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808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90.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专题十二 文言文阅读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docx

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课案2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

课案2 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理解

随堂演练

1.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 A项,到,往/代词,他们。

B项都是介词“在”,表处所。

C项,与“所”表被动/介词,替、给。

D项,介词“用”/因为。

2.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 A项暂且/而且,表递进。

B项于是/趁机。

C项表反问/代词,他们。

D项都是连词,相当于“而”。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3~4题。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

少嗜学,于天文、地理、律历、医卜无不究览。

洪武中以举人授华亭教谕,能以师道自任。

母忧,服除,改长垣。

乞便地就养,复改余干。

学官许乞便地自俨始。

建文元年,荐授桐城知县。

凿桐陂水,溉田为民利。

县有虎伤人。

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桐人祀之朱邑祠。

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荐于朝曰:

“俨学足达天人,智足资帷幄。

”比召至,燕师已渡江。

成祖即位,曰:

“俨知天文,其令钦天监试。

”既试,奏俨实通象纬、气候之学。

寻又以解缙荐,授翰林检讨,与缙等俱直文渊阁,迁侍讲,进左庶子。

父丧,起复。

俨在阁,承顾问,尝不欲先人,然少戆。

永乐二年九月,拜国子监祭酒,遂不预机务。

时用法严峻,国子生托事告归者坐戍边。

俨至,即奏除之。

七年,帝幸北京,召俨赴行在。

明年北征,命以祭酒兼侍讲,掌翰林院事,辅皇太孙留守北京。

十九年,改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是时,海内混一,垂五十年。

帝方内兴礼乐,外怀要荒,公卿大夫彬彬多文学之士。

俨馆阁宿儒,朝廷大著作多出其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皆充总裁官。

居国学二十余年,以身率教,动有师法。

洪熙改元,以疾乞休,仁宗赐敕奖劳,进太子宾客,仍兼祭酒。

宣宗即位,以礼部侍郎召,辞归。

家居二十年,方岳【注】重臣咸待以师礼。

俨与言,未尝及私。

自处淡泊,岁时衣食才给。

初为湖广考官,得杨溥文,大异之,题其上曰:

“必能为董子之正言,而不为公孙之阿曲。

”世以为知人。

正统八年八月卒,年八十三。

(节选自《明史·胡俨传》)

  【注】方岳:

传说尧命羲和四子掌四岳,称四伯。

至其死乃分岳事,置八伯,主八州之事。

后因称任专一方之重臣为“方岳”。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B A项表祈使语气/表反问语气;B项均为介词,因为、由于;C项介词,和、跟/动词,结交、亲附;D项代词,代指规定/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县有虎伤人。

俨斋沐告于神,虎遁去。

译文:

 

(2)家居二十年,方岳重臣咸待以师礼。

俨与言,未尝及私。

译文:

 

(1)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

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了。

(2)(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长之礼对待他。

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从没有涉及过私事。

参考译文:

胡俨,字若思,南昌人。

他从小好学,对天文、地理、乐律、历法、医学、占卜等方面的书无不博览。

洪武年间,他考取举人,被授华亭教谕,他能恪尽师道。

母亲去世后,他服丧期满改任长垣。

他提出要求在离家近一些的地方为官,以便照顾长辈和家庭,于是,他被改派到余干。

作为掌管教育的官吏,允许就近做官还是从胡俨开始的。

建文元年,胡俨被荐举为桐城知县。

他引来桐陂水以灌溉农田,为民谋利。

桐城出现了老虎伤人的事。

胡俨斋戒沐浴向神灵祭告,老虎便逃走了。

桐城人在朱邑祠里祭祀他。

建文四年,副都御史练子宁向朝廷举荐道:

“胡俨饱学明理,可以通达仙人,足智多谋,可以佑助运筹帷幄。

”等到朝廷将胡俨召进京城,燕王的军队已经渡过了长江。

明成祖即位后,下了一道命令:

“听说胡俨懂得天文,让钦天监考考他。

”钦天监对胡俨进行了一番考察之后,回奏明成祖说他确实懂得天文学、气象学。

不久又因为解缙的举荐,胡俨被授以翰林检讨,与解缙等人一起在文渊阁任职,后来又调任侍讲,晋升为左庶子。

父亲亡故后,胡俨服丧期未满就应诏复职。

他仍在文渊阁任职,蒙受皇帝的咨询,他常常不想出人头地,但稍微有些戆直。

永乐二年九月,胡俨任国子监祭酒,就不再参与政务了。

当时国子监执行规定严厉,假借事情请假回家的国子生,被判戍守边疆。

胡俨上任后,奏经皇帝批准,把这类规定废除了。

永乐七年,皇帝到北京,把胡俨召到行宫。

次年,明成祖北征,命胡俨以祭酒兼侍讲的身份,执掌翰林院事务,同时辅佐皇太孙留守北京。

永乐十九年,胡俨又改任北京国子监祭酒。

当时,海内统一已近五十年。

皇上正在国内修明政治,大兴教化,对偏远的地方则实行安抚、整治,公卿大夫都是些满腹经纶、彬彬有礼的文人。

胡俨作为馆阁老儒,朝廷许多重要文稿多出自他之手,重修《太祖实录》《永乐大典》《天下图志》时,他都担任总裁官。

他身处国子监二十余年,以自己的行为去教育学生,一举一动有老师的规范。

洪熙改元后,他因病请求退休,仁宗亲赐诏书,奖励慰劳他,晋升他为太子宾客,仍兼祭酒。

明宣宗即位,召见胡俨,任他为礼部侍郎,他辞谢后返回家乡。

(他)在家住了二十年,四方的大官重臣都以师长之礼对待他。

胡俨在与他们的交谈中,从没有涉及过私事。

自身处世恬淡寡欲,一年四季的衣服食物刚够用。

以前,担任湖广考官时,看到杨溥的文章,他十分惊讶,在文章上题批道:

“定能像董仲舒那样正直敢言,而不会像公孙弘那样曲意逢迎。

”大家认为,胡俨是一位慧眼识才的长者。

正统八年八月胡俨逝世,享年八十三岁。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胡质之子威,字伯虎。

少有志向,厉操清白。

质之为荆州也,威自京都省之。

家贫,无车马童仆,威自驱驴单行,拜见父。

停厩中十余日,告归。

临辞质赐绢一匹,为道路粮。

威跪曰:

“大人清白,不审于何得此绢。

”质曰: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威受之,辞归。

每至客舍,自放驴,取樵炊爨,食毕,复随旅进道,往还如是。

质帐下都督,素不相识,先其将归,请假还家,阴资装,百余里要之,因与为伴。

每事佐助经营之,又少进饮食,行数百里。

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后因他信,具以白质。

质杖其都督一百,除吏名。

其父子清慎如此。

于是名誉著闻,历位宰牧。

晋武帝赐见,论边事,语及平生。

帝叹其父清。

谓威曰:

“卿清孰与父清?

”威对曰:

“臣不如也。

(节选自孙盛的《晋阳秋》)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 A项中的两个“故”字,从词性来看前者是连词,后者是副词;从意义来看前者表示结果,后者表示特意做某事。

前一“故”字即承此而表示结果,后一“故”字在这里只有解释为“故意”才能与上下文贯通。

B项两个“每”字均为副词,指“每次、每当”。

后一“每”字可从句中所用的“则”字得到启发,因为例句本身就告诉你,它表示的意思是“每次一……就……”的意思。

C项中两个“因”字均为介词,表示“通过”的意思。

两个“因”字的意思相同。

D项中的两个“及”字也是介词,表示某一动作涉及到某一处所或范围。

“及”字的此类用法很常见,它由其动词义虚化而来,与动词义十分接近,考生不应感到陌生。

6.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1)质曰:

“是吾俸禄之余,故以为汝粮耳。

译文:

 

(2)威疑之,密诱问,乃知其都督也,因取向所赐绢答谢而遣之。

译文:

 

解析:

正确翻译虚词是翻译的前提,还须注意“余”“密”“向”“赐”等词语。

答案:

(1)胡质说:

“这是我的俸禄的结余,所以用它来做你的盘缠啊。

(2)胡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

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

参考译文:

胡质的儿子胡威,字伯虎。

自小志向远大,重名节,品格高尚。

当时胡质在荆州任官,他从京城前去看望。

家里生活窘迫,没有车马奴仆,他自己赶驴前往,拜见他的父亲。

停留了十余天,准备回去。

快走的时候,父亲给他一匹绢,作为路上的盘缠。

胡威跪下问父亲:

“父亲清白,不知道这匹绢是从哪里得到的?

”胡质说:

“这是我的俸禄的结余,所以用它来做你的盘缠啊。

”胡威接受,告辞回家。

途中每到一个旅舍又亲自放驴和砍柴做饭,吃完饭便又上路,前往途中、回京路上都是如此。

当时胡质的一个职位为都督的下属,和胡威从来不认识,事先知道他要回家,便请假回家,暗中准备了盘缠,在百余里外的路上等胡威,一路上与胡威为旅伴。

遇到什么事都帮助胡威做,又很少吃东西,这样走了几十里,胡威产生了疑问,私下问他,才知道这位旅伴是他父亲的都督。

于是拿父亲给他的绢来答谢,打发他回去了。

后来经别的使者,将此事告诉了他的父亲。

他父亲打了这位都督一百杖,并罢免了他的官职。

胡质父子如此清廉,使他们得到了很高的声誉,官位也做到宰相。

晋武帝召见胡威时,谈论边疆的事情,提到他父亲一生的事迹,感叹他父亲的清廉,并问胡威:

“你与你父亲哪个更清廉?

”胡威回答说:

“我比不上我父亲。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2题。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

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

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

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

陆生因说佗曰:

“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

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

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

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下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

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

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

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

”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

“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

”因问陆生曰:

“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

”陆生曰:

“王似贤。

”复问:

“我孰与皇帝贤?

”陆曰:

“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

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踦②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

”尉佗大笑曰:

“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

曰:

“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

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节选自《说苑·奉使》)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

秦时已并天下。

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

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

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

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

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前传》)

【注】①椎结:

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②踦:

同“崎岖”。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   亲戚:

父母。

B.如反覆手耳反覆:

翻转。

C.人众车舆舆:

众多。

D.政由一家由:

如同。

解析:

D 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文言实词词义除了熟悉常见的意义外,还要注意从语境、语句结构等方面推理核实。

A项,亲戚:

内外亲属,包括父母和兄弟,后文有“昆弟”,在此解释为“父母”正确。

B项,反覆:

翻转,从原文看,指越人“杀王降汉”像“翻转手掌”一样容易,正确。

C项,舆:

众多。

从“人众车舆”的结构特点上可以推知“舆”和“众”意思相同,指众多。

D项,由:

从。

“政由一家”省略谓语动词“出”,“由一家”是介宾短语。

2.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

译文:

 

(2)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译文:

 

(3)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

译文: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句子应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力求字字落实,做到“信、达、雅”。

本题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省略句。

(1)“弃”是动词,背弃;“捐”是动词,抛弃;“抗衡”是动词,对抗;“且”是副词,将要。

(2)“起”是动词,起兵;“中国”是古今异义词,中原;“王”是动词,称王;“遽”是副词,就。

(3)“越中无足与语”是省略句,应为“越中无足与(之)语”;“语”是动词,交谈,说话;“日”是名词作状语,每天。

答案:

(1)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2)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3)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参考译文:

陆贾跟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能言善辩的说客,他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

到高祖时,中原刚刚平定,尉佗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

高祖派遣陆贾(出使南越),赐给尉佗金印,任命尉佗为南越王。

陆贾到了南越,尉佗梳着椎形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很傲慢的样子),接见陆贾。

陆贾于是劝说他道:

“您本是中原人,父母兄弟和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

现在您背弃本性,抛弃汉人的衣帽巾带,想要凭借小小的南越和大汉相对抗,成为敌对国家,灾祸将要降临到您的身上了!

