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2670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5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73 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docx

73男女不平等源自何处真的不平等吗

本期内容

-本期你将听到-

 

1.“广义洞察力”和“狭义洞察力”

2.女性力量崛起: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优秀吗?

3.“男性是自然的玩具,是自然的小白鼠”

4.“能不能”与“想不想”

5.男女社交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6.“竞争动机”的差异决定了男女在职场的不同表现

7.女性在职场上如何提升竞争力?

 

-本期文稿-

 

你好,我是魏知超。

从这一讲开始往后的8讲内容,由我来跟大家聊“透过现象看本质”这个主题。

我们这一个模块对应的是洞察力的培养。

 

1.“广义洞察力”和“狭义洞察力”

 

这个模块里涉及的洞察力,有两个层面的含义。

 

第一层含义是心理学知识体系内的“洞察力”,也就是对人性的洞察。

在这个模块里贯穿始终的主线,是如何从演化(也就是进化论)的角度来透视人性,从人类祖先在历史长河中留下的足迹中挖掘现代人的各种行为、偏好和选择背后的底层逻辑。

这样一个进化论的视角——以回望过去的姿态来审视当下,就是我们这个课里“洞察力”这个词的第一层含义。

我们会用这种视角来审视生活里的两性差异、吃喝玩乐以及人际相处中的权力关系等等这样一些主题。

 

第二层含义是心理学知识体系之外的“洞察力”,指的是从每一节课里的各种案例和细节中衍生出来的一些“洞察问题的视角与研究问题的方法”。

这一层含义是更普适的,更接近我们日常里对洞察力这个词的理解。

 

为了方便起见,我们把前面的第一层含义,叫做“狭义洞察力”,把后面的第二层含义叫做“广义洞察力”。

由于“广义洞察力”的这层含义是在每一节课的案例中衍生出来的,不是那么显眼,所以我会在必要时会为大家适当提炼这部分内容。

好,下面咱们进入这一讲的正题。

 

2.女性力量崛起:

女生真的比男生更优秀吗?

 

今天,我们要来聊一聊“男女之间的不平等”这个有点敏感的话题。

男女平等是一个涉及社会、政治、历史、文化诸多要素的复杂问题,我们这里当然主要聚焦在心理学的层面。

 

之所以想要跟大家聊这个话题,是因为最近这几年来大家一方面应该能很明显地感觉到的一个趋势,那就是女性的强势崛起。

前些年美国西北大学心理学教授爱丽丝·意格丽(AliceEagly)做了一项大规模调查,考察美国人对男人和女人的一般印象。

结果发现,不论是被调查的男人还是女人,他们都认为,普遍来说女性要比男性更优秀。

我想这也是国内很多人的印象。

比如在我小时候,社会上还有一种说法,说小时候普遍是女生成绩比男孩好,因为女生更早熟,但男生后劲更足,一到高中、大学,男生就全面反超了。

可是我在大学教书的时候,一个很明显的感受就是女生的平均成绩是高于男生的。

在学习成绩上,女生大部分都在中上水准以上,成绩垫底的,大部分是男生。

这也是我很多同事都有的印象。

看来,如今女生对男生在学习成绩上的碾压,是自始至终的。

 

但是另外一方面呢,在普遍感受到女性很优秀的同时,我们又看到社会上还有太多男女之间的不平等。

在职场上,企业高层鲜有女性的身影。

在政界,男性把持着大部分的实权职位。

在学术圈,在最重头的自然科学领域内,男教授数量远远多于女教授。

在商界高层、学界高层、政界高层,男女比例都还存在严重的失衡。

 

女性这么优秀却在现实中被男性压了一头,很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这肯定是因为男性对女性有歧视和压迫嘛。

正是因为那些位高权重的男性对女性抱有严重的歧视,在女性的前进道路上设置了各种障碍,这才使得女性在政界、职场、学界难有出头之日。

 

但是问题真有这么简单吗?

 

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劳伦斯·萨默斯(LawrenceSummers)曾经在2005年的一次学术会议上提出一个疑问:

女科学家和工程师为什么很少在顶尖的学院和大学里得到重用和提拔?

