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4513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9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docx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

娄山关红色体验心得体会

篇一:

红色之旅心得体会

走访红色

——重温昔日经典

伴随党的91岁生日,带着对革命圣地的无限向往,6月30日,耐德

公司组织全体党员踏着晨曦,登上了前往红色革命圣地的列车。

这片神奇的土地,天生就有着秀绝天下的山水景色;她和中国革命史一

起走进我的心灵深处。

为期2天的红色之旅,近距离地凭吊那一段震撼心灵的历

史,净化渐已浮躁的心绪。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红军山烈士陵园,陵园坐落在市凤凰山周岁麓

的小龙山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

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

碑的正面,“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

个大字阴刻贴金。

公司全体党员肃然起敬,举行了向红军烈士敬献花篮仪式,

重温入党宣誓,“我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拥护党的纲领,遵守党的章程?

?

”,

面对鲜红的党旗,参加此次红色之旅的我们,在烈士碑前,再次庄严地许下了对

党和人民的忠诚誓言。

会议之后的四渡赤水战役,习水是中央红军转战的主战场,历时三

个多月。

毛泽东曾说,四渡赤水是他一生中的”得意之笔”。

其时,中央红军在

长征途中,处于国民党几十万重兵的围追堵截之下,此战成为毛泽东领导的一次

决定性运动战战役。

“横断山、路难行,敌重兵、压黔境,战士双脚走天下,四

渡赤水出奇兵。

此后参观了会议会址,信步走进会议旧址,只见大门上高悬一块牌匾,

上书六个大字:

“会议会址”。

大门里,再普通不过的一幢两层青砖小楼,狭

窄的楼梯,低矮的房间?

?

70年前,就是在这里,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革命的

航向,决定了中国革命的命运,把中国革命引向了胜利。

在列馆,睹物思昔,我们聚精会神地观看着馆里每一图片,每一件文

物:

枪炮子弹、油印的党章宣言、墙上的斗笠和小米袋。

握住那根渡江时用过的

粗麻绳,仿佛听到了飞夺泸定桥那激战的枪声,看到了强渡乌江时勇士们那前仆

后继的身影,嗅到了马蹄声碎的娄山关头那弥漫着的硝烟?

?

这里的一切都在潜

移默化的向参观者传达着革命先烈勇于奉献、不怕牺牲的伟大精神。

仰望青砖小楼,大家仍意犹未尽的在议论中表达着自己的感受。

70年过去了,有一种声音,穿透了历史的时空,在这块红土地上激荡飞扬:

这里是中国红色军队的转折的地方,更是得到重生地方,中国人民军队的成长、

壮大与这里紧密相连。

红色之旅,一处处的革命历史遗迹,闪耀更加璀璨的光芒。

我们参观学习的最后一站:

娄山关革命传统教育基地。

娄山关隘口,城墙高大宽厚、山势险峻、密林丛丛,一字排开横跨在公路上,

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是通往城的必经之瓶颈。

中国工农红军

为了进驻,与军阀王家烈部队进行了多次的殊死的攻歼争夺战,很多红

军战士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而付出他们年轻的生命。

最终娄山关被攻破,红军占

领了关口,为挥师进军扫平了道路。

毛主席曾为此题诗《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赞扬红军战士们取得了娄山

关战役的决定性胜利。

通过参观学习,追忆历史,使我感悟颇多,体会颇深,在建党九十一周年的

今天,“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我们带着信心、带着勇气阔步在

新的长征路上,一路披荆斩棘,携手共创美好明天。

在公司领导带领下,各项业务正在有序开展,为做好这一系统工作,我作为

一名共产党员必须立足本职岗位,追寻老一辈革命家的光辉足迹,继承和发扬优

良传统,埋头苦干,奋发进取,努力创造一流的工作业绩,为公司的发展做贡献。

篇二: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一: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

近年红色旅游作为一项新兴旅游项目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个人认为红色旅游非常适合年轻一代,走一遭红色旅游线路,去了解红色文化涵,缅怀革命先烈,体验生活,从而饮水思源加倍珍惜今天的美好生活。

除此之外,红色旅游还有很多心得体会,但只有通过旅游线路才能切身体会当年人民的苦难,才能体会革命先辈的血汗。

,让我得以饱览自然、人文之盛景,而要撇开单纯游客的身份,最不能忘怀的,也最不应该忘怀的,是和息烽。

,别名“转折之城”,名副其实。

“最初是一场无计划的仓促大撤退,面临着部分-裂和外部围歼的危险,后来成为史诗般的壮丽长征”,美籍华人作家韩素英如此概括会议。

在会址与红军长征纪念馆里,当年的桌椅、粗布印花被子、草鞋、斗笠,稍有尘封,默然凝结着岁月的痕迹;翻开当时的会议记录,可以想象朱德如何批评秦宪邦、德在军事指挥上的错误,支持毛泽东的主,并坚定地说:

