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537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5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docx

江苏省徐州市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word版

江苏省徐州市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语文Ⅰ试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60分。

凡选考历史科目的考生要做附加题40分,延时30分钟。

2.答题前,请务必将班级、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选择题部分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卡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不准使用修正带和涂改液。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中国古史是从尧舜时期开始逐渐明晰的,《尚书》的▲便是《尧典》。

先秦诸子都对尧舜▲,虽然说法时有▲,但都对他们的真实性深信不疑,基本史实亦甚清晰。

A.开篇津津乐道歧意B.首篇乐此不疲歧意

C.首篇津津乐道分歧D.开篇乐此不疲分歧

2.下列诗句中,加点词语没有使用借代手法的一项是(3分)

A.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B.意北尚可以口舌动也

C.令五人者保其首领,以老于户牖之下

D.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

3.下列对联不适合悬挂在府衙的一项是(3分)

A.看阶前草绿苔青无非生意听窗外鸭啼雀噪恐有冤民

B.善恶施报,莫道竟无前世事利名争竞,须知总有下场时

C.与百姓有缘才来到此期寸心无愧不负斯民

D.但愿民安若堵何妨署冷如冰

4.对下面一段文字主要意思的提炼,最准确的一项是(3分)

一只蝴蝶只顾嬉戏,撞在蛛网上。

一只蜜蜂忙着采蜜,撞在蛛网上。

它们挣扎了许久,被蛛丝越缠越紧,再也动弹不得。

蝴蝶叹口气说:

“都怪讨厌的风,使我没能掌握方向!

”蜜蜂叹口气说:

“都怪那眩眼的阳光,使我没能看清蛛网!

A.不能只埋头工作,还要抬头看路。

B.沉迷游戏常常会陷入危险的境地。

C.外部环境往往会影响事物命运。

D.遇到问题,要主动从自身找原因。

5.下列选项中,对下面邮票图案寓意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记者原有的报道手段已经发生巨大变化,钢笔正被录音笔、摄像机等其他先进器材挤压并代替。

B.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分别代指地球和现代网络体系,表示在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媒介所呈现出的多元化全球化的发展态势。

C.画面中麦克风、摄像机等形式各异的采编设备图标,结合卫星及地面发射站等元素,突出了当代记者巨大的社会影响力。

D.钢笔和两侧的半圆形图案共同组成了振翅飞翔的蝴蝶形象,寓意记者追求至善至美,在探访报道中传播时效信息。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游黄山日记

徐霞客

初六日,天色甚朗。

觅导者各携筇上山,过慈光寺。

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主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疏木茸茸中,仰见群峰盘结,天都独巍然上挺。

数里,级愈峻,雪愈深,其阴处冻雪成冰,坚滑不容着趾。

余独前,持杖凿冰,得一孔置前趾,再凿一孔,以移后趾。

从行者俱循此法得度。

上至平冈,则莲花、云门诸峰,争奇竞秀,若为天都拥卫者。

由此而入,尽皆怪松悬结。

高者不盈丈,低仅数寸,平顶短髲,盘根虬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

松石交映间,冉冉僧一群从夭而下,俱合掌言:

“阻雪山中已三月,今以觅粮勉到此。

公等何由得上也?

”且言:

“我等前海诸庵,俱已下山,后海山路尚未通,惟莲花洞可行耳。

”已而从天都峰侧攀而上,透峰罅而下,东转即莲花洞路也。

余急于光明顶、石笋矼之胜,遂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

两壁夹立,中阔摩肩,高数十丈,仰面而度,阴森悚骨。

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由此更上一峰,至平天矼矼之兀突独耸者,为光明顶。

由矼而下,即所谓后海也。

盖平天矼阳为前海,阴为后海,乃极高处,四面皆峻坞,此独若平地。

前海之前,天都莲花二峰最峻,其阳属徽之歙,其阴属宁之太平。

余至平天矼,欲望光明顶而上。

路已三十里,腹甚枵③,遂入矼后一庵。

庵僧俱踞石向阳。

主僧曰智空,见客色饥,先以粥饷。

且曰:

“新日太皎,恐非老晴。

”因指一僧谓余曰:

“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余如言登顶,则天都、莲花并肩其前,翠微、三海门环绕于后,下瞰绝壁峭岫,罗列坞中,即丞相原也。