随后他自问自答:

女性之所以在理工科领域落后于男性,可能是因为两性之间天生的差异。

 

此语一出,舆论哗然。

当时媒体纷纷指责萨默斯歧视女性。

于是不久之后萨默斯迫于压力,黯然辞职。

 

在很多人看来,萨默斯这完全是咎由自取,没什么值得同情的。

但实际上,萨默斯并不是简单地说男性比女性聪明或者是男性比女性更擅长搞科学。

他说的其实是这么一回事:

更多心理学课程请加徽信:

10939703

 

我们都知道,人们的智力呈现一个正态分布的形式,也就是落在一条钟形曲线上。

普通人都落在这条钟形曲线的中间部分,只有极少数人在曲线两端,也就是说,大部分人智商都接近平均值,少部分人特别聪明或者特别笨。

 

萨默斯说的是,在智力的钟形曲线上,智力超高的人里男人更多,也就是说,在天才里,男人多于女人。

但是另一方面,智力低下的男人也多于女人。

换句话说,男人在智力的钟形曲线里分布相对更加分散,而女人更加集中。

平均而言,男人和女人一样聪明,他们的平均智商几乎相等,但是他们的分布模式却有差异。

 

一些研究结果是支持萨默斯的这个观点的,从轻度智障到重度智障,男人的数量越来越多,两性差距变得越来越大。

智力天才的分布规律与此也有类似指出。

也就是说,在超级天才和严重智障的人里,男性都相对要更多一些。

 

当然,萨默斯用这个规律来解释为什么在高水平理工类学术职位上女性人数要少于男性,的确是过于简单粗暴的,比如,我们在这一讲的下一节里马上就要看到,女性在能力的适用性和动机方面的因素对于她们在职场中的表现可能有更加重要的影响。

另外,康奈尔大学的斯蒂芬·塞西(StephenJ.Ceci)等学者在2014年发表的一项研究证明,女性在高水平理工类学术职位上人数偏少,一个重要原因是在于女性的兴趣。

其中,高中时的专业选择意向就解释了科学和工程学士学位男女人数差异的28.1%的原因。

另外,女性在当助理教授时的兴趣也与男性助理教授不同,男性教师更多地认为他们最重要的工作是科研,而女性更多地认为教书最重要。

女性更喜欢当老师,也就是更喜欢做哪些与人打交道的工作,这会导致她们的学术成果相对偏少。

所以,女性在动机和兴趣方面的原因,也许更能解释萨默斯的那个疑问。

 

不过,萨默斯的那个言论被人简单地当做性别歧视,这多少还是有点冤枉的。

 

其实,“男性相对分散,女性相对集中”这种趋势不仅体现在智力的分布形式上。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一群心理学家做过一项大范围调查,考察了人类20个最重要的心理品质(比如乐观、宽恕、希望、自制力等)在人群中的分布情况,结果发现无论在哪个品质上,低分一端和高分一端都是男人更多一些。

 

3.“男性是自然的玩具,是自然的小白鼠”

 

那为什么在智力和其他一些心理品质的分布上,男性的分布都更加趋向于两极化呢?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就得回望一下进化史了。

 

美国亚利桑那大学的遗传科学家詹森·怀尔德(JasonWilder)和他的同事通过DNA分析发现,在我们这些当代人的祖先里,男女比例是1:

2,平均一个爹配两个妈。

请注意,这里说的不是历史上“曾经存在过”的男女比例是1:

2,而是在能够留下后代的人里,男女比例是1:

2。

也就是说,如果历史上的女人都有机会留下后代,那么历史上有一半的男人都留不下后代,直接绝后了。

 

看来,在繁衍问题上,更有胜算的是女人,而男人生来就要面对更大的挑战。

这里并不是说女人在繁衍的过程中很轻松,从怀孕到分娩,乃至整个抚育后代的过程都是非常辛苦的。

但是,女人还是比男人容易获得基因传递的机会。

自然选择仿佛是在告诉女性:

"你总是有机会的,只要别自己搞砸了就好"。

那么,当一件事情变得容易实现,那个体也就没有必要往各个方向探索各种极端可能了。

她们不必期待在一些方向上获得突破,来增加自己留下后代的机会。

而男人截然相反,如果男人在各方面都平凡无奇,那他就很有可能就得去那个留不下后代的“光棍俱乐部”报到了。

 

可能就是在这样的选择压力之下,男性的智力以及其他很多能力和品质被逼无奈,开始往各种极端探索,我们的男性祖先们就这样开启了他们的“花样作死”之路。

毕竟极端中孕育着机会,一旦你拥有了某种比较极端的能力或者品质,你就有可能凭借它获取超越一般男性的资源,从而获得繁衍后代的优势。

但是,男性也为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毕竟并不是任何往极端方向的探索都是有利于生存繁衍的。

于是,我们这些当代男人身体里的基因组合,既包含了让我们获取极端成功的潜力,也同时包藏着极端失败的风险。

 

从结果上来看呢,自然选择对男性似乎更加随意。

用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伊·鲍迈斯特在《部落动物》这本书里的说法:

“男人是自然的玩具,是自然的小白鼠。

”上帝他老人家如果想做实验,想看看把人类的各种参数调大调小之后能搞出什么幺蛾子,那他的实验小白鼠就是男人。

 

我们了解了前面说的这样一个进化历程之后,才可以看到“男女不平等”的另外一面。

没错,当我们抬头网上看,我们会看到在社会金字塔的顶端,男人占了大多数,那些位高权重的男人们把持着社会上最优质的资源。

他们中的其中一些也很有可能会利用这种优势压制其他人。

但是,故事的另外一面是,当我们往下看,我们也会看到在社会金字塔的底端也同样是男人占了大多数。

世界上最肮脏、最危险的那些工作,往往都是被底层男性垄断的。

我不是说这个社会对男女其实是公平的,也不是说并不存在男性欺压女性的情况,更不是说女性不应该争取她们的权益,而是说,当我们谈论男女平等时,我们不能只看金字塔的顶端。

 

说到这里,你可能已经发现了前面的论述里有一个有些矛盾的细节。

我在前面举例说,在今天的大学里,我们似乎只能看到有更多的男生在成绩上拖后腿。

那我们为什么没有看到金字塔顶上有更多的男生拉高男生的成绩呢?

鲍迈斯特在《部落动物》这本书里指出,有一个可能的原因是,今天很多大学里的考试变得越来越简单了。

如果本来出现极端高分和极端低分的男生都会更多,那么因为试题变得简单,本来可以拿更高分的男生最多也就只能拿100分。

这相当于是把高分男生拉高平均分的能力给限制住了。

而与此同时,在那些成绩最差的学生里,男生的数量却远远多于女生。

最终体现在分数上,人们看到的就是"现在的男大学生不如女大学生优秀"。

 

前面这些分析,也让我们看到了一种可以迁移到很多问题上的“广义洞察力”:

那就是,当我们分析一种现象时,除了要看到数据的平均值反映出的整体趋势之外,也要关注数据分布的具体模式,细节往往隐藏在数据分布的具体形态之中。

 

好,这一小节就到这里。

下一个小节,我们继续来分析男女差异中的其他细节。

 

(二)

 

4.“能不能”与“想不想”

 

在上一个小节里,我们分析了“男性在很多能力和品质上分布得比女性更分散”这个规律为什么可能是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其中一个原因。

在这个小节里,我们继续来谈造成男女不平等的另外两个可能的原因——能力的使用场景和做事的动机。

第一,对于同一种能力,在不同的场景中,男女之间优劣势对比会发生转换。

第二,男女在动机上的差异往往比能力上的差异更能解释一些不平等的现象。

 

女性擅长“小圈子”,男性擅长“大圈子”

 

好,我们先来说能力的使用场景问题。

以“社交能力”为例,先问你一个问题:

你觉得一般来说,女人和男人,谁才是社交高手?

 

大部分人的直觉反应都是:

女性更擅长社交。

 

这种印象很大程度上并没有错。

如果我们把社交能力定义为“在一个小群体里,维护和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的话,那么,女性的确更精于此道,她们更在乎也更善于建立紧密的、深厚的社会关系。

比如说,女性比男性更乐于表达自己的情感。

而在亲密关系里,坦诚地交流情感是很有利于了解彼此、改善关系的。

当两个人敞开心扉畅所欲言的时候,他们会感到更多的爱和温暖。

男人在这方面普遍都表现得比较差,他们不太愿意吐露心声。

 

但是,如果我们把视野扩大,不再着眼于几个人的小圈子里的社会关系,而是放眼更大的圈子,比如大公司、政府、社会组织里的社交关系,在这样的“大圈子”里,男女的社交表现又是怎么样的呢?

 

有很多证据表明,圈子不同,男女的优势就不同。

女性普遍更擅长"小圈子"的人际交往,而男性往往更擅长"大圈子"的人际交往。

 

比如在一项实验里,研究者先让一群小朋友在操场自由玩耍,通常情况下,小女孩喜欢三两一组,一玩儿就是很长时间;而小男孩们喜欢一群人一起,要么玩球,要么追逐打闹。

过了一会儿,实验者又带来一个陌生小孩。

这时候,女孩通常排斥陌生小女孩的加入,而男孩则比较欢迎陌生小男孩。

但这可不是说男孩比女孩更擅于社会交往。

只是说,当女孩形成一对一的关系,她们不希望其他人破坏这种感觉。

而对男孩来说,他们喜欢较大的群体,所以多一个人少一个人无所谓。

 

