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教育史.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3716692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02.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国内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国内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国内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国内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教育史.docx

《国内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教育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国内教育史.docx

国内教育史

外语教育史(国内部分)

一、原始时期的教育

1.学校的萌芽:

(1)古代学校萌芽的传说

①成均之学:

“成均”乃是乐师作乐的地方。

在五帝时代,氏族和部落经常要举行宗教仪式和公众集会。

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②虞庠(yúxiánɡ)之学:

虞庠之学是指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学校名称。

敬老和孝的教育就成为虞庠的重要内容。

是我国古代学校的萌芽。

2.原始社会时期教育的特点:

教育性质:

社会性、公共性、无阶级性

教育内容:

经验

教育手段:

口耳相传、模仿

教育组织形式:

无专门场所和专职人员

二、夏、商、西周与春秋时期的教育

1.夏朝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文明时代。

“序”是在国都设立的学校。

关于“序”的内容:

“序”是习射的场所。

除具有教育的职能之外,“序”后来发展为奴隶主贵族议政、祭祀和养老的场所。

2.商代:

右学和瞽(gu)宗属于大学性质,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机构。

右学和瞽宗以乐教为主,是奴隶主贵族子弟学习礼乐的场所。

3.西周:

文化教育上的特征是“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即在宫廷设立学校,用典章作教材,聘官吏为教师。

西周教育制度:

1按地域分:

国学(京城)、乡学(地方)

2按教育程度分:

小学(初等教育性质)、大学(高等教育性质)

国学的教育内容:

(1)三德:

至德以为道本,敏德以为行本,孝德以知逆恶;三行:

孝行以事父母,友行以尊贤良,顺行以事师长。

(2)六艺

礼:

礼仪、等级名分教育、伦理规范教育。

五礼:

吉、凶、宾、军、嘉

乐:

音乐教育。

包括乐德、乐语、乐舞教育。

射:

射箭技术。

这五种射技为:

白矢、参连、剡注、襄尺、井仪

御:

驾驶马车的技术。

包括鸣和鸾、逐水车、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

书:

指书法文字教育(书写,识字,作文)包括六书:

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数:

数学、天文历法教育。

包括数学、天文、历谱、五行、杂占、刑法等方面。

(3)六仪:

祭祀之容、宾客之容、朝廷之容、丧祭之容、军旅之容、车马之容。

“六艺”教育的特点:

①文武并重,德、智、体、美诸育兼备;

②知识和技能兼顾;

③教有所别。

年龄的差异和学科的程度;

阶级性和等级性差别。

3.春秋时期的教育

(1)私学兴起的原因和意义

原因:

•1.经济上:

农业生产力的提高,经济形势的变化打破了奴隶制生产关系,加速了封建生产关系的孕育成熟。

•2.政治上:

新兴地主阶级为保护自己的利益,积极要求参与社会政治生活,进行政治改革。

这种经济下移和政治下移是私学产生与发展的先决条件。

•3.社会动乱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学在官府”被冲破,密藏于官府的典籍文物逐渐扩散于民问,为私学提供了学习的材料。

•4.士阶层的崛起和文化官吏的扩散于民间,为私学提供了教师。

意义:

✓第一,打破了“学术官守”的局面。

(场所,教师,内容);

✓第二,扩大了教育对象的范围,从“礼不下庶人”到“礼下庶人”。

孔子首创“有教无类”并付诸实践;

✓第三,丰富了教学内容,学术自由使得教育内容突破“六艺”,各派都自由传播自己的主张;

✓第四,促进了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

私学的产生促成了一大批教育思想家的产生,形成了诸子百家之学,并且产生了许多教育专著,如《大学》、《中庸》、《学记》等。

总结:

中国教育史上一次重大变革;从此,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便出现了两种教育制度;为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事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2)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

儒家:

孔子,注重孝悌、名分、宗法、井田、仁义

墨家:

墨翟,提倡贵俭、兼爱、舍己为人、抑强扶弱,注重传授生产和科学技术知识,在劳作中学习。

道家:

老聃和庄周(合称老庄),提倡消极隐遁的人生观,反对学习知识。

法家:

李悝、吴起、商鞅、慎到、申不害、韩非、李斯,提倡变法、耕战、积极进取、实行法治。

(3)稷下学宫由官方主办,私家主持,是一所集自由讲学、著书立说、培养人才、咨政议政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的最大特色是学术自由,其办学方针是“来者不拒,包容百家”,各家各派均可在这里设坛讲学,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

4.春秋战国时期

(1)孔子

孔子关于教育作用的论述是什么?

