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7352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docx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人教版】

一、说课部分

 老师好,同学们好,我说课的题目是《咏怀古迹》(其三)

(一)、说教材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杜诗洋注》,这组诗共五首,这里选的是第三

首,是咏叹昭君的出塞之作。

诗人杜甫游历昭君村时,观古迹而抒己怀,咏

叹自己同昭君一样,不被赏识,远离家乡的悲苦。

 《咏怀古迹》(其三),选自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第二课。

这个单元学习唐诗,唐诗体现了我国古典诗歌创作的最高成就,具有极大的

社会认识意义和审美价值。

学习这个单元,需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进入

诗歌的情境,感受古代社会生活与古人的情感世界,领略古人的独特审美情

趣;要注意联系不同的时期、不同创作背景和不同的创作风格解读,注意在朗

读背诵中提高对诗歌思想内容和艺术旨趣的感悟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

 学生们在初中已经学过杜甫的诗歌,对杜甫的生平以及杜诗的风格也有了

一定的了解。

根据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我将文本设置为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的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

 2、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

恨。

 再结合本诗的特点以及学生学情,古诗鉴赏是高二学生的薄弱环节,很多

同学在做题时无法准确理解诗歌情感;因此,我将教学重点设置为品味本诗的

语言和意象,体味诗歌的情感;教学难点设置为掌握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

解诗人的深沉怨恨。

 (三)、说教学方法:

 新课程纪念很强调学生的自主探究性学习,基于这个理念,再结合本篇课

文的文本特点,我确定了本课堂的教学指导思想:

即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

动参与课堂,独立思考与合作探究相结合,从而实现教学目标,解决教学重

难点。

 具体做法:

 1、朗读法,学生朗读诗歌,整体感知。

并配以PPT图画展示启迪学生。

 2、以提问法为主,启发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

 3、以讲授法、讨论法为辅,让学生理解领悟诗歌情感,完成教学。

 我的说课到处结束,下面正式进入模拟授课环节。

(一)课程导入

 1、向学PPT展示与昭君有关的图片引出昭君出塞的故事,进入课文《咏

怀古迹》(其三)。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昭君图,引出典故“沉鱼落雁”中的“落雁”。

 王昭君是古代着名的美女,人们多用沉鱼落雁来作为美女的代称。

其中的

落雁一词即指的是王昭君,再从昭君出塞图引出“昭君出塞”的典故。

 昭君出塞:

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真实故事。

 《后汉书·南匈奴传》记载:

“时呼韩邪来朝,帝敕以宫女五人赐之。

昭君

入宫数岁,不得见御;积悲怨,乃请掖庭令求行。

呼韩邪临辞大会,帝召五女

以示之。

昭君丰容靓饰,光明汉宫,顾景徘徊,竦动左右。

帝见大惊,意欲

留之,而难于失信,遂与匈奴”。

 王昭君,名嫱(音qiáng),字昭君,原为汉宫宫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

韩邪单于被他哥哥郅支单于打败,南迁至长城外的光禄塞下,同西汉结好,

曾三次进长安入朝,并向汉元帝请求和亲。

王昭君听说后请求出塞和亲。

到匈奴后,被封为“宁胡阏氏”(阏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征她将给匈奴

带来和平、安宁和兴旺。

后来呼韩邪单于在西汉的支持下控制了匈奴全境,

从而使匈奴同汉朝和好达半个世纪。

后来也有根据这个故事创作的诗歌、琵

琶曲、戏剧、电视剧等艺术作品。

 问题,昭君为什幺愿意离开汉宫去遥远的匈奴?

 《西京杂记》载:

汉元帝因宫女太多,不得常见,就让画工为宫女画像,

便于随其临幸。

宫女们争相贿赂画工,而昭君自恃貌美,不肯行贿,画工就

故意把她画得很丑。

后元帝实行和亲政策,匈奴入朝,求美人,元帝凭画像

派昭君去匈奴,等到临行时,才发现她青春貌美,闲雅大方。

元帝追悔莫

及,命令将画工处以死刑。

 可见,昭君因画工毛延寿从中作梗不被君王赏识,然而根源还是汉元帝昏

庸——只凭画像宠幸宫女,不见真人。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

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

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

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2、从标题“咏怀古迹”中的“咏怀”二字确定诗歌类型。

 咏史诗:

大多是诗人针对具体的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有所感慨而作,凡是

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进行叙述、评价、凭吊或借国家兴亡寄托个人怀抱的

诗歌,都可以称做咏史诗。

(二)整体感知

 1、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2、提问:

作者是对哪个历史人物进行叙述从而寄托情感的?

