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32523 上传时间:2022-11-2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6.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docx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讲稿31页

《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表现与意义

人们常说“时间就是金钱”,但是今天我们要讲的是“时间就是生命”。

今天的时间意识跟生命观是连结在一起的。

正经地说,为什么要选这个话题?

为什么会产生这样一种思考呢?

因为我发现近代以来,关于文学的研究往往很重视其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而忽略了它作为一种生命形式对个体人生的意义。

于是今天我想通过对《红楼梦》时间意识的解读,来同大家探讨一下文学对个体生命到底具有哪些意义。

很多人天天都在说“我没时间”“我太忙了”。

说起时间意识,这是一个怎样的概念呢?

说得简单一点,时间意识就是人对时间产生的长度和速度方面的意识。

这些意识不仅是主观的,而且是纯属个人的。

此外,不但每个人的时间意识不同,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境遇里和不同的人生阶段中对时间的感觉也是不同的。

比如我们去车站等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老同学。

车站广播列车还有5分钟就要进站了,可是这5分钟给你的感觉远比你印象中的要漫长得多。

你甚至会想:

怎么回事?

是不是报错了?

我觉得等了好久了。

可是当你或孩子们参加考试的时候,经常会遇到怎么就剩5分钟了,还有一道题没有做完这样的情况。

这时候你又觉得时间过得非常之快。

这就是不同境遇对时间的不同感觉。

不同的人生阶段也是如此。

年轻的时候我们往往觉得时间过得挺慢的,怎么四年大学还没有毕业?

觉得未来还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挥霍,丝毫没有感觉到时间流逝的速度。

但是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段,到了60岁的时候,就感觉一年一年真的是太快了,像乘过山车一样。

去年春节我生了点病,就没有回老家去看望妈妈,我跟她说:

“妈妈,我只好下一个春节去看你了。

”妈妈说:

“那得等多久啊?

360天呢!

”我说:

“你看,现在转眼就到10月份了,10月份一过就是年底了,年底一过,春节就到了。

”这就是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对时间的不同的感觉。

一、传统诗文中传达出的三种对时间的感知模式

下面我们过渡到文学。

大家可能要问,时间意识跟文学有什么关系呢?

美国的汉学家刘若愚先生曾经在一本著作《中国诗学》里提出过这样一个观点:

“大部分的中国诗展示出敏锐的时间意识。

”我觉得这句话确实点到要害了。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古人对时间流逝的敏锐感知和感触,有古人对生命存在的表现及意义的追问,这些内容同时也是中国古代抒情文学的主旋律之一。

早在《诗经》和《楚辞》中就出现了“日月其迈”“美人迟暮”等对时间意象的描述。

《古诗十九首》和《汉魏诗歌》中亦出现了“人生如寄”“嘉木凋零”等重要的时间意象,比如“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考”,“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

大家注意这个“忽”字,它强调的就是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之间就流失掉了。

三国时期的阮籍在其所作的五言诗的前两句中写道:

“嘉树下成蹊,东园桃与李。

秋风吹飞藿,零落从此始。

”“飞藿”就是飘飞凋零的豆叶,秋风说明当时的季节是秋天。

“零落从此始”,从秋天开始花草树木就开始凋零落叶了。

由此可见,诗人从季节变化、嘉木凋零中看到了什么?

看到了时间的无情和年龄的衰老。

那该怎么办呢?

没有办法。

东晋著名学者郭璞有诗云“时变感人思,已秋复愿夏”,希望能够从秋天重新回到夏天,就像我希望能从现在的年龄回到20岁、30岁的时候一样,但是可能吗?

不可能。

虽然不可能,但这就是每个人心中隐藏的一种明知其不可为而仍然无法避免的天真幻想,也是一种时间意识。

时间哀叹和生命悲歌的主题在汉末及魏晋诗歌中表现得最为充分。

北京大学教授、文学史家王瑶先生在其著作《中古文学史》中有一段话令我很有感触,他说:

“我们念魏晋人的诗,感到最普遍,最深刻,能激动人心的,便是那在诗文中充满了时光飘忽和人生短促的思想和情感。

”他认为这些东西最普遍,因为人人都感受得到,深深刻在我们的心灵深处。

比如同学聚会,有十年聚会、二十年聚会、三十年聚会,明年我和我的同学就该进校40年聚会了。

其实我觉得每次聚会都是幻想时间倒流的一种表现,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感觉到,每次聚会大家都是回忆大学时期我们怎样怎样,把当年那些糗事全部抖搂出来是最开心的事,大家都觉得仿佛又回到了当年,定格在那花一样的年纪。

