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2054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50.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docx

天津市南开中学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学校:

___________姓名:

___________班级:

___________考号:

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我国畜牧业仅在夏商时代占有一定的位置,商代的大型祭祀尚用牲百头,西周则骤降至一牛、二羊、一猪,战国时代多个国家都已“庐田庑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

造成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可垦土地狭小与人口增长的矛盾B.自然环境不适合规模化畜牧业发展

C.小块垦殖精耕细作种植业的排挤D.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了土地国有制

2.据《史记·陈涉世家》记载:

陈胜、吴广被征发去渔阳,“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皆斩。

”秦朝一位叫“喜”的基层官吏所著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记载:

“御中发征……水雨,除兴(遇雨,免除征发)。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司马迁之说已成通论,不可质疑B.二者均是一家之言,不具史料价值

C.喜是亲历者,其记载更贴近真实D.《史记》与《徭律》都是第二手史料

3.下表为史书关于汉朝时期社会情况的一些记述。

其反映了这一时期()

出处

记述

《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文君乃与相如归成都,买田宅,为富人

《汉书·论贵粟疏》

……无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汉书·贡禹传》

臣禹…有田百三十亩,陛下过意征臣,臣卖田百亩,以供车马

《汉书·张禹传》

及富贵,多买田至四百顷,皆泾渭溉灌,极膏腴上贾

A.土地买卖趋向合法化B.豪强地主左右着国家政局

C.自耕农经济持续衰退D.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

4.董仲舒崇拜君权,神化君权,主张“一统乎天子”,把不属于六经、不合于孔子的学说,一概罢黜不用,专用儒术。

这种思想

A.传承了孔孟儒学的思想主张B.促成了国家大一统局面的开始出现

C.使儒学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D.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固化思维

5.冯天瑜在《科举制度——中国“第五大发明”》中认为,书写、印刷等物质条件大有进步,为普通人读书并参加科考创造了便利条件,为科举考试简便、直观、公开的操作提供可能。

以下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造纸术、印刷术促进中国社会转型B.活字印刷术发明推动了科举制形成

C.科举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技术进步D.造纸和印刷术发展助力了制度创新

6.宋代帝王不再以注重功业的“皇帝”和象征君权神授的“天子”等称谓相标榜,而是流行用与“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官家”成为宋代帝王的专有称谓。

这说明宋代()

A.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B.世俗化的倾向加强

C.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D.民间行为影响皇权

7.从1540年到1644年这一百年间,日本白银产量的绝大部分和美洲白银产量的一半流入了中国,葡萄牙学者加良斯·戈迪尼奥因此将中国形容为一个“吸泵”。

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根源在于

A.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

B.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大发展

C.明朝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需求

D.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高度繁荣

8.在1843年的虎门谈判中,英方要求中国对香港贸易自由化。

中方为此发布告示:

“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若不请牌照辄往买卖者,查出以私贩及违禁下海论罪。

”这表明清政府

A.捍卫国家领土主权完整

B.厉行闭关锁国政策

C.同意实行“协定关税”

D.尝试维护国家权益

9.1843—1852年,英商不得不在中国的通商口岸以低于成本20%—30%的价格销售棉纺织品。

这一现象发生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近代机器棉纺业的发展

B.供过于求,超过国人购买力

C.自然经济对英货的顽强抵抗

D.英国棉纺织品的质量低劣

10.下表为轮船招商局部分盈余支出统计(1890—1911年)(单位:

银两)

总计:

1628400

上缴商部

北洋兵轮军费

南洋公学、北洋公学、达成馆及出洋肄业经费

赈灾、慈禧太后万寿庆典等其他事项

32400

600000

700000

296000

这反映出轮船招商局

A.缓解了清政府财政压力B.促进了近代教育的发展

C.控制了国家的经济命脉D.成为了清政府主要财源

11.商务印书馆历史教科书对太平天国运动的描述,在不同时期表现出不同的观点。

1906年版认为: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

”1933年版认为:

“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

”对上述两种描述解读有误的是

A.商务印书馆紧跟时代溯流

B.历史教科书体现时代特色

C.社会性质决定了史观变化

D.时局变化影响着历史评价

12.黄遵宪在给好友的信中说:

“新约规定,天旋地转”,“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

黄遵宪信中的“新约”

A.打破了闭关锁国的局面B.使清政府成为了列强的统治工具

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开展D.反映了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

13.晚清时期的画报图文并茂地反映了百年前中国的社会状况,下图是1907年的一幅漫画《女学·立宪》,该漫画反映了作者

A.不满进步思想传播受到政府的阻碍

B.主张彻底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

C.反对当时各地大兴女学的社会现象

D.深刻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局限

14.1900年6月,在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后不久,两江总督刘坤一等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议定东南互保章程,其中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这表明

