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2460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167.0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docx

宋明理学和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高考复习导学案综述

第27讲 宋明理学及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考纲要求] 1.宋明理学。

2.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考点一 宋明理学

1.理学的创立

2.理学的成熟

3.陆王

心学

[思维导图] 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史料一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理”,“有理而后有气,虽是一时都有,毕竟以理为主”,“天下未有无理之气,亦未有无气之理”。

——朱熹《朱子语类》

解读 史料阐述了“理”和“气”的关系,是客观唯心主义。

史料二 “所谓天理,复是何物?

仁、义、礼、智岂不是天理?

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岂不是天理?

“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胜则天理灭”。

学习和修养的目的就是“遏人欲而存天理”。

——朱熹

解读 史料反映了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

所谓“天理”指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理学实质上是用儒家纲常伦理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望,以维护专制统治。

史料三 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

——王阳明《答顾东桥书》

解读 史料阐述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主张,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

史论1 “理学”的概念

史论2 两大视角认识宋明理学

(1)知识角度:

理学、心学追求的“理”即儒学倡导的忠孝节义、三纲五常观念,实质是维护封建等级秩序。

(2)价值观角度:

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视角:

①儒家思想所提倡的道德规范意识——有利于培养现代公民意识。

②大一统思想——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安定团结。

③以人为本的治国思想——有利于今天的政治建设。

史论3 程朱理学与陆王心学的异同

(1)共同点

①内容相同:

都是儒学的表现形式,都继承了孔孟“仁”“礼”的思想,都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理”。

②影响相同:

都有助于统治者维护专制统治,都压制、扼杀人们的自然欲求;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都起了积极影响。

(2)不同点

①对世界本原的具体认识不同:

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②把握“理”的途径不同:

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1.(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答案 C

解析 周公制“礼”“乐”,孔子强调“礼”,两人的共性是注重“礼”,因此被称为“周(公)孔之道”。

南宋朱熹将《孟子》一书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由于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因此儒学也就被称为“孔孟之道”,故选C项。

春秋战国时期,宗法血缘制度已经开始瓦解,A项说法错误;“仁政”理念一直是儒学的主要思想,排除B项;陆王心学没有成为统治思想,影响没有孔孟之道、程朱理学大,排除D项。

2.(2013·福建高考)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答案 D

解析 由“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可知材料中朱熹强调的是百姓应该遵循的生活准则,故D项正确。

B项不能反映材料主题,A、C两项材料没有体现出来。

3.(2013·广东高考)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

A.孔子B.董仲舒C.朱熹D.陆九渊

答案 D

解析 根据材料“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可以确定与宋明理学有关,据此可排除A、B两项。

朱熹的理学主张是通过格物致知来贯通明理的,而题干材料主张人性存在于人心之中,即心外无物,是陆王心学的观点,故选D项。

4.隆兴元年,朱熹对宋孝宗进言:

“陛下虽有生知之性,高世之行,而未尝随事以观理,即理以应事。

是以举措之间动涉疑贰,听纳之际未免蔽欺,平治之效所以未著。

”下列观点与这一言论思想一致的是(  )

A.“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

B.“存天理,灭人欲”

C.“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

D.“学者须先立志”

答案 A

解析 审题关键是理解“随事以观理”的含义。

解题首先理解朱熹对宋孝宗进言的大意,然后逐项理解各备选项的含义。

A项“大学之道在乎格物以致其知”大意是:

大学之道在于研究事物原理而获得知识。

B项“存天理,灭人欲”大意是:

维护封建道德规范和等级秩序,克制个人欲望。

C项“自修则人不得以非理相加”大意是:

自己以君子的言行约束自己,行君子之为,则其他人就没有机会诋毁你。

D项指学者必须先立志。

再分析材料,材料大意和A项一致。

本题选A。

5.某史书评:

“终明之世,文臣用兵制胜,未有如守仁者。

”日本三岛毅博士一句诗云:

“龙岗山上一轮月,仰见良知千古光。

”以上材料所称颂的思想家是(  )

A.董仲舒B.王阳明C.陆九渊D.朱熹

答案 B

解析 王阳明,名守仁,号阳明先生。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哲学家和军事家,提出“致良知”和“知行合一”的学说。

从材料中“仰见良知千古光”亦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考点二 明末清初的思想活跃局面

1.李贽的反

正统意识

2.明末清初三大思想家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代表作

《明夷待访录》

《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

《船山遗书》

政治思想

①“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②君臣平等

③废除“一家之法”,建立“天下之法”

④反对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①批判“私天下”的君主专制

②提出“众治”主张:

“以天下之权,寄之天下之人”

①“循天下之公”

②抨击“孤秦”

“陋宋”

③强调“天地之化日新”、历史运动“势之必然”

