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880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docx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

浅谈我市环境卫生工作的发展思路

环境卫生科余淑苑

世界卫生组织对环境卫生下这样定义:

对影响或可能影响人类健康(包括健康生活质量)的一切环境因素的评价和控制的理论与实践。

环境卫生是公共卫生的基础,是大卫生组成部分,环境污染与人类健康是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是卫生监督与疾病预防控制的重要内容之一,多数传染病和非传染病的发病和流行与环境因素有密切关系,环境污染对健康的近期影响主要导致健康损害,疾病流行及死亡率增加;远期影响主要导致遗传疾病高发,人口素质降低等等。

一、环境卫生的现状分析

(一)国内外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环境卫生问题已经构成对人类健康的最大威胁,WHO提供的种种资料证实,全球四分之一的疾病负担规因于环境因素。

大气污染和室内空气污染导致急性呼吸性疾病流行,据WHO估算,亚洲地区每年因大气污染造成48.7万余人过早死亡,因室内空气污染造成102.5万人过早死亡;世界银行估计我国每年因城市空气污染导致的超额死亡高达17.8万人,造成的损失达430亿美元,因室内空气污染导致11万人额外死亡。

有毒化学品大量使用导致人类免疫系统损害、生殖毒性以及恶性肿瘤等的发病持续快速上升,化学品滥用和废弃物不当导致:

各种急慢性中毒、恶性肿瘤、出生缺陷、遗传疾病、精神发育迟缓以及神经紊乱等。

公共场所人群密集、流动性大,易混杂各种污染源,设备及物品供人群重复使用,易造成交叉污染,健康与非健康个体混杂,易造成传染病传播,2004年全国公共场所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卫生状况抽检结果显示,合格率不足10%,50%以上的空调系统属于严重污染,重大公共场所卫生事件时有发生(近期内蒙呼市游泳场馆事件)开展的主要工作。

(二)本市环境卫生现状分析

1、污染现状:

在深圳,由于汽车尾气对大气的污染,细颗粒物污染水平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工业区的废气对周边居民健康的危害不容忽视;新装修居室室内空气污染成为焦点,烹饪、吸烟造成的室内空气污染依然存在;近些年,气候变化对人群健康的影响成为环境与健康研究的焦点,深圳频频出现的极端气候也引起许多学者的关注;有机物及微生物对水质污染日益严重,成为深圳饮水卫生的主要问题;2003年南山大堪村水污染事件,造成200多人胃肠道感染;深圳市公共场所卫生也不容乐观,2005年调查了市内四~五星级的宾馆集中空调系统各部件及通风管道的卫生状况,管道积尘及微生物污染状况结果并不乐观,主要问题为:

第一,管道积尘污染:

检测通风管道积尘点73个,部分通风管道积尘达到中等污染程度,其污染率为49.3%;第二,积尘中微生物污染:

检测房间送风口空气微生物170份,合格率80.0%;第三,冷却塔军团菌污染:

检测冷却塔水24份,军团菌检出率75%;近几年我们抽检本市游泳场所水质,合格率只有60-70%,不合格项目主要是游离性余氯、细菌总数、总大肠菌群。

从居民健康角度来看,环境相关的疾病越来越成为深圳居民的主要健康问题。

2、工作现状:

目前本市环境卫生配备专业人员174名,其中高级职称10名(5.7%),中级35名(20.1%),初级人员129名(74.2);共管辖公共场所经营企业约12479间、生活饮用水厂45间、直饮水厂18间。

主要开展工作如下:

(1)根据国家有关标准、规范,负责对公共场所、生活饮用水进行卫生监测和卫生学评价,为依法行政提供技术支持。

(2)受理公共场所用品、集中空调通风系统、化妆品、生活饮用水和涉及饮用水产品、洁净室空气质量的委托检测。

(3)参与研制环境卫生标准,包括环境卫生和环境卫生检测标准。

(4)发现对人体造成健康影响的环境危害因子,探讨其与健康效应之间的关系。

(5)调研与环境密切相关的公共卫生问题,处理环境污染引起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慢性污染事件。

(6)制定环境危害因素及健康相关疾病的预防控制方案或措施。

(7)参与评估环境危害健康因素健康危险度及环境危害控制措施。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基本情况不明,环境对健康的影响说不清。

2、缺乏对环境污染事件造成的人体健康影响评价及其有关法律问题的研究

3、缺乏部门间协调沟通,资讯共享方面存在困难

4、环境卫生工作的定位不明确

5、技术力量薄弱

5、经费不足,大多数人力用于创收解决温饱问题,从而制约环境卫生工作开展。

三、发展的有利条件

当前我国的环境卫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党中央国务院领导重视,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们的奋斗目标是:

要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气,有更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国际环境卫生形势发展和国际组织最新进展对我国环境卫生工作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SARS以后我国政府已经将“环境卫生体系”建设纳入国家长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目标。

国家CDC环境所、市卫生局、中心领导非常重视和支持环境卫生工作,本市环境卫生与北京市CDC、上海市CDC、广东省CDC等国内先进省市CDC等均有密切的技术交流,信息渠道通畅,业务人员技术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对本市环境卫生的发展起到关键作用。

