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ogaogao.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41571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30.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baogaogao.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baogaogao.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baogaogao.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baogaogao.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baogaogao.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baogaogao.docx

《baogaogao.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baogaogao.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baogaogao.docx

baogaogao

我校《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提高研究》课题已经辽宁省教育厅、辽宁省教育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列入省“十一五”教育科学规划立项课题,类别为基础教育类普通课题。

批准文号为辽教函[2006]8号第17——1项。

课题负责人为沈阳市新城子区新城子乡中心小学科研室主任陈鑫。

在区规划办和教科研室主持下,于2006年4月19日,在新城子区教师进修学校以集体开题的形式进行了开题。

区规划办和教科研室的领导马永春、许占忱和全区其它省级课题主持人出席了会议。

在开题会上,专家们向各位课题主持人讲解了实验方案、开题报告的撰写要求和格式,以及实验档案的建立方法。

5月25日,区规划办、教科研室和师训部的专家又到我校进行了开题现场指导。

(一)课题研究的意义与社会价值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人民论坛》2005年第7期上撰文《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核心问题》,文中指出,“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以学生为主体;办学以人才为本,以教师为主体。

……要全面提高农村教师的整体素质。

进一步加强对教师的培养培训,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教师教育体系。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索构建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目标体系,探索农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办学以教师为主体,要关心教师的发展,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在当今的课程改革形势下,本课题研究按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认识到教师队伍建设的本质是促进教师的发展。

把为学生发展,为教师发展服务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价值取向,克服“重使用、轻培养”和“见物不见人”的倾向,使教师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实现自我完善和发展。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课程的发展。

课程改革的实践,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育科研要为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所需的空间和支持,以适应课程改革的需要,提高学校的核心竞争力。

肖川教授指出,我们教育理论界在讨论教育问题时,主要着眼点是城市,而广大农村的教育境况遭到了有意无意的忽视。

问题的解决无疑需要一个过程,但我们如果视而不见,任其自然,那恐怕永远不能得到解决。

我们的课题研究,就是要在实践层面上探索一条通过校本研究来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素质的道路,以促进学校和教师的可持续发展,为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做出贡献。

(二)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在国外,由于终生教育思潮和学习化社会理论的兴起,加之教师专业化的呼声日益强烈,使教师职后培训和素质提高的研究与实践形成高潮。

为了给教师提供专业发展和素质提高的机会,各国致力于建立和完善与职前教育相衔接的继续教育体系,以实现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一体化,保证教师有不断学习和进修的机会,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教育专家詹姆斯提出了著名的教师教育“三阶段理论”。

他认为,教师的职前培养、入职教育和在职培训是教师教育中相互衔接的三个阶段。

在英国,有关研究特别指出:

“加强在职教师培训是改善教育质量最迅速、最有力、最经济的方法。

”在“三阶段理论”的影响下,教师继续教育受到各国的重视,并获得了重大发展。

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俄罗斯、奥地利都在这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

在我国,为适应课程改革进程对教师素质的要求,以提升中小学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综合能力为核心,以尊重教师专业化成长规律,建立有效促进教师成长的管理机制与激励机制为途径,以培训模式创新为切入点,实现以教师发展为本、培训实效为上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正方兴未艾。

课程改革的实践表明,以校为本的教师培训最为有效。

大家达成的共识是一定要把教师素质的提高作为学校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大计。

但针对农村教师的素质提高的“草根化”研究却比较少。

而恰恰是农村的教师,一方面撑起农村教育的大梁,一方面却因种种原因急需培训提高。

一、研究的目的、意义

我国从2001年启动了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此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的角色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包括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引导者、学生学习和成长的激励者、学生学习活动的参与者);二是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课程的建设者;三是教学行为的研究者。

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在新课程前期实施中我们已经认识到,新课改顺利实施的关键在于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建设,并提出了一个响亮的口号——“教师即课程”。

但要把这个口号化成每一个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需要改变教师被动研究的状态。

近20多年来的国际教师研究经历了一连串的进展:

教师技能研究→教师思维研究→教师知识研究→教师“反思性教学”研究。

“作为研究者的教师”是当今国际教育界新出现的一个热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和一线中小学教师以各种形式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包括“教育叙事”、“教学研究”、“行动研究”,等等。