 答:

王昭君(首联“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中的“明妃“得出)。

 3、提问:

既然这首诗是咏史诗,请同学们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情感的那

个词语?

 答:

主旨落在'怨恨'二字。

(尾联”分明怨恨曲中论”中的“怨恨”得

出)。

 理解诗人如何借咏叹昭君的事迹来抒发自己的深沉怨恨?

带着这个问题鉴赏

诗歌,品味诗歌语言和意象,理解诗歌情感,掌握诗歌的艺术手法。

 1、首联赏析,理解诗人如何引入歌咏对象昭君。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提问:

请同学们描述这句诗所描绘的画面。

 “群山万壑赴荆门”,多幺雄伟的图景!

山是群山起伏,连绵不绝;水是万壑争

流,奔腾不息,直赴荆门山。

“赴”本是一个普通的字眼,但在此作者用拟人

的手法把迤逦不绝的千山万壑陡然间写活了,既有飞动之势,又有变幻之

姿。

 《唐宋诗醇》评为“破空而来,势如天骥下坂,明珠走盘”。

 提问:

开篇不写昭君,却描绘了这样一幅图画,目的何在?

 引出歌咏对象昭君。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方,诗人为了抬高昭

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君的不同凡响。

 2、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

 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

 生乏黄金枉图画,死留青冢使人嗟!

 ——出自唐代李白的《王昭君二首》

 李白的诗,对王昭君的不幸充满着惋惜、同情。

 提问:

接下来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体会王昭君是如何的不幸,她的怨

恨具体指什幺情感?

 一别汉宫便与北方的荒漠连在一起,最后只留下孤独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紫台”与“朔漠”形成对比。

“紫台”指宫廷,“朔漠”即北方的大漠。

一个富丽

繁华,一个荒凉冷落。

 “青冢”“黄昏”,黄昏一般指时间,而在这里似乎更主要指空间,黄昏时广

阔的天空连着大漠,却独有一个青冢,何等空旷凄清。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

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烈的悲剧色彩。

 “一去”与“独留”形成对比,“一”与“独”同义互文,将生前昭君的寥落、死后

的孤寂,写得入骨三分。

可见,昭君是多幺孤独。

 “连”与“向”,“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

 颔联营造出悲凉萧瑟的氛围,与前两句形成生地和死地的鲜明对照,概括

了昭君一生的遭遇。

 3、鉴赏颔联,说说它们寄托了那些情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归来却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几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

 ——明妃曲(其一)宋·王安石

 见疏从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白居易《琴曲歌辞·昭君怨》

 提问:

同学们从这两首诗中体味诗人对昭君不幸根源的看法。

 在王安石、白居易的诗中把怨恨指向了昏庸的皇帝。

 提问:

接下来请同学们找意象,悟情感。

 “画图”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汉元帝只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

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

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丑化昭君,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然后,一纸和

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君遗恨之

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冷的环境

气氛。

“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比照着

写。

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

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讽意与

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有色,

情景交融。

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

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机会,

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

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

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4、尾联直抒胸臆,升华情感。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琵琶弦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

 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

 ----刘长卿《王昭君歌》

 千载以来,琵琶弹出的都是胡地之音;昭君虽死,其怨难平,琵琶曲中倾诉

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恨。

“琵琶”,本西域胡人乐器,汉刘熙的《释名》说:

“琵琶,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

 故诗人称其乐曲为“胡语”。

传说汉武帝嫁公主(实为江都王女)于西域乌孙

王,公主悲伤,胡人乃于马上弹琵琶以娱之。

后人把这些与昭君的故事搀合

起来,写出《昭君怨》等琴曲,于是,就有王昭君惯弹琵琶的说法。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

昭君之怨,主要是一个远嫁女子永远怀念故土的

怨恨忧思。

杜甫当时身处异地、远离故乡的处境和昭君相似,从诗题《咏怀

古迹》可知,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情

的。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

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

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朝虽任职京

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触怒肃宗,

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

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长恨。

二人

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

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叹昭君不幸

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

的深沉怨恨。

 主旨:

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

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板书设计

 咏怀古迹.(其三)

