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5113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4.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docx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的知识点

 做好小学数学“幼小衔接”培养幼小生良好学习习惯

从一个鲜活的案例引发的思考……

要无缝隙“衔接”

案例:

丁爷爷的孙子今年3岁,从今年起,丁爷爷就开始培养孙子独立吃饭的习惯,虽然孩子吃饭速度慢些,衣服会弄脏,但丁爷爷坚持不懈。

但每次去外婆家,外婆总是自告奋勇地喂小外孙吃饭,好不容易培养起来的吃饭习惯处在进两步退一步的境地。

分析:

孩子的外婆与爷爷由于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导致教育下一代的不同方式。

但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两亲家不能各行其是,只有多沟通、交流,多理解、尊重,达成一致,在科学养育的前提下,做到无缝隙“衔接”,才能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思考:

由此而想到了,我们的幼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根基。

学前班与小学环境建设、学习内容、学习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差异。

虽然不能做到无缝隙“衔接”,但是我们能降低幼小衔接中的坡度,不但在教法、学法上,在学习内容上也要搞好衔接,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做到合理性和科学性。

通过摸索、实践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养成认真倾听的好习惯,促进注意力延续。

心理学指出:

5-6岁儿童主动注意的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

一年级的学生,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

而且数学学科本身学习起来就是枯燥无味的,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有三点做法:

1、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姿体语言作用,以饱满的激情来吸引学生,以无声的手势来调动学生,抑扬顿挫的声音来带动学生,唤醒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倾听是学生接受知识的主要途径。

要求学生聚精会神地听课。

主要采取鼓励的方法,听课特别好的学生,点名表扬。

而对待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眼神加以提醒,或者让他起来重复讲解的内容。

一年级学生想受到表扬,因此多鼓励、少批评的方法会更好一些。

3、教学方法、手段的多样化与直观性。

尽量利用教学挂图、幻灯片等教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采取故事、谜语开头,创设情景;加强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数学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分散注意力。

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

二、养成说的习惯。

用数学语言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

数学课学生发言需要把自己的思考过程用数学语言完整表达出来,幼儿园这方面要求低。

所以学生发言要求大声、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课堂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有时候,可以让学生之间进行语言交流,如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前后桌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三、养成独立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

教学中,一定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有学生对于:

12-8=4、15-9=6等倒背如流,这些学生只是单纯记忆而已,不会思考过程,更不会用凑十法、加法的是减法的逆运算计算方法做出来。

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

教师一定利用学生的小棒,通过学生动手摆的过程,让他们独立思考,再让他们说出算法的过程,再次进行独立思考是很有必要的。

4、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

我深信:

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

例如,在教学“几比几多几,少几”的问题时,先从简单的入手,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摆的时候一一对应的摆。

提问:

△比○多几个?

○比△少几个?

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几比几多几,少几的算理。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比4个多2个,要用6-4得到答案。

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5、“细心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

“对作业要严格要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

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读中画出重要的数字或字。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

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3)细心检查。

检查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

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

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

对认真检查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

每次判断完作业我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改错就可以了,还要把错误原因,及为什么这样做才对写上。

以加深他们对题目的理解。

 

一年级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之点滴

经常说好习惯受益一生,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而一年级又是基础中的基础。

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提高学习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才能获得成功。

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学生终身受益。

在实际教学中,我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式和学习习惯,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和分析现实生活,用数学的方法去解决一些日常生活中的问题。

那么,如何扎实有效地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呢?

我在教学实践中着重抓了以下几点:

1、听的习惯。

听是课堂上接受信息的第一道大门。

学生听讲能力的强弱,是决定接受信息多少的首要因素。

课上我要求学生全神贯注地听讲,主要采取正面引导的方法,看到某某学生听讲特别认真,我就适时的表扬。

如,“赵晨希听讲多认真呀,有的同学真应该向他学习。

”而看到个别不认真听讲的学生,教师可用目光加以暗示。

一年级学生很单纯,都想受到表扬,因此正面引导的效果会更好一些。

一年级学生因年龄的原因,其思维更具形象性。

在具体教学中,我注意教学形式的多样化与直观性,尽量利用教学挂图、教具等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采取故事开头,创设情景;多媒体展示,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学习新知识的情感需求;动手操作,加深理解;以游戏的方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在课上就不容易“走神”,而把精力全部投入到学习中去。

久而久之,就容易形成上课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

2、想的习惯。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如果不积极动脑思考就不可能学好数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通常是引导帮助学生去做、去想知识。

如在学习“10的分与合”时,在复习铺垫的基础上,提问:

“10可以分成几和几呢?

