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372691 上传时间:2022-10-09 格式:DOCX 页数:116 大小:10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6页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6页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6页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6页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1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年级古诗文 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docx

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复习整合

八年级古诗文课标内古文(10)

1.陋室铭

考点积累

一.古今异义

1.山不在高(古义:

在乎,动词;今义:

表示某物在某地,介词)

2.惟吾德馨(古义:

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今义:

芳香)

3.无案牍之劳形(古义:

身体;今义:

形状)

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

琴瑟萧管之类的管弦乐器;今义:

丝绸和竹子)

2、词类活用

1.有仙则名,有龙则灵(“名”,名词做动词,变得有名。

“灵”,形容词做动词,变成灵异的水)

2.苔痕上阶绿(“上”,名词作动词,蔓上。

“绿”,名词作动词,变绿。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乱”,形容词作动词,使……扰乱。

“劳”,形容词作动词,使……劳累。

3、一词多义

1.之{1、无丝竹之乱耳(用于主谓之间,不译)

{2、何陋之有(倒装标志,不译)

2.是{1、斯是陋室(判断词,是)

{2、当是时(这个,那个)

3.名{1、有仙则名(著名)

2、不能名其一处也(名词作动词,说出

一、考点演练

1.选文的作者是___代的___(填名人)。

2.解释重点字词

(1)有仙则(名)()

(2)(斯)是陋室()

(3)谈笑有(鸿)儒()(4)无(丝竹)之乱耳()

3.下列各组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斯(是)陋室天将降大任于(是)人

B、无案牍(之)劳形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有龙(则)灵学而不思(则)罔

D、可(以)调素琴皆(以)美于徐公

4.翻译关键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5.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每句只划分一处)

谈笑有鸿儒

无丝竹之乱耳

6.本人特别提到“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有什么用意?

7.作者身居陋室,为什么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

你觉得作者追求的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趣?

答案

1.唐刘禹锡2.

(1)出名

(2)这(3)学识渊博的人(4)奏乐的声音3.C4.略5.

(1)谈笑/有鸿儒

(2)无/丝竹之乱耳6.作者引此两处,一方面表明对诸葛亮及扬雄两位古人的推崇,另一方面他也以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暗示陋室不陋。

7.作者身居陋室,但是因陋室主人的“德馨”而馨,也就不感到它丑陋了,作者还用自然环境的优美、往来人物的不俗、主人生活的高雅等来烘托陋室不陋。

这样的陋室就如诸葛庐和子云亭一样,所以作者最后借用孔子的话说“何陋之有”作者追求的是一种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的生活志趣。

2.爱莲说

考点积累

1、古今异义

(宜)乎众异(古义:

当。

和“乎”连用,有当然的意思;今义:

合适,应当。

2、词类活用

1。

不蔓不枝(蔓,名词作动词,长枝蔓。

2。

不蔓不枝(枝,名词作动词,生枝杈。

3。

香远益清(远,形容词作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

3、一词多义

1.之{1,水陆草木之花(结构助词,的)

2,忘路之远近(代词)

3,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无实意)

2.焉{1,可远观而不可亵渎焉(语气词)

2,故日月星辰移焉(兼词)

3.清{1,濯清涟而不妖(清澈)

2,香远益清(清香)

4、理解默写

1,全文的中心句是:

莲,花之君子者也。

2,描写莲美好形象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3,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关上其他花的人多,用《爱莲说》中的话来说,就是: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4,表现主人不受世俗羁绊,对世俗生活延期的句子是: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5.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洁身自好的句子是: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一、考点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亭亭净(植)()

(2)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宜)乎众矣()(4)香远益(清)()

2.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3.。

陶渊明“独爱菊”,周敦颐“独爱莲”,表现了他们处世态度有何异同?

相同点:

不同点:

4.写陶渊明“独爱菊”和世人“甚爱牡丹”有什么作用?

5.本人的主旨是什么?

6.“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7.文中作者运用了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写法,用“莲”比喻“君子”__的高尚品格。

在我国很多古诗词中,也用到了这种手法,日欧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抒发对友人绵绵不尽的深情;李商隐在《无题》中用”______,_____"表达了坚贞的爱情;龚自珍在《己亥杂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展示了诗人不畏挫折,不甘沉沦,始终要为国家效力的坚强性格和献身精神。

答案

1.

