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6645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3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docx

田晓红五语第11周教案

(5)教师重点指导“撒大海、爱戴”等词的间架写法和整体布局。

2.练习。

(1)学生练习描红。

(教师注意对学生写字习惯的养成教育)

(2)教师根据描红情况及时小结。

(3)学生仿写。

要求一气呵成,注意行款布局。

3.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对写得不好的字,进行纠正,强化训练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出示学生优秀书法作品让学生欣赏。

2.学生对照自己的毛笔字谈感受。

3.审题。

明确本次学写的偏旁(身字旁、舟字旁)和例字(射、船)

4.指导。

(1)教师边范写边讲解“身字旁、舟字旁”的书写方法。

(2)学生练习、反馈,发现问题再指导。

(3)教师讲解“射、船”的写法,学生练写。

5.练习。

(1)学生再次练写,教师巡视,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2)学生在米字格中练习,教师指导两个字的位置和大小。

6.反馈。

(1)展示写得好的字,指出好在哪里。

(2)指出不足,进一步纠正。

16、黄山奇松第一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9日(第11周星期一)累计55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朗读、网络教学,让学生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

4、通过学习,激发学生对黄山美景的向往,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奇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1、同学们,马上就要“五一”劳动节了,有没有打算出去游玩呀?

你准备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哪儿呢?

为什么想去哪呢?

(学生畅所欲言)

2、今天老师再向你们介绍一个“五一”旅游的好去处,那就是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媒体出示“黄山”两字)那里的松、石、云、泉都非常有名,大家想去吗?

现在让我们先去领略一下黄山松的“奇”。

(先出现黄山松图片,然后逐渐出示特写的“奇”字)

3、齐读课题后学生质疑:

看了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1、检查预习:

指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评价(根据读书要求评价)

3、听课文朗读,边听边看边思:

黄山松奇在哪?

4、交流

(1)位置奇(提示:

黄山松的家都安在哪?

(2)形态奇:

(回答后齐读最后一段)

(三)品读体会

1、黄山松千姿百态,形态各异,让我们一起到曾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去观松,在那儿,你会看到哪些松树呢?

2、请你仔细阅读课文第二段,在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上做上不同的记号。

(1)学习迎客松:

①细读第一句,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结合理解:

“遒劲”“饱经风霜”   

看图想想“郁郁苍苍”是说这棵树长得怎么样?

你能换个词吗?

指导读该句。

②指读第二句:

这句话是写什么?

从这句话中你还知道了什么?

(它名字的由来)

指导朗读

③师读第三句,要求学生换一种说法,请用上“不仅……而且……”

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实际上这句话还清楚地告诉我们,迎客松不仅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人们只要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

指导朗读。

(“乃至”后适当加重语气)

迎客松生命力是那样的旺盛,姿态是那样的独特,它代表着黄山奇松,更象征着整个黄山。

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迎客松的奇、美以及对它的赞美喜爱之情表现出来。

学生自行试读、指读、齐读。

  ⑵学习陪客松

过渡:

迎客松是那样的奇美,那陪客松又是怎样的呢?

①指读有关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②说说你认为陪客松的奇特又表现在哪呢?

③看图

④读:

要求把它的奇读出来

⑶送客松又奇在哪呢?

①自由读课文

②指答   看图理解“蟠曲”并与迎客松的“遒劲”作比较

③感情齐读

3、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果然是那样的神奇,让我们用饱含情感的朗读再一次去体会这三大名松的奇。

齐读第二段中描写三松的句子

4、同学们,玉屏楼前的这三棵松最具有代表性,其实黄山上还有许许多多千姿百态的奇松,让我们去一饱眼福,好吗?

学生观看录像。

5、引读:

看完这一画面,我们不禁脱口而出:

黄山松真是——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是它们装点着整个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难怪人们会对它——情有独钟。

(四)走进黄山

过渡:

黄山四绝中其他三绝也是别有情趣,让我们再去领略一下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1、学生观看“怪石”及“云海”。

2、谈话总结:

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衡山的烟云,庐山的飞瀑,峨眉的秀丽,雁荡的巧石,丹霞的崖谷,嵩山的锐峰,恒山的浑厚,黄山都兼而有之,所以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

明末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有“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之说,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是山,也是海,是山之海,云之海,松之海,花之海,光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五)作业设计

你想去黄山旅游吗?