顶前一石,伏而复起,势若中断,独悬坞中,上有怪松盘盖。

(选自《徐霞客游记》,有删节)

【注】①髲,毛发。

②矼,石桥。

③枵,肚子饿。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觅导者各携筇上山筇:

竹杖

B.公等何由得上也由:

由于

C.余急于光明项、石笋矼之胜胜:

美景

D.其内积雪更深,凿冰上跻跻:

攀登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黄山松树特点鲜明,树身不高,树形奇特,被旅行家徐霞客称之为奇山之中的奇品。

B.作者从莲花峰一路北下直到前海,然后又经过一段特别狭窄的山路,才到达了天门。

C.智空招待作者吃了粥,又帮他安排了登山路线、午饭时间和住宿的地方,非常周到。

D.光明顶前有一块巨石,先伏后起,像是两截,在山坳里突出悬空,上面还长着松树。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从左上,石峰环夹,其中石级为积雪所平,一望如玉。

(4分)

(2)公有余力,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则今日犹可抵石笋矼,宿是师处矣。

(4分)

9.徐霞客凭借什么成功登上黄山?

请简要概括。

(4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昨日访子上不遇,徘徊庭砌,观木犀①而归,再以七言乞数枝

杨万里

昨携儿辈叩云关,绕遍岩花恣意看。

苔砌落深金布地,水沉蒸透②粟堆盘。

寄诗北院赊秋色,供我西窗当晚餐。

小朵出丛须折却,莫教坼破碧团栾。

【注】①木犀,桂花。

②水沉蒸透,香气浓郁。

10.中间两联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6分)

11.请简要分析尾联的涵义。

(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8分)

(1)然后知生于忧患,▲。

(孟子《孟子·告子下》)

(2)▲,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辛弃疾《永遇乐》)

(4)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苏轼《赤壁赋》)

(5)扈江离与辟芷兮,▲。

(屈原《离骚》)

(6)蟹六跪而二螯,▲,用心躁也。

(荀子《劝学》)

(7)▲,任重而道远。

(孔子《论语》)

(8)宜未雨而绸缪,▲。

(朱柏庐《朱子家训》)

五、现代文阅读

(一)(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3~16题。

穿白衬衫的老黄

陈年喜

我现在打工的地方,当地人采买生活日用品时使用的背篓非常有特点,竹篾编织,圆筒形,很高,上至肩头下到屁股,方便行走也方便就着地坎歇息,不占双手还能负重。

市场上,乡下来赶集的人们都背着背篓。

背篓里装着辣椒、白菜、竹笋、李子、葡萄、黄瓜……早市时县城的巷头巷尾,是一片背篓的世界。

出蓝天菜市场东门往左拐不远,是白马市场,在拐弯的地方,我邂逅了老黄,准确地说是先邂逅了他的一篓黄瓜。

这是一篓带着顶花、来自乡下的黄瓜,浑身沾满了乡间的露水。

采花的土黄蜂大概离开花蕊不久,嫩黄的花粉溢出了蕊心。

这是真正的黄瓜,老品种,在很多地方已经失种。

一半绿一半黄,黄绿纠缠在一起,咬一口,脆,脆里有一股香。

大多黄瓜本来无味,因为这一股香,这黄瓜味道复杂无尽,它不像新式品种,粗而短,无刺,简单。

黄瓜的主人穿一件白衬衫,干净、齐整,和市场的纷杂,和他的一篓黄瓜显得很不搭调。

“给我来五斤。

”我的北方普通话让他一愣:

“你一个人吃?

”我说是。

“黄瓜不过当天,过了就蔫了,二斤够你一天了。

”他用老式盘子秤称了二斤给我。

那天,知道了他姓黄,家住在有些路程的乡下。

三天一集,老黄几乎一集不落,卖些别的,多数还是卖黄瓜。

我们渐渐熟悉起来。

他不是本地人,是南方人,因为做生意亏得血本无归,老家回不去了,经人介绍,在这边乡下买了农村的老房子,落了户。

没了本钱,种些菜卖。

人活着,得吃饭。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有一回喝酒,三杯下肚,他突然唱起了《牡丹亭》。

