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8087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5.0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docx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

综述

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及治疗

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我国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摄食热量的增加及运动的减少,使我国高脂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

高脂血症是动脉粥样硬化、心脑血管疾病、脂肪性肝病等的重要危险因素。

因此积极的控制高脂血症的发病,预防心梗、脑梗等致死性疾病,降低总体死亡率有积极的意义。

随着技术的进步,中医对高脂血症进行了广泛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观察。

现将近年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研究进行总结。

1.血脂与痰浊的关系

高脂血症是血液中的脂质超过正常而出现的疾病。

中医古代文献无“血脂”之说,但很早就有关于“膏脂”“脂”“膏”的论述。

《灵枢•五癃津液别》云:

“五谷之滓液,和合而为膏者,内渗于骨空,补益脑髓,而下流于阴股。

”《灵枢•卫气失常篇》云:

“人有脂、有膏、有肉。

”并指出各自的特点:

“黄帝曰:

其肥瘦大小奈何?

伯高曰:

膏者,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

肉者,身体容大。

脂者,其身瘦小。

黄帝曰:

三者之气血多少何如?

伯高曰:

膏者,多气,多气者,热,热者耐寒。

肉者,多血则充形,充形则平。

脂者,其血清,气滑少,故不能大。

”后世医家对其进行了细致的论述。

张景岳《类经》亦云:

“精液和合而为膏,以填补骨空之中,则为脑为髓,为精为血。

”张志聪《灵枢集注》:

“中焦之气,蒸津液化,其精微溢于外则皮肉膏肥,余于内则膏脂丰满。

这些论述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血脂和膏脂等的关系,但又不尽全面。

正常人血液中亦有脂质,且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以上所述应当是血脂的一种正常状态。

而对于血脂的异常状态,古代医家在论述在论述膏脂之时往往会提到“肥人”、“气虚之人”,和肥人及气虚之人关系最大的是痰湿。

东垣云:

“胃中元气盛。

则能食而不伤。

过时而不饥。

脾胃俱旺。

则能食而肥也。

脾胃俱虚。

则不能食而瘦。

或少食而肥。

虽肥而四肢不举。

盖脾实而邪气盛也。

又有善食而瘦者。

胃伏火邪于气分也。

则能食。

脾虚则肌肉削。

即食伤也。

”从脾实的角度论述肥人之因。

丹溪认为“肥人多痰湿”、“肥人多气虚”。

“凡肥白之人,沉困怠惰,是气虚。

”《景岳全书•非风》“何以肥人反多气虚?

盖人之形体,骨为君也,肉为臣也。

肥人者,柔胜于刚,阴胜于阳者也。

且肉以血成,总皆阴类,故肥人多有气虚之证。

”解释了肥人多气虚的原因。

张景岳谓“人之多痰,皆由中虚使然”。

丹溪详细的论述了痰浊的病理特点“随气升降,无处不到”,自此后世医家论述多从痰浊论述血脂的异常。

李中梓所说“脾土虚弱,清者难升,浊者难降,留中滞膈,瘀而成痰”。

《证治汇补》所言:

“脾虚不分清浊,停留津液而痰生。

”从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血脂的异常和痰浊有着直接的联系。

我们不能将血脂的异常等同于痰浊,因为痰浊还有除了异常血脂之外的其他方面。

我们可以将异常的血脂在中医里用痰脂来表述。

现代医学对痰瘀与高脂血症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研究。

首先从生理病理的角度来看,现代医学对痰瘀或者说是痰浊与高脂血症的研究主要表现在血脂和血流变关系上[1]。

研究表明:

高脂血症患者血凝性增加,易导致凝血,高脂血症患者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容易引起血小板凝集[2]。

高脂血症可促进白细胞活化,释放自由基,从而引起细胞膜黏膜弹性、变形性下降,红细胞聚集性增强,还可灭活NO活性,抑制血管扩张,且能引起LDL氧化修饰[3]。

血脂异常可影响纤溶功能,干扰纤溶系统活性[4]。

刘素蓉等进行了痰浊之血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表明高脂血症、痰浊之血两者可等同起来看待[5]。

