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14101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0.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docx

主题三现代世界体系的形成于演变

第一单元15——16世纪西欧社会的演变

一、资本主义产生方式与资本原始积累

二、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1、君主专制

背景:

(1)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推动了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转变,社会各阶层大多支持继续加强王权。

(2)封建贵族总体上已丧失昔日的权势,他们不得不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

(3)当时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开辟道路。

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也寄希望于王权,以改善生存环境。

形成:

从15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等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

影响:

君主专制初期,英、法两国继续打击大贵族的势力,全力强化王权,并颁布了一系列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商主义政策。

西欧从中世纪初到近代前期,社会政治制度形式的基本演变:

封建等级制度→等级君主制度→君主专制(→君主立宪制)。

其背后应该可以看到君主的权力的变化。

三、地理大发现和早期殖民掠夺

1、15世纪东西方的交流

(1)背景和条件:

①时代背景:

15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进一步发展,导致黄金和白银外流,市场货币短缺。

②主要动机:

东西方贸易使西欧对东方物产有所了解,《马可·波罗行记》刺激了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西欧各国君主为自身利益,相机支持开辟新航路。

③客观因素:

奥斯曼帝国崛起阻断东西方传统商路,迫使西欧谋求新航路。

④技术条件:

科学技术的进步,尤其是造船和航海技术的进步,为新航路开辟提供了技术条件。

(2)简况:

15、16世纪之交,西欧各国经过一系列航海探险活动,开辟了欧洲通往印度和美洲的新航路。

葡萄牙和西班牙是西欧最早开始寻找新航路的国家。

迪亚士绕过非洲最南端;达·伽马率领船队驶抵印度,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

哥伦布四次横渡大西洋,抵达美洲,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的船队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2、新航路开辟的结果

(1)新航路的开辟,带来了一系列巨大的变化,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

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空前扩大,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

世界有分散走向整体。

(2)新航路开辟以及随之而来的西欧早期殖民活动,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同时也给亚、非、美洲人民带来了空前的浩劫。

四、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1、文艺复兴

(1)时间:

14-16世纪

(2)背景:

资本主义萌芽是文艺复兴产生的根本原因;中世纪西欧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文艺复兴的基础;

(3)发源地:

意大利

(4)实质:

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运动

(5)内容:

在复兴古典文化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搜集、整理、研究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哲学、艺术、文学作品及历史文物。

在文学艺术和思想领域取得了突破成就,

(6)代表人物:

但丁、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

2、宗教改革

(1)马丁•路德A:

西欧宗教改革最先爆发于德国,马丁•路德是德国宗教改革的先驱。

(2)宗教改革的意义B:

宗教改革是西欧新兴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的社会改革运动,直接打击了教皇和天主教会的势力,动摇了西欧封建统治的基础,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二单元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一、英国革命

1、议会与国王的斗争

(1)原因:

①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的发展:

1603年,詹姆士一世继任英格兰国王,开始了斯图亚特王朝统治。

詹姆士一世及其继任者查理一世鼓吹“君权神授”;迫害清教徒;实行专卖制;巧立名目搜刮民众。

专制统治直接损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②资本主义的发展需要打破封建专制统治:

17世纪上半期,英国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发展。

15世纪末开始的圈地运动使农村诞生了使用雇佣劳动的农牧场和贵族,手工工场规模不断扩大。

新生的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利益日益趋同,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

他们以议会为舞台,向专制王权发起了挑战。

(2)开始标志:

1640年召开的“长期议会”,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开始的标志。

2、光荣革命

查理二世及其继任者詹姆斯二世竭力恢复君主专制。

1688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迎请荷兰执政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

此次政变被称为“光荣革命”。

3、君主立宪制的确立及意义

(1)确立:

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限制王权,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

它与不久后通过的《王位继承法》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

(2)意义从此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

二、启蒙运动

1、启蒙运动的背景

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新一轮的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

17—18世纪,一批先进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合乎理性的社会和国家;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也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

这场运动最初兴起于17世纪的英国,代表人物有霍布斯、洛克等,18世纪后发展到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其中以法国的启蒙运动声势最大,影响最深远,涌现出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和狄德罗等一批杰出的思想家。

2、启蒙思想家批判君主专制

启蒙思想家从自然法和社会契约理论入手,否定封建专制制度,提出天赋人权和自然权利学说,认为人人都有追求生存、自由和幸福的自然权利,专制统治侵犯了每个人都应该享有的这些权利。

