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628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19.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docx

学年语文语文版选修《论语选读》学案主题二++第九课+出辞气远鄙倍

第九课

出辞气远鄙倍

  

1.冉有 名求,字子有,周朝春秋末期鲁国人。

冉有出身卑微,性格开朗,秉性刚直,但不擅长礼乐。

是孔子的直系(第一代)弟子,比孔子小29岁,在孔门中以善于处理政事著名,曾做过鲁国贵族季孙氏的家臣。

前487年率左师抵抗入侵的齐军,取得胜利,又趁机说服季康子迎回了在外流亡14年的孔子。

帮助季氏进行田赋改革,聚敛财富,受到孔子的严厉批评。

冉有帮助季氏发展新兴地主阶级势力,孔子对此极为不满,声称冉求不再是他的学生,要弟子“鸣鼓而攻之”。

2.伯夷、叔齐 相传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子。

孤竹国国君在世时,立叔齐为王位的继承人,国君死后叔齐要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

伯夷说:

“你当国君是父亲的遗命,怎么可以随便改动呢?

”于是伯夷逃走了。

叔齐仍不肯当国君,也逃走了。

百姓就推孤竹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

伯夷、叔齐兄弟之所以让国,是因为他们对商纣王当时的暴政不满,不愿与之合作。

他们隐居渤海之滨,等待清平之世的到来。

后来听说周族在西方强盛起来,周文王是位有道德的人,二人便来到周的都邑岐山。

此时,周文王已死,武王即位。

他们对倚仗兵力征伐杀戮的西周感到非常失望。

当周武王带着装有其父亲周文王的棺材,挥军伐纣时,伯夷拦住武王的马头进谏说:

“父亲死了不埋葬,却发动起战争,这叫作孝吗?

身为商的臣子却要弑杀君主,这叫作仁吗?

”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被统军大臣姜尚制止了。

周武王灭商后,伯夷、叔齐却以自己归顺西周而感到羞耻。

为了表示气节,他们不再吃西周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以野菜为食。

周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答应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拒绝出山仕周。

后来,一位山中妇人对他们说:

“你们仗义不食周朝的米,可是你们采食的这些野菜也是周朝的呀!

”于是他们就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饿死在首阳山脚下。

在孔子看来,作为君子就必须重视仁德修养,不论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离开仁德。

同时曾子认为,君子重视仁德修养还必须注意三个方面的规范:

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也就是说,君子要整肃自己的仪容举止,端庄自己的脸色神情,注意自己的言辞。

孔子重视语言不尚文饰,朴实无华,话说到点子上,一语中的。

但并不是不要求有文采,更要求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4)

子曰: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15.8)

孔子曰:

“侍于君子有三愆:

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

”(16.6)

[突破词句]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

(2)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侍于君子有三愆愆:

_____________________

(4)出辞气,斯远鄙倍矣鄙:

________倍:

__________

答案:

(1)形容词作动词,重视 

(2)变动,这里指整肃 (3)过失,过错(4)粗野,鄙陋 通“背”,乖戾

2.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鸟在快死的时候,它的叫声悲哀;人在快死的时候,他的话语仁善。

(2)聪明人既不会待人不当,也不会说话不当。

(3)话轮到他说却不说,叫作隐瞒。

[要义探究]

3.君子在道德上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是什么?

点拨:

一是“动容貌,斯远暴慢矣”,强调了礼对举动容貌方面的指导作用;二是“正颜色,斯近信矣”,强调了礼对外部表情和内在感情方面的指导作用;三是“出辞气,斯远鄙倍矣”,强调了礼对语言语气方面的指导作用。

礼养于中则行于外。

打好礼的思想基础,言谈举止就会合于礼。

这是修身之要,为政之本。

对于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和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具有重要价值。

4.在第三段中,孔子认为侍奉君子容易犯的三种过错是什么?

这说明了什么问题?

点拨:

三种过错是“躁—隐—瞽(没眼色)”。

这说明了说话时不可以乱说,要善于察言观色,把握时机,符合谈话礼节。

否则,会说话失当,有失风度和修养。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5~9题。

鲁人为长府。

闵子骞曰:

“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

”子曰: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11.14)

蘧伯玉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

“夫子何为?

