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5039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329.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docx

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可研报告

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可行性研究报告

 

(本文档为Word版本,下载后可自由编辑)

 

项目名称:

×××××××××

项目负责人:

×××

联系电话:

×××××

编制日期:

×××××

 

第一章总论

一、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

(二)建设地址:

(三)项目业主:

(四)项目法人代表:

(五)法人地址:

(六)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产品规模

年产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2000吨,其中:

20%绿僵菌油剂667吨;真菌农药稀释液1333吨。

2.建设规模

  建设用地21344m2(合32亩);总建筑面积11710m2,其中:

生产用房5600m2;研发及检测中心2600m2;辅助及后勤用房3510m2。

(七)建设周期

24个月

(八)项目总投资

项目总投资8185万元,其中:

工程费用5039万元,其他费用1599万元,预备费465万元,建设期利息137万元,铺底流动资金945万元。

(九)资金来源:

企业自筹2685万元,银行贷款4000万元,申请国家应用高技术控制我国蝗灾产业化专项资金1500万元。

二、业主简介

重庆重大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是云天化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庆民丰农化股份有限公司、重庆大学科技园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大学科技实业总公司等共同出资组建的有限责任公司,主要从事微生物农药、生物制剂、植物基因工程产品研发与生产。

公司注册资金壹千万元,现有员工28人,高级技术职称7人(其中博士导师3名),中级技术职称7人,初级技术职称5人,技术工人9人。

公司的产品研发部为重庆大学基因工程中心,主要研究人员为留英、留美学者,具有在国外一流实验室及外资企业工作的经验,拥有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生物农药研发设备,在微生物学、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微生物农药研制等方面具有很强的基础研究能力和新产品开发实力。

国家经贸委已核准该公司为杀蝗农药绿僵菌定点生产企业。

公司按研产一体化模式组建,在生物农药新产品开发-生产中试-应用试验、示范-规模化生产-大面积应用的整个产业链中,生物农药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生产中试由重庆大学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本公司的产品开发部)承担,规模化生产基地由公司建设,由重庆大学基因工程研究中心和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共同组织,应用示范和大面积应用由各主要蝗虫发生省区和农业部蝗灾防治指挥部承担。

公司研发部—重庆大学基因工程研究中心是从事昆虫病原微生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中心拥有留英归国博士夏玉先教授、留美归国学者王中康教授和殷幼平教授等分子生物学、昆虫病理学、微生物学、昆虫生理学等学科方向的高层次研发队伍,先后主持国家基础研究重大项目(“973”)前期研究专项、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五项以及教育部重点科研项目等省部级科研项目八项。

项目负责人:

夏玉先教授,男,39岁,英国BATH大学生物化学博士,现任重庆重大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重庆大学基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昆虫病真菌致病机制和应用技术研究,并负责公司生物农药的研究与开发,先后主持和主研了十多项国家和部省级科研项目,曾在英国从事绿僵菌防治沙漠飞蝗研究4年。

三、报告编制依据及研究内容

(一)报告编制依据

1.《投资项目可行性研究指南》(试用版)

2.渝计委技[2002]245号文《重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杀蝗虫绿僵菌农药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建议书的批复》

3.发改办高技[2003]259号文《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应用高技术控制我国蝗灾产业化专项药剂、器械高技术产业化示范工程项目立项的通知》

4.渝科发计字[2003]17号文《关于下达二00三年第一批重庆市重点新产品计划的通知》

5.项目业主提供的相关资料

6.现场调查资料以及其他有关文件资料

(二)报告研究内容

本报告的研究内容主要有项目建设的背景及必要性,项目的市场分析,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项目建设条件、项目的技术方案,项目的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以及经济评价。

四、主要技术及经济指标

(一)技术指标

1.项目建设内容及规模

(1)产品规模

年产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2000吨

其中:

20%绿僵菌油剂667吨

真菌农药稀释液1333吨

(2)用地及土建规模

建设用地21344m2(合32亩);总建筑面积11710m2,其中:

生产用房5600m2;研发及检测中心2600m2;辅助及后勤用房3510m2。

2.建设周期

24个月

(二)经济指标

项目总投资:

8185万元

税前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

33.22%

税后全部投资内部收益率:

29.17%

所得税前净现值:

10391.99万元

所得税后净现值:

