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371780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9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docx

初一精品文言文试题

初一下册文言文总复习

★★★方仲永

一、常识积累

⑴作者: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

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贤于材人远矣(“材”通“才”,才能)

三、一词多义

自:

1.并自为其名(自:

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

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

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

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宾客:

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

四、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

此,与“自”组合意为“从此”。

今义:

判断动词)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

不定代词,有的。

今义:

或许,或者。

3、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古义:

文采或道理。

今义:

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4、(稍稍)宾客其父(古义:

渐渐。

今义:

稍微。

5、泯然(众人)矣(古义:

平常人。

今义:

许多人,大家。

五、重点句子翻译。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事物叫他作诗,他立即写成,文章的题材和风格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③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④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

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六、问题探究

1、下列句子中,属于正面描写的有(ABCDF),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E.“世隶耕”:

三字交代了方仲永的身份、家庭环境,既衬托了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

3.联系上下文回答: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

第一阶段:

方仲永幼时天资聪明,极有作诗的才能;第二阶段:

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

方仲永又过了七年后完全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4.方仲永变为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作者的看法来看,“受于人者不至 ”。

(引号内填原文)

5.方仲永具有怎样非凡的才能?

(用原文回答)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名。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这样写,暗示仲永本应该前途无量,与后文章仲永变成平常人的情形形成对照,引人深思,深化主题。

   

6.是什么原因造成方仲永最后“泯然众人矣”?

①从个人情况看:

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②从道理上讲:

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7.我们可以从仲永身上吸取哪些教训?

答:

人的智力发展存在着某些差异,但这不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8.文章第一段前两句话中交代了方仲永的四个方面的情况,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①籍贯金溪②姓名方仲永

③身世民④家世世隶耕

9.“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答:

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转叙述为议论,将我对这件是的态度与结论写了出来。

10.“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这句话表明了什么观点?

答:

表明先天条件对一个人来说是很重要的。

11.从最后一段分析,人要成才,是先天的天资重要还是后天的教育重要?

答:

后者更重要,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七、句式积累

1.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解释:

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八、解题:

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

“伤”是哀伤,痛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

九、练习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C)

A.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其真不知马也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蒙乃始就学

C.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D.得为众人而已耶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2、下列句中停顿有误的一项是(B)

A.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B.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3、解释下列句子中的词语。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②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书写)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对…...感到惊奇)(宾客,名词作动词。

以宾客之礼相待)

④明道中,从先人还家(跟着)

4、“受于天”指什么?

“受于人”又指什么?

答: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5、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

作者怎样看待?

答: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

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6、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答: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

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木兰诗》

1.本文《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一书。

这首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可汗(  )(  ) 燕山(  ) 胡骑(  ) 辔头(  )

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⑴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但:

只)⑵万里赴戎机(赴:

奔赴)⑶出郭相扶将(郭:

外城)

⑷策勋十二转(策:

记功)⑸著我旧时裳(著:

穿)⑹关山度若飞(度:

度过,过)

4.指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其意思:

⑴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帖通贴 ,意思是粘贴

⑵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 火通伙 ,意思是伙伴

5.翻译下列句子。

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听不见父母呼唤女儿的声音,只听见燕山的春马嘶叫声。

⑵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不远万里,奔赴战场,关塞山岭像飞一样地跨越

⑶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将军和战士身经百战,转战数载,有的为国而死,有的胜利归来。

⑷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记功很多次,赏赐很多财物

6.全诗详略得当,哪些是详写,哪些是略写,为什么这样安排?

答:

对木兰的从军缘由、离别、辞官和还乡都写得比较详,对出征前的准备和军旅生活则写得比较略。

这是因为诗的中心在于颂扬木兰勇于献身、不图荣华富贵的高尚情操以及热爱和平生活的精神。

(后一问意近即可)

7.木兰代父从军的原因是什么?

答:

父亲年老无力从军,家中又无长兄,同时考虑到天子征兵是保卫国家的大计。

(意近即可)

8.“旦辞爷娘去……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一句从表现手法上看起了什么作用?