“如果继续这样错误的领导,我们就不能再跟着走下去”。

我们依然可以感受到当时会场的气氛是如何的凝重而激烈,何去何从,事关着一个的命运。

国之幸,民之幸,我们今天依然铭记会议,因其生死攸关之际,纠正了当时具有决定作用的“左”倾冒险主义在军事上的错误,在存亡危急之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和中国革命,并且使党的路线开始转到了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实践相结合的正确轨道上来,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走向成熟。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二:

红色旅游心得>>(2732字)

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我来到了曾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之城——。

刚踏上这座历史文化名城的土地,我便被这座城的一切所感动。

这里没有上海城的高楼林立,也没有人的小资小闲。

这里的楼层不高,人们穿着朴素,偶尔能见到少数民族的服装,看起来有几分野蛮,但更多的是热情与勤劳;时常能看到街头的“背篼”成群结队,打牌或席地而睡。

然而这座城最特别的地方还是要属其地貌与其散发的气息,城中有山,山中有城,这里的山与城相处的是如此之融洽。

它拥有特有的山区的乡

土风情,又不失大都市的繁华热闹,更是三伏天的避暑胜地,恐怕没有那座城市能与之抗衡。

这座城市对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意义更是无与伦比。

到这里,我便直奔盼望了已久的会议会址,位于老城子路,这条路也称红军街。

由于会址正在维修之中,故只能看到其外观。

这座楼是中西合璧的两层砖木结构楼房,听导游讲解,房屋原是黔军二十五军第二师师长柏辉章的私人官邸,是城30年代最宏伟的建筑。

会议会议室在楼上,原为房主的小客厅。

随后参观了会议列馆。

馆里一间小屋基本复原了会议室的原貌,会议室呈长方形,面积27平方米。

屋子正中的顶壁上悬挂着一盏荷叶边盖的洋员灯,屋子的东壁有一只挂钟和两个壁柜,其中一个壁柜上嵌着一面穿衣镜。

西壁是一排轩亮的玻璃窗。

屋子中央列着一板栗色的长方桌,四周围着一圈摺叠靠背椅,共20,为出席会议的人员所坐。

,长方桌下有一只烧木炭的火盆,为当时取暖用。

此次会议的与会人员有:

毛泽东、朱德、云、周恩来、闻天、秦邦宪(又名博古)、王稼祥、邓发、少奇、何克全、伯承、富春、林彪、聂荣臻、彭德怀、尚昆、卓然、邓小平、德等人。

其中一位还是被担架抬进会议室的。

虽然这是复原后的场景,但我似乎看到了一位位与会人员激扬文章,踊跃辩论,指点江山,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就在这一刻开始改写,而国民党面临的,将是党国历史上的奇耻大辱。

馆列了不少当年红军用过的武器、生活用品以及送给百姓的东西等。

其中最有趣的便是那些门板,上面写满了宣传标语。

当年红军部队中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凡是会写字的红军,每天必须写一条宣传标语。

从这些标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军民团结一致,国民党的腐败无能以及老百姓对国民党的憎恨和对革命的热情。

这些不能不让我们思考当今社会中存在的弊病。

在参观的途中,也观看了几部短片,其中最让人振奋的便是被称为长征途中的神来之笔的四渡赤水之战,连世界顶尖级军事家都为之赞叹。

刚刚在会议上选为政治局常委的毛泽东,在摆脱国民党企图用40多万重兵围剿红军的转移途中,发现土城道路两旁是山谷地带,而侦查情报表明,后面只有4个团6000多川军在追击,提出集中优势兵力在此打伏击,消灭孤军深入的郭勋棋模

师。

得到朱德、周恩来的支持。

可由于情报有误,敌人不是4个团6000多人,而是6个团10000多人。

战斗打了几个小时,却无法取得预期胜利,而各路追敌正奔集而来,可谓灭顶之灾几乎就在眼前。

毛泽东果断决定迅速撤出战斗,渡赤水西进,从而拉开了四渡赤水的序幕。

蒋介石得知红军一渡赤水后在扎西一带作短暂休整,急令滇军渡部和川军潘文华部从南北方向向扎西推进,周浑元纵队主力从白蘭、叙求进击,企图聚歼红军于扎西。

毛泽东看清了蒋介石的意图,分析敌人的兵力调动,造成黔北空虚。

于是,他立即命令部队“回师东进,再渡赤水,重占”,在二渡赤水的几天,红军连取桐梓、占娄山关,再克,歼敌2个师又8个团,毙伤2400余人,俘虏3000余人,缴获大量的军用物资,这是长征以来红军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

蒋介石痛心疾首地说:

