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80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73.5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docx

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教案

第一单元解决问题

教材分析

一、教学内容:

本单元是在学生学会计算两步试题的基础上编排的。

主要内容有: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并学会使用小括号;运用乘法和加法(或减法)两步运算解决问题。

二、编排特点:

结合生活情境发现并解决解决问题,

例题的呈现形式具有开放性;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难点:

1、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

2、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五、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

1、注意例题与主题图的关系

2、选取联系生活的素材,给学生提供充分利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

3、让学生自主选择解答问题的方法

课题:

解决问题(例1、例2)

一、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1-P5)例1、例2

二、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

结合现实生活中的具体情境,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学问题的基本含义,学会用两步计算的方法解决问题,知道小括号的作用。

2、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独立思考等良好习惯,初步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

让学生感受数学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是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难点是学会使用小括号。

四、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1、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32+1345-622-716+23

45-749-228+4264-20

2、看土说一说、数一数

请同学们打开数学书的第2、3页,说一说图上有谁?

他们都在干什么?

还有想去做什么的?

分别有多少人?

数一数,说一说。

(二)、教学新课

1、节假日小朋友们想去哪儿玩?

小组互相说一说

问:

你在游乐园玩过吗?

玩过什么?

2、出示主题图,看图,说说有什么?

能挖掘出什么数学问题?

小组互相讨论,展示。

“我们先来看木偶戏。

3、出示例1图,“图中的小朋友在做什么?

”请学生观察画面,提出问题。

(有22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走了6人,又来了13个,现在有多少个小朋友在看木偶戏啊?

问:

可以怎样解决,可以小组合作讨论解决。

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算法,列式,启发学生把两个算式合并成一道两步计算的算式。

(1)22-6+13=29(人)

(2)22-6=16(人)16+13=29(人)

(3)22+13-6=29(人)或13-6+22=29(人)

(4)22+(13-6)=29(人)

小结:

对于一个实际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答方法。

你喜欢哪种就用哪种方法。

4、出示例2图,学习小括号

(1)显示面包房图片,说说这幅图意。

(2)看图小组讨论,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面包房师傅一共做了54个面包,小朋友买了22个,又有小朋友买了8个面包,还剩多少个?

可以怎样解决?

a.54-22=32(个)32-8=24(个)

b.54–22-8=24(个)

c.54-(22+8)=24(个)

d.…………

问:

和以前学的有什么不同?

(两步计算)

师:

有了小括号先算什么?

(先算括号内的加减法)

小结:

要想首先算22+8,就要把22+8用括号括起来,有小括号的,就要先算小括号里的。

(三)、课堂练习

1:

练习一第1题,出示接力赛跑图

男生有22个,女生有21人,有16人参加接力赛,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2、果园里一共有90棵果树,其中桃树38棵,苹果树4棵,梨树多少棵?

3、看图说图意,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4、小组讨论,完成练习一第4题统计表。

(四)、全课小结:

同学们通过看图,能自己提出问题,还掌握了运用加法和减法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而且学会了从不同角度去解决一个问题,真棒!

教后记:

课题:

巩固练习

一、教学内容:

运用加法和减法两部计算解决问题P6-7练习一1-5题

二、教学目标:

1、巩固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

2、通过解决具体问题,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良好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的良好习惯,进一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

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读题说得数。

2、抢答: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抢答。

3、听算:

老师说算式,学生回答。

(二)、巩固练习

1、复习:

(1)没有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从左向右)

(2)带小括号的算式运算顺序是什么?

(先算小括号)

2、练习:

第1题:

男生有22人,女生有21人。

有多少人没参加接力赛?

显示接力赛跑图

师:

谁来说说这幅图什么意思?

指名说。

问:

你会做吗?

请小组合作写出算式。

指名展示:

(1)22+21=43(人)43-16=27(人)

(2)22+21-16=27(人)问:

先算什么?

(3)22-16=6(人)21+6=27(人)

(4)21-16=5(人)22+5=27(人)

师:

小朋友可以先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第2题:

练习一第2题,学生先观察,再独立完成。

示图,请小朋友自己说说图意

指名:

小朋友们在收集易拉罐,3个组一共收集了94个,一组收集了34个,二组收集了29个,三组收集了多少个?

