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4575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9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 2.docx

《中外教育简》复习题中国2

《中外教育简史》复习题答案

第一章中国先秦诸子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孔子的教育思想

一、孔子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概括起来有哪两项?

具体有哪些内容?

文、行、忠、信。

”即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信实。

概括起来说有两项:

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

“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

二、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什么当中?

《论语》

三、孔子主张实行什么政治?

“德政”

四、孔子提出的社会理想是什么?

“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社会理想。

五、孔子将什么看作是立国的三大要素?

人口(“庶”)、财富(“富”)、教育(“教”)

六、孔子的教育对象观是什么?

“有教无类”

七、孔子将诗按不同乐调,分为哪三部分?

“风”、“雅”、“颂

八、孔子提出的教学原则有哪些?

因材施教;启发诱导;学思结合;学以致用。

九、孔子提出的德育思想有哪些?

立志乐道;自省自克;身体力行;改过迁善。

有教无类

十、孔子最重视诗、礼、乐的教育。

他说了些什么?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十一、孔子在“自省自克”方面说过什么?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第二节孟子的教育思想

一、孟子在政治方面主张施行什么?

“仁政”。

二、孟子认为一个国家有哪“三件宝?

土地、人民、政事”

三、孟子认为人天生的本性都是怎样的?

善的

四、孟子认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明人伦”

五、“人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六、孟子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主要有哪些?

由博返约,深造自得;启发引导,因材施教;专心有恒,循序渐进;

七、孟子提出的德育原则和方法主要有

.持志养气;.反求诸已;改过迁善;磨炼意志;

八、在理想方面,孔子主张什么?

孟子主张什么?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

九、孟子认为大丈夫在各种考验面前应做到怎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三节荀子的教育思想

一、荀子提倡的政治观是什么?

他主张什么?

仁义王道”王霸结合,礼法并称

二、荀子在“制天命”方面相信什么?

人定胜天

三、荀子在人性方面主张什么?

“恶”

四、荀子提出的教学思想有哪些?

1、学、思、行结合;2、虚壹而静,锲而不舍;3、解蔽救偏,兼陈中衡;

五、荀子把教学或学习的过程具体化为哪四个环节?

闻、见、知、行

六、在解蔽方面荀子提出什么方法?

“兼陈中衡

七、荀子把是否尊重教师看做是关系国家兴亡的大事,他是怎么说的?

“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肆意),人有快则法度坏。

八、在对待论批评和表扬方面荀子主张怎样?

“非我而当者,吾师也;是我而当者,吾友也;谄谀我者,吾贼也。

第四节墨子的教育思想

一、什么是墨子政治思想的核心。

“兼爱”、“非攻”

二、墨子十分重视环境的影响与教育作用。

他以染丝为例,说了些什么?

“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三、墨子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强说人,不叩亦鸣;2、言而有行,述而且作;3、察类明故,以约驭博。

4、以名举实,教学统一;5、因材施教,因时施教。

四、墨子认为,作为贤士必须具备哪三项标准?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第五节《礼记》中的教育思想

一、《学记》把教育的作用概括为什么?

“建国君民”、“化民成俗”。

二、《学记》中提出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是什么?

“比年入学,中年考校。

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

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

三、《学记》中提出的教育、教学原则主要有哪些?

1、教学相长;2、尊师重道;3、藏息相辅;4、豫、时、孙、摩;5、启发诱导;6、长善救失;

四、《学记》中提出的教学方法主要有哪些?

1、问答法;2、讲解法。

3、类比法;4、练习法。

五、《大学》中提出的三大教育纲领是什么?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六、大学教育的程序包括哪些条目(步骤)?

其中什么是中心环节?

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修身”

七、《中庸》中提出的教育过程有哪些步骤?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八、《中庸》中非常强调个人的主观努力,对此说了些什么?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止)也。

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

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

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

人一能之,已百之;人十能之,已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第二章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思想

第一节董仲舒的教育思想

一、董仲舒提出的三大文教政策是什么?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兴教化,正万民”;“改革选士制度”

二、董仲舒提出的社会道德规范是什么?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三、董仲舒从“德治”的观点出发,强调教育对社会的作用,主张什么?