这是追剿红军以来的奇耻大辱。

扎西扑空后,蒋介石亲飞指挥围剿,当他发现红军在以北地区集中之时,命各部紧缩包围圈,妄想围歼红军于乌江之西,巴黔大道以东地区。

毛泽东洞察秋毫,将计就计,故意在鲁班场地区徘徊,摆出一副寻找战机的样子,待敌人被我调动之后,即命红军从茅台镇西渡赤水(三渡赤水)。

红军三渡赤水后,敌人的追剿部队仿佛是按照毛泽东的调度一般,纷纷沿路西进追击。

而此时,毛泽东神机妙算似地命令红军乘机东

渡赤水、南渡乌江,直逼敌兵空虚的境,正在督战的蒋介石,顿时惊慌失措,急令省主席调滇军昼夜兼程,火速驰援。

然而,蒋介石不知毛泽东逼的目的是调出滇军,果然中计。

待他清醒过来之时,毛泽东指挥红军西出,在几乎不设防的金沙江的皎平渡口,2万多红军花了六天时间全部渡过金沙江,把几十万追剿的敌人远远地抛在身后。

这场战役使红军取得了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它是我军史上以少胜多、变被动为主动的光辉例,也是毛泽东人生中最得意的一笔。

从会址出来,沿途到了红军山,参观山中的革命烈士纪念园。

山下大型的革命英雄形象的石雕左右对应形成一个开放式的大门。

沿梯而上迈过据说是365节的台阶,便可看到烈士纪念碑,其屹立在半山腰,一如革命先辈们永不屈服的革命精神。

最后,当然,也不能错过毛主席故居。

此次旅游如了我愿,虽然一路下来身体疲惫,但心中的情绪确难以平静。

会议、青杠坡战役、娄山关大捷、四渡赤水一幕幕历史剧在脑海重演,国民党军对红军的围追堵截与严刑拷打,对老百姓的欺压摧残,我空气中散发出一阵阵的血腥味道。

然而,红军仍不怕远征难,哪怕万水千山,他们仍若等闲。

我感受到了军民共乐的喜悦,得到了一次思想上的洗礼。

那段民不聊生,水深火热的革命历史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可它带给我们的无论伤痛还是那种无畏的革命精神永远不会消逝。

我们原本应该谨记那段屈辱并终生为和平而奋斗不止,然而,这几十年来,世界从未停息过战争,难道我们不应该反思吗?

我们时时刻刻都在呼喊着铸剑为犁,要谨记历史,发扬长征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是我们的行为上为何又与之背道而驰呢?

名不副实啊,中国人病了,地球人都病了,而且病的不浅。

那些呼喊,那些精神,早已被我们冠上的“所谓”二字,早已成为了龙门阵的一部分。

90年来,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书写了人类发展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丽史诗。

事实充分证明,中国共产党不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愧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开创事业发展新局面的核心力量。

锦涛在今年的“七一讲话”中说道“要牢记历史使命,永远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永远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更加奋发有为地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创造自己的幸福生活和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行动起来,那么中华民族将成为最伟大的民族!

>红色旅游心得体会三:

红色之旅心得体会>>(1316字)

7月7日到8日,我有幸参加了我校组织的前往息烽集中营、义会议会址等革命圣地进行了为期2天的革命传统教育活动。

这次活动重温了革命历史,缅怀革命先烈,切身感受了爱国主义将士临危不惧的英雄气概;身临其境的体会了当年峥嵘岁月以及领袖们运筹帷幄的伟人风;感悟着革命圣地带给我们精神上的洗礼和心灵的震撼。

首先,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息烽集中营,参观了息烽集中营革命斗争历史展览馆,感受许晓轩、露萍、宋振中(小萝卜头)等著名革命烈士英勇不屈、顽强斗争的感人事迹。

在“猫洞”杀人场纪念碑前,我们默默伫立,愤恨敌人的残暴,悼念战士的忠贞,敬佩英雄的刚烈,大家为国民党对革命人士进行的残酷镇压而愤愤不平,为革命人士不屈不挠,对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的不懈追求而感动。

在息烽集中营门前的党旗和入党誓词前,新党员进行了入党宣誓仪式,老党员重温入党誓词,回顾党走过的光辉历程。

参观完息烽集中营后,我们又来到了我党我军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历史名城——。

并参观了会议旧址,当我们走入园时,立刻有一座简约的蓝色阁楼映入眼帘。

著名的会议在此召开,可惜无法上楼参观。

之后,我们跟随讲解员的脚步开始了解这个伟大的事件。

我看到了这场会议前各地已相继爆发了各种起义运动,人们的高呼革命的标语,处处体现人们渴望革命的信念。

共产党的四渡水将蒋介石耍得团团转,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更是让我振奋不已。

然而,共产党的第五次反围剿以失败告终,随之而

来的战略转移——长征的初期也受阻,想必也是导致这场会议的主要原因吧!