A.清政府统治根基有所动摇B.南方各省督抚维护列强利益

C.列强在华侵略毫无阻碍D.南方各省地方政府对抗中央,希图独立

15.1904年,陈独秀在《安徽俗话报》刊文介绍了成汤灭夏莱,武王灭商封,周公、召公实行十四年共和制的故事,指出周召共和“仿佛和西洋人所说的贵族共和政体相同”,并把它描绘成一个“国内太平,家家富足,人人有道”“中国空前绝后的太平世界”陈独秀此举意在

A.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

B.高举科学大旗批判传统文化

C.提倡文学革命大力推广白话文

D.强调中国面临列强瓜分的危机

二、材料分析题

16.“新民本思想”是明清之际形成的一种政治理念和社会思潮,是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形态。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

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

如果说,“一盘散沙”式的小农社会迫切需要强有力的君主集权来实行国家权力的整合,那么,手工商业时代到来之际那只“看不见的手”便开始排斥君主专制制度。

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

——冯天瑜、谢贵安《解构专制——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研究》

材料二新民本思想家以前所未有的力度约束君主权力。

他们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

黄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

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

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

“天子之令不行于郡,州牧刺史之令不行于县,郡守之令不行于民,此之谓一统”。

——摘编自谢贵安《明清文化史探研》

完成下列要求:

(1)结合所学知识,请列举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旧民本”思想的主要主张。

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旧民本思想与新民本思想的主要差异。

(2)据材料二,概括新民本思想家约束君主权力的主要措施。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新民本思想”。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被动附庸型"对外开放状态。

……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

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

——-陈争平《近代中外贸易的发展及其对国内市场的影响》

材料二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西学富强丛书》、《农学丛书》、《中互耳学丛书》、《科学丛书》等深受欢迎。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材料三1931年到1945年间中国人民在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是空前的、也是高度自觉的。

此前,帝国主义在中国建租界,中国的关税司法自主权受到破坏,但是人们还没产生强烈的仇恨感,也没有立即将其驱逐出境的行动,对国家主权完整的认识还不深刻。

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破坏的不仅仅是主权的完整,而是在掠夺中华民族生存的根基——领土。

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

同时,中国在反对法西斯主义的国际舞台上,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摘编自宋黎明《中华民族认同与全民抗战》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被动附庸型"开放给中国带来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甲午战后清政府重视近代科技的原因和表现。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民族国家意识在抗日战争时期的新发展。

(4)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国家意识的认识。

三、论述题

18.辛亥革命对近代中国历史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看,辛亥革命对社会转型的界标意义明显超过1840年的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

——摘编自沈渭滨《论辛亥革命与东南地区社会结构的变迁》

依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材料中"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

(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C

【详解】

从商周到战国,畜牧业地位明显下降,根据战国时期“庐田庑舍,曾无刍牧牛马之地”可知,随着社会生产力发展,精耕细作的农业产生并得到发展,战国时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在变法中确立起来,随着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挤占了畜牧业的发展空间,C正确;A中的“可耕地狭小”不符合史实,排除;商周到战国,主要活动空间在黄河流域,自然环境没有大的变化,说明战国时期的自然环境同样适合发展畜牧业,排除B;土地所有制变化会影响畜牧业发展,但是与C项内容相比,D不属于主要原因,排除。

2.C

【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朝“喜”是基层官吏,所著的《云梦睡虎地秦简•徭律》对当时情况的记载属于第一手资料,喜是亲身经历着,记载更贴近真实,故选C;司马迁《史记》属于第二手史料,说法不一定与史实相符,必须尊重史实,不能说不可质疑,A错误;《史记》和《徭律》都是历史性作品,因为获取史料的不同而出现差异,不能说不具有史料价值,B错误;《史记》是二手史料,《徭律》是第一手史料,D错误。

3.D

【详解】

表格中的史料记载汉朝时土地买卖逐渐盛行,而土地买卖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私有,由此说明当时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发展,故选D;A项与题意主旨不符,排除;材料反映了土地买卖的盛行,没有说明豪强地主左右国家政局和自耕农持续衰退,排除BC。

故选D。

4.D

【详解】

董仲舒主张“一统乎天子”、专用儒术,这就造成以孔子是非为是非的思维定式,故选D;A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秦朝已出现国家大一统局面,排除B;董仲舒使儒学神圣化,没有形成严密的哲学体系,宋明理学使儒学哲学化,排除C。

【点睛】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一统乎天子”、“专用儒术”,紧扣关键信息分析解答。

5.D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造纸和印刷术推动了科举制度的发展和完善,为制度创新提供了助力,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造纸和印刷术对科举制的影响,不能体现社会转型;B选项错误,活字印刷术发明于北宋时期,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已经出现;C选项错误,科举制产生于隋朝,既是隋朝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发展的结果,又是中国古代选士制度发展的必然产物,技术进步不是科举制度形成的根本原因。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6.B