我的一位硕士导师年纪大了,八十几岁,这次我陪同他从外地赶来北大参加他们入学60周年的聚会。

讲着这个话题,想起他们当时的那个场景,我真的深有感触。

导师和他的同学都是七八十岁的老人,年纪最大的一位将军夫人已经88岁了。

共同在大学校园里的,当时彼此之间难免存在一些矛盾,但是经过这么多年的时间流逝,从前所有的恩恩怨怨都化解了。

大家都抱在一起,因为觉得以后再见的机会越来越少了。

有一次我听到他们的谈话,眼泪当时就掉下来了。

他们商量说,咱们把举行同学会剩下的钱分掉吧,因为都八十几岁了,可能很难再聚了。

但是还有一些同学说,不行,还是留着,至少要留下一个念想。

在那种情景下,当你听到那些老先生们对时间的感怀,你会切实发现这些东西确实是我们人最深刻、最内在的一些东西,是能深深触动我们心灵的东西。

《古诗十九首》大部分写的都是人生悲歌,如果整个民族群体都沉浸在这样一种情绪里,势必会出现问题。

到了唐宋时期,诗人们的时间意识有了很大的飞跃,从汉魏悲歌中跳将出来,开始从永恒的大自然乃至整个宇宙的形成中来感受时间、考察人生。

比如大家耳熟能详且经常使用的唐代诗人刘希夷的诗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这首诗为什么能触动人心?

它一方面表达了对韶华易逝的感慨,一方面又表述了万物生生不息的繁衍延续,在两方面的对比中,透露出诗人对大自然永恒生命的向往。

初唐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大家应该也很熟悉,诗云: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个人的生命短暂易逝,但人类的存在却绵延久长。

因此,“代代无穷已”的人生便能和“年年只相似”的明月共存,这两样事物的并列使得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在终极意义上消解融化了。

宋代的苏轼大家就更熟悉了,他在《初秋寄子由》中感叹“百川日月逝”,时间的流逝像河水一样一去不返;“物我相随去”,万物与我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被带走。

在感叹的同时苏轼也曾想过反抗时间,他最经典的一首词《水调歌头》中的最后两句写道: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句词里不仅仅寄托着他怀念弟弟苏辙的私情,更表明他对时间和空间问题的态度和处理办法,或者说是一种超越时空的美好愿望。

这种反抗时间的美好愿望,也使这首词具备了永恒的艺术魅力。

当然我们知道这种愿望也是不可能实现的,但与汉魏诗人相较,苏轼有什么不同呢?

在《前赤壁赋》中,他写道: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什么意思呢?

从客观事物变化的一面去观察,天地万物没有哪怕一眨眼的功夫是保持静止停止变化的。

“嘀嗒”一声,一秒过去了,我们眨下眼睛,世界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变化。

但从客观事物不变的一面去观察,天地万物与我们人类都是生生不已、无穷无尽,不会消逝的。

苏轼从变与不变这两个角度来看待时间和生命的关系,既看到时间流逝、生命短暂,同时又看到人生代代无穷已的永恒价值,他在认识到时间流逝的残酷性和不可逆性的同时,以自身的旷达消解了对生命短暂的恐惧,进而化解了人生有限与宇宙永恒之间的矛盾,最终实现了对时间有限性的超越。

有限和无限的话题有点太沉重了,我给大家讲一个轻松的笑话。

我的外孙今年5岁,经常缠着我给他讲文学、讲笑话,有时候实在被他缠得讲不出来,只好把一些成人的笑话捡一捡跟他讲,也不知道他能不能听得懂。

接下来我要讲的这个笑话就是之前讲给外孙的成人笑话中比较有意思的一则。

有一个人想去办一个公司,那就要给公司起个名字。

起什么名字呢?

他想了想,干脆就叫“能力”公司,听起来很有力度,寓意很有能力。

他想好名字以后就到工商行政局去登记了,审查完以后要给他盖章的时候,他接到那张表一看,傻眼了,上面写着“能力有限公司”。

他本来的愿望是能力无限,可办出来的公司的证明偏偏是“能力有限”。

我外孙当时应该是听懂了,一下子就高兴起来,说这个笑话有意思。

由此可以看出,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有限和无限的对立,只是我们平常不曾有意识地去觉察。

闻一多先生在《宫体诗的自赎》里评价《春江花月夜》的时候有句话说得非常好,他说:

“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有限与无限,有情与无情——诗人与‘永恒猝然相遇,一见如故,于是谈开了——‘江畔何人初见月?