如何构建理想的社会制度,伏尔泰主张建立英国式的“开明君主制”,孟德斯鸠主张建立一个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权分立、相互牵制的政府,卢梭推崇直接民主制的共和国,主张全体公民参与立法。

3、启蒙思想家自由平等

启蒙思想家从“天赋人权”出发,宣扬人生来是平等的,自由是源于自己独立意志的行为,但要“受法律支配”。

启蒙思想家倡导平等,认为没有平等,自由便不能存在。

作用:

从各个方面向封建势力发起猛烈冲击,传播进步思想,从根本上动摇了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为即将到来的美、法等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进行了舆论动员,也为资本主义国家提供了系统的政治构想。

三、美国独立战争

1、《独立宣言》

18世纪,英国的殖民统治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独立战争爆发后,要求独立的呼声日益高涨。

1776年7月4日,北美大陆会议正式通过了由杰弗逊等起草的《独立宣言》,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而独立。

宣言体现了“人生而平等”的原则,被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

2、美国独立战争的意义

美国独立战争既是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它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治,为美国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也为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树立了榜样。

3、《合众国宪法》;联邦制度的确立

1787年,来自各州的代表在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制定了《合众国宪法》,确立了美国的联邦体制。

根据宪法,美国实行中央与地方分权的国家体制,联邦政府拥有征税、征兵、发行统一货币和管理对外贸易的权力。

新的联邦政府按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

最高立法、行政、司法权力分别属于国会、总统和联邦高等法院。

美国联邦制度的确立,解决了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间的关系,以及联邦政府各种权力分配问题,使美国以后的政局得以长期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四、法国革命

1、法国革命的爆发

1789年5月,法国三级会议在凡尔赛宫召开,成为法国革命的导火线。

1789年7月14日,巴黎人民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革命的开始。

2、《人权宣言》

1789年,制宪会议颁布了《人权宣言》和1791年宪法,开始在法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

《人权宣言》对人权和公民的权利做了明确宣示,成为革命的纲领性文件,并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

3、《民法典》

1804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拿破仑帝国,颁布了《法国民法典》(也叫《拿破仑法典》,否认封建等级制度和特权,保护私有财产不受侵犯忙吧革命中形成的小土地所有制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从法律上巩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

拿破仑统治时期,法国多次击败反法联军,江欧洲的大部分地区置于法国的直接或间接控制之下,在占领区推行《法典》,动摇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扩大了法国革命的影响。

第三单元工业革命的来临

一、英国工业革命及其影响

工业革命是指用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转变的过程。

率先在英国发生的工业革命是在多种因素合力推动下发生的。

1、工业革命的孕育

①体制前提:

资产阶级革命后的君主立宪政府推动行资本主义发展。

鼓励发展贸易,降低原料进口税;实施《垄断法》,保护专利权等,为工业革命提供了政治前提。

②市场驱动:

新航路开辟后,世界市场不断扩大的商品需求,是工业革命的经济区动力。

英国控制了欧洲、美洲、亚洲广大市场,手工业生产无法满足扩大的市场需求。

③劳动力:

圈地运动使破产失地农民为工业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的劳动力;

④海外殖民和奴隶贸易作为资本原始积累的主要手段,在积聚资本、开辟国外市场方面起了重要作用。

⑤技术条件:

发达的工场手工业为机器的发明和应用提供了劳动分工和技术条件。

2、机器的发明与改进改为蒸汽机:

詹姆斯•瓦特于1782年研制了“万能蒸汽机”。

这是工业革命中最重大的技术发明,有力地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步伐,开辟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3、社会结构与生活方式的变化

①经济结构: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②产业结构: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英国的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断缩小,工业和服务业比重则不断扩大。

③阶级关系:

近代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成为社会主导力量,劳资关系成为主要社会关系。

④生活方式: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城市化带动了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变,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家庭规模缩小,生活内容丰富,教育逐步普及,生活质量总体提高。

同时城市的发展又带来了与农业时代不同的贫困、环境污染、犯罪等新的社会问题。

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确立

1、世界工厂:

19世纪中叶,英国建成以纺织、煤炭、钢铁、机械为核心的现代工业体系,工业革命基本完成。

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为英国在19世纪称霸世界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

2、血汗工厂:

工业革命促成了社会财富的空前增长,但在工业革命初期,并未使所有人都享受到经济增长带来的相应成果。

许多工厂成为残酷剥削工人的“血汗工厂”。

工人从事高强度的机械化劳动,工作环境恶劣,劳动时间长,工资低廉,得不到必要的教育,为取得高额利润,精于算计的资本家大量雇佣女工和童工,他们和成年男子干一样的活,缺拿着更为低廉的工资,处境更加悲惨。

3、社会立法

原因,19世纪初,工人为争取生存而展开了斗争

目的: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资本主义经济持续发展

内容:

首先从工厂法开始,然后扩展到劳动、报酬、教育、卫生、社会救济等社会领域的法律和法规

评价:

从法律上一定程度保障了社会底层民众的一些基本权利,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条件,发挥了缓和矛盾化解社会冲突的作用。

局限性: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社会的公正、公平,劳资矛盾依然存在。

第四单元社会主义运动和马克思主义

1、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法国的圣西门、傅立叶和英国的欧文是宣传空想社会主义的代表人物。

2、《共产党宣言》

(1)创立:

工业革命推动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促进欧洲工人运动蓬勃发展。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总结工人运动经验,吸收人类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2)标志:

1848年2月,马克思和恩格斯为共产主义者同盟起草的纲领性文件,即《共产党宣言》在伦敦发表,标志着科学社会主义诞生。

(3)作用:

对世界无产阶级斗争和人类社会进步,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五单元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

一、美、德、俄、日的崛起

1、南北战争

南北战争的原因和结果

(1)原因:

种植园奴隶制经济阻碍了美国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19世纪中叶,随着工业革命的发展,美国南北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北部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与南部种植园奴隶制的矛盾,逐渐尖锐。

双方在市场、关税、西部土地处理、奴隶制度存废等一系列重大利益问题上,产生无法调和的分歧。

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首先挑起内战。

(2)结果:

1865年4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宅地法》;《解放宣言》;南北战争的性质和作用

1861年,擅自宣布脱离联邦的南部州首先挑起内战。

战争初期,形势对联邦政府不利。

1862年,林肯总统先后颁布了《宅地法》、《解放宣言》。

这决定了民心所向,也鼓舞了北方军队的士气,扭转了战局。

1863年7月,联邦军队取得葛底斯堡战役的胜利,此为南北战争的转折点。

1865年4月,南部联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邦政府的胜利而结束。

性质和作用:

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购买。

消除了国家分裂的危险,维护了美利坚民族的统一。

战争期间,美国政府以民主方式基本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并在法律上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为此后美国的发展壮大崛起奠定了基础。

2、德意志的统一

“铁血政策”;三次王朝战争

(1)铁血政策:

19世纪中叶,随着德意志地区资本主义的发展,德意志民族统一问题被提上日程。

当时各邦中,以普鲁士邦的综合实力最为强大。

1862年,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麦为首相。

俾斯麦立主强硬的“铁血”统一道路,即在普鲁士王室的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取得民族统一。

(2)三次王朝战争:

1864年到1870年,在俾斯麦的策划指挥下,普鲁士连续发动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三次王朝战争,1871年,统一的德意志帝国成立。

(3)影响:

统一事业的完成使德意志民族结束了中世纪以来分裂、割据的历史,走上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德国资本主义也因获得统一的国内市场,得到迅猛发展。

但由于统一是在普鲁士王室领导下通过王朝战争实现的,因此君主政体得以保留,并在此基础上强化了军国主义传统,对德国历史发展产生了消极影响。

20世纪初,德国工业产值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德国到20世纪初,工业生产超过英国,一跃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

3、俄国废除农奴制的改革

(1)背景:

自17世纪下半叶,俄国经济生活中出现了新现象。

到19世纪,没落腐朽的农奴制度已经严重阻碍俄国社会的发展。

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失败,农奴制的弊端暴露无遗,沙皇专制也面临空前的政治危机。

废除农奴制遂成当务之急。

(2)内容:

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颁布废除农奴制的法令,宣布农民获得自由民的权力和地位。

农民缴纳赎金后,可得到一块份地。

(3)影响:

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但由于改革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加上19世纪80年代一度停顿,在俄国的政治社会生活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残余。

4、明治维新

“锁国令”;培里叩关

(1)锁国令:

17世纪中叶,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严禁人民与外国通商,仅与中国、荷兰进行有限的贸易,长达200多年。

(2)培里叩关:

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里率舰队抵达江户(今东京)武力叩关,胁迫日本签订《日美亲善条约》,这是日本近代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结束了闭关锁国政策。

明治维新的主要内容及作用

(1)背景:

由于社会矛盾空前激化,19世纪中期,日本不断发生反对幕府统治的斗争。

特别是西南各藩的武士,在“尊王攘夷”的口号下,积极策划倒幕维新运动。

1868年1月,武力倒幕派发动宫廷政变,废除幕府制度,实行“王政复古”,建立新政府。

西南诸藩倒幕派武士实际掌握了新政府的权力。

(2)内容:

1868年10月23日,日本改元明治,并开始积极推行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维新政策和措施,史称“明治维新”。

政治上:

通过“奉还版籍”和“废藩置县”消除地方割据;

经济上:

实行地税改革,承认土地私有权和买卖权;废除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鼓励工商、奖励贸易;

文教:

推行教育改革,兴办近代教育;进行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

军事上:

实行征兵制度,加强军事力量。

(3)作用:

明治维新为日本的资本主义发展开辟了道路。

在社会经济发展和国力不断增强的同时,日本积极展开“修约运动”,废除了幕府时期和西方国家签订的不平等条约,最终实现了和西方列强平起平坐的目的。

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在天皇制度下仍保留了很多封建残余,成为后来日本走上军国主义道路的社会基础。

二、从自由资本主义到垄断资本主义

1、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时间:

19世纪70年代

2、电力时代、内燃机的发明

(1)前提、条件:

欧美国家资产阶级革命基本完成,政局相对稳定;借助工业革命,初步实现工业化,积累了进一步创业的资本,科学理论的突破和技术发明、创新准备了条件。

科学理论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尤为突出。

(2)内容:

电机的发明和运用,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核心内容。

发电机发明并不断技术改进,电作为新能源逐步推广应用于工业、城市公共事业及大众日常生活。

电力时代到来了。

内燃机的发明,带动汽车工业的诞生和迅速崛起,交通运输展现新面貌;还推动了农业的机械化,化学工业和新材料迅速发展。

3、垄断资本主义的影响

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资本集中程度也不断提高,形成了垄断资本。

大企业和垄断资本,是资本主义工业化进程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社会化程度提高的表现。

在自由竞争条件下形成的垄断资本,加剧了竞争的无序性,扩大了社会的两极分化,成为经济危机和社会冲突的重要原因。

垄断资本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国家的经济、政治生活,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成为垄断组织利益的代表者,垄断组织还跨出国界,形成国际垄断集团,要求从经济上瓜分世界,促使资本主义国家加紧了对外侵略扩张的步伐。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三、资本的全球扩张与帝国主义瓜分世界

列强瓜分世界: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列强开始了所在世界范围内争夺殖民地的高潮,非洲、中东地区以及东亚的太平洋地区,是争夺的焦点。

列强瓜分世界的斗争,是引发地区冲突的根源,也是引起世界范围大规模战争的根源。

第六单元第一次世界大战

一、20世纪初的国际冲突

1、美日的崛起

欧洲保持着优势地位,伦敦市世界金融中心;美、日两个非欧洲国家迅速崛起。

20世纪初,美国的工业产量已居世界首位,日本工业总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仅次于美国。

1898年美西战争与1904年日俄战争后,美、日两国成为欧洲列强的强劲竞争对手。

2、“同盟国”与“协约国”

三国同盟:

德国、奥匈帝国、意大利

三国协约:

英国、法国、俄国

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与过程

1、萨拉热窝事件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出访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检阅以塞尔维亚为假想敌人的军队演习。

塞尔维亚人将此举视为挑衅。

当日,民族主义者普林西普刺杀大公夫妇。

、萨拉热窝事件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2、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

1918年11月德国在停战协议上签字。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的失败而告终。

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巴黎和会

1919年1月到6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战胜国在巴黎召开和平大会,史称“巴黎和会”。