(1)立

(2)亲近而不端庄(3)应当(4)清香2.略3.示例:

相同点:

表现出他们不随波逐流的态度.不同点:

陶渊明面对污浊的环境,选择了归隐;周敦颐强调人格修养,尽管周边的环境很不好,但是人格可以是很高尚的。

4.前者是用陶渊明的不随波逐流来正面衬托自己的品格,而用世人的媚俗行为来反衬作者的洁身自好。

一反一正,互相补充,使衬托更充分。

5.莲,花之君子者也。

作者赞美了莲的优美形象和高尚品质,说明自己洁身自好的品质,抒发了对追慕富贵恶浊适逢的鄙夷之情。

6.这是一个反问句,一方面照应开头的“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感叹与自己志同道合的人太少,能做到品行高尚的人更少。

7.不求富贵名利,安贫乐道,在污浊的环境中洁身自好,保持坚贞气节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

7.重点句子背记知识

1.用原文填空。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子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子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8.、本文的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⒈作者把莲花比作什么?

哪些语句具体描写了莲?

表现了莲的哪些品质?

⒉课文中作者列出了哪几种花?

莲花、菊花、牡丹

⒊这三种花分别有哪些人喜欢?

莲花(周敦颐)、菊花(陶渊明)、牡丹(世人)

⒋这三种花的象征意义?

菊花,花之隐逸者。

牡丹,花之富贵者。

莲花,花之君子者。

⒌陶渊明为什么独爱菊花?

因为菊花不畏严寒,傲霜斗雪,品格高洁。

菊花又是花中的隐士,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超凡脱俗,这符合陶渊明的处世态度。

写菊是为了正面衬托莲的形象。

⒍文中为什么要写牡丹?

因为牡丹雍容华贵,历来人们把它当成富贵的象征。

“世人甚爱牡丹”说明人贪慕富贵,追名逐利。

这种世风,这种人生态度是作者否定的。

因此牡丹是本文的反面形象,作者写牡丹实际上是从反面衬托莲的君子形象。

⒎找出课文中的原句,体会作者对三种花各持什么态度?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有德者鲜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君子者无赞美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趋利者众讽刺

映衬手法陶渊明爱菊鲜(正衬)世人爱牡丹众(反衬)予独爱莲无(突出)

小结:

托物言志就是抽取事物的某种特征,来象征人的某种品格,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

莲花君子

3.记承天寺夜游

考点积累

1、古今异义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

只。

今义:

但是)

2.月色入(户)(古义:

多指门。

今义:

窗户、人家)

2、词类活用

相与步于中庭(步,名词作动词,散步。

3、一词多义

1.遂{1,遂至承天寺。

(于是)

2,意将遂人以攻其后也。

(打洞)

2.盖{1,盖竹柏影也。

(原来是)

2,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原来)

3.寻{1,寻张怀民。

(寻找)

2,未果,寻病终。

(不久)

4、理解默写

1.比喻传神,抓住了瞬间的感受的句子:

(亭下如积水空名,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2.正面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句子: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考点演练

1,本人作者是___(朝代)的___(人名)。

2.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

(1)(解)衣欲睡()

(2)相与(步)于中庭()

(3)(遂)至承天寺()(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2)亭下如积水空名,水中藻,行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中第一句交代了夜游的时间、地点和起因。

B。

文中第二、三句写出了作者于张怀民的情趣相投。

C。

文中第4句描写了承天寺后庭院清幽空明之景。

D。

文中第五句流露出作者遭贬后复杂的内心感受。

5.请你对”停下如积水空名,水中藻,行交横,盖住百影也“作简要的赏析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

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一其中一句为例,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

能体现有情的句子: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

7.“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资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8.背景材料:

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

《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答案

1.北宋苏轼2.

(1)解开

(2)散步(3)于是(4)只是3.

(1)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便一起在院子里散步。

(2)庭院的地面,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中有像藻、荇似的小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在月光下的的影子.4.B5.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来比喻月光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其静.6.示例:

(1)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理由:

唯张怀民可以同乐

(2)怀民亦未寝理由:

心境理由:

相同,欣赏趣味相同(3)相与步于中庭理由:

关系亲密(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理由:

志同道合趣味相投,命运相同7.

(1)苏轼才华横溢,素有大志,但不被朝廷重用.

(2)仕途失意的落寞(3)自我派遣的旷达.

4.桃花源记

考点积累

一、通假字

1.便要还家(“要”通“邀请”)

2.问所从来,具答之(“具”通“俱”,详尽)

二、古今异义

无论(古义:

不要说,(更)不必说;今义:

多为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

妻子(古义:

(两个人)妻子和儿女;今义:

(一个人)对已婚男子的配偶和称呼,指妻子)

绝境(古义:

与人世隔绝的地方;今义:

没有出路的境地)

鲜美(古义:

鲜艳而美丽;今义:

食物味道好)

交通(古义:

交错相通;今义:

各种交通运输和邮电事业的总称)

不足(古义:

不值得、不必;今义:

不够)注:

今义也有不值得的意思,例如:

不足挂齿

仿佛(古义:

隐隐约约,形容看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