江月何年初照人?

……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

’对每一问题,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惘了,然而也满足了。

”这种释然和满足是站在哲理高度上审视生命存在的释然和满足,是《春江花月夜》作者张若虚的释然和满足,也是苏轼的释然和满足。

我前面讲了这么多内容,大家可能会有疑问,老师,我们来听《红楼梦》,怎么包子咬了三口还没有见到馅儿?

我之所以要讲这些是想说明什么呢?

《红楼梦》为什么能超越经典?

因为它有前人的基础,它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所以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

因此我们得先把前面的巨人请出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从前面的大致梳理可以看出,传统诗文中的时间表现代表了中国人在时间感觉和时间表达上的三种模式:

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

真实可感的艺术唤起了人们丰富的时间意识,比如时间流逝带来的对人生如寄的感伤,因敏感于季节变化而产生的悲秋情结,以及对过往时间所形成的历史变迁的关照等。

中国人最喜欢的对过往时间进行关照的方式就是写历史,我们的历史确实也很长。

我曾经到美国的耶鲁图书馆去看历史古籍,他们的历史才几百年,最早的古籍就是马克·吐温的一些文学经典。

那么一点点儿内容他们就宝贝得不得了,用非常好的柜子收藏起来。

日本也是这样,一点点文物就宝贝得不得了,因为他们在这方面太缺乏了。

当时我就想,相比之下中国的历史古籍、文物就太多太多了。

正是因为我们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所以特别喜欢关照历史,这其实是中国人丰富的时间意识所带来的一种丰富的艺术感知。

时间意识不仅仅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一个永恒主题,更是整个中国古代乃至所有古代文学的永恒主题。

《红楼梦》之所以能够超越时空,唤起我们的共鸣,我认为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中潜藏着时间与生命这个永恒的主题。

如果说它是政治小说,那个时代的政治背景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如果说它是家庭小说,它所反映的家庭跟我们现在的也大不一样了;如果说它是爱情小说,当时的爱情跟今天的爱情,尤其是现在年轻人的爱情也已经完全不同了。

所以在我看来,它潜藏的最深刻的能够跟我们今天产生共鸣的一点就是时间和生命这个永恒的主题。

二、根据三种模式解读林黛玉、贾宝玉的时间意识

现在我们根据中国人对时间感知的三种模式:

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来解读林黛玉、贾宝玉和曹雪芹的时间意识和时间表达。

(一)林黛玉的时间意识

首先我们来看看黛玉的时间感觉,她的时间感觉表明了她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

第27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埋香冢飞燕泣残红”,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黛玉葬花。

黛玉之所以泣残红、哭落花,表面上看是因为空间景物落花唤起了她的同病相怜之感,实际上是因为她内心深处由时间意识唤起的对人生如寄的悲哀。

这不仅仅是关于她自己的,也是关于人类群体的感受,是时间带给所有人的一种感受。

我们挑《葬花词》中的几句诗来读,大家体会一下。

她说“闺中女儿惜春暮”,“春暮”,就是暮春,春天就要过去了。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这是在说年华将逝。

“一年三百六十日”,说时间之漫长。

“明媚鲜妍能几时”,说青春之短暂。

“怜春忽至恼春去”,说时间是一种来去匆匆的东西。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说时间是一种会带来死亡的东西。

这是她对时间和生命的一种思考。

如果从深层时间意识角度去读,我们可以看出,黛玉心灵深处悲剧感受的来源不仅仅有身世孤寂凄凉、寄人篱下、爱情难以把握这几种因素。

在贾府,宝玉对她很好,贾母对她也很好,她还是能够得到关心和疼爱的。

所以这种悲剧感受实际上基于由她的时间意识串联起来的对生命和青春的真切感受,这种感受激发出对生与死的思考。

什么思考呢?

青春易逝,红颜不再,美好的生命就像春日的鲜花,虽然鲜艳妩媚,但是转眼间就会漫天飘洒,落红满地。

这种由时间流逝带来的生命的枯萎和凋零,是人类无法抗拒的。

黛玉清醒地意识到了时间的不可逆性和生命的有限性,这种清醒使她脆弱的心灵承受了更多的悲哀。

就这样,黛玉的眼泪从春流到夏,从夏流到秋,再从秋流到冬,从冬又流到了春。

在第45回“金兰契互剖金兰语风雨夕闷制风雨词”中,黛玉内心深处对时间流逝、季节变化的敏感再一次被表现了出来。

她说:

“不想日未落时天就变了,淅淅沥沥下起雨来,秋霖脉脉,阴晴不定,那天渐渐的黄昏时候了,且阴的沉黑,兼着那雨滴竹梢,更觉凄凉。

”大家看她这段描述,从一天时间来看,写的是什么时候?