这些研究实际上反映了一种带有普遍性的认识差异,即当前对中小学教师的培养,应该是着眼于对他们的知识、技能和观念的进一步补充,还是应该更加强调对他们作为教师在整体素质上的转型?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直接关系到教师培养的目标取向和基本模式,以及评价标准。

做为一所基层学校,如何帮助教师转换角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学校教师队伍,是我们面临的严峻课题。

因此,我校选定了《新课改背景下高素质教师队伍培训与建设研究》这一课题开展行动研究。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一)政策依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

“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把提高教师实施素质教育的能力和水平作为师资培养、培训的重点”。

2.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

“十一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时期……要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3.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7年6月22日召开的“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工作座谈会”上强调指出,要把教师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位置。

要着力抓好几个关键环节,其中一条就是抓好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

(二)理论依据:

1.终身教育理论。

1965年法国教育家保罗•郎格朗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成人教育推进委员会上正式提出了“终身教育”这一思想,并迅速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同。

教师是最先感受到接受终身教育必要性的社会职业工作者之一。

在终身教育思想影响下,教师发展理论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已发展成为一个日益引人注目的研究领域。

2.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

“一个人一贫如洗,对别人决不能慷慨解囊。

凡是不能自我发展、自我培养和自我教育的人,同样也不能发展、培养、教育别人。

教师只有先受教育,才能在一定程度上教育别人”。

五、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综合运用调查法、文献研究法、行动研究法、案例分析法,采取多角度同时推进的研究思路,通过查找、收集、学习、研究文献、专题研讨、实地考察、案例分析和专家咨询等方法,不断地“学习—实践—反思—改进”,确保课题的科学性并努力有所创新。

  一、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根本保证,是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迫切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和开放环境下,在课程改革形势下,师德建设工作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的挑战,教师队伍的师德水平和全面素质亟待进一步提高,师德建设工作亟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的制度环境亟待进一步改善,因而加强和改进师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对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促进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对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利于提高我校教师思想政治素质,使教师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思想文化的影响;牢固确立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拥护社会主义,热爱祖国,热爱人民;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培养广大教师强烈的职业光荣感、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使我校教师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乐于奉献,自觉履行教书育人的神圣职责,成为热爱学习、终身学习和锐意创新的楷模。

并以高尚的情操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国内进行的师德方面的研究主要有《师德建设与构建师生和谐关系的研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师德建设与评价研究》、《师德建设的研究》几方面内容,全国各地区中小学都有关于提高教师素质和师德方面的研究,他们侧重理论层面上的研究,强调了师德建设的重要性,至于如何通过有效的途径从而达到良好的效果这方面的研究相对较少。

    2、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与上述课题有相似之处:

即师德建设方面的研究,但研究的对象不尽相同:

农村小学教师。

    我们所研究的课题侧重于新形势下师德建设有效途径的研究,倡导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树立以德立校的理念,同时注意该课题研究与我校师德传统相结合,使之更完善,更具农村小学特色。

    三、主要研究内容

    

(一)研究目标

    提升教师师德认知水平,转变教师观念,确立正确的学生观、教学观和质量观,既要提升教师思想道德素质、心理素质、交往能力,也要提升教师的教育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能力,建立一支观念新、师德好、能力强的教师队伍。

具体目标为:

    1、进一步明确教师职业的基本要求,深刻理解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增强教师的职业认同,提高师德修养,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具有崇高的师德风尚。

    2、树立以人为本、以德立校的理念,学会在学科教学中有机渗透“两纲”、融合“养成教育”,提升在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育人技能,具有较强的班级管理、家校沟通、个案研究等育德能力。

    3、加强教师心理素质的自我培养,学会心理调适;加强人文知识积累,提升教师人文素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养、人文意识和人文的教育理念。

    

(二)研究具体内容

    1、农村小学教师的师德现状分析。

    2、农村小学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

    3、农村小学教师师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三)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

    运用文献法来研究我校教师职业道德的目标、任务和有效途径,搜集和整理有关的文献、理论,为课题研究提供科学的依据。

    2、调查法:

