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2659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4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docx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

《重叠问题》教学案例

衡东城关三小刘丽华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九单元108页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集合图的产生过程,能借助直观图,利用集合的思想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2.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体会集合的思想方法。

3.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具、学具准备】

课件、皮圈、20个磁片、11同样大小的长方形、两个板书圈

【教学过程】

一.游戏渗透,初步感知

课前谈话:

刘老师知道咱班的同学很聪明,特别是学数学善于观察,还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并且还有数学小天才呢!

想展示一下你们的聪明才智吗?

好,请看智力游戏:

(课件出示游戏一)两块磁片放入两个圈,每个圈内必须有一块磁片。

指名置黑板演示。

师:

简单吧,再来一个。

(课件出示游戏二)4块磁片放入两个圈中,每个圈内必须有2块磁片。

指名置黑板演示。

师:

摆对了吗?

看来难不住你们,再来个难一点的,

(课件出示游戏三)3块磁片放入两个圈中,每个圈内必须有2块磁片。

请一个学生上台演示。

师:

大家觉的他摆的符合游戏要求吗?

生:

符合。

一共3片磁片,黄圈内有2块磁片,红圈内也有2块磁片。

师:

他摆的好,你也说的很好!

他是怎样实现3块磁片放入两个圈中,每个圈内都有2块磁片的?

(想了什么办法?

仔细观察两个圈是怎么摆的?

生:

交叉重叠放的。

师:

(竖起大拇指)你真是太聪明了,老师想采访你一个问题,你为什么要这样摆?

生:

这样摆的话,中间重叠部分里的磁片,既可以看作是黄圈里的,又可以看作是红圈里的。

师:

说的棒极了!

他用了一个很重要的关联词“既……又……”

像这样的两个圈交叉重叠,重叠部分的数量既属于其中的一个圈,又属于另一个圈,在数每个圈内的数量时,重叠部分被数了两次,而实际只有一次的数量,这种现象,数学里叫重叠问题,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重叠问题。

(板书课题:

重叠问题)

评析:

简短的智力小游戏不仅把学生领进了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时空,同时为韦恩图的探索埋下了很好的伏笔,有效的促进了知识的正迁移。

(圆圈就代表着集合圈,磁片就代表着集合圈中的元素)

二.创设情境,引发冲突

1、出示通知。

师:

时间过的很快,七一党的生日马上就要到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光明小学准备怎样庆祝党的生日。

(课件出示通知)

通 知

为迎接党的生日,学校定于6月29日、30日下午分别举行书法、绘画比赛。

要求:

每班选5名同学参加书法比赛,6名同学参加绘画比赛。

光明小学教导处

20XX年6月18日

师:

根据学校的通知要求,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生:

(齐)11人!

师:

怎么算的?

生:

5+6=11(人)。

(板书算式5+6=11(人))

师:

你们同意这种做法吗?

生:

同意。

师(稍顿):

真同意?

生:

同意!

2、查看原始数据,引发冲突。

师:

果真是这样吗?

(在算式后打问号)请看我从三(1)班记录的参加比赛的学生名单(课件出示两组学生名单),左边这几个同学就是参加书法比赛的那5个人,右边这几个同学就是参加绘画比赛的那6个人。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师:

请仔细观察这份参赛的学生名单,参赛的总人数是11人吗?

生:

错了。

师:

怎么会错了呢?

再仔细看看,谁来说说?

生:

有重复的。

师:

你这里的“重复”是什么意思?

生1:

有的同学参加了两项比赛。

生2:

有的同学既参加了书法比赛又参加了绘画比赛。

师:

谁重复了?

有几个人重复了?

生:

曹帆和周晓晓两个人重复了。

师:

因为有重复的,如果还是直接用5+6怎么样?

生:

不行了,那样的话曹帆和周晓晓就算了2次了。

评析:

北宋张载曾说:

“有不知,则有知;无不知,则无知。

”“于无疑处有疑,方是进矣。

”这启迪我们,激起学生内心的疑问是引发学生主动求知的动力源泉。

当教师问学生“每个班一共要选多少人参加这两项比赛?

”的问题时,学生异口同声地作出了回答,声音响亮、语气肯定。

“果真是这样吗?

”,随着教师轻轻的一句反问,加上“学生名单”的适时呈现,学生的头脑里跃出一个大大的问号——过去求总数就是直接把各部分的数量加起来的呀,怎么在这里行不通了呢?