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纷纷揭竿而起,只有汉王首先进入函谷关,占据咸阳。

项籍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

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最终诛灭项羽,灭掉楚国。

五年之间,天下平定。

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

现在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帮助天下人讨伐暴逆,朝廷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天子怜惜百姓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您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

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

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心收拢起来的小小南越,在此不向汉朝称臣。

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大军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掌那么容易了。

”在这种情况下,尉佗就急急忙忙站起身来,向陆贾道歉说:

“我在蛮夷中居住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仪了。

”接着又问陆贾:

“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贤能呢?

”陆贾说道:

“您似乎比他们贤能。

”尉佗又问:

“那我和皇帝相比谁贤能呢?

”陆贾回答:

“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消灭强大的楚国,为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统理整个中原,而中原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众车多,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

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王相比!

”尉佗听了大笑说道:

“我没有从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

”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交谈几个月。

尉佗说:

“南越国中没有人值得(我)同(他)交谈,直到你来,让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从未听到过的道理。

”陆贾完成拜尉佗为南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朝的管制约束。

陆贾回到朝廷之后,把在南越的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真定人,姓赵。

秦国兼并了六国。

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

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尉的职务。

任嚣死后,赵佗借机逐渐按照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用自己的亲信做代理长官。

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高祖平定天下之后,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放过了赵佗,没有派兵诛灭他。

汉高祖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立赵佗为南越王。

二、(2014浙江十校联合体高三上学期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示季子懋修书

(明)张居正

汝幼而颖异,初学作文,便知门路,吾尝以汝为千里驹,即相知诸公见者,亦皆动色相贺曰:

“公之诸郎,此最先鸣者也。

”乃自癸酉科举之后,忽染一种狂气,不量力而慕古,好矜己而自足。

顿失邯郸之步,遂至匍匐而归。

丙子之春,吾本不欲求试,乃汝诸兄咸来劝我,谓不宜挫汝锐气,不得已黾勉从之,竟致颠蹶。

艺本不佳,于人何尤?

然吾窃自幸曰:

“天其或者欲厚积而钜发之也。

”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岂知一年之中,愈作愈退,愈激愈颓。

以汝为质不敏耶?

固未有少而了了,长乃懵懵者。

以汝行不力耶?

固闻汝终日闭门,手不释卷。

乃其所造尔尔,是必志骛于高远,而力疲于兼涉,所谓之楚而北行也!

欲图进取,岂不难哉!

夫欲求古匠之芳躅,又合当世之轨辙,惟有绝世之才者能之,明兴以来,亦不多见。

吾昔童稚登科,冒窃盛名,妄谓屈宋班马,了不异人,区区一第,唾手可得,乃弃其本业,而驰骛古典。

比及三年,新功未完,旧业已芜。

今追忆当时所为,适足以发笑而自点耳。

甲辰下第,然后揣己量力,复寻前辙,昼作夜思,殚精毕力,幸而艺成。

然亦仅得一第止耳,犹未能掉勒文场,夺标艺苑也。

今汝之才,未能胜余,乃不俯寻吾之所得,而蹈吾之所失,岂不谬哉!

吾家以诗书发迹,平生苦志励行,所以贻则于后人者,自谓不敢后于古之世家名德。

固望汝等继志绳武,益加光大,与伊巫之俦,并垂史册耳!

岂欲但窃一第,以大吾宗哉!

吾诚爱汝之深,望汝之切,不意汝妄自菲薄,而甘为辕下驹也。

今汝既欲我置汝不问,吾自是亦不敢厚责于汝矣!

但汝宜加深思,毋甘自弃。

假令才质驽下,分不可强;乃才可为而不为,谁之咎与!

己则乖谬,而使诿之命耶,惑之甚矣!