答:

借木兰的心理状态勾勒征途中的景物,表达了木兰对亲人的思念,极大丰富了女英雄的形象。

9.木兰到家后的一系列动作表现了木兰怎样的心情?

有哪些动词?

答:

通过“开、坐、脱、著、理、贴”等动作描写,表现了木兰与家人团聚,喜不自禁、恢复女装的激情。

 

10.画线的第一句运用的修辞方法是排比,写出了木兰急切操办行装,而且井然有序的情景。

11.两组“旦辞……暮宿(至)……”写出了征途遥远,行军的神速和军情的紧急。

12.两组“不闻……但闻……”写什么景象?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宿营地空寂荒凉的景象,烘托木兰离家愈远思亲愈切的细腻情怀。

13.选出不是对偶句的一项(A)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B.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D.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15.结尾一段吟唱附文,以兔为喻,赞颂了什么?

答:

赞颂木兰女扮男装代父从军长期征战的谨慎和机敏。

16.对木兰这一形象的意义,怎样贴切评价?

答:

木兰代父从军,表现了古代北方劳动妇女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

 

17.回答下列问题:

(1).结合全诗,你认为木兰的形象特点是什么?

(2).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赞颂劳动人民出身的妇女英雄,反映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18.按要求默写:

(1)、《木兰诗》篇末四句,用生动而通俗的比喻,道出全诗的主旨的句子: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2)、《出塞》中,有“不教胡马度阴山”的诗句。

《木兰诗》中也含有“胡”字,其意思与“不教胡马度阴山”中的“胡”字基本相同的诗句是:

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3)、《木兰诗》表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的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4)、《木兰诗》中夸张地描写木兰矫健雄姿的诗句是: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描写边塞夜景的诗句: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5)、王翰的《凉州词》“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木兰诗》中含相似诗句: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孙权劝学》

1.《孙权劝学》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北宋时期的政治家、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的,它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下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B)

A.初(当初)当涂(当道,当权) 多务(多事务)

 B.孤(古代王侯的自称)博士(知识高深的人)  辞(推托)

C.涉猎(粗略地阅读)往事(历史)  过(到)

D.见事(认清事物)及(到了……的时候) 非复(不再是)

3.说说下面加点的词表现了说话者怎样的语气?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表反问语气,可译为“吗”。

) 

(2)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表阻止语,气,可译为“罢了”。

(3)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表感叹语气,可译为“啊”。

4.翻译句子。

⑴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孙权对吕蒙说:

“现在你当权掌管军政大事,不可以不学习!

⑵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鲁肃)很吃惊地说:

“现在你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过去的吴县阿蒙了!

5.孙权指导吕蒙读书的方法和目的是什么?

(用原文回答)

方法:

但当涉猎目的:

见往事耳

6.本文主要通过对话来刻画人物,表现人物鲜明的性格:

孙权是睿智、关心下属;;吕蒙是直率。

7.鲁肃的话表现他情不自禁的赞叹的感情,也从侧面写出了吕蒙学有所成;文末“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更进一步表现了吕蒙才略的惊人长进。

8.孙权是如何劝吕蒙学习的?

答: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

从结果看也可说明孙权善劝。

(用自己的读书的体会现身说法。

9.写出自本课的成语:

答:

  吴下阿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看(待)刮目相待、开卷有益  

10.吕蒙的变化对你有什么启示?

要想让人刮目相看,一定要自己善于学习,并学有所成。

11.找出鲁肃赞扬吕蒙的语句,并指出这里是什么描写?

其作用是什么?