新情况出现了,遇到新问题了,于是研究“重叠问题”变成了学生源自内心的学习需求。

三.合作探究,整理成图

师:

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

(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

(生流露出困难的神情)有难度是吧?

师:

看来我这样记录不够清楚,大家想想办法,怎样重新设计一下这份名单能让我们看得更清楚一些?

(课件出示要求:

既要能让人很清楚地看出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哪5个人,参加绘画比赛的是哪6个人,又要能让人很明显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请同学们思考一下(约10秒钟后),大家现在有办法了吗?

先不急着说,请把你想到的方法在练习纸上表示出来,行吗?

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2、学生探究画法,师巡视,从中找出有代表性的作品准备交流。

3、展示交流。

师:

我发现咱们班同学的画法很有创意,我从中选了几份,咱们共同来分享一下。

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评析:

这个过程中,我们被教师的语言魅力所感染。

没有声嘶力竭的叫喊,没有故作惊人的造作,没有无病装病的呻吟,教师说得随意,学生听得轻松,教师问得精彩,学生答得从容。

如“刚才,我们通过仔细地查看三

(1)班参赛的学生名单,发现有2个同学重复了,但是从这份名单中你能一下子就看出是哪2个人重复了吗?

”“你可以自己画,如果感觉有些困难也可以和你小组内的同学合作完成。

”“我们不让画图的同学自己介绍,只把他们画的图让大家看,我觉得,不用自己介绍就能让别人看懂的方法那才是好方法。

”随处可见教师语言功底,如清风徐来,波澜不惊。

师(作品1):

我们来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这样画的意思谁看懂了?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曹帆周晓晓曹帆周晓晓

陈名王东王强单奇

刘玲朱宇李丽

生:

他把曹帆和周晓晓都放在前面了,我们就能看出是他们俩重复了。

师:

那你觉得这种画法比刚才我的画法怎么样?

生:

这样能更清楚地看出谁重复了。

师(作品2如下图):

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方法,他这样表示你们觉得怎么样?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陈名曹帆单奇李丽

王东刘玲曹帆王强

周晓晓朱宇周晓晓

生:

他把重复的同学圈出来了,比刚才的方法更清楚。

师(作品3如下图):

我们再来看这位同学的表示方法,大家觉得怎么样?

      书法比赛  绘画比赛

陈名王东  王强单奇

刘玲   朱宇李丽

两项比赛

   曹帆周晓晓

生1: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

能一下子就看出重复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是曹帆和周晓晓。

生2:

而且重复的两个同学他只写了一次。

师:

他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单独放到一个圈里,更清楚了。

而且重复的两个同学他只写了一遍,比刚才两边都要写的方法更简便了。

可是参加书法比赛的是几个人?

生:

5个人。

师:

那为什么圈中只有3个人呀?

生:

下面那个圈内还有两个同学是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所以他们也是参加书法小组的,加起来就是5个了。

师:

把参加书法比赛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都分到了两个圈里,你觉得这样表示怎么样?

清楚吗?

生:

我觉得还是放在一个圈里比较清楚。

师:

大家觉得呢?

生齐:

放在一个圈里更清楚。

师:

那我们能不能把这种方法改进一下?

让参加书法比赛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还在一个圈里呢?

(学生思考)

师请作品3的作者把参加书法比赛的那5个同学用一个圈圈出来,再把参加绘画比赛的那6个同学圈出来,此时出现了不规则的韦恩图“雏形”。

书法比赛绘画比赛

  陈名王东王强单奇

刘玲 朱宇李丽

曹帆周晓晓

师:

你们觉得这样表示怎么样?

生1:

这样表示很清楚。

生2:

我觉得这种方法很好,能一下子就看出参加书法比赛和参加绘画比赛的各是哪些人,还能很清楚地看出两项比赛都参加的是哪两个人。

4、揭示韦恩图。

师:

同学们的表现这么精彩,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个人,他就是英国的逻辑学家韦恩,在100多年以前,他第一个想到了这样的图,因此这种图就以他的名字命名叫韦恩图(课件出示韦恩图)。

你们真了不起,要是你们比韦恩早出生,或许是用你的名字命名呢!

