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691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22.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docx

大学生社会资本的中期论文

目录

1引言2

2理论回顾3

2.2.1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3

2.2.2国内的理论研究4

2.3小结5

3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5

3.1研究样本5

3.2问卷设计5

3.3问卷发放6

4数据处理与分析6

4.1农大毕业生就业行为之就业途径6

4.2农大毕业生就业行为之就业结果7

4.3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看法8

4.4信度效度分析9

4.4.1效度分析9

4.4.2信度分析9

4.4.3各因素统计情况和调查结果10

4.5相关分析11

5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12

5.1没有足够的家庭背景12

5.2个人能力没有充分发挥13

5.3学校层面认可不大13

6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相关建议13

6.1家庭方面和学校方面13

6.2个人方面13

7全文总结14

 

从社会资本角度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

市场营销101班范天成指导老师:

张群祥

摘要:

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严峻的就业问题也成为大学生毕业之后不得不面临的现实。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有很多,社会资本是其重要的因素。

研究和利用大学生社会资本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的应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从社会资本角度探析大学生就业问题,并且做了实证分析,从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学校层面等方面进行了具体了解,并对调查数据做了详尽的整理和分析。

从调查结果出发提出了大学生如何提高自身的社会资本和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提高就业率的针对性措施。

关键词:

社会资本;浙江农林大学;就业

1引言

“2.8万毕业生挤爆招聘会,排队4小时面试几分钟”,“人保部:

二三类院校毕业生就业更难”,“广州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两成期望薪酬仅两千”,诸如以上大学生就业难的新闻报道在媒体中已经司空见惯,从这些报道中我们能深深地感受到大学生就业形势的严峻。

自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我国大学生数量开始持续增加。

从2001年到2010年,我国毕业生人数从115万增加到630万,几乎翻了两番,虽然就业率基本保持在70%左右,但是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加,每年大学生待业人口也是持续增加,从2001年的34万增长到了2010年的172.4万。

从以上数据以及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就业压力非常大。

面对以上严峻的就业形式,国家,学校,社会对大学生就业都给与了高度关注。

2010年,温家宝总理在回答网友提问中也提到了大学生是知识的劳动者,政府始终把大学生就业摆在重要位置。

人保部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促进大学生就业,鼓励创业,政府对大学生就业给与了极大的关注。

学校也设立了就业指导处来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问题,还比如“贵州大学‘四化’新举助大学生跨越就业‘寒冬’”社会上的企业也在给大学生尽力提供实习岗位,如“呼和浩特促进大学生就业,500多家企业招贤纳士”,“新东方携手知名企业帮助大学生解决就业难题”等等。

学术界则把目光投向了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各种因素,从不同角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剖析,既包括从经济发展水平,劳动力市场供求状况,城乡差异,教育体制等宏观角度的思考,也包括在微观层次上从毕业生个体特征的差异对其在劳动力市场中求职不同结果的解释。

随着近年来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多数学者对此也进行了深入的理论研究,但是缺乏实证方面的研究。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2012届毕业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在社会资本的视角下,主要从家庭背景,学校层面,个人能力三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工作职位,家庭收入,在校参加社会实践的多少,是否学生干部,人际关系,学校层次7个维度来深入了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

希望能够从社会资本的角度对大学生就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各种建议,帮助大学生更好的就业。

2理论回顾

2.1社会资本理论的发展历程

社会资本概念的提出--皮埃尔·布迪厄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最早出现于经济学的研究中。

当代对于社会资本这一概念第一个进行系统表述的是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在1998年提出的。

他认为:

“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所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关系的网络。

或换句话说,这一网络是同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它从集体性拥有的资本的角度为每个会员提供支持,提供为他们赢得声望的凭证。

社会资本功能观--詹姆斯·科尔曼

社会资本研究领域影响最大的是詹姆斯·科尔曼。

按照社会资本的功能,他“把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

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

和其他资本的形式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决定了人们是否可能实现某些既定目标,社会资本并非可以完全替代。