再比如说,研究发现,男性总的来说比女性更乐于助人,但这种差别只体现在他们对陌生人的态度上。

在这类实验里,研究者通常是在一个大型组织中招募一群相互不熟悉的受试者(例如同一所大学里相互不认识的同学),在实验中,研究者会特意搞出一个"突发事件"看这些人是否愿意帮助这个不认识的同学。

在这一类情境中,男性就通常比女性更倾向于提供帮助。

但是,如果是自己的同伴需要帮助,那些男性和女性的差异就变得很小,甚至情况会发生逆转。

对于熟人,那往往就是女性比男性更关心生病的亲人,能更好地安慰不开心的朋友。

 

这与“同理心”方面的一些研究结论是相一致的。

女性通常比男性更富有同理心,但这些女性在更加能发挥同理心优势的同时,也更容易被同理心的缺陷影响。

同理心的一大缺陷正是“内外有别”,同理心强的人,越容易陷入区分敌我的视角。

 

另外,男女在对“平等”这个概念的理解上,同样也是分别对应于大圈子和小圈子。

在一项实验里,研究者首先让受试者合作完成一项任务,然后由其中一名受试者决定如何分配酬劳。

结果发现,男人和女人的分配方式差别很大。

女性更倾向于平均分配,每个人拿一样多,而男性更倾向于按劳分配,谁付出越多,回报就越大。

换句话说,女性更看重平等,而男性更看重公平。

 

那么到底哪一种分配方式更合理呢?

要看具体情境。

在熟人组成的小圈子里,我们往往需要采取平均原则。

比如在家庭生活里,我们很难衡量谁更辛苦:

一个外出赚钱,一个照顾家庭;一个收拾院子,一个做饭擦地。

如果你非要争谁更辛苦,只能导致争吵和不愉快。

所以索性不论谁付出多少,平均分配。

但是,在一个大型组织里,你最好选择公平而不是平均。

因为大型组织的高效运作很依赖于用酬劳的差别来激励付出,组织里的成员也很在意这一点。

 

所以,女性更看重平等,这是适应于家庭之类小圈子的倾向,男性更看重公平,这是适应于大圈子的倾向。

更多心理学课程请加徽信:

10939703

 

刚才这一系列证据都指向于同一个趋势,那就是男性更善于处理陌生人组成的大组织中的社会关系,而女性更善于熟人组成的小组织中的社会关系。

 

如果从这个角度来反思我们一开始提到的那个“情感表达”的例子,那我们也会看到问题的另一面。

为什么男性更不喜欢、更不善于表达情感呢?

 

如果我们处于一个大型组织里,尤其是彼此关系复杂相互不太熟悉,甚至暗流涌动的时候,我们真的可以那么"坦率"吗?

显然,在这种场合里,坦诚情感未必是好主意。

在这样的场合,不动声色、有所保留也许才是更好的策略。

以"哭"为例。

哭泣是一个人情感流露的生动体现。

不过"哭"也要分场合。

在爱人面前,眼泪可以激起对方的关心。

但是,哭也暴露了一个人的脆弱。

在陌生人面前"哭"很可能不会带来关心,反而只会暴露自己的脆弱,加速失败。

男性不善于表达情感的倾向,可能就是为处理这种大组织中的社交关系而“量身定制”的。

 

但是,这里有一个例外,那就是“愤怒”这种情绪的表达。

在大型组织里,男性可能会隐藏各种情绪,但他们会表达愤怒。

这是因为在与陌生人打交道的过程中,愤怒这种情绪经常能帮上忙。

比如在商业谈判里,比起那些表现快乐的人,适度的愤怒更有利于争取到更合理的价格。

你看,如果一种情感对男人们在大型组织以及在跟陌生人社交时有益,那么他们也是不吝啬于表露情感的。

 

5.男女社交差异是如何形成的?

 

所以,对于一开始那个问题:

女人和男人,谁才是社交高手?

答案是,要看场合。

女性大多是小圈子里的高手,而男性通常是大圈子里的高手。

这个规律可能也解释了各种社会组织里男女不平等的一部分原因:

那些善于处理大圈子社交关系的男人们很可能借此获得各种优势。

 

那么这种差异是怎么形成的?