师:

你可以选用自己喜爱的方法解决问题。

指名解答:

(1)=

(2)94-(29+34)=

(3)……

第3题:

羊圈里原来有58只羊。

走了6只,又走了7只,现在羊圈里有几只?

示图,说图意,独立解答,做为课堂作业。

第4题:

2002年世界杯预选赛亚洲区十强赛,B组得分统计表

出示表格,问:

球赛中的主客场是什么意思,你知道吗?

(……)

我们先看中国球队,你知道了什么?

(客场7分,主场比客场多5分)

那我们可以知道什么?

(主场12分,总分是19分)

问:

其它国家球队的总分你能否计算出来?

学生独立解决。

问:

观察此表,可以提出什么问题?

第5题:

小朋友今天8岁,爸爸今年35岁。

爸爸50岁时小朋友多大?

提示:

要先知道什么?

(经过了多少年)

(三)、思维训练

一枝签字笔8元,一枝圆珠笔5元。

小红有20元钱,她买一枝签字笔和一枝圆珠笔,还剩下多少钱?

(你能用两种方法解答吗?

教后记

课题: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

一、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p8—9)

二、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析、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2、学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通过小组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重难点:

1、会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学前准备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计算。

(二)、探究新知

1、例三(教材第8页图,电脑显示)

(1)看图说图意。

(有3组小朋友在玩跷跷板,每一组有4人。

又来了7人,一共有多少人?

(2)分组讨论,列式计算。

a.4*3=12(人)12+7=19(人)

b.4*3+7=19(人)

c.还可以这样计算:

6*2+7=19(人)4*4+3=19(人)

小结:

用乘加和加法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写成乘加的算式

2、做一做。

(教材第9页),电脑出示图。

老师:

你能提出那些数学问题?

会解答吗?

(树上原来有10只小鸟,飞走了4只,又飞来了3只,树上现在有多少只小鸟?

10-4+3=9(只)10+3-4=9(只)

…………

(三)、课堂作业设计

1、小白兔种了7行胡萝卜,每行8个。

准备送给小黑兔10个,小白兔还剩几个胡萝卜?

2、小明看一本故事书,看了4天,每天看6页,还剩13页没有看。

这本故事数一共有多少页?

3、妈妈买来2盒月饼,每盒有9块。

送给奶奶6块,还剩多少块月饼?

4、小力买了5个练习本,每本2元,他又买了一把尺子花了3元钱,小力一共花了多少钱?

教后记:

课题:

巩固练习

一、教学内容:

运用乘法和加法(减法)两步计算解决问题的练习(p10—11)

二、教学目标:

1、从具体的实际生活情景出发,思考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巩固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熟练掌握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4、知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热爱数学的情感。

三、教学重难点:

1、会熟练掌握有步骤的用乘法和加减法两步计算来解决问题。

2、会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用不同方法来解决同一个问题。

四、教具准备:

课件,口算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口算卡片:

老师出示口算卡片,学生口算。

2、抢算:

学生抢答

3、解决问题

(1)一个笔记本8元,一枝钢笔13元。

小利买了9个笔记本和一枝钢笔一共花了多少钱?

(2)一个篮球7元,一个羽毛球4元。

小鸣买一个篮球和7个羽毛球一共花了多少钱?

(3)足球9元一个,小军拿了100元买了7个足球,应找回多少钱?

(二)课堂练习

1、练习二(第10页)第1题

小熊:

爸爸,妈妈和我都掰了9个玉米

熊弟弟:

我掰了6个

熊妈妈:

我们家一共掰了多少个玉米?

2、练习二(第10页)第2题

兔姐姐:

我们种了5行萝卜,每行9个。

兔哥哥:

我们准备送给邻居兔奶奶15个萝卜。

兔弟弟:

还剩多少个萝卜?

3、练习二(第11页)第3题

动物园的门票儿童票每张5元,成人票每张8元,小明和爸爸、妈妈一起去动物园玩。

用20元钱买票够吗?