与其他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

社会资本的系统表述—亚力詹罗德·波茨

亚力詹罗德·波茨对社会资本提出了精致和全面的表述。

在他看来,社会资本是“通过他们的成员身份在网络中或者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稀缺资源的能力。

获取能力不是个人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着的一种资产。

社会资本是嵌入的结果。

社会资本的社区观—罗伯特·普特南

社会资本在罗伯特·普特南那里已经不再被视为某一个人所拥有的资源,而被视为一个群体,社区,甚至整个社会所拥有的财富和资源。

他指出“与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相比,社会资本是指社会组织的特征,诸如信任,规范以及网络,他们能够通过促进合作行为来提高社会的效率。

结构洞社会资本观—罗纳德·博特

罗纳德·博特把社会资本定义为网络结构给网络中的行动者提供信息和资源控制的程度,他称之为“朋友,同事以及更一般的熟人,通过他们获得使用金融和人力资本的机会”,亦即“结构洞的社会资本.”

社会资源理论—林南

他认为“社会资本是期望在市场中得到回报的社会关系投资。

社会资本是通过社会关系获得的资本。

在这个理论中,资本是一种社会财产,它借助于行动者所在网络或所在群体中的联系和资源而起作用。

”“社会资本被视为:

在目的性行动中获取和/或动员的,嵌入在社会中的资源。

社会资本显示出重要的结构特征----嵌入在等级制和网络中的资源,至少其部分获得是由规范的互动原则或者说同质原则所提供的机会机构而定。

2.2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

2.2.1国外的理论研究

社会中资本理论自诞生以来便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使用。

而社会资本与个体求职关系的研究始于美国社会学家格兰诺维特。

他通过对282名技术专家和管理人员的调查研究发现,那些使用人际关系渠道的人员往往可以获得更满意的,更好的工作.格兰诺维特在对个人求职行为和结果进行考察时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

对于求职者而言,弱的关系网络可能比强的关系网络显得更有力量。

对此格兰诺维特解释说,信息通过强关系网络传递时,他们被重复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因为这种网络中的成员在一起交流信息的动机和频率都比较高,信息共享的程度也随之比较高;相反在弱关系网络中,成员往往来自于不同的群体,他们在一起交流信息的愿望和机会都比较少。

自从格兰诺维特研究了社会资本与就业的关系以来,国外学者便对两者关系进行了大量研究。

如下表2.1

研究者

地点和样本

就业结果

主要结论

LinEnsel&Vaughu(1981)

美国纽约的城市居民

就业和未就业

社会经济地位与就业状态正相关;弱关系有利于获得职业声望较高的工作

Degraaf&Flap(1988)

荷兰的大学生求职者

就业和未就业

社会经济地位与就业状态正相关;弱关系有利于获得职业声望较高的工作

Jokisaari&Nurmi(2005)

芬兰的大学生求职者

工作稳定性;匹配度;工作满意度和离职意向

高社会经济地位及弱关系对求职者结果有利;关系强度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与离职意向负相关

Watanabe(1987)

日本东京的技术工人

工作匹配度和薪酬水平

高社会经济地位及强关系利于求职者找到合适工作

Bian(1997)

中国天津的城市居民

工作稳定性;薪酬水平和匹配度

关系强度与工作质量正相关

Maraden&Hurlbert(1988)

美国底特律的大学生求职者

就业和未就业

关系强度,社会经济地位的高低对求职者结果没有显著影响

Wegener(1991)

德国的在职工人

工作满意度,薪酬水平和匹配度

关系强度和社会经济地位对就业质量有交互作用

Granovetter(1973)

美国波士顿郊区的工人

职业信息获取量

通过弱关系获取的职业信息更多

2.2.2国内的理论研究

下表2.2是我国学者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的一些理论研究

研究者

论文题名

样本与研究方法

主要结论

郑茂雄(2011)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关系研究的评析》

理论研究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质量的影响研究不够;研究者忽视了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等等

