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丧葬民俗.docx

上传人:b****3 文档编号:3704528 上传时间:2022-11-2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78.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安徽丧葬民俗.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安徽丧葬民俗.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安徽丧葬民俗.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安徽丧葬民俗.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安徽丧葬民俗.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安徽丧葬民俗.docx

《安徽丧葬民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安徽丧葬民俗.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安徽丧葬民俗.docx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丧葬民俗

安徽一地汉族丧俗大体相同,而回族等丧俗则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

  在丧葬习俗活动中,人们诸多忌讳,有种种流行术语。

一般对年满花甲,在家病死,称“寿终正寝”,又称“老了”、“回去了”、“走了”、“谢世”、“登仙”、“去世”等等,凡非“寿终正寝”者,均为恶死、称为“不得好死”,又称为“睡长觉”、“不吃饭”、“脸朝天”、“见阎王”、“去南山馆挂号”等等。

凡年少而死的,称为“夭折”、“早夭”、“摘掉了”,认为属非正常死亡,与“恶鬼”作祟有关。

如悬梁上吊而死的,称“缢死”,认为是“吊颈鬼”做祟;投水淹死的,称“溺死”,认为是“落水鬼”作祟。

  与丧事有关的什物及活动,也有一些术语,如称棺材为“寿材”,又称“大棺”、“瞌睡笼”、“大头盒子”、或“金盒子”。

制棺称为“圆材”。

送终曰“送老”。

吊丧为“作吊”。

墓穴为“金井”。

一、丧前准备

  只要家中有老人,都要及早为老人准备身后丧事:

一是棺木,首先是考究木材质量,民间有“一桕二杉三梓楸,槐桑枣榆是中流,楝树不做寿材用,杂木泡桐次杨柳”。

其次讲究棺材的大小厚薄,大小有“四梗”、“十”、“十二圆”、“十三掺”、“精镶”、“穿枵”等多种。

厚薄有大老四、五、六,即底四寸,帮五寸、盖六寸之称。

中等为三、四、五,小者为一、二、三。

第三要精细加工,用生漆漆三遍,一般是黑色或红色,棺头绘金色“苄”字图案。

制棺要选吉日,请木工选材开锯。

成棺后,亲友送酒肉面条祝贺,叫“翻棺材底”、“寿材”,即祝其长寿,所谓“周岁办材百岁用”。

二是“制寿衣”,是给死者穿的衣服。

一般三至五套:

一棉二单,或一棉四单。

另还有三领五腰、五领七腰、七领九腰之俗。

富者用绫罗绸子制衣,一般是蓝、青、红色,忌黑色。

不能用缎子做寿衣,说会断子绝孙。

不能用皮毛,据说死者穿皮毛,“来生”就会变畜生。

贫家老人死后,穿一种黑袍了事。

信仰佛教人家,在死者生前,由儿子将寿衣穿在身上。

朝九华山时,三步一拜,拜到化成寺,请寺僧将地藏王金印加盖在寿衣上,据说死者穿此衣,可避免“阎罗殿”的“恶鬼”刁难。

三是造坟,民间谚语有“三十不娶亲,不能怪父母,六十不造坟,不能怪后辈”。

还有“世上千人奔,不及地下一人困”这种说法,就是传统丧俗中的选坟,所谓坟山好,既是死者的“入土为安”,也认为关系到子孙的兴旺发达。

  送终,又称送老。

老人病危时,所有亲属,无论距家远近,都要尽可能赶回家来,为之“守夜”,临终为之“送老”。

老人停止呼吸时,亲属都齐声呼唤,使其了解至亲骨肉都围在身傍,使老人得到心灵上的安慰。

二、下停板、下冷铺

  老人死亡后,在亡者室内或堂屋明间,临时搭床或置一门板,将亡者抬到门板上,叫“下停板”。

亡者头枕火纸,脸盖火纸,头前放一碗米,上插三支筷子,另一碗装两个鸡蛋,这叫“倒头饭”和“倒头蛋”。

并插三根香点燃在亡者前。

胸口敞开,摆一把剪子。

有的地方老人亡故后,立即撤床帐,据说是避免亡者的灵魂罩在“网罗”中不得“超度”。

下冷铺,又名摊门板、下地单,即在堂屋左边置一门板,再铺上稻草,抬亡者于上面,以三片瓦垫草纸做枕头,头朝外,脸蒙火纸,身盖白被单,腰系白纱线,线数与亡者岁数相同,称“岁数线”,用绳将两脚绊在一起,称“绊脚索”。