答: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这是侧面描写。

作用是:

突出表现吕蒙修业,学有所成。

  

★★★《口技》

[一]阅读全文回答:

1、本文节选自《虞初新志。

秋声诗自序》是清代张潮编选的笔记小说。

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人。

2.给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会宾客大宴(适逢,正赶上)

(2)众妙毕备(全、都)

(3)宾客意少舒(稍微)(4)不能名其一处也.(说出)

3.把下列两句话译成现代汉语。

(1)少顷,但闻屏障中抚尺一下,满坐寂然,无敢哗者。

过了一会儿,只听得围幕里醒木一拍,全场都安静下来,没有一个敢大声说话的。

(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在这种情况下,客人们没有一个不吓得变了脸色,离开座位,扬起衣袖,露出手臂,两腿索索直抖,几乎都想争先恐后地逃跑。

4.“一时齐发”指文中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

5.本文写到了口技艺人表演的哪几个场面,请用简洁的语言把它概括出来。

本文写到了口技人表演的两个场面:

一是一个四口之家在深夜由睡而醒、由醒复睡的情形;二是发生在这个家庭附近的一场大火灾的情形。

6.文中描写宾客听表演后神态的句子是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这样写的作用是烘托口技艺人技艺之“善”

7.文中用犬吠声写声之远,用妇人惊觉欠伸、妇抚儿乳和妇拍而呜之写声之近,用儿醒大啼写声之大,用有鼠作作索索写声之小、夜之静。

8.文章正面描写了口技者表演的内容,侧面描写了观众的反应,都是为了突出“善”。

[二]阅读第二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妇抚儿乳(喂奶)

(2)既而儿醒(不久,紧跟着)

(3)一时齐发(同时)(4)众妙毕备(全,都)

2.用“//”将本文段分成两层,并概括段意。

众妙毕备。

∥满座宾客

第一层:

夜阑人静,一家人惊醒后的喧闹情景。

第二层:

描绘了听众赞赏陶醉的神情。

3.这段文字描绘一家人由睡到醒的情况,主要运用了正面、侧面的描写方法。

4.本文段描写听众的情态,有何作用?

答:

在于反衬与赞美艺人之技“善”

5.本文段描写听众表现的文字中,说明听众入了神,唯恐听漏,同时还想了解其中的奥妙所在的词语是伸颈、侧目;表示听众心领神会,感到满足的词语是微笑;说明听众为之折服,但又不便忘形叫好的词语是默叹,以为妙绝。

6.翻译:

一时齐发,众妙毕备。

各种声音同时响了起来,各种声音都表演得惟妙惟肖。

[三]阅读第四段回答:

1.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中间力拉崩倒之声(夹杂)

(2)虽人有百手(即使)

(3)不能名其一处(说出)(4)两股战战(大腿)

2.直接称赞口技者的句子是凡所应有,无所不有。

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从侧面烘托口技者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直接表现火势凶猛的句子是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火爆声,呼呼风声,百千齐作。

4.表现大火中人们行动的声音是又夹百千求救声,曳屋许许声,抢夺声,泼水声。

5.描写听众表现的句子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6.翻译。

凡所应有,无所不有凡是应该有的声音,没有一样没有

7.按要求填空:

文中表示时间的词是忽、俄而;文中拟声的叠音词是呼呼、许许;文中表示不同声音的动词是呼、哭、吠、求救、抢夺、曳、泼。

★★★《夸父逐日》

1.补充文中空白处。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⑴与日逐走(竞跑、赛跑)⑵河渭不足(黄河)⑶北饮大泽(向北)⑷弃其杖(他的,指夸父的)

3.翻译下列句子。

⑴夸父与日逐走,入日夸父与太阳竞跑,一直追到太阳落山的地方

⑵未至,道渴而死还没赶到大湖,在半路就口渴而死了

⑶弃其杖,化为邓林他遗弃的手杖,化成桃林

4.怎么看待夸父敢于“与日逐走”?

①积极意义:

表现夸父的宏大志向,巨大的力量和气魄,英勇的气概。

②消极方面:

比喻自不量力。

5.对于夸父临死时弃其杖,化为邓林(桃林)这个情节,你有何感想?

答:

此情节以富有诗意的高度想象力,丰富了《夸父逐日》这一神话的内涵,丰富了夸父的形象,表现了一种勇敢追求、死而不以、甘为人类造福的精神,使整个神话更具有浪漫主义魅力。

6.从《夸父逐日》这个古代神话中,你了解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愿望和精神?