谢勇,赵亚普(2009)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

南京市部分高校;回归分析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概率之间没有显著关系

于环(2012)

《大学毕业生社会资本研究》

理论研究

大学毕业生积累社会资本尤为重要,但也应看到社会资本的消极作用

陈宏军,李传荣,陈洪安(2011)

《社会资本与大学毕业生就业绩效关系研究》

某财经类学校和某理工类学校;相关性分析

社会资本在大学生的就业过程中的作用受到制度背景的制约

谢有长,宁陶(2011)

《论社会资本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意义及启示》

理论研究

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意义总体而言是积极多元的,社会资本丰富有利于大学生实现顺利就业

赵丽蓉(2009)

《从社会资本角度看大学生就业》

长春理工大学;实证研究

大学生利用社会资本不足

苏丽锋,孟大虎(2012)

《人力资本,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

基于问卷数据的统计分析》

全国42所高校;实证研究

人力资本与社会资本因素对大学生就业发挥着重要作用

马跃如,李树(2011)

《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湖南10所高校;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人力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社会资本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等等

吴立保(2011)

《社会资本与大学生就业的实证研究综述》

理论研究

社会资本是大学生就业地区分布及其变化的重要影响因素等等

2.3小结

从以上各位学者对社会资本所作的定义可以看出,社会资本概念还没有在学术界形成公认的权威定义。

但从国内外学者的各种研究中,不难看出社会资本在大学生就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大多数时间生活场所主要在学校和家庭。

社会资本也主要来自学校和家庭。

本文从家庭,学校和大学生个人三个维度来衡量大学生社会资本。

家庭社会资本用父母文化程度,父母工作职位,家庭收入三个变量来衡量,学校社会资本用学校层次这个变量来衡量,个人社会资本用在校参加社会实践的多少,是否学生干部,人际关系这三个变量来衡量。

本文以浙江农林大学2012届毕业生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以此来了解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大学生如何利用社会资本提高就业率的针对性措施,从而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就业。

3研究方法--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法也称“书面调查法”,或“填表法”,是用书面形式间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种调查手段,通过向调查者发出简明扼要的征询单(表),请示填写对有关问题的意见和建议来间接获得材料和信息的一种方法。

3.1研究样本

由于本研究的目的是调查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因此,本次研究以浙江农林大学为例,将部分2012届应届毕业生作为研究对象,于2012年7月12日到7月15日之间对浙江农林大学的2012届毕业生使用邮件的方式进行了问卷调查。

3.2问卷设计

《从社会资本的角度探讨大学生就业的调查问卷》是根据此次研究的目的,在参考国内外有关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影响文献的基础上,以相关研究所设计出来的问卷为参考。

问卷共涉及三个变量,均以选择题的形式展开。

问卷主要分为七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个人基本情况,主要包括性别、专业、学历、居住地四个方面;第二部分是关于个人能力的测量,由参加社会实践多少,是否学生干部,人际关系3道题组成;第三部分是家庭背景的测量,该部分主要包括父母文化程度,父母职业,家庭月收入,父母对就业的影响4道题;,是第四部分是学校方面的测量,主要考察的是学校对学生就业的影响。

第五部分主要了解毕业生就业的问题,包括就业渠道和就业信息来源2方面。

第六部分主要考察毕业生就业和社会资本2者的关系。

第七部分考察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看法。

具体调查问卷如附录所示。

3.3问卷发放

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千余份,涉及浙江农林大学的27个专业,问卷回收124份,剔除其中的无效问卷24份(数据空缺或填写明显不符),有效问卷共10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大约为10%。

具体情况如下表3.1所示:

变量

频数

百分比

性别

45

45%

55

55%

学历

本科

85

85%

硕士

15

15%

来源地

农村

67

67%

乡镇

20

20%

城市

13

13%

本次调查的样本中男性有45人,占总样本数的45%,女性有55人,占总样本数的55%。

从学历上看,本科占大多数,共有85人,占总数的85%;而硕士的有15人,占了总样本数的15%。

从学生来源地来看,来自农村占的比例最大,共有67人,占总样本数的67%;来自乡镇的有20人,占总数的20%;而来自城市内的只有13人,占总样本数的13%。

4数据处理与分析

4.1农大毕业生就业行为之就业途径

11您获得就业信息的渠道是(可多选)