生活背景

民族和阶级矛盾尖锐;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

学说

经世致用之学的推动者

政治思想

批判君主专制

经济思想

重视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

评价

是当时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反映,具有解放思想的进步作用

3.唐甄

思维发散  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出现的背景

政治上: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必修1)

经济上:

明清时期商品经济发展,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必修2)

思想上:

明清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理学、心学日益束缚人的思想。

(必修3)

史料一 黄宗羲认为:

“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顾炎武认为:

“人君之于天下,不能以独治也。

独治之,则刑繁矣;众治之,而刑措(废弃不用)矣。

”王夫之认为:

“以天下论者,必循天下之公,天下非一姓之私也。

解读 史料阐述了明末清初三位思想家在政治上的主张。

黄宗羲主张“天下为主,君为客”,顾炎武主张“众治”,王夫之主张“天下之公”,他们的共同点是反对君主专制。

这些主张与当时社会环境有关,明清之际正是社会阶级矛盾加深,民族矛盾非常激烈的时候。

在这样的时代下,一大批以天下为己任的杰出知识分子和思想家,开始反思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从多方位探索中国的出路,并最终将斗争锋芒直接指向了封建专制制度。

史料二 “凡文之不关于六经之旨、当世之务者,一切不为”,“止为一人一家之事,而无关经术政理之大则不作也。

”——顾炎武

“尽废古今虚妙之说而返之实。

”——王夫之

“学问必以六经为根抵,游腹空谈,终无捞摸”,而“经术所以经世,方不为迂儒之学。

”——黄宗羲

解读 史料表明三位思想家主张学术要有利于国家与社会,做学术与做人一致,要做到身体力行。

这体现的是经世致用的思想。

史论1 明清之际进步思潮的主要特点

(1)反传统,反教条。

(2)反专制,倡民主。

(3)反对浮夸空谈的风气,讲求经世致用。

(4)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时代要求。

史论2 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

(1)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不是从根本上否定儒学,而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对儒学的批判与继承,明清之际的三大进步思想家构筑了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儒学。

(2)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使他们并未建立起完整的思想体系;只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所提出的为君之道与治国之道,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范畴。

史论3 三位思想家的思想比较

(1)相同

①政治上:

反对君主专制独裁,主张限制君权。

②经济上:

主张“工商皆本”。

③思想上:

批判地继承儒学,主张“经世致用”。

(2)不同

①黄宗羲:

继承先秦民本思想,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激烈批判封建君主专制

制度。

②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特别倡导崇实致用,积极求真并实践。

③王夫之:

哲学贡献大,是中国古代唯物主义理论的集大成者。

[总结与提升]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只是着眼于对黑暗现实的揭露,并没有上升到制度批判的层次,更没有提出废除封建制度的主张。

所提出的一些主张仍然没有跳出儒家传统思想的范畴,只是儒家思想在新时期的发展,因此绝不能等同于资产阶级民主思想。

1.(2011·天津高考)长期以来,儒学是一种士大夫之学。

明代思想家李贽则提出要正视“世间惟下下人最多”的现实,强调“我为下下人说,不为上上人说”。

这说明李贽(  )

A.反对儒家的正统思想B.倡导只为下下人说

C.批判地发展传统儒学D.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答案 C

解析 从材料看,儒学一直被少数士大夫垄断,而李贽则认为普通百姓占据了人口的大多数,一种思想学说要为大多数人服务,被大多数人所拥有,这既是对儒学被少数人垄断的批判,也是对儒学的发扬光大。

2.(2011·新课标全国卷)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答案 C

解析 题干材料大意是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体现了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项。

3.《民本的极限——黄宗羲政治思想新论》的作者张帅伟认为,黄宗羲是传统社会一心一意专事“补天”的“抱道君子”,而不是传统政治体系的所谓“掘墓人”。

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有(  )

①黄宗羲并没有从根本上否定儒家学说的统治地位 ②黄宗羲的政治哲学仍然是服务于传统王权的儒家政治哲学 ③黄宗羲并不反对君主专制制度 ④黄宗羲的思想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变革作用有限

A.①②③④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④

答案 D

解析 黄宗羲对传统儒学进行批判继承,①②项正确;黄宗羲反对君主专制,③项错误;近代中国社会是西方启蒙思想和后来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等对我国产生深远影响,④项正确。

本题选D。

4.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说:

“廉耻者,士人之美节;风俗者,天下之大事。

朝廷有教

化,则士人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则天下有风俗。

”在此,顾炎武(  )

A.提倡“经世致用”

B.主张以德治醇化社会风气

C.强调“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D.阐述的根本问题是“众治”

答案 B

解析 材料信息的大意是:

“廉耻,是士人优良的节操;风俗,是天下的大事。

朝廷有教化,士人便有廉耻;士人有廉耻,天下才有良风美俗。

”可见,顾炎武主张通过德治醇化社会风气,故选B项。

5.葛荣晋在《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中指出:

“实学思潮是从宋明理学中分化出来的一股新的社会进步思潮,是儒学发展到明清之际出现的一种新的文化形态。

”文中的“实学思潮”(  )

①继承和发展了战国时期的“民本”思想 ②深入批判了封建制度 ③提出了“经世致用”主张 ④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D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实学思潮”是指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他们批判的是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而不是封建制度,②错误。

1.理学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正确。

理学对后世的最大影响是使儒学普及化、通俗化。

汉代儒学强化了君为臣纲,宋代理学不仅强化了君为臣纲,而且使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深入人心。

2.不管是程朱理学还是陆王心学,都属于唯物主义思想。

错误。

程朱理学、陆王心学都是唯心主义思想。

理学主张天理是万物的本原,属于客观唯心主义。

心学主张心是万物的本原,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3.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并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

正确。

明清时期的主流思想仍然是理学和心学,主要原因是当时政治上君主专制,经济上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思想上文化专制。

4.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思想家并没有彻底否定儒学的地位。

正确。

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三位进步思想家尽管激烈反对传统儒家思想,反对理学的不合理成分,具有鲜明的反专制的民主主张,但是他们仍然是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促使我国传统文化(儒学)重新焕发生机。

5.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是资本主义思想。

错误。

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虽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了批判,但从其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内容、影响上看,还不属于资本主义思想。

1.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陆王心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本心是“理”。

2.程朱理学主张用“格物致知”的方法去认识和把握“理”,陆王心学提出,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克服私欲,回复良知就能成为圣贤。

3.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都是以儒家纲常约束社会,维护专制统治,遏制人的欲求;都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民族性格产生了积极影响。

4.李贽的思想具有鲜明的封建叛逆色彩和战斗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5.黄宗羲的政治主张抨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对以后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6.顾炎武以他崇实致用的学风和锲而不舍的学术实践,开一代朴实学风的先河。

7.王夫之的唯物思想,启示了近代人们的思维方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8.明末清初三大进步思想家的反对君主专制、倡导经世致用和唯物思想等,对近代民主思想产生了一定影响。

9.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的主要特点:

反传统、反教条;反君主专制;带有一定的民主色彩;反映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的要求。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台湾作家柏杨认为:

中国文化似一条壮观伟大的河流,但是到了14世纪,“它终于淤塞成一个酱缸,构成一个庞大而可哀的时代”。

形成“酱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专制制度B.“罢黜百家”

C.“三教合一”D.程朱理学

答案 D

解析 程朱理学适应了统治阶级的政治需要,备受推崇,成为南宋以后长期居于统治地位的官方哲学,有力地维护了封建专制统治。

特别是用纲常名教几条绳索,把人束缚得更紧。

阻碍自由思想的流动,把中国文化长河变成了一潭死水,一个发酸发臭的“酱缸”。

故选D项。

2.朱子说: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先有此理。

”这说明儒学家开始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

这个新的角度是(  )

A.从政治需要出发B.从天人关系出发

C.从万物本原出发D.从人的本性出发

答案 C

解析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朱熹从一个新的角度来思考人间的伦理纲常指的是提出理是世界的本原。

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C。

3.朱熹有诗云: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

来。

”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是(  )

A.致良知B.发明本心

C.经世致用D.读圣贤书

答案 D

解析 本诗反映了朱熹对于读书的感受。

认为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

书本就像是有活水的方塘一样,要弄清楚各种问题,必须从书中不断汲取新的知识。

结合各选项,A项是心学集大成的思想家王守仁的主张;B项是心学开创者陆九渊的主张;C项是明末清初顾炎武等思想家们共同的主张;据此可知本题中朱熹认为知识及做人的“源头活水”应是读圣贤书。

4.《李贽丛书·老子解下篇》中写道:

“致一之理,庶人非下,侯王非高,在庶人可言贵,在侯王可言贱。

”文中李贽提出的观点是(  )

A.主张个性解放,思想自由

B.提倡人人平等

C.反对封建礼教

D.反对理学空谈,提倡功利主义

答案 B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按照万物一体的原理,社会上根本不存在高低贵贱的区别,老百姓并不卑下,王侯贵族并不高贵,体现的观点是人人平等,因此答案是B。

5.王守仁的门人在夜间房内捉得一贼,他对贼讲一番良知的道理,贼大笑说:

“请告诉我,我的良知在哪里?

”当时是热天,门人让贼脱光衣服,贼犹豫说:

“这,好像不好吧。

”门人向贼大喝:

“这就是你的良知!