不知道他突然想起了什么,那婉约的唱腔吓我一跳。

人声鼎沸的饭店大厅,他一件白衬衫,与时令已然不相宜,只有头上渐白的头发与早到的秋天有些相配。

有一段时间,老黄不卖黄瓜菜果了,他到城里做装修。

似乎做得还不错,手下有了十多个工人,单子接得很大,业务扩大到水暖、基建,买了辆二手皮卡车。

生活是一个围城,每个人的围城都墙高院深。

关于老黄的私人生活,没有人知道一二。

有一天,他跟人打架了,因为一个不相干的女人。

临河路大排档是小城最红火的大排档,夜夜人群不息。

邻桌是一群鲜衣怒马的青年。

不知为什么,他们争吵起来,一位壮汉抽了一位女子一个耳光,又一个耳光,女子连连赔罪,嘴角流着血。

老黄实在看不下去,把女子拉到自己身后。

双方一场混战,对方人多,老黄头上挨了一酒瓶,鲜血满面。

那群人扬长而去,老黄从地上爬起来,洗净了脸,把女子送回了住处。

我说你这是何苦,他说我受不了人被欺负。

过了一段时间,老黄又摆起了菜摊,位置还在原来的地方。

他离开了近一年,那个位置还在,仿佛知道他还会回来一样。

他说家里的土地已经荒掉,现在卖的菜都来自批发市场。

他每次都会带一些黄瓜给我,不过是新品种,根根绿得吓人,有一尺多长。

有一天,他突然出现在我面前,“我要走了。

”我问去哪里,他答说不知道。

在下着小雨的街上,我们紧紧抱了一下,互相拍了拍背。

他那件白衬衫已经有些旧了,质地依旧精良。

衬衫套在夹克里,我突然看见衣领间有一行字,绢秀的黄丝绣成。

后来听人说,老黄被欠了很多钱,也欠了别人很多钱,为了还债,他卖了乡下的房子,卖了皮卡。

我每天上下班,还是打蓝天市场和白马市场连接的拐角处经过。

不自觉地总要看一眼那个摊位,摊位早已换上了别人,摊煎饼的小夫妻忙乎得热气腾腾。

我有时想起那些黄绿相间的黄瓜,有时想起杳无音信的老黄,有时把他们一同想起,或者遗忘。

那件雪白的衬衫是一个永远无解的谜。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无眠的晚上,我有时也会突然唱起来,不过不是昆曲,是秦腔。

怕打扰隔壁的人,我用被子把头包起来,歌词和我的声音,一起落在枕巾的纹路里。

(选自《新华日报》2018.6.16第24版)

13.请简要分析小说开头环境描写的作用。

(4分)

14.黄瓜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析其在文中的作用。

(6分)

15.请概括老黄的性格特点。

(4分)

16.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6分)

六、现代文阅读

(二)(1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19题。

优秀通俗文艺可成经典

李云雷

①前不久,《射雕英雄传》三部曲英文版第一卷面向全球出版发行,年届94岁的金庸又一次引发关注。

经过这么多年,金庸作品在赢得几代人捧读同时,在国外亦有众多读者,其原因值得我们深思。

特别是对方兴未艾的以网络文学为代表的通俗文艺来说,金庸作品经久不衰的生命力具有重要启示。

②传统武侠小说大多篇幅短小,即使有长篇如《水浒传》《三侠五义》等,某种程度上也是短篇故事的连缀,在结构上不是很讲究。

但从近代开始,武侠小说开始注重布局、结构与线索,这在金庸小说中达到一个高峰。

我们读《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笑傲江湖》《天龙八部》,会进入一个层峦叠嶂的武侠世界,其构思之精巧、线索之众多、布局之严密,令人叹为观止。

金庸不仅在形式上对武侠小说进行革新,也在小说主题上融入很多现代观念。

传统武侠小说主题限于武侠精神、“替天行道”、江湖与庙堂等,但在金庸小说中出现现代个人观念(如郭靖的成长)、现代爱情观念(如杨过小龙女之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如乔峰的家国意识),对于武侠精神,金庸也将之从个人武力、侠义拓展到“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做出新的理解与诠释。

