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925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5.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docx

汉文字批判鼓吹汉字优越纯属历史文化上的伪科学谬论

0序言

时下,网上经常可看到一些吹捧汉字的文章,标榜汉字多么多么优越,将其视为力挺中华文化的一杆大旗,迷惑了很多愚男蠢妇一起随波逐流。

对于盲从者,我们不必加以特别的责难,本来他们就缺乏大脑独立思考的意识,或者根本没有分析辨别真伪的学识,或者是思维上的懒汉。

对于文字学、文化学上的不同观点,本也不必苛求统一,学术争论不论对错,都应该百花齐放才对。

但是我们却发现,吹捧汉字的骨干分子中,有许多动机不纯、居心险恶之徒,他们虽然打着理性、客观、科学的幌子,其实早就超出了学术的范围,变成了攻击政府、发泄不满的借口、民族主义自大狂们服用的兴奋剂、利用封建糟粕复辟骗钱的把戏。

出于起码的社会责任心和道德感情,有必要批驳流行的各种关于汉字的谬论,正本清源,把汉字的真实情况和它在中华历史、文化中的作用讲清楚。

1汉字的造字手法没有科学性可言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并不是语言本身,这个公认的定义,对于使用拼音文字的人来说,很好理解,但是对使用包含很多表意符号的汉字的中国人来说,却长久以来搞不清汉字和汉语的区别。

我们经常能听到"说一个字"、"写一个音"这类习惯用语,(我并不想过份责难这种不合逻辑的说法,因为诸如"晒太阳"、"救火"这类不合逻辑的话,并不影响我们理解它的意思,但这种不合逻辑是有根源的),他们以为汉字的字形和字义存在直接的、天经地义的联系,并把这种联系说成一种科学,是汉字优越于其他文字的理由。

事实上,造字的过程充满着极大的随意性,并没有必然的规律和准则,否则人们就无法解释,为什么汉字历史上会有大量的异体字出现,比如"鳖"有一个异体字,用"黾"代替"鱼",黾是蛙的意思,造这字的中国人还在踌躇是把爬行动物鳖归入鱼类还是归入两栖类,哪里体现了科学性呢?

有一些字在古代要避讳皇帝的名字,比如咸丰帝名叫奕詝(zhù),"詝"的最后一笔要求省写,这就是避讳。

于是我们就看到"詝"的同音字"贮"字,原本右半边的部分写作"宁",现在却少了一竖勾,清王朝灭亡后,避讳的字可以恢复原来的写法,但大家写惯了,也就懒得改了。

再比如,"井"字在彝文中是"织"的意思,"日"字则是"石"的意思,同样的象形符号,何以在不同语言中出现完全不同的意思?

可见造字手法并无科学性,汉字的象形符号也不具有普遍的象征意义。

其实,只要字符的形和义能在人脑中形成约定俗成的联系,那它就能成为一种文字。

2汉字绝不是能脱离语言而存在的独特文字

有的人举例子说,把"一"、"二"、"三"这几个字给不懂中文的外国人看,问他们哪个是1、2、3,结果外国人都能准确答对,他们就以此证明汉字可以脱离语言,并说这是汉字的优越性而得意洋洋。

其实这纯粹是似是而非,他们没有考虑到提问者在问题中已经告诉了被问者关于答案的有限选项,而且提问的语言也必须是被问者的语言,比如你问俄国人,就必须用俄语提问。

如果你不经过提问,就在纸上写一个汉字"三",拿到莫斯科街头卖冰激淋的小摊上,在没有任何语言和手势的情况下,试试看对方能否猜出你要干什么?

再说,除了一二三之外的其他汉字,还有多少能做这样的伪实验?

还有人以为汉字能够"超方言",也就是各地讲方言的人彼此口语难以沟通,但是通过写汉字就能交流,把这看作是汉字独有的功能,其实只要你多了解一些其他文字,就能明白,这种"超方言"功能是所有文字都具备的,不管新英格兰的美国人和得克萨斯州的美国人,在英文发音上有多么大的区别,英文的单词和语法是有统一标准的,一样可以用文字沟通明白,不曾听说洛杉矶的美国人给佛罗里达的朋友写信,用的英文是完全不同的拼写方式。

只要能多接触其他文字,就能破除对汉字的迷信,就不会犯夸大特殊性来否定一般性的错误。

在《后汉书》中记载了三首诗,如"提官隗构,魏昌愉糟,罔译刘脾,旁莫支留",至今没有语言文字学家破译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汉字是可以脱离语言直接作用于思维的,为何无人能懂这些古诗?