”引导学生一边分小棒一边思考,从而自己得出结论。

多问几个“为什么”比直接告诉学生“是这样的”要好得多。

另外,学生原有知识水平参差不齐的情况也应引起我们的注意。

如在进行十几减9的减法学习时,我刚开讲,就有学生就叫起来:

11-9=2、12-9=3、13-9=4……千万不要以为学生都会了,知道答案的学生都是上过幼儿园的学生,而那些没上过幼儿园的学生则一无所知。

另外,即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理解水平也是不一样的,有的算法清晰,有的则仅是形式上会背出答案而已,而对于具体的思考过程、计算方法等并不是很清楚。

于是我问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

“你们是怎么算出来11-9=2、12-9=3、13-9=4……你能当小老师说给其他同学听听吗?

”这就促使那些能说出答案的学生不得不重新沉下心来考虑如何解释,从而重新思考关于十几减9的相关知识。

而对那些还不会计算十几减9的学生我则引导:

“同学们,看我们班有些人都知道了这么多减法算式,我们可不能输给他们,赶紧想办法试试看。

”这样,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几乎就能全部调动起来了。

之后,我再请小老师说说自己的算理、算法,其他同学进行验证、补充,学生在相互之间的思维撞击中学会了知识,获得了积极的成功体验。

3、说的习惯。

发言需要学生将自己的思考过程用言语的形式表达出来,要把内部的知识转化为外部的语言,必须表达清楚,使别人能听懂,因此自己内部的思维必须清晰才行,所以发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维和表达能力。

我在课上尽量创造更多让学生发言的机会,注意学生表达的准确性与严谨性。

但一节课让学生们发言的机会毕竟有限。

有些同学就说,老师为什么我举手,你也不叫我呀。

所以我也经常利用“同桌互相说说”、“小组内大家讨论讨论”、“和你的好朋友商量商量”等形式,让学生有更多表达自己见解的机会。

另外,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如果正确且清晰,那是再好不过了。

如果学生回答错了,说明他们对知识还没有真正理解透彻,而他们的错误回答往往能代表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漏洞,如果我们能很好地加以引导,就有助于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如有一次遇到这样一道题目:

“小红的前面有5个人,后面有3个人,这一排一共有几个人?

”学生有的说是8个,有的说是9个,于是我请答案是8的一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他答道:

“小红前面5个人,后面3个人,5+3=8,所以应该是8个人。

”我又请了答案是9的学生说自己的解题思路,最后在班里找了一排同学验证了俩人的结果。

大家都明白应该是9个人。

想想在学生回答问题后给与适当的评价或引导,而不是一味的批评错的。

对孩子发言的积极性也会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4、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

我深信:

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

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

例如,在教学“几比几多几,少几”的问题时,先从简单的入手,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6个△),摆的时候一一对应的摆。

提问:

△比○多几个?

○比△少几个?

让学生通过操作明白几比几多几,少几的算理。

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比4个多2个,要用6-4得到答案。

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5、“细心作业”的学习习惯的培养。

小学数学大纲明确指出:

“对作业要严格要求。

”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升华,作业可以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巩固课堂学到的知识,加深对课本知识理解。

强调独立完成作业是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好机会。

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到:

(1)认真审题。

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我们在课堂上教给学生读题方法,要求学生边指边读,强调他们多读,弄懂题目具体有几个已知条件和问题,在读中画出重要的数字或字。

(2)规范书写。

教给学生写作业方法,从写数字清楚,书写整齐、美观到格式正确,都有规范要求。

要求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作业。

有了时间限制,学生不敢随意浪费时间。

和时间比赛的结果会鼓励激发学生做作业的积极性。

(3)细心检查。

检查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最基本的技能。

我们训练学生沉着、冷静的学习态度。

计算必须慎重,切勿草率从事。

不管题目难易都要认真对待。

对认真检查有进步的同学给予鼓励表扬,树榜样。

(4)改错。

在数学知识的探索中,有错误是难免的。

每次判断完作业我要求学生不是简单的改错就可以了,还要把错误原因,及为什么这样做才对写上。

以加深他们对题目的理解。

一年级学生由于年龄特征,光靠老师的工作是不够的,家长的力量不可忽视,因此,我经常向家长渗透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让他们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并和家长交流一些辅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争取家庭辅导与学校教育达到和谐统一。

