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9289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266.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docx

全国卷高三历史模拟试题汇编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曲折发展

一、选择题

1.(2015·广西桂林高一第二学期期末·9)据《解放日报》报道,今天的上海是真的“美化”了。

美国货充斥了市场的每一个角落……难怪有人说:

“中国人民从吃到用,要全部‘美式配备’了!

”这则报道应出现于(  )

A.1895~1911年    B.1912~1919年     C.1927~1936年   D.1945~1949年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根据材料该时期美国货大量的涌入中国,此时期是解放战争时期,中美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美国货大量涌入中国,1895~1911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1912~1919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1927~1936年与此题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1945~1949年与此题时间吻合,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6·河南信阳一模·24)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根据表l信息所得出的结论中,与抗战时期的史实不相符的是(  )

表1

时间

1937.8—1938.2

1938.7—1938.10

1938.12—1940.7

迁移方向

上海→武汉

武汉→宜昌

宜昌→川渝等地

内迁企业数量

121家

304家

448家

A.企业内迁与战局发展直接相关            B.民族工业在炮火洗礼中发展壮大

C.西南地区是中国抗战的大后方            D.企业内迁影响近代中国工业布局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沿海许多民族企业内迁,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抗日战争使民族工业受到严重破坏,日益萎缩,没有发展壮大,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抗日战争爆发后,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抗战的大后方,所以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往川渝等地内迁的民族工业最多,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随着沿海企业的内迁,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也发生了改变,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B

3.(2015·江苏淮安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1)钱理群在《天地玄黄》中记载了某民国杂志刊登的一则小品:

“法币满地,深可没胫,行人往来践踏,绝无俯身拾之者,谓之‘路不拾遗’。

”小品所反映的情景导致(  )

A.社会秩序空前稳定                      B.人们生活水平提高

C.民族工业                              D.民族资本迅速发展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国民政府滥发法币,导致“法币满地”,严重贬值。

这会导致社会秩序混乱,故A项错误;这会人们实际收入减少,生活水平下降,故B项错误;混乱的法币政策,加重了民族工业_的生产成本,企业生产陷入绝境,故C项正确;混乱的法币政策阻碍了民族资本的发展,故D项错误。

【答案】C

4.(2015·浙江台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3)“工厂死在接收上,鸟窠做在烟囱上。

……,民主涂在嘴巴上,自由附在条件上,议案、协定归了档,文章写在水面上。

……,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

……,中国命运在哪里,挂在高高鼻子上。

”这首诗反映的是哪一时期的社会状况(  )

A.1924—1927年    B.1937—1945年     C.1945—1949年    D.1949—1956年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工厂死在接收上”、“民主涂在嘴巴上”、“财政躺在发行上,发行发到天文上”反映抗日战争结束后,国民党接收工厂,政治上粉饰民主,金融上货币贬值的状况,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5.(2015·安徽安庆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0)据统计,近代中国农业和工业的最高产量出现在1936年。

此后的13年(至1949年)中,中国的工业产量和农业产量都呈下降趋势,为近代百年经济史中最严重的衰退阶段。

导致这一衰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

A.帝国主义掠夺                  B.国民党发动内战

C.北洋军阀混战                  D.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在1936年到1949年期间,先有日本侵华,后有美国掠夺,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国民党反动派为了独裁,在1946年发动内战,破坏国民经济,摧残生产力,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北洋军阀对中国的统治开始于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结束于1928年张学良在东北的“改旗易帜”,不符合题干的时间要求,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以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官僚资本以公谋私,控制国民经济,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6.(2015·四川眉山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1)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国民政府这样做主要是由于(  )

A.抑制官僚资本的膨胀             B.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C.经济建设服务于抗战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官僚资本是国民党政权代表的利益集团,不可能出现国民政府抑制官僚资本的情况,故A项错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出现在国民政府统治的前期1927—1936,故B项错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以后,为了集中财力抵抗侵略,国民政府施行战时体制,故C项正确;因为施行战时经济管控体制,民族资本也在管控范围,故D项错误。

【答案】C

7.(2016·四川自贡一模·31)1938年国民政府拟定了《西南和西北工业建设计划》,提出以四川、云南、贵州和湘西为主要地域,开发新的工业基地。

1936年,大后方有大小工厂427家,新设68家,1938年新设218家,1940年新设575家,1941年新设862家。

形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科技人员的内迁                     B.军工企业的激增

C.民营工业的发展                     D.战时需求的刺激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科技人员的内迁与工厂数量的增加并未直接联系,故A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新设的企业是否为军工企业,故B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新设的企业增加迅速,结合题目的时间可推断抗日战争后,西南地区成为民族工业内迁的地区,大批民族工业诞生和发展,故C项正确;民族工业内迁是为了躲避战争的破坏,并不是战争的需要促进了企业的增加,故D项错误。