4、练习二(第11页)第4题

观察统计表,小组讨论,集体完成。

5、思维训练:

练习二(第11页)第5题

(三)思维训练

1、玲玲去商店买东西,她给售货员20元钱,应找回多少元?

(1)瓜子每袋4元,如果买了3袋,应找回几元?

(2)花生每袋8元,如果买了2袋,应找回几元?

(3)笔记本每个7元,钢笔每枝12元,如果买一个笔记本和议枝钢笔,应找回多少钱?

2、买4个玩具娃娃和一个魔方共用35元。

每个玩具娃娃8元。

那一个魔方多少元?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仔细观察,同学们基本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希望大家继续努力!

教后记

第二单元表内除法

(一)

课题:

平均分

(一)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知道平均分的含义,初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加强学生间的合作交流。

二、教学策略:

通过观察、了解生活实例,充分参与平均分的活动。

在实践中建立“平均分”的概念。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理解平均分的含义。

难点:

掌握平均分的方法,学会把一些物品按指定的份数平均分。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正方形、圆形卡片,小棒

教学活动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出示情境图,观察画面。

二、学习新课

1、教学例1

(1)谈话并讨论:

我们来帮助二

(1)班小朋友分春游食品时要注意什么?

(强调每种食品“应该每份同样多”)

(2)动手分一分,明确每份要分得同样多。

各小组展示分配结果。

(3)学生发现:

每分钟的食品同样多,说明:

每份分的同样多叫平均分。

2、课堂练习:

课本第13页“做一做”。

(1)先看题,互相说题意,说一说“平均分成5分是什么意思”。

(2)用学具代替面包分一分。

(同桌互相检查是不是分成了5分,每份同样多。

3、教学例2:

(1)出示例2: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

(2)学生动手分一分。

(3)交流,说一说是怎样分的。

(4)小结平均分的方法:

把15个橘子平均分成5份,可以每次每份分一个或几个,最后要使每份份得同样多。

4、课堂练习:

14页“做一做”。

用小棒分一分,然后展示交流。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1题。

(1)动手分一分(至少设计出两种方案)。

(2)展示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想法。

(3)学生相互评价。

2、练习三第2题。

先明确题目要求再独立判断。

3、练习三第3题。

先说一说,再分一分,最后说说分的过程和结果。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平均分

(二)用“平均分”解决实际问题

一、课程目标:

1、进一步了解平均分的方法,加深对平均分的认识。

2、培养学生观察、动手能力,渗透爱护动物的教育。

二、教学策略:

通过生动的画面,学具的操作,让学生逐步了解了平均分的方法,加深了对平均分的认识。

三、重点难点:

重难点:

用平均分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24根小棒、15个方木快。

教学活动:

一、准备活动

1.把6个小圆片分成3份,有几种分法?

(让学生独立动手摆一摆,指名板演,展示结果。

第一种分法:

OOOOOO

第二种分法:

OOOOOO

第三种分法:

OOOOOO

2.上面三种分法中哪一种是平均分?

3.把12根小棒平均分成6份,每份有几根?

(学生动手操作,互相检查。

二、讲授新课

1.教学例3。

(1)师:

同学们你们喜欢春游吗?

我们来看看这些春游的同学遇到了什么问题?

(2)呈现租船情境图,让学生说一说图意,明确要解决“租几条船”的问题。

(3)收集解决问题的信息,教师加以强调说明:

“每条船限乘4人”,“24人租船”。

(4)分小组讨论:

要租几条船呢?

(可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

(5)交流各组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

明确“每4个人一组租一条船,24人可以分成6组,就要租6条船。

2.课堂练习。

课本第15页“做一做”。

(1)呈现出小动物准备就餐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

学生互相说一说图意。

(2)师:

有几个小动物准备就餐呢?

一双筷子是几根?

现在有多少根筷子?

够不够

分呢?

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筷子在小组内分一分。

(3)交流结果,提问:

12根筷子分成了几双?