”对曰:

“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使者出。

子曰:

“使乎!

使乎!

”(14.25)

冉有曰:

“夫子为卫君乎?

”子贡曰:

“诺,吾将问之。

入,曰:

“伯夷、叔齐何人也?

”曰:

“古之贤人也。

”曰:

“怨乎?

”曰:

“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出,曰:

“夫子不为也。

”(7.15)

[突破词句]

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鲁人为长府       为:

________________

(2)蘧伯玉使人于孔子使:

________________

(3)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寡:

________________

(4)夫子为卫君乎为: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做,指下文的“改作”,即“改建” 

(2)派遣 

(3)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减少 (4)帮助

6.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仍旧贯,如之何?

何必改作?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照老样子,怎么样?

为什么一定改建呢?

(2)我们先生想尽量减少过失却还没能做到。

(3)他们追求仁德便得到仁德,又怨恨什么呢?

[要义探究]

7.孔子为什么说闵子骞“言必有中”?

点拨: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修建府库如若改制,则违背礼制,有僭越之嫌,同时加重赋税,增加百姓负担。

子骞反对违背礼制,认为应有利百姓。

二是回答有艺术性,先是一个肯定句“仍旧贯”,接着巧妙地缓和语气,改为无疑而问“如之何”,接着马上补充一个语气坚决的反问句“何必改作”。

语言跌宕,松紧有致,语气舒缓自如恰到好处,这样容易使自己的言论得以顺利采纳。

8.孔子为何赞叹蘧伯玉的使者?

点拨:

使者的回答反应敏捷,词义恰当,不卑不亢,既为自己的主人自谦,又明白暗示出自己主人的可敬品格。

虽自谦而不失身份,语意曲折微妙,言简意赅,所以得到了孔子的赞叹。

9.子贡有怎样的谈话技巧?

请结合文意及注释分析。

点拨:

子贡借伯夷、叔齐兄弟互相让位的事来试探孔子对卫出公与其父争位一事的态度,并由孔子肯定伯夷、叔齐的做法,而知孔子不赞成卫出公。

这样,子贡既委婉地探知到了孔子的观点,又没有引起孔子的不悦,体现了子贡委婉的表达艺术。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0~13题。

子曰:

“为命,裨谌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14.8)

子曰:

“辞达而已矣。

”(15.41)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1.3)

或曰:

“雍也仁而不佞。

”子曰:

“焉用佞?

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不知其仁,焉用佞?

”(5.5)

[突破词句]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裨谌草创之    草:

____________________

(2)雍也仁而不佞佞:

____________________

(3)巧言令色,鲜矣仁鲜:

____________________

(4)御人以口给口给:

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粗略 

(2)有口才 (3)少 (4)应对敏捷,能言善辩

11.翻译下面的句子,并探究其句式特点。

(1)巧言令色,鲜矣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说美好动听的话语,装柔顺和善的脸色,这种人仁德太少了。

(主谓倒装句)

(2)靠能言善辩对付人,常常让人讨厌。

(介词结构后置句。

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以口给御人,屡于人憎”)

[要义探究]

12.孔子为什么提出“辞达而已”,而没有更高的言辞要求?

点拨:

孔子主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巧言乱德”,是希望人们少说多做,语言要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而不要浮华的虚饰。

13.孔子既反对巧言令色,又追求语言的敏捷得体。

这二者的区别在哪里?

孔子的主张对我们今天进行言语交际有什么启示?