【答案】C

8.(2016·广西桂林、崇左一模·28)1938年,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大会决定:

经济建设以军事为中心,对粮食、矿产、税收、金融、交通、物价等实行全方位的管制(  )

A.推行国民经济建设运动                     B.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C.为坚持抗战提供经济支撑                  D.积极发展民族资本主义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国民积极建设运动是1936年政府号召组织的动员各界人士参加的为发展国民经济,促进国民收入的群众性的战前经济动员运动,时间与题目不符,故A项错误;1938年处于抗日战争时期,国统区实行战时体制,目的是抗战的需要,但是国民党官僚阶层却借此控制经济命脉、压榨民族企业,从而使官僚资本迅速膨胀,民族资本日益萎缩,故B项错误;根据前面的分析,服务于抗战时国民政府的主要目的,故C项正确;根据前面的分析,战时统制经济造成了民族资本主经济的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

_

【答案】C

9.(2016·安徽宿州一模·11)杨菁《四联总处与战时金融》记载,四联总处(即中国、中央、交通、中国农民四银行联合办事总处的简称)核办贴放业务的重点是工矿业贷款。

……以(大后方)工矿生产能力而论,如以1938年总生产指数为100,1943年已增至375,……。

据此分析其主要作用是(  )

A.加强了官僚资本的垄断地位                B.造成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C.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D.为抗战提供了物资保障

【考点】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的发展;文献史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根据材料“战时金融”强调“战时”这一特殊时期的金融政策,不突出官僚资本的垄断性,故A项错误;材料重点论述战时经济,不涉及民族工业,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重点是工矿业贷款”“大后方”“1943年已增至375”,无论从工业的种类、范围还是速度,都不能推动工业的协调发展,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战时金融”“重点是工矿业贷款”“1938年”,结合所学,可知是在抗战特殊条件下,所进行的努力,故D项正确。

【答案】D

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0.(2016·湖北部分重点中学新高三起点考试·17)1934年,鲁迅评论文坛“京海之争”时指出:

“北京是明清的帝都,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帝都多官,租界多商,所以文人之在京者近官,没海者近商,近官者在使官得名,近商者在使商获利,…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

围绕“京海之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

B.海派抨击了京派的崇洋意识和市侩心理

C.京派的立场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

D.“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融合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海派文化代表上海文化,而“上海乃各国之租界”因此海派文化是中西文化碰撞、交融的产物,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海派抨击京派的观点,故B项错误;从材料“而官之鄙商,固亦中国旧习,就更使‘海派’在‘京派’的眼中跌落了”可以看出,京派的立场受到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的影响,不是反映了传统的重农抑商观念,故C项错误;作为

传统政治文化中心的北京和作为现代商业中心的上海有着迥然不同的文化环境,这也决定京派、海派作家文化心态的差异性,“京海之争”体现出南北文化差异,不是交流融合,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5·浙江台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0)清末的上海,“无论其为官为商为士为民,但稍有赢余,即莫不竟以衣服炫耀为务,即下至娼优隶卒,就其外貌观之,俨然望族之家。

”民国初年,这种社会现象较之清末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种变化表明当时(  )

A.服饰西化现象逐渐风靡上海                B.政治变革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C.上海社会等级观念日益淡化                D.攀比之风盛行导致风气败坏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题干没有涉及服饰西化现象,故A项错误;材料主要反映了衣服穿着的改变,没有体现经济和政治的变化,故B项错误;中国古代,服装是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而到了近代,只要具备经济条件,就可以穿得很好,无论地位高低以及从事何种工作,说明了服装使传统的等级尊卑观念发生了改变,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攀比的风气,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5·浙江台州高二第二学期期末·12)1929年《大公报》刊登一则《离婚法论》卖书广告,称:

“本书共二十余万言,有学说、有法条、有判例、有轶闻,足为解决离婚问题之圭臬,足供改进法律之参考。

”对此解读最准确的是(  )

A.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                    B.北洋政府加强法治建设

C.大公报专门提供法律帮助                    D.西方法律开始传入中国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报纸刊登关于《离婚法论》的卖书广告,体现了婚姻观念中法律意识增强,故A项正确;《大公报》不能代表北洋政府,故B项错误;刊登广告不能说是专门提供法律帮助,故C项错误;西方法律早就传入中国,不能从一则广告说明开始传入,故D项错误。

【答案】A

13.(2016·江苏南京高三学情调研·7)下表为《近代中国女工比例与行业表》,推动这一时期女工群体出现的原因有(  )