太不简单了,掌声表扬自己。

5、整理画法,完成板书。

师:

下面我们把同学们创造出来的韦恩图搬到黑板上来。

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再用一个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师边说边用红笔和蓝笔画了两个交叉的椭圆),还是两个圈,不同的是这两个圈不是分开的,而是有一部分重叠在一块的,利用两个圈重叠的这一部分我们恰好可以用来表示什么?

生:

既参加书法比赛又参加绘画比赛的。

师:

有几个人?

是谁?

生:

曹帆和周晓晓。

(板书:

既……又……)

(师贴两个小长方形表示人名)。

评析:

教师没有板书学生的姓名,而是用小长方形代替,向学生渗透了符号思想,也为日后进一步优化韦恩图(直接用数字表示)起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师:

我们只把参加两项比赛的同学写了一遍,但是参加书法比赛的圈里有了吗?

参加绘画比赛的圈里有了吗?

这可真是一举——(生答)两得!

师:

参加书法比赛的除了曹帆和周晓晓。

还有几个人?

(生:

3个人。

)应该写在哪里?

生:

左边。

师:

(在左边月牙形里画3个小长方形)同是参加书法比赛的5个同学,这3个人与这2个人有什么不同?

生:

这3个同学是只参加书法比赛的。

这两个人不但参加了书法比赛,还参加了绘画比赛。

(板书:

只……没……)

师:

那右边月牙形的这一部分表示什么?

生:

只参加绘画比赛的。

(板书:

只……没……)

师:

有几个人?

生:

4个。

师:

(在右边月牙形里画4个小长方形)同学们请看,我们只用了简单的两个圈,就清楚地表示出了这么多的信息,韦恩图好不好?

韦恩的发明简单不简单?

原来发明创造就这么简单!

你们可以吗?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评析:

寥寥数语让学生更进一步体会到简单之美!

创造之美!

数学之美!

使学生相信“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创造!

”从而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创造意识!

6、深化对韦恩图的认识。

师:

对于韦恩图各部分表示的意思你都明白吗?

请同桌两个同学互相说一说。

(学生同伴互说)

四.数形结合,算法多样

师:

现在,你能不能根据韦恩图列算式来解决三(1)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了这两项比赛?

整理算法:

生1:

5+6-2=9(人)

生2:

3+2+4=9(人)

生3:

5-2+6=9(人)

生4:

6-2+5=9(人)

师:

现在我们能用这么多的方法算出三

(1)班参加比赛的一共是9个人,是谁帮了我们的大忙啊?

生:

韦恩图。

师:

韦恩图确实好吧?

评析:

荷兰数学家弗赖登塔尔说过:

“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把本人要学习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

”此话虽有“矫枉过正”之嫌(把“再创造”视为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但他所推崇的“再创造”学习法确实有独特的教育价值。

课堂上,教师先明确提出了要达成的学习目标——创造一种新的记录两组学生名单的方法,使其充分体现出重叠问题中信息的特殊性。

尽管学生无法在一节课内“创造”出与前辈数学家同样的韦恩图,但他们对“重叠问题”的理解会因为自己的“创造”而变得更加深刻、丰富、灵动。

在此基础上,通过教师的稍加点拨,“韦恩图”便浮出了水面!

其后学生对韦恩图所表示信息的到位分析和流畅表达,解决课始问题时展现出的多样方法,与经历再创造过程所蓄积的学习智慧是息息相关的。

五.开放拓展,优化算法

师:

刚才我们结合韦恩图计算出了三

(1)班的参赛总人数,那光明小学其他的班参赛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呢?

小组合作,完成表格,有困难可借助学具摆一摆。

(每组有两个圈,11个长方形)

参加书法比赛的人数

参加绘画比赛的人数

两项比赛都参加的人数

参赛总人数(列式计算)

展示汇报。

师:

还可以是多少人?

生1:

8人

生2:

11人

生3:

6至11人。

师:

什么情况下是11人?

生:

没有重复的情况下。

师:

也就是说我们一开始的做法有没有考虑重复的情况?

(板书:

无重复)

师:

至少是多少人?

生:

6人。

师:

什么情况下是6人?

生:

有5人重复了,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全部参加绘画比赛。

师(出示一大一小两个圈):

如果用这个小圈来表示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用这个大圈来表示参加绘画比赛的同学,我这样放表示的是哪种情况?

(分开的)

生:

没有重复的。

师:

这样呢?

(两圈有重叠部分)

生:

有重复的。

师:

这样呢?