正是这种面对既有文学类型汲取所长,敢破敢立,其作品自成传统,在武侠小说史上奇峰突起。

③类型的“集大成”之外,金庸创作另一经验体现在锻造通俗文学的历史厚度上。

虽然当下有不少网络文学写作者奉金庸为“祖师爷”,但他们或者一味架空历史、飘渺于九霄云外,或者打着虚构名义随意编造,恐怕不会为金庸所认同。

与古龙的浪漫化叙述相比,金庸的小说更具现实感与历史感。

无论是郭靖、杨过,还是乔峰、韦小宝,都生活在具体的历史时空中,具有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他们的身世遭际也更能牵动读者。

金庸调动起历史,同时不拘泥于历史真实,而是在历史素材基础上开拓出一片江湖天地,融入浪漫瑰丽的想象,创造出一个独属于他的武侠世界。

可以说在历史与想象之间、在形式与内容之间、在技术与艺术之间,金庸走的是一条中间道路。

这条艰难的道路,金庸将之走成了通向经典之路,他那厚重而轻盈、现实而浪漫的艺术世界不因时间流逝而褪色。

④通俗文艺之所以吸引人,就在于它契合或唤起人们的潜在欲求。

人的欲求有高下之别,通俗文艺也有高下之别。

武侠小说中不乏渲染暴力、血腥、色情之作,金庸小说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他超越低层次的博人眼球之举,唤起并且提升读者心中的精神向往,因而雅俗共赏,赢得广大读者——金庸小说受到几代读者欢迎,这种欢迎不仅是文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他小说中的精神文化气质深深吸引并且滋养着读者。

比如侠义是中国人的理想人格之一,金庸小说就彰显这种侠义精神,并将这一民族无意识以现代方式呈现出来,塑造出众多风采各异的大侠,成为读者雅俗共赏、心向往之的文学符号。

这种对精神价值的高扬、对文化意义的追求或许是金庸小说对当前通俗文艺的最大启迪。

⑤金庸作品在不断地向今天的通俗文艺创作者昭示:

通俗不是借口,通俗一样可以成为经典。

(选自《人民日报》2018.7.24第23版)

17.金庸作品强大的影响力表现在哪些方面?

(6分)

18.请简要归纳第三段的论述层次。

(6分)

19.金庸的创作经验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七、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土,地之吐生物者也。

——《说文解字》

土里生长的不只是庄稼,还有习俗、文化……——《乡土中国》

语文Ⅱ(附加题)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30分钟,试卷满分40分。

2.答题前,请务必将县区、学校、姓名、考试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签字笔按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区域内作答;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

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阅读材料,完成21~23题。

(10分)

余不喜黄山谷诗,而古人所见有相同者。

魏泰讥山谷:

得机羽而失鹇鹏,专拾取古人所吐弃不屑用之字,而矜矜然自炫其奇抑末也王弁州曰山谷诗瘦硬有类驴夫脚跟恶僧藜杖。

余尝比山谷诗:

如果中之百合,蔬中之刀豆也,毕竟味少。

(选自袁枚《随园诗话》)

21.用斜线“/”为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限5处)(5分)

22.材料中黄山谷是▲(朝代)▲(姓名)。

(2分)

23.根据材料,概括作者的观点。

(3分)

二、名著阅读题(15分)

24.下列对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趁曹丕病死,曹睿即位,发兵汉中,抵达渭水,然后采用马谡的反间计离间了曹睿和司马懿的关系,致使司马懿被削职回乡。

B.《茶馆》最后一幕中,常四爷、秦二爷和王利发三位老人撒着捡来的纸钱,祭奠自己,三人分别后,王利发上吊自尽。

C.《家》中的高老太爷专横、冷酷,是家族中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制造了觉新和瑞珏、梅,觉民和琴,觉慧和鸣凤几个人的爱情悲剧。

D.《欧也妮·葛朗台》中,葛朗台看到太太因自己抢夺梳妆匣气得晕死过去后,马上放弃抢夺,因为如果气死了太太,女儿将依法继承家庭财产的一半。

E.《哈姆莱特》中,哈姆莱特在前往英国时,涂改了国王克劳狄斯写给英国国王的信,

导致英国国王杀了克劳狄斯的两位大臣。

25.简答题(10分)

(1)“会做人”是薛宝钗的特点,请结合“金钏之死”的情节加以说明。

(6分)

(2)在《白光》中,鲁迅从哪四个方面营造了阴冷,诡秘的氛围?