时间

产业女工人数

占总产业工人比例

行业

1920年

16.7万

40.5%

集中在缫丝、纺织、烟草、火柴等行业

1930年

37.4万

31.7%

1933年

24.3万

48.7%

①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开始瓦解,妇女成为自由劳动力

②国民政府能重视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③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提升了妇女劳动能力

④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轻工业得到较快发展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鸦片战争后传统男耕女织经济模式就开始瓦解,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①错误;国民政府时期政府采取多种措施促进经济发展,民族工业得到了一定的发展,故②正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政府断发易服和废止缠足等法令推行,妇女地位提高,成为产业工人的可能性增加,故③正确;一战时期欧洲列强暂时放松对中国经济侵略,民族工业出现短暂春天,不符合材料时间,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4.(2016·浙江嘉兴高三基础测试·22)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人们的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迁。

恋爱自由、婚姻自主的社会习俗开始出现于(  )

A.明末清初       B.清末民初       C.新中国初期    D.“文革”时期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明末清初,工业革命尚未开始,与“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不符,故A项错误;近代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一批受过新思潮熏陶的青年男女开始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婚姻自主,符合“开始出现于”,故B项正确;新中国成立后,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与“开始出现于”不符,故C项错误;“文革”时期,与“伴随着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无内在联系,故D项错误。

【答案】B

15.(2016·吉林五校高三第一次联考·13)有论者认为,鸦片战争不但打开了中国的国门,而且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你认为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的武器是(  )

A.坚船利炮          B.洋纱洋布       C.自由平等观念    D.欧洲风俗习惯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坚船利炮是打开中国近代国门的武器,故A项错误;特别注意题目要求的是“武器”,可以理解为途径和工具,“打开了中国妇女走出中世纪的大门”当然是洋纱洋布,故B项正确;自由平等的观念和欧洲风俗习惯应该是传播的内容,而不是“武器”,故C项错误;欧洲风俗习惯主要侧重的应该是思想文化方面的影响,故D现错误。

【答案】B

176.(2016·湖北黄冈高三9月质检·17)20世纪20年代后,中国的旗袍由宽松肥大演变到合身适体。

这一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受西方服饰的影响                   B.审美观发生重大变化

C.新潮女性日益增多                   D.裁剪和工艺突出女性的曲线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中国的旗袍的变化直接受到西方服饰的影响,故A项正确;审美观发生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B项错误;新潮女性日益增多是旗袍变化的结果,故C项错误;裁剪和工艺的变化影响旗袍的变化,但不是直接原因,故D项错误。

【答案】A

17.(2016·安徽“江淮十校”高三第一次联考·9)1912年6月27日《大公报》在描述天津女子服饰时写到:

“有剪了头发穿件长衫戴顶洋帽的,也有秃着头穿洋装的,这是剪发的。

不剪的呢,大半不梳辫子啦,有梳在两边的,有梳在后头的,有几百个样式。

”这反映(  )

A.当时中国女子服饰趋向简约

B.妇女地位提高,获得解放

C.“以夷变夏”在人们的情感中逐渐淡化

D.风气开化,国人普遍追求时尚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只说到天津女子服饰的变化,而且不能得出“简约”,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服饰变化,没有涉及“地位提高”,故B项错误;“以夷变夏”指崇尚西方文明,用西方文明来改造中国传统文化,材料中反映天津女子“有穿长衫的”“有秃着头的”“有几百个样式”,不是统一按照西方女子服饰习惯,故C项正确;材料只是关于天津这一个地方女子服饰变化的情况,不能代表“国人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C

18.(2016·东北名校高三第三次调研·30)下图“滑稽魂”漫画,为民国初年画家周慕桥所绘。

画中人物手拿一杆旱烟枪在楼梯口对着电灯泡,仿佛在说:

“取个火吧。

”漫画的内容反映出(  )

A.民国初年电灯已经在中国普遍使用    B.当时的民众生活深受西方科学影响

C.清末民初的广大民众生活贫困落后    D.民众接触西方文明时出现认知反差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卡通漫画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漫画中人物不知道电灯无法点火,说明当时不可能普遍使用电灯,故A项错误;漫画讽刺了当时民众的无知,故B项错误;材料未体现“生活贫困落后”,故C项错误;用点灯点烟枪正说明了“认知反差”,故D项正确。

【答案】D

19.(2015·广东湛江高一第二学期期末·15)中西方饮食文化有着巨大的差异。

右侧材料中“牛排”出现在中国人的餐桌最早始于(  )