【详解】

宋朝时期,帝王的称谓不再强调功业和神权,而用当时社会上流行的“洒家”、“农家”、“医家”等相类似的“官家”,说明宋代世俗化的倾向加强,B项正确;注重功业的皇帝观流行与材料内容不符,A项错误;君权神授的天子观淡化只是材料部分信息,不是材料主旨,C项错误;皇帝称谓的变化不能说明民间行为影响了“皇权”,D项错误。

7.D

【详解】

白银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为中外贸易提供了便利,但并不是导致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故A项错误。

新航路开辟导致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背景和条件,故B项错误。

明朝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故C项错误。

白银大量流入中国的根源在于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在中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故D项正确。

8.D

【详解】

依据材料可知,对英国提出的要求清政府并未完全接受,而是制定相关规定仅给予有限的许可,这表明清政府尝试维护国家利益,因此D选项正确。

A选项错误,材料中涉及的是自由贸易的问题,与国家领土主权无关;B选项错误,依据材料“若内地商民愿赴该岛(香港)买卖,即就近报明各海关,应照新例完纳货税,请领牌照,乃方准出口营生”可知清政府允许内地商民按照规定进行贸易活动,说明闭关锁国政策已经有所松弛,并未厉行;C选项错误,1842年《南京条约》的签订清政府已经同意实行“协定关税”,材料中并未体现“协定关税”的问题。

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

9.C

【详解】

材料现象产生的根本原因是当时中国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对英货有很强的抵抗作用,故C项正确。

中国民族工业产生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故A项错误。

B属于材料中的现象,并不是根本原因,排除。

根据材料中的时间信息可以判断,英国棉纺织业在当时主要采用机器生产,质量不一定低劣,同时这也不是根本原因,故D项错误。

10.A

【详解】

材料中的轮船招商局是洋务企业,从材料可以看出轮船招商局的盈余部分有大量的为国家的军事教育经济发展服务,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政府的财政压力,A正确;材料不是突出强调促进近代教育的发展,排除B;轮船招商局是航运业,不能掌控国家经济命脉,排除C;根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轮船招商局成为清朝政府主要的财政来源结论,排除D。

11.C

【详解】

“自秀全倡乱十六省,蹂躏十六省”的说法是在1906年,当时中国正处于辛亥革命的前夜,革命形势正迅速高涨,对当时的清政府而言,稳定国内政局是至为关键的当务之急,故上述说法反映了时代和局势的的变化,这是其应对之举;“洪秀全等,因势利导,唤起大众的民族意识”是在1933年的说法,当时日本已经发动九一八事变,民族矛盾激化,挽救民族危机成了当时的主要任务,所以教科书在这时的作用一方面是给学生史实,另一方面是利用对太平天国的评价来激励学生为国家救亡运动贡献力量,所以会有上述说法。

综上所述,ABD都是顺应时代变化的准确解读,而两个材料所处的时代都是在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实之下,所以社会性质是一样的,故C的说法是对上述材料的错误解读,故选C。

【点睛】

这一题属于反向选择题,这类题一定要看清题干中的设问,如这一题是“解读有误”,也就是说要选择不正确的说法,为了防止出现审题失误,要注意看全选项,只要是看全选项就知道ABD都是对的,所以这会促使我们再返回去看题干的设问,就不容易出现本来明白但选错的问题了。

12.D

【详解】

根据材料“东南诸省所恃以为藩篱者,拱手而让他人之”可知是日本割占台湾,使东南失去了屏障;“敲骨吸髓,输此巨款,设机造货,夺我生产”是日本在通商口岸开始工厂,影响我国民族工业的发展。

由此可知黄遵宪的“新约”是《马关条约》,标志对中国的侵略由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即列强对华侵略方式的转变,故选D;A是《南京条约》的影响,B是《辛丑条约》的影响,C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的影响,均不符合题意,排除。

13.A

【详解】

漫画中两个穿着旧式官服的人正在锯掉女学这棵结出立宪和教育的树,说明讽刺了守旧势力对新兴事物的阻挠,表达了作者对政府阻碍进步思想传播的不满,故选A,排除C;漫画内容不能反映推翻清朝统治的政治诉求,排除B;作者讽刺的是政府守旧势力,不是认识到资产阶级民主的整治局限,排除D。

14.A

【详解】

材料体现的是地方督抚和英美等国签订《东南互保章程》,这说明当时地方督抚势力崛起,冲击了清王朝统治,A正确;《东南互保章程》是当时地方督抚为了避免江南地区受到战火蹂躏,B排除;CD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故选A。

15.A

【详解】

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陈独秀将“周召共和”说成是贵族共和政体。

结合所学可知,他把十四年共和称为“太平世界”的主要意图是论证封建贵族共和政治较封建专制政治要好,类似西方的共和政体在中国历史上古已有之,而且成效显著。

所以陈独秀此举意在宣传民主革命思想反对专制,因此A选项正确。

B、C选项是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与材料信息不符;D选项错误,19世纪末的义和团运动粉碎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计划,此后列强改为保全清政府,实行“以华制华”政策,陈独秀此举并非是在瓜分危机的背景下提出的。

故正确答案为A选项。

16.