够分吗?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三第4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明确“把多少个萝卜平均分给小兔”和“按每只小兔几个萝

卜来分”。

让学生独立“圈一圈”。

最后交流结果。

2.练习三第5题。

学生观察画面,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完成后交流结果。

3.练习三第6题。

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进一步理解“平均分”就是“每份同样多”。

四、课堂小结

教后记:

课题:

除法

(一)除法的初步认识

一、课程目标:

1、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

2、认识除号,能正确读写除法算式,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二、教学策略:

从活动入手,引出新知,让学生在活动中有效突破难点。

三、重点难点:

重点:

体会除法的意义。

难点:

“平均分”活动与除法算式的联系。

四、教学准备

学生每人12个小圆片、16根小棒。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1.出示图:

(判断哪幅图是平均分,为什么。

2.

(1)把16根小棒分成4份,每份有几根?

(2)12根小棒,每3根分成1份,可以分成多少份?

(动手操作、互相交流。

3.导入:

聪明的同学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熊来分东西吗?

二、讲授新课

教学例4。

1.出示例4:

把12个竹笋平均放在4个盘里,每盘可以放几个?

2.组织学生进行动手操作,指名板演。

3.交流结果。

4.板书课题。

5.教师板书"12÷4=3”这个除法算式。

学生讨论除法算式表示的意思。

小结:

表示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4份,每份3个。

6.学生动手把12个竹笋平均分成2份、3份,一一写出除法算式。

7.认识除号,教学除法算式的读法,让学生读一读算式。

三、巩固练习

1.课本第18页“做一做”。

观察图后,写除法算式,互相交流,并读出所写的除法算式。

2.练习四第1题。

让学生说一说这些都是什么算式,是怎么看出来的。

3.练习四第2题。

先弄清题意,明确要把6只苹果平均分给两只小熊。

如果学生能直接说出结果可以不让学生动手操作,直接填写出除法算式,并说出除法算式的含义。

4.练习四第3题。

先请学生看图,互相说说图意,再独立写出除法算式。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除法

(二)

一、课程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除法的含义,并知道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

2.让学生体会除法计算在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3.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通过活动,自然引导学生理解按每几个一份平均分可以用除法来表示。

认识了除法

各部分名称,至此学生对除法有了一个全面的认识。

四、重点难点:

重难点:

根据题意写出算式。

五、教学准备

例5情境图、除法算式卡片、学生每人20个小圆片。

教学活动:

教学例5。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除法算式卡片,组织学生“开火车”,读出除法算式。

2.昨天我们帮助小熊猫分了竹笋,今天小熊猫又遇到了问题,大家愿意帮助它吗?

二、课授新课

1.出示熊猫分竹笋的情境图。

2.学生观察画面,互相说一说图意。

师:

共有多少个竹笋?

每盘里放几个?

3.让学生用小圆片代替竹笋,动手分一分。

4.交流结果。

5.师:

我们能不能用算式来表示呢?

6.明确可以用除法算式"20÷4=5”来表示,教师强调算式所表示的含义:

20个竹笋,按每4个放一盘,可以放5盘.。

7.引导学生抽象出20÷4=5的实际含义:

把20按每份4个一份平均分,可以分成5份。

8.教学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并板书.

20÷4=5

被除数除数商

对各部分名称详细说明.

三、巩固练习

1.课本19页“做一做”。

第1题:

分小组活动,用小圆片摆一摆。

第2题,同桌互说。

2.练习第4、5题。

利用题中实物图,让学生用画圈圈分物品的方法进行平均分。

分完后

独立写出算式并交流。

3.练习四第6题。

五、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除法(三)

一、课程目标:

1、进一步体会除法运算的意义,掌握除法算式的写法和读法以及除法算式各部分名称。

2、体会乘、除法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策略:

通过动手、游戏等活动增加学生学习兴趣。

三、重点难点:

重点:

加深对除法意义的认识。

难点:

感知乘、除法的内在联系。

四、教学准备:

文字卡片、题目卡片、小圆片学具。

教学活动

一、复习导入

学生拿出10个小圆片,动手摆一摆。

1、平均分成2份,每份有几个?

2、10个小圆片,每5个一份,分成了多少份?