美国、英国与法国主导了和会进程。

美国总统威尔逊于1918年初提出了“十四点原则”,作为建立“世界和平的纲领”,他尤为重视国际组织的作用。

英国首相劳合·乔治坚守传统的英国外交思想,在维持英国霸权地位的同时,保证大陆力量的均衡。

法国总理克列孟梭主张最大限度地削弱德国,确保法国的大陆霸权。

三人对于战后世界政治与经济新秩序的基本想法与争论,构成了和会最终达成的协议。

1919年6月28日,与会国在凡尔赛宫签订对徳和约,史称《凡尔赛和约》(全称为《协约和参战各国对徳和约》)。

和约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为国际联盟盟约,第二部分是对徳和约。

《凡尔赛和约》把所有的战争罪责都推给德国极其盟国,并对德国实行严惩。

和约让德国失去了1/8领土和1/10人口,所有殖民地杯战胜国以委任统治的方式瓜分。

德国废除征兵制,取消总参谋部,陆军人数保持在10万以下,不得配置重炮和坦克,海军不得超过1.5万,只能拥有不少军舰,并不得建立空军。

巴黎和会没有确定德国的赔款总额,江之交由赔款委员会全权处理。

此后,战胜国又同德国原来的盟国分别缔结了和约,总称《巴黎和约》。

《巴黎和约》构成了决定战后国际格局的“凡尔赛体系”。

2、华盛顿会议

为缓和矛盾,解决亚太问题和裁军问题,在美国的提议下,1921年11月到1922年2月,美、英、日、法、意、比、荷、葡、中九国在华盛顿召开国际会议,商讨太平洋地区的政治秩序。

美、英、法、日首先签订《四国条约》,终止英日同盟,保证四国在太平洋地区的权利与和平关系。

《五国海军协定》提升了美国的海军实力,英国的海上优势开始丧失,日本的海军力量发展受到限制。

《九国公约》保证门户开放政策。

打破了日本在一战期间独霸中国的局面,是中国又恢复到几个帝国主义打过共同支配的局面。

华盛顿会议是巴黎和会的继续和发展,它通过一系列条约确立了太平洋地区的新秩序,史称“华盛顿体系”。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新的国际格局。

在这一体系中,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的挑战,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大变动,世界局势暂时得到稳定。

英国从债权国变为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殖民体系渐趋瓦解,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联邦正式形成。

德意志、奥匈、奥斯曼、俄罗斯四大帝国崩溃,欧洲大陆的政治版图发生巨变。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是20世纪人类第一场大搏杀之后确立的世界新秩序。

它承认了列强之间相对实力地位的变化,建立了国际联盟这一世界性国际组织,以适应世界整体化进程的需要。

它所奠定的国际新格局,为20世纪20年代世界的相对平稳发展创造了条件。

但作为强权政治的产物,它以战胜国与强国意志为出发点,侵犯了其他国家的主权与利益,并且缺乏有效的解决国际争端的机制。

它无视殖民地人民的要求,继续维护殖民体系,并对苏俄采取排斥的态度。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局面只是短暂的“休战”。

4、国际联盟

美国总统威尔逊提出建立。

1920年1月,国际联盟成立。

其主要机构是国联大会、理事会和秘书处。

国际联盟的主要使命是维护世界和平,制止侵略行为。

然而国联自身力量不足,尤其缺乏对大国的制约力,以致无法有效维护和平。

30年代后期,国联名存实亡。

5、战后英国世界霸权地位的变化

英国的世界霸权遭到美国挑战,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英国从债权国变成债务国,经济发展缓慢。

英国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1931年,英国议会通过《威斯敏斯特法案》,英帝国被英联邦取代。

第七单元1917年俄国革命与苏联的现代化道路

一、十月革命的伟大胜利

1、攻占冬宫

1917年11月7日,“阿芙乐尔”号巡洋舰发出进攻信号,俄国彼得格勒工人和士兵发动武装起义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十月革命”取得了胜利。

2、苏维埃政权的建立

就在攻打冬宫的战斗进行当中,召开了全俄工兵代表苏维埃第二次代表大会,列宁起草的《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宣布推翻临时政府,全国政权转归苏维埃。

又通过了《和平法令》和《土地法令》,决定俄国退出帝国主义战争,废除土地私有制,没收地主土地,把土地及生产工具分给劳动者使用。

大会选举列宁为人民委员会主席。

随后,苏维埃政权在俄国各地纷纷建立。

3、十月革命的影响

十月革命的胜利是俄国现代化进程、社会主义发展与世界历史演进上的重要事件。

它让社会主义从理论走向实践,突破了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体系,从而开创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共处和竞争的世界新格局。

它所开辟的非资本主义发展模式对世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二、苏联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新经济政策

背景:

长期战争是苏俄经济严重破坏;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行业压抑了广大农民的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