答案可能还是跟进化史有关。

进化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的心智曾经受到一个漫长的狩猎-采集社会阶段塑造。

在那个阶段里,男女的劳动分工主要是男性负责外出狩猎,女性负责在部落附近采集果实。

外出狩猎往往是一个部落里的男性组成一个较大规模的团队共同行动,而采集果实则依赖于女性组成的小团体。

男女对于大圈子和小圈子的适应性,可能就是被这种劳动分工塑造出来的。

 

6.“竞争动机”的差异决定了男女在职场的不同表现

 

这节课到刚才为止,我们的话题还都是着眼于男女的能力比较,但是能力只是决定一个人表现的其中一个要素。

另一个同等重要的要素,就是人们的动机。

能力决定你能不能,动机决定你想不想。

 

就拿在大型组织中的表现来说,大型组织里的高层总被男性把持这种现象,除了跟男女能力的分布特点以及能力的适应性有关之外,其实还跟男女在“竞争动机”方面的差异密切相关。

 

已经有不少研究发现,女性在竞争环境和非竞争的环境下的表现截然不同。

比如在一项解决迷宫任务的实验里,研究者发现,当不需要跟别人竞争奖金的条件下,男女表现没有差别。

但是在引入竞争——也就是通过比赛争取奖金的条件下,女性的成绩大幅退步,而男性的表现保持优异。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在于很多女性相当排斥竞争,女性即便能力出众,而且选择有竞争的比赛赢得的奖金会更高,她们也宁愿选择非比赛的方式。

还有研究表明,女性避免谈判的倾向性远高于男性。

女性的这种倾向在人格测验里就表现在她们在“大五人格”的“宜人性”这个性格维度上,得分往往比男性高。

宜人性指的就是随和、脾气好、不愿意与别人发生冲突的这样一种倾向。

 

这些研究都指向同一种趋势:

女性避免竞争的动机普遍强于男性。

这种动机方面的差异也可以部分解释在各种大型组织里高层被男性把持的现象。

稀缺的高级职位是靠激烈的竞争来争取的。

但是,即便才能和升职机会不输任何男性对手,女性也更容易选择退出竞争。

 

以色列行为经济学家埃亚尔·温特基于这一点指出,现在那些反职场歧视的运动主要都是降低对女性的要求,或者是对女性提供一些倾向性的保护政策,而这就相当于是在跳高比赛中把女选手的横杆降低了半英尺,但这样做并不会改变竞争存在的事实。

女性倾向于避免竞争本身,所以对整个晋升过程的好感不会因此增加。

实际上,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评判标准男女有别,知道这一点可能会伤害女性的自我形象,减少她们赢得竞争所能获得的满足感,从一开始就削弱了促使女性参与竞争的动机。

 

更加有效的政策可能是,保持男女的评判标准相同,但要增加促使女性参与竞争的诱因。

比如在宣布胜负之前就对参与竞争的女性给予某种形式的“奖励”。

 

那么为什么男女在竞争的动机上存在性别差异呢?

我相信听完上一个小结,你应该有答案了。

由于男性祖先在繁衍后代中面临巨大的压力,竞争性就会让男性在基因传播方面具备进化优势。

而当代男人都是那些具备强烈竞争心理的祖先的后代。

 

7.女性在职场上如何提升竞争力?

 

经过前面这一番论述,你大概也感觉到了:

有一些平时被大家称赞的女性身上的“好”品质,比如她们的高同理心、注重平等、高宜人性这样一些特质,反而可能会成为影响他们在职场和大型组织里获取更大成功的障碍。

所以,提升女性在职场上竞争力的一种思路就是,女性应该变得更“坏”一点。

(当然,这里的好、坏都是加引号的。

 

具体来说:

 

第一,在大型组织里与人打交道时,女性朋友们应该有意识地收缩自己的同理心。

这有助于她们把目光投射到组织中更广大的成员,而不是身边的小圈子上。

事实上,有很多经验表明,人的同理心是可以根据情境调整的,例如外科医生在进行手术时,往往就能收敛起自己的同理心,屏蔽情感的干扰,这有助于他们更客观地救治病人。

 

第二,在大型组织里,女性朋友们要注意更加关注公平而非平等。

 

第三,在大型组织里争取权益时,女性朋友们应当适当表达愤怒。

愤怒是传递“自己受到不公平待遇”的最强有力的信号。

 

第四,女性朋友们应当要明白,避免竞争在小圈子里是一种美德,但在现阶段的大部分大型组织里,竞争才是常态。

 

好,关于男女不平等背后的一些潜在原因,我们就说到这里。

 

最后,通过这一小节的讨论,我们也可以提炼出几种可以广泛迁移的“广义洞察力”。

第一,在讨论人的能力问题时,应该避免抽象地讨论一种能力的强弱,而应该去考察能力发挥的具体情境,能力的发挥往往受限于场合。

第二,在分析与人的表现有关的问题时,我们都要同时调用“能力视角”与“动机视角”,这样才可以分清造成一种现象背后“能不能”与“想不想”的不同因素。

 

这一节课,我们的话题集中在男女相互竞争的这一面上,下一节课,我们转换一个视角,来看看男女是如何相互塑造的。

我们下一节课再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