“兴教化、正万民”

四、董仲舒提出的德育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以仁安人,以义正我;2.必仁且智;3.重义轻利。

五、提出的一些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美其道,慎其行,适疾徐,稽而勿苦。

2.多连博贯,博节合宜。

3.强勉学问,专一虚静。

第三节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撰写的与教育有关的著作有哪些?

《论语集注》、《孟子集注》和《近思录》

二、朱熹为小学编写的教材有哪些?

《小学》、《童蒙须知》

三、朱熹认为教育的目的和作用在于什么?

“明人伦”、“复德性”、“尽其伦”,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四、朱熹把教育分成哪两个阶段?

“小学”和“大学”。

五、朱熹在知与行方面强调什么?

“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

六、朱熹提出的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1.强调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2.强调正面引导与规范禁防相结合。

3.注重学术辩论,4.朱熹读书六法:

(1)循序渐进;

(2)熟读精思。

(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

用力;(6)居敬持志。

第四节王守仁的教育思想

王守仁提出的教学原则和方法有哪些?

第三章中国古代教育制度与教育内容

第一节中国古代的教育制度

一、西周的教育制度

1、西周的学校分为哪两种?

“国学”与“乡学”

二、汉代的教育制度

1、汉代的学校分为哪两种?

官学、私学

三、唐代的科举制度

1、唐代中央设立的学校有哪些?

“六学”、“二馆”,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书学、算学、律学、崇文馆和弘文馆。

2、唐朝科举考试,常设的科目有哪些?

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六科

3、唐代科举考试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帖经、墨义、口义、策问、诗赋五种。

4、唐代科举考试的过程和方法有哪些?

考试分三步:

第一步在各省会举行,叫“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二步在京师由礼部举行,叫“会试”(或省试);第三步叫“廷试”(亦称殿试)。

5、科举制度的利弊在哪里?

利:

1、政治作用

⏹第一,有利于加强全国政权的统一和集中。

第二,有利于加强了思想的统一。

⏹第三,有利于网罗知识分子,调和阶级矛盾,扩大统治阶级的基础;

第四,有利于吸引知识分子,埋头读书,养成驯服的性格,削弱他们的反叛思想;维护社会稳定。

2、教育作用

⏹第一,有利于扩大教育对象,促进学校教育的发展。

⏹第二,有利于统一学校教育教学内容,提高学校的教育质量。

科举考试主要以儒家经典为内容,并策问时务。

⏹第三,有利于促进唐诗的兴盛和发展。

⏹第四,有利于改变当时社会教育中存在的重文轻武、重经轻算、重成人轻儿童的陈规,促进算数、武艺的发展。

弊:

第一,科举考试的主要内容局限于儒家的几部经典章句和华丽的诗赋,考试方法又偏重死记硬背,在这种风气的影响下,学校的教学工作也就重文辞少实学,重记诵不求义理,充满了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恶习。

这既不利于选拔和培养有实际能力的人才,又易养成空疏的学风。

⏹第二,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敲门砖,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十载寒窗,一举成名,富贵荣华,锦衣玉食”,这种“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的思想。

⏹第三,科举考试的最后取舍权是由主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帝决定的,录取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有被录取的希望。

四、宋代的书院制度

1、宋代书院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首先,由于官学衰落,士人失学。

其次,因为我国有源远流长的私人讲学传统。

再次,受佛教禅林的影响。

2、北宋著名的书院有哪些?

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石鼓书院、应天府书院(即睢阳书院)、嵩阳书院、茅山书院。

3、书院的特点和意义是什么?

第一,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

第二,书院重视学术交流,允许不同学派学者莅院讲学、辩理。

第三,书院讲学可自由听讲,不受地域和门派限制。

第四,书院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并多采取问难辩论的方式。

第五,书院内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感情相当深厚。

第二节中国古代的教育内容

一、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礼、乐、射、御、书、数”

二、六书是造字、用字的主要方法,“六书”的顺序,有几种说法?

哪种说法影响最大?

班固《汉书·艺文志》称: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许慎《说文解字·序》称:

“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郑众《周礼·保乐》注:

“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其中

三、我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哪些?

四书:

《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

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

《诗歌》分:

《风》、《雅》、《颂》。

四、在宋代蒙童教材中,哪些教材影响最大?