冷铺边放两碗清水,显示死者心明如水。

严防猫狗猪等家畜接触死者尸体,据说死者与家畜接触,即可变成害人的僵尸。

死者下冷铺时,立即将床上垫草及所穿布鞋放门外路口烧掉。

三、祝祷“亡灵”

  对死者临终时的祝祷仪式,床上放瓦盆一个,由下辈不断地烧纸钱,并哭喊死者受钱,有的是在大门口烧纸钱,有的还焚烧纸马纸轿,子女跪拜于地,是送亡者坐轿归天。

有的还请道士来家念所谓“追魂帐”或“上路帐”。

与此同时,由孝子到堂屋向祖宗祷告:

“××已于某时去世”。

  还要为“亡灵”引路、照明,在冷铺边点“七星灯”一盏,为“亡灵”照明。

还要杀公鸡一只,剖后置于碗中,放冷铺边,为“亡灵”引路。

公鸡和七星灯被尊为有“法力”的神物,以之为“亡灵”服务。

四、起水、洗身

  孝子挟亡者寿衣,手执破纸伞,端一饭碗,内放一小块青布,另有人打锣,放爆竹,并持祭品,孝子到附近井边起水时,向井(塘)礼拜,烧香;然后取水装碗中。

回归时,将寿衣披孝子身上,撑开破伞,孝子端井水,边走边泣。

到家门时,将破伞甩掉,将碗中沾湿的青布在亡者胸口按三下,有的则擦五心和七窍,随即将碗摔在大门外。

亲族乡邻都上前道哀,向亡者磕头。

孝子跪地答谢。

亡者的至亲则守护在旁,哀哭声不断。

  洗身,由长子或长媳亲自为父或母洗身,洗时将前胸、后背各抹三把。

小洗毕,由下辈为死者更衣,即将内衣脱去,换上寿衣。

在换衣前衣服要事先由儿子或媳妇焐热。

  为亡者理发,如死者是女性,由孝女亲为其理发,用梳子在头发上梳三下,并边哭边念:

“前梳金,后梳银,中间梳个聚宝盆”。

这既为死者美容,并为后辈祝福。

五、报丧

  报丧又称“报老”,或称“把信”。

长辈逝世后,家人在祖宗牌位及左右门肩贴上火纸,并在大门贴上白纸。

有的地方在两扇大门外贴上门状,状上记载死者的年龄及生卒年、月、日时。

  同时,家人还要到亲戚家报丧。

如父母去世,儿子戴重孝,系麻纰,在亲房长辈的带领下,到外婆、外公、舅舅家跪拜报丧。

不管天晴下雨,报丧人要带一把伞,进屋挂堂屋左边椅上,口称“××谢世了”!

主人立即摆出糕点,泡茶两杯,左杯献给死者,右杯给报丧人喝,另做三个汤蛋款待。

  有地位的书香门第,口头报丧的同时,还要用讣文向亲友家族报丧。

讣文有固定程式,即书写死者姓名、年龄、生卒年、月、日以及生平简历与功绩。

六、孝服

  即“成服”,这是死者的晚辈为死者守孝的特殊服饰。

下辈与死者关系亲疏不一,孝服也有区别。

孝服有:

“斩衰”、“大功”、“小功”、“缌服”等五服的规定。

死者的儿子媳妇及未嫁的女儿为重孝,孙子、孙女次之,侄媳等又次之。

孝子头戴长孝巾,最长为五尺,亦有用孝巾折成间包帽,身披孝袍,腰系麻绦,鞋蒙全白布,父母双亡,双鞋均为毛口,一方在世,只留一毛口。

媳亦如之。

其他下辈的孝巾,或长三尺,或长一尺,鞋蒙半截,或仅蒙鞋头。

曾玄孙则在白布上缀红鞋头。

有的地方、曾孙帽用红布,玄孙帽用绿布。

而白色的粗棉布为各地孝服的共同色彩。

七、入材、大殓

  先由道士推算是否冲煞,以择定入殓时间。

入殓前,孝子先请“八大仙”将死者“寿材”抬至堂屋当中,放置两条大板凳上,叫“升棺”。

棺材大头朝外,材内铺上石灰,是按死者年龄,用皮纸包好陈石灰铺垫于棺底,上垫铺棉絮,褥上放七个“垫背钱”。

然后由亲人用孝巾托住尸体放入棺内,并口喊“××别怕”!