    通过座谈、问卷等形式,调查了解本校师德状况以及好的意见和建议,针对本校特点,采取有效的方法、手段,明确研究的主攻方向。

    3、行动研究法:

    通过计划、实施、总结和分析思考等几个环节,归纳整理出师德建设中有效并易于操作的方法、手段和途径,摸索出可操作性的适应我校特点的师德建设模式和机制。

    4、经验总结法:

    搜集和整理相关的做法和经验,揭示实质意义,提供典型范例,并使经验上升到理论高度,找出可以推广和借鉴的规律性东西。

    5、个案研究法:

    建立教师个人师德档案,关注师德建设过程,寻找师德建设有效性的一般规律。

    四、研究过程

    1、准备阶段(2009年4-5月)

    

(1)成立课题组,确定人员,明确分工

    

(2)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商讨课题内容

    2、实施阶段(2009年5月—2010年5月)

    

(1)制订课题实施细则、计划

    

(2)分阶段具体实施

    (3)做好过程性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4)分阶段进行总结、交流与调整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3、总结阶段(2010年6月—2010年12月)

    汇总课题研究成果,写出研究报告,推出一批师德先进进行成果推广。

    五、完成本课题研究条件分析

    前期我们查阅了有价值的文献资料,包括教育部、市、县教育主管部门有关师德建设的法律法规及理论阐述,对师德建设的要求、目标、内容、途径等有了一定的了解。

同时查阅了相关课题的研究情况,对本课题的研究有了参考价值。

    同时我校师德建设基础良好,近年来获得县文明单位、教科研先进集体等称号。

我校教育质量一直处于同类学校前列,教师业务水平和师德修养有良好的社会声誉。

    《汉书·李寻传》云:

“马不伏枥,不可以趋道;士不素养,不可以重国。

”可见,素养对人的事业成功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而作为新课程的实践者、组织者、促进者和引导者——教师,在当前新课程不断深入实施的情况下,新课程对教师的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的素养是新课程实施的关键所在。

因而广大教师必须积极主动地调整和完善自身的综合素养,以适应新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目前由于农村学校相对还比较偏僻,教育教学资源虽较以往有所改善,但仍比较落后,而且更新滞后,信息把握又不及时,再加上农村学校教师中有一部分,有的甚至占1/3,是从民办教师转正来的,年龄均相对比较大,他们存在着诸种观念滞后,穿新鞋,走老路,教师的读书存在误区等等问题,故农村学校教师的素养不适应新课程改革需要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已严重影响新课程的顺利实施,因而有必要通过多种渠道、各种途径加强对农村教师素养的培育,让他们脱胎换骨,真正适应新课程发展的要求,新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此背景下,我们来探讨新课程理念下,农村学校教师素养发展的问题就很有必要。

一、概念的界定

“青年教师”的范围为每年参加工作的中学新教师,到其年龄未满三十五岁的这一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群体。

这是本课题的研究对象。

这一群体的教师在教师总量总数占比例最大,工作态度、专业素质、教学能力等方面的变异性大,定势趋向尚未最后形成,其可塑性较强。

“成长过程”是指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是一个渐进的动态过程。

“成长”所包含的内容非常广泛,我们只选择青年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教育教学能力及其相关因素作为“成长”的重点内容。

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的过程大致应包含岗位适应期、锻炼成长期、创新发展期这三个时期。

岗位适应期是指农村青年教师刚参加工作的前五年时期。

在这个时期,青年教师要完成从学生到教师职业角色的转换,熟悉学校教育工作,努力掌握学科教学原理和方法,具备学科教学先进思想,弄清各项常规教学要求之间的关系,具备一定的教学能力和水平,能够满足社会对教师工作成效的一般要求。

锻炼成长期是指青年教师工作第五年后至第十年这一段时间。

在这个时期,青年教师要深入钻研现代课堂教育教学理论,积极开展优化课堂教学的实践活动,教学基本功熟练扎实,教育教学思想先进,善于学习研究,积极参与论文评选、优质课竞赛和各种教育教学讲座活动,提升自己的工作能力和水平,提高工作绩效,既满足实现自身价值的新需要,又满足社会期望的新需要,成为学校工作挑大梁、唱主角、堪当重任、成绩突出的一名骨干。

