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

上传人:b****4 文档编号:3704934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52.0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docx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范文

心理学考试资料整理

第一章概论(多为小题,名词解释、选择、简答等)

1、心理学(名解):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构造主义心理学:

①冯特于1879年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冯特因此被称为心理学的始祖(或称心理学之父)。

②冯特创造了“构造主义心理学”,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另一代表人物是铁钦纳。

构造主义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强调内省方法。

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像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

3、机能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主要代表是杜威。

它否定意识的结构,强调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4、行为主义心理学:

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和斯金纳。

华生于1913年发表了《从一个行为主义者眼光中所看的心理学》,这标志着行为主义的诞生。

行为主义有两个重要的特点:

一是否认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二十反对内省,主张用实验方法。

华生的名言:

“你给我一打儿童,在一个良好的、由我做主的环境中,不管他们的天资、能力、父母的职业和种族如何,我可以任意地把他们培养成医生、律师、艺术家、大商人,甚至是乞丐或小偷。

5、格式塔心理学也称为“完形心理学”,创始人人有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等,著名论点是“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认为人都有一种心理倾向,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习惯把看到的部分看成一个整体。

6、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是奥地利弗洛伊德,研究无意识现象。

7、人本主义心理学,代表人物是马斯洛和罗杰斯。

人本主义注重人的独特性,主张人是一种自由的、有理性的生物,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

强调“自我实现”。

第三势力。

8、认知心理学,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一书的出版被认为是认知心理学正式诞生的标志。

9、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有观察法、测验法、实验法和调查法等。

①观察法(名解):

是有目的、有计划的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②测验法(名解):

是指通过运用标准化的心理量表对被试的某些心理品质进行测定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③实验法(名解):

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一种方法。

④调查法(名解):

是以提出问题的形式搜集被试各种有关材料来研究心理的一种方法。

10、心理过程是指一个人心理现象的动态过程,它包括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个性心理是一个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各种心理现象的总和,它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倾向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和世界观。

个性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11、观察法适用的应用:

多应用于学校的教育和教学情境、儿童行为、社会团体活动以及动物行为的研究。

12、观察法的特点:

优点:

保持了人的心理活动的自然性和客观性,所获得的资料比较真实。

缺点:

观察者处在被动的地位,实验者很难按照人的主观意愿发展,观察结果很难重复。

13、心理测试的种类从内容上分科分为智力测验、能力倾向性测验、创造性思维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兴趣测验、态度测验。

如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和卡特尔6种因素人格量表便是我国目前经常用以进行智力和人格测验的量表。

14、调查法分为问卷法和谈话法两种方式。

第二章感觉与知觉(重点章)

1、感觉(名解):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超感知觉(名解):

指通过不同于正常人类感官而获得有关外部世界、其他人或未来的信息的可能性,也称“第六感觉”,简称ESP。

3、人类感觉根据它获取信息的来源不同,可以分为二大类:

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肤觉)和内部感觉(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4、感觉产生的过程:

第一步是收集信息;

第二步是转换,即把进入的能量转换为神经冲动,这是产生感觉的关键环节。

第三步是将感受器传出的神经冲动经过传入神经的传导,将信息传到大脑皮层,并在复杂的神经网络的传递过程忠,对传入的信息进行有选择的加工。

第四步是感觉产生。

5、感受性(名解):

是指人的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6、检验感受性大小的基本指标称感觉阈限,与感受性的大小成反比,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7、感觉阈限(名解):

是人感到某个刺激存在或刺激发生变化所需刺激强度的临界值。

8、绝对感觉阈限(名解):

指最小可觉察的刺激量,即光、声、压力或其他物理量为了引起刚能觉察的感觉所需要的最小数量。

(感觉阈限越低,感受性越高。

9、差别感觉阈限(名解):

指刚能引起差别感觉两个刺激之间的最小差异量,表示人们对两个刺激间最小差别的觉察能力。

(觉察刺激之间微弱差别的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差别感受性越高的人,差别感觉阈限越低。

10、最小可觉差(名解):

在刺激变化时所产生的最小感觉差异。

11、视觉刺激:

即可见光,其波长在400-750毫微米之间。

12、感觉适应(名解):

由于刺激物持续地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13、知觉(名解):

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对个别属性的反应。

14、知觉的特性:

