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9874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泪痕漫评三国 士大夫与宦官之争.docx

泪痕漫评三国士大夫与宦官之争

泪痕漫评三国士大夫与宦官之争

一、王侯将相 谁说无种官(富)二代与穷二代之间的竞争,永远是不公平的。

官二代想读书,他的父母会给他做好一切后勤,总而言之,他们只要好好读书就可以了,其它的事都不用操心。

而穷二代呢,在一些励志故事书中,竟然需要凿壁借光、映雪读书。

官二代想读书,可以找最好的老师;穷二代呢,常常连读私塾的机会也没有。

在这种背景下,穷二代想比官二代学习成绩好,本身就难之又难。

官二代处于社会上层,眼界自然非常宽广,而且有着足够的实践锻炼机会;穷二代呢,有的一辈子也连个县城也没有进过,他们就算有关心军国大事的心,凭他们的眼界、经历,恐怕也就是井底之蛙谈天空罢了。

仅这种原因,穷二代的整体素质,自然无法与官二代相比。

官二代容易拥有积极向上的心态,穷二代则很难拥有这种心态。

对于许多人而言,他们并不怕辛苦,也不怕付出。

但是,在他们决定辛苦、付出之前,谁能告诉他们,这一切会有回报?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问题是,努力多半生,回首往事,却发现自己努力一生,只是修炼一些高大上的东西,最终在现实生活中毫无用处,他们是什么感想呢?

世人评价他时,难免会说了,吃糠咽菜的命,操着帝王将相的心。

世人评论他们时,难免会说,他们就是传说中的孔乙己罢了。

总而言之,你应该关心点正经事、干点正经事,天天整些不着边际的东西,有什么用呢?

因为类似的原因,穷二代通常很难拥有远大理想,因为现实的无奈会把他的理想渐渐磨灭。

相比而言,官二代则很少有这种顾虑,因为他们的父母会肯定的告诉他们,只要你能干出点名堂来,我们就可以保证你不会被埋没,而他们也相信自己父母的这承诺。

从家庭教育上,官二代更容易倾向于培养子弟们的政治能力、军事能力。

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都是非常实用的学问。

而穷二代在教育子弟时,却显然很少会花时间培养他们相关的能力,因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似乎并没有多大的现实意义。

三国历史上有一个优秀的将领,他在发家前,天天就琢磨军事问题,只要看到一些山头、险道、河流,就想着如何率军通过,如何安营扎寨?

人们看到他天天想这种问题,都觉得可笑极了。

[注1]虽然这个优秀将领的背景资料很有限,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这个将领肯定是穷二代出身,如果他是官二代出身,成天就喜欢思考这种问题,肯定会受到周围的赞扬与鼓励,因为这就是传说中的天赋非常凡啊。

而他的父兄更会给他提供相关学习、实践的机会。

上述的差距,就足以穷二代难以与官N代相争了。

而他们的最大差距还在于,官二代的机会多的是;穷二代的机会不但少,也难以把握。

人混来混去,都在不同的圈子里混。

人家就是在省部级一层的圈子混,你就是在市县一级的圈子里混;或是在村乡一层的圈子里混;更有甚者只是在贩夫走卒的圈子里混,你说你们的层次能一样。

诸葛亮未出山时,就被人们吹得神乎其神。

如果诸葛亮出身于平民之家,他真能玩的这样潇洒吗?

估计不能了。

事实上,官二代大都是像诸葛亮那样起家的。

总而言之,没事就找人闲聊,聊来聊去,就聊出前途了。

为什么他们闲聊,就能聊出前途呢?

因为人家天天闲聊的对象,不是高官就是高官的子弟,一个人能在这种圈子里闲聊得出类拔萃,自然就有的是机会。

如果他们混的圈子比较高端,明天哪个大哥,敢让他们从县级干起,他们也会一脸的不高兴,甚至直接就撂挑子。

因为,这就不是官大官小的问题,而是根本就丢不起这种人。

因为,凭我的江湖地位,起步才给个县级,这也太欺负人了。

而且这些官二代当了官,通常也容易干出成绩来。

因为人家上面有人,胡折腾时自然是没人敢管;想好好干一些成绩时,自然也没人敢随便出来捣乱。

所谓的穷二代,哪有这种机会呢?

他们想当个官,自然是难之又难;就算当了官,想放开手脚干干事,也是处处受制。

刘备刀头舔血的折腾了半天,好容易混了一个副县级的官(县尉),政府却认为靠军功当官的人太多了。

在这种背景下,一个督邮到了刘备所在的县里,过来就说刘备这个官,是虚冒战功得来的,更说刘备只是一个兵痞子出身,总而言之,刘备不配当这个官。

刘备听到这个消息,自然是气得有些抓狂了。

总而言之,我操你大爷,那些官二代们,都是屁事事也没干过,出来就当官。

老子刀头舔血的混了半天,才弄了一个副县级的官。

老子不配当这个官?