其次从临床观察研究来看,周氏等通过对高脂血症治疗的临床观察可以认为痰浊即是血脂的异常[6.7.8]。

宋氏等认为从痰瘀论治是治疗高脂血症论治的首要选择[9]。

李氏运用化痰降浊法治疗高脂血症取得良好效果[10]。

周氏等认为痰瘀是高脂血症的根本[11]。

韩氏认为高脂血症之异常血脂是血中痰浊[12]。

杨氏等在总结历代文献及近代研究成果认为血脂等同于痰浊[13]。

有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和实验研究认为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HIP痰浊的主要特征和生化物质基础,血瘀的客观本质主要表现在血流动力学、微循环障碍和血液流变学异常方面[14,15]。

孙建芝等提出血清TC、TG、LDL—C含量的升高可作为痰浊症微观显现及客观指标[16]。

2.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

从目前文献来看,中医学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认识基本上是一致的,是以肝、脾、肾功能失调为本,痰浊血瘀为标。

其中痰饮湿浊是高脂血症发病的关键,脾胃的运化功能失常是引起高脂血症的基本病机[17]。

孙英丽等认为饮食不节、脾虚湿困、心脾两虚、情志所伤.肾气虚衰、痰瘀阻络皆可导致机体的功能减弱或失调,致膏脂的代谢紊乱,发生高脂血症[18]。

郑氏等总结王绵之教授经验,认为脾虚气弱,失其“游溢精气”和“散精”之职,非但气血生化紊乱,膏脂转运、输布亦不利,滞留营中,形成高脂血症[19]。

曾氏认为高脂血症为脾失健运,中焦气机失调,痰湿内生,流注经脉,渗入血中所致[20]。

赵氏认为高脂血症的发生与“肾虚”关系密切。

肾虚证多为下丘脑一垂体一多个靶腺系统功能紊乱,可直接或问接影响血脂内环境动态平衡,可导致高密度脂蛋白降低,血脂升高[21]。

龚氏认为肝主疏泄,气行则津行,气滞则湿阻。

肝失疏泄,气机运行失常,脏腑功能受影响,必然出现精血津液的一系列变化,精血津液的病理改变又使气机的运行更加难以恢复正常,气机不利,气滞则血淤,气滞则水停。

肝失疏泄,横逆犯脾,肝脾失调导致痰浊内生,久则痰淤互阻,阻滞血脉[22]。

潘祥宾等从脾实之证论述了高脂血症的发病[23]。

韩捷将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总结为外邪和内虚两方面,如饮食不节,湿热内蕴等因素[24]。

柴瑞蔼将高脂血症的成因归纳为4点:

①痰浊凝聚注人血脉是高脂血症的病机关键。

②脾虚失运,肾经亏虚是形成高脂血症的主要内因。

③嗜食膏粱厚味是促成高脂血症的重要外因。

④痰瘀互结,沉积血府,脉道失柔是高脂血症演变为心脑血管疾患的必然转归[25]。

王振华等从病症互参的角度认为高脂血症、糖尿病、心脑血管病具有密切的联系,其共同基础是胰岛素抵抗,存在共同的病因病机。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①气虚或阳虚挟痰浊、血瘀,其基本病位在脾,即脾虚常常影响到肾,出现脾肾气虚或脾肾阳虚的病变;②阴虚、火旺、阳亢挟痰浊、血瘀,其基本病位在肾,肾阴虚常常影响到肝、心,出现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肝风内动、心火上炎的病变[26]。

杨新营等认为高脂血症多由禀赋不足,过食肥甘,七情所伤、久病体虚等导致脾虚,脾失健运,一则脾不布津,津聚生湿,湿聚为痰,痰浊化脂;二则致水谷精微转输、利用、排泄失常,浊脂滞留、血脂升高,血流不畅,久则化为痰浊,渐成瘀滞,滞久则血瘀。

肾脏的气化作用,肝脏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能助脾健运,失常便伤脾助湿,生痰致瘀,证属本虚标实,本虚责之于脾、肾、肝三脏虚。