答:

这个神话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

7.夸父是怎样一个人物?

夸父是一个不怕困难,勇于探索;敢于挑战大自然;热爱光明,憎恶黑暗;有理想、有抱负、有牺牲精神的人。

★★★《共工怒触不周山》

1.翻译下列句子。

⑴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

译:

从前,共工与颛顼争夺部落首领,(共工)愤怒地撞击不周山

⑵天柱折,地维绝

译:

支撑着天的柱子折断了,拴系着地的大绳子也断了。

⑶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西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译:

结果)天向西北方向倾斜,日月、星辰都向西北方向移动了;大地的东南角陷塌了,所以江河积水泥沙都朝东南角流去了

2.“怒而触不周之山”中的“怒”字表现了共工怎样的性格特点?

“怒”字表现了共工的豪气、勇敢;也反映出他性格的暴躁、刚烈。

3.如何理解《共工怒触不周山》中结尾的两句话?

《共工怒触不周山》是一个神话故事。

它反映了远古部族间的斗争,同时涉及到古代天文学上的盖天说。

远古的人类显然还不能解释日月星辰运动变化的原因,对这一现象的最好解释就是借助于神话,通过大胆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解释“天倾西北”“地不满东南”的现象。

神奇的传说中带有现实主义的色彩。

4.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什么?

他为什么要这么做?

共工怒触不周山的原因是“争为帝”,即争夺部落首领的位置。

他的怒触似乎包含有失败的愤怒与不甘心,而且,似乎还夹杂着与对方同归于尽的想法。

当然也体现了共工庞大的气势

5.你认为共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正面:

勇敢坚强、敢于挑战、自我牺牲精神,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反面:

性格暴躁、偏激任性、不计后果 

★★★《狼》

[一]第一组习题:

1.本文选自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写的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缀行甚远(紧跟)

(2)恐前后受其敌(攻击)

(3)其一犬坐于前(像狗一样)(4)一狼洞其中(打洞)

3.下列“其”字均为代词,请选出“其”所指代对象相同的一项(D)

①恐前后受其敌②意将隧入以及其后也③屠自后断其股④其一犬坐于前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③

4.本文段表现狼贪婪、凶恶的本性的句子是“缀行甚远”“并驱如故”。

5.本文段反映屠户由畏避到醒的心理变化的句子是屠惧,屠大窘,乃悟前狼假寐。

6.翻译。

⑴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止增笑耳。

译文:

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

只不过给人增加笑料罢了。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译文:

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想要钻过去从背后对屠户进行攻击。

⑶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译文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来诱惑敌方的。

7.结尾一段是什么表达方式?

   议论  

[二]第二组习题:

1.我能选出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D)

A.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B.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后狼止而前狼又至

C.目似瞑,意暇甚D.止增笑耳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止有剩骨

2.我能指出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D)

①久之,目似瞑②又数刀毙之③意将隧人以攻其后也④盖以诱敌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也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也不同

3.我能用 “∕”线为下面两句话画出正确的朗读节奏。

(1)其一/犬坐于前。

(2)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我能指出对下列文句理解不准确的一项(B)

A.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而两只狼又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户)。

B.乃悟前狼假寐:

才明白先走开的狼是假装睡觉。

C.弛担持刀:

放下担子拿起屠刀。

D.屠自后断其股:

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后腿。

5.我能根据题目要求填空。

(1)《狼》一文中表现狼“黠”的本性的句子有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两句);表现屠户警惕性很高的句子是方欲行,转视积薪后。

(2)写出四个带“狼”字的成语:

狼子野心、引狼入室、狼心狗肺、狼狈为奸。

声名狼藉

6.文章结尾一句话是对狼及像狼一样的恶势力的讽刺嘲笑,但换个角度看,它又告诉“人”什么呢?

我认为:

对待像狼一样的恶势力,不能幻想妥协,必须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才能取得胜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