黄昏时分。

黄昏是在中国文学中频频出现的一个意象,它的出现总是伴随着对时光流逝的感叹,比如“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从一年的时间来看,刚才那段散文文字描绘的是秋雨时分。

一年四季中,最能使人感到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就是秋天了,一旦到了秋天,一年也就快过去了。

大家想一想,在这样一个岁末季节里的一天的日暮时分,黛玉作的那首《秋窗风雨夕》自然也是一首充满时间感的生命悲歌: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这首诗开篇突出的时间感觉与《葬花词》是相互对应的。

怎么个对应法?

《葬花词》写的是暮春时节。

我们知道春天是美好的,大家都希望它多留一点时间,但是它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美好的季节我们都想多留,但留不住。

人们无计留春驻,只得留下一种遗憾,怨春归的太快。

那么秋季呢?

秋天是肃飒、萧瑟的,时间感往往是缓慢的。

我们希望它赶快过去,但它偏偏就过得特别慢,因此黛玉在诗里写道:

“耿耿秋灯秋夜长”。

秋天什么时间最让人觉得漫长?

秋夜。

这个“秋夜长”是说从日暮到深夜,秋天的夜晚是何其漫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从初秋到深秋,何时才是尽头?

“不知风雨几时休”,这种黄昏日暮风雨不尽的日子什么时候才能结束?

可以说,这样的困扰一直伴随着林黛玉的生命历程。

到了第70回“林黛玉重建桃花社”,已经是第二年春天了,当秋尽冬去,万物苏醒的时候,曾经的伤春曲又再一次在林黛玉的心弦里扣响,所以她写了《桃花行》: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盛开的桃花艳丽如霞,本来是春和美的象征,但是对于具有浓厚悲剧心态和强烈时间意识的林黛玉来说,桃花开也勃焉,凋也忽焉,盛放时虽然灿烂芬芳,凋零时却特别迅速,生命非常短暂。

宝玉读过黛玉写的这首诗之后并不称赞。

一般不管黛玉写了什么宝玉都会去称赞的,但唯有这首宝玉没有称赞,而是痴痴呆呆,竟要落下泪来。

为什么?

因为宝玉的心弦也和黛玉一样被“春归尽”“易黄昏”等时间意象所表现的季节变化触动了。

另外在第23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中,林黛玉的芳心为什么被惊动了?

其实让她惊颤不已的不是空间景物,而是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样的一种时间意识。

当时她听到院子里面的戏子在排演《牡丹亭》,恰恰在她路过高墙外面的时候听到了“只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这两句话,不觉心动神摇。

又听到“你在幽闺自怜”等句,愈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

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她忽又想起前日在古人诗中见过的“水流花谢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等句;进而回想起方才跟宝玉在桃花树下读《西厢记》时的情景,两人正好又读到“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等内容。

仔细忖度,所有这些一时想起凑聚在一处,遂令黛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

基于以前对《红楼梦》的研究,每次读到这里的时候,我们往往都会说黛玉有着和《牡丹亭》《西厢记》里的女主人翁一样的反封建礼教倾向。

可以说黛玉和这些经典名著产生了共鸣,这种共鸣是她青春的觉醒和反抗封建礼教意识的萌芽,这是从社会学层面来理解的。

我们解读文学作品时要注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理解。

我们再换一个角度去深入分析一下黛玉的心理活动。

很明显,刚才我们读过的一系列内容,诗词也好,曲也好,其中让黛玉不断产生心理联想的实际上都是类似逝者如斯夫,一去不复返的流水意象,即时间意象。

在黛玉的感知中,时间就像流水一样不停息的流去。

李白在诗中也经常会用到流水的时间意象,但与黛玉不同的是他有反抗时间的意识。

李白惊呼“容颜若飞电”,怎么人的容貌像飞电一样突然就变了?

本来白白嫩嫩的,怎么突然就变成黄脸婆了?