标实责之于痰浊内阻,气血瘀滞[27]。

3.高脂血症的证治分型

中医目前对高脂血症的证治分型无统一的标准。

不同的学者根据对高脂血症的理解和侧重,有不同的分类。

曾健将高脂血症分为:

①肝肾虚型(多为年老体弱高脂血症患者,表现为腰酸腿软,耳鸣眼花,倦怠乏力,舌红苔薄,脉沉细)。

②脾虚痰浊型(血脂增高伴四肢倦怠,腹胀纳呆,咳嗽痰多,大便偏溏,舌苔白腻,脉滑)。

③肝郁化火型(血脂增高伴烦燥易怒,面红目赤,口于舌燥,尿黄便干,头晕、头痛、舌苔黄腻、脉弦,多合并高血压)。

④气滞血瘀型(血脂高而伴胸痛、胸闷、痛处固定,此类患者多合并冠心病,舌质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沉弦)[28]。

庄德成等对320例高脂血症患者辨证分为五型,并与血脂脂质成分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痰浊阻遏型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双相升高;肝肾阴虚型,阴虚阳亢型、气滞络瘀型甘油三酯单相升高;脾肾阳虚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单相降低[29]。

傅亚龙研究了67例高脂血症患者,依据其临床表现在排除并发症的表现分为脾虚、肾虚、痰湿、瘀血4类,并认为高脂血症是本虚标实的病变,而以标本兼病最为多见[30]。

余旭彪根据中医辨证将其分为脾虚湿阻、肝郁脾虚、气血瘀阻、痰瘀交阻和肾精亏虚5型,分别给予中药治疗,均取得良好效果[31]。

王兴国等通过观察了102例高脂血症患者,总结出本病分为:

1肾阴虚证.治宜补益肝肾;2肾阳虚证,治宜强壮肾阳;3脾虚湿困证,治宜健脾祛湿;4气虚血瘀证,治宜补气活血[32]。

钱卫东等通过抓主症的方法,将本病分为以下5个证型:

1痰浊阻遏证,治宜健脾化痰;2气滞络瘀证,治宜理气活血;3脾肾阳虚证,治宜健脾补肾;4阴虚阳亢证,治宜滋阴潜阳;5肝肾阴虚证,治宜滋阴养肝[33]。

目前从多数人的分型看,有以下几种:

脾虚湿盛型,肝肾亏虚型,脾虚痰浊型,肝郁化火型,气滞血瘀型,气虚血瘀型,痰浊阻络型等,其中最常见的是脾虚湿胜型。

从众多的文献资料来看,无论是哪一种分型方法,其核心都是脾虚、痰湿、痰浊、血瘀。

4.高脂血症的中医药治疗

对高脂血症的治疗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单味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2复方制剂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观察,3通过辨证施治治疗,4其他方法治疗。

中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现代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理论研究,单味中药的研究及方剂的研究。

在理论方面韩氏等总结了中药的降脂机理有如下下几点:

调整脾胃,化解脂浊;补肾益精,培本除脂;疏肝理气,兼顾脾肾;化痰祛瘀,调节五脏;谨守病机,有的方矢[34]。

中药对高脂血症的影响是多靶点多途径的,有学者将中药降血脂的作用机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抑制外源性脂质的吸收。

②抑制TC、TG内源性合成。

③影响脂类体内代谢。

④促进体内Tc的排泄。

⑤抑制血小板聚集,改善血液流变学异常。

⑥抗脂质过氧化清除自由基而调节脂质代谢。

⑦调控血脂相关基因的表达纠正脂质代谢紊乱[35]。

单味中药的研究方面:

有学者参考历年的医药专著及杂志,统计具有降脂作用的中药在135种以上,分属7O余科。

其降脂的有效成分约40余种,主要有:

1皂苷类:

绞股蓝、人参、柴胡、三七叶、刺五加叶等;2蒽醌类:

以蓼科、豆科植物居多,如大黄、何首乌、虎杖等;3黄酮类:

山楂、银杏、葛根等;4生物碱类:

荷叶、川芎、北豆根等;5挥发油及脂肪油类:

月见草、中华大蒜、火麻仁、沙棘等;6多糖类:

枸杞、灵芝等。

除了上述降脂活性成分外,尚有少数固醇类、萜类等化合物在近年来的研究中显示了一定的降脂作用[36]。

万氏等进一步总结:

降胆固醇为主的中药有蒲黄、泽泻、人参、刺五加、灵芝、当归、川芎、杜仲、银杏叶、荷叶、薤白、大豆、陈皮、半夏、怀牛膝、漏芦等。

降甘油三酯为主的中药有金银花、黄连、黄芩、刺五加叶等既降低胆固醇又降低甘油三酯的中药有:

大黄、何首乌、山楂、绞股蓝、银杏叶、女贞子、三七、枸杞子、桑寄生、葛根、水蛭、茶叶、柴胡、茵陈、姜黄、虎杖、决明子、黄精、马齿苋、熊胆、月见草等。

归纳之,祛痰降脂首选茵陈、泽泻、石菖蒲、桔梗,活血化瘀降脂以桃仁、赤芍、三七、丹参、水蛭为佳:

补益肝肾清源降脂以党参、白术、何首乌、枸杞子、决明子为佳【37】。

王氏等通过实验证实茶叶多糖具有良好降血脂作用[38]。

在复合方剂方面的研究,从目前的文献资料看,比较繁杂,医家多从自己对高脂血症的认识出发,应用成方加减或者自己组方,也取得一定的疗效。

吴氏运用半夏白术天麻汤治疗进行临床观察表明:

半夏白术天麻汤不仅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血压的稳定降低,而且还明显改善IR以及降低血脂[39]。

赵氏补阳还五汤可以改善高脂血症大鼠血液浓、黏、凝、聚状态,具有提高血管内皮功能,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40]。

宋氏通过实验表明当归芍药散[41]。

黄连温胆汤、二陈汤等,另外较多应用的是中成药制剂,如血脂康胶囊、参芪降脂胶囊、调脂胶囊、降脂宁颗粒等。

在自制剂中主要有:

健脾调脂饮、化痰降浊汤、降脂冲剂、清脂减肥方、益肝降脂饮等以及结合现代药理研究的组方等。

在辨证施治方面,戴氏总结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治则有活血化瘀、化痰趋势、疏肝利湿、健脾化湿、益肾泄浊、益气活血法[42]。

于志强将本病的治疗总结为:

健脾化痰除湿法、清热化痰利湿法、活血祛瘀涤痰法、疏肝理气活血法、滋补肝肾活血法、通腑泄热涤痰法[43]。

徐岩等主张多采用行气活血、化瘀通络、豁痰通痹化浊、温通心阳等[44]。

宋氏等通过益气活血法抗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质过氧化机制的研究认为:

补肾益气活血为主的中药复方可调整和改善血瘀痰浊范围内的高脂血症引起的高粘、高浓、高凝、高聚状态,其作用机制与抑制氧自由基,脂质过氧化有关[45]。

杨氏等研究益气活血化痰法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认为丹参决明颗粒具有调节老年高脂血症血脂代谢,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和凝血系统的作用。

(药物组成:

太子参15g,丹参20g,决明子15g,山楂15g,泽泻10g,陈皮10g,水蛭10g)[46]。

王氏在多年临床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从元气亏虚论治高脂血症,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47]。

洒玉平等用“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法治疗痛风高尿酸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表明酸酯清胶囊对血脂有良好的调节作用[48]。

赵氏用健脾活血法自拟健脾活血调脂汤(茯苓、泽泻、牛膝、生山楂、丹参、枸杞子、柴胡、何首鸟、陈皮、白术、荷叶)治疗80例,取得良好效果[49]。

华氏用疏肝健脾通脉法治疗肝郁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35例,表明疏肝健脾通脉法是治疗高脂血症的有效方法[50]。

赵氏等用燥湿化痰、消积降脂法治疗高脂血症93例(方药组成:

决明子、麦芽各30g,丹参25g,葛根、生山楂各20g,鸡内金、苍术、厚朴、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各l5g,醋炒大黄、胆南星各10g。

)取得良好效果[51]。

其他治疗措施主要有:

改变生活习惯,加强运动锻炼,针灸治疗等。

黄氏用自拟降脂汤配合耳尖穴放血及耳穴贴压治疗血症取得良好效果[52]。

大量临床实验证实针灸对脂质及脂蛋白的代谢具有双调节作用,并通过经络系统调整机体的内分泌、循环、肖化及多种酶的功能,进而起到调节血脂的作用[53]。

肖伟将高脂血症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针刺结合血脂康治疗和血脂康加假针刺法治疗8周,结果发现针刺合并血脂康治疗可有效改善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异常,并降低血浆CRP水平[54]。

唐胜修等用复方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双侧丰隆穴每天1次,共l0天,与双侧足三里穴进行对照,结果在降血脂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5]。

周春等通过临床观察发现穴位敷贴疗法对老年人血脂代谢有明显影响[56]

5.总结

本文总结了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血脂和中医痰脂的关系、高脂血症中医的病因病机以及中医的辨证和治疗方法。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随着现代医学对高脂血症研究的不断深入,中医对高脂血症的认识逐渐加深,从中探索和发掘高脂血症的有效治疗方法是治疗和预防高脂血症的有效途径之一。

参考文献

[1]左金玲,常国良,常玉琴.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述略[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9,23(8):

19-20.

[2]田庆印,吴葆杰.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与血栓形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00,8(3):

279—282.

[3]刑文革,朱文云,马丽,等.高脂血症血流变与细胞流变性变化机理的研究[J].微循环杂志,2001,11

(2):

27–29.

[4]刘志军,赵淑青.血脂异常对纤溶功能影响的研究[J].医学综述。

2002,8(8):

474—475.

[5]刘索蓉.痰浊之血与血液流变学相关性研究[J].实用中西结合杂志,1996,9(5):

283.

[6]周美芳.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88例临床观察[J].贵阳中医学院学报,2005,27

(1):

43.

[7]姚红,李阳,孙飞.从痰瘀论治高脂血症119例分析[J].实用中医内科杂志,2004,18(I):

40.

[8]常国良,常玉琴.高脂血症从痰浊血瘀论治[J].光明中医杂志,2007,22(6):

56.

[9]宋剑南,同瑕菁,周玉萍等.从高脂血症及动脉粥样硬化探讨痰瘀理论及痰瘀同治机制[J].医学研究通讯,2001,23(11):

24.

[10]李晓伟.化痰降浊汤治疗高脂血症78例[J].河北中医,2010,32

(1):

28-29.

[11]周效勤.高脂血症的痰瘀病机之我见[J].光明中医,2007,22(I1):

24—27.

[12]韩宗伟.健脾化痰治疗高脂血症的理论探讨[J].山东医药,2006,46(10):

78.

[13]杨俐,陈学忠,尹方.高脂血症痰浊病机探讨[J].中医药临床杂志,2005,17(6):

539-540.

[14]宋剑南.高脂血症与中医痰浊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基础学杂志,1995,1

(1):

49.

[15]吴水盛,张丽霞.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学学刊,2007,25

(1):

3l~32.

[16]李思庆,佟晓辉.补肾降脂方治疗高脂血症55例[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6,12(3):

123.

[17]毕方刚,阮时宝.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的研究概况[J].中外医学研究,2010

(2):

64-65.

[18]孙丽英,焦亚斌,康广盛.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研究进展[J].中医药学报,2004,32

(2):

70-71.

[19]郑贵力,王煦.王绵之教授治疗高脂血症学术思想及经验[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23

(2):

48.

[20]曾救几.莱菔子治疗老年高脂血症381'f1疗效观察[J].浙江中医杂志,1995,30(11):

494.

[21]赵林,赵军绩.参葛降脂宁治疗冠心痛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瑚北中医杂志,1999,21(9):

395.

[22]龚一萍.高脂血症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J].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

(2):

23.

[23]潘祥宾,刘影哲.“脾实证”在高脂血症成因中作用的探讨[J].中医药信息,2007,24(3):

F0003-F0003.

[24]韩捷.高脂血症的中西医研究进展[J].河南中医药学刊,2002,17(6):

79.

[25]柴瑞蔼.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与治法初探[J].山西中医.1997.13

(2):

48—49.