(1)思想主张:

孔子“为政以德”,孟子“民贵君轻”,荀子“君舟民水”

主要差异:

内容主旨不同:

前者包含尊君(呼唤君主集权)思想;后者包含限君(解构君主专制)意识。

产生背景不同:

前者是小农社会;后者是是手工商业时代。

(2)主要措施:

扩大宰相权力(提高宰相地位);使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

(3)评析:

新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但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但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但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

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详解】

(1)第一小问,儒家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孔子的“为政以德”,孟子的“民贵君轻”和荀子的“君舟民水”,结合所学内容进行作答即可。

第二小问,依据“旧民本是时代呼唤君主集权政治的产物,新民本则是在时代试图解构君主专制制度之际应运而生的。

所以旧民本中包含着浓厚的尊君思想,而新民本思想中则包含着强烈的限君意识”可从产生的背景和内容主旨两个方面比较新旧民本主义的差异。

(2)依据“以社会分工理论为基础确立宰相与君主的同事关系,在行政上拥有与君主‘同议可否’的权力”、“宗羲认为学校不仅是培养人才的地方,而且是治理国家的机构。

学校参与治理天下的主要功能是对君主进行监督与制约。

王夫之则提出将中央的权力一级级分解”等内容可知新民本思想主要通过扩大宰相权力,学校具有治理国家的功能;地方分权等措施约束君主权力。

(3)依据“新民本思想家在罪君和限君的同时,却无法摆脱旧的传统思想的羁绊,最终选择了有限的君主制度,而未能顺利驶向近代民主的广阔海域”并结合材料二内容可知,对新民本思想应该一分为二的进行评析,既要看到其对传统民本思想的革新,抨击了君主专制制度,对以后的反专制斗争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成为近代反封建民主思想的先声。

又要看到它没有摆脱传统思想的羁绊;未能提出近代的民主思想;未对当时社会产生直接影响。

约束君主权力,但措施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17.

(1)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传统手工业破产)

(2)原因∶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

表现∶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

(3)抗战时期∶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4)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

【详解】

(1)根据“洋货泛滥是当时中国工业品市场的重要特征。

外国工业品在中国市场上的竞争力更强,使得中国棉纺织手工业等失掉了价格主动权”得出沦为西方的商品市场;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遭到破坏。

(2)甲午战后清政府之所以重视近代科技,原因是甲午战后民族危机的加深,救亡图存的需要;西学东渐深入发展,对近代科技的认识加深。

表现根据“甲午战后,科技期刊不断创办,其他刊物也登载科技文章,科技丛书的出版成为热本”得出出现引进、学习和追赶西方科技的热潮;根据“颁布了《振兴工艺给奖章程》,申明奖励发明创造、著书立说和捐资兴学者,对科热领域一中的优秀成果给以专利保护”得出清政府鼓励发展科技,实施科技立法,保护科技专利。

(3)抗战时期:

根据“民族危亡激发了人民群众对于民族国家的强烈认同,并且奋力维护中华民族的利益”得出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成为全民共识;建立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现全民族抗战;根据“通过全国人民在抗击日本法西斯主义的斗争,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得出提升了中华民族的地位,获得了国际社会的同情和援助。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提升民族国家意识是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团结的方式;民族国家意识的增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现代化建设以及实现民族的复兴。

18.观点∶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

辛亥革命不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论证∶辛亥革命在政治、经济和思想方面给中国带来的转折性变化。

政治结构上,结束君主专制,转向政治民主化的趋势∶社会经济结构上,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条件,加速了农村经济的变化和城乡经济的联动;思想上,由武昌起义之前民众同情革命转向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转型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可以说上述观点有失偏颇,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是其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详解】

本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

本题要求评析“辛亥革命不仅是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重大转折,而且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真实起点"的观点,首先确定对该论点的态度,即辛亥革命不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其次结合所学从辛亥革命的影响展开论述,同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是鸦片战争,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性质就开始发生变化,而且中国的社会转型就已经开始了,所以可以说上述观点有失偏颇,据此将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过于置后,结合所学史实可知,是其忽视了此前诸如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维新变法等历史事件对社会转型的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