四、发展目标

(一)总目标

控制环境危害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与环境相关性疾病的发生,保障公众健康,促进社会与经济协调发展。

(二)分目标

1、建立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1)、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2)、饮用水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3)、公共场所和特殊场所生物污染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2、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

3、启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项目

4、加强国内、国际环境与健康领域的技术合作与交流

5、加强对区CDC、镇防保所工作人员环境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

五、对策及措施

要达到预期发展目标,今后我们主要开展以下工作:

(一)、加强对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和相关标准的研究

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标准是从保护人群身体健康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出发,对与人群健康有关的环境因素水平及其管理进行的规定,是政府实施环境与健康执法监督和环境相关疾病控制、企业自律、百姓维权的法定依据。

只有进一步加强法规标准系列的宣传与研究,才能有效地开展环境与健康工作,实现消除或减轻由环境有害因素引起的疾病危害,达到保护公众健康的目的。

1、加强对《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传染病防治法》、《环境保护法》、《生活饮用水卫生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从法规层面明确环境与健康工作要求及各部门工作职责及监督管理措施;明确饮水安全要求及供水单位和监管部门责任。

2、依据《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卫生管理办法》、《室内空气相关产品卫生安全管理办法》、《环境污染健康影响评价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及国务院有关条例,结合当前环境与健康领域的行业发展和卫生管理现状,从卫生要求、卫生管理、卫生监督等方面强化经营者的自身管理责任和政府监督职责,建立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环境与健康卫生管理制度。

3、制订和定期修订环境与健康标准和规范。

依据现有的环境与健康法律、法规和规章,遵循“危险性评估”的原则,采用毒理学、流行病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等手段和方法,科学、及时地制定或修订环境与健康卫生规范、卫生基准、卫生标准及其配套的标准检验方法。

(二)建立环境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1、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监测网络是获得准确监测数据的基本组织保证,是采取预防对策和干预措施的重要依据。

建立和完善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络,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分析,可以对空气污染的健康危害事件进行预测,对空气污染的相关疾病提出预警,提高早期预防和控制能力,降低空气污染造成的健康危害。

(1)建立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网和数据库

在今年力争加入国家环境与疾病监测示范点工作,开展大气和室内空气中化学污染物监测,了解环境重点空气污染物的污染水平和人群暴露与体内负荷水平。

建立空气污染物暴露人群生物标志物

监测评价体系,定期对监测点居民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医学检查,收集暴露人群空气污染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并建档,开展不良建筑物综合征、空调病的调查,为空气污染对暴露人群的健康影响提供基础资料。

(2)建立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监测报告体系。

报告内容包括:

城市空气污染物浓度(包括工业排放、民用燃料燃烧、交通污染等)、人群暴露水平、人体生物材料中生物标志物的水平、空气污染相关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资料以及相关症状监测资料。

根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负责制定统一的监测规划;在不同的阶段负责计划落实情况的检查;负责检查已进入常规运行的监测点各种报表的质量和及时率;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

建立重点空气污染及其健康危害数据库,对空气污染健康危害事件进行预测,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突发性事件的应急预案。

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

对监测点系统管理员和相关技术人员进行业务培训。

(3)开展室内空气中生物污染监测与评价。

对室内空气中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霉菌进行监测,摸清我市室内空气微生物污染现状。

建立适用于现场空气中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应对突发空气生物污染事件或自然灾害生物污染的快速检测诊断。

2.建立饮用水污染及其健康危害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饮水安全问题历来是国际最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享有安全饮水是保障人权的标志之一。

2000年联合国的政府首脑会议将饮水安全列为重要项目,我国政府参加这些规划并承诺要为此做出贡献。

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未经处理而排放的废弃物造成饮水水源的严重污染,饮水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

因此,加强城乡生活饮用水的卫生监督监测管理工作,对提高饮用水质量、控制与饮水相关疾病、保障居民健康十分重要

本市将以加入全国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为契机,在市内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建立饮水水质监测网。

以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方案》开展市内饮用水的卫生监测工作,以《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中常规检验指标约36项为基础,根据本市水源污染及消毒副产物的现况参考水质标准中非常规检验指标,调整确定监测指标,每年对水源水、出厂水、末梢水和二次供水进行监测,并分年度进行饮水中毒理学指标,特别是有机污染物指标的进行调查工作;及时报告饮水事故,经确认的经水暴发传染病,污染引起的中毒病进行供水事故调查。

(1)建立由市及区级饮水监测网

根据卫生部办公厅颁发的《城市饮用水卫生监测网络试点工作方案》结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确定监测指标,每年丰、枯水期进行水质监测各一次。

对代表性集中式供水的水源、出厂水、末梢水水质进行监测,对不同水源、不同取水方式的饮水(包括有代表性分散式饮水)进行监测;报告各种类型饮水的水质、饮用人口数以及存在问题,报告监测区内水源性传染病的发病率、程度和变化。

 

(2)建立水源性疾病监测网络和数据库

对重要的介水传播的生物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化学性中毒疾病等进行监测、分析与评估;建立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水源性疾病的暴发与流行提出预报;快速、准确地向卫生局和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定期报告全市水质与水源性疾病监测数据和重大事件;向监测数据提供单位反馈数据统计和评介报告。