点拨:

区别在于:

说话的出发点和内容不同,前者是虚情假意,即所谓“鲜矣仁”;而后者则出于“仁”的目的,以诚信为本。

启示我们今天要重视品德修养,说话要看对象,有技巧,说到点子上。

诵读下面的内容,完成14~17题。

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似不能言者。

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唯谨尔。

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

君在,踧踖如也,与与如也。

(10.1)

子曰:

“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14.4)

子所雅言:

《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7.18)

[突破词句]

14.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雅言:

______________

(2)其在宗庙朝廷,便便言便便:

______________

(3)有德者必有言言:

________________

(4)孔子于乡党,恂恂如也恂恂:

______________

答案:

(1)通行的标准语 

(2)明辩 (3)指有价值的言论 (4)恭顺

15.翻译下面的句子。

(1)朝,与下大夫言,侃侃如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上朝的时候,跟下大夫说话,温和欢悦的样子。

(2)有德行的人一定有嘉言,有嘉言的人不一定有德行。

[要义探究]

16.应该怎样看待孔子在乡党、在宗庙、在朝的表现?

点拨:

这是孔子慎言的表现。

他在与不同对象交往时,都能说话讲究,表情适当,言语得体,符合礼制的要求。

17.怎么理解孔子“《诗》、《书》、执礼,皆雅言也”的行为?

点拨:

雅言,指通行的标准语。

雅,正,合乎规范、标准。

诗可以陶冶情操,书可以明白义理,礼可以规范行为,这三个方面多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孔子使用雅言诵读《诗》《书》,主持礼仪,说明孔子对道德修养和礼制的高度重视。

一、基础巩固

1.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鸟之将死,其鸣也哀   其:

它的

B.君子所贵乎道者三贵:

珍贵

C.便便言,唯谨尔谨:

严肃

D.巧言令色,鲜矣仁鲜:

新鲜

解析:

选A B项,贵:

形容词作动词,重视;C项,恭敬,谨慎;D项,鲜:

少。

2.下列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正颜色,斯近信矣B.动容貌,斯远暴慢矣

C.裨谌草创之D.东里子产润色之

解析:

选D A项,颜色:

古义,指脸色神情;今义,由物体发射、反射或透过的光波通过视觉所产生的印象。

B项,容貌:

古义,指仪容举止;今义,相貌。

C项,草创:

古义,指写草稿;今义,开始创办或创立。

D项,润色,加以文采,古今同义。

3.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如”字的意义和用法。

(1)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如:

________________

(2)与上大夫言,訚訚如也如:

________________

(3)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如:

________________

(4)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

________________

(5)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如:

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词,及,比得上 

(2)形容词词尾,……的样子

(3)动词,如同,像 (4)动词,往,到……去 (5)连词,假如,如果

4.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 ②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B.①为命,裨谌草创之②夫子为卫君乎

C.①鸟之将死②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

D.①可与言而不与之言②朝,与下大夫言

解析:

选D A项,连词,表转折关系,却/连词,表顺承关系,就;B项,动词,拟定/动词,帮助;C项,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代词,这;D项,均为介词,跟,和。

5.下列各句中,与例句的句式特点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A.夫子何为        B.古之贤人也

C.御人以口给D.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解析:

选C A项,宾语前置,应为“为何”;B项,判断句,“也”;C项,状语后置,与例句相同,即“以口给御人”,例句现代汉语语序应为,“于蓝取之”,“于蓝青”;D项,宾语前置,即“又怨何”。

6.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鸟之将死,____________;人之将死,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鲜矣仁!

(3)有德者必有言,____________________。

仁者必有勇,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其鸣也哀 其言也善 

(2)巧言令色 (3)有言者不必有德 勇者不必有仁

二、《论语》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

曾子言曰: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君子所贵乎道者三:

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

笾豆之事,则有司存。

”(8.4)

7.下列各项中,对上面《论语》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是要劝他好好听自己的话。

B.曾子教导孟敬子执政者应当重视的是道,而非那些“笾豆”之类的细枝末节。

C.孟敬子去看望曾子,曾子叮嘱他说话要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D.曾子希望执政者严肃自己的容貌,端庄自己的脸色,恰当地用辞以及注意说话时的语气声调。

解析:

选C 没有叮嘱孟敬子“说话要善意,让那些主管事务的官吏去管祭祀的事情”。

8.如何理解曾子所说的君子应该重视的三个方面的道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动容貌,斯远暴慢矣”,这是讲重视仪态。

自己先严肃、庄重起来,别人就不会用粗暴和懈怠的态度来对待你。

(2)“正颜色,斯近信矣”,讲的是重视待人的态度。

端正脸色,态度谦和地待人接物,才能取信于人。

(3)“出辞气,斯远鄙倍矣”,讲重视谈吐。

说话用词准确,语气和缓,就可以避免鄙陋和错误。

善于言谈,这是学问修养的自然流露。

这三方面的问题,其实都与“礼”有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9~10题。

子曰:

“辞达而已矣。

”(15.41)

子曰:

“巧言令色,鲜矣仁!

