等目的,都具有重要意义。

(3)创造力测验

创造力测验与智力测验有很大差别。

智力测验涉及的一般是常识性的、并且有固定答案的问题,因此测量的结果主要反映个人的记忆、理解和一般推理能力。

创造力测验则不然,它强调思维的流畅性、精巧性、变通性与别具一格的独特性。

根据吉尔福特的观点,创造力作为一种心理能力,来源于发散思维。

就目前创造力测验看,多数测验都把发散性思维作为创造力的核心内容,并将发散思维能力作为评定创造力的主要依据。

(二)能力测验的信度、效度与常模

能力测验的优劣,主要是以信度和效度两项指标来衡量的。

1.信度:

信度是测量结果的可靠程度,也可称作可靠度。

用前后两次测验得分之间的相关来确定的信度叫再测信度。

另一种确定信度的方法是将测验题目按奇偶次序分为两套,分别实测同一群体,然后计算两套题的得分叫拆半信度或分半信度。

2.效度:

效度是指测验所测得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如果测验在很大程度上正确验证了编制测验的理论构想,即有较高的构想效度;测验题目若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所要测量的内容范围,即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如果一个测验的得分能很好地预测个体未来的工作成绩,即有较高预测效度。

对于一个测验来说,效度比信度更为重要。

3.常模:

常模就是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

它是依据测验适用对象总体的平均成绩来确定的。

特定测验标准化样本群体的分数分布,就是该测验的常模。

常模可因标准化时选取样本的标准不同而有不同的类别。

常见的有年龄常模、年级常模、性别常模、民族常模、职业常模等等。

(三)测验的标准化

为了使能力测验能够得到预期的信度和效度指标,需要对能力测验进行标准化,使测验的编制、施测和评分过程都有统一的标准。

有一套好题目的测验并不一定就是一个好的测验。

测验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可靠。

为了减少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对测验目的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就叫做标准化。

1.内容标准化

标准化的首要条件是对受测者施测相同的或等值的题目。

测验的内容不同,所得的结果便无法比较。

2.施测过程标准化

尽管对受测者使用了相同的题目,但如果在施测时各行其是,使受测者在不相同的环境下完成测验,所得的分数同样不能进行比较。

为了使测验条件相同,必须有统一的指导语、时间限制和相关情境要求。

3.评分标准化

评分标准要客观化。

只有当评分是客观的时候,才能够把分数的差异完全归诸于受测者的个体差异。

4.解释的标准化

同样的得分,若没有统一的解释方法,那将会造成结果的混乱。

大多数测验常用常模作为解释分数的依据。

【考试评价目标】

一,选择题:

1.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出来、且较多的依赖个人的先天秉赋的能力是()

A。

流体能力B晶体能力C模仿能力D.创造能力

2.提出能力结构独立因素说的是()

A。

桑代克B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3.为了减少测验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控制过程叫()

A.信度B.效度C常模D.标准化

4.能力结构群因素说的提出者是()

A。

桑代克B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5.能力结构二因素说的提出者是()

A。

桑代克&斯皮尔曼C塞斯顿D.吉尔福特

6.能力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

A。

正态分布B表现早晚C结构差异D.晶体能力

7.一名儿童的智力年龄是10岁,实足年龄是8岁,他的比率智商是()

A.80B.100C.120D.125

8.能力是一种()

A认识过程B.情感过程C意识过程D.个性心理特征

9.人们成功的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具备的个心理特征是()

A能力B性格C气质D.需要

10.一般能力的综合体是()

A社交能力B智力C操作能力D.创造能力

11.智力的核心成分是()

A.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创造能力D.抽象概括能力

12.提出智力的三元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A。

卡特尔B.吉尔福特C斯腾伯格D.达斯和纳格利里

13.智力的高级表现是()

A。

观察能力B.记忆能力C创造能力D.抽象概括能力

参考答案:

1.A2.A3.D4.C5.B6.C7.D8.D9.A

10.B11.D12.C13.C

二、填空题:

1.能力按照它的倾向性可划分为一般能力和____。

2.____反映一个人在同龄人中能力所处的位置。

3.解释测验结果的参照指标叫____。

4.人的各种能力是在____中最终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5.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把智力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

6.能力按照它的功能可划分为认知能力、操作能力和:

7.能力按照它参与其中的活动的的性质可划分为模仿能力和____。

参考答案:

1.特殊能力2.离差智商3.,常模4.社会实践活动5.产品

6.社交能力7.创造能力

三、名词解释.

1.能力:

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天才:

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的多种能力在活动中达到了最完备的发展与结合,能够高水平、创造性地完成多种活动任务,或完成某一领域中人们通常难于完成的特殊活动任务,这种人被称为天才。

3.一般能力:

是指在不同的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共同能力、它是从事一切活动所必

4.创造能力:

是指按照预先设定的目标,利用一切已有的信息,创造出新颖、独特、具有个人或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5.液态能力:

是指受神经系统成熟影响较大,受后天文化和知识影响较小的能力。

6.晶体能力:

是指与知识以验的积累有关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关系。

7.认知能力:

是指人脑加工、储存和提取信息的能力。

它是人们完成活动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条件,即我们一般所讲的智力。

8.信度:

是多次测验结果的一致程度,也称为可靠度。

9.效度:

是指所测验的结果是不是所要测量的东西。

10.测验的标准化:

为了减少测验结果的误差,就要控制无关因素的影响,这个过程就叫测验的标准化。

四,简述题:

1.简述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答: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提出了一种智力结构没想。

他认为,智力可以分为三个维度:

内容、操作和产品。

内容包括:

视觉、听觉、符号、语义、行为;

操作包括:

认知、记忆、发散思维、集中思维、评价;

产品包括:

单元、类型、关系、系统、转化、蕴含。

这三个维度构成一个立方体,一共可以得到150种的结合。

每一种结合代表一种智力表现。

2.简述能力的层次结构理论。

答:

英国心理学家弗侬继承和发展了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说,提出了层次结构理论。

他认为,能力的结构是按层次排列的。

智力的最高层次是一般因素;第二层是两个大因素群,即语言和教育因素、操作和机械因素;第三层是五个小因素群,包括言语、数量、机械信息、空间能力、手工操作等;第四层为特殊因素,即各种各样的特殊能力。

3.能力的概念及其个别差异性的表现。

答: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发展存在个别差异,并且有规律性,如能力在量上的差异遵循正态分布;在质上的差异表现为结构不同。

能力发展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发展水平的差异。

在同一年龄层次中,能力的发展水平有明显的个体差异。

(2)表现早晚的差异。

能力表现上的个体差异也十分明显,某些人少年早慧,某些人则大器晚成。

(3)结构的差异。

能力是多种心理特性的综合,且组合方式有所不同,由此就构成能力结构的差异。

这也是个体能力差异的一个主要方面。

五、论述题:

1.根据能力与知识的关系分析“高分低能”现象。

答:

知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经验总结和概括,每个人在生活、学习过程中,都不断地掌握人类已有的知识经验。

而能力是指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与知识既有区别,又紧密联系。

(1)与知识相比,能力具有一般性,它既是掌握知识的必要前提,又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并为进一步掌握知识准备条件;能力的大小,会影响到知识掌握的深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