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598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3 大小:513.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3页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3页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3页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3页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7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docx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

 

QB-G-003-2010

 

 

 

前言

本标准是为了贯彻中国移动“无线+基站光缆延伸+IP+IMS”的全业务网络进展策略,大力加快建设面向全业务的基础网络设施而制定的。

本标准包括综合接入网络系统架构、接入方式、系统设计、网管系统、设备配置及安装要求、接入光缆设计、接入管道设计、系统技术要求、环境与接地要求等。

本标准是接入网PON部分设计、验收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估量的名称如下: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1]

QB-G-003-2010

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网工程设计规范

[2]

QB-G-001-2011

中国移动PON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

本标准需与《中国移动PON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配套使用。

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附录B为资料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187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设计院、中国移动北京公司

本标准要紧起草人:

白鹭丁为民马向辰高军诗白立荣李昶杜诗研蒋克天胡勇杨珩李红袁海松方永昌朱晨光徐嫩霞

1范畴

本标准适用于除基站接入网络之外的其他各种业务的接入网络的工程设计。

本标准规定了综合接入网络系统设计、接入管道/光缆线路设计、设备技术要求等,供中国移动各省公司及设计单位使用。

本标准适用于综合接入网的新建工程和扩建工程,包含了采纳PON、PTN、MSTP/SDH、WLAN等技术的接入网络,重点对基于EPON/GPON技术的PON接入网的设计进行了规范和要求。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舞依照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序号

标准编号

标准名称

公布单位

[1]

GY/T198-2003

有线数字电视广播QAM调制器技术要求和测量方法

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

[2]

YD/T1099-2005

以太网交换机技术要求

信息产业部

[3]

YD/T5026-2005

通信机房铁架安装设计标准

信息产业部

[4]

YD5059-2005

电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规范

信息产业部

[5]

YD/T5119-2005

基于SDH的多业务传送点(MSTP)本地网光缆传输工程设计规范

信息产业部

[6]

YD/T1475-2006

接入网技术要求——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信息产业部

[7]

YD/T1531-2006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EPON)

信息产业部

[8]

GB50373-2006

通信管道与通道工程设计规范

建设部

质量技术监督检验总局

[9]

YD5148-2007

架空光(电)缆通信杆路工程设计规范

信息产业部

[10]

YD/T1949-2009

接入网技术要求——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工业和信息化部

[11]

YD/T1995-2009

接入网设备测试方法吉比特的无源光网络(GPON)

工业和信息化部

[12]

YD5095-2010

同步数字体系(SDH)光纤传输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工业和信息化部

[13]

YD5102-2010

通信线路工程设计规范

工业和信息化部

[14]

YD/T5186-2010

通信系统用室外机柜安装设计规定

工业和信息化部

[15]

YD/T5206-2011

宽带光纤接入工程设计规范

(待公布)

[16]

YD/T5207-2011

宽带光纤接入工程验收规范

(待公布)

[17]

移计通[2010]64号

中国移动城域网建设方案场景模型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18]

信部无[2002]353号

关于调整2.4GHz频段发射功率限值及有关问题的通知

信息产业部

[19]

QB-B-009-2010

中国移动城域传送网PTN设备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下列术语、定义和缩略语适用于本标准:

AC

AccessingController接入操纵器

ADSL

AsymmetricDigitalSubscriberLoop非对称数字用户环路

AG

AccessGateway综合接入媒体网关

AP

AccessingPoint接入点

ATM

AsynchronousTransferMode异步传输模式

BER

BitErrorRatio比特差错率,误码率

BRAS

BroadbandRemoteAccessServer宽带远程接入服务器

BTV

BroadcastTelevision广播电视

CATV

CommunityAntennaTV有线电视

CES

CircuitEmulationService电路仿真业务

CN

CustomerNetwork用户网络

DDN

DigitalDataNetwork数字数据网

DSLAM

DigitalSubscriberLineAccessMultiplexer数字用户线路接入复用器

EMS

ElementManagementSystem网元治理系统

EPON

EthernetPassiveOpticalNetwork基于以太网方式的无源光网络

FTTB/C

FibertotheBuilding/Curb光纤到大楼/分线盒

FTTCab

FibertotheCabinet光纤到交接箱

FTTH

FibertotheHome光纤到家庭用户

FTTO

FibertotheOffice光纤到办公室

GPON

Gigabit-capablePassiveOpticalNetwork吉比特无源光网络

HGU

HomeGatewayUnit家庭网关单元

IMA

InverseMultiplexingoverATM反向复用,通过集成多T1、E1来传递ATM数据流

IAD

IntegratedAccessDevice综合接入设备

IPTV

InternetProtocolTelevision网络电视

LAN

LocalAreaNetwork局域网

LCT

LocalCraftTerminal本地爱护终端

MDU

Multi-DwellingUnit多住户单元

MODF

MainOpticalFiberDistributionFrame光纤总配线架

MOS

MeanOpinionScore平均意见评分

MSTP

Multi-ServiceTransferPlatform多业务传输平台

MPLS-TP

Multi-ProtocolLabelSwitch–TransportProfile多协议标签交换传送面

MTU

Multi-TenantUnit多商户单元

NMI

NetworkManagementInterface网络治理接口

NMS

NetworkManagementSystem网络治理系统

NNI

Network-NetworkInterface网络-网络接口

OAM

Operation,AdministrationandMaintenance操作、治理和爱护

ODF

OpticalFiberDistributionFrame光配线架

ODN

OpticalDistributionNetwork光分配网络

OLT

OpticalLineTerminal光线路终端

ONT

OpticalNetworkTermination光网络终端

ONU

OpticalNetworkUnit光网络单元

PDH

Plesio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准同步数字系列

PON

PassiveOpticalNetwork无源光网络

POTS

PlainOldTelephoneService传统业务

PSQM

PerceptualSpeechQualityMeasurement感知通话质量测试

PTN

PacketTransportNetwork分组传送网

QoS

QualityofService服务质量

RF

RadioFrequency射频

SBU

SingleBusinessUnit单商户单元

SDH

SynchronousDigitalHierarchy同步数字体系

SFU

SingleFamilyUnit单住户单元

SNI

ServiceNodeInterface业务节点接口

SNMP

SimpleNetworkManagementProtocol简单网络治理协议

SPD

SurgeProtectionDevice浪涌爱护器

SR

ServiceRouter业务路由器

STM

SynchronousTransportModules同步传送模块

TDM

TimeDivisionMultiplex时分复用

TE

TerminalEquipment终端设备

UNI

UserNetworkInterface用户网络接口

VLAN

VirtualLocalAreaNetwork虚拟局域网

VoIP

VoiceoverInternetProtocolIP

VRRP

VirtualRouterRedundancyProtocol虚拟路由器冗余协议

WLAN

WirelessLocalAreaNetwork无线局域网

.系统架构

1.1概念

4.1.1综合接入指除基站接入以外的其他所有业务的接入。

综合接入网的综合性要紧表达在融合各种有线、无线接入技术,能够提供各种分组型业务和电路型业务接入的能力。

4.1.2综合接入网全程以光纤作为传输媒质,或者以光纤作为主干传输媒质、以电缆线或者无线作为用户末端传输媒质。

4.1.3综合接入网由中国移动提供的安装在端局(可能是基站)的设备和用户端设备以及光缆构成。

综合接入网所覆盖的范畴由3个接口定界,即用户网络接口(UNI)、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网管接口(NMI),如图4.1.3所示。

图4.1.3综合接入网的定界

4.1.4综合接入网位于城域网最接近用户的一侧,要紧解决用户“最后一公里”的接入问题。

综合接入网在城域网中的位置如图4.1.4所示。

图4.1.4综合接入网在城域网中的位置

4.1.5综合接入采纳的技术要紧有PON、PTN、MSTP/SDH、WLAN等。

4.1.6综合接入的传输媒介能够采纳光纤、对绞电缆、同轴电缆、无线等。

1.2系统组成

4.2.1综合接入系统由设备和线路两部分组成。

4.2.1.1设备包括PON、PTN、MSTP/SDH、WLAN等。

4.2.1.2线路包括光缆、电缆、管道和杆路、配线设施等。

4.2.2综合接入系统应能依照用户分布和所需业务类型情形,支持不同的拓扑结构,如环型、树形、星型、链型或以上几种类型的混合结构等,并提供对业务的爱护倒换能力(可选)。

