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docx
《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2005年安徽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毕业学业考试
语文学科试卷宣城市分析与评价报告
宣城市初中毕业学业考试语文学科评价组
宣城市省级课改实验区宁国市共有4679名学生参加了这次毕业学业考试,平均成绩为106.95分,最高分为144,及格率为83.79%,优秀率为8.88%,标准差为29.48,区分度为0.353,难度系数为0.713(04年中考为0.603)。
现将试卷评价与分析情况报告如下:
一、评价标准
本次评价的标准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安徽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区2005年初中毕业和高中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和国家关于语文课程改革和考试评价改革的指导意见,同时结合我省课程改革实验区初中阶段语文教学的实际。
具体评价标准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1.九年级语文学业毕业考试要充分体现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特点。
要面向全体学生,全面真实地考查九年级毕业生语文学习所达到的目标程度,既要体现它的学业水平测试性质,又要兼顾它为高中学校评价学生与择优录取提供客观、公正、有效依据的功能,注意考查学生已有水平上的发展,有利于他们展示自己的学习潜能。
2.要充分体现初中阶段语文的学科特点,体现汉语文学习的基本规律。
要考查学生的语文积累和语感,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考查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语文所学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水平。
同时,注意考查学生的品德修养、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的提高程度。
3.要全面、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要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知识的积累程度、语文能力的发展水平、语文学习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发展状况。
要适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最大限度地兼顾不同层次学习水平和不同发展状态的学生,保证试题信度、效度、难度和区分度的科学、合理。
4.要发挥语文学业毕业考试的正确导向功能。
有利于推进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有利于建立科学有序的语文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热爱祖国语文,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主动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有利于语文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
二、试题分析与评价
1.试卷特点分析与评价
1998年以来,我省中考语文试题一直遵循“稳中求变”的原则,不断探寻中考命题改革的有效途径,近三年来,本着务实创新的态度,积极渗透新课改的理念,形成了质朴中见匠心、变化中现新意的命题风格。
2005年课改实验区毕业学业考试试卷在继承往年中考命题改革成果和经验的基础上,又迈出了改革一次大的改革步伐。
具体特点分述如下:
⑴考查内容:
素养立意,着眼“三维”,重视积累,突出能力,关注习惯。
今年试题努力贯彻新课改的精神和理念,凸现了以语文素养命题的立意,着眼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从语文学科特点出发,继承了往年我省中考以知识和能力立意命题时所积累起来的成果和经验,在考查学生知识与能力的同时,尽可能地渗透对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考查,来综合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兹以语文积累部分为例作解析。
第1题为填空题,在考查字音、词义、字形和句子表达的积累情况时,渗透着工具书使用方法、修辞方法和生命意识、人生观的考查。