”在门人看来,这里的“良知”是指(  )

A.纲常B.羞恶C.真理D.私欲

答案 B

解析 从题干材料提供的情境分析,这里的“良知”即怕脱光衣服受到羞恶,选B。

6.“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这句话应该出自(  )

A.朱熹B.王守仁C.黄宗羲D.顾炎武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宋明理学。

材料意思是:

你对某事物或道理是否知道的深切是可以从行为中看出的,而行为的正确精准与否也反过来影响到对事物的理解。

反映的是王守仁“知行合一”说。

7.“明清之际思想批判的实质是儒家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活跃,他们使儒家思想更趋实事求是,与国计民生靠得更近。

”这里“新的历史条件”是指(  )

①蓬勃发展的商品经济 ②新的生产因素和生产关系的萌芽 ③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 ④市民工商阶层的兴起

A.①②B.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的理解。

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可知,中国明末清初之际民主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并不是受到新航路开辟后的西学东渐的影响,第一,西学东渐传过来的主要是科技文化,第二,明清之际思想产生的主要因素在于中国社会内部经济的变化:

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所以正确选项是C。

8.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在清代被列为禁书,其主要原因是该书(  )

A.倡导“存天理,灭人欲”

B.抨击君主专制制度

C.质疑孔子的权威性

D.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

答案 B

解析 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存天理,灭人欲”是南宋理学家朱熹的观点,主张维护君主统治,故应排除A;质疑孔子的权威性的是明末的李贽,故也应排除;主张儒、佛、道三教合一是在唐朝,三教合一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大一统政治发展的需要,故应排除D;《明夷待访录》是明末清初思想家黄宗羲所作,其政治主张是反对君主专制,提倡限制君权。

此题应该选择B。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9.“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该言论反映的是(  )

A.孔子的“为政以德”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朱熹的“格物致知”D.黄宗羲的“工商皆本”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要求明显可以看出是对事物的理的探究,故符合题意的只有C。

10.“自宋以降,仗义死节之士远轶前古,论者以为程朱讲学之效。

”材料表明程朱理学对宋代以后中国社会影响的突出表现为(  )

A.促进文化教育普及

B.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

C.压抑了人的个性发展

D.重建了人们的价值信仰

答案 D

解析 材料反映了程朱理学主张气节、品德和人的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又凸显了人性的庄严。

11.王阳明(守仁)说:

“夫学贵得之心,求之子心而非也。

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

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答罗整庵少宰书》)这一言论(  )

①受南宋陆九渊的思想影响 ②主张通过内心反省获得新知 ③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 ④体现出一定的独立自由精神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②③④D.①③④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王阳明(守仁)的心学及儒家思想。

题干中“不敢以为是也”,是不赞同孔子的观点而非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儒学发展到明代主要表现为王阳明(守仁)的心学,故王阳明(守仁)不可能否定孔子及儒家思想的地位,排除③,答案选B项。

12.顾炎武说: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是(  )

A.主张人人平等,平民都有参政权

B.提倡经世致用,反对空谈爱国

C.论证了儒家“仁义道德”的虚伪

D.否定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

答案 D

解析 顾炎武认为“亡国”就是改朝换代,“亡天下”是指整个民族国家沦亡。

维护一个王朝的政权是统治者的事情,而保卫整个国家民族,天下所有人都有责任。

这就否定了传统的“忠君爱国”思想,答案为D。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桀纣之失天下,失其民也;失其民,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

得其民,斯得天下也。

——《孟子·离娄上》

材料二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自非大亡道之世者,天尽欲扶持而全安之。

——董仲舒《举贤良对策》

材料三 厚敛于民以养禽兽,而使民饥以死,则无异于驱兽以食人矣……盖侈用则伤财,伤财必至于害民。

故爱民必先于节用。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材料四 ……盖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是故桀纣之亡,乃所以为治也,秦政、蒙古之兴,乃所以为乱也。

……为臣者轻视斯民之水火。

即能辅君而兴,从君而亡,其于臣道固未尝不背也。

——黄宗羲《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材料一认为天下得失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为此,孟子提出了怎样的政治主张?

(2)材料二揭示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和目的?

这一时期儒学地位发生了什么变化?

(3)材料三中朱熹认为爱民的关键是什么?

这一时期儒学的地位如何?

(4)据材料四,指出黄宗羲评价天下治乱的标准。

为此他提出了什么主张?

据所学知识,指出明末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进步思想家对儒学发展的影响。

(5)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不同阶段的儒学家治国理念的共同之处。

从儒学家的努力与儒学地位的变化中,你能得到什么认识?

答案 

(1)因素:

民心。

主张:

仁政。

(2)主张:

天人感应。

(或天人合一)

目的:

神化君权;警戒、限制君权,巩固统治。

变化: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