《三字经》和《百家姓》,它们与《千字文》并称为“三、百、千”,

五、《三字经》、《千字文》分别是谁撰写的?

宋末王应麟梁朝周兴嗣

第四章中国近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张之洞的教育思想

一、张之洞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一)“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二)重视教育,兴办学堂,培养人才;(三)改书院为学堂,推行新学制,废科举。

二、张之洞的基本教育思想是什么?

中学主要是指什么?

西学主要是指什么?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中学主要是“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

西学主要包括“西政”和“西艺”两部分

三、张之洞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哪本书里?

此书分为哪两篇?

《劝学篇》分内篇、外篇。

内篇讲中学,即旧学,外篇讲西学,即新学。

“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

第二节康有为、梁启超的教育思想

一、康有为的教育思想表现在哪些方面?

1、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变科举,废八股;建学校,育人才。

2、提出实行胎教、幼教,重视女子教育。

3、主张德、智、体、美并重,中西兼学。

4、主张改革教学方法

二、康有为主张的教学方法有哪些?

第一,主张让学生集体学习,反对传统的“独学法”,认为前者有利于学生互相观摩、互相启发,而“独学”则会导致孤陋寡闻;第二,主张采用启发式教学法,鼓励学生自学,做读书笔记;改革传统的照本宣科、死记硬背的教和学的方法。

第三,主张在教学中要重视实验和实习,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三、梁启超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一)重视教育在变法维新,救亡图存,改造国家过程中的作用。

(二)主张废八股、变科举、兴学校。

(三)重视儿童教育和妇女教育。

(四)主张实施义务教育。

(五)重视师范教育。

(六)主张教学方法要具有民主性和科学性;(七)主张教育要有正确的目的,做到学以致用。

 

第三节孙中山的教育思想

第四节蔡元培的教育思想

一、蔡元培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一)“五育”并重,“养成人的共和健全之人格”;

(二)“尚自然”、“展个性”的教育原则;(三)“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指导思想;(四)教育独立的主张。

二、谁被称为“学界泰斗,人世楷模”蔡元培

第五章中国现代教育思想

第一节杨贤江的教育思想

一、谁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活动家和教育家、中国青年运动的杰出领导人、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是我国第一个系统地介绍和传播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人。

杨贤江

二、杨贤江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1、教育起源于人类实际生活的需要;2、教育作为社会上层建筑之一种,它由经济和政治决定,对经济和政治也有影响

二、杨贤江认为教师应担负的历史使命是什么?

第一,正确处理教育与政治的关系,成为革命的教育工作者。

教师必须抛弃不问政治的错误观念,自觉地在文化教育这一领域中尽一份革命的责任。

第二,应当指导学生去革命。

教师应该使受教育儿童青年,获得解放的门路,教他们了解政治环境和经济状况,引导他们参加革命斗争,接近实际。

第三,应当指导民众去革命。

三、杨贤江认为教师属于哪个阶级?

处于怎样的地位?

教师属于被支配阶级,属于“工银劳动者”。

四、杨贤江指出,教育不仅由什么“所决定,也由什么所决定”。

经济政治

第三节陶行知的教育思想

一、陶行知的教育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一)普及民众教育的思想。

(二)关于师范教育改造的思想。

(三)生活教育理论

二、陶行知的普及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何启示?

其一、应重视女子教育和老人教育问题,采用“小先生制”来进行教学。

其二、陶行知非常重视向劳动人民普及自然科学知识。

其三、应重视教育机会均等问题。

其四、应把普及教育与控制人口增长和教育立法联系起来。

三、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包括哪些内容?

1、“生活即教育”;2、“社会即学校”;3、“教学做合一”

四、陶行知提出的“解放儿童创造力”的思想包括哪些内容?

一要解放儿童的头脑,使其从迷信、成见、曲解、幻想等“裹头布”的层层的包缠中解放出来;二要解放儿童的双手;

三要解放儿童的嘴;

四要解放儿童的空间;

五要解放儿童的时间。

五、“科学下嫁运动”是谁提出的?

陶行知

第四节黄炎培的教育思想

一、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什么?

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

二、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方针是什么?