用底线校正尸体位置,对正死者鼻尖与棺材上木工刻的中线,底线下垂一铜钱,做为死者的“呛口钱,又名“压口钱”。

并将死者生前心爱之物,能焚则焚,不能焚的放入棺内,做为陪葬品。

富者则陪葬金银饰品等。

还要将瓦盆中所烧纸币灰用纸包好,放入棺内。

富家装扮死者时,还用丝棉紧裹尸体,然后穿上衣服,据说可防白骨散开。

死者的鸡鸣枕,这是由女儿焚烧的纸钱填充枕芯,枕似鸡形。

死者两手握银锭,脚穿老袜、老鞋,还用上穿一针的长线,从棺材脚牵到棺材头,叫“分针”。

亡者家属分站棺材两边,要“亲视含殓”,与亡者属肖有冲犯的家属要避开。

  棺材盖落实后,亡者亲属手持枝子香跟随道士绕棺“关小灯”。

继由孝子弯腰驼棺材,叫“驼重”。

道士手持斧头在棺材上敲三下,所谓棺材盖上三下响,亡人知自己已死,满室亲属扶棺大哭,哀悼死者的离别。

  成殓后,在棺材大头边放张大椅,供饭一满碗,竖筷子一双,筷端插一个或两个剥壳蛋,熟鸡一只,称为“倒头饭”、“倒头鸡”。

棺材下放一块石磨,男用上磨,女用下磨,磨上点油灯一盏,谓之“引路灯”。

有的地方,在棺材的四角和中心,各点油灯一盏,叫“五星灯”。

据说“五星灯有驱邪的魔力”。

淮北一带,供亡者食品,则是面条一碗,馍二个。

亳州等地,在送死老入材时,棺内置一罐,内装食物,以馍封罐口,插筷一根,叫“密封罐”,给死者继续供献食品。

皖西一带,死者成殓时,以茶叶一包,加入土灰,置于死者手中,据说亡魂进入“阴间”,过“孟婆亭”时可免吃“迷魂汤”。

  凡客死他乡的人,则临时在外搭棚入材,不能在堂屋内入棺。

八、孝堂、奠仪

  室内布置一座灵堂,单屋正中悬白色布幔,墙壁上贴道士写的“课帐”或称“七单”,记录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时以及亲属名单。

年满花甲者,是红纸正贴于壁,否则是蓝纸斜贴壁上。

堂上设祭桌,白布桌围,点燃白蜡烛一对,香炉内焚香。

祭桌中设灵位,即神主牌,墨布楷书“显考或显妣××

般一献三呈的是四人。

还要陪祭者四人,两人搀扶孝子,两人随正副引传递祭品。

大门口是吹鼓手携带乐器,随时听候指挥奏乐。

  祭祀开始,孝堂保持肃静,不许有哭声。

祭祀礼仪有三:

首先是“告祖”,孝子着吉服向本堂历代祖考祖妣灵位前行“告祖”礼,由礼生替礼。

继开祭“点主”,礼生按题主仪式替礼,题红官在大红伞下身着礼服,在神主正副牌位下面“王”字加一点,先持朱笔,题正主、题副主;再持墨笔,加福、加贵。

题红官祝词:

“沾天地之灵气,受日月之精华,持龙凤之宝笔,致点于显考(或显妣)之神主”。

祝毕,笔往后丢,名曰“笔后发”。

“成主”礼成。

祭祀开始,礼生按祭礼程序呼献呈礼:

献甘鬣(猪),献绒毛(羊),献酒撙(酒),献汤馔(点心),献羹汤,献香膳,献香茗,献哀章,即读祭文。

其它各色祭品有数十样,每样三碟,孝堂两边的祭品,多者竟达数百碟。

主祭孝子手持丧杖,躬腰低头,随赞礼官呼到哪里就跪到哪里,叩首上香数十次甚至百次,两边虽有陪祭人挽扶,也已是头昏眼花了。

亡者其他亲属均跪伏孝幔内默默哀泣。

读祭文后,即将祭文烧掉。

大通则高呼“主哀,阖室皆哀,哀、哀痛”。

孝幔内全体亲属即哀哭,刚哭三声,大通又呼“哀止”,阖室即停止哭泣。

家奠成主是大典,叫哭就哭、叫止就止,即使哀痛哽咽不止,也不能出声。

猪羊大祭之献三呈的礼仪,都在十小时以上,赞祀官与主祭孝子,常轮流更换,才能礼成。

  题红官一般由德高望重的老者担任,办完丧事,对题红官,礼生先生,孝子是要携带礼品叩谢的。

  领帖,即治丧人家摆筵席酬谢族亲邻友。

前来应席者先向灵位行礼,进行吊唁,孝子则跪伏孝幔内答礼。

执事人招待来宾入席,孝子则向各席磕头谢席。

大门口有吹鼓手奏乐迎宾。

十、封敛、出殡

  出殡前夕、揭开棺盖,与死者永诀,家人环聚棺材四周,跪拜哭泣,由孝子再次放正尸体,剪下死者腰上系的“岁数线”,分给儿媳、女儿在襟上佩戴,取享长寿之兆。

再将儿女衣襟上撕下小块布塞入棺内,以示生者对死者的怀念,始终不谕。

最后用桐油、糯米饭和石灰涂在棺口沿边上,再徐徐盖棺。

盖棺时,孝子孝媳手执油捻,绕棺一周。

死者如是婆婆,封敛时,必须请其娘家亲属到场,才能最后盖棺。

  出棺前,先磕钉,钉用枣木或熟铁制成,钉上系红布条,先由族长或家属中长者亲自操捶。

这时孝子孝孙要绕棺三圈,并向族长致送磕针礼(包括糕点、孝布等)。

族长只砸一根主钉,砸之前,将钉在孝子头上轻轻擦一下,然后砸进棺盖口。

其余三钉,由抬棺者一一砸入。

出棺时,先将棺材移大门外广场,用粗绳木杠捆扎,搬走棺下小磨,撤出供祭品。

抬上棺材时,踢倒垫材的板凳,一声呐喊,抬起就走。

  出殡:

又叫发引。

出殡时间,宜择单日和吉日。

出殡有大出小出之别。

大出殡有仪仗队,前面灯笼高照,还打着冥旗、大伞,鸣锣开道,乐队随后;接着是古代兵器的瓜锥、月斧。

香亭紧随,内有亡者遗像及香烟缭绕。

僧道身着法衣,手敲木鱼,口诵经文。

随后是高举孝幛和挽联的队列,接着是一大群送殡者缓缓行进。

棺前孝子孝孙着重孝,肩负引魂幡,手持丧仗,弯腰低头前进。

后面是头戴孝巾的八个抬工,抬着有素绣花棺罩的大棺材,一步一步地慢慢前进。

孝子孝孙遇有路祭者,要随即下跪叩谢,执事人并向路祭者回敬一包“路祭钱”。

一路有专人散“钱纸”,叫撒“买路钱”。

棺柩后面,孝媳孝女等亲眷乘小轿随行,一路哭泣。

若是孝眷人少,还要雇人伴哭,以造成声势,显示亡者子孙昌盛。

一般女眷送至半路即返回。

  小出殡是一般困难家庭的殡葬习俗。

出棺时,由亲友帮忙,将棺柩抬到大门外,长子在前,一手持“引魂幡”,一手举“老盆”(陶罐),棺出大门时,随手摔碎老盆,俗话说:

“老盆一掼,家业一半”,“掼老盆”是限于长子操持。

有的地方,门口烧一栗炭火,棺从火盆上经过时,将一碗白酒浇在熊熊烈火上,升起一股火焰,棺从火焰中抬过去。

棺上披一条红毡,上面拴一只公鸡,以示驱邪。

前面一人敲大锣,一人撒“买路钱”。

  巢湖一带地方,出棺时,请道士杀一公鸡摆在棺上,并将杀鸡用的血刀砸烂供祭品的菜碗,名为“破煞”。

  死者亲属必穿孝服送柩,孝子孝孙送至墓地,女眷则半路返回。

  棺材须一直抬到墓地,如路太远要休息时,由另备抬夫换班,或用凳子架住棺材,停棺时,由专人用伞罩住“龙杠”,孝子引棺到墓地时,宜急速前行,谓之“抢茔”。

  出殡日清晨,请道士满屋打扫,并做“法事”据说可把“亡灵”由家中引出去,并将破勺泼甩到大路边。

道士念经出门后,不能回头望。

十一、安葬、守孝

  请“风水先生”相地。

一般富裕人家强调风水,到处寻找所谓“吉地”“宝地”,名之为“拿龙捉穴”、“真龙活穴”。

如找到了,就不惜重金购买,或巧取豪夺,希望死者葬后,即能“寅葬卯发”,后代受益。

并要求土质坚洁,走向坐北朝南或坐东向西,以防蚁防潮,使亡者入土为安。

而贫穷人家则只要求土质干燥朝阳,对后代没有坏影响就行了。

民间有谚语说:

“谋地葬贵人,遇地出贵人”,这是讽刺富裕户千方百计谋葬地,也是徒劳之举而已。

  选择吉日开土,先由孝子挖三锄,钉两段木头于地,曰:

“金桩”。

然后由帮忙的人开“金井”,在“井”内烧百子箕(即芝麻秸)、黄丝(稻草)暖土,叫“暖穴”。

抬棺到墓地时,抬工要绕墓地三圈,才放下棺,叫“抢风水”。

  棺才下坑时,行兜土仪式,即用锹铲土盖棺,叫“兜土盖脸”。

在坑四周埋四根树桩,意为后代将广置田地,大发家财。

这时要给抬工发喜钱,每人要有五个硬币,意为死者后代会五代同堂。

棺材入坑后,抬工要“发龙”,即由两人抢“龙扛”向上坡跑去,越跑越快,越快越好,家属及时散发“发龙糕”。

  接着就是培土,用锹打紧外层,进行封土。

有的地方,在坟后插上红、白、黄等不同颜色的丧棒,其中白色棒代表儿子一代,红色棒代表孙子一辈,黄色棒代表重孙一辈。

棒数与子孙数相等。

有的地方,在封土前,把封基米撒入“金井”内,子孙点香跪拜,然后大家脱去孝衣,封土。

次日到坟前祭拜,称“安山”。

  有的地方,找不到适当葬地,就暂厝至次年冬至再正式选地安葬。

富家为了找“宝地”,以至停厝多年而不葬。

有的地方,父死暂停厝,以候其母死;或母亡停厝以候其父死。

  家贫无钱请“风水先生”看地的,就在自选墓地上甩扁担,按扁担方向摆棺材,叫“甩扁担向”。

这是劳动者对工具神化的遗俗。

死在外地,尸骨无存者,以衣冠冢安葬。

即扎草人穿戴死者原穿过的衣冠,写上死者的生卒年月,然后安放棺中,用公鸡血点主而葬。

寿终正寝的人,才能葬入祖墓;自杀或他杀的人,死后只能葬入乱坟堆中。

  已安葬者,如发现坟地场有蚁害,即捡出尸骨,用小棺另葬,叫“收黄精”。

捡骨时,需搭布棚,不能让尸骨见天日,死者儿孙要将包尸骨的棉花焐热,才能包好入棺。

十二、守孝、留灵

  守孝时间,一般为七七(49 天)、百日、周年。

死者如系老年父母,子孙守孝期有长达三年的。

  送火上坟。

出殡后第一天,家人要送火上坟,第二日同样,第三天才将油灯放灵位之前,谓之送灯。

有的地方不用油灯,家人将草包点燃,置于坟边,以三天为限。

谓之“复山”,又谓之“烧三天”。

其意是有了火光,“亡灵”回老家就可以看见路。

  “七七”是佛教影响,佛经谓人死此生彼之间,有“中阴身”,如童子形,寻求生缘,以七日为一期。

若七日终,不得生缘,则更续七日,至第七七日终。

举行超度,祭奠。

每七日为一七,逢七必上坟祭奠,称为“应七”。

其中第“五七”烧灵,烧去供亡灵牌位的纸扎灵屋,第“六七”由出嫁的女儿、女婿祭奠。

其余各“七”均由家人祭奠。

  百日、周年,家属须上坟祭奠。

  三年服丧,是儒家的遗教,而逐步形成传统丧俗。

三年内,未婚子女不能结婚,但在热孝期“七七”四十九天之内,可允许结婚。

父母去世未满“七七”时不能理发,但在入棺前可理一次发。

三年守孝期内,逢年过节,子女不能穿红着绿,要穿素色衣服。

春节期间,不能用红纸写春联,只能用蓝、白、黄等素色纸写;春联内容要切合守孝情思,如“守孝三年易满,思亲百世难忘”;“天下皆春色,吾门独素风”等等。

  留灵。

有一些地方,死者安葬以后,为了寄托哀思,往往在家中堂屋内设祭案,案上摆纸扎“灵屋”,其中安放“灵牌”。

“灵屋”前设烛台、香炉、磬等,墙壁上横书“祭如在”三字,两旁悬挂挽联。

每天子孙在就餐前,把食品捧到灵位前,点香击磬,献亡灵品尝。

有的地方,除供饭菜外,还要送三次茶,三次点心。

击磬也有规定:

叫“早三、晚四、中一锤”,即早餐三响,中餐一响,晚餐四响。

留灵时间,一般是“七七”四十九天,最长的三年,到期将“灵位”焚烧。

焚灵时,要请僧道念经,并将挽联等物一并烧掉。

守孝礼俗就告结束。

  建国以后,群众在无神论思想的影响下,长期传承下来的丧俗,已开始有所改变,新丧俗已开始出现。

城乡的丧葬习俗有变革,但发展趋势是不平衡的,城市、集镇变革得较快,而在广大农村中,传统丧俗仍然流行,不过丧俗礼仪已渐趋简化。

十三、新丧礼

  临终礼俗:

病人去世后,家属给遗体盖上白布单,然后给死者换上衣服,送殡仪馆火化,或仍用棺木送墓地安葬。

运送时,亲属痛哭,并放鞭炮,以志哀思。

  报丧:

一般是张贴讣告,讣告登报纸上,载明死者姓名籍贯、生卒年月、生平简历以及对社会贡献等等。

农村则是口头通知有关亲属,并在家门口张贴白纸。

  开追悼会,遗体告别:

这种纪念仪式,大都在死者遗体火化或安葬前,在殡仪馆举行。

会场正中挂死者遗像,会场四周安放花圈,堂前悬挂挽联、挽词、挽幛。

追悼会致悼词,遗体告别是在哀乐声中,向遗体默哀致礼,并绕场一周。

参加追悼的成员胸前佩带白纸花。

  丧服:

一般是左袖戴黑袖章,有的还在黑袖章上用白线缝一个“孝”字,儿女辈在黑袖章上加缝圆形白布,孙子辈则在黑袖章上加缝小块圆形红布。

  火化:

各城市已逐步推行火化,以代替土葬。

遗体火化时,至亲家属都要送葬。

火化后,由火葬场工人将骨灰装入盒内,由家属领回,有的放家内,有的及时送墓地安葬,葬后安石碑一块。

  奠仪、谢孝:

一般公教人员的治丧费用,由有关单位直接拨给。

亲友致送花圈或奠仪,家属则回赠白毛巾及其它相应物品,如死者为寿高达耄耋年,则赠小花碗,谓之“偷寿碗”,这是祝愿亲友能享受同样的高龄。

  守丧:

死者安葬后,亲属在家内悬挂死者遗像,镜框上披黑纱,桌上呈献瓜果鲜花,以示长期的追念。

  但在农村中仍有做佛事追悼死者,所谓“长七”与“短七”,以超度死者。

也有说书代替佛事的新习俗。

如皖西一带农村,死者出葬前夕,说书者手拉胡琴或弹三弦,口唱说白相结合,如说《杨家将》、《精忠岳传》等等,把丧事办得很热闹。

也有做佛事与开追悼会同时举行,“灵堂”中既有花圈,又烧香纸;既挂神像,又贴挽联。

  亲属中的子女仍穿白衣戴孝巾。

守丧时间,“七七”期间,逢七日,家属到墓地祭奠,半年、周年也到墓地去拜祭。

  安葬:

农村仍以土葬为主,但城市70 年代起一律火葬。

  农村一般仍送香纸、三牲,并送礼金,也有扎送花圈和挽联的。

家属则要招待素席,并回赠一定的礼物。

城市有花圈出租,殡仪馆有灵堂,放哀乐(录音磁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