束缚教

孔子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是什么?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主张

•重视教育的作用

•提倡“有教无类”

•以“六艺”为教学内容

•总结有效的教学方法

论教育对象

“有教无类”是孔子私学的办学方针,意思是指不分贫富、贵贱、种族,人人都可以受教育。

基本内涵——四教

文、行、忠、信

课程设置——六艺

礼、乐、射、御、书、数

教学内容:

1重社会和人文科学

2不设宗教科目

3轻视自然科学和实用技术

教学思想:

1、学、思、行并重

“学而知之”是孔子进行教学的主导思想,也是求知的唯一

途径。

他不主张那种白日做梦般的思考。

孔子强调“学以致用”,就是“君子学以致其道”。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2、启发诱导

孔子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的教育家。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3、因材施教(即“量力性”原则)

孔子首先承认学生在个性和才能方面的差异,他对学生了如指掌、如数家珍,往往能用一两个字就能概括其个性特点。

4、不耻下问、虚心笃实

孔子要求学生“敏而好学,不耻下问”,首次将学与问联系起来。

同时孔子认为,学者治学必须有老老实实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不要强不知以为知。

5、博约兼顾(或由博返约)

孔子主张学生要“多闻”、“多见”,知识面要广。

但他主张知识面广并不意味着杂乱无章,必须有一个中心加以统帅。

道德教育:

1、立志乐道

他鼓励学生“志于仁”、“志于道”。

在孔子的激励下,孔门弟子中有很多以天下为己任的仁人志士。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2、身体力行(重视道德实践)

孔子要求弟子不管治学还是修身都必须身体力行,注重实践。

——不是“听其言而信其行”,而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言必信,行必果”,

——“慎于言而敏于行”,反对“言过其行”。

3、中庸

孔子要求弟子为人处事应遵循中庸之道,他认为中庸是君子必须具有的一种品质。

——朱熹注解说:

“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而平常之理也。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

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4、克己内省

孔子要求弟子在自我修养上下功夫,经常对自己的言行进行自我省察和批评;当个人与他人发生冲突时应该反求诸己。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怒矣”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5、改过迁善

孔子要求弟子正视自己的过失,有改过迁善的勇气。

——“过则勿惮改”,“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师生关系:

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认为这是教师的首要条件。

“学而不厌”才能使教师不断增长知识和能力,满足教学的需要。

诲人不倦是教师最宝贵的品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2、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孔子把以身作则作为教育原则,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3、爱护学生

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充满深厚的感情。

孔子对学生的发展抱有乐观态度,认为学生可能会超过老师。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4、温故知新

这里有两层意思:

一是教师既要掌握过去的政治历史知识,又要借鉴历史经验认识当代的社会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是指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5、教学相长

孔子在教学中还经常与学生进行切磋。

(2)孟子——性善论

他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在封建社会被尊为“亚圣”

教育目的:

明人伦

教育的作用

教育的社会作用

•孟子认为教育是巩固统治的根本,孟子从他的“仁政”思想出发,强调教育是“行仁政”、“得民心”的重要手段。

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教育可以使人固有的善性得以发扬。

“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善,人人具有先验的“良知”、“良能”,生来就具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

(3)荀子(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教育家。

)——性恶论

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本性是恶的,之所以有善,全靠后天的努力,“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伪:

即人为的意思,泛指一切通过人为的努力而使人发生的变化。

•荀子从性恶论出发认为如要改恶从善,就必须通过教育,教育的作用就是“化性起伪”。

教育目的:

荀况(孟子)的教育目标或教育目的就是培养雅儒和大儒,是德才兼备、知行并重的人。

荀况把当时的儒者划分为三个层次,即俗儒、雅儒、大儒。

教育内容:

•以《诗》、《书》、《礼》、《乐》、《春秋》为学习和教育的主要内容

•他说:

“学恶乎始,恶乎终?