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和科学化。

三、黄炎培认为职业教育的教学原则是什么?

“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

四、黄炎培认为职业道德训练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敬业乐群”。

第六章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第一节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洋务运动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哪些?

(一)创办新式学堂;

(二)开创留学教育

二、我国开办的第一所洋务学堂是什么?

它于哪一年开办?

京师同文馆,1862。

第二节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

一、戊戌变法时期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哪些?

废除八股,改革科举制度;在北京设立京师大学堂;筹办各级学堂和各种专门学堂;

派人出国游学和编译外国教科书及其他书籍;

⏹第三节清末的新学制

一、我国清政府建立的第一个学制是什么?

《钦定学堂章程》,即“壬寅学制”,1902张百熙

二、我国清政府第一个颁布实施的学制是什么?

《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1903年张百熙、张之洞、荣庆。

三、1906年,学部正式颁布的教育宗旨是什么?

“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第四节南京临时政府和1922年的教育改革

一、南京临时政府的教育改革措施有哪些?

(一)发布教育改革令。

1912年1月19日,教育部发布《普通教育暂行办法通令》和《普通教育暂行课程之标准》

(二)颁布新的教育方针。

“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三)制定新学制系统,改革旧课程。

二、1912年、1913年,国民教育部颁布的“壬子癸丑学制”从纵的方面讲,把整个教育期限划分为几段几级?

三段四级

三、1922年的教育改革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进一步打击了封建教育,提出了新的培养目标:

“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

(二)学校采用国语和白话文教学

(三)确立男女平等教育权;

(四)建立各教育团体,实验新的教育思想。

“中国科学社”,“全国教育会联合会”,1917年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和“中华教育改进社”,“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等。

四、1922年颁布的新学制是什么?

壬戌学制,即“新学制”:

6---3---3---4

五、壬戌学制有什么特点?

第一个特点是:

它是我国第一次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来划分教育阶段的学制。

第二个特点是:

中学开始实行选科制和分科制,力求使学生有较大发展余地,以适应学生不同发展水平和个性的需要。

第五节共产党统治区的新教育

一、土地革命时期苏维埃地区的教育

(一)制定教育方针政策:

“在于以共产主义精神来教育广大的劳苦民众,在于使文化教育为革命战争与阶级斗争服务,在于使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在于使广大中国民众都成为享受文明幸福的人。

(二)建立教育行政领导机构与学校系统

1931年设立了教育人民委员部,下设了初等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和艺术四个局。

在地方1933年规定省、县、区设教育部,省教育部下设普通教育科、社会教育科、编审出版委员会和总务科。

学校系统主要分为干部教育和群众教育

(三)开展各级各类教育:

1、开展全国识字运动;2、进行干部教育;3、开展儿童教育

二、抗日战争时期抗日根据地的教育

(一)制定教育方针政策:

1937年8月毛泽东在洛川会议上提出了:

“抗日的教育政策:

改革教育的旧制度、旧课程,实行以抗日救国为目标的新制度、新课程。

实行普及的、义务的、免费的教育方案,提高人民民族觉悟的程度。

(二)坚持抗日教育与反奴化教育

(三)进行各级各类教育:

1、干部教育;2、中等教育;3、小学教育和社会教育。

第六节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一、新中国的文教政策与新学制

(一)新中国的文教政策:

教育的性质、任务是:

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

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

(二)新中国的学制有哪些特点:

1951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特点:

它保障了劳动人民普遍接受教育的权利,体现了教育为工农服务的方针;

⏹它确立了各类技术院校在学制中的地位,保证了专门人才的培养,体现了教育为生产建设服务的方针;

⏹它将业余文化补习和速成学校纳入学校系统给广大干部和群众创造了众多的学习机会,为提高他们的政治思想觉悟和科学文化水平打下了基础。

二、1958年的学制改革与60年代初的教育整顿

(一)1958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在指示中提出的办学原则、办学指导思想是什么?

三个结合的办学原则是:

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全面规划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六个并举的办学指导思想是:

国家办学与厂矿、企业、农业合作社办学并举;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举;成人教育与儿童教育并举;全日制学校与半工半读、业余学校并举;学校教育与自学(包括函授、广播学校)并举;免费与不免费教育并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