那些官二代们,就配当那个官?

如果刘备有个好爹,谁也得承认,凭刘备的身手,当一个副县级的官,那实在是太屈材了。

因为不要说刘备了,就是刘备的两个金牌小弟,去当副县级官员也太屈材了。

刘备想找这个督邮谈一谈,希望他给自己点面子。

而这个督邮却是一副秉公办事的样子。

总而言之,让你这种虚冒战功的兵痞子当官,就是对国家不负责、就是对老百姓不负责。

再总而言之,我跟你没什么好谈的。

关键是,给你面子,你有个屁的面子啊?

你爹是谁,你爷爷是谁?

我就没听说过。

你说你三百年前,有一个门好亲戚(中山靖王),你确定不是和我在说笑话?

刘备那是极有涵养的人,因为人们说刘备时,通常都说他喜怒不形于色,但是这次,刘备显然是生气了。

因为刘备当时就回去,领着自己的小弟,冲进了督邮的房里,把督邮拉出来绑在一棵树上;总而言之,没头没脸的就用皮鞭打这个督邮,如果不是这个督邮苦苦哀求,刘备当时杀他的心也有了。

[注2]从刘、关、张的发家史,我们可以看出来,一个穷二代想在社会上起步,是多么难。

而且刘备也不是标准的穷二代,因为刘备的祖父、父亲都曾当过官,虽然他父亲死的比较早,但是社会关系还是远远优于标准的穷二代。

而且刘备在15岁时,也曾到卢植(市级干部)那里上过学,还曾和公孙瓒(市级干部子弟)当过同学,据说关系还不错。

[注3]从这层意义上,刘备比标准的穷二代起点高多了,但是就算如此,在起步时,也是一步一个坎。

[注1]:

同郡吏父怜其家贫,资给甚厚,艾初不稍谢。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三国志.邓艾》

[注2]:

“其后州郡被诏书,其有军功为长吏者,当沙汰之,备疑在遣中。

督邮至县,当遣备,备素知之。

闻督邮在传舍,备欲求见督邮,督邮称疾不肯见备,备恨之,因还治,将吏卒更诣传舍,突入门,言‘我被府君密教收督邮’。

遂就床缚之,将出到界,自解其绶以系督邮颈,缚之著树,鞭杖百余下,欲杀之。

督邮求哀,乃释去之。

”(摘自《三国志.注》)

[注3]:

年十五,母使行学,与同宗刘德然、辽西公孙瓒俱事故九江太守同郡卢植。

《三国志.先主》

公孙瓒字伯珪,辽西令支人也。

家世二千石。

《后汉书.公孙瓒》

二、 宦官政治的出现穷二代与官(富)二代竞争,存在太多不利的因素。

但是在东汉时代,似乎有所改变了。

因为在东汉立国不久后,传说中的葵花宝典现身江湖了。

东汉帝国建立不久后,有一句广告词肯定已泛滥成灾了,那就是你想迅速摆脱穷二代的身份吗?

你想出人头地吗?

请挥刀自宫!

如果上天给你一个机会,让你迅速摆脱穷二代的机会,你会把握吗?

如果需要你挥刀自宫,你愿意吗?

这真是一个残酷的问题。

为了让家族改换门庭,有无数的穷二代,让自己孩子选择了挥刀自宫。

这种机会,通常只是留给穷二代的。

因为,绝不会有一个官(富)二代,会走这种偏门的。

在宦官全面介入军政领域的时代里。

一个人加入宦官的行列,自然容易有远大的理想,更容易有积极上进的雄心,因为穷二代在这条道上取得成功,并不是什么难以实现的梦,相反常常让人感觉,这一切是触手可及的。

进入宦官队伍,穷二代也会拥有良好的学习机会、条件。

宦官之所以让人深恶痛绝,是因为他们帮皇帝处理公务的,如果他们只是天天干杂活,就不会让人深恶痛绝了。

而帮皇帝处理公务,首先得能阅读奏章,并对相关奏章提出具体处理意见。

这种知识,对于一个想出人头地的宦官,它是最基本的知识。

如果他们没有很高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知识,皇帝也不会没事就咨询他们,更不会把具体工作交给他们。

如果是这样,他们估计就只能天天在皇宫里干杂活了。

传统历史,都是由控制话语权的士大夫集团所写,所以我们总觉得,宦官政治就是皇帝昏晕的产物;当然了,宦官都是一群无知无识的,心理变态的、邪恶贪婪的人。

其实呢,这完全是政治宣传的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东汉宦官对人类文明的价值,比曹操、刘备、诸葛亮大多了。

因为纸是谁发明的?