事实上,不存在任何不依赖语言就能独存的文字,文字是口头语言的字符化,没有语言为基础,它就丧失了意义,文字必须同时具备音形义三个要件,形是字符本身,音表示语言的声音,义表示语言的概念,音和义是语言成分,以形为存在方式的文字,一旦脱离音和义代表的语言成分,就绝不是文字,有形有音无义那是乐谱,有形有义无音那是路标。

语言是文字的土壤,一旦失去语言,文字就会成为一种不可释读的死符号,比如契丹大字,采用汉字那样的表意手段来书写,结果造了三千多个字,因为表达方式和语言脱节,难记难识,最后不得不另设契丹小字,用拼音的方法表示契丹语,当辽朝灭亡后,契丹小字还能够在金朝流行很久,而契丹大字则迅速绝迹,至今也没有办法破解其含义。

我们说,世界上存在有语言无文字,但绝不存在无语言的文字形式。

3不认字不等于没文化

中国人长久以来存在着一个概念上的混淆,就是把汉字当成文化本身,或者说把认识汉字当成"有文化",不认字就是"没文化"。

其实文化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种方式,汉文化在文字出现之前就有了,比如伦理、道德、生产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宗教巫术等等,无一不是文化的组成部分,包括汉语言本身,汉字出现不过五千年,而语言和文化在至少几十万年里就慢慢成形了。

很多少数民族没有文字,只有语言,但你能说他们就没有民族的文化?

傣族的泼水节是不是文化?

它依赖文字吗?

文化好比是人,文字就是一件衣服,二者完全不是一回事,却被人同时看入眼中,但我们能说,衣服就是人吗?

脱了衣服就不是人了?

那上澡堂子里的都是动物?

或者说换了件衣服就不是原来的你自己了?

剃发易服后的汉人还是汉人,不会变成满人。

中国历史上保留了浩如烟海的文献,都是用汉字写成的,它们都是中国文化的宝库,但是很多人没有搞清楚文字和文字内容的区别,其实把这些文献翻译成外文,一样可以流传千古,并不非得用汉字不可,优秀的思想,用什么文字传播都一样,圣经总不会一开始就只能用英文吧?

文献内容珍贵,不等于汉字有同等价值。

有人认为汉字保留了大量文化积淀,那汉字就是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甚至是汉文化的象征,提出"汉字文化"一词,甚至说"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根",简直荒诞至极。

言下之意,汉民族在汉字出现之前就是没根的,就是没有民族文化的。

它混淆了汉字和汉文化的关系,又混淆了汉文化和中华文化的关系,似乎少数民族不用汉字,也就是没有中国文化的根了,或者干脆成了外国文化?

其实,文字并不是文化的首要表现形式,世界很多文化可以脱离文字而用其他方式表达,对汉字在文化表现上的作用过分夸大,恰恰说明汉文化正日趋没落,在世界文化融合的大潮中越来越缺乏有力的表现,这是文化自身的衰落,不是文化表现形式之一的汉字能够挽救的。

汉字自身的确负载了很多文化信息,但是大都是早期的,它的变化总是跟不上语言和时代的变化,提供给我们的历史文化信息其实都很有限,要了解更多宗教事件和历史事件的信息,仅仅依靠汉字是不行的,相反,中国境内的其他民族文字,其创生、发展乃至消亡却更值得研究和重视,我们没有理由片面夸大汉字对文化的表现能力,脱离了文献内容的单纯文字,并没有多大价值,因为文字能表现的文化因素是有限的,而文化的内涵是无涯的。

4汉字只是中国文字的普通一员春秋中文社区

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开创了中国古代文字学的传统,那就是狭隘的以研究汉字作为中国文字学的唯一对象,并把解经作为唯一的内容。

中国古代的训诂学、音韵学是一门解经之学,它并不把文字本身的符号作为研究核心,而是以阐述儒家思想作为解说文字事业的灵魂。

与其说那是文字自己体现的文化,不如说是后人强行附会上去的文化更恰当。

如上节说述,汉字本身能够承载的文化虽然珍贵但有限,如后来中国佛教大行其道,但汉字并没有像新疆各国那样改成印度字母,它反映的佛教思想也十分匮乏。

从汉到清,历经两千多年,无数知识分子,皓首穷经,为在汉字上阐述五经的"真谛"浪费了无尽的心血,而其结果不过是为帝王们提供可以压迫人民、集权独裁的理由。

春秋中文社区中国文字不等于汉字,在960万平方公里版图上,存在着30多种文字,加上历史上曾经存在但消亡的文字,可研究的范围更广,其反映的中国文化和历史信息极大,但中国文字研究的长久愚昧和封闭,忽视了它们的存在,造成这种原因的,是秦汉大一统以来形成的民族自大心理,在当时的汉人心中,中国是世界的中心,唯一有发达文明的地方,其他周边地区的人民,都是化外愚民甚至诬其为禽兽,除了等待汉文化去同化他们,就干不出什么漂亮事来,孟子说: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