A.鸦片战争时期的被迫开放                    B.同光新政时期的仿洋

C.清末新政时期的以洋为尚                    D.民国初政府提倡文明开化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鸦片战争之后,外国人到中国将外国的饮食也带入了中国,故A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主要学习西方的器物,此时早已有外国人将西餐传入中国,故B项错误;清末新政时期早已出现了西餐,故C项错误;民国初年早已出现了西餐,故D项错误。

_

【答案】A

20.(2016·四川资阳一模·29)1876年葛元煦注意到,开设在上海虹口一带的西餐馆有“华人间亦往食焉”……到八、九十年代,天津、北京的西餐馆也相继开设,名声愈来愈大。

翻阅当时的《大公报》,常可看到“品升楼”、“德义楼”、“番茶馆”的广告,称它们专办“英法大菜”、“请得巧手外国厨房精调西菜”。

这表明(  )

A.中国饮食文化在碰撞中渐变                B.西式餐饮渗入中国普通百姓家

C.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                D.中国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材料反映了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和《大公报》上西餐的广告,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融入了西方的元素,故A项正确;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西餐馆的开设不能代表中国普通百姓家,故B项错误;西餐经营由洋人变为中国人材料没有涉及,故C项错误;西餐馆的广告不能说明餐饮行业营销手段西方化,故D项错误。

【答案】A

21.(2016·广东佛山顺德六校高三第一学期期中·29)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

当时,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流均曾流连于此,而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一度获称“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

大连旅游业兴起的背景不包括(  )

A.贫富分化严重                   B.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发展

C.西方观念冲击                   D.近代工商业与交通业的推动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大连旅游业兴起于20世纪初,与“贫富分化”无关,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大连被称为“俄国人的远东啤酒馆”,国外游客亦络绎不绝,说明殖民者客观推动城市化,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旅游这一概念源自西方观念,康有为、梁启超、汪精卫、胡适等名

流也深受西方文化影响,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近代的大连是通商口岸,工商业和交通业发达,推动了旅游业的兴起,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22.(2016·江苏扬州高三第一学期期中·5)1908年《图画新闻》中载有一份衙门堂审记录:

“(女子严阿苏与男子梁海相识,路上相遇,因邀同行,为巡士抓获)官问:

何时与梁相识?

阿苏回:

在途中相识,我中意他!

……官斥二人:

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判将分别收押,听候核办。

”对此记录分析正确的是(  )

A.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B.青年男女受新文化运动影响

C.新旧思想冲突激烈                D.辛亥革命解放思想,推动社会习俗变迁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判断对错型选择题(精选)

【解析】据材料“汝不凭媒妁之言,青年男女居然同游,有伤风化”可知这一时期还未形成婚姻自由的社会状态,故A项错误;1908年新文化运动还未发生,故B项错误;根据题干中描述当时社会出现青年男女自由相识的现象,说明这一时期出现了新的思想,而这种现象被官府禁止,说明旧思想抵制新思想的蔓延,故C项正确;1908年辛亥革命还未发生,故D项错误。

_

【答案】C

23.(2016·山东潍坊高三第一学期期中·18)19世纪末20世纪初,上海人形成了“挥霍、时髦、风流”的消费性格,以高消费作为肯定自我价值的手段。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提倡节俭、发展生产的文章,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

上海市民消费观发生变化的因素不包括(  )

A.日本侵华不断扩大                     B.经济大危机的爆发

C.革命根据地的兴起                     D.政府与媒体的倡导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日本侵华不断扩大,市民提倡节俭,支持抗战,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经

济大危机的爆发,受其影响,市民的实际收入减少,因此提倡节俭,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南方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兴起,与市民消费观的变化无直接关系,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上海各报刊发表了很多反对奢侈与挥霍”“政府和市民均也从不同角度检讨自己的消费观”,政府与媒体的倡导影响市民的消费观,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C

24.(2015·河北邯郸高一第二学期期末·7)近代著名报纸《申报》曾刊文评论时事:

“各女工种种丑态,招摇过市,全不避人,廉耻扫地矣。

”“男女相淆,已非风俗之正。

”这一述评论反映出(  )

A.实现了男女之间的平等                     B.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

C.雇佣关系刚刚开始出现                     D.近代工业促进报刊业繁荣

【考点】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近代中国物质、习俗和大众传媒的变化

【解析】题干的材料已经说明是人们仍然用封建时代对女性的要求来看待近代工厂的女工。

女人到工厂工作与男女之间的平等的实现不是一个意思,故A项错误;近代工业出现后,女人去工厂作工,具有封建思想的人看不惯,说明是近代工业冲击了传统观念,故B项正确;题干中没有出现雇主与雇工的雇佣关系,故C项错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