①知觉的整体性。

格式塔原则:

a、接近性;b、相似性;c、连续性;d、封闭性;e、良好图形。

②知觉的选择性,如“万绿丛中一点红”。

③知觉的理解性。

④知觉的恒常性,包括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与颜色恒常性。

15、观察(名解):

是事先有预定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知觉。

16、观察力:

是善于观察出客观事物典型的不显著的特征的能力。

求知欲、认识兴趣和学习动机是观察力形成的主要基础,知识经验是发展观察力的重要条件。

17、观察力的培养: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

2、制定周密详细的计划;

3、充分准备有关观察知识;

4、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

5、引导学生巩固观察的结果。

1、社会知觉(名解):

是指个人在社会环境中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与判断的过程。

社会知觉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对人的知觉,包括对他人和自我的知觉;②对社会事件因果关系的知觉;③对人际关系的知觉。

2、社会知觉的独特性:

①认知对象的独特性,社会知觉的对象是人;

②对他人行为的期望会影响社会知觉过程;

③社会知觉加工过程的特殊性。

首因效应(名解)指的是人们在对他人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最初获得的信息比后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近因效应(名解)是指在总体印象的形成过程中,新近获得的信息比原来获得的信息影响更大的现象。

晕轮效应(名解)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主要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

社会刻板效应(名解)是指人们对社会上某一类事物产生的比较固定的看法,也是一种概括而笼统的看法,当人们采用这些较为固定的看法去识别一个具体的人,去对他进行判断、推测和概括的时候,就有可能出现偏差,这就是社会刻板效应。

这是对社会群体最简单、最经济的认识,它有利于对某一群人作概括的了解,但也容易使人形成“先入为主”的偏见,造成社会认知偏差。

第三章记忆(重点章)

1、记忆(名解):

是人脑对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反应。

2、记忆的基本过程:

识记、保持、再现。

①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是记忆的开端环节和基础。

②保持是识记过程中获得知识经验在脑中巩固的过程。

③再现是在头脑中恢复过去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包括回忆和再认。

回忆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虽不在面前却能把它重现出来。

再认是指过去经历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时,能把它认出来。

3、记忆表象:

是人脑对当前不在我们眼前,而以前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的反应。

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两个基本特征。

4、简述如何对记忆进行分类。

(1)根据记忆的内容可以将记忆进行如下分类: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情景性记忆和语义记忆。

陈述性记忆是指对事实性信息的记忆,包括人名、地名、时间、事件、概念、定理和定律等;程序性记忆又称技能记忆,是指个体对具有先后顺序的活动的一种记忆。

情景性记忆是指对个体亲身经历过的,在一定时间和地点发生的事件或情景的记忆(触景生情);语义记忆是指随字词、概念、定理和公式等各种概括化知识的记忆,与一般的特定事件没有什么关系。

(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运动记忆。

(2)根据记忆过程中意识参与的程度,可以将记忆分为有意记忆和无意记忆。

有意记忆是指由明确的记忆目的,采取了相应的记忆方法,在意志努力的积极参与下进行的记忆。

无意记忆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不用专门方法,自然而然发生的记忆。

(3)根据信息在记忆中保持时间的长短可以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即感觉记忆,也称感觉寄存器,是使感觉信息得到短暂停留的第一个记忆系统。

短时记忆也称工作记忆,是信息加工系统的核心。

短时记忆中的信息的保持时间很有限,在无复述的情况下约保持20~30秒,但若加以复述,便可以继续保存。

长时记忆是信息经过充分的加工以后,在头脑中保持很长时间的记忆。

5、感觉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的特点以及三者关系。

感觉记忆的特点:

1、信息完全按其输入的原样;

2、保持时间极短,大约在0.25---2秒;

3、记忆容量打,几乎进入感官的所有信息都能被登记;

4、信息在感觉记忆中登记时无意识的。

短时记忆的特点:

1、短时记忆的编码;

2、信息保持时间很短;

3、短时记忆容量有限;

4、短时记忆的信息是被人意识到的,它是唯一对信息进行有意识加工的记忆阶段。

长时记忆的特点:

信息的编码只要取系语义编码;

信息保持时间很长;

记忆容量无限;