(4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26~28题。

莫言笔下的“高密东北乡”,作为“原乡”,既是创作的驱动地,更是作家精神理想的发酵地。

曾有过报道,不少人跑到高密县去寻找东北乡,寻找高粱地,大失所望而返。

可见,它不是自然地理,而是一个文学地理学的概念。

作家既视之为源泉,同时又不断赋予它新的含义。

从这片原乡升腾而起的关键词应该是:

民间,生命力,图腾,自然力,历史,血痕等等。

莫言的所有灵感似乎都来自于乡土,但他只是从乡土出发,而不是拘泥于乡土的精细写实和原貌复制。

其笔下的乡土是野性的、梦幻的、恣肆的、血腥的,一句话,是形而下与形而上的结合,因而,它们其实是超越乡土的。

现在人们很强调莫言对西方和拉美文学的学习借鉴,有人称他为“中国的马尔克斯”,诺贝尔文学奖的授奖词也说,莫言很好地将魔幻现实与民间故事、历史与当代结合在一起。

事实上,莫言既善于吸收外来文学精华,更注重从中国传统的审美方式,中国民间的文化形态汲取营养。

多年来学习魔幻、荒诞、变形、意识流之类的作者太多了,有的人还学到可以乱真,但能长成参天大树者,又有凡人?

到头来都跳不出形式外壳和自我重复。

问题就在于能否化为自己的血肉,为我所用,在于有无内在的根因。

26.用一句话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5字以内)(5分)

27.文中“形而下”与“形而上”各指什么?

(4分)

28.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文学创作取得成功对当代文坛的启示。

(6分)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

1.(3分)C【解析】①“开篇”,指弹词演唱故事之前加唱的短篇,为正书的引子;后用来指小说等作品的开端;也指开始写作,开始写某一篇(作品)。

“首篇”,指第一篇,多用来指有多篇作品构成的集子中的第一篇作品,如《劝学》是《荀子》的首篇。

《尚书》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被文学史家称为中国最早的散文总集,而《尧典》是其第一篇作品,而非一个作品中的开头一部分。

所以,“首篇”更准确。

②“津津乐道”指很有兴味地谈论。

“乐此不疲”指特別喜好做某事,而不以为倦苦,形容对某事特别爱好而沉浸其中。

此处是对“尧舜”,对人,而不是对事,侧重谈论。

③“分歧”指(思想、意见、记载等)不一致,有差别。

“歧意”指贰心,不忠诚。

此处主语是“说法”,应选“分歧”。

2.(3分)D【解析】D项“绳墨”为借喻手法,用木工打直线的墨线,比喻规矩、准则、法度、法律。

“樯橹”代指曹操水军;“口舌”代指言语;“户牖”代指家。

3.(3分)B【解析】B项为戏台联句。

上联指戏台上演绎前世善恶恩怨,启发警示今人;下联写戏剧终究会结束,演员终究会下场。

A项“恐有冤民”,C项“与百姓有缘”“不负斯民”,D项“愿民安”都反映主政官员对百姓应有的情感态度。

且“前世事”强调往事“总有下场时”不符合府衙角度立联。

4.(3分)D【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语段的理解能力。

作答时要先认真审读语段,找出关键语句进行理解。

本语段重点在“只顾嬉戏”“忙着采蜜”“都怪讨厌的风”“都怪那眩眼的阳光”,这是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原因,所以选D项。

5.(3分)A【解析】本题考查对邮票画面的理解。

邮票画面中的钢笔象征了记者秉持弘扬民族精神、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责任的专业精神。

所以选A项。

二、文言文阅读(18分)

6.(3分)B(由:

介词,从)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

词语理解,无论是实词还是虚词,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把握。

C项中的“何由”是宾语前置现象。

“由”在此处的意义应该理解为“从”。

7.(3分)B从莲花峰经过天门,然后到前海。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和分析能力。

结合文章第二节游踪可知,作者“循莲花峰而北。

上下数次,至天门”,然后“凿冰上跻,过此得平顶,即所谓前海也。

8.