第2题为默写题,考查古诗文名句积累,涉及古典诗文中自然、社会、哲思、情感等方面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隐藏着对传统文化精华热爱程度的考查。
第3题,同为考查古诗文名句积累,除考查对传统文化精华热爱程度外,情境运用题型使它还能同时考查从相关名句中所接受的百姓观和乡情意识。
(其余可参见表一)
表一:
试题情况分析细目表
题
号
题
型
考查点
试题
来源
分
值
知识与
能力
水
平
过程与
方法
层
级
情感态度与
价值观
层级
一
语文积累
1
⑴⑵⑶
填空
字音
字形
词义
A
使用
工具书
一般应用
人生观
生命意识
认同
课外
7
⑷
句子仿写
D
修辞方法运用
创新应用
2
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
A
对待传统文化精华和价值观念的态度
接受
课内
6
3
默写
古诗文名句默写
B
对待传统文化精华的态度、百姓观、乡情意识
内化
课内外
4
4
填空
名著常识
A
对待文学名著的态度
认同
课外
3
二阅读
㈠现代文
5
填空
信息筛选
B
人生价值观
认同
课外
6
6
简答
文意理解与分析
C
亲情观
认同
课外
5
7
简答
重要句子理解
B
亲情观
认同
课外
4
8
简答
文意理解与分析
C
人生价值观
亲情观
认同
课外
5
㈡现代文
9
简答
信息筛选
B
课外
3
10
简答
表现方法作用分析
C
课外
5
11
简答
词语揣摩
C
课外
4
12
简答
领悟科学思想方法,获得有益启示
E
多角度思维
创造应用
课外
4
13
简答
领会科学思想方法,获得启发,产生联想
E
对待科学发现的兴趣
内化
课外
4
㈢文言文
14
解释
文言文字词理解
B
课内
3
15
翻译
文言文句子理解
B
课内
4
16
简答
文言文信息筛选
B
课内
4
17
简答
文言文内容与表达分析
C
文章比较分析方法
创造应用
对待古典文化的态度
内化
课内
4
三
语文综合运用
18
写作
应用文(主题语)拟写
D
主题语写作要求
创造应用
集体参与意识
内化
课外
3
19
写作
应用文(串台词)拟写
D
串台词写作要求
创造应用
集体参与意识
内化
课外
4
20
修改
消息修改
D
文章修改方法
一般应用
合作学习态度
内化
课外
5
21
简答
口语应对
D
学习策略交际应对策略
创造应用
文明得体的交际态度
内化
课外
3
四
写作
22
作文
给材料作文写作
D
文章写作方法
创造应用
人生价值观、审美观
内化
课外
55
卷面书写
D
汉字书写要领
创造应用
对待祖国文字的态度
内化
5
[注]知识与能力的考试水平共分为五个层次,分别是:
A(识记)、B(理解)、C(分析综合)、D(应用)、E(欣赏评价)。
过程与方法的考试层级分两个层次:
一般运用、创造运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考试层级分三个层次:
接受、认同、内化。
积累永远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语文积累是语文素养的基础。
本次试题增加了语文积累的分值,赋20分,落实了“名著阅读”的考查,导向明确,有利于引导学生注意加强语文积累,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
语文能力是语文素养的核心。
今年试题在重视考查语文积累的同时,继续突出对语文能力的考查。
考查语文积累,也尽可能着眼于运用,如第1题中,第⑶题的错别字纠正,第⑷题的句子仿写,第3题的⑵小题情境中的名句填写。
阅读部分注重对篇章的综合理解能力的考查,在不肢解文章的前提下,设置了词句理解(第6题、第7题、第11题)、文意把握(第8题、第9题)、信息筛选(第5题、第9题、第16题)、内容探究(第12题)、写法揣摩(第10题)、分析比较(第17题)等能力考查题,综合考查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理解、感悟和价值取向。
试题紧紧围绕文章的整体理解和把握来编制,如第8题,第9题,第17题,显而易见,即使如第5题填空、第16题单一信息筛选、第10题局部写法考查题、第11题词语揣摩题,也同样须在认真阅读全文、整体把握的基础上答题。
初步鉴赏能力。
语文综合性学习作为新课改的突出亮点,倍受关注。
本次试卷新辟了语文综合运用板块,赋15分,以活动为载体,设计了四道题,四题有机组合在一起,考查点全部着眼于语文应用,切实考查了语文综合运用能力(语言运用、语言修改、口语交际)。
作文试题贴近生活,灵活开放,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在考查学生综合写作能力的同时,也融入了对学生审美观、价值观的考查,入手较易,但要写出佳作,就必须做生活的有心人,细心观察,用心思考,提高认识能力,有利于引导他们深入认识人生、认识世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是学好语文的必要保证,也是语文素养的构成要素。
书写是一种语文技能,好的书写是学生长期训练积累而来的。