“时景如飘风”,时间像风一样飘走了,转眼就不见了。

而黛玉没有惊呼,她平静且仔细地忖度“如花美眷,似水流年”的滋味,对时间和生命的关系的理性思考使她明白如花美眷是抵不过似水流年的。

黛玉敏感、爱哭、容易感伤,人们可以说她小家子气,爱撒娇、使小性子、耍小姐脾气,但在我看来,黛玉的这些特征其实只是一种表面现象。

她的感伤不仅仅是感伤自己的孤独凄凉,因为这是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所以同时也是对人类群体甚至所有生命的一种哲人式的感怀、关照,与孔子所说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相似。

大家可能会说,老师,你是有意提高黛玉的形象。

当然,每个人都可以从自己的角度解读,这是我的看法,除去表面现象,黛玉的内心深处是一种大关怀,不仅关怀自己,也关怀人类群体。

(二)贾宝玉的时间意识

如果用我刚才讲过的时间感觉的三种模式:

顺从时间、反抗时间和超越时间来概括,黛玉基本上是顺从时间的,她对生命和时间的感觉比较理性、真实、清醒。

宝玉就不一样了,宝玉的时间意识比较复杂,时而顺从时间,时而反抗时间,时而又超越时间。

宝玉对时间的流逝有真切感受,他也顺从时间,会感慨“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宝玉是很聪明的,可以说是《红楼梦》里最聪明的一个男生,他发现了自然运行规律中的重复和变化,并通过对比察觉到了永恒存在的世界和转瞬即逝的生命这两者间的矛盾,体验到了时间的无情。

这也是为什么他和黛玉两个人能够心有灵犀一点通。

当他在山坡上听到黛玉《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几句的时候,书中形容他“不觉恸倒山坡之上”。

这个“恸”是什么意思?

是极度悲痛。

他之所以有这种反应是因为对将来的时间和生命进行了一番推想。

他是怎么推想的?

“试想林黛玉的花颜月貌,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宁不心碎肠断!

既黛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推之于他人,如宝钗、香菱、袭人等,将来亦到无可寻觅之时已。

宝钗等终归无可寻觅之时,则自己又安在哉?

”如果黛玉、宝钗等人,她们都不在了,我还会在吗?

“且自身尚不知何在何往,则斯处、斯园、斯花、斯柳,又不知当属谁姓矣”,我不知道自己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这个园子到时候也不知道会归谁,这完全是一种哲人式的思考。

虽然不是哲人式的思考,但是我有时候也会这样想。

我在飞机上就经常会这样想,茫茫天空中就我们一架飞机在飞,这时候我就想,我从哪里来?

我到哪里去?

第一次去新加坡讲课的时候我还比较年轻,博士刚毕业,跟我同去的是一位快要退休的老先生,大概像我现在这个年龄。

没想到从新加坡回来的时候,机场广播说飞机有故障,要延误半个小时。

那位老先生就说:

“真倒霉,怎么偏偏碰到飞机有故障。

”看到他有点害怕,我安慰他说:

“老师,在地面上发现有故障总比在空中发现有故障要好吧!

”在我安慰他的时候,飞机刚好排除了故障飞到半空。

因为从与这位老先生的对话中得到了一些触动,我就开始想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的问题。

我这一分钟在飞机上,搞不好下一分钟就掉下去了。

这么一想,我就不敢跟老师说了,怕他更加害怕。

在什么情况下人会产生这样一种联想呢?

一般是在远离人群的时候,而宝玉和黛玉经常会有这样的想法,尤其是宝玉。

这里的“无可寻觅之时”无疑指的是时间流逝带来的人的生命终结和肉体消亡。

宝玉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复推求,由眼前的时间想到了将来的时间。

将来,黛玉的生命是否能存在,除了黛玉之外,宝钗、香菱等人以及他自己又还是否存在?

他的关心、关怀最终甚至由一个又一个人扩展到庭院、鲜花、垂柳等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事物。

正因为他关心一切,所以才能想到他们的归属和变化。

这完全是一种时间意识的活动。

第58回,宝玉病愈之后去看望黛玉,发现他生病之前看到过的那棵开满鲜花的杏树,杏花全部凋零了,于是又开始了哲理式的推想。

他说:

“能病了几天,竟把杏花辜负了!

不觉倒‘绿叶成荫子满枝’了!

因此仰望杏子不舍。

又想起邢岫烟已择了夫婿一事,虽说是男女大事,不可不行,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

”他是怎么推想的呢?

从一棵杏树的杏花落了,他想到邢岫烟准备嫁人了。

邢岫烟是谁?