3.建立公共场所和特殊场所生物污染的监测网络和预警体系

公共场所分布广、人群密集且流动性大,是传染病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生物恐怖袭击的易发地。

各类微生物实验室、医院、生物制品所(工厂)等特殊场所在日常工作中产生的各种有害微生物如果处理不当,会对周围环境与人群健康构成严重威胁。

目前我市公共场所和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性污染现状情况不清,现场生物性污染监测能力不足,场所生物性污染预警指标缺乏,生物性污染预防控制控制问题较多。

(1)建立我市公共场所各级监测点质量保证体系和监测网络数据库。

监测点具备公共场所环境中化学污染物、常规微生物、物理因素和用品用具污染的检测等能力;从事公共场所监测的实验室通过国家计量认证或实验室认可

(2)建立公共场所卫生学评价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环境重点污染物种类和污染特征,通过典型公共场所的现场调查、人群医学检查和实验室检验,了解公共场所各环境因素、污染物指标、污染水平以及人体健康危害,建立卫生学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体系。

(3)建立相关场所的污染预警体系和预防控制方法。

根据公共场所、医院和微生物实验室等生物污染特征,确定污染预警指标(特别是生物性污染预警指标),建立生物性污染预警系统。

采用适宜技术控制大型公共场所内生物性和化学性污染,完善公共场所环境及用品用具的净化和消毒技术方法,开展医院和实验室消毒效果评价。

(三)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

建立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是有效预防和控制由突发自然灾害、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性污染或生物性恐怖等环境污染对健康危害的重要举措。

建立专门的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体系;制定针对性的环境卫生应急对策;通过环境污染与健康危害报告、监测系统,建立预警体系;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或降低由于突发事件环境污染所致的健康危害程度。

(1)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体系

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洪涝、火灾等)、有毒有害化学品事故性污染或生物性恐怖等事件,其应急体系包括建立事件应急组织机构、监测网络和报告系统等。

(2)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监测网络

以省(自治区、直辖市)为监控单位,下设市、县监测点,对发生的突发环境卫生事件中的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环境因素所致疾病进行监测、分析和评估。

(3)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报告系统

在现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运用电子网络手段,实现快速、高效、准确的资料上报和数据分析。

(4)开展突发事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评估

对突发环境卫生的某些高危、特定的事件,实施健康危害的危险性评估,提出保护健康与安全措施。

(5)建立突发环境卫生事件应急的网络数据库

通过数据分析建立各种突发事件环境卫生应急的预警模型,对可能发生的疾病暴发与流行提出准确的预报和应急预案,以指导控制工作。

(四)启动环境与健康的研究项目

环境中的重金属和有机化合物可通过各种途径进入人体造成严重的健康损害。

目前我市尚缺乏大样本人群连续性重点环境污染物体内暴露水平的监测数据,对各种环境污染物导致的健康危害程度缺乏系统的调查资料。

因此,掌握我市环境污染对人群健康危害的基本情况,建立我市重点环境污染物早期健康危害评价技术及污染来源的追踪技术,寻找有效的预防、控制措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1)研究重点化学污染物的快速环境监测和人体污染物负荷以及污染物的生物标志检测技术。

(2)根据我市人群特点,在全市范围内采集代表性城市、城镇和农村的环境与生物样品,采用先进仪器和生物检测技术检测环境重点污染物及其在人体的负荷与代谢产物。

(3)通过现场流行病学研究,掌握重点环境污染物对人群健康的早期危害特点。

(4)建立我市人群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暴露量监测网络,提供我市人群重点环境化学污染物的人体负荷与早期健康效应的基础数据。

(5)研制预防和控制环境污染健康危害的可行性措施与技术。

(五)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多部门制度性合作机制

环境与健康是多部门参与、多学科交叉的领域。

控制环境相关疾病与改善环境措施分不开,存在着各部门统一协调、明确职责和分工问题。

因此,建立环境与健康工作多部门制度性合作机制是非常必要的。

明确卫生部门和环保部门在环境与健康领域中的分工和合作,然后共同协调与其他相关部门,如建设部们、气象部们、交通部们等部门的合作。

(六)建立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系统

加强环境与健康工作能力的建设,包括环境卫生专业机构、实验室及其装备现代化、专业人员队伍技术素质等方面的建设。

制定《环境与健康监测现场快速监测设备标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装备标准》、《环境与健康监测机技术人员业务技术轮训计划》、《环境与健康技术支撑系统管理考核办法》等。

(七)提高环境与健康的科技水平和技术储备

依靠科技进步,通过环境与健康重大科技专项的调查不断提高环境与健康的科技水平。

加强实验室新方法、新手段的研究和运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

(八)加强与国际、国内高等院校、研究部门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这些部门的理论资源和我们的现场资源,争取参与开展国家级的一些大型研究项目。

(九)市CDC要加强对区CDC、镇防保所工作人员环境卫生相关知识的培训,从而提高全市环境卫生工作者的现场监测及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理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天文地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