1.3接口

4.3.1综合接入网中存在三种类型的接口:

用户网络接口(UNI)、业务节点接口(SNI)和网管接口(NMI)。

4.3.2用户网络接口(UNI)是用户终端设备(TE)或用户网络(CN)与综合接入网之间的接口。

所支持的接口类型要紧有以太网接口、E1接口、POTS接口、WLAN无线接口、xDSL接口、CATVRF等。

4.3.3业务节点接口(SNI)是综合接入网与业务节点之间的接口。

所支持的接口类型要紧有以太网接口、STM-N接口、E1接口等。

4.3.4网管接口是综合接入网与网络治理系统之间的接口,应支持SNMP协议。

1.4承载业务

4.4.1综合接入应具备以下业务的接入能力:

分组型业务(如VoIP业务、宽带Internet接入业务、以太网业务等)和电路型业务(如DDN业务)。

应具备话音、数据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传送的能力。

4.4.2业务接入能力与用户网络接口、业务节点接口的对应情形如表4.4.2所示。

表4.4.2业务接入能力与所对应的用户网络接口、业务节点接口

业务接入能力

业务节点接口

用户网络接口

VoIP业务

以太网接口

POTS接口

宽带Internet接入业务

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

xDSL接口

WLAN无线接口

以太网业务

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

xDSL接口

电路型业务

STM-N接口

E1接口

E1接口

4.4.3按照用户类型进行分类,中国移动综合接入的承载业务还可分为集团客户(互联网专线、虚拟专网等)业务和家庭用户(宽带上网、语音等)业务。

其中集团客户业务又分为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和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

接入方式

5.0.1工程设计应以用户需求和用户分布情形为基础,结合当地都市建设和通信进展规划,以及业务网的进展情形选用适当的接入方式。

5.0.2综合接入网应以PON为主,也可依照网络实际情形灵活采纳PTN、MSTP/SDH、LAN、WLAN等多种接入技术。

5.0.3WLAN通常部署在PTN、MSTP/SDH、PON等有线接入网的末端,提供灵活的宽带接入。

5.0.4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纳以下接入方案:

1优选方案:

通过PTN直截了当接入城域传送网PTN接入层或汇聚层。

2可选方案一:

通过MSTP/SDH直截了当接入城域传送网MSTP/SDH接入层或汇聚层。

3可选方案二:

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传送网PTN接入层。

4可选方案三:

通过以太交换机/协转(含光纤收发器)接入城域传送网MSTP/SDH接入层。

5内网接入方式:

集团客户高等级业务的内网能够由客户自行建设,也可由运营商建设。

在两种模式下,末端接入点设备(PTN、MSTP/SDH、以太交换机/协转/光纤收发器等)对各类业务的接入方式如下:

1)语音:

通过内网SIPGW+TDM-PBX、IPPBX、SIPAG、SIPPhone直截了当接入。

2)宽带上网:

通过内网路由器/以太交换机/WLANAP+防火墙接入。

3)VPN和传输专线:

通过内网直截了当接入,城域网进行配置。

5.0.5集团客户低等级业务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纳以下接入方案:

1优选方案:

FTTO或FTTB+LAN,PON采纳SBU或MTU型ONU。

2可选方案一:

FTTB+LAN,PTN+以太交换机+IP-PBX/IAD/SIP-GW/小型AG(可选)。

3可选方案二:

FTTB+xDSL,PON(MTU)+xDSL_Modem。

4可选方案三:

FTTB+xDSL,PT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

5.0.6家庭客户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纳以下接入方案:

1优选方案:

FTTB+LAN,PON采纳MDU型ONU。

2可选方案一:

FTTB+LAN,PTN+以太交换机+小型IAD(可选)。

3可选方案二:

FTTH,PON采纳SFU/HGU型ONU。

4可选方案三:

FTTB+xDSL,PON(MDU)+xDSL_Modem。

5可选方案四:

FTTB+xDSL,PTN/+IP-DSLAM+AG(可选)+xDSL_Modem。

5.0.7WLAN接入场景应选择采纳以下接入方案:

1方案一:

PON+AP

2方案二:

PON+交换机+AP

3方案三:

PTN+以太交换机+AP

4方案四:

PTN+以太交换机级联/协转(含光纤收发器)+AP

系统设计

1.5PON系统设计

6.1.1PON系统由OLT、ODN、ONT/ONU三部分组成,如图6.1.1所示。

图6.1.1PON系统组成图

6.1.2PON系统的组网应符合下列原则:

6.1.2.1宽带接入能力应满足以下要求:

1)都市用户下行带宽接入能力平均不低于10Mbps;

2)农村用户下行带宽接入能力平均不低于2Mbps;

3)商业楼宇用户接入能力不宜低于100Mbps。

6.1.2.2应具备话音、数据和视频在同一网络传送的能力。

6.1.2.3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组网应符合以下原则。

1)以太网/IP类业务宜采纳直截了当上联IP城域网的BRAS/SR、经IP城域骨干网络进入各业务网;当OLT设备汇聚用户较少、上联链路最大流量小于1Gbps,可通过汇聚交换机上联BRAS/SR。

2)不同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可共物理链路(基于VLAN隔离),上联至共同的BRAS/SR;也可基于物理链路隔离,分别上联至不同的BRAS/SR。

6.1.2.4TDM类业务宜采纳n×E1或STM-1电路由OLT设备直截了当上联相关业务网络。

6.1.2.5PON系统可通过第三波(标称波长1550nm)承载CATV业务。

6.1.2.6OLT设备业务网络侧接口应依照提供业务的需求配置,可配置E1、STM-1、FE/GE/10GE、CATV输入接口(1550nm)等接口。

6.1.3PON系统的容量测算应符合以下要求。

6.1.3.1PON系统的带宽分配应符合下列原则。

1)结合经营策略和业务性质,为不同客户群、不同业务分配相应的带宽;

2)带宽分配应考虑“三网融合”、“共建共享”等因素的承载需求;

3)保证宽综合接入系统内不同性质用户的差不多可用带宽;

4)专线接入用户和高优先级业务的带宽要优先保证;

5)对用户的最大可用带宽进行限速;

6)每个PON系统的测算带宽不能超出PON系统的可用带宽,且应考虑一定的冗余,合理分配每个PON系统覆盖的用户数;

7)关于IPTV组播业务,宜将OLT设置为组播复制点。

6.1.3.2单个PON树可容纳的用户数测算应符合如下要求。

1)BTV业务组播复制点在ONU时,按公式6.1.3-1测算。

(式6.1.3-1)

式中:

——是对各种标清、高清制式BTV业务的求和;

——是对不包含BTV业务的其他业务项求和。

注——BTV频道带宽及业务j所需带宽均需考虑冗余。

2)BTV业务组播复制点在OLT或BRAS/SR时,按公式6.1.3-2测算。

(式6.1.3-2)

式中:

——是对所有业务求和。

注——业务i所需带宽需考虑冗余以保证业务安全运行。

6.1.3.3系统设计时可依照初期业务模型考虑单个PON树可容纳的用户数,但同时需考虑业务扩展时PON系统的扩展和演进能力。

6.1.3.4单个ONU设备可容纳的用户数应依照单个PON树接入的ONU数量和各个ONU的用户分布情形确定。

6.1.4PON的上联带宽的测算应符合下列要求。

6.1.4.1当OLT侧不同以太网/IP类业务共物理链路(基于VLAN隔离)上联时,上联带宽测算应符合如下要求。

1)组播复制点在OLT或ONU时,OLT上联带宽按公式6.1.4-1测算。

(式6.1.4-1)