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

(4)墨子——染丝说

•墨子先是“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以为“其礼烦忧而不悦,厚葬靡财而贫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

”开始批判儒家,创立了墨家学派。

•主要政治思想就是他的十大主张:

尚贤、尚同、兼爱、非攻、节葬、节用、非命、非乐、天志、明鬼。

教育目的

•墨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造就“贤士”或“兼士”。

•墨子提出“贤士”的标准有三条:

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

教育的作用

1教育的社会作用

•墨子主张通过“有力者疾以助人,有财者勉以分人,有道者劝以教人”建设一个平等、互助的“兼爱”社会。

他认为教育是实现兼爱的重要手段。

2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墨子也非常重视教育和环境在人个性形成中的作用,墨子的贡献则在于提出染丝说,以素丝和染丝为喻,来说明人性及其在教育下的改变和形成。

5.学记的教学原则

(1)教学相长

•《学记》第一次正确地提出教与学矛盾的统一和教学相长原则。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

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

•教与学相互依存、互相促进的关系,“学”因“教”而日进,“教”因“学”而益深。

(2)藏息相辅

•《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相互促进。

“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

不学操缦,不能安弦;不学博依,不能安诗;不学杂服,不能安礼.不兴其艺,不能乐学。

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

•《学记》认为课外活动是课内学习的继续和补充,课外的学习活动更有助于正课教学任务的完成,而且学生还能感到学习的乐趣。

(3)豫时孙摩

•“豫”是预防,“禁于未发之谓预,”是要求在不良倾向发生前就采取措施,否则当不良行为发生后就很难教育与引导了。

•“时”就是及时,“当其可之谓时”,要善于抓住适当时机,及时施教。

•“孙”就是顺序,“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必须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地进行。

•“摩”就是相互观摩,同学之间取长补短,《学记》称之为“相观而善”。

(4)启发诱导

•《学记》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启发教学的思想,要求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要做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

”既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不可代替学生思考,这才能称之为“善喻”。

(5)长善救失

•《学记》说: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

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此四者,心之莫同。

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

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这也就是说在教学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充分的了解,才能根据学生的特点,“长其所长,而补其所短”。

•同时,教师还应懂得辩证法,善于利用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6.秦朝

一、秦朝的文化政策

(一)书同文

“言语异声,文字异型”

以小篆为文字形体的标准

(二)行同伦

(三)设三老以掌教化

(四)禁止私学,焚书坑儒

李斯:

私学师古非今,扰乱视听,非议法教。

进而提出“挟书”之策。

(五)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若欲有学法令,以吏为师。

7.汉代

一、汉代“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

汉初统治者奉行主张“无为而治”的黄老学说(道家为核心,融合其他)。

在文教方面,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提出的三大建议,确立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文教政策。

(一)设五经博士

(二)建立博士弟子制——这一制度的实行,标志着汉代太学的建立。

(三)以儒术取士

(四)视学制度

二、汉代的官学

(一)太学——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汉武帝元朔五年(前124年),朝廷为博士置弟子50人,这是汉代太学建立的标志。

也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1、设置时间和发展:

2、太学的教师与学生:

博士(博士首席西汉称仆射,东汉时称祭酒)和博士弟子(东汉时称“诸生”或“太学生”)。

3、太学的教学内容:

从今文经学到古文经学。

今文经学—微言大义,谶纬迷信—官学

古文经学—训诂考据,文字名物—私学

4、太学的教学形式:

个别教学、大都授、次第相传。

5、太学的教学风气:

重师法和家法。

6、太学的考试制度和方法:

“设科射策”。

(二)专门学校

宫邸学——汉明帝时期创设“四姓小侯学”,是贵族教育的体现,培养“能为尺牍、辞赋及工书鸟篆者”;

以宫人为教育对象的宫廷学校。

鸿都门学——创办于东汉灵帝光和元年(公元178年),在性质上属于一种研究文学艺术的专门学校。

学生专习辞赋、小说、尺牍、画、书法等。

鸿都门学存在的时间虽短,但它打破以儒家经典为国学唯一教学内容的旧传统,不仅为汉代建立了崭新的教育体制,也为中国和世界教育史开辟了专科学校培养文学艺术人才的新纪元。

(三)地方学校

文翁兴学:

景帝末年,蜀郡太守文翁欲移风易俗,推行教化,先从郡吏中选派聪慧者十余人到长安,就学于博士,这可谓最早的委托培养措施。

至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颁布地方官学学制。

要求各级地方政府普遍设学:

设在郡国的称为“学”,设在县的称为“校”,设在乡的称为“庠”,设在村落(“聚”)的称为“序”。

三、汉代的私学

1、初级程度的蒙学

2、高级程度的专经研习

“经馆”、“精舍”、“精庐”

“著录弟子”

“及门弟子”

“次相授受”(“转相传授”)

四、汉代的察举选士制度

(一)察举制度的创立

察举作为一种制度,是在汉武帝时期确立下来的。

《汉书·武帝纪》载:

建元元年(前140年)冬,武帝诏“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

(二)察举的科目

察举的科目可分为两大类:

常科和特科

察举常科中最主要的是孝廉科,还有秀才、明经、童子科等科目。

特科中最主要的科目、也是最制度化的科目是贤良方正

(三)察举的利弊

意义:

重视品行才绩,广开才路,不拘一格;建立严格的察举法规。

局限:

选举大权为权门势家所把持;重德轻才,使评价带有虚伪性和主观随意性;多途求贤保持了特权。

8.魏晋南北朝教育——立国子学与太学并列

普遍设置了州郡学,并建立了郡国学校教育制度。

9.董仲舒——伦理道德教育的三纲五常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五常:

仁、义、礼、智、信

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过三纲五常的教化来维护社会中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10、隋唐时期

第一节隋唐文教政策

一、重振儒术

(1)尊孔

对孔子大加封赠

各帝经常亲临国学观释奠礼

(2)整理、统一儒经

(3)提高儒士地位

第二节隋唐科举制度

唐代科举考试的科目

秀才、进士科、明经、明法、明字、明算

唐代科举考试的方法

帖经、墨义、口试、策问、诗赋

第三节韩愈——《师说》

关于对教师问题的见解

教师的任务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教师的标准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生关系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韩愈还强调“圣人无常师”、“不耻相师”的道理。

11.宋元时期

第一节宋代的文教政策和教育制度

一、宋代“重文”的文教政策

尊孔崇儒、提倡佛道、促进理学的形成和发展

二、北宋的“三次兴学”

庆历兴学和胡瑗(ai)“苏湖教法”——胡瑗(ai)“(第一次兴学)

教育主张:

令州县立学、改革科举考试内容、设立四门学,允许八品至庶人子弟入学、改革太学

熙宁、元丰兴学和王安石教育改革——王安石(第二次兴学)

王安石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王安石变法)

崇宁兴学——蔡京、崇宁(第三次兴学)

第二节宋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分为几级考试:

乡试、会试、殿试

第三节朱熹

教育目的、作用在于明人伦

教育在于“存天理、灭人欲”

朱子读书法

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

12.明朝——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1)明朝的统治思想是程朱理学

一、明朝的文教政策

确立了“治国以教化为先,教化以学校为本”的文教政策。

加强思想控制,实行文化专制

(一)推崇程朱,删节《孟子》

明朝统治者竭力推崇程朱理学,把它作为思想、文化、教育领域的统治思想。

程朱理学成为天下士人研习的基本内容,入仕的主要途径。

此外,明朝统治者还表彰程朱门人。

(为什么推崇程朱)

在推崇程朱理学的同时,对其他有碍于专制统治的思想学说,则采取排斥的态度,即使是对被历代统治者尊崇的《孟子》一书,也概莫能外。

对《孟子》一书的删节,足以表明明朝的文化专制统治。

(为什么删节《孟子》)

(二)严格管理学校,禁止学生议政

“一切军民利病,农工商贾皆可言之,唯生员不许建言。

”“生员听师讲说,毋恃己长,妄行辨难,或置之不问。

”如此等等,都是为了禁锢思想,钳制舆论,加强专制统治。

国子监设立“绳愆厅”。

(三)屡兴文字狱

明朝统治者为了加强思想控制,还屡兴文字狱,以莫须有的罪名,残酷迫害士人,有不少人因文字而惨遭杀害。

“光天之下,天生圣人,为世作则”

二、明朝的官学制度

明朝官学按其设置可以分为中央和地方两大类。

其中国子监属大学性质;武学、医学、阴阳学属专科学校性质;各府、州、县学和各种儒学等相当于中等学校性质;社学属小学性质;宗学是贵胄学校。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国子监同时又是明朝最高教育行政管理机关,长官为祭酒,司业为其副,主管中央官学的政令。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明初沿袭元朝制度,在各直省设置儒学提举司。