汉文化的知识分子对少数民族的文字不屑一顾,从不肯投入精力去研究他们。

这其实是一种文字上的种族歧视主义,是科学的反动。

变化的曙光出现在元朝,世界最伟大的游牧民族--蒙古人,在他们英雄的领袖成吉思汗的带领下,缔造了一个举世无双的世界帝国,军事上的胜利,前所未有的把数量空前的民族纳入中国的版图之下,当久已封闭的丝绸之路重新开通后,阿拉伯文进入中国,并永远的在新疆等地区扎下根,成为维吾尔、哈萨克、柯尔克孜等民族的字母来源,根据印度字母创造的藏文也进入内地,对妄自尊大的汉文化以沉重的打击,抑制了汉民族优越感的无限膨胀,使其慢慢回归正常和理智,唐宋皇帝的陵墓大道两侧尚且有少数民族使臣石像守卫,明朝就不敢再用了。

元朝政府虽然在民族上奉行了倍受诟病的四等人制度,但在语言文字上,却第一次做到了民族间的平等,蒙、藏、维等文字取得了和汉文同等的地位,诏书常用其他文字书写,我们可以把四等人制度看作是实现民族平等继而文字平等的矫枉过正,毕竟中国此前汉族和汉文独大的状况,非过正不能矫枉。

比秦始皇强大百倍的元世祖忽必烈,让国师创制了八思巴文,仿效秦代"书同文"的做法,用这种文字"译写一切文字",以显示其空前大一统帝国的强大声威。

明朝时期,迫于外族的重重包围和巨大挑战,不得不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字,编写《华夷译语》,设立四夷馆和同文馆,便于学习外民族语言和文字。

满清崛起后,以无敌的八旗铁骑征服了蒙藏维汉诸多民族,并把这五个民族的文字放到同等的地位,实现了比元朝更大的进步。

在康雍乾三代英主严密的文化政策下,促使汉字的研究取得了两千多年未有的进展,知识分子们为了改变"清风不识字"的窘境,埋头从事四书五经这些经典著作文字的训诂和考证工作,结果实现了从"解经之学"向真正近代语言文字科学的过渡,标志着中国人对语言文字本质认识的飞跃,第一次正确认识了音形义三者的关系,乾嘉学派的著名代表--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被誉为千七百年来未有的巨著。

这得益于少数民族地位的上升,使得汉人不敢对他们的文字再加以妄贬,反过来能以更加公平、理智的心态看待汉字。

清亡后,王国维虽然拖着辫子,游走溥仪的南书房,一幅清朝遗老的模样,然而他对中国甲骨文的研究成就,却无人能望其项背,成为中国古文字学上公认的学术巨擘,满人缔造的少数民族优势地位虽然不在,但中国的封闭早已在那场鸦片战争中被彻底打破,汉文化面临了来自西方更加强大的挑战,愈加无力重塑昔日狂妄的优越感了,只有以平和、端正的心态从事学术研究,才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然而,中国近代的苦难岁月,让中国的知识分子在文字研究方面大大落后于国外,即便是中国境内的民族文字也是如此。

在辽阔的边疆地区,散布着属于印度文、阿拉伯文、拉丁文等文字系统的各族文字不下50多种,每一样都是人类文化的瑰宝,但是,西方的殖民者在清末对中国西部地区的探险中,带走了几乎所有的西夏文、袪卢文(古鄯善国)、和田文(古于阗国)、焉耆-龟兹文(曾误称吐火罗文)的原始文物,而当时的中国学者上没有认识到这些文字的研究价值,使得今天的中国学者只能做一些综合性或零星的研究,面对俄国、英国、德国、日本的同行领先的研究水平,作为这些文字的出土国,中国人不能不感到无地自容。