创新发展期是指青年教师工作十年后至35岁间的这一段时期。

在这段时期,青年教师要追求高境界思想,精通业务,在学科教学或学校教育管理方面独树一帜,成为一定区域内教育教学的学科带头人或青年优秀代表。

青年教师成长的岗位适应期、锻炼成长期、创新发展期,这三个时期相互联系,互为促进。

其中岗位适应期是开端、是基础;锻炼成长期是促进、是提高;创新发展期是飞跃、是标志。

创新发展离不开锻炼成长的过程,锻炼成长要从岗位适应做起;岗位工作不适应,锻炼就没有针对性,没有针对性,锻炼就无价值,无价值的锻炼是不可能成长进步的;青年教师没有得到锻炼成长,创新发展就无从谈起。

二、研究背景

(一)现代管理学发展的需要:

现代管理心理学强调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即:

“以人为本”,重视挖掘人的潜在能力来有效利用人力资源。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学校办好教学的关键所在,而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和希望,谁掌握了青年,谁就掌握了未来;谁掌握了青年教师,谁就掌握了教育的明天。

(二)学生个性化发展的需要: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是新课程改革下的核心理念,也是成为教师素质的基本理念。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将越来越成为学生成长的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学生发现矛盾,解决问题的导师。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和参与者。

因此学校培养一支合格的、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师队伍已成当前教育发展的共识。

而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大事,显得格外重要。

(三)人才培养的规律性的需要:

人才培养既受到历史、文化水平的影响又受到客观条件、工作环境的影响,教师队伍建设更是如此。

像我们中驿中心学校这样的大规模学校一方面各学科发展比较均衡,都具有本学科的带头人和省、市级的教学能手和名师,便于开展各种活动,青年教师多,有利于开展竞争,挖掘潜力。

另一方面由于学生生源的广域性和差异性,要求教师有更高的素质。

我们着眼于青年教师群体、开展青年教师成长特征分析和培养策略研究,这不仅是我校在新形势下的一个主要课题,更是我们大规模学校人才资源的开发,满足人才资源需求的具体实践。

(四)学校的发展的需要:

中驿中心学校每年有二至三位刚毕业的大学生加入到我们的行列中来,这样,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达43人,占学校教师总数的55%,其中28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有6人,仅占我校的教师总数的12%,存在教师队伍青黄不接的趋势。

青年教师学历高、接受新事物快、有热情、有干劲,正处在发展之中并且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年轻教师身上,也存在经验缺乏、容易冲动、不安于教学岗位等缺陷,年轻教师的教学教育科研的能力亟待提高。

造成农村教师队伍老中青比例失调的原因是什么?

影响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怎样促使农村青年教师获得更快地成长,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力军的作用?

农村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如何?

一系列困惑吸引我们对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的关注与探索,为此,我们提出了农村学校青年教师成长过程研究这一课题。

三、国内外同类课题研究状况

目前,国内外教育界都相当重视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都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工程。

各教育机构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都能从理性认识入手,把客观外界对青年教师的需求因素、刺激因素和青年教师自身的欲望与奋斗联系起来,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

能把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在实处,这样不仅便于实施也容易收到效果、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可行性。

但是我们应该明白,青年教师的培养有着广泛的含义,它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我们必须做到与时俱进,既要考虑激励因素,又要考虑干扰因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学校规模的调整、学生的区域性和层次性差异对教师的教育观和学生观有了更新和更高的要求。

同时青年教师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它不仅是教育主管部门的主要工作,又是大规模学校开展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更是学校推进名师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

特别是像我们这样一些大规模学校如何在新形势下做好青年教师的培养工作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实践。

四、理论依据

1.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2.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发展教学理论

3.《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4.《关于"九五"期间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

5.《现代管理心理学》

五、研究目标

1.通过调查研究、比较分析、资料查询等多种途径探究了农村青年教师的思想动态、成长过程的规律。

2.借助资料查询、个案分析探寻促使农村青年教师更快成长的途径。

3.探寻促使农村教师成长的新机制,促使一大批青年教师更快地脱颖而出。

六、研究内容

经过分析和研究,我们确定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调查在改革开放和教育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农村青年教师的现状、心理需求及成长过程的制约因素;