且如写字一节,吾呶呶谆谆者几年矣,而潦倒差讹,略不少变,斯亦命为之耶?

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选自《张文忠公全集》)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D A项中前一个是“到”的意思,后一个是取消句子独立性。

B项中前一个是“竟然”的意思,后一个是“才”的意思。

C项中前一个是“凭借”的意思,后一个表结果。

D项中两个均是“大概”的意思。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又意汝必惩再败之耻,而俯首以就矩矱也。

译文:

 

(2)区区小艺,岂磨以岁月乃能工耶?

吾言止此矣,汝其思之!

译文:

 

解析:

(1)“意”“惩”“矩矱”为得分点;

(2)“区区”“磨”“工”“其”为得分点。

两句要求句意通顺。

答案:

(1)又想到你会记住(惩戒)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

(2)写字是小事情,但是任凭时间消磨(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

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参考译文:

你小时候聪慧,才智异于常人,刚开始学写文章,便知道写文章的门路,我曾经认为你是千里马,和我相熟的朋友看到你,也高兴地祝贺我说:

“您的几个儿子当中,他应该是最先取得成功的(最先及第)。

”然而自从癸酉年你科举中第,你忽然染上了一种狂傲之气,自不量力地想着仿效古人,骄傲自满。

好比那邯郸学步的年轻人,把自己本有的本事忘了,只得爬着回家。

丙子年春天,我本不想让你去应试,是你的几个兄长都来劝我,说不应该挫了你的锐气,我只好勉强答应,结果你遭受挫败。

你学艺不精,我埋怨你又有什么用呢?

可是我庆幸地对自己说:

“老天大概是要让你厚积薄发吧。

”又想到你会记住(惩戒)再次失败的教训,肯低下头来遵守规矩。

哪里想到一年里,你越写越退步,越激励你你越颓废。

是你的才智不聪敏吗?

大概还不是小时候聪慧,长大很懵懂的人。

是你不够努力吗?

我听说你终日闭门读书,手不释卷。

可是才学造诣平常,定然是你好高骛远,想广涉猎而使得自己疲倦,这就是南辕北辙啊!

还想进步,这不是很困难吗?

想追寻前人的足迹,又合乎当世的准则,这只有才华卓著的人才能做到,然而从明朝建立以来,这种人都不多见。

我早年年少登科,得到了人们附会的好名声,胡乱品评屈原、宋玉、班固、司马迁这些人,认为自己才智异于常人,科举及第也是很轻松的事情,于是放弃原来的学业,仿效古人。

到过了三年,学习古典的还没有取得成功,原来的学业已经荒废。

现在回想当年的行为,恰好是引人耻笑而自取污辱。

甲辰年我科举落第,于是估摸自己的能力,继续以前放弃的学业,读书不分昼夜,发奋努力,侥幸学业有所成就,然而也只是科举中第罢了,还没有能力在文学界夺得头筹。

而今你的才能,恐怕不会超过我,可是不放低姿态沿袭我的路径,而要重蹈我的覆辙,这不是很荒谬吗?

我们家靠读书发家,我一生艰苦学习,要留给你们后人的,不敢落后于古代世家的高尚道德。

本来希望你们能继承我的志愿,将这种精神道德发扬光大,以便能同伊尹、巫咸这些人一起,彪炳史册。

哪里只是想以科举及第来光大我们宗族!

我爱你那样深,对你的希望那样殷切,没想到你妄自菲薄,甘愿做柴门前守门的狗!

现在你既然希望我对你不闻不问,我自然也是不会严厉指责你!

但是你要好好的思考,不要自暴自弃。

如果是才智驽钝,那本是无法勉强的;可是你竟然有能力却不去作为,这又能怪谁呢?

自己性情怪僻,却归咎到命运,这糊涂得很厉害呀!

譬如说写字,我教导你几年了,可你还是这样潦草,没有一点改变,难道这也是命运造成的吗?

写字是小事情,但是任凭时间消磨(个人却不努力)就能做好吗?

我的话就说到这,你还是好好想想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