于是在占领了这座仅三万人却是红军攻下最大城池后,毛泽东、朱德等人便于那原属国民军某长官住处阁楼上举行了这次史诗般的会议。

这次会议上毛泽东提议将长征路线由湘西绕至国民军队防守薄弱的,这个建议让我体会到毛主席卓越的军事才能,不禁暗暗赞叹。

这场会议引导着共产党走向正确的战略思想,挽救了危在旦夕的共产党和长征军,同时为群众的革命胜利引领了一条明亮的道路,照片中与会人员的微笑与眼眸中透出的坚定让我仿佛也激动起来,有一种心潮澎湃。

一又一的黑白照片,一幅又一幅的油画作品中,无不让人感到心中燃起的希望。

力量虽微弱,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我看到会议之都的气势,大地的咆哮,中华民族的怒吼!

走出纪念馆,热血依然沸腾,再看那阁楼,已有了不一样的感情,这场举世闻名的会议是人们胜利的灯塔,它同样为创造今天的新中国有着特殊的意义!

会议作为我们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为重要的精神财富和宝贵的历史经验。

这些经验仍然需要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学习和借鉴。

通过这次参观学习考察,让我更加了解党的这段历史,更加深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之情,并从中受到了新的启发和教育。

当我站在“猫洞”外,置身于会议会址前时,遥想昔日的烽火与韬略,思考明日的危机与锦绣,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

在屠刀面前没有屈服,在危难时刻挺身而出,这就是共产党员的精神。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通过这次活动的开展,使我更深切地感受到革命的艰辛,战争的残酷,和平的可贵,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更加激发了我们要珍惜今天拥有的一切,加倍努力工作,为教育事业奉献自己的一生,

篇三:

红色之行感想

3月15、16日,我参加了矿上组织的红色之旅,前往革命圣地,以及娄山关。

去了解在整个长征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感受革命传统教育。

会议会址位于市老城会址路,是一座二层楼房。

当年,就是在这里的会议,毛泽东确立了自己在党的领导位置,挽救了红军,挽救了党,将红军引向胜利前进的道路。

离开会址主楼,我们进入展馆,看着列在“红军政治部旧址”红军当年留下的物品:

宣传红军政策主的《红星报》;书写在老百姓门板上的宣传标语;记录战绩的《战功表》;红军作战用过的步枪、手雷、草鞋、草帽、还有那台十分珍贵的石印等等。

当我看见这些原物原件的时候首先是感到新奇,但后来我慢慢的就联想到以前70余年的历史烟云,将我带回到决定中国革命前途的危急关头——在读初中历史的时候就学过会议我还记得期末考试的题目就是会议的起因和会议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由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党中央为了实行战略上的转移,率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征。

征途是艰难的,外有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有王明“左”倾冒险主义路线的统治,而毛泽东同志的正确指挥却遭到排斥,红军屡遭失败,伤亡惨重,党和红军的前途十分危险,在这紧急关头,1935年元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到,中共中央在此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纠正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使红军和党中央得以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保存下来,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的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二万五千里长征是中国工农红军创造的人间奇迹,让世界都为之感叹。

是红军的烈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撰写的赞歌,红军是铁血汉子,是钢铁战士。

饥寒交迫中爬雪山过草地;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

截而四渡赤水;残阳如血的娄山关战斗,他们遇到的艰难和险阻是我们这一代人想象不到也体会不到的,但是,任何艰难困苦在红军面前都是渺小的,在这里我又想到了一首关于红军的诗: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这些都体现了红军的革命精神和不可战胜的刚强意志。

他们是祖国的长城和守护者,民族的灵魂,人民可以依靠的泰山。

艰难岁月中磨练出的长征精神是我们永远的财富,他将在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长征中继续发挥巨大的作用。

通过参观学习和了解,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

中国革命来之不易。

无论今天我们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委屈,想一想,看一看,比一比,我们的革命老前辈,用鲜血换来的的稳定和繁荣。

我们还有什么可以抱怨的,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去忘我工作、不去无私奉献?

通过参观,我们还感悟到,无论是革命战争时期,还是经济建设时期,实事、勇于改正自己的错误、不断改进自己和创新自己,是任何时期都必须坚持的原则。

在市场经济不断成熟发展、市场风云变化无穷的情况下,我们在实际工作中,都必须要有实事的精神,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实事,不断修正我们前进过程中的偏差,用自己的勤奋工作,去实现和谐社会的宏伟蓝图。

作为煤矿工人的一员,我们要以会议体现出来的精神为动力,要求自己,努力工作,不断创新,干标准活做放心事,让领导们放心,将长征精神不断发扬光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