可喜的是,这种尴尬的局面在慢慢改变,最有代表性的是满文。

清宫档案为中国的研究者留下了巨大的满文材料,仅第一历史档案馆就有150万件,北京、承德、沈阳等地的旅游景点,随处都可看见满文的匾额、石刻。

20世纪70年代之后,中国的满文研究取得飞速的发展,研究成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赶上了前苏联和日本在国际学术界的领先水平,现在中国已有《满族研究》、《满语研究》两个专业期刊,每年刊登的学术论文达百篇以上。

在甲骨文研究吃力的情况下,转而研究西南少数民族的原始文字,如纳西族东巴文、尔苏沙巴文等,反而能发现文字所具有的一般规律,揭示出许多文字发展演变的奥秘,少数民族文字在中国文字研究中做出了比汉字大得多的贡献。

5汉字是一种落后文字

上节提到了少数民族文字在元朝以后,慢慢取得了和汉字同等地位,有人可能想是否过分拔高它们了?

其实,恰恰相反,这些少数民族文字,因为一律采取了表音形式,反倒是比汉字更为高级,抛开文化,单就文字本身来说,除了纳西族东巴文、尔苏沙巴文这些比汉字更原始的图画文字外,汉字落后于世界绝大部分现存文字,汉文明的确比少数民族先进,但不等于汉字就先进,这是两码事。

春秋中文社区

任何一本通行的文字学教科书都会告诉读者一个文字学上的规律,就是人类文字的发展经历了从"象形--〉表意--〉表音"的发展过程,表音文字,是文字发展的最高阶段,它完全符合了文字表音这第一要求。

而汉字是用记号表意兼表音的一种文字,相对表音文字,有着很多的缺点和不足。

汉字好比一个蝌蚪,身体已经差不多全都长成青蛙的模样,却还在拖着一条蝌蚪尾巴,行动吃力。

先不着急分析汉字的缺点,我们仅看看汉字在世界文字中的处境就能明白。

世界上只存在表音不表意的文字,但不存在只表意不表音的文字。

表音文字是世界上使用历史最长,范围最广的文字,即使在中国境内的三十多种文字中,表音文字也占了绝大多数,这证明了表音文字巨大的优越性和适应性。

中国主要的表音文字有拉丁字母(中国南方少数民族)、印度字母(藏文、傣文、八思巴文)、阿拉伯字母(维文、哈萨克文等),粟特字母(回鹘文、蒙文、满文)。

历史上也曾有少数民族仿效汉文制定文字,如契丹文、女真文、西夏文,结果都不能很好的表达词义,最终成了死文字。

国外的朝鲜、韩国、日本和越南,历史上也曾用汉字作为本国人的文字,但是因为语言不同,学习汉文必然要学习汉语,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最终被逐渐淘汰,越南在1945年废除了汉字,用法国殖民者的拉丁字母制定了拼音文字。

日本和朝鲜都发明了拼音字母如平假名、片假名、谚文,来拼写本民族的语言,其中夹杂一些汉字,1954年,朝鲜彻底废除了汉字,全部用朝鲜字母书写。

有人说,这些国家古代有很多用汉文写的书,这样一来,后代们岂不是看不懂祖先的书了?

传统文化岂不要失传?

其实,这种说法毫无道理,就像前面第二节所述,汉字不能脱离汉语而存在,要读懂汉字必须懂汉语,而且那些古书还不是一般的汉字,而是文言文汉字,连普通文化水平的中国人都不能很好理解,一般的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根本不懂汉语,就算认识一定数量的汉字,也看不懂那些古书,这些书过去是精通汉语的中国通写的,如今也只有懂汉语的中国通才能看懂。

况且汉字到了外国,很多的意思发生改变,比如日语"手纸"二字是信件的意思。

正是因为如此,越南和朝鲜才敢彻底和汉语告别。

日语虽然还用一些汉字,但因为汉字不能很好的表音,所以为了防止自己的名字被人读错,日本人的名片上总要在汉字后用假名注音,十分麻烦。

春秋中文社区6汉字并非独特的表意、象形文字

经常听到有人说汉字是世界唯一存在的表意文字,这其实是语言文字学上的无知造成的。

汉字的确能够表意,但是并非纯粹的表意文字,相反,表音的成分反而更大。

还有人说中国的汉字是唯一存活到今天的象形文字,更是荒诞可笑,汉字几乎已经完全丧失了象形功能,说是记号字反而更贴切。

春秋中文社区

人类历史上出现的各种文字,起初都是象形的,比如拉丁字母"A"是倒置的牛头,"M"是水波的象形,"D"是一扇门等等,古埃及的圣书文、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都是比汉字更早的象形文字,但是在发展过程中,无一不向表音的方向发展,汉字也不例外。