”(1.3)

9.孔子强调言辞以表达意思为目的,这与老子“信言不美,美言不信”的观点是否一致?

试简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一致。

孔子向来主张“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反对“巧言乱德”,他希望人们要少说话,多做事;但他并不是要人们都言语呆滞,反应迟钝。

他认为,语言首先应该能够准确地表达思想,“文以载道”,这是必须的。

不能华而不实,只有一个华丽的外表而无实际的内容,或想借华丽的外表来掩盖空洞的内容的做法,就更行不通了。

孔老夫子的这种认识和老子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有异曲同工之妙。

10.“巧言令色,鲜矣仁”表明了孔子怎样的观点?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句话告诉人们,看人不能只看其外表,也不能只听那些动听的话。

这表明,孔子极为重视人的实际行动,特别强调人应当言行一致,力戒空谈浮言,心口不一。

孔子的这种踏实态度和质朴精神长期影响着中国人,成为中华传统思想文化中的精髓。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5题。

魏禧,字冰叔,宁都人。

父兆凤,诸生。

明亡,号哭不食,翦发为头陀①,隐居翠微峰。

是冬,筮离之乾,遂名其堂为易堂,旋卒。

禧儿时嗜古,论史斩斩见识议。

年十一,补县学生。

与兄际瑞、弟礼,及南昌彭士望、林时益,同邑李腾蛟、邱维屏、彭任、曾灿等九人为易堂学。

皆躬耕自食,切劘②读书。

禧束身砥行,才学尤高。

门前有池,颜其居曰勺庭,学者称勺庭先生。

性仁厚,宽以接物,不记人过。

与人以诚,虽见欺,怡如也。

然多奇气,论事每纵横排奡③,倒注不穷。

事会盘错,指画灼有经纬。

思患豫防,见几於蚤,悬策而后验者十尝八九。

流贼起,承平久,人不知兵,且谓寇远猝难及。

禧独忧之,移家山中。

山距城四十里,四面削起百馀丈。

中径坼,自山根至顶若斧劈然。

缘坼凿磴道梯而登,因置闸为守望。

士友稍稍依之。

后数年,宁都被寇,翠微峰独完。

喜读史,尤好左氏传及苏洵文。

其为文凌厉雄杰。

遇忠孝节烈事,则益感激,摹画淋漓。

年四十,乃出游。

於苏州交徐枋、金俊明,杭州交汪沨,常熟交顾祖禹,常州交恽日初、杨瑀,皆遗民也。

当是时南丰谢文洊讲学程山星子宋之盛讲学髻山弟子著录者皆数十百人与易堂相应和易堂独以古人实学为归而风气之振由禧为之领袖。

僧无可尝至山中,叹曰:

“易堂真气,天下无两矣!

”友人亡,其孤不能自存,禧抚教安业之。

凡戚友有难进之言,或处人骨肉间,禧批郤导窾,一言辄解其纷。

或讶之,禧曰:

“吾每遇难言事,必积诚累时,待其精神与相贯注,夫然后言。

康熙十八年,诏举博学鸿儒,禧以疾辞。

有司催就道,不得已,舁疾至南昌就医。

巡抚舁验之,禧蒙被卧称疾笃,乃放归。

后二年卒,年五十七。

(节选自《清史稿·列传文苑》,有删改)

[注] ①头陀:

意为“抖擞”,即去掉尘垢烦恼。

因用以称僧人。

②切劘(mó):

切磋相正。

③排奡(ào):

刚劲有力。

1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论史斩斩见识议  斩斩:

斩钉截铁的样子

B.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