(1)(4分)(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上”“一”释义各1分,被动句式1分,句意通顺1分)

(2)(4分)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师傅)处住宿。

(“公有余力”的假设意,“中食”“宿”的释义,句意通顺,各1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能力。

(1)句中“从左上”的“上”是方位名词作动词,“一望如玉”句中的“一”是“满”“全”的意思。

“为积雪所平”是被动句式。

(2)句中“可先登光明顶而后中食”的“中食”是“吃中饭”,“宿是师处”句中的“宿”是“住宿”意,该句是状语后置句,在“宿”和“是师处”之间省略了介词“于”。

9.(4分)客观上:

天气好,有帮助,有工具;主观上:

心态积极(意愿强烈),体力充沛,讲究方法。

(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概括和归纳能力。

参考译文:

初六日,天色很晴朗。

寻觅到一位向导,各自拿着竹杖上山,经过慈光寺。

(我们)从左面往上攀登,石峰环绕相夹,那里的石级被积雪铺平,满眼望去就像白玉一般。

透过稀疏的(覆盖着雪的)茸茸树枝,仰望黄山群峰盘绕,唯独天都峰巍然向上挺立。

走数里路后,石级更加险峻,积雪更加深厚,那些背阴的地方积雪已冻结成冰,坚硬光滑,不容脚踩稳。

我独自一人上前,拿着竹杖凿冰,凿出一个孔放置前脚,再凿一个孔,来移动后脚。

跟从我的人都依循这一方法得以通过。

往上走到平冈,看见莲花峰、云门峰等山竞相奇秀,就像是天都峰的簇拥护卫者。

从这里进去,全都是怪异的松树悬空盘结,高的不满一丈,矮的仅有几寸,平平的树冠短短的松针,树根盘绕,树干弯曲如虬龙,越是短粗的越是苍老,越是矮小的越是奇特,没想到这神奇的山里还有这样神奇的品种啊!

在奇松怪石交相辉映之间,一群僧人仿佛是从天缓缓而降,向我们慢慢走来,都合起掌说:

“我们被雪阻隔在山中已三个月,现在为了寻觅粮食才勉力走到这里。

各位是从哪里上来的?

”又说:

“我们前海各庵的僧人,都已下山;后海的山路尚未通行,只有莲花洞的路可以走了。

”后来从天都峰侧面攀援上去,穿过山峰缝隙下来,向东转就是去莲花洞的路了。

我急切地想游览光明顶、石笋矼的胜景,于是顺着莲花峰向北走,上上下下好几次,到达天门。

天门两边有刀削般陡直的石壁相夹,中间宽仅能摩肩而行,高达数十丈,仰着脸向上攀登,阴森得令人毛骨悚然。

天门里积雪更深,凿出冰洞然后向上攀登,走过这里就到平顶,就是人们所说的前海了。

从这里再登上一峰,到达平天矼。

平天矼上独耸而突兀的地方,是光明顶。

从平天矼向下走,就是所谓的后海了。

大约平天矼的南面是前海,北面是后海,就是最高的地方,四面都是险峻的凹地,唯独这里有如平地。

前海的前面,天都、莲花两座山峰最高峻,它南面属于徽州府的歙县,北面属于宁国府的太平县。

我到平天矼时,很想朝光明顶攀登上去。

已走了三十里山路,肚子很饿,于是走进平天矼后面的一座庵里。

庵里的僧人都坐在石头上晒太阳。

主持名叫智空,看见我们饥饿的脸色,先拿粥给我们吃,并且说:

“刚出来的太阳太明亮,恐怕不会是长久的晴天。

”于是指着一位僧人对我说:

“您如果还有力气,可以先登上光明顶,然后再吃中饭,那今天还可以抵达石笋矼,在这位禅师处住宿。

”我照他所说的登上光明顶,只见天都、莲花两峰在前方并肩而立,翠微、三海门在后面环绕,向下鸟瞰,极陡峭的山崖峰岭,罗列于大山坞中,那就是丞相原了。

光明顶前有一巨石,低伏一段后又重新峙立,那情势就像中断一样,孤立地悬在山坞里,石上有怪异的松树盘绕覆盖着。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6分)比喻(1分),形象地表现了木犀的色泽形态(2分);借代(1分),(以秋色代指木犀花)引人联想,增添了语言韵味。

(2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修辞手法及效果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