A学校发布B老师介绍C学校就业网D家人和亲戚E同学和朋友F媒体G招聘会H其他

根据统计结果分析显示(见下图4.1),大学生就业渠道的选择还是比较分散的,学校发布,招聘会,学校就业网和媒体这四个选项占了61%,占大多数。

但是从总体来看,每个选项之间的百分比相差不大,说明大学生就业渠道还是比较宽广的。

12以下途径,您认为哪个是最重要的就业信息来源

A学校发布B老师介绍C学校就业网D家人和亲戚E同学和朋友F媒体G招聘会H其他

根据调查结果显示(见下图4.2),毕业生们认为最重要的就业信息来源最多的是招聘会,占了35%,其中媒体也占了19%,这两项加起来占了总体的53%。

从11题可以看出大学生最终就业渠道中媒体和招聘会占了33%,并没有占一半以上,从中可以看出,大学生自身认为的就业渠道和最终就业渠道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4.2农大毕业生就业行为之就业结果

15到目前为止,您的就业情况为

A尚未考虑B初具工作意向C签订了就业协议D签订了劳动合同

根据调查结果可以看出(见下图4.3),目前还有42%的学生没有就业,这样的比例还是比较大的,只有33%的同学签订了劳动合同。

大学生就业渠道比较广泛,但是利用效率并不高,并没有获得高比例的就业率,大学生社会资本利用率有待提高。

4.3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看法

19您认为社会资本(包括家庭背景,社会人脉,个人能力等)对大学生就业的作用是

A决定作用B很大作用C作用不大D没有作用

如图4.4,73%的人认为社会资本对自己的就业有很大作用,只有26%的人认为社会资本对就业作用不大或者没有作用,这说明大学生还是比较看重社会资本的。

13您认为是否会动用社会资源来帮助自己找到工作

A会B无所谓C不会D不清楚

从图4.5可以看出,42%的人会使用社会资本为自己找工作,10%的人不会利用社会资本来为自己找工作,两者形成对比,说明拥有社会资本的大学生一般都会利用社会资本,大学生比较看重社会资本的作用。

4.4信度效度分析

4.4.1效度分析

衡量社会资本主要参考了《如何测量社会资本,一个经验研究综述》一文中的方法,而且搜集了大量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了一定的修改。

总而言之,问卷维度的划分和变量的选择主要参考学者的成果,在此基础上略有变化,所以,用这些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和大学生就业关系是比较有效的。

4.4.2信度分析

信度的高低学术界没有统一标准,一般根据经验判断,有学者认为信度系数介于0.7-0.98之间,都可以算是高信度值。

而低于0,35必须予以拒绝。

在实务中,信度值只要达到0.6,就可以宣称该测量工具是可以接受的。

下表4.1是信度检验表,系数是0.652,距离0.35相差很远,接近高信度值0.7,信度值比较理想,调查结论基本可靠。

可靠性统计量

Cronbach'sAlpha

基于标准化项的CronbachsAlpha

项数

.652

.714

22

下表4.2是单个变量与总量表的比较结果,如果单个变量信度值比较低,影响了总量表则予以删除,经过对比,删除了S5.1,S5.2,S9,S11.6,S11.7,S11.8,S14,S16.2,S16.3,S16.5,S16.6,S17,S18这几题。

项已删除的刻度均值

项已删除的刻度方差

校正的项总计相关性

多相关性的平方

项已删除的Cronbach'sAlpha值

性别

44.55

36.088

.342

.

.635

S1

44.59

37.537

.036

.

.659

S4.1

45.05

38.008

.125

.

.650

S4.2

45.09

38.305

.064

.