小学生也知道,那是东汉的宦官蔡伦领衔发明的[注1]而纸对世界文明的价值有多大?

小学生也知道。

东汉大宦官蔡伦在皇帝的领导下,曾做出一项伟大的发明,并推动了、加速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曹操、刘备、诸葛亮对人类文明的发展,有这样大的影响吗?

上面的说法,也许有点搞笑。

但是,我们必须得知道,宦官政治从来都是一种精心设计出来的政治格局。

所以,宦官的形象之所以非常差劲,主要是因为他们没有控制话语权。

魏国的高皇帝曹腾,就是一个宦官,所以当时的御用文人,自然得承认,宦官也有好人,而且还有大好人。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终于看到一个,从善如流、忧国忧民、爱国爱民,胸襟如大海洋般宽广的大宦官。

[注2]问题是,同样是曹腾,在陈琳(当时为袁绍效力)笔下,就变得和我们所熟悉的宦官形象,没有任何差别了;总而言之,邪恶、变态、祸国殃民。

再总而言之,曹操依靠干爷爷曹腾起家,他能是好东西吗?

[注3]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哪个曹腾才是真实的曹腾呢?

显然就看谁胜利了。

如果袁绍取得了胜利,大宦官曹腾的历史形象,估计只能以心理变态、贪婪邪恶的形象出现了。

问题是曹操胜利了,大宦官曹腾的形象瞬间就高大的让人只能仰视了。

我们对当时宦官集团的了解,常常都是源于士大夫集团的一面之词,自然会觉得宦官集团就是邪恶的化身。

问题是,在宦官集团控制话语权的时候,那些大宦官的形象都也是高大全的。

总而言之,他们忧国忧民,他们才华盖世。

[注4]事实上,对宦官比较公允的评论应该是这样的。

他们从小生活在政治中枢,所以他们见多识广,熟悉典章制度;他们处于奴仆地位,做事谨慎练达;他们有好人,也有坏人。

[注5]虽然在各种丑化宦官的宣传资料中,大宦官都是没文化的人,而且又贪婪、又短视,仅仅因为会讨好皇帝,所以才会高高在上。

其实呢,成功的宦官,大都有着第一流的军事、政治、经济才能。

因为他们通常扮演的角色,就是皇帝的机要秘书。

事实上,只有取得这种身份,他们才有机会变得权倾朝野。

宦官到底有没有才能?

我们只要知道这样一些事情,就可以知道了。

当小皇帝想翻盘时,只要小皇帝把相关任务交给某些宦官,他们就会帮助皇帝把不可一世的权臣打得万劫不复。

这表面上看起来,非常简单,实际上复杂到了极点,因为一次成功的政变,无论从策划到执行,都是一个大工程。

那可不是像武侠小说、或童话故事中所写的那样,皇帝领着他们,把权臣按倒在地喀嚓了,就可以实现。

事实上,哪个皇帝想击杀权臣,也是非常简单的。

真正的困难在于,杀掉权臣后,能不能控制局势。

否则杀了权臣,又有什么用?

最简单的例子就是,王允、吕布是把董卓杀了,问题是,如果不是董卓的小弟还需要汉献帝当傀儡,汉献帝当时就得给董卓偿命去。

当然了,策划杀董卓的王允,让董卓的小弟杀了;亲手杀董卓的吕布,如果不是跑得快,自然也会被杀掉。

[注1]: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

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

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

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

摘自《后汉书.宦官》

[注2]:

“腾用事省闼三十余年,奉事四帝,未尝有过。

其所进达,皆海内名人,陈留虞放、边韶、南阳延固、张温、弘农张奂、颍川堂谿典等。

时蜀郡太守因计吏赂遗于腾,益州刺史种暠于斜谷关搜得其书,上奏太守,并以劾腾,请下廷尉案罪。

帝曰:

“书自外来,非腾之过。

”遂寝暠奏。

腾不为纤介,常称暠为能吏,时人嗟美之。

”。

摘自《后汉书.宦官》

[注3]:

司空曹操:

祖父中常侍腾,与左悺、徐璜并作妖孽,饕餮放横,伤化虐民;父嵩,乞匄携养,因赃假位,舆金辇璧,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

操赘阉遗丑,本无懿德,僄狡锋协,好乱乐祸。

《后汉书.袁绍》

[注4]:

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

《后汉书.宦官》

[注5]:

刑余之丑,理谢全生,声荣无辉于门阀,肌肤莫传于来体,推情未鉴其敝,即事易以取信,加渐染朝事,颇识典物,故少主凭谨旧之庸,女君资出内之命,顾访无猜惮之心,恩狎有可悦之色。

亦有忠厚平端,怀术纠邪;或敏才给对,饰巧乱实;或借誉贞良,先时荐誉。

非直苟恣凶德,止于暴横而已。

然莫邪并行,情貌相越,故能回惑昏幼,迷瞀视听,盖亦有其理焉。

《后汉书.宦官》三、谁在用人唯亲翻开东汉历史,表面上是士大夫与宦官在相争,实际上用现在的流行语去说,那不过是官二代与穷二代在相争罢了。

翻开那些士大夫的履历,或曰父亲曾是郡守,或曰伯父曾是刺史,或曰爷爷曾是九卿之一,再牛点,干脆就是世代两千石;或曰父亲曾是三公,祖爷曾是三公,再牛点,干脆是四世三公......。

面对此情此景,那些爹是县级、乡级;或是爷爷、叔伯是县级、乡级的人,哪敢说自己是士大夫成员呢?

因为你家最大的官,也就一个县级、乡级,你也敢冒充士大夫,你真是不知羞耻二字是怎么写了?

翻开那些宦官的履历,虽然很少有人介绍他们的家世,但是就算一个字不写,我们也可以猜出来,这种人,估计全是标准的穷二代。

因为家里有几个闲钱,或是老爸当点官,谁干这种工作呢?

谁舍得让自己儿子干这种工作呢?

因为士大夫控制着话语权,所以我们总觉得,宦官用人唯亲。

其实呢?

那些标榜为国为民的士大夫,才是标准的用人唯亲。

否则,所谓的四世三公、世代两千石、兄弟子侄都是高官,怎么弄出来的?

士大夫的激进派,一看到那些宦官的亲属,也想挤进上层社会,就是气得要死要活;一看到宦官,也敢像他们一样贪污腐败,更会觉得,这世界实在没有天理了。

于是,激进的士大夫,冒着让宦官报复,让皇帝惩罚的风险,也要严厉打击宦官亲戚朋友的嚣张气焰。

最经典的一个例子,有一个富商依靠宦官不可一世,当地官员直接灭了他满门,然后才向皇帝汇报。

皇帝听到这种消息,自然是气得抓狂了。

因为,光天化日、乾坤朗朗,官员竟然就敢擅自击杀某人满门二百多人,还有没有王法了?

[注1]类似的激进行为,永远受到士大夫们的欢呼。

敢这样干的人,就算死了,也会被士大夫集团永远敬仰,他们家族的地位,也会因此更上一层楼;如果没有死,就会成为士大夫集团的精神象征,社会地位自然会得到上升。

李膺因为敢放手打击宦官,所以来拜望他的人,那是多的要把门槛都要踢断了,所以能进入李膺家的厅堂,都有登龙门一说。

[注2]

那些依靠宦官起家的人,为了更好的在仕途上发展,也常常会与宦官划清界限,并积极向士大夫靠拢了。

因为,一个人、一个家族,与宦官联系在一起,常常会受到整个官场的围剿、抵制。

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依靠宦官起家的人,常常也会成为打击宦官亲属的急先锋。

大宦官曹腾的养孙曹操一出场(二十岁时),就用鸡毛蒜皮的罪名(违禁夜行),杀掉大宦官蹇硕叔父。

[注3]曹操击杀大宦官蹇硕叔父的行为,传统历史都解读为曹操不畏强权,实际上这就叫扯淡。

我小时候看这段历史,就觉得奇怪极了,因为违禁夜行,实在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罪(至少从情理上是如此的)。

既然宦官的亲属无法无天,蹇硕的叔父,怎么会因为这种鸡毛蒜皮的罪行,就让官员当场活活打死呢?

关键是,死了还白死。

事实上,就是一个普通平民,让官员这样活活打死,也得有个说法啊?