最早的造字方法是"象形法",只能造出一些常见的事物,如"日"、"月"、"人"等,对于很多形容词、动词和虚词,则造不出来,于是出现了"假借法",即用同音的象形字代替那些造不出来的字,比如用簸箕的"箕"代替虚词"其",用花朵的"花"代替动词花钱的"花",这就是为什么一个汉字会包含许多不相干的含义。

汉语中的同音词很多,如"外甥打灯笼--照旧(舅)",假借法的使用和象形法一样古老,在甲骨文中就大量出现,可见假借的汉字本身已经不表意了,而是一种表音文字,如"花"字,当动词讲时,它是通过这个字的发音唤起人们"花钱"这个语言概念,而不是在脑子里想象出一朵鲜花。

像"因为""所以"这些使用频率极高的词,都是假借,不能从字面上进行解释。

西非约鲁巴人的语言中,"六"和"被吸引"同音,"八"和"我接受"同音,所以男人向女人表达爱慕之情的时候,就送给女人六个贝壳,表示"我被你吸引住了",女人如果接受他的爱,就还给他八个贝壳。

春秋中文社区

假借法的缺点是会造成一字多义,在行文中会造成错识,于是另一种造字法出现了,这就是形声法。

如"丞"的象形本义根据甲骨文分析,是双手把人从坑里救出来,后来假借为"承接、奉命",如丞相,就是承接相国命令的下级官员,后来相国这个官职取消了,丞相变成了百官之首。

人们为了和本义区别,造出"拯"这个形声字,把拯救的意思分离出来,提手旁是形符,表示字义。

再比如"翼"字,象形本义是翅膀,后来假借指"明天",后人造出"翌"这个形声字,单独表示明天,"羽"字头是"翼"字的省略,是声符。

形声字就是靠"形旁"和"声符"共同组成一个汉字,这种造字方法具有极大的优越性,很快就成为汉字中最主要的造字法,据统计,东汉"说文解字"的九千多个字中,形声字占了82%(清朱骏生《六书爻列》),南宋郑樵对两万三千多个汉字进行分析后认为,形声字比重超过90%。

在常用字中,形声字比例也很高,有人对教育部1952年6月公布的两千多个常用字进行统计,发现形声字占了74%。

形声字既能表意又能表音,所以我们说汉字不是纯粹的表意文字,而是表意兼表音文字,所以学术界有"意音文字"这个说法。

更重要的是,表意的部分一般只是个部首,提供的字义信息很笼统,而表音的部分则很具体,如"鲤"字,我们能够准确地根据声符念出它的字音,但知这是一种鱼,至于和其他鱼有什么区别,文字本身提供不出更多的信息。

但我们也发现,很多形声字的声符也不能准确表示发音,比如上面提到的"拯",其发音和"丞"相近但毕竟不同,这是由于古音和现代发音的不同造成的,这在表音文字中也很常见,比如法文,是一种很古老的文字,它的字母拼写和发音差异很大,而年轻的芬兰文则很精准。

那有人问,既然形符和声符都不能很准确了,那它们是什么?

我们说,这样的字已经趋向于记号字了。

比如"都"字,有较高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个形声字,右边的形旁是"邑"字演化来的部首,表示城市或国家,如"邦""邯""郸""邢""郑",左边的"者"表示发音,例如"堵""赌""睹",这些字中的"者"是"都"的省写,有的不省写,如"嘟"。

但对于没有这些知识的人来说,"都"字纯粹是个记号字,他既不知道右边的形旁表示城市,也不知道左边的声旁能代表很多字共同的发音,前者是因为部首丧失了象形功能,不能见字识意,后者是字符省略造成的。

再比如"之"字,本意是"到某地去",比如汉代、明代皇帝分封皇子们为诸侯王,长到成年后就要离开皇宫,到地方上建造的王府里居住,叫做"之国",就是到你自己的国土上去,所以叫"封建"。

清代只分封不裂土,所以不之国,皇子一律圈在北京,由内务府在九门内给他们安排宅邸居住。

《孟子-告子下》:

"先生将何之?