式中:

——是对各种标清、高清制式BTV业务的求和;

——是对不包含BTV业务的其他以太网/IP类业务项求和。

2)组播复制点在BRAS/SR时,OLT上联带宽按公式6.1.4-2测算。

(式6.1.4-2)

式中:

——是对所有以太网/IP类业务项求和。

6.1.4.2当OLT侧不同以太网/IP类业务上联基于物理链路隔离时,应分别运算不同业务的上联带宽。

6.1.4.3OLT侧TDM业务上联带宽按公式6.1.4-3测算。

(式6.1.4-3)

式中:

Ni——指第i个TDM业务用户的E1业务数量;

n——指OLT设备所连接的TDM业务用户总数量;

k——指E1的封装效率。

6.1.4.4OLT上联端口数量按式6.1.4-4运算。

(式6.1.4-4)

式中,上联链路带宽冗余系数依照实际业务模型取值(≤1)。

6.1.4.5OLT侧CATV业务采纳独立端口(1550nm光口)上联CATV网络设备,具体端口配置应符合CATV业务网络需求。

6.1.5PON系统传输距离的测算应符合下列原则。

6.1.5.1PON系统的传输距离应采纳最坏值运算法,分别运算OLT的PON口至ONT/ONU之间上行和下行的承诺传输距离,取两者中较小值为PON口至ONT/ONU之间的最大传输距离。

6.1.5.2对采纳第三波(标称波长1550nm)承载CATV业务的接入系统,应考虑CATV传输系统S-R点之间承诺最大通道插入损耗对最大传输距离的阻碍。

6.1.5.3PON系统的传输距离(OLT至ONT/ONU的传输距离)可按式6.1.5进行测算。

(式6.1.5)

式中:

P——OLT和ONT/ONU的R/S-S/R点之间承诺最大通道插入损耗(单位:

dB)。

——OLT至单个ONT/ONU链路中所有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不含连接器损耗)之和(单位:

dB),其中l分是单个光分路器的插入损耗。

Mc——线路爱护余量(单位:

dB)。

Ac——单个活动连接器的损耗(单位:

dB)。

N——OLT至单个ONT/ONU光链路中的活动连接器的数量(单位:

个)。

AF——光纤线路(含固定接头)衰减系数(单位:

dB/km)。

β——OLT至单个ONT/ONU之间光链路中存在模场直径不匹配的光纤连接时所引入的附加损耗(单位:

dB)。

6.1.6PON系统网元的设置应符合下列原则。

6.1.6.1OLT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宜设置在现有业务节点,首选靠近汇聚节点或基站集中设置;

2)实际需要时可适当下移、且不宜太靠近用户。

6.1.6.2ONT/ONU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关于FTTH/O应用,ONT宜设置在户内/办公室内或有内部局域网的用户网络设备间;

2)关于FTTB/C应用,ONU宜采纳相对集中设置在建筑物内;

3)关于FTTCab应用,ONU宜采纳室外机柜,靠近电缆交接箱选择适当位置设置。

6.1.6.3PON设备配置应符合以下要求:

1)OLT设备的PON口数量按照ONT/ONU规模和ODN组网方案来确定,可适当考虑一定的爱护冗余,测算公式如6.1.6:

(式6.1.6)

2)对提供光链路爱护的PON系统,需增加用于爱护的PON口数量。

3)ONU的端口配置数量依照ONU的设置方式、覆盖范畴、用户入住率、实装率等因素进行估算;

4)ONT端口类型和端口数量应依照用户业务需求配置。

6.1.7PON系统的爱护应符合下列原则。

6.1.7.1PON系统可依照用户群的服务级别采纳不同的爱护方式,爱护类型参照附录B。

1)关于一般用户,原则上不考虑爱护方案,但在系统承载客户较多时,也可采纳主干光纤爱护;

2)关于重要的用户,可采纳主干光纤爱护或全爱护方式。

6.1.7.2OLT上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