因为宦官、宦官的亲属是邪恶的化身,所以官员对他们执法时,无论多野蛮的、多粗暴、甚至是明显欺负他们,也是大快人心的。

所以,看到皇帝庇护宦官时,都认为皇帝太昏庸了。

问题是,如果我们处于皇帝的角度去看,谁也会觉得,所谓的不畏强权的官员,在打击宦官亲属时,常常就是对人不对事。

总而言之,老子就是要收拾你们这些依靠宦官暴发的穷二代;再总而言之,你们千万别落到老子手里,落到老子手里,你大声咳嗽一声也是罪。

士大夫的激进派,常常都被美化成不畏强权的、为国为民的好公仆;其实呢,他们严厉打击的对象,通常都是宦官或宦官的亲属。

总而言之,这个敢杀大宦官赛硕的叔叔;那个敢杀大宦官张让的哥哥;这个敢逼死大宦官侯览的哥哥;那个敢杀大宦官徐璜的侄子......。

我也相信,那些宦官的亲属,肯定存在违法乱纪的行为。

问题是,我只想知道,那些世代高官的士大夫子弟,就真的很清白?

为什么一说不畏强权的官员,常常就是他们如何敢于违背法律程序击杀宦官亲属;而从来不说他们,是如何敢于违背法律程序击杀世代高官的士大夫亲属呢?

在这种背景下,穷二代即使挥刀自宫,而且侥幸爬上了高位,也很难改变穷二代的命运。

因为,他们不论怎样权倾一时,在大家眼里,也是异类。

从情感上,宦官对自己的父母、叔伯,就未必有太深厚的感情,因为不论他们怎么成功,他们也不会忘记,自己从小是被自己亲人推入了火坑。

就如,一个女人成为一代名妓之后,就算会照顾自己的亲生父母、叔伯,但是这种照顾肯定是有限的,因为如果他的父母、叔伯真的爱他们,他们就绝不会走上这条道路,这条道路虽然让他们获得某种成就、荣耀,但是也让他们身心伤痕累累,更让世人总用不屑的眼光看着他们。

更主要的是,他们对自己的亲人再好,他们的亲人,也常常会以他们为耻辱的。

因为,作为宦官(或妓女)的亲人,常常让他们无法抬起来头,虽然他们享受着宦官(或妓女)给他们挣来的利益,内心却也时刻想与宦官(或妓女)划清界限;尤其当他们混得比较有身份时,这种感觉就会更加强烈。

这也就是曹操一出道,就用鸡毛蒜皮的小罪,击杀大宦官蹇硕叔叔的主要原因;因为曹操希望用类似的行动证明,他也是官(富)二代,绝不是那种靠自残身体上位的穷二代;就算大家非要认为,他是靠自残身体上位的穷二代,他也会用实现际行动,证明自己不是这种社会异类。

事实上,在曹操没有真正爬上权力顶峰前,他永远也没有足够的自信,承认自己的一切,就是源于大宦官曹腾所赐。

当然了,人们在漫骂曹操时,最让曹操难以接受的话语,就是曹操是宦官之后。

所以,陈琳替袁绍起草檄文时,把曹操骂得狗血喷头,但曹操感觉他最恶毒的话语就是,陈琳竟然拿他是宦官之后说事;更把他的当宦官的干爷爷,宦官养子的父亲说得极度不堪。

[注4]但是,曹操终于爬上了权力的顶峰,而他的子孙们,也成了传说中的高祖文皇帝、烈祖明皇帝,所以他们终于有自信面对那段充满矛盾的发家史了。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终于在东汉历史上,也可以看到一个高大上的宦官形象了。

于是面对东汉历史上的大宦官,谁也得承认,谁说宦官没好人?

曹腾就是一个大好人,而且还是一个大好人。

其实呢,如果张让的干孙子也这样争气,张让在历史上的形象,恐怕也会瞬间高大起来。

[注1:

宛有富贾张泛者,与后宫有亲,又善雕镂玩好之物,颇以赂遗中官,以此得显位,用势纵横。

岑与贼曹史张牧劝成收捕泛等;既而遇赦,竟诛之,并收其宗族宾客,杀二百余人,后乃奏闻。

《资治通鉴》

[注2]自此诸黄门、常侍皆鞠躬屏气,休沐不敢出宫省。

帝怪问其故,并叩头泣曰:

“畏李校尉。

”时朝廷日乱,纲纪颓,而膺独持风裁,以声名自高,士有被其容接者,名为登龙门云。

《资治通鉴》

[注3]:

太祖初入尉廨,缮治四门。

造五色棒,县门左右各十馀枚,有犯禁,不避豪强,皆棒杀之。

后数月,灵帝爱幸小黄门蹇硕叔父夜行,即杀之。

京师敛迹,莫敢犯者。

近习宠臣咸疾之,然不能伤,于是共称荐之,故迁为顿丘令。

(摘自《三国志、注》)

[注4]:

袁氏败,琳归太祖。

太祖谓曰:

“卿昔为本初移书,但可罪状孤而已,恶止其身,何乃上及父祖邪?

”琳谢罪,太祖爱其才而不咎。

《三国志.陈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