她是邢夫人的侄女,因家道中落前来投奔邢夫人,但邢夫人不怎么把她看在眼里。

不过邢岫烟这个人非常孤高,按照作品中的描绘,她是一个天资聪慧、安贫乐道的人,因此宝玉对她非常敬重。

宝玉本身具有一种朦朦胧胧的现代平等意识,他不会因为你家境贫寒就看不起你,也从来不会看不起丫鬟。

宝玉对岫烟有很高的评价,赞她“言行举止,超然如野鹤闲云”,这是作品里的原话。

因为岫烟是他的红颜知己之一,想起她就要出嫁,宝玉发出了“未免又少了一个好女儿”的感叹。

这里全部是流动的时间意识。

“不过两年便也要绿叶成荫子满枝了”,宝玉想象岫烟生了宝宝,儿女成双;“再过几日,这杏树子落枝空”,好比再过些年,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

想到这些宝玉不免伤心,只管对杏流泪叹息。

“正悲叹时,忽有一个雀儿飞来,落于枝上乱啼。

宝玉又发了呆性......”这里的“呆”在曹雪芹看来是一种哲人式的玄想,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没事找一个地方去发呆。

我经常开玩笑说,据我观察,一些经常发呆的人往往比较聪明。

他们发呆的时候其实是在神游八方之表,在思考问题,寻常人不要去打扰,免生麻烦。

“宝玉又发了呆性,心下想道:

‘这雀儿必定是杏花正开时他曾来过,今见无花空有叶,故也乱啼。

这声韵必是啼哭之声,可恨公冶长不在眼前,不能问他。

但不知明年再发时,这个雀儿可还记得飞到这里来与杏花一会了?

’”花和鸟都是有生命的,宝玉对一切生命都充满了感情,时间意识唤起了他心灵的波澜。

这里的心灵波澜可以分析出三个层次,大家听我仔细道来。

首先说明一下,现在人们对有关曹雪芹及《红楼梦》的很多东西都尚在争论当中,我没有他们老先生的那种功底,也不是要参加他们的争论,就是想通过细读文本来从中汲取一种生命的营养。

细读一下文本,我们可以把上面这段话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由落花的视觉形象到岫烟出嫁的幻觉形象。

岫烟还没有出嫁,宝玉就产生了很多的联想,这里面透露出他内心对时间流逝的一种感觉,就是聚散无常。

按作品描述,宝玉的性格是“只愿常聚”“生怕一时散了添悲”,但是我们知道,人生的聚散却不是以宝玉的意愿为转移的。

星转斗移,女大当嫁,如邢岫烟的择婿。

邢岫烟的离去是必然的,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一个幻觉形象,也是作者在面对人生聚散无常时所表现出的悲哀。

第二层,由“杏树子落枝空”的视觉形象到邢岫烟“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幻觉形象。

这寄托了一种内在的对时间和生命的感怀,即青春无常。

宝玉的伤春惜花与悲悼青春无常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他的心愿是渴望青春能够永在,女儿不老,这样就可以永远跟她们在大观园里厮守在一起,一直享受着青春的美丽和快乐。

但是岁月带去了阳春,飘去了娇花,更使美容变枯槁,最终每个人都逃避不了变成黄脸婆的命运。

今天我脸上长了很多痘,来之前女儿说:

“既然有录像,要不你稍微化个妆吧!

我给你打打粉吧!

”我说:

“算了吧,该怎样就怎样。

”她说:

“你看你年纪那么大了还长青春美丽痘。

”我说:

“我就权当返老还童吧!

”于是我就这么来了。

所以说再美丽的容貌最后都会化作枯槁,乌发终会变白。

其实这个时候邢岫烟还没有出嫁,但是宝玉已经幻想出她将来乌发如银,红颜似槁的情形。

这是心灵微波荡起的第二个幻觉形象,是对青春无常的感叹。

这里我要说一下,在不太开放的时代,有一些人批评宝玉,说他是个花心大萝卜,见一红爱一红(就是见一个女儿爱一个女儿),见了女儿就高兴,就喜欢,其实这只是表面上的一种性格体现。

在宝玉内心深处存在着的,实质上是对一切青春美丽的东西的珍爱。

谁不珍爱青春美丽的东西啊?

比如说我不会开车,出门都是先生接送,在路上的时候,我就经常观察从身边走过的男男女女、俊男靓女。

北京经常堵车,所以有很多机会可以仔细看。

有时候车一停下来,我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