本次考试卷面书写单独赋分(5分),从要求和评分标准中可看出,命题者注重的是学生书写的态度和过程,这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有积极导向作用。
本次考试允许带《新华字典》,意在考查学生使用工具书的能力和习惯,同时渗透着对过程与方法的考查,使考试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
需要指出的是,此举虽然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但从普遍的教学经验看,这是无疑具有“双刃剑”效应,问题留后探讨。
⑵命题材料:
链接时代,贴近生活,经典与时文并重,科学与人文同举,真善美三者共存。
语文学习要立根于传统,语文学习更不能脱离时代和生活,我省中考语文命题多年来一直牢牢把握这一原则。
今年的命题材料同样既有不少散发鲜活时代气息素材,又有传统的经典文言文。
同时,试卷立足于考生的实际生活和发展需要,在命题材料的选择上努力体现语文与生活的联系。
语文积累第1题命题材料本身就是一首生命的颂歌,优美生动的文字,高扬生命价值的人文内涵,一开头就的为学生播放了一段小小的生命美学片。
第3题以时事热点来创设情境,和社会生活接通,要求填写课内外相关的诗文名句,它至少渗透了这样几个方面的教育导向:
一是对弱势群体的关注与同情,对民族情感的接受和认同;二是懂得积累诗文名句,可以通过欣赏品味,提高文化修养,更可以古为今用,来提高我们的语言表现力;三是引导热爱传统文化精华。
今年的现代文阅读材料不是名家名篇,但同样蕴含着较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或科学精神,表达了作者对人生真谛、社会万象的认识和感悟,而且文章篇幅适当,能给学生以充分的时间去阅读、思考和答题。
《痛苦的游戏》是一篇时文,作者借助一次需要付出真情的游戏告诉读者:
要珍惜生命中的种种至爱,生活不是非此及彼的放弃,懂得了珍惜,有时可以几全其美。
此文学生可以多元解读,可以认同作者的选择,也可以原谅作者的无奈,甚至可以鄙薄作者的“自私”。
《偶然的发现》记述的是科学史上的科学发现的经典故事,文章中科学与人文相映生辉,科学家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锲而不舍的人生追求、触类旁通的人生顿悟、见微知著的科学灵感,而科学发现的学科联系与渗透,解决方法的多途径、多样化,可以引发学生思考人生和事业。
文言文阅读材料为《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两个片段的比较阅读,两者都是经典美文,既能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山水之美,又能让他们领悟作者的美好的人生情怀。
更需要指出的是,这三部分阅读材料恰好是真(《偶然的发现》)、善(《痛苦的游戏》)、美(《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主题的巧妙组合。
另外语文综合运用和作文的命题材料都注意贴近学生生活,前者和结合了文艺生活,后者联系了美术学科,体现了大语文思想,能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⑶题型安排:
符合语文学科特点,主客观题比例适当,设计灵活有创意。
本次试卷以主观性题型为主,首次弃用了选择题,体现了较大的改革勇气和力度。
(我们通过多次测试的分析验证,发现在语文考试中,非此即彼的选择题的效度是较差的。
)全卷题型为六类:
填空、默写、简答、解释、翻译、写作,主客观题的赋分比例为78%∶22%,从语文学科的特点看,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比例。
(我们认为,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能力的验证须通过应用,而语文的应用多从于主观。
当然,语文考试究竟怎样的主客观题比例才是最科学和最合理,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验证。
)
在试题设计上,注意从综合化角度考虑,多有创意。
语文积累部分,注意从多方面来考查。
字、词、句积累的考查一改以往琐碎支离和“无情选择”的冷面孔。
巧妙地融注音、解词、改正错别字和仿写于一体,减少了阅读量,命题材料文字又优美生动,能使学生在愉悦的情绪里,或凭借积累,或借助工具书的帮助,或展开想象,就可较为轻松地完成。
语文综合运用考查更是体现了综合化,试题设计涵盖活动策划(毕业晚会的主题确立)、语言运用(拟写主题语、串台词)、语言修改(修改消息稿)、口语交际(应对)等能力的考查,又渗透了学习策略、文章修改方法和参与、合作精神及交际态度的考查,体现了真正的综合性。
而作为载体的活动内容,取自于学生生活(城市和农村学生都不陌生),易于普遍调动学生生活体验,保证了试题的信度和效度。
现代文阅读以简答题为主,辅以填空题,符合现代文的学习特点。
文言文阅读设计为比较阅读,由解释题、翻译题、简答题组合而成,虽是两段不同的文字,但阅读量、答题量和难度都很适当。