8237.49万元

投资利润率:

35.06%

投资利税率:

41.28%

所得税前投资回收期5.07年(含建设期2年)

所得税后投资回收期:

5.45年(含建设期2年)

借款偿还期:

3.80年

盈亏平衡点:

44.08%

五、主要结论

重庆重大生物技术发展有限公司开发的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不仅能够防治蝗虫、避免蝗灾,而且能够降低灭蝗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维持蝗区的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对我国蝗灾的可持续控制。

该项目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建成后将推动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使我国在真菌农药研发、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居于国际先进地位,对蝗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有特殊意义,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项目建设是可行而必要的。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纵观世界,蝗灾的发生危害范围十分广泛,约覆盖了1/3的大陆,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威胁,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澳洲的近30个国家是其频繁发生的地区。

近几年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国家、澳大利亚、部分东南亚国家蝗灾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常年受害面积达4680万平方公里,每年造成世界农作物损失5-18%。

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1996—2001年,每年因蝗灾造成经济损失近10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曾经造成无数次深重的灾难。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异常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加上对蝗灾的监测、治理和研究等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蝗灾发生范围扩大、频率上升、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到我国农牧业的安全生产,已成为蝗区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示或批示,要求将灭蝗工作做为一项重大的防灾减灾工程,加强对蝗灾的治理工作。

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明确指示:

一定要努力实现长期持续控制和治理蝗害的目标。

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蝗虫,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民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又给蝗区农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养蜂业等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还大量杀伤害虫天敌,使蝗区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蝗虫灾害的发生与治理进入恶性循环。

国际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会杀伤包括蝗虫天敌在内的非目标生物(昆虫、鸟类、鱼类等水生生物)。

据天津市植保站调查,蝗区施用化学农药后,蝗虫天敌数量减少了60-70%。

此外,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致使蝗虫的抗药性逐步提高,不仅直接增加用药成本、而且进一步加重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天津大港蝗区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药性已提高20多倍,抗药性是今后蝗虫防治中潜在的最大威胁。

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十分明显,这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邱式邦等六位院士建议加大生物治蝗的力度。

温家宝总理在国办《专报信息》(289)期上批示:

“特别要加强灭蝗科技研究与应用,增加灭蝗资金投入”。

农业部制定了《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方案》,将生物防治技术作为蝗灾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

迄今为止,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是国际上蝗虫防治中重要的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手段,被国际粮农组织(FAO)推荐为环保产品在蝗虫防治中应用。

生物农药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在农业部制定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方案》中,生物防治在我国蝗虫防治规划中已作为蝗虫可持续防治的主要手段,明确要求加快杀蝗绿僵菌的产业化步伐,加大示范面积推广治蝗,提供合格的生物制剂产品,今后五年内要使生物防治的防治面积达到30%以上。

目前,国外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具备产业化生产的能力,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应用效果的稳定性已得到明显提高,能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应用,国外已投入大面积应用。

今后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菌株选育(基因工程技术等)和制剂技术等途径提高毒力(或击倒速度)、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使之能够用于农区高密度迁飞性蝗虫的防治,从而极大地扩大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的应用范围、降低蝗虫防治中化学农药的总体用量。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的实施将直接为我国食品的安全生产和安全食品的生产提供支撑,为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支撑。

我国蝗虫发生面积巨大、波及面广,蝗灾涉及21个省区,其中东亚飞蝗涉及12个省160个县,蝗区人口1亿2千多万人。

在蝗虫防治中使用的大量化学农药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畜牧业的安全生产,还是蝗区土壤、水体以及农产品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直接危害人民健康、威胁水产养殖业和养蜂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此外,生物农药还是突破农产品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关键之一,加入WTO后,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逐步消失,“绿色壁垒”等技术壁垒成为国家之间贸易战的主要手段。

其中,农药残留已成为限制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技术壁垒之一,发达国家依仗其技术优势,近年来纷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利用技术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其市场,如2001年欧盟再次提高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使得我国茶叶出口受阻。

为应对这一技术壁垒,今后各国在农产品及中草药生产过程中将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预计生物农药将在10年内达到农药市场的60.0%。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广大蝗区安全食品生产和突破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提供支撑。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对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遍认为,世界人口将在2025年达到80亿,这就要求农产品的年增长率在3%以上,即食物生产量要在30年内翻一番。