(小圈放入大圈)

生:

参加书法比赛的同学全部参加了绘画比赛。

师:

同学们,这样一个我们本来觉得很简单的问题,经过我们深入地思考,原来还有这么多的学问。

师:

你们觉得那种方法最好?

谁来概括一下这种做法?

生:

书法比赛人数+绘画比赛人数-重叠人数=参赛总人数

六.走进生活,快乐运用

1、110页练习二十四第1题。

师:

动物王国要开运动会啦,看,来了哪些动物呢?

(课件出示)有会飞的,有会游的,我们根据它们的本领给他们报一下名吧!

(到给小天鹅报名时,提问:

是放在会游泳的圈里,还是放到会飞的圈里?

结合学生回答把两个圈重叠。

填完后课件动画出示小兔子也来报名啦,该填到哪呢?

在两个重叠圈外另外创建一个圈。

评析:

借助现有的练习题中的图,增设一个巧妙的问题“小兔子也来报名啦,填到哪呢?

”(在两个重叠圈外另外创建一个圈。

)便把集合图由“圈内”引向了“圈外”,毫不费力地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开来。

2、学习用品中也藏着重叠问题:

有一支钢笔,测得笔杆长10厘米,笔帽长5厘米,把笔帽套在笔杆上重叠部分长3厘米,求套好后的

钢笔长多少厘米?

(课件出示线段图,把韦恩图与线段图结合起来)

评析:

教师设计的应用练习从简单到复杂,从收敛到开放,从正向到逆向,既链接了丰富的课程资源,又实现了对数学思维的层层拓展。

第一道题的素材来源于课本习题,但教师对此都进行了二度加工”,使学生不只掌握了知识,而且受到了思想方法的熏陶。

第二道题把线段图和韦恩图巧妙地结合了起来,使知识融会贯通。

还有前面“光明小学其其他班的参赛总人数可能是多少人呢?

”在课始问题基础上做出的横向(素材上)和纵向(思维上)的自然延伸,学生对“重叠问题”完成了结构化水平的自主建构。

如此广度与深度兼具的数学课堂,实属难得!

七.总结全课,开放延伸

师: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解决了很多问题,关于韦恩图和重叠问题,你还有新的问题吗?

老师更喜欢那些在解决了问题之后还能提出新问题的同学!

(学生沉思,似乎对所学的知识已全然领悟了,这时老师抛出一个新的问题。

师:

老师这里有个问题,请看(课件出示下表),这是三年级一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为了研究的方便,我用他们的学号来表示。

从这份名单中你发现了什么?

三(1)班参加课外小组的学生名单

 

生:

我发现1号同学三个小组都参加了;2号同学参加了语文和数学小组;3号同学参加了语文和英语小组;7号同学参加了数学和英语小组。

师:

重叠现象更复杂了是吧?

怎么用韦恩图来表示这三个小组的重叠问题呢?

同学们课下可以继续研究,有兴趣吗?

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评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

“有经验的生物、物理、化学、数学教师,在讲课的时候,好像是微微打开一个通往一望无际的科学世界的窗口,而把某些东西有意地留下来不讲。

”王老师在本课终了阶段的“总结延伸”对此作出了很好的诠释。

学生带着问号进入课堂展开学习,又将带着问号走出课堂继续学习,这样的数学教学不只给学生的今天带来知识与方法,还为学生的明天撒播了智慧与希望的种子!

创新特色:

本节课的主要特点有三:

一是把“解决问题”作为整节课的教学线索。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哈尔莫斯语),正是因为遵循了“问题出现,激起学习动机——问题发展,推动自主建构——问题又现,引发新的挑战”的教学思路,所以自始至终学生对数学学习都十分投入,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学习热情与数学智慧。

二是把“数学化”活动作为整节课的重点环节。

与有的教师强调通过肢体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引发学生的活动感悟不同,老师更注重数学层面思维活动的质量,因而课堂之上洋溢着浓浓的“数学味”。

这对那些“花架子太多实效性不够”的数学课堂很有借鉴意义。

三是把发展学生的“信息素养”作为重要的教学任务。

本节课十分重视发展学生分析信息、整理信息、展示信息、表达信息能力,注意培养学生面对信息时所应具有的理性态度和科学习惯。

让人尤为称道的是,这一切都与发展学生的“数学素养”恰到好处地融合在了一起,从而使韦恩图的教育功能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这对于我们的学生而言,可谓弥足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