只有多渠道、坚持不懈地抓学生良好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提高学生学习的动力,才能培养出大批具有良好数学素质的有用人才。

小学数学“幼小衔接”初探

温岭市大溪镇中心小学卢海燕

基础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质的奠基工程,幼儿、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人才系统工程的重要环节。

学前班与小学又是相邻的两个教育阶段,它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它们在环境设置、学习安排、学习内容和生活制度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客观上形成了幼小衔接中的坡度。

做好幼小衔接,小学和幼儿园都要改革,不但在教育方法、形式上要逐步靠拢,在学习内容上也要搞好衔接。

如何使学前班的儿童入小学而能较快地适应小学数学的学习,使之过渡衔接的合理、科学,通过调查、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一、关注态势语言,关注儿童的情感。

低年级的学生刚跨出幼儿园来到小学进行有规律的学习,上课注意持续时间短,注意力易分散,加上感情的发展也还处在易受外界感染的阶段,而且数学学科本身不似其他学科生动好玩,易使学生产生枯燥无味的感觉,从而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和效率。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注意力,有效组织课堂教学,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发挥态势语言作用,以饱满的热情来感染学生,以简明的手势、抑扬顿挫的讲解来吸引学生,调整学生学习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⑴利用态势语言组织教学,用无声语言实现师生的双向交流。

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学习认真做得好时,老师竖起大拇指表扬学生,而做得不够好时,用噘嘴摇头不否定,当学生在做小动作时,摸摸学生的头、扳正学生的身体,抓住他的手停止他的小动作,或等他注意到时用眼神去制止他的动作……这样富有情感的态势语言既使学生专心于学习,而且保护了学生的自尊,这样的语言会比有声言语的批语更有说服力,更能让学生乐于接受。

⑵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态势语言,及时调整学生的学习状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单个的学生在教学管理中大都仍处于弱势地位,由于一系列的因素使他们不能想说就说,想做就做,即使有不满意、不懂、不会的地方大多藏在心里,但却表露在动作、神态上。

如有一次听课,教者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气氛,在巩固练习阶段设计了一场比赛摘苹果时,教者设计了一些五角星娃娃,苹果娃娃送给优胜者,有一个学生没有得到头饰很难过,就趴在桌上不吱声,教师继续进行教学,全然没有注意这位学生的表现,学生越想越难过就哭了起来。

试想一下,如果老师及时读懂学生的态势语言,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稍加开导,这位学生就不会如此伤心。

所以教学中老师要密切注视学生态势语言,学生的皱眉、笑脸、举手的踊跃与迟缓、回避的眼神等都反映了学生当时的学习心态,正如《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

“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提学习过程;要关注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在数学课堂上及时了解学生的态势语言并适当排解、引导、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⑶建立师生双方配合约定的态势语言。

通过约定的态势提高数学的趣味和教学的节奏。

如在讨论、操作等分组活动中,教师用有节奏的拍手来暗示学生停止手中的活动,学生也立即回应有节奏的拍手关回归座位正常状态,自然地进入下一轮的学习。

二、幼小衔接中数学学习内容的整合

前班教学内容包括分类、排序、量的比较;l~20数的认识;相邻数、序数、单双数;10以内数的组成;加减运算,20以内数的不进位加法、不退位减法;口头应用题教学;认识几何形体;时钟;等分;认识人民币等等。

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内容中包括:

l~20以内的基数、序数、相邻数、单双数、数的组成;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退位减法;100以内数的认识、加法、减法、用数学、分类、初步统计等。

从教材内容来看,幼小教材存在着数学知识重复,低段数学老师往往出现这样两种情况:

一是老师人为拔高要求,这在很大的程度上造成了部分儿童对学习数学失去了信心;二是老师过多的“炒冷饭”,这样又使儿童对知识失去了新鲜感。

以至小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为教师组织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数学学习内容中应注意:

1、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学前班所学的内容是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浅显知识,借助这些浅显知识达对发展幼儿与以后的正规学习有关的心理能力为目的。

小学的数学内容是成体系的学科知识,确切地说是以符号为媒介的学科知识,它的抽象水平相对较高,与学生的生活有一段距离,这种学习内容只有当学习者的思维具有一定的抽象、概括能力时才能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材方面必须搞好直观的图示运算向抽象的数学运算的过渡。

例如:

在分类与计算教学中,先教师引导,后儿童独立操作,先易后难;通过分类训练,帮助儿童构建一个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分与合的思维结构。

掌握分类关系的同时,初步渗透连续再分的思想、分合可逆的思想、逻辑排除的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儿童进行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的初步思维能力。

在教学中逐步做到实物分类操作、图示分类操作、数的分解组成操作。

数的计算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建立数的分解组成与相应的计算之间双向联系。

2、内容设计有弹性,关注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

课堂教学要满足所有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在内容的选择上体现一定的弹性,满足不同学生的数学学习需求,使全体学生都能得到相应的发展。

例如,可以对同一问题情境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或开放性问题,以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提供一定的问题材料供学生选择阅读;课后习题的选择与编排应突出层次性;在设计课题学习时,所选择的课题要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参与,在全体学生获得必要发展的前提下,不同的学生可以获得不同的体验。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选择一些拓宽知识的选学内容,但增加的内容应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注重学生的发展,有利于学生认识数学的本质与作用,增强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而不应该片面追求解题的难度、技巧和速度。

3、找准学生学习起点,关注数学学习中认知、情感发展的阶段性特点。

从儿童身心发展上看,从学前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过渡期。

这个时期的儿童保留了幼儿的某些特征,又拥有学龄期刚刚出现的某些特征。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

因此,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都应当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生活背景和趣味性(玩具、故事等),使他们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

平时上课时,我设计多种游戏活如起立报数复习基数、序数;小棒猜数复习数的组成;送小动物回家复习口算;套圈游戏学习小小统计等,将课间活动与数学活动整合起来,体现“做数学”的理念。

让学生收集信息、组织信息、处理信息,并有意识地渗透统计思想、比多少的问题意识,拓展了学生“玩”的学习资源,使学生玩中学,玩中思,玩中悟、玩中乐的情感体验。

三、设计具有生活化的课外作业

学生学习数学的目的之一,在于用数学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于养成应用数学的意识。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数学的应用意识主要表现在:

“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藏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面对实际问题时能主动尝试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

”我在认真分析教材,找出所学知识体系与生活的联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精心设计各种贴近儿童生活的家庭作业。

(1)可操作性作业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期的学生活泼好动。

他们渴望自己学到的知识、技能得到充分的表现,自己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示。

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过程,既是他们活动得到满足的过程,也是对知识进行探索、理解、应用和发展的过程。

处于信息社会发展的氛围中,小学生接受的信息量激增,渴望实践、展示自我的心理需求更为强烈。

如教学8、9的认识及组成后,回家用8根或9根小棒摆两个小图形,比一比谁摆的多,并把它画下来。

这样的家庭作业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更能开发学生的智力,促进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与态度,增加学生的主动探索意识。

(2)趣味性作业

根据小学生好奇、求知欲强、思维活跃、学习从兴趣出发的特点,我们充分结合数学本身独具的内容丰富、趣味性强等特点,努力挖掘各种内在因素,创设情境,诱发激励学生探索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兴趣,使他们由被动的“要我做”转变为主动的“我要做”,从而搞活了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如学习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的认识后,让学生用学过的图形设计一幅美丽的图案或数数家中哪些物体的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圆形,并数一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再比一比谁多谁少。

学习10的认识后,布置学生编一首凑成10的儿歌。

实践证明,这样的作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有效的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开放性作业

在生活实际问题探索解决的时候对同一个问题的研究所进行的讨论,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肯定不是唯一的,而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独有的认识角度、解决途径,或者对问题在理解上提出自己的看法,或者对别人的解决方法提出疑问,在不断完善某个问题时,同组参加讨论过程的成员也会在其中获益非浅。

可以预见的是每一个参与者的思想都会迸发出火花,学习者的积极性也得到了发掘。

开放式数学家庭作业打破了传统家庭作业中条件不多不少结论惟一的格局,给传统教学内容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学习“情景”。

让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多层次去思考数学问题,提出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如认识人民币后,设计了这样一道题:

小红有4张二角的纸币,8个一角钱的硬币和1个五角的硬币,她要买一本8角钱的练习本,她可以怎样付钱?

我们认为,在数学学习中设计开放式课外孙女作业,充分激活了学生的思维火花,拓宽学习空间,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应用数学意识与能力。

刚入学儿童是了解生活、学习知识的最初阶段,是整个小学教育的基础中基础,总之,搞好幼小衔接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思维。

将对孩子今后的发展、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为今后一阶段的学习孕育潜力,增强后劲,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