化学农药的弊端和开发的难度加大,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加,如此种种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全球农药市场约300亿美元,并呈增长趋势。

其中,生物农药年销量约10多亿美元,并且正按年增长15%速度发展。

国际上,开发新化学农药的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开发一个新化学农药需10年时间和2亿美元。

此外,化学农药对环境生态的严重影响、害虫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开发化学农药的难度。

自二战以来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日益严重的不利影响:

农药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严重,而且杀死非目标生物、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害虫抗药性提高、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危害的害虫。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抗性害虫种群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对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都产生抗性),极大地增加了新农药合成的难度,使合成新农药的成功率大大降低,所需费用已增加了数十倍,合成速度(合成一个新品种需7—10年)甚至慢于某些现有农药因抗性而淘汰的速度。

抗性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不仅直接增加用药成本、加重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也加大了新农药合成的难度。

因此,发展生物农药以替代化学农药,受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大型农药生产企业也纷纷投入生物农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

生物农药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化学农药,必将成为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主要手段。

发展微生物农药是我国农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是我国农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效益、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后,由于外国农药产品进入的自由化,国内农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仿制为主的我国化学农药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农药现有产品严重老化且技术含量低,许多为剧毒、高毒农药,有机磷杀虫剂的产量就占整个农药产量的50%,几个高毒农药又占有机磷农药的70%。

如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农药工业将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起步早、生物农药资源丰富,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容易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产业。

我国70年代初期就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的大面积应用,90年代初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已达1亿亩。

其中,以白僵菌为主的杀虫真菌制剂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治已具有相当规模,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和玉米螟1千万亩以上。

本项目的“真菌孢子生产新工艺”、“真菌农药稀释液”等新技术解决了真菌农药开发的共性技术难题,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真菌类农药的发展,可为杀松毛虫和玉米螟的白僵菌等真菌类农药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依托。

采用本项目中的“真菌农药稀释液”可解决真菌农药的应用效果稳定性问题,克服以往真菌农药的应用范围仅局限于高湿环境(相对湿度95%以上)的困难,“真菌孢子生产新工艺”可极大地提高真菌孢子的产孢率。

本项目的新技术“真菌孢子生产新工艺”和新产品“真菌农药稀释液”不仅可将干旱区害虫(如蝗虫)的病原真菌发展为新的杀虫剂,而且还将极大地提高现有杀虫真菌制剂的市场竞争力(减少成本等)、扩大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时期,仅白僵菌制剂的潜在应用面积可望增加数十倍以上,达到数十亿亩次,增加产值数十亿元。

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

(三)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蝗区经济发展。

为切实推进对我国蝗灾的可持续治理,本项目立足蝗虫的防灾减灾,利用自主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实现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的产业化生产,以减少灭蝗工作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维护蝗区生态平衡、实现对我国蝗灾的可持续控制。

项目建成后,将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生产基地,满足我国3000多万亩蝗灾控制的需要;“真菌农药稀释液”的规模生产将带动以白僵菌为主的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扩大应用范围和促进产品升级,从而减少在其它有害生物防治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将建成国际一流的真菌农药研发中心,极大地提高真菌类农药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使我国能够在真菌农药研发、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居于国际先进地位。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蝗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有特殊意义,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

纵观世界,蝗灾的发生危害范围十分广泛,约覆盖了1/3的大陆,100多个国家或地区都不同程度地受到蝗灾威胁,非洲、中东、中亚、东南亚、澳洲的近30个国家是其频繁发生的地区。

近几年以哈萨克斯坦为主的中亚国家、澳大利亚、部分东南亚国家蝗灾发生频繁,危害严重。

常年受害面积达4680万平方公里,每年造成世界农作物损失5-18%。

据有关国际组织估计,1996—2001年,每年因蝗灾造成经济损失近100亿美元。

我国是世界上蝗灾发生最为频繁的国家之一,在历史上曾经造成无数次深重的灾难。

自80年代中期以来,受异常气候和农业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加上对蝗灾的监测、治理和研究等投入不足等原因,致使蝗灾发生范围扩大、频率上升、危害加重,严重威胁到我国农牧业的安全生产,已成为蝗区社会稳定的重要隐患。

对此,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江泽民、李鹏、朱镕基、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指示或批示,要求将灭蝗工作做为一项重大的防灾减灾工程,加强对蝗灾的治理工作。