2.构建农村青年教师的成长目标体系,确定他们成长过程中分阶段要求;

3.探索加速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运行机制、策略和方法,以缩短“青年教师的成长期、促使一批农村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七、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主要通过调查访问某些专家和工作在第一线上的青年教师,了解农村青年教师思想动态。

2.个案研究法:

通过建立典型的青年教师成长个案,剖析农村青年教师成长的规律。

3.比较研究法:

对同一年龄段的青年教师成长过程进行比较,找出成长差异,通过比较分析探寻影响成长的因素。

4.文献研究法:

通过查找资料,寻求理论支持。

八、研究步骤

1.(2008年2月——2008年3月):

确定研究对象和目标,拟定研究方案。

2.(2008年4月——2008年5月):

方案修正、论证,课题申报

3.(2008年9月——2009年1月):

开展研究,开展调查、收集资料

4.(2009年2月——2009年4月):

分析研究材料,归纳其内在联系和规律

5.(2009年5月——2009年6月)全面总结,撰写研究报告(论文)

九、成果设想

1.研究报告(论文)以及个案材料、成长心得等附件。

2.探寻促进青年教师成长的新机制,促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

十、课题组成员

组长:

彭定高

组员:

郭远斌、郑新文、张学文、方玉银、朱道文、胡清娅、李祥、何国柱、余世平、陈霞、饶晓翠、尹霞、蔡和芳、陈晨文

十一、课题研究的条件分析

1.课题组成员中既有从事行政工作关注青年教师成长的学校领导,又有在教学一线默默耕耘的普通教师;既有刚刚参加工作有着全新教育、教学理念的新教师,也有着将近20年教龄经验极为丰富的老教师;难能可贵的是我们中间还有远离家乡、来到农村支教的外市籍教师代表。

2.刚刚步入教坛的农村青年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中不可避免有自己的困惑;已走出困惑正走向成长、成熟的农村青年教师需要在不断地反思中提升;有着近20年教龄的老师的成长经历对广大青年教师而言无疑是一笔难得的精神财富;外市籍的教师对同在异乡创业的老乡具有更大的亲和力,更容易走近他们;加强彼此间思想的沟通交流;大家所处的位置不同,更有助于对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这一问题进行多角度地观察,有助于多渠道获取第一手材料。

3.课题组成员对农村学校青年教师的成长过程这一问题的一致关注,对本课题的研究浓厚的兴趣和热情,是课题研究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

4.学校领导对课题研究的重视帮我们解决材料打印等相关的经费问题;上级教研部门为我们提供的大力指导,将是我们对本课题的研究信心和前进动力的不竭源泉。

十二、相关保证

1.资料保证到位:

我们将组织课题组成员认真学习相关专题文章,增强每位成员进行案例分析的自觉性和主动性;由专人负责推荐或印发优秀案例,进行集体分析研究,探讨其精神实质,用新课程理念武装教师头脑。

2.设备保证到位:

我校一贯以科研兴校,以科研兴师,对教科研极为重视,定会采取一切措施保证各种研究设备的及时到位。

3.教科研手段保证到位:

课题组成员采用单周自学、双周研讨的方式进行,将成立核心小组指导日常教研活动的开展,确保课题研究扎实、有序、有效;我们鼓励教师成立学术沙龙,自觉地进行案例分析;我们还将聘请有关专家来校指导,确保课题研究在更高层次上全面而又深入地进行。

学校将为此课题提供必教育是以人育人的事业,教师作为这一特殊的职业,直接负担着培养下一代健康成长的历史重任,因此,师德比其他职业道德,有着更加强烈的典范性,高尚的职业道德和良好的教师形象是每个教师做好教育工作的先决条件,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教师不断进取,赢得成功的力量所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其职业生活中,调节和处理与他人、与社会、与职业工作关系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规范,以及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观念意识和行为品质。

同样,教师职业道德的立足点也是内在的、自发的。

由于教育事业的重要意义和教师在教育中的特殊作用,决定了教师职业道德的水平在发展教育、教书育人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兴衰。

一、调查的基本情况本次调查选择了铁路子弟小学。

之所以选择了该所小学是因为该校1800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