正统元年(1436年),始设“提督学校官”(简称“提学官”或“提学”),南、北直隶由御史充任,各省由按察司副使、佥事担任。

明朝官学制度的特点

▪第一,作为最高学府的国子监有许多新发展。

▪第二,地方官学得到空前发展。

▪第三,社学制度更趋完善。

▪第四,形成从地方到中央相衔接的学制系统。

▪明朝官学制度的上述特点,对清朝教育发生了深刻的影响。

三、明朝的科举制度

明朝科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史上的鼎盛时期。

它在继承宋、元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建立了称为“永制”的科举定式,将八股文作为一种固定的考试文体,并将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四个阶段的考试过程:

童生试(童试)、乡试、会试、殿试

八股文成为固定的考试文体:

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中各有两股,两股的文字繁简、声调缓急,都要对仗,合称八股

学校教育纳入科举体系:

学校教育“储才以应科目者也”,学校教育的直接目的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

“科举必由学校”,只有接受学校教育取得出身的学子才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

13、王守仁

▪王守仁继承和发展了陆九渊的学说,提出“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命题,创立了与程朱理学相径庭的“阳明学派”(亦称“姚江学派”、“王学”)。

论教育作用

王守仁十分重视教育对于人的发展所起的重要作用,提出了“学以去其昏蔽”的思想

论道德教育

王守仁把“明人伦”作为道德教育的目的。

14.清初至鸦片战争前的教育

前清时期的文教政策

确立了“兴文教,崇经术,以开太平”的文教政策。

具体表现为以下方面:

1、崇儒尊孔,提倡程朱理学

2、广兴学校,严订学规:

3、软硬兼施,加强控制:

15、黄宗羲

“公其非是于学校”

“取士八法”

教学思想:

(一)力学致知

(二)学贵适用

(三)学贵独创

1.由博致精

2.重视“异同之论”

3.深思与能疑

4.讨论辩难

教育内容:

(一)“学必原本于经术”

(二)“不为迂儒,必兼读史”

(三)教授诗文

(四)传授天文、数学、地理等自然科学知识

16.颜元

对传统教育的批判

学校为“人才之本”

“真学”、“实学”的教育内容

中国教育的近代化历程

一、洋务运动与近代教育的起步

洋务教育的基本纲领——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张之洞——晚清“四大名臣”

《劝学篇》:

分内外两篇,分别论述中学和西学。

中学也称旧学,包括四书五经、中国史事等;

西学也称新学,包括西艺、西政和西史。

四书五经:

四书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二、康有为

著作:

维新改革:

《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南海先生诗集》等。

基本教育主张

教育的作用——救亡图存

改革的措施:

第一,变科举、废八股,废武试

第二,兴学校,建立资本主义教育制度

教学思想:

改革教学内容——中西兼学,德智体美并重

教育思想:

变科举、废八股

兴学校、育人才

派游学、译西书

倡平等、重女教

三、梁启超(饮冰室主人)——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思想家、教育家

(一)论教育的作用

教育作用——“开民智”

民智→民权→国家强盛

即普遍提高民众素质,其意义不仅是促进国家富强,而且能促进社会进步。

故梁启超指出“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

教育目的——培养“新民”

(新道德、新思想、新精神)

(二)变科举、兴学校

教育内容——“中西兼学、政艺并进”

(三)论儿童教育

“人生百年,立于幼学”

(四)论女子教育

妇女平等享有教育权

协助创办中国本土第一所女学——经正女学

四、严复——特赐文科进士出身,中国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教育家。

清末新政与近代学制

清末新政下的教育改革

一、废除科举制度、兴学校

1、改革科举的内容

2、递减科举取士的名额

3、停止科举

(二)癸卯学制

1、制订人:

张百熙、张之洞、荣庆

2、时间:

1904年

3、地位:

中国近代教育史比较完整的、并经法令正式公布在全国实行的学校体系。

(三)癸卯学制的特点

  癸卯学制由封建专制的清王朝制定,必然带有明显的封建教育的烙印:

第一,从学制看,延续时间过长第二,从课程设置看,传统的中国经学教育内容仍占很大比重读经讲经课。

第三,从学校设置看,按地方行政级别规定办学级别。

第四,从学校管理看,保留旧学校每月朔日(初一)的祭孔、宣读《圣谕广训》的典礼,及月课、岁考、以学业成绩奖惩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判决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