温家宝总理多次作出了重要批示,明确指示:

一定要努力实现长期持续控制和治理蝗害的目标。

长期依赖化学农药防治蝗虫,既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给人民的健康构成极大威胁,又给蝗区农畜牧业、水产养殖业和养蜂业等的安全生产造成极大的威胁,同时还大量杀伤害虫天敌,使蝗区生态平衡受到破坏、蝗虫灾害的发生与治理进入恶性循环。

国际粮农组织(FAO)的研究表明,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会杀伤包括蝗虫天敌在内的非目标生物(昆虫、鸟类、鱼类等水生生物)。

据天津市植保站调查,蝗区施用化学农药后,蝗虫天敌数量减少了60-70%。

此外,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致使蝗虫的抗药性逐步提高,不仅直接增加用药成本、而且进一步加重环境污染、破坏生态平衡。

天津大港蝗区东亚飞蝗对马拉硫磷的抗药性已提高20多倍,抗药性是今后蝗虫防治中潜在的最大威胁。

长期采用化学农药防治蝗虫带来的负面影响已十分明显,这引起了我国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社会的广泛关注,邱式邦等六位院士建议加大生物治蝗的力度。

温家宝总理在国办《专报信息》(289)期上批示:

“特别要加强灭蝗科技研究与应用,增加灭蝗资金投入”。

农业部制定了《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方案》,将生物防治技术作为蝗灾可持续控制技术的主要内容。

迄今为止,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是国际上蝗虫防治中重要的可持续的生物防治手段,被国际粮农组织(FAO)推荐为环保产品在蝗虫防治中应用。

生物农药已列入《中国21世纪议程》,是我国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

在农业部制定的《全国蝗虫灾害可持续治理方案》中,生物防治在我国蝗虫防治规划中已作为蝗虫可持续防治的主要手段,明确要求加快杀蝗绿僵菌的产业化步伐,加大示范面积推广治蝗,提供合格的生物制剂产品,今后五年内要使生物防治的防治面积达到30%以上。

目前,国外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已经形成了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具备产业化生产的能力,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应用效果的稳定性已得到明显提高,能够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应用,国外已投入大面积应用。

今后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开发的主要目标是通过菌株选育(基因工程技术等)和制剂技术等途径提高毒力(或击倒速度)、进一步降低用药成本,使之能够用于农区高密度迁飞性蝗虫的防治,从而极大地扩大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的应用范围、降低蝗虫防治中化学农药的总体用量。

二、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一)项目的实施将直接为我国食品的安全生产和安全食品的生产提供支撑,为解决农产品贸易中的“绿色壁垒”提供支撑。

我国蝗虫发生面积巨大、波及面广,蝗灾涉及21个省区,其中东亚飞蝗涉及12个省160个县,蝗区人口1亿2千多万人。

在蝗虫防治中使用的大量化学农药不仅直接影响到农业、畜牧业的安全生产,还是蝗区土壤、水体以及农产品农药残留的主要来源,直接危害人民健康、威胁水产养殖业和养蜂业等多种产业的发展。

此外,生物农药还是突破农产品贸易中技术壁垒的关键之一,加入WTO后,各国之间的关税壁垒逐步消失,“绿色壁垒”等技术壁垒成为国家之间贸易战的主要手段。

其中,农药残留已成为限制农产品贸易的重要技术壁垒之一,发达国家依仗其技术优势,近年来纷纷提高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利用技术壁垒限制发展中国家具有成本优势的产品(多数为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入其市场,如2001年欧盟再次提高了茶叶中的农药残留标准,使得我国茶叶出口受阻。

为应对这一技术壁垒,今后各国在农产品及中草药生产过程中将减少使用化学农药,预计生物农药将在10年内达到农药市场的60.0%。

因此,本项目的实施将为我国广大蝗区安全食品生产和突破农产品贸易中的技术壁垒提供支撑。

(二)有利于促进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对我国生物农药工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普遍认为,世界人口将在2025年达到80亿,这就要求农产品的年增长率在3%以上,即食物生产量要在30年内翻一番。

化学农药的弊端和开发的难度加大,以及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日益增加,如此种种因素极大地促进了全球范围内生物农药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