而且这两类文章的单个试题设计多从整体着眼。
因此,能有效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
作文题设计为供材料隐性话题作文,切中当今初中作文训练和考试的软肋(淡化审题),这是一种适时的矫正。
试题依据初中生的心理特征,以材料作引导,启发学生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在题材选择和主旨把握方面既有所引导,又不作严格限制,学生的创作天地广阔,保证了每个学生有话可说,为他们自由表达、有创意的表达提供合理的平台。
需要指出的是,本次的试题设计加大了灵活开放度,注意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自我表达,22题中,“参考答案”明确“答案不限如此”的有7题,“意思对即可得分”的有5题。
⑷试卷结构:
简约合理,格式规范。
我省以往中考语文试题分第Ⅰ卷和第Ⅱ卷,六大板块(语文基础知识、现代文阅读、古诗文名句默写、文言文阅读、语言表达或修改、作文),再加上卷面书写,显得较为琐碎。
今年实验区试题改为“一卷四块”,即语文积累、阅读、语文综合运用、写作和卷面书写,设计简约、科学、合理。
同时,又承继了我省中考试卷多年来形成的格式规范的好传统,整套试卷从考试适用范围、考试性质和科目的标明,登分栏设计,整卷说明和提示(包括考试时间、总分、试卷构成及相关要求等),到单个试题陈述及解答要求和赋分,整卷的大题和小题的标号处理,答题卷上答题空间的预留等,都明晰了然,利于学生答题。
⑸试卷用语:
语言规范简洁,体现人文关怀。
值得一提的是,本次毕业学业考试的要求和提示、题目的题干陈述,用语既规范简洁,又亲切温馨,或提醒,或叮嘱,或鼓励,使考生如沐春风,营造起轻松和谐的氛围,体现了人文关怀,把本来显得面孔严肃的考试变成为心灵的交流,情感的对话,智慧的激发,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
2.试题使用效果分析(抽样试卷分析)
⑴抽样试卷的统计分析:
表二:
2005年安徽省省级课改实验区宁国市毕业学业考试语文综合指标(样本)
样本量
满分值
最高分
最低分
全距
平均分
中数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60
150
135
16
119
103.1
110
0.69
26.46
0.39
表三:
2005年安徽省省级课改实验区宁国市毕业学业考试语文成绩分布统计(样本)
分数段
120以上
119-105
104-90
89-75
74-60
59分以下
人数
18
18
10
8
1
5
表四:
2005年安徽省省级课改实验区宁国市毕业学业考试语文各题质量指标分析(样本)
题号
满分
均分
最高分
最低分
满分率
零分率
难度
标准差
区分度
一
1
7
5.52
7
0
56.67
3.33
0.79
2.04
0.63
2
6
4.90
6
0
55.00
5.00
0.82
1.75
0.57
3
4
3.18
4
0
58.33
8.33
0.80
1.21
0.63
4
3
1.82
3
0
28.33
11.67
0.61
0.98
0.81
合
20
15.75
20
3
16.67
0.00
0.79
5.05
0.57
二
5
6
5.20
6
0
76.67
5.00
0.87
1.69
0.50
6
5
3.65
5
0
55.00
18.33
0.73
1.95
0.88
7
4
2.45
4
0
33.33
18.33
0.61
1.47
0.89
8
5
2.95
5
0
21.67
10.00
0.59
1.53
0.74
合
20
14.58
20
0
6.67
1.67
0.73
4.92
0.57
9
3
0.70
3
0
23.33
76.67
0.23
1.28
0.88
10
5
1.72
5
0
3.33
38.33
0.34
1.55
0.68
11
4
2.15
4
0
23.33
15.00
0.54
1.29
0.81
12
4
2.33
4
0
36.67
23.33
0.58
1.56
0.95
13
4
2.90
4
0
65.00
21.67
0.73
1.66
0.92
合
20
10.13
18
0
0.00
3.33
0.51
4.93
0.61
14
3
2.00
3
0
43.33
13.33
0.67
1.07
0.83
15
4
2.12
4
0
23.33
16.67
0.53
1.46
0.88
16
4
3.45
4
0
81.67
10.00
0.86
1.27
0.52
17
4
1.85
4
0
18.33
28.33
0.46
1.44
0.92
合
15
9.67
15
0
3.33
8.33
0.64
4.28
0.68
合
55
34.38
50
3
0.00
0.00
0.63
12.20
0.53
三
18
3
1.78
3
0
21.67
6.67
0.59
0.87
0.69
19
4
2.97
4
0
35.00
8.33
0.74
1.15
0.61
20
5
3.87
5
0
48.33
5.00
0.77
1.48
0.64
21
3
2.27
3
0
45.00
5.00
0.76