心动不如行动,那就赶快行动,写一份建议书,建议你的父母带你去黄山,把去黄山的理由写充分,可以吗?

16、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9日(第11周星期一)累计56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

(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

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

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

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

(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

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

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

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

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

(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

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

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

(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

(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

怎么办?

(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

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

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

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教学反思

 

17、黄果树瀑布第一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10日(第11周星期二)累计57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重点:

朗读感悟。

教学难点:

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李白的诗《望庐山瀑布》。

2、庐山的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3、你还见过哪些瀑布?

它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4、今天我们要去游览黄果树瀑布,你们想去吗?

揭题

5、简介黄果树瀑布:

在贵州省镇宁市布依族苗族自治县境内。

形成原因:

县城西南15千米处有条白水河,这里高山重叠,河水从东北山岭中夺路而出。

到了黄果树地段,突然河床中断了,滚滚水流顺流下跌,形成了九级飞瀑。

过度:

这瀑布到底是怎样的一幅壮观景象?

看录象欣赏。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自渎,要求:

读准生字,读通句子,遇到不懂的词语查字典解决。

2、检查自学: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齐读。

(杰作人喧马嘶喧嚣缝隙悬挂漫天浮游撩过来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直泻而下山回谷应漂浮聆听胸膛挟来掩映沉醉)

(2)指名读通课文,评价纠正。

3、轻声读课文,想想主要介绍了黄果树瀑布的哪些方面?

4、交流:

瀑布:

声音、样子、水花散落再小镇上的情景;人们的感受:

下到谷地时的感受、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5、分小组讨论,课文按游览顺序可分为哪几段?

三、分段朗读课文

指名读

四、指导写字:

1、出示生字,读一读。

2、说一说这些字写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3、用钢笔描红、临写。

五、作业 :

1、抄词

2、朗读课文。

17、黄果树瀑布第二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11日(第11周星期三)累计58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3、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黄果树瀑布景观的壮美和大自然无限生机对人的陶冶。

教学难点:

感受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美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读词语

2、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按什么顺序写的?

二、细读第一段:

1、指名读,理解“杰作”。

2、这一句该怎么读?

突出“真是”、“杰作”。

3、再次出示录象,让学生整体感知黄果树瀑布的景观的壮美。

过渡:

为什么作者把黄果树瀑布称为“大自然的杰作”?

三、细读第二——四自然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每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2、讨论交流自然段段意。

3、默读课文,思考:

黄果树瀑布的形态和声响各有什么特点?

找出课文中有关语句,用“——”划下来。

电脑出示写黄果树瀑布形态和声响特点的有关语句。

4、指导学生反复练读这三句话,说说它们分别把什么比作什么。

这些句子与一般句子相比较好在哪里?

从而体会黄果树瀑布形态的宽及声响的大。

板书。

5、大声练读三个自然段,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

你最喜欢哪一段?

为什么?

6、指名有感情地读自己最喜欢地那一段,并说说为什么。

7、听录音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瀑布形态的宽、声响的大及瀑布激出的水花化为“银雨撒全街”的情景。

四、作业 :

给下列字加上偏旁,组成另一个字,再组词。

斯帝暴页夹撩

17、黄果树瀑布第三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12日(第11周星期四)累计58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感受黄果树瀑布的壮美以及大自然的无限生机对人的性情的陶冶。

教学重点:

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一些打比方的句子的意思,感受瀑布的形态和声响的特点。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背诵等多项语言训练。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齐读1——4自然段。

2、说说每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二、细读第5——8自然段:

1、指名读第5自然段,思考:

黄果树瀑布泻落在什么地方?

我们来到谷地有什么感受?