 昭君杜甫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远离汉宫,身死异国  怨 无辜遭贬,漂泊西南

 画图省识,环珮空归不分忠佞,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六)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布置

 1、总结诗中所用的艺术手法,理解诗人借咏古迹、古人所抒发的深沉怨

恨。

 借古讽今,怀古伤己;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2、作业布置

 背诵及默写这首诗歌。

 完成相关练习。

 预习下一首诗歌。

 本文导航

 1、首页2、授课过程3、赏析诗歌4、归纳主旨5、

课本原文6、推荐阅读

 【课本原文】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教学目的

 1.了解怀古诗借古伤今借古伤己的风格特点。

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领会

诗歌主旨。

 2.感受诗歌主旨思想。

赏析名句,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

 3.了解历史人物,关注历史人物,思考历史人物。

 教学重点难点:

赏析诗歌,理解寓意,把握主旨。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古代有一副形容四大美女的对联,叫作“闭月羞花之貌,沉鱼落雁之

容”。

 “闭月、羞花、沉鱼、落雁”是一个个精彩故事组成的历史典故。

“闭月”,

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

“羞花”,说的是杨贵妃观花时的故事。

“沉鱼”,讲

的是西施浣沙时的故事。

“落雁”,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昭君的故事,成为我国历史上流传不衰的民族团结的佳话,同时,昭君出

塞、身死塞外的悲剧是历代文人常常咏叹的题材。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追

溯历史,走进被人们誉为“咏昭君之绝唱”的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了解

王昭君,感受王昭君。

 二、《咏怀古迹》五首简介

 1.诗体:

一组七言律诗,共五首;

 2.内容:

缅怀庾信、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

 3.主旨:

借古迹古人抒发自己的心怀。

 三、熟悉语词,诵读并背诵诗歌

 1.注音

 万壑(hè)赴(fù)荆门明妃(fēi)朔(shuò)漠青冢(zhǒng)

 2.朗读、背诵(体会昭君绵绵无绝期的怨恨之情)

 3.解释词语

 ①明妃:

即王嫱、王昭君,汉元帝宫人,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明君,后

人又称明妃。

昭君村在归州(今湖北秭归县)东北四十里,与夔州相近。

 ②尚有村:

还留下生长她的村庄,即还有古迹之意。

尚:

还。

 ③一去:

一旦,一经。

指昭君一经离开汉宫,远嫁匈奴后,从此不再回

来,永远和朔漠连在一起了。

 ④省”:

读作shěng,教材作“曾经”解。

关于“省”,注释纷纭,莫衷一是,

有作“减”“少”解,也有作“略”“不”解。

无论哪种解法,这句诗讽刺了汉元帝只

看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

 ⑤“空”:

徒然。

 ⑥“春风面”:

通感手法,将视觉移于感觉,写昭君颜容之美丽。

 ⑦“环珮”女子佩戴的饰物,用来借代昭君。

 四、整体感知

 结合注释、感知诗歌。

思考:

请在原文中找出点明主旨的那个词语。

并说

说这首诗写的什幺内容。

 明确:

主旨落在怨恨二字,“一去”,是怨的开始,“独留”,是怨的终结。

作者既同情昭君,也感慨自身。

 明确:

这是是一首怀古诗(咏史诗),怀古伤己,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

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来抒写自己不被重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五、赏析诗歌

 1.翻译

 群山万壑赴荆门,——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山,

 生长明妃尚有村。

——这里遗留有生长明妃的香溪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一别汉宫便与北方荒漠连一起,

 独留青冢向黄昏。

——最后只留下青冢向着漠漠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画工曾经辨识昭君美丽的面容,

 (却因一己私欲致使昭君嫁匈奴),

 环佩空归月夜魂。

——只有死后魂灵徒然在月夜归来。

 千载琵琶作胡语,——千年以来琵琶弹奏的胡地乐曲,

 分明怨恨曲中论。

——还分明倾诉着她内心的怨恨情。

 2.评点

 首联——引出歌咏对象王昭君,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

 据《一统志》说:

“昭君村,在荆州府归州东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

湖北秭归县的香溪。

这里用一个“赴”字,就表达出群山奔赴的气势,突出了

三峡山势的雄奇壮丽。

这样气象雄伟的起句,本来是用来烘托生长英雄的地

方,诗人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王昭

君的不同凡响。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评析说:

“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

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窈窕红颜,惊天动

地。

”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

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雄伟气象来烘托她。

 颔联——写昭君悲剧的一生。

 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写昭君本人,形成生地和死地的对照。

这简短而

雄浑有力的两句诗,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剧。

当年王昭君孤独地离开汉宫,

远嫁到北方大漠之地,就再没回来;最后身死异域,只留下青色的坟墓,笼罩

在昏黄风沙中。

“‘连’字写出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

神。

”(清人朱瀚《杜诗解意》)“黄昏”一词在这里,不仅是指时间,似乎更是

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漠漠无边的黄

昏天幕。

“青冢”,指王昭君墓,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南二十里。

传塞外草白,唯昭君墓上草色常青,故称“青冢”。

“紫台”与“青冢”的色彩对

照,“朔漠”与“黄昏”的意境渲染,营造出浓浓的悲凉萧瑟的氛围,透出了强

烈的悲剧色彩。

这轻轻两句,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和沉

重之感。

具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颈联——由咏史转向了抒情与议论,揭示了昭君悲剧的根源:

汉元帝只看

画图不看真人的昏庸,造成了昭君抱恨天涯,葬身异域的悲苦命运。

 这两句从昭君命运的转折点说起,写她自从踏入宫门的那刻起,就注定了

她这一生的孤独。

毛延寿的一颗丧父落泪痣,让昭君做了三年冷宫人。

后,一纸和亲书,她的美便终老在了单于父子的怀抱。

“空归”一词,突出昭

君遗恨之深,并深寓诗人的同情。

“月夜”二字则传神地渲染出魂归时凄凉清

冷的环境气氛。

“春风面”、“月夜魂”,将生前的青春美貌和死后的月下幽魂

比照着写。

一状姿容秀美,一写冷月孤魂。

同一个昭君,昔如彼,今如此,

讽意与同情隐于色彩不同的六字之中。

两句因果相生,明暗相伴,写得有声

有色,情景交融。

文字对仗工巧,又蕴含着无穷感慨:

生前已经错过知遇的

机会,死后魂魄归来也是枉然。

 当然,诗人写昭君,也是写自己。

在对昭君埋没宫中,葬身塞外,一生孤

苦独幽的际遇深表同情之时,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尾联——正面写昭君的怨恨,点明全诗主旨。

 昭君虽死,其怨难平,千年以来,胡地琵琶曲中倾诉的分明是她的满腔怨

恨。

“怨恨”,就是怨自己远嫁,恨汉元帝无知遇之恩。

“千载”,则点出乐曲

流传时间之长,以见昭君怨恨之深。

此耳杜甫亦借琵琶之怨表明对朝廷的不

满,

 杜甫的一生境遇与昭君相似,所以昭君的不幸,正是杜甫的不幸;昭君的怨,

正是杜甫的怨。

 六、归纳主旨意蕴

 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

诗歌的主旨实际上是咏古迹以感己

怀。

虽表面写昭君的“怨恨”,写昭君生于长江美域,殁于塞外荒漠,去国之

怨,难以言表。

但联系写作背景就可知道,在抒写昭君的怨情中,寄寓自己

的身世之慨。

杜甫一生,济世之志甚高,但终其身,也未得一展抱负。

肃宗

朝虽任职京师,也只不过是一左拾遗。

就这,还因忧国惜才,疏救房琯,而

触怒肃宗,差点获刑。

虽然获救,却终被疏远,终于郁郁辞官,漂泊西南。

而昭君也是因汉元帝昏庸,不辨美丑而远嫁异乡,流离而不得归,身死而遗

长恨。

二人的遭遇、经历、处境,无处不相似。

显然作者在怀古伤己,在咏

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

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昭君诗人

 绝代佳人,入宫见妒才华横溢,入朝见妒

 画图省识,远离汉宫       不分忠佞,无辜遭贬

 身死异国,环珮空归漂泊西南,有家难归

 (千载之怨)(深沉怨恨)

 主旨:

诗人借咏王昭君不被帝遇、葬身塞外的不幸遭遇抒写自己不被重

用、身世飘沦的悲苦情怀。

 七、小结艺术技巧

 1.借古讽今,怀古伤己。

 2.对比鲜明,对仗工稳。

 说课是一种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的教学研究活动。

为各位老师整理的

高二语文咏怀古迹五首其三说课稿,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更多说课稿内容尽

在【高二语文说课稿】栏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