0.82
0.56
合
15
11.13
15
0
5.00
5.00
0.74
3.51
0.51
四
22
55
39.33
53
0
0.00
1.67
0.72
9.08
0.35
书写
5
4.02
5
2
30.00
0.00
0.80
0.81
0.41
总分
150
103.12
135
16
0.00
0.00
0.69
26.46
0.39
从表二、表三可以看出,学生得分大多集中在90分以上,这一分数段得分的百分比为76.7%,呈正态分布,与命题预期目标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
今年考生均分与04年考生相比,提高了近8个百分点;120分以上人数为18人。
这说明命题准确地把握了“水平测试”的性质,全卷总体难度适当,又具有一定的区分度,利于高中招生选拔。
从表四看,偏易题(难度0.71以上)占50%,难度适中题(难度0.41—0.70)约占41%,偏难题(难度0.40以下)约占9%(注:
这两题就其本身答案看,并不应成为偏难题,抽样分析中学生得分低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三种:
一是抽样的偶然性因素所致,二是该实验区科学说明文教学存在问题,三是试题设计用语的指向不够明确),试题的难度布局是比较合理的(5:
4:
1)。
区分度除作文题在0.40以下外(其中存在阅卷者的主观性因素的干扰),其余试题均在0.40以上,说明全部试题都有为理想的的区分效果。
⑵抽样试卷答题情况分析
第一部分:
语文积累共4小题,总赋分为20分。
其中前三题抽样得分率达80%,满分率都超过了55%,这反映出大多数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扎实(或者很好地利用了《新华字典》)、课标规定的古诗文名句积累情况良好。
第1题4个小题,测试常用字词的音、形、义和句子仿写,抽样得分率达79%,满分率56.67%,零分率有3.33%,说明有极少数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也没有注意利用《新华字典》,如将第⑴题“绚”的音注为“xiàn”或“xùn”等,将第⑵题“隽永”解释为“永久”或“美丽永久”或“美丽清秀”或“清新自然”等,将第⑶题的错别字误认为是“和”,而改写为“合”,或误认为是“婉”,而改写为“宛”(实际上婉转、宛转皆可),或误认为是“悠”,而改写为“优”,甚至误认为是“律”,而改写为“率”。
失分较多的是第⑷题的仿句题,虽不乏想象合理的佳句(如“生命是奔腾的长河”、“生命是无垠的大海”等),但也出现了很多不合理的句子,诸如:
“生命是壮丽的山河”、“生命是激情的摇滚”、“生命是凶猛的泪水”、“生命是大海的浪声”(喻体选择不合理),“生命是前进的方向”、“生命是我们的未来”(没有把握前三句的句式或不会运用比喻手法),“生命是波涛的大海”、“生命是流畅的海水”、“生命是奋斗的大海”(词语搭配不当),“生命是凶猛的海浪”、“生命是愤怒的大海”、“生命是多变的大海”、“生命是席卷的浪花”、“生命是涌起的海水”(没有把握后面句子的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生命是波澜壮阔的大海”“生命是激情沸腾的河流”(没有注意句式的对称),“生命是汹涌的海浪”、“生命是浩荡的长江”(词语与后句重复),表明这些学生语感差,词汇贫乏,因而仿写起来不是不得要领,就是顾此失彼。
第2、3题是古诗文名句默写题,命题给了学生较大自主选择空间,即使如第3题的理解性默写和情境性运用默写题,难度也不大,两题抽样得分率为82%、80%,满分率为55%、58.33%,零分率为5%、8.33%,失分原因是写错别字、字词颠倒、漏字,如第2题的第⑴题的“焉”写成“矣”,或漏写“焉”,第⑵题的“帘”写成“莲”,或将“入帘青”写成“入青帘”,第⑶题的“悬”写成“弦”或“旋”,将“风正”写成“风筝”,第⑷题的“众”写成“重”,“小”写成“晓”,第⑸题的“剪”写成“”,“烛”写成“竹”,第⑹题的“奈何”写成“耐何”或“奈和”,第⑺题的将“人生自古”写成“自古人生”,第⑻题的“落红”写成“落花”,另外,还有一些填错句的情况。
第3题更有一些学生忽视情境提示,张冠李戴的,如第⑴题填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等。
第⑵题填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等。
另外,还有自编句子的现象。
第4题是名著常识考查,考查的是最基本的常识,但抽样得分率也仅为61%,满分率仅为28%,零分率达12%,令人大跌眼镜。
失分原因是常识不清和写错别字,如第⑴题将“大闹野猪林”的主人公答成“林冲”、“李逵”、“武松”、“吴用”等,有的干脆填“108将”,有的则填“张飞、孙武、孙悟空”等不搭界的人物,有的则将“智”写成“志”,或将“深”写成“生”、“胜”;第⑵题答成“惊险”、“惊天动地”、“智勇双全”、“神话”、“传奇”等等,有的将“取经”的“取”写成“娶”;第⑶题则答成“雨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