2、讨论、交流。

泻落在一片群山环抱的谷地里。

着重体会“群山环抱”的意境,为下文“圆形的乐池”、“四周乐声奏鸣”的理解作铺垫。

感受是“那道瀑布”离我们“近得很”。

“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撩过来洗洗脸。

”“撩”在文中的意思,用手舀水由下往上甩出去。

“瀑布泻入谷地溅出的水珠直洒到我们的脸上,凉丝丝的,舒服极了。

板书:

感受:

舒服

3、听录音,让学生获得那种舒服极了的真实感受。

4、小结节意:

写下到谷地的感受。

5、轻声读课文6—7自然段,说说哪些句子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还读不懂,需要别人帮助。

6、电脑出示句子,着重理解这两句话:

(1)“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漂浮在一片声浪之中,每个细胞都灌满了活力。

”灌:

浇,灌注。

乐声奏鸣、声浪各指什么?

指瀑布的声响大。

(2)“聆听着訇然作响的瀑布声……挟来大自然无限的生机。

”挟:

夹在胳膊下,然后理解整个句子的意思。

7、反复练读,让学生体会自然景观对游人心情的影响,使其察觉大自然的勃勃生机与人的生命活力的联系,对人的身心的陶冶。

8、小结6——7节意,与第5节合并。

9、导读第八自然段:

(1)齐读后,简价徐霞客的生平,说说“沉醉”的意思。

(2)小结段意:

写瞻仰徐霞客塑像的感受。

三、赏读全文:

1、有感情的齐读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把黄果树瀑布称为一部大自然的杰作?

2、填空:

这是一篇——,写了“我们”在————,描绘了————————————,讴歌了——-——。

四、作业 :

1、摘录文中打比方的句子。

2、造句。

3、仿写一处景物,注意写出自己的感受。

板书设计

形态————宽

声响————大

黄果树瀑布{感受}舒服极了

灌满活力

挟来生机

教学反思

 

18、莫高窟第一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13日(第11周星期五)累计59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用课文中的句子概括自然段意思。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的词语。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在我国的西北部有一颗璀璨的明珠,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也叫“千佛洞”。

相传前秦建元二年僧乐尊开始凿窟造像,经历隋唐以至元代,均有修建,是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

 你们想亲眼看一看吗?

(想!

)(学生看课文录象,配有解说)

  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学生各抒己见,自由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莫高窟》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座石窟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莫高窟充满了神秘感,它灿烂的文化、悠久的历史以及在我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重要位置,都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

以看录象为切入口,给学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激发了他们的求知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提出自读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的意思。

 (3)边读边想:

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明确读书的要求,可以提高读书的效率,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读书习惯。

  2、检查自学效果:

 

(1)分自然段读课文,相机正音。

 

(2)提问:

课文描写了莫高窟里的什么文物?

  3、指导分段。

三、自由朗读课文。

四、总结。

五、作业。

  1、抄写字词。

2、朗读课文。

18、莫高窟第二课时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16日(第12周星期一)累计60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体会“敦煌艺术宝库”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

品读理解课文第二段并背诵。

教学难点:

学习围绕中心句把内容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二、朗读感悟

  1、交流:

同学们,刚才在录象上你们看到了洞窟内有哪些景物呢?

(彩塑、壁画、藏经洞),看了这些景物,叫人赞叹不已。

有一位作家参观了莫高窟以后,就把他所看到的用笔写了下来,那么,这位作家是怎么向我们介绍的呢?

(指名分读第2、3、4自然段)

  2、学习第2自然段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2自然段,思考:

这一段写了什么?

是围绕哪句话写的?

用“—”画出来。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彩塑的?

自由读第2自然段,看看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提出来。

 (3)学生交流质疑,教师相机点拨。

  ①(点击彩塑)引导学生浏览各种神态的彩塑,想像彩塑不同的样子,理解“慈眉善目”、“威风凛凛”、“强壮勇猛”、“个性鲜明”、“神态各异”等词。

  ②(点击“彩塑”中的“卧佛”)课文是如何描述卧佛的呢?