全球农药市场约300亿美元,并呈增长趋势。

其中,生物农药年销量约10多亿美元,并且正按年增长15%速度发展。

国际上,开发新化学农药的难度越来越大。

目前,开发一个新化学农药需10年时间和2亿美元。

此外,化学农药对环境生态的严重影响、害虫对化学农药的抗药性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开发化学农药的难度。

自二战以来长期大量使用化学农药,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日益严重的不利影响:

农药残留不仅对人体健康和环境的危害严重,而且杀死非目标生物、破坏生态平衡,造成害虫抗药性提高、害虫再次猖獗、次要害虫上升为重要危害的害虫。

从50年代后期开始,抗性害虫种群数量几乎呈直线上升;80年代以来,多抗性现象日益普遍(对几种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都产生抗性),极大地增加了新农药合成的难度,使合成新农药的成功率大大降低,所需费用已增加了数十倍,合成速度(合成一个新品种需7—10年)甚至慢于某些现有农药因抗性而淘汰的速度。

抗性发展的速度逐渐加快,不仅直接增加用药成本、加重环境污染、影响食品安全,也加大了新农药合成的难度。

因此,发展生物农药以替代化学农药,受到各国政府、科研机构和消费者的广泛关注,国外大型农药生产企业也纷纷投入生物农药的研制、开发和产业化。

生物农药正在越来越多地取代化学农药,必将成为有害生物持续控制的主要手段。

发展微生物农药是我国农药工业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之一,是我国农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提高效益、应对激烈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加入WTO后,由于外国农药产品进入的自由化,国内农药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以仿制为主的我国化学农药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我国农药现有产品严重老化且技术含量低,许多为剧毒、高毒农药,有机磷杀虫剂的产量就占整个农药产量的50%,几个高毒农药又占有机磷农药的70%。

如不及时调整产品结构,我国农药工业将受到很大影响。

另一方面,我国生物农药的发展起步早、生物农药资源丰富,与国际水平差距不大,容易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产业。

我国70年代初期就积极开展生物防治的大面积应用,90年代初生物农药使用面积已达1亿亩。

其中,以白僵菌为主的杀虫真菌制剂应用于农林害虫防治已具有相当规模,每年应用白僵菌防治松毛虫和玉米螟1千万亩以上。

本项目的“真菌孢子生产新工艺”、“真菌农药稀释液”等新技术解决了真菌农药开发的共性技术难题,将极大地促进我国真菌类农药的发展,可为杀松毛虫和玉米螟的白僵菌等真菌类农药的升级换代提供技术依托。

采用本项目中的“真菌农药稀释液”可解决真菌农药的应用效果稳定性问题,克服以往真菌农药的应用范围仅局限于高湿环境(相对湿度95%以上)的困难,“真菌孢子生产新工艺”可极大地提高真菌孢子的产孢率。

本项目的新技术“真菌孢子生产新工艺”和新产品“真菌农药稀释液”不仅可将干旱区害虫(如蝗虫)的病原真菌发展为新的杀虫剂,而且还将极大地提高现有杀虫真菌制剂的市场竞争力(减少成本等)、扩大它们的应用范围和时期,仅白僵菌制剂的潜在应用面积可望增加数十倍以上,达到数十亿亩次,增加产值数十亿元。

本项目的实施将促进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

(三)减少化学农药用量、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促进蝗区经济发展。

为切实推进对我国蝗灾的可持续治理,本项目立足蝗虫的防灾减灾,利用自主研究和开发的成果,实现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的产业化生产,以减少灭蝗工作对化学农药的依赖、维护蝗区生态平衡、实现对我国蝗灾的可持续控制。

项目建成后,将建成年生产能力2000吨的杀蝗绿僵菌生物农药生产基地,满足我国3000多万亩蝗灾控制的需要;“真菌农药稀释液”的规模生产将带动以白僵菌为主的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扩大应用范围和促进产品升级,从而减少在其它有害生物防治中化学农药的使用;将建成国际一流的真菌农药研发中心,极大地提高真菌类农药的创新能力,推动我国真菌类农药的产业化,使我国能够在真菌农药研发、生产和应用等方面居于国际先进地位。

因此,本项目的建设符合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蝗区农产品安全生产和社会稳定以及我国农药工业的发展有特殊意义,具有重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第三章市场及需求预测

一、国内生物农药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