.652

S6

43.28

31.476

.352

.

.623

S7

44.08

36.761

.182

.

.645

S8

44.12

34.571

.488

.

.620

S11.1

44.48

35.646

.431

.

.629

S11.2

44.38

35.288

.541

.

.624

S11.3

44.47

35.524

.455

.

.628

S11.4

44.37

37.205

.182

.

.646

S11.5

44.41

37.032

.203

.

.645

S12

40.89

25.695

.337

.

.663

S13

44.01

35.061

.141

.

.656

S19

43.81

37.065

.168

.

.646

S2

44.24

37.194

.170

.

.646

S3

44.60

36.869

.209

.

.644

学历

44.94

38.138

.026

.

.654

S10

43.85

35.624

.298

.

.635

S16.1

42.56

35.097

.289

.

.634

S16.4

42.76

36.305

.190

.

.644

S15

43.57

31.904

.398

.

.616

4.4.3各因素统计情况和调查结果

每题概率,见下表4.3

A

B

C

D

E

F

G

H

1

67

20

13

2

24

72

4

3

47

53

4

95;99

5;1

0;0

6

13

42

9

19

17

7

14

68

18

8

18

65

17

10

15

47

38

11

40

26

36

28

28

36

56

26

12

14

5

12

6

4

21

38

9

13

42

27

10

21

25

20

22

25

33

16(1.4)

0;0

11;10

20;43

69;47

19

1

73

24

2

各个因素的统计,见下表4.4

因素

项目

均值

 

家庭背景

 

S1

1.51

S4.1

1.05

S4.2

1.01

S6

2.82

S7

2.02

个人能力

S2

1.86

S3

1.50

S10

2.25

学校

S8

1.98

 

就业渠道

S11.1

1.62

S11.2

1.72

S11.3

1.63

S11.4

1.73

S11.5

1.69

S12

5.21

就业结果

S15

2.53

大学生对社会资本的看法

S13

2.09

S16.1

3.54

S16.4

3.34

S19

2.29

各因素分析:

1.家庭背景中大多数学生来自农村和乡镇。

父母的学历基本上都是专科及以下。

家庭成员月收入接近5000到7000这个选项。

父母对自己的就业帮助并不大。

总体而言,家庭因素对学生就业影响不大。

2.个人能力方面:

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偶尔参加。

担任过学生干部的大概是总体的一半。

人际关系对自己帮助不大。

学校方面学生认为对自己就业帮助不大。

从就业渠道可以看出,学生从学校,老师,就业网,家人和亲戚,同学和朋友,媒体等方面获得的就业信息几率相差不大。

从就业结果可以看出,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和合同的综述并没有占据大多数,就业情况并不好。

毕业生认为个人能力和机遇比较重要,社会资本对大学生就业起很大作用。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大学生所拥有的社会资本并不多,家庭背景不强,个人能力也不突出,学校也不属于“211”,“985”,所以毕业生的就业率不高。

4.5相关性分析

相关关系是不完全确定的随机关系。

当一个或几个相互联系的变量取一定的数值时,与之相对应的另一变量的值虽然不确定,但它仍按某种规律在一定的范围内变化。

变量间的这种相互关系,称为具有不确定性的相关关系。

对家庭背景,个人能力,学校层面,就业结果和就业渠道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如下表4.5

家庭背景

个人能力

学校层面

就业渠道

就业结果

家庭背景

Pearson相关性

.209*

.278**

显著性(双侧)

.037

.005

N

100

100

个人能力

Pearson相关性

.260**

.014

显著性(双侧)

.009

.891

N

100

100

学校层面

Pearson相关性

.291**

.275**

显著性(双侧)

.003

.006

N

100

100

就业渠道

Pearson相关性

.209*

.260**

.291**

显著性(双侧)

.037

.009

.003

N

100

100

100

就业结果

Pearson相关性

.278**

.014

.275**

显著性(双侧)

.005

.891

.006

N

100

100

100

*.在0.05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