 [学生自己能读懂的,教师就不再多讲,让学生自读自悟,学会主动学习。

在学生理解困难的地方,通过上网欣赏图片,引导学生图文对照,帮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

  ③面对这一尊尊想象力之丰富,色彩之绚丽,气魄之宏伟的彩塑,游人在观光时会想些什么,又会说些什么?

 (4)怎样读才能让人也好像看到这些彩塑的样子?

(结合评价,指导朗读)

 (5)(点击第2自然段填空题)按原文口头填空,指导背诵。

 (6)小结学法。

 ①找中心句②读文质疑③品读背诵

 3、学习第3自然段

 

(1)根据学第2自然段的方法,自学第3自然段

 

(2)讨论交流自学效果。

(先以4人小组为单位进行组内交流,再以小组的形式发表、交流讨论的结果。

 (3)朗读体会,想象画面。

  ①(点击“壁画”)欣赏各种姿态的飞天图,朗读体会作者优美细腻的描写笔触。

 (出示“有……有……有……还有……”的排比句式,学习“先概括写,后具体写”的写法。

  ②文中还有这样的句子吗?

 (点击句子“壁画上的飞天,有的臂挎花篮,采摘鲜花;有的……”,引导学生改为“壁画上的飞天,有臂挎花篮,采摘鲜花的;有……”的句式。

  ③欣赏课文插图,你能用这样的句子来介绍图上的内容吗?

(发挥想象,从游人说开去。

 (4)引读背诵。

  4、学习第4自然段

 

(1)学生用以上方法自读、质疑、讨论。

 

(2)介绍“藏经洞”的发现及遭帝国主义掠夺的情况。

 (3)指导朗读、背诵。

  5、学习课文第三段

 

(1)介绍敦煌文化,理解“举世闻名”。

 

(2)由“每一尊彩塑、每一幅壁画”引导学生去联想古代劳动人民非凡的创造力和高超的智慧,理解“结晶”的意思。

 (3)指导朗读。

 [引导学生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恰当意思。

  6、学习课文第一段。

 

(1)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在哪儿呢?

齐读第一段。

 

(2)(点击“莫高窟”)图文对照,想象莫高窟的全貌。

  四、听课文录音,看有关录象资料,再次感受莫高窟的灿烂辉煌的艺术文化

    [这是对全文的“反刍”,使学生对莫高窟有一个完整、深刻而又清晰的印象,并在感情上产生共鸣。

  五、复述课文

    1、同学们,刚才我们跟着作者一起欣赏了闻名世界、光辉灿烂的敦煌莫高窟,看到了洞窟中那精妙绝伦的彩塑和宏伟瑰丽的壁画,真是让我们大开眼界,它不愧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和自豪。

假如你是莫高窟的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游客介绍?

  2、练习、展示、评议。

  六、课外延伸,构建联系

    1、将课文改写成导游词,说给家人、同学听。

    2、有兴趣的同学继续上网阅读、欣赏有关莫高窟的图文资料。

  七、作业:

完成课后作业。

板书设计:

18、莫高窟

彩塑

壁画“敦煌艺术宝库”世界文化地位,民族自豪感。

藏经洞

教学反思:

 

习作5

备课人:

田晓红2015年11月16日(第12周星期一)累计61节

课型:

新授

教学目标.

1.看四幅神情各异的画面,展开想象,在丰富多彩的记忆世界里漫游。

2.回忆一件亲身经历的事,体验当时的情感,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的思维。

3.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4.题目由自己来定,可为自己的作文配上合适的表情插图。

教学重难点:

写出这件亲身经历的事,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要准确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教学过程:

一、营造氛围,诱发创作热情

1.老师用简笔画在黑板上画出人物脸及五官,讨论概括人物表情:

喜、怒、哀、乐。

2.学生纷纷上台把准备好的照片或日记、图片等张贴到相关的表情下面。

二、积极体验,调动情绪情感

1.谈话:

人们常说,喜形于色。

我们总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