根据回答,板书:

10÷2=5

10÷5=2

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二、课堂练习

1、练习四第7题。

教师把写有文字的卡片呈现给学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独立试写,互相交流。

教师板书出相应的算式,让学生说一说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2、练习四第8题。

让学生先仔细观察实物题,引导学生说出有3份胡萝卜,每份有5根,再让学生试写出乘法算式和除法算式。

指明说一说,老师板书。

(重点让学生说一说每个算式表示的含义。

3、练习四第9题。

先背诵乘法口诀表,出示题卡,通过抽卡游戏练习。

4、练习四第10题。

先让学生观察画面,弄清小朋友划船的具体情况:

有4条船,每条船有3个人。

再让学生独立在书上填写。

最后集体订正。

5、22页思考题。

第一小问题是学生明确□表示加数,4个□连加等于8,就是4个相同加数连加等于8,同数连加可用乘法计算:

()×4=8或4×()=8,所以()里填2,□=2

三、课堂总结

四、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除法计算

(一)用乘法口诀求商

一、课程目标:

1、初步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

2、经历探索除法计算方法的过程,了解用乘法口诀求商的思路。

二、教学策略:

用故事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重点难点:

重点:

除法的初步计算。

难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教具(信箱和信)每个学生准备12个O卡片。

教学活动

一、复习

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二得二三三得()三()十五

()十二()二十四()十六

2、口答,说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来的。

2×()=65×()=5()×6=12

4×()=8()×4=12()×8=8

二、学习新课、教学例1

1、出示情境图,用生动的语言讲述猴妈妈给小猴分桃的故事。

2、提出第1个问题:

12个桃,每只小猴分3个,可以分给几只小猴?

3、同桌交流,列出除法算式,板书:

12÷3。

4、引导:

前几节课,我们都会动手帮助猴妈妈分一分,如果不动手操作,你能算出结果吗?

5、各小组探讨计算方法。

6、交流,请学生说一说各小组探讨出的计算方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积极评价,并强调:

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7、出示例1第2个问题,让学生列出算式。

8、让学生用乘法口诀想商是几,然后指明回答,说说运用了哪句口诀。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五第一题。

先互相说图意,再计算,指名回答怎样求出商的。

2、练习五第二题。

先让学生根据画面内容,填出:

有15只鸽子,3个鸽房,再让学生想:

这导题实际是求什么?

(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独立填写完除法算式后,说一说是用哪句口诀想出商的。

3、练习五第三题

要求:

认真计算,商是几,就投进几号信箱。

(让每位学生当邮递员,把“信”投进“信箱”,检查每个信箱中的信是否正确送达,并想想这些算式有什么特点。

四、课堂小结

五、布置作业

教后记:

课题:

除法

(二)

一、课程目标:

1、加深学生对乘法口诀求商思路的理解,进一步了解乘除法的关系。

2、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二、教学策略:

情境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讨论交流等自主学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规律。

三、重点难点:

重点:

用乘法口诀求商。

难点:

乘除法的关系。

四、教学准备:

情境图,口算卡片

教学活动

一、复习

1、把下面的乘法口诀说完整。

五()二十五()十六()三十

三()十二二()得八六()三十六

()六二十四()十八()十五

2、用乘法口诀求商。

9÷3=12÷4=5÷1-

2÷2=8÷2=3÷3=

3÷1=5÷5=6÷2=

二、讲授新课、教学例2

1、情境导入,出示情境图,谈话导入,引导观察画面,找出已知条件。

2、收集信息:

“每行栽4棵”“可以栽6行”。

3、根据两个已知条件提出问题。

4、交流,解决“一共栽了多少棵?

”这个问题。

4、小组讨论:

根据这些条件你能提出需要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5、互相交流,教师小结。

(1)一共栽了24棵树,每行栽4棵,可以栽几行?

(24÷4)

(2)一共栽了24棵树,栽了6行,每行栽几棵?

(24÷6)

7、组织学生讨论,如何解答,求出商。

8、指明回答,说出求商的过程,教师加以小结:

可以根据“四六二十四”这个乘法口诀求出商。

9、小结:

乘法算式中的积就是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乘法算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是除法算式中的商和除数。

所以可以用乘法口诀求商。

三、巩固练习

1、课本24页“做一做”

第一题先让学生独立求商,再观察每组中的两个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