",就是问你往哪里去。

有知识的人明白"之"的本义,看到"之乎者也",就能判断出这里的"之"其实是假借其音的虚词,但是没知识的人认识不到是假借,只能把它当成记号字。

没有人统计过记号字占汉字的比例,但估计不会低于五分之一,在常用字中的比例应该更高。

7汉字简化为记号字功不可没

丧失了象形能力的记号字的大量出现,跟汉字的简化密不可分,汉字一经出现,就走上了从繁到简的必由之路,早期的甲骨文、金文、籀文乃至小篆不但字体繁琐难写,还因为国家的不统一和地方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了大量的异体字,严重阻碍了文字的交流功能。

要提高使用效率,唯一的办法就是简化。

春秋中文社区汉字第一次重大的简化是隶书的出现,它起源于战国末期,在汉代正式定为标准字体,它大大简化了字的笔画,把篆体的曲线笔画变成直线,把两笔变成一笔,把两个以上的偏旁变成一个,把不同的象形偏旁变成一个记号型偏旁,对一些部分干脆省略不要。

就像前面说的"右耳刀",如果你认识篆书,你就能清楚地看到,字中所带的右耳刀都写作"邑",很容易就理解国"都"就是国家的城邑。

经过这么一番简化,汉字跟以前的文字相比,几乎面目全非,学会隶书的人再看篆书,几乎认不得了,所以东汉的许慎在《说文解字》的序言里感叹:

"初有隶书,以趋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汉代学术上有古文学派和今文学派之争,今文学派根本不认识隶书以前的古文,认为那都是别有用心的人瞎写的,出土的古文典籍都是编造的,以为隶书的写法在仓颉造字的时候就这样,可见这次文字变化有多大了,所以后人把隶书对汉字的改变叫"隶变"。

汉字的第二次简化是新中国成立后,简化字取代繁体字,其中很多字的简化形式在汉代的草书中就已经出现了,甚至原本就是甲骨文的写法,通过省去笔划,改变笔法,简化字提高了汉字的使用效率。

但这次改革对汉字外貌的变动不如隶书,所以很多人还是能够识别繁体字。

尽管第二次简化变化并不如第一次大,却遭到了隶变都不曾遇到的强烈抵触和责难。

有些人出于非学术的目的,攻击和否定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文化政策,诬蔑简化字是要割裂中华文化的传统,使人民趋于愚昧,这完全是政治口号,这种攻击才是在愚弄人民。

正如前面第3节指出的那样,文化和文字是两回事,不能混淆,汉字的写法发生改变,但汉文化并没有变,反之,汉文化发生变化,比如融入佛教思想后,汉字却没有融入印度字母。

汉代四百年的强盛不因为隶变而暗淡,春秋战国的混乱分裂不因为文字的繁琐而有任何积极意义,更不能说汉代因为汉字隶变而不再是汉文化了,别忘了,汉代以前的文字从没有被叫做"汉字"。

朝鲜废除汉字,但我们不能说它和南边还在拼音文字中夹杂汉字的韩国在民族文化上有什么根本变化。

春秋中文社区

抛开反党反社会主义的一些政敌,我们发现反对派中有相当多的保守愚昧的旧知识分子,或者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脑子里都是棺材瓤子。

他们把儒家经典教条当成天经地义的东西,进而把书写这些"经典"的汉字也当成一笔一划都不可改变的东西。

儒家学说长久以来作为一种近乎宗教的义理被中国人吹捧,对汉文化的偏执其实是不正常的宗教情绪和民族主义情绪,在文字科学上毫无道理。

文化思想不管好坏,都是超越文字,不依赖文字的,不懂汉字的文盲也懂得儒家的很多忠孝道德,儒家经典著作在焚书坑儒后,是靠学者们的记忆、口头讲授,师徒相传才保留了下来;在近代德国人发明印刷术前,普通欧洲人不识字,教廷也禁止个人拥有圣经,教徒们是靠教皇、主教、神父的口头宣讲来信上帝的,教皇说参加十字军就能上天堂,农民们就都去了,因为他们相信教皇是耶稣基督的人间代言人。

纳西族东巴文、尔苏沙巴文这些文字都是宗教师傅用的,一般人也看不懂,东巴、沙巴都是宗教师的意思。

文字简化在拼音文字中也有,比如藏文,自松赞干布用印度字母发明藏文后,经过两百年,藏语发生了一些变化,以前藏文中一些字母在口语中已经不再发音了,原来的写法就显得累赘多余,于是藏文进行了简化,把不发音的字母给废除掉了。

自改革开放以来,拜金主义侵蚀了我们的社会,一些人希望利用传统文化中的合理成分,对社会道德进行重塑,这个做法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借此对传统文化无限拔高是完全错误的,更有人借传统文化,攻击现在的文化政策,对党和国家发泄不满和怨气,甚至敌对和谩骂,这就超出了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范畴,至于有人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