长时记忆的信息需提取到短时记忆中方能被意识到。

6、识记效果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

(1)、识记的目的、任务

(2)、识记的态度

(3)识记的方法

(4)学习材料的特点

(5)不同感觉通道

7、复述是使信息保存的必要条件。

对信息的短时保持乃至长时储存都十分重要。

复述分两种:

保持性复述和精细复述。

保持性复述也称机械重复,是指一遍遍地重复识记材料。

精细复述是指将识记的材料与长时记忆中储存的信息建立起联系。

8、遗忘曲线(名解):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并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遗忘的规律为先多后少,先快后慢。

根据这种实验结果绘成的遗忘进程的曲线,称之为遗忘曲线。

9、简述遗忘的原因。

对遗忘产生的原因心理学有两种解释:

消退和干扰。

消退理论认为,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以至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理论认为,长时记忆中信息的遗忘主要是因为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了其他刺激的干扰。

一旦干扰被解除,记忆就可以恢复。

干扰有两种,分为前摄干扰(名解:

指已学过的旧信息对学习新信息的抑制作用)和后摄干扰(名解:

指学习新信息对已有旧信息回忆的抑制作用)。

10、先后学习的两种材料越相近,干扰作用越大。

对于不同内容的学习如何进行合理安排,以减少彼此干扰,在巩固学习效果方面是值得考虑的。

11、有意遗忘(名解):

为了减轻心理不安使自己感觉更好,人们有意识地不使某些引起不愉快体验的信息再现的记忆效应。

12、如何提高记忆力的能力?

记忆能力的高低主要反映在记忆的品质上。

一般来讲,记忆的品质表现在四个方面:

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快慢)、记忆的持久性(识记过的材料保持时间的长短)、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备性(在必要时能否有效地提取记忆材料)。

提高记忆的能力,改善记忆的品质,有以下几种常用的方法。

(1)采用适当的复习策略。

复习即对所学的内容进行适当的重复学习。

根据遗忘发生的规律,可以采取适当的复习策略来克服对所学的内容的遗忘。

要做到有效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及时、系统的复习有助于对所学内容的长时记忆与保持。

其次,要注意复习的次数。

这涉及过度学习问题,所谓过度学习是指在恰能背诵某一材料后再进行重复学习。

研究表明,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

这说明,复习的次数并不是越多越好,超过50%的过度学习反而会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等不良效果。

最后,要注意复习的方法。

研究表明,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即阅读与背诵相结合,这样可以使注意力集中于学习的薄弱环节,避免平均分配学习时间和精力,进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此外在复习时,还应该尽量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进行记忆。

13、根据遗忘规律如何进行有效复习?

首先,要安排好复习时间。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而且遗忘的进程是不均匀的。

最初遗忘规律很快,以后逐渐缓慢。

根据这一规律,应该及时复习。

同时,要想长期保持所学到的内容,还必须进行不断的系统复习,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其次,应注意合理复习次数。

遗忘除了与时间有关之外,还与学习的程度有关。

低度学习的材料比过度学习的材料容易遗忘。

根据过度学习问题的研究结果,过度学习的程度达50%时效果较好。

但这并不是说复习次数越多效果越好,太过的话反而容易引起疲劳、注意力分散甚至厌烦情绪等不良效果。

最后,应选择有效的复习方法。

较好的复习方法是尝试背诵法,此外在复习时,还应该尽量调动多种感官来共同进行记忆,多种形式的编码和多通道的联系能够提高记忆的效果。

研究还表明,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主要是以语义编码的,所以只有理解了的信息才比较容易记并长期保存。

因此,在复习时要做到力求理解,而不是呆读死背。

14、学习(名解):

通过主客观的相互作用,在主体头脑内部积累经验、构建心理结构以积极适应环境的过程,它可以通过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持久变化而有所表现。

15、学习的分类

(1)按学习方式划分

①接受学习(名解):

将别人的经验变成自己的经验,所学习的内容是以某种定论或确定的形式通过传授者传授的,无需自己去独立发现。

(学习者将传授者呈现的材料加以内化和组织,以便在必要的时候再现或加以利用。

②发现学习(名解):

在缺乏经验传授的条件下,个体自己去独立发现、创造经验的过程。

③意义学习(名解):

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进行新的学习,理解新的信息。

④机械学习(名解):

在缺乏某种先前经验的情况下,靠死记硬背进行学习。

(2)按学习内容划分

①知识学习:

通过一系列的心智活动,在头脑中建立起相应的认知结构。

②技能学习:

指通过学习而形成合乎法则的活动方法,有心智技能与操作技能两种。

③社会规范的学习:

即把外在的行为要求转化为主体内在的行为需要的内化过程。

第四章思维与想象(重点章)

1、思维(名解):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间接的和概括的反应。

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多的共同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

2、思维的特征:

①间接性。

②概括性。

3、思维的过程

①分析和综合:

分析是在头脑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

综合和分析相反,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各个属性、各个特征结合起来,了解它们之间的联系,形成一个整体的过程。

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

②比较:

比较是把各种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不同部分、个别方面或个别特点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③抽象和概括: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出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共同特征和属性,舍弃个别特征和属性的过程。

概括是在头脑中把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特征联合起来的过程,又可以分为初级概括和高级概括。

4、思维的种类

1、根据思维过程所凭借的中介不同,可以把思维分为①直觉动作思维,指依据实际行动来解决具体问题的思维过程,3岁前的幼儿只能在动作中思考,如掰手指数数等。

②具体形象思维,指人们利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表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主要表现在3~7岁的学龄前儿童身上。

艺术家、作家、导演、设计师等的形象思维也非常发达。

③抽象逻辑思维,指运用言语符号形成的概念来进行判断、推理,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

如科学家进行科学推理,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等,这是人类思维的典型形式。

2、根据思维活动探索目标的不同方向,可以划分为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

3、根据思维的创新程度,可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5、什么是发散思维?

它有什么特点?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或辐射思维,是指从一个目标出发,沿着不同途径寻求各种答案的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独创性、变通性和流畅性。

这种思维的主要特点是求异和创新,这是一种无一定的方向和范围、不墨守成规、不拘泥成法、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活动,是创造性思维的主导成份。

6、什么是创造性思维?

它有什么特点?

创造性思维是指以新颖、独特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的思维。

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过程。

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的特征:

①敏感性②流畅性③灵活性④独创性⑤再定义性⑥洞察性。

7、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是相当复杂的,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因素,具体说来,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问题情境;

②认知结构的限制;

③功能固着性;

④思维定势;

⑤动机和情绪状况;

⑥迁移的影响。

8、功能固着(名解):

由德国心理学家邓克尔首先提出,指一种物体的正常功能的角度来思考物体的定势。

9、思维定势(名解):

也称心向或定势,指个体对一定活动的预先准备状态。

10、什么是想象?

如何对它进行分类?

想象是人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这是一种高级的认知活动。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以把想象区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预定的目的,在某种刺激物的影响下,不由自主地想象某种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它是最简单的、初级形式的想象。

梦诗无意想象的极端形式。

有意想象是指由预定目的和自觉进行的想象。

在有意想象中,根据内容的新颖性、创造性的不同,可以把有意想象划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在有意想象中,还有一种与人的生活愿望相结合并指向于未来的想象,这种想象即幻想。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想象主要处理图形信息,或者说表象,而不是词或者符号,因此具有形象性的特点。

想象不是回忆,而是对旧有的表象积极的再加工和再组合,因此具有新颖性的特征。

11、影响创造性的因素有哪些?

①智力因素,高创造力者必有高智力,高智力却不能保证有高创造力,高智力是高创造力的必要条件。

②人格因素,高创造性个体经常具有某些典型的人格特征,如独立性、自信、对复杂问题感兴趣、审美取向和冒险精神等。

人格因素对创造力有很大影响。

③环境因素,人际期望很可能会影响到个体的创造性表现。

④动机因素,创造性活动同样需要动机的维持与激发。

动机因素中,内在动机更有利于个体创造性活动的产生和创造力的发挥与发展。

12、如何培养创造力?