[26]王振华,雷燕.从病证互参角度对高脂血症基本病机的思考[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7,14(6):

84-85.

[27]杨新营.二参半夏汤治疗高脂血症56例疗效观察[J].山西中医,2009.25(7):

14.

[28]曾健.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90例临床观察[J].新中医.2009.(41)7:

35—36.

[29]庄德成,卞善述,钱卫东等.高脂血症辨证分型与血脂指标的相关性研究[J].江苏中医,2001,22(9):

18~22.

[30]傅亚龙.高脂血症的临床征候学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1999,6(8):

74.

[31]于旭彪.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90例疗效观察[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1

(1):

135-136.

[32]王兴国,杜洪柱,刘华光.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10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9):

3—4.

[33]钱卫东,朱学云.高脂血症中医辨治体会[J].江苏中医,20O0,21(12):

14.

[34]韩新玲,王永泽.中医药降脂机理初探[J].河北中医药学报,2010

(1):

11-12.

[35]张金生,王阶.中药降脂途径及机理探要.辽宁中医杂志2007,34(10):

1381.

[36]楼锦英.中药降脂研究现状.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2,26(5):

79—80.

[37]万样,林竹.中医药治疗高血脂研究进展[J].甘肃中医,2006,19(12):

47-49.

[38]王丁刚,王淑如.茶叶多糖的分离、纯化、分析及降血脂作用[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1;22(4):

225—228.

[39]吴启锋,温茂祥,兰东辉.半夏白术天麻汤对痰湿壅盛型高血压病胰岛素抵抗及血脂的影响[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17

(2):

8-10.

[40]赵贵起,周爱民等.补阳还五汤对高脂血症大鼠血流变及血清一氧化氮的影响[J].河北中医,2009,31(6):

911-913.

[41]宋晓宇,王鑫国,杨旭杰等.当归芍药散(汤剂)调节血脂异常大鼠脂质代谢组方作用的协同性研究[J].陕西中医,2007

(2):

235-237.

[42]戴立贞.中医治疗高脂血症的思路与方法[J].健康大视野:

医学分册,2006,14(8):

71-72.

[43]于志强.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六法[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O0,2

(2):

ll9.

[44]徐岩,杨萍珠.中西医结合治疗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

815—816.

[45]宋莉丽,杨关林.益气活血法抗实验性高脂血症大鼠脂质过氧化机制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8,6

(2):

175-177.

[46]杨惠民,韩丽蓓盛彤何琼梁晋普.益气活血化痰法对老年高脂血症患者血管内皮功能及凝血系统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5,46

(2):

107-109.

[47]王爱珍.从元气亏虚论治高脂血症[J].现代保健:

医学创新研究,2007(09Z):

144-144.

[48]洒玉萍,文绍敦,任延明,袁明.“清热利湿、化瘀祛浊”法治疗痛风高尿酸伴高脂血症疗效观察[J].青海医学院学报,2006,27(4):

259-261.

[49]赵州凤.辨证治疗高脂血症80例[J].陕西中医,2007,28(11):

1500-1501.

[50]华愫,徐慧,冯晓敬.疏肝健脾通脉法治疗肝郁痰浊瘀阻型高脂血症35例[J].陕西中医,2009

(2):

172-173.

[51]赵凤萍,张丽华.燥湿化痰、消积降脂法治疗高脂血症93例[J].健康大视野:

医学分册,2006,14(8):

53-53.

[52]王兴国,杜洪柱,刘华光.辨证分型治疗高脂血症102例观察[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9,15(9):

3—4.

[53]寇芳.中医药治疗高脂血症研究进展[J].中医文献杂志,2010

(2):

55-57.

[54]肖伟.针药并用对高脂血症患者血脂及c反应蛋白的影响.中医药临床杂志,2009,21

(1):

14—15.

[55]唐胜修,唐萍.丰隆、足三里穴位注射治疗高脂血症的临床研究.广西医学,2000,22(6):

1402—1404.

[56]周春,吴玉泉,禹翔.穴位敷贴对老年人血脂代谢的影响.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9(9):

537—5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