创造力:

人根据一定的目的,对原有的知识经验进行改造和重新组合,创造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⑴树立创造教育思想;

⑵运用创造性教学方法;

(1)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鼓励直觉思维。

⑶开展创造性活动;

(1)培养学生创造性的个性:

(2)培养学生创造性的学校特点。

⑷培养创造性的人格品质。

13、创造性思维训练(P126)

对儿童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提高儿童的创造性水平主要可以通过下面的途径:

⑴建立目标与意向;

⑵训练基本的技巧;

⑶鼓励个体取得某领域的具体知识;

⑷刺激和鼓励好奇心;

⑸建立动机,特别是内部动机;

⑹建立自信,鼓励冒险精神;

⑺强调掌握和自我竞争;

⑻培养有关创造力和创造性思维的信念;

⑼提供选择和发现的机会;

⑽促进自我管理技巧;

⑾传授创造性思维的策略与技术;

⑿运用例子。

14、教师如何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效率

1、呈现良好的问题情境

①要准确理解题意。

②要正确判断问题类型。

2、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技能

①教给学生如何分析问题;

②鼓励学生善于提出各种假设;

③引导学生学会评价每个假设的优缺点;

④教给学生解题后再反思的方法。

第五章注意

1、意识(名解):

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指个人运用感觉、知觉、思维、记忆等心理活动,对自己内在的身心状态和环境中外在的人、事物变化的觉知。

2、意识活动的内容(选择):

a、对外部事物的觉知;b、对内部刺激的觉知;c、对自身的觉知。

3、意识的状态:

在正常条件下,意识具有以下几个状态:

①可控制的意识状态(人的主要状态);②自动化的意识状态;③白日梦状态;④睡眠状态。

除了以上集中正常情况下出现的意识状态外,还有一些特殊的意识状态:

睡眠和心理促动药物作用下产生的意识状态两种。

4、注意(名解):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5、简述注意的特点。

注意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指向性和集中性。

①注意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特性②注意既可指向集中于外部的对象,也可指向集中于内心的活动。

6、注意的功能(多选):

a、选择功能b、保持功能c、调节监督功能

7、注意的种类(从目的和努力程度这两方面来区分):

①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通常是突然间的注意)。

②随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年纪小的孩子随意注意能维持的时间很短)。

③随意后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注意指向一个对象后期出现的一种特殊形式。

(如一边打毛衣,一边聊天;一边听课,一边做笔记)

8、意识不同状态下的脑电波形态(选看)

脑电波状态

频率(cps)

典型意识形态

β

13~24

正常清醒状态,思考,灵敏地解决问题

α

8~12

深度放松,脑内空白,冥想状态(睡眠的第一阶段)

θ

4~7

轻度睡眠(第二阶段:

轻睡期)

δ

2~4

深度睡眠(第三四五阶段:

沉睡期、REM阶段)

睡眠的最后一个阶段称为“快速眼动睡眠(REM)”阶段,此时处于深度睡眠。

快速眼动睡眠结束后,再循环到轻睡期,一个晚上一般要经历4~6次这样的循环。

9、失眠的分类:

①情境性失眠。

主要是由生活情境的改变造成的。

②假性失眠,睡眠时间、睡眠质量每人都有差异,这种失眠是人的错觉,不是真的失眠。

③失律性失眠,生活程序改变引起。

④药物性失眠,睡前喝了咖啡、茶、可乐等饮料,导致精神兴奋而失眠。

10、梦是睡眠中的一种特异现象。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划分为意识、无意识和前意识三个层面。

11、梦具有以下特征:

第一,梦境主要与自己有关,具有自我中心性;

第二,梦境受生活环境影响,与当前的生活事件有关,具有一定的性别差异;

第三,睡眠中的外在或内在刺激可以影响梦的内容。

第六章教学心理

1、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教育心理学》一书被公认为该学科科学体系确立的标志。

2、教学心理的研究主要是在揭示学生如何学习的规律的基础上,从教师的教的角度探索和揭示教学活动中的心理现象和规律,提供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的理论和操作原理。

3、教学设计是指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过程中的一切预先筹划,从而安排教学情境,以期达到教学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教学设计分为宏观设计和微观设计两个层次。

教学的宏观设计是指学校教学的规划,具有总体性和远景性特点,它包括制定课程计划、编制教学大纲、编选教材和确定教学考核手段等内容。

教学的微观设计是指学科教学的规划,具有局部性和短期性。

教学心理所涉及的主要是微观的教学设计。

4、1985年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迪克和凯雷提出了教学设计系统模式。

分为几个步骤:

①确定教学目标

②进行教学分析

③检查起点行为

④制定作业目标

⑤拟定测试题目

⑥提出教学策略

⑦选定教